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的论文

简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的论文

简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的论文
简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的论文

简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的论文

内容摘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40年的岁月变迁,用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段尘封已久、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生活艺术地再现出来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向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年纪的她难逃劫数,跟一位与女儿年纪相仿的男孩老克腊发生畸形恋,最终因金钱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死,命丧黄泉。王安忆写出了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尤其是女人们成了这个城市的代言人。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弄堂坚韧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40年的岁月变迁,用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段尘封已久、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生活艺术地再现出来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向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年纪的她难逃劫数,跟一位与女儿年纪相仿的男孩老克腊发生畸形恋,最终因金钱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死,命丧黄泉。

王安忆写出了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尤其是女人们成了这个城市的代言人。

“上海的弄堂形形种种,声色各异。那种石门库里弄是最有权势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一堵墙上。一旦开门进去,院子是浅的,课堂也是浅的,三步两步便走穿过去,一道木楼梯在了头顶。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架子的,门是镂空雕花的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院里的夹竹桃伸出墙外来,锁不住春色的样子,但骨子里头却还是防范的,后门的锁是德国造的弹簧锁,底楼的窗是有铁栅栏的,矮铁门上有尖锐的角,一副进得来出不去的样子。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房间是成套,一扇门关死,墙是隔音的墙,房子和房子是隔着宽阔的地。但这种防范也是民主的防范,欧美风的,保护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实是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拦不住。”①这就是上海的弄堂。王琦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声就发生在这样的弄堂里。她的一生是典型到极致的上海弄堂女儿,是内在情态和外在世态双修到了炉火纯青田地的自然人生。在王琦瑶前后绵延的四十年里,她从片厂起步,经过程先生的摄影间成为了“沪上淑媛”,进而竞选上海小姐成功,成为了三小姐,不久她就依附了有权有势的李主任。但繁华一梦很快破碎,李主任失事后,王琦瑶带着伤痛离开,遇到了少年阿二。重返上海后,王琦瑶进入平安里以给人打针过日子,开始了平淡的生活,康明逊、萨沙、程先生依次走入她的生活又离去。王琦瑶独自抚养与康明逊的女儿薇薇长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她与老克腊产生畸形恋最终被害死。

王琦瑶爱漂亮,会打扮,有点小幻想,小虚荣。但她美丽却不张扬,她就是上海弄堂里走出去的女孩,可是她比她们优越,她有一股天成的气质与风韵。她的美丽成就了她,也毁了她。虽然身边总是不乏追求者,可她的心总是飘飘忽忽,她一个人似乎很知天乐命的过下去……年轻时候的王琦瑶就没有梦想,她只是现实。但是随着生活的进程,现实越来越变得像一场梦,她就成了梦中人,最后的结局就是梦醒。当年上海弄堂里的女儿王琦瑶奇迹般的成为“上海小姐”住进爱丽丝公寓,历史变迁尘封了上海繁华梦,王琦瑶重新进入上海弄堂。

王琦瑶就像一条埋在地底下的河流,表面上尘封起来,其实在地底下却暗暗地流动着。尽管王琦瑶穿着素淡的旗袍打针度日,在严家师母眼里“这女人是有些来历。王琦瑶一举一动,一衣一食,都在告诉他隐情,这隐情是繁华场上的。”康明逊也从王琦瑶的素淡里看到了极艳。虽然这城市是另一座,路名都是新路名,除了有轨电车的当当声,还提示着旧上海昔日的情怀。王琦瑶素淡和不动声色的平常心却是旧上海的繁华美梦的真正底色,四十年后当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到来之后,王琦瑶这条埋在地底下的河流又出来,她是新的,又是旧的。四十年后的上海好像在无限追忆四十年前的繁华梦、发型、服装、舞会、派对、交往,一切都好像在旧梦重温,一切却都变了样。可是,在城市迷乱的形象下面王琦瑶的那颗上海新却没变,那颗心里包蕴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一粒米一棵菜的精致,而是一碗一碗的下出来,胡萝卜是细细的丝,再撒一层细细的椒盐。上海心是家常心,有肌肤之亲和铁血贴肉的进切,她是一切繁华的底色。上海的这层底色其实并没有褪掉,它隐退在每家弄堂的窗帘背后,这窗帘背后站着王琦瑶。②王琦瑶性格有着上海弄堂文化的底色,她平淡里也能见出绚烂,是那种不动声色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的生活芯子,任时光流逝而不曾改变的。无论是繁华还是平淡甚或是有些艰难的时候,她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在一点一滴中过着虽然琐碎却坚韧的日子。王琦瑶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绚烂后的平淡,平淡中不乏磨难,磨难中顽强地绵延。上海的弄堂文化决定影响着她一生的发展。

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处于边缘地位,但是她们从来不会怨天尤人,自认是落后于时代的人,当外面的天空是凄风苦雨时,她们却在平安里坐拥暖炉,笑品香茗。她们的这份坚韧使得上海的女人心里都有股韧劲,使得她们在这个任是以男人为主流的世界里站稳脚跟。从历时性空间来看,王琦瑶早年的辉煌,中年的落寞和晚年的二度青春,与上海这座都市在20世纪的兴衰历程中贯穿了上海百年的风云动荡的生命史。王琦瑶尽力坎坷,受男性在物质、精神上的控制,她是处于弱势、被动的,但是她却有着不可熄灭的生命力与自主能力,与其说是坎坷历练了她不如说是女性顽强生命本能使她柔弱外表下有一颗坚强的心灵。

王琦瑶的出现就像王安忆理解的上海的历史一样,“从一个灯火阑珊的小渔村一下子变成了东方的夜巴黎。”王琦瑶成为上海小姐,结束了她平凡的小户人家女儿的生活,被迎进豪华的爱丽丝公寓。可是这种奢华没过多久,在王琦瑶刚被吸引得心思活络的时候,上海解放了,属于王琦瑶的那部分光辉被革命无情地夺去了。在与李主任最后一次见面失之交臂后,王琦瑶和李主任真是“两人都是无依无托,自己靠自己的,两个孤魂。”她好比从天堂掉进了地狱,梦被打碎,而她本以为那梦是花好月圆,长聚不散的。对王琦瑶来说梦碎了,心却不会止,疼过了,痛过了,又会抬起头。通天的人走了,王琦瑶依然好好地活着,变的只是生活地点,方式——从爱丽丝公寓到了平安里。她在这条小巷里做了一名护士,工作单调无趣,生活刻板清苦。可是,就在这种生活中,王琦瑶又有了生活的乐趣。从箱底翻出旧日的好衣服,她开始化妆,她一点一滴的收回自己的美丽,一针一线地拾起生活。社会在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王琦瑶却依旧有耐心的生活着、等待着。在这种漫长的等待中,她顽强地忍受住了一波又一波来源于那些一次次走近她又远离她伤害她的男人。与王琦瑶相爱并有了骨肉的康明逊,为了守住他所在世界里的位置,与女儿咫尺却不敢相认,王琦瑶无怨无悔;程先生在文章中无法忍受非人的痛苦,抛下了他钟爱一生的女人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程先生、阿二这些男人在她身上得到不同满足后便决然离去。她的心一次次被交付出去,一次次被撩拨了起来,可事情刚开始就结束了,传统女人视为生命的动力的“家”她一直无法拥有,之后更长久的寂寞必须她一个人承受。但是,王琦瑶的生命并不会因此而黯淡。“日子还是靠王琦瑶自己过下去,谁也不呢不过真正拯救她。”“人都只有一生,谁是该为谁垫底的呢?”王琦瑶只有自己救自己。她从对男性的依附到一个人坚强的

面对生活,咬牙忍受痛苦,冷静平和地生活着。“倘若不是这样专心致志,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具体琐碎的细节上,也许就很难将日子过到底。”这种女人也许会受命运的捉弄,以及岁月的侵蚀,但是她真正懂得生活,是生存的强者,任何时候她都不会倒下,因为她的生命中有一股韧劲。它使人在最琐碎的生活中历经磨难而不折。这也就是上海的灵魂——生命的韧劲,让她比曾经辉煌的男人们走的更远。

王琦瑶执着而从容的生活方式,标示了当代女性的独立个性与理想信念。她的柔弱只是外在的表象,与貌似强大的实权人物“李主任”以及普通男性系列如康明逊、萨沙、老克腊等相比,王琦瑶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更为坚实的精神内核。女性的坚韧就是上海无言却不屈的灵魂。王琦瑶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女人的命运,她的生命历程也是动荡多变的上海的一段历史的写照。

《长恨歌》中既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也看不到被誉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的风云变幻,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与普通人——更确切地说是与普通女人——贴得很近的世俗生活的点点滴滴。王琦瑶是将一生的幸福放在一天中去过的。李主任如同在一颗流星滑过她的生命,王琦瑶只得到了一瞬间的灿烂,然后便如同一颗珍珠埋进沙土中一样,她便消失在了上海低低矮矮的弄堂里,与小人物们一起过着仔仔细细的日子。不管历史怎么前行,不管时光怎样高速飞转,但是在它的边缘里却有着人类最恒定的东西,那就是吃穿住行,是鸡毛蒜皮,是用尽心机的算计的饮食生活。平安里的生活俭朴,“下午茶比不上国际俱乐部的豪华和奢侈,但也是精雕细刻的”。

王琦瑶用黄泥螺下饭,洗头时把领口向里窝进去……这些都让人感到她的女性的温情,这些都让人似曾相识,让人牵起很多的回忆。王琦瑶悠然而安稳地生活着,在李主任为她造的“金丝雀”笼中悠然安稳的生活,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正如王琦瑶的外婆所说“外婆喜欢女人的美,那是什么样的化都比不上,有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心里不由想:她投胎真是投得好,投得个女儿身。外婆还喜欢女人的幽静,不必像男人,闹哄哄地闯世界,闯得个刀枪相向,你死我活。男人身上的担子太沉,又是家又是业,弄得不好,便是家败业败,真是钢丝绳上走路,又艰又险。女人是无事一身轻,随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变成了。外婆有喜欢女人的生儿育女,那苦那痛都是一时,身上掉下的血肉,却是心连心的亲,做男人的哪里会懂得?”③

王琦瑶一个脱离男性束缚的完整的女性身躯,浑身散发着女性气质的女性形象成为了城市的闯入者。但作为城市灵魂的男性——生活在王琦瑶身边的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等等一个个曾聚首在她的生命中的男人都相继离她而去,这个城市排斥了她,抛弃了她但是她却用她女性的身躯包容着这个城市,城市的气息已经深入她的骨髓。王琦瑶对男人爱情和物质的渴望是她物化的结果,而物化正是这个城市的本质,也是与它血脉相连的王琦瑶的本质。所以当她身边的所有都失去依靠后,她依然沉醉在对繁华的追求中。而真正能动荡她心扉的是让她孤独无助的离开上海暂居乌桥的那些日子。那种思念是刻骨铭心的乡愁,那种痛是深入骨髓的流离失所的悲哀。上海的一切对她来说“那仇和怨也是有声有色的,痛也是甘愿,恩怨苦乐都是洗礼”。“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女儿,而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这样一个王琦瑶,上海弄堂因为有了王琦瑶的缘故,才有了情味,上海弄堂因为有了这情味,便有了痛楚,这痛楚的名字,也叫做王琦瑶”。

进入城市的卑微却是整整一个世纪的梦想,但最终也是这个物化城市让她成为后来人追求繁华的牺牲品。王琦瑶四十的人生,展示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市民的生活,也是这个城市的象征,也代表了上海的精神。作为上海三小姐的王琦瑶,“可说她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这个大多数虽是默默无闻,却是这风流城市的艳情的基本元素。……三小姐其实最体现民意。大小姐二小姐是偶像,是理想与信仰,三小姐却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是使我们想到生活、婚姻‘家庭这类概念的人物”。“一九七六年的转变,带给薇薇她们消息,也是生活美学范畴

的。播映老电影是一桩,高跟鞋是一桩,电烫头发是一桩。……到了第二年,服装的世界开始繁荣,许多新款式的现在街头。……她奋起直追的,要去响应新世界的召唤。”④什么是新?什么是旧?什么是新世界?什么是旧世界?论理,这些属于历史时间的问题,与弄堂世界的原初时间无关。关键是,上海弄堂的世界真能完全逃避关于新旧的话语吗?1949年的日历翻过后的日子代表新,这是上海每一条弄堂里的人都能感觉得到的,只是那感觉的程度有大有小的差异。1966年文化大革命代表新,这又是上海每一条弄堂里的人都能感觉得到的,那感觉程度的差异便不太大了。程先生是个“与旧时尚从一而终”的人,他在这一年夏天自杀,虽不情不愿,却是死得其所得。80年代以后的新,在王琦瑶看来倒有点“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新的也就是旧的,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不如说是旧的。“王琦瑶饭桌上的荤素菜是饭店酒楼里盛宴的心;王琦瑶身上的衣服是橱窗里的时装的心;王琦瑶的简朴是阔绰的心。总之,是一个踏实。在这里,长脚是能见到一些类似这城市真谛一样的东西。在爱城市这一点上,他和老克腊是共同的。一个是爱它的旧,一个是爱它的新,其实只是名称不同,爱的都是它的光华和锦绣。一个是清醒的爱,一个是懵懵懂懂的爱,爱的程度却是同等,都是全身相许,全心相许。王琦瑶是他们的先导和老师,有她的引领,那一切虚幻如梦的情境,都会变得切肤可感。”⑤说是响应新世界的召唤,一切又都回到了弄堂世界的原初时间。王琦瑶和老克腊的畸形恋,王琦瑶被长脚扼杀在床上,原是这弄堂世界的自然人生中不常见却也不稀奇的偶然脱节。女性与城市有开始了新的纠缠。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没有去表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没去抒发建立新中国的喜悦,没去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是将笔锋指向了时代轨道的角落,指向了那角落的人、事以及生活、际遇、性格和命运,远离时代、民族、国家,止追求自己的安逸和快活,这正是王琦瑶悲剧的根源。正如“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那一条条一排排的里弄,流动着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东西,东西不是什么大东西,但琐琐细细,聚沙也能成塔的。那是和历史这类概念无关,连野史也难称上,只能叫做流言的那种。”⑥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女性只能做无赖的抗争。王琦瑶集四十年代上海小姐优雅于一身的典型代表,她美而不艳,情态优美却不高不可攀,矜持而亲切、造作却不浮夸,高尚但决不低俗,现实却又讲情调,缺少见识但通情达理,她难免俗气但那俗气已经过文明的洗礼。王琦瑶是最懂生活的人,没有了她,生活便没了情致、韵味。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她的吃穿住行都流溢出难以言说的韵味。她任人摆布的成为了“沪上淑媛”,从此拉开一生的序幕。在王琦瑶潜意识里,她喜欢有人为他操持命运而自己落得清闲。可是在无常的世事中男人常常比女人还脆弱,他们总是先被打到,被击败,而女人却能在坚韧中继续她的路程。恰是柔弱的王琦瑶在风雨飘摇的孤苦境地中如走钢丝般保持着平衡,保护着自己,然而也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抗争。

《长恨歌》里的人们一生都在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王琦瑶一生感情生活多有波折,她的好友蒋丽莉和程先生等人的命运也是如此,他们都想好好的生活好好地爱,而且都是那么真诚,可是最后都不如愿。蒋含恨而死,成无奈自杀,王终身不得圆满,不能和爱的人在一起,注定要演绎一曲“长恨歌”。拜伦说的好“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对女人而言,去爱一个人就是抛弃其他的一切去爱。当了“上海小姐”后,王琦瑶被李主任看中住进了爱丽丝公寓。王琦瑶被李的威武、权势征服,她等待着“他将她的命运拿过去——给予不同的负责。”她要的就是这个负责,可好景不才,一切付诸东流。而王琦瑶与康明逊的爱情就平淡的多,他们都是受益者,都藏着有哀有乐的利益心,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经历多了,王琦瑶只想抓住眼前的快乐。可她没想到的是眼前的快乐也要用将来做抵押的。萨沙则是她和康明逊孩子的替罪羊。程先生则一身与王琦瑶无缘。老克腊是王琦瑶精神和肉体的双重遭遇。这些男人都是她生命中的过客,没有一个成为了她生命中那

个命中注定的人。她追求了一生的爱情在最后她才发现,爱情对她而言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王琦瑶亦是聪明的女子,有着上海女子特有的精明,她明白人生的无奈,明白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人生无奈。她每时每刻都明白自己的处境,当成为上海小姐后,她虽处于浮光掠影的一片繁华中,沉浸在极致的风情和惊艳中,但也敏感的意识到“这是最后的出场,所有的争取都到了头,希望也到了头”,“这一刻的辉煌是有着伤逝之痛的,是命运感的,良宵有尽得含义”。因此当李主任看中她时,她毫不犹豫地住进爱丽丝公寓。李死后,她并没一蹶不振,平静地接受生活。她有足够应付生活的聪明,她能够忍受委屈,懂得勇敢争取什么。不管命运怎样逼她,她永远为自己留着一条后路,不仅是那一匣金条,每一个于她有恩的男人,都被她视作是无路可退时的“底”,也是一种攻,这种精明和坚定有时让人吃惊。

王琦瑶的一生可称得上诡奇,甚至有的惊心动魄,但生命的流程中只不过是一个上海小女人的凡俗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细细碎碎,点点滴滴,亦是婆婆妈妈,牵牵绊绊。王琦瑶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人物,她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弄堂女儿,她身上那种坚韧的上海精神让她面对生活的无奈、人生的无奈时仍能安稳的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为自己争取到一方安身立命的生存空间,并一次次走出生命的麦城。

注释:①转引自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4页②转引自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00页③转引自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20页④转引自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224页⑤转引自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317页⑥转引自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6页

参考文献:1、《长恨歌》王安忆著南海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2、《

哀婉的繁华——从“一人三词”简析王安忆长恨歌

哀婉的繁华 从“一人三词”简析王安忆《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代表作,1995年,《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几经转型后,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在《长恨歌》中达到了顶峰。 在这里,我们主要通过一个人物和三组关键词来简析《长恨歌》。 这个人物就是书中主人公——王琦瑶。 王琦瑶是故事的主角,虽然她的性格不是特别突出,甚至是“性格扁平”,但是读懂这个人物对于理解整部小说是很有帮助的。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读《长恨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琦瑶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在她的一生中经过几次没有结局的悲剧爱情,但是她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生路,好像再大的困难到她那里都挡不住她优雅地日复一日的生计,即使时代更迭变迁的天摇地撼在她那里也只不过是在邬桥转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时过境迁,王琦瑶依然做着精细的家常菜,过着用繁华旧梦的

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一曲时间为维、流言为声的城市之歌——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2008-04 19:13:38 来源:《考试周刊》作者:常晓红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第三次创作的高峰。本文题为“解读”,意从创作主旨、写作框架、语言风格三方面解读这部小说。 一、城市·女性 城市与女性成为近年来小说创作的一个生长点,这是因为,城市和女性似乎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在发展,女性亦在成长。王安忆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她在一篇关于上海女性的文章中曾说:“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是。”《长恨歌》写的正是这样一个关于上海和女性的故事,“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东西,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首先,作家在第一部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为我们勾画了上海的全景图。它包括了上海的建筑、精神和人,但无论是什么,都是上海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1.弄堂“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弄堂是上海绝对的存在,是最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居所,“是城市建筑的主体和上海市民文化的主要载体”[3],因此,在这一节,王安忆不但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托出了作品人物的立足点——那些和弄堂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的中间阶层,因为这些人任何时候都是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他们生生不息,永无止境,所以他(她)们是城市精神的当然代表,他们就是城市,城市就是他们;同时她更“昭彰”了弄堂在上海的地位:如果说街道和楼房是上海的支架,那么弄堂就是上海的血肉,它构成了上海的形体。 2.流言流言总是鄙陋的。它有着粗俗的内心。它们其实是用最下等的材料制造出来的……但也唯有这些下等的见不得人的材料里,会有一些真东西……流言其实都是沉底的东西……然而,这城市里的真心,却唯有到流言里去找的。无论这城市的外表有多华美,心里却是一颗粗鄙的心,那心是寄在流言里的,流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 摘要: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这部作品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人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海历史的肖像”,一个个上海风景的缩影,承载着作者特殊的意蕴情感。王安忆作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用散文般的话语来书写上海女性王琦瑶的形象,书写她所熟知的上海。城市与文学,人与文学,物与文学,在时光的隧道中变幻着,生活的节奏依旧,一曲终了一曲继续,作者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写了一曲永恒的赞歌。 关键词:独特意蕴散文话语王琦瑶女性视角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这些带有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女性的细腻情怀,同时作者用散文般的笔法将小说细腻化,生活化,使意象具有了独特的意蕴。时间在不断地变幻着,在上海的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期间一切都在变化着,“这里的一切只有鸽子们看到,它们是四十年代鸽子的子息,它们一代一代地永不中断,繁衍至今,什么都尽收眼底。”它们的“哨声是哀鸣”,天空辽阔,所以听起来也“不那么刺耳”。意象在作者笔下运用自如,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感受。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很早以前,人们对女人和男人有了片面的认识,从《圣经·创世纪》上人们看到了亚当抽出自己的肋骨创造了女人,并认为女人对男人具有依附性,到古代的“三从四德”,人们不难看出,女性的地位是怎样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由,女性作家也相对较少,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大致从20年代到8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不断崛起,从而出现女性文学的热潮,女性们用她们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来对生活,爱情,友谊经历进行描绘,王安忆可以说算是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6篇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6篇 《长恨歌》读后感(1):世间已无程先生 看罢王安忆的长恨歌,里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说到女性自然是命运崎岖的王琦瑶,而男性人物则是满腔痴情不得解,一生默默无闻的程先生。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从最初为王琦瑶拍照开始,程先生便对外表娇媚,气质恬淡的王琦瑶动了心,那个温柔的身影一旦走进了尘封的心灵,就再也不曾走出来过。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有趣的景象:程先生带着王琦瑶和蒋丽莉两个人,一个先生带着两位小姐约会。程先生费尽心机想同王琦瑶套近乎,而一边的蒋丽莉却会错了意,阻挡在两人中间。程先生为这尴尬的局面憔悴了面容,蒋丽莉反倒越发殷勤,希望程先生能够一改颓废的气象,振作起来,不知道这忧郁原是因她而起。聪明绝顶的王琦瑶也不说破,只看两人的笑话,心里面自然而然的为自己的魅力暗喜。 程先生是个好男人,他不曾直接打破蒋丽莉的幻想,只是私底下和王琦瑶联系,可惜的是他这种标准的老实人并不是心比天高的王琦瑶们心甘情愿的归宿。虽然为了王琦瑶的上海小姐竞选,程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他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商业巨子,也不是呼风唤雨的政坛大佬,也就无法完成自己的爱情童话。很自然地,上海小姐第三名王琦瑶乖乖地投入了手握重权的上海滩红人李主任的怀抱,从此开始了在“爱丽丝”公寓优越的金丝雀的生活。我们亲眼目睹了真情实

感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的不堪一击,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城市,在这十里洋场中的人也不免会被浮华之风慢慢地浸透了灵魂和身体,爱情是理想主义的幻象,而生活则是现实主义造就的囚牢。程先生真诚的情感,就这样像一团纸屑,被王琦瑶随意的抛弃在心门之外了。一颗赤子之心,敌不过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在现实面前脆弱的表现。 繁华是旧繁华,梦是旧梦,然而王琦瑶不是旧王琦瑶了。当大腹便便的她与早生华发的程先生相遇时,正是她生活困窘变卖旧货的时候。是程先生鬓边的白发唤醒了她尘封的记忆,十二年漫长的离别仿佛是对于自己潦倒生活的一个最好的解释,正在她急切需要人帮助的时候,救星又出现了。当她再一次来到程先生的住处,看到那曾经留下她清纯时代美丽身影的地方,上海小姐王琦瑶无疑是感慨万千的。“其实只是一秒钟的时间,却有十几年的光阴从中关山飞渡,身心都是飘的,光和声则是倏忽而去。”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对于痴心汉程先生来说,这重逢是他生命中的又一次转机,这个可怜的老实人再一次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工资,帮助饥馑时期怀着孕的单身女人王琦瑶度过难关。 程先生的结局一定是悲剧,这是毋庸置疑的。越是轻易可以得到的东西就越没有人珍惜,王琦瑶宁可不结婚倒贴康明逊也不肯委身于人品和才干俱佳的程先生。就像一心爱着他的蒋丽莉一样,程先生终究没有得到幸福。在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风暴当中,程先生无奈地结束了他了无生趣的岁月,像一片树叶飘零在上海夏天的暖风里。

长恨歌__王安忆

长恨歌 作者简介: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语 ●长恨歌》体现人间情怀,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 的一方天地;从一段易于忽略、被人遗忘的历史出发,涉足东方都市缓缓流淌的生活长河。 ●《长恨歌》的作者用自己独到的叙述方式,抒写了一位40年代平民出身, 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的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其间,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的同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间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渐渐地浸润出了那令人难以释怀的艺术的感染力。 《长恨歌》简介: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有着精致的家常的美,她既有为 人处世的世故,也有爱恨交织的情意。1946年,17岁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她先是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上海解放前夕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918125586.html,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艺术 作者:宋国兵陈厚奉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4期 《长恨歌》的素材原本只是报上的一个关于“上海小姐”被年轻人杀害的故事,但经王安忆演绎之后,就变成了一部内涵极其丰富的长篇著作。素材原本的新奇与悲剧到了著作之中,已经升华为对整个人类生存命运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对女性的思考。无论是身居高位的李主任,还是红色革命的追随者蒋丽莉,都只能服从命运的摆布。那些身份低下者如王琦瑶、程先生、毛毛舅舅、萨沙、阿二、老克腊、长脚之流,更是被潮流漩涡夹杂其中而身不由已。面对时代的大势所趋,个人实在显得极其渺小,简直不堪一击。如何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活得精彩,则是作者抛给读者的一个问题。从表面上,小说仅仅是王琦瑶的悲剧,但其实,这是整个上海人的悲剧,因为从弄堂走出来的不是一个王琦瑶,而是一群王琦瑶。这些王琦瑶中,肯定有她女儿辈的张永红。年轻时的茫然、年老时的无奈与认命,都是她们一贯的路数。她们没有理想,只有现实,不奢求太多,只追求充实,每日在吃喝、玩耍、工作、叹息中度过。这便给小说打下了底色:低沉哀婉。 人物命运的悲惨结局已经使作品染上了浓厚的阴郁色彩,而作者在艺术手法上的选择与处理更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在此,笔者且从结构、意象和叙述角度这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用结构支撑悲剧 《长恨歌》是一首挽歌,为一群小人物写的挽歌。叙述者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感情,时而为他们伤心,时而为他们惋惜,又时而为他们高兴。然而,高兴只是须臾,悲歌才是主题。小说主要是写王琦瑶的“香消玉殒”,但却是通过两个铺垫来完成的。小说共有三部,每一部都写了至少一个人的死亡。第一部是以李主任的死作结的。第二部写了蒋丽莉与程先生的死。最后才是王琦瑶。一个人的生存支柱总的说来就是精神与物质。王琦瑶自然也不例外。她的物质支柱是李主任,精神支柱是蒋丽莉与程先生。虽然后来李主任飞机遇难了,可是仍然有一盒用雕花木盒装的金条作为支柱,我们姑且称作“李主任的替补”。而蒋丽莉与程先生离去后,张永红与老克腊立刻补了上来。可惜,好景不长,张没有蒋的虔诚,老克腊也没有程先生的痴情,他们都弃王琦瑶而去。至此,她的精神支柱完全崩塌,恰此时,长脚又把她唯一的“救命稻草”——所剩无几的金条也抢走了。王琦瑶的死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因为作为人存在的王琦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另外,作者采用前后照应的手法,如外婆对王琦瑶的想法,王琦瑶第一眼看到躺在床上的女人时产生的感想等,都让作品充满不详的预感,但好在作者淡化处理或者荡开一笔,所以,并不会让人压抑,但气氛仍然是低沉的。 二、用意象突出悲剧

王安忆《长恨歌》赏读

们吃,一人一颗的场景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生活的窘迫无助和内心的善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潦倒不堪的人,却还主动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小孩子们,多么难能可贵!他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的是他的一片赤诚。他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撒向孩子们,所以极富热心地教态度淡然的小伙计认字,“茴字有四种写法……”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的情节,看似是孔乙己在卖弄学问,但是笔者相信,鲁迅在文章中这样安排“茴”的多种写法寓意并不简单,其实它是用来显现着孔乙己有着很丰富的文化知识。 三、孔乙己是一个痛在学无所用的读书人 小说中写道,大家故意跟孔乙己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不屑置辩的神气,无疑显示出的是孔乙己对自身所掌握知识的充分自信。可是,炎凉的人情世故面前,孔乙己越显出自信满满的样子,大家就越要给他来个伤口上撒盐,说:“那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T……”孔乙己一生潦倒,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平生考不上秀才的遭遇,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硬着头皮想法辩解。可当人家讥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有评论家说,孔乙己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说明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但是笔者看来,孔乙己一生都希望凭借自身所学,求取功名,博得立身之本,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自古以来鼓励着众多寒门学子去拼搏努力,事实也一再证明,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优秀的读书人能够凭借一身所学,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以此安身立命乃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这一条路,本身就是正确的人生道路之一,可为什么到读书人孔乙己身上,一切都是错了呢? 对孔乙己而言,此生的遗憾不是穿着肮脏破旧的长衫于炎凉人海里穿梭,有“不屑置辩的神气”作证;于孔乙己而言,此生最大的痛苦是空有满腹才学,却没有得到认可,更没有施展的余地,所以,提及痛处,争辩也立刻没有了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 总之,对于孔乙己的形象定论,鲁迅在文中隐而不答,而今人却把他和封建糟粕等同起来大加挞伐,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受封建思想毒害甚至一无是处等等。但是,笔者认为,《孔乙己》这篇文章里,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一个学无所用的读书人的无限同情。“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这句哀鸣 11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II 11丰匕 中发出了潦倒的读书人何字可煮,哪书堪絮的诘问?不理解孔乙己学无可用中的“学”,却还否认他的学识,嘲笑他的境遇,挞伐他的人格,曲解他的善良,甚至将他所掌握的那些学问一起拿来批判嘲笑,这实在是有悖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高中语文经典作品细读教学飭行动研究”(批准号:B-a/2016/02/51)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语文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6A18J2SZ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市第一中学: 王要忆《长恨歌》贵请 [1肖菌余小娟 “天长地久有时尽』匕恨绵绵无绝期”,看到《长恨歌》这个名字,难免让人想到白居易的那首千古绝唱,然而再看王安忆的这篇小说,才知道此恨非彼恨,此情亦不同。如果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感天动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恨绵绵无期,那么王安忆所展示给我们的则是悠悠的情,悠悠的恨,似泉水淙淙,如耳语嘤嘤,虽没有感天动地的震撼,但也有余音不绝,细长绵延的深远。 翻开《长恨歌》,恰如展开一幅旧上海生活的画卷。背景是不见底的弄堂,近景是亦真亦幻的灯光,而画面正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主人公王琦瑶,光芒四射,拥有着上海女人独有的美丽姿态,矜持又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一生坎坷,却始终为自己而活。蒋丽莉,对爱情执着坚持,即使结了婚还是对程先生念念不忘,一生压抑自己,逃不出自己所设的心袱。程先生,对王琦瑶一往情深却又矢志不渝,一生都没有娶妻,默默守护着王琦瑶。《长恨歌》没有写大上海的繁华、气派,没有写此中的灯红酒绿,有的只是平淡无奇的家居生活,有的只是日常的琐琐细细。在这里你很难看到高楼大厦,而随处可见狭窄的弄堂,潮湿的平安里。在这里你难觅款爷、大腕,却常遇小女人、俗先生。《长恨歌》是锅碗瓢盆奏出的小调,《长恨歌》是胭脂旗袍扮就的夜来香。《长恨歌》更是留声机里周旋永远的四季调,是唱针划过的点点滴滴的“光影”,熟悉又陌生,是你,是我,是她,是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魂灵 ?9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