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教案

教案名称:研究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学科:科学

年级:八年级

教材: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反应前后的物质变化。

3. 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培养科学实

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4. 培养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讨论。

教具和资源:

1. 物质变化实验的材料,如氧气灯、氢气气球、锌片、酸性溶液等。

2. 实验记录表格和实验报告模板。

3. 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和案例。

4. 多媒体演示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观察和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例如烧纸、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并导入本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

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

概念和特征,例如反应前后的物质变化、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等。

3. 小组合作实验(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操作。实验包括:

1) 使用氧气灯燃烧烧纸,观察燃烧前后的变化。

2) 在酸性溶液中加入锌片,观察产生的气体并进行测试。

3) 研究反应原理,使用酒精灯制备氢气气球,并观察气球中的气

体变化。

学生需要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4. 实验结果总结和分析(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进行讨论,汇总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5. 实验报告撰写(2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

目的、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并遵循科学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

6. 总结和拓展(5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醒相关拓展学习的

方向,例如化学反应的应用和相关职业发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观

察和记录实验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实验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准备实验材料和资源,并确保实验的

安全性。此外,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进一

步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天气与气候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有两个:一、天气和气候是两个有成因联系的要素,气候是长时间内天气物理状态的变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学生对气候变化有亲身体验,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二、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本节主要介绍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和季风四个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机理。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②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③理解比热的概念; ④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的差异; ⑤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 ⑥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⑦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机理。 2.技能目标: ①学会比热实验的操作; ②学会观察图形。 3.情感目标: ①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 ②气候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气候和天气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比热的概念。 ②难点:理解海陆地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季风的形成机理。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比热的演示实验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复习:让学生来描述今天的天气。 引入: 1.设疑激趣: (1)有一个海南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过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 (2)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根据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出的) 板书:一、气候 问:(1)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在四季的气候特点吗? (2)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 板书: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主要用气温和降水等要素来描述。(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问: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 思考:请大家帮忙找出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词语?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①夏季多雨②晴转多云③雷雨交加 ④夏热冬冷⑤雪花飘飘⑥终年高温 总结: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 练习巩固:下面是小明同学的一篇日记,请说出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温州多山滨海,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去年农历12月27的一天。阳光明媚。早晨气温为6℃,我和家人一同去哈尔滨游玩……可哈尔滨却是雪花纷飞,当时气温为-13℃,原来哈尔滨的冬季极为严寒……为什么哈尔滨的冬季气温比温州低得多呢? 引入:小明在平时的学习当中还非常注意发现问题,在写完日记后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哈尔滨的冬季气温比温州低得多? 课件展示让学生体会温州海南和哈尔滨气温的不同 困惑:温州、哈尔滨和海南这三个地区的冬季气温差别很大,是什么因素影响的呢?

2020-2021学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2.6表示物质的符号第一课时教案

2.6表示物质的符号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和了解化学式的定义; ②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方法及读法; ③能说出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符号表达科学事实,并能通过模型帮助解决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的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科学能力,提高对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模型与化学式间的转化,从而正确表达出物质的化学式,并且能够读出该物质的名称。 难点:化学式的读法及表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 将分子模型与分子名称一一对应进行连线,并提问:你这样连线的理由是什么?---答:根据分子中的原子种类及数目。 2.画出分子的模型 二:新课讲授元素可以用符号来表示,那由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否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呢? 1. 根据前面两道题的铺垫及上节课所学的元素符号,让学生试着去写出第一题和第二题中物质的化学式。 2. 根据学生写的化学式,讲解化学式的书写依据及书写方法。书写依据:化学式不能凭空想象。先通过实验确定物质的组成,然后按国际通用规则书写。一种物质只用一个化学式表示。书写方法: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用数字标出构成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用元素符号表示。金属、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硅结构比较复杂,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练习不同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先按照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元素符号;再在每种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出每个化合物分子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通过写化学式的方式去了解学生对于化学式的前概念。 单质的化学式书写与构成单质的分子模型相联系。培养学生对于模型的认识,提高图文转化的能力。 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直接由离子构成的 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学生提问:什么是一定顺序?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练习不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式的书写后,检查自己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中写好的化学式,并进行改正。

最新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集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符号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教学目标 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重点难点分析 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 【板书】一、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型呢? 1、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因为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 由于眼球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 2、读图: 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 通过读图,可知: 一、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 【练习】 【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马龙老师备课】 【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例如: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 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 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 【新授】 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 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 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 符号的作用:1、简单的表明事物 2、避免混乱 三、模型 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 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画出细胞模式图 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 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教案 教案名称:研究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学科:科学 年级:八年级 教材: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反应前后的物质变化。 3. 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培养科学实 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4. 培养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讨论。 教具和资源: 1. 物质变化实验的材料,如氧气灯、氢气气球、锌片、酸性溶液等。 2. 实验记录表格和实验报告模板。 3. 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和案例。 4. 多媒体演示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观察和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例如烧纸、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并导入本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 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 概念和特征,例如反应前后的物质变化、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等。 3. 小组合作实验(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操作。实验包括: 1) 使用氧气灯燃烧烧纸,观察燃烧前后的变化。 2) 在酸性溶液中加入锌片,观察产生的气体并进行测试。 3) 研究反应原理,使用酒精灯制备氢气气球,并观察气球中的气 体变化。 学生需要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4. 实验结果总结和分析(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进行讨论,汇总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5. 实验报告撰写(2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 目的、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并遵循科学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 6. 总结和拓展(5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醒相关拓展学习的 方向,例如化学反应的应用和相关职业发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观 察和记录实验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实验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准备实验材料和资源,并确保实验的 安全性。此外,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进一 步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5节 天气预报 教案(教学设计)

第5节天气预报 一、知道获取天气状况的常见方法。 二、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学会看天气预报,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的判读方法。 三、学会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并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四、知道天气预报信息的主要收集方法。 五、调查当地的天气谚语,并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一、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的判读方法。 二、知道天气预报信息的主要收集方法。 仨、调查当地的天气谚语,并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的判读方法;调查当地的天气谚语,并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观看视频:天气预报 提问: 天气预报是如何获得的?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怎样获得天气预报的信息 获取天气预报方法 自主学习:教材72页 天气预报信息的来源有: ①看电视、听广播、拨打气象预报电话、查看互联网等 还知道有哪些来源吗? ②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

③通过气象观测,自己作出天气预报 例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思考与讨论: 某地某日的天气预报:明天多云转阴,有时有小雨,降水概率15%,偏南风3级,气温15~23℃。 你知道这些天气预报用语的含意吗? ①多云和阴:表示云量与降水等级 ②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降水概率15%,表示降水的可能性为15%,下雨的可能性不大 ③偏南风3 级:表示风向为偏南风,风级为3级 ④气温15~23℃:表示最低气温为15℃,最高气温为23℃ 视频:不同级别降雨 云量与降水等级:根据教材73页,自主完成表格 归纳: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 阴晴、云量、降水概率、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风向与风级等 (二)天气图 天气图的概念 自主学习:教材73页 天气形势常用______图表示。(天气) 天气图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__________的地图。(气象信息)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由法国天文学家在1853年绘制的11月12日欧洲天气图

八年级科学下册 3.7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是学习了《生物是怎样呼吸》和《光合作用》基础上的再进行拓展。本节课里主要学习的是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也为九上《物质的转化规律》学习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产生氧气和消耗氧气的途径都是已经有所了解的,所以可以从消耗氧气和产生氧气途径入手,再引到氧循环上,这样会水到渠成,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形成。对于。臭氧的特点,臭氧层的作用、现状,学生可能了解的不是很多,所以教学方式建议以教师传授、补充知识为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着,而且是在不断地循环演变中运动着(2)知道氧循环的意义 (3)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4)知道臭氧层的现状 (5)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2.能力目标: (1)查找资料的能力 (2)学会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3)能通过用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复杂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去解释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氧循环了解,树立物质是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建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2)通过对臭氧层现状的了解,增强可持续性发展和环保意识 (3)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自然界的氧循环 难点:自然界的氧循环 四、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师生阅读、归纳总结 五、课前准备 生锈的铁钉或铁片、玻璃钟罩、蜡烛、火柴、一盆绿色植物

学生课前收集臭氧层的有关资料,认识与人类的关系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_《组成物质的元素》参考教案

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能区别单质和化合物,知道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了解地壳和人体中所含的主要元素。 过程与方法:从组成物质的元素的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元素和人类生活环境及自身的关系。 2学情分析 3新设计 知识回顾: 1.按物质的组成分类,可分为什么?(纯净物和混合物) 2.什么的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分子、原子、离子) 那么各种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情景导入:在古代,有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组成的。 1.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答不对。 2.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答元素。 3.列举你所熟悉的元素。答: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等。 教学过程 一、元素的种类已知的事实: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其中有些是人造元素。 讨论:观察课本49页图2-23中CO2和CO的分子模型,说出它们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同点: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1个一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所以从宏观角度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 【结合上述例子介绍原子和元素的区别】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是宏观概念,用“组成”;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是微观概念,用“构成”。

教师:世界上有很多的物质,所有物质根据其组成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如空气为混合物、氧气为纯净物等。那现在我们做个活动 【活动】桌子上有四种物质的分子,分别为: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请各小组给他们分分类。(不强调分类依据) 其中有一分类为: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为一类;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为一类。请同学们说说看这是按什么来分的。(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种类来分的)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其分类的依据为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 思考:单质和化合物的异同?同:都是纯净物异:单质是一种元素组成;化合物为不同种元素组成。 【活动】书本50页观察金属铁和非金属硫,描述它们的外形和特征。答:铁:银白色的固体。硫:淡黄色的粉末状固体。铁为金属元素,而硫为非金属元素。那如何区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一般情况下,元素名称以“金”为部首的为金属元素,汞也属于金属元素,其他元素为非金属元素。还有稀有元素有氦、氖、氩、等。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稀有元素也是非金属元素。因此: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二、元素的分布读图读课本51页图2-25“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答:⑴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⑵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碳、氢。 已知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外,含量较高的氯元素和钠元素,其中氧占85.8%、氢占10.7%,氯占2.0%,钠和镁等占1.5%。 生物体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人造元素是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和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害,但也可以为人类服务。 【课堂小结】 【练习】【作业】作业本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大气层》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大气层》教案浙教版第一篇: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大气层》教案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一中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大气层》教案(1)浙 教版 一、目标导航 [学问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和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特点,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科学思索] 培育学生的读图、文字说明、观看、合作和探究力量。 [解决问题] 初步了解大气层的分层规律 [情感与态度] 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的热忱,在与同学沟通合作中形成相互接纳、相互观赏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大气层”这节课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域中的“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大气层”这局部内容的学习目的使学生了解大气层温度的垂直变化、大气分层的规律及对流层的特点,培育学生的读图力量、合作学习的力量和探究力量,大气层的学问是学习天气和气温的学问切入点。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第三册教科书的第50-53页。本节先通过设计一个争论活动,领悟大气层的重要性,再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在把握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根底上,尝试对大气的分层,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再通过思索题,加深对高层大气气温高、太阳辐射强的理解。最终着重介

绍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形成的机理。又通过思索感受生活中对冷空气下沉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读图并通过文字说明。教学难点是对流层的特点及对流的形成,通过模拟试验,得出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即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学情分析] 在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对地球已有肯定的了解,但对大气层的熟悉还比拟模糊,尤其是对大气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及对流层的特点的熟悉很模糊。通过图片、读图使学生比拟直观地了解大气垂直分层规律,又通过探究活动形象熟悉对流层的特点。对大气层的重要性联系前面学过月球上因没有大气的现象,学生能很好的熟悉大气的重要性。 [学法点拨] (1)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努力创立一种科学的开放的教学气氛,通过小组争论、读图、尝试对大气的分层和试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获得学问的过程,失败的教训、胜利的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乐趣。 (2)师生公平互助 这堂课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试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学问,表达公平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欢愉的气氛中学习学问。 三、教学文档 [课前预备] 1、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熟悉大气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1.4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3

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说出具体物质的元素组成. 知道组成人体、组成地球的主要元素.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物质的分类、对元素的分类、各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难点:辨别混合物和化合物、对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的描述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的呼吸离不开氧气,但正常人呼吸只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就足夠了。 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多种气体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气体等),所以空气属于混合物。 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只有一种气体)所以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 比较: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氧 化碳 二氧化碳氧气 原子构成分子 ) ( 分子构成物质 ) 它们分别都属于纯净物 (元素组成物质) 板书: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氧气氮气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如: 水二氧化碳等 ) 观察:金属铁和非金属硫 (比较其性质) 金属大多有金属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具有良好的延长性…… 稀有气体元素性质一般非常稳定,很难跟其它物质起化学反应。不同的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的有色光。 金属元素 元素的种类非金属元素 (稀有元素) 单质 纯净物的种类: 化合物 学生阅读:元素的名称的由来。 巩固练习:判断:碘、铁、氯、氮、镁等元素 1.常温下其单质的存在状态 2. 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元素? 三.元素的分布: 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位是:氧、硅、铝、铁、钙 人体中元素含量前四位是:氧、碳、氢、氮。

海水中除了水由氢和氧这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还有许多贵重金属……所以说海洋是个资源宝库。 在生物体中含有大量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葡萄糖等)这些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氢、 氧这三种元素组成的。 人们可以通过核反应制得人造元素,有些人造元素和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会产生αβγ射线,放射性元素产生的射线对人体有害。人们利用放射性元素产生的射线进行检查和治疗一些疾病。如用X 射线检查肺部;对癌症病人进行“放疗”;也可以进行杀菌和消毒。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7 阅读材料 问题: 1.人体中哪些是常量元素 2.各种元素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 3..哪些元素对人体有害? 小结: 一.纯净物的分类 二.元素的分类 三.各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各元素在地壳中、在海水中、在空气中、在人体中分布是不相同的、不均匀的。 四.比较:元素和原子 习:(视 学生情 况而增 减)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二氧化碳 B.纯水 C.氯化钠 D.空气 (2)下列物质中属于不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态空气 B.水 C.冰水混合物 D.二氧化碳 (3)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水中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C.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D.水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教学建议: 1.元素的概念是逐渐被认识和理解,它需要一个过程。 可适当介绍原子和元素的概念区别和联系。 2.逐步建立物质的简单分类思想。 教材提出了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可补充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以说明单质、化合物的共同特点都属于纯净物。 3.学习数据处理表示方法。 使学生知道如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mg、镁65mg、铜2mg、锌1.5mg、锰1mg。 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指各元素的质量。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7节电的安全使用教案

第7节电的安全使用 1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情况下的安全电流和电压。 2、了解触电事故的发生。 3、了解安全用电的原则。 4、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2学情分析 已学习了电路、电路计算、家庭电路的知识,生活中对触电及安全用电的知识有一定感性认识,在这基础上进行深化。让学生了解日常安全用电常识,规范日常用电行为,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及安全用电的原则 难点:触电事故的发生原因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1、家庭电路中的两根电线,一根叫线,另一根叫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伏的电压,零线和地之间电压。 2、低压供电线路先后通过接到家庭电路上。家庭电路中各盏灯应 联,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电灯应是联,插座与电灯应是联,保险盒和用电器应联。 出示城市夜景,讲述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现代生活中已离不开电。出示触电事故图片,讲述触电事故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呢?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讨论的。

活动2【讲授】合作互动 一、安全电流和电压: 同学们是否有过触电的感觉? 1、触电:是指电流通过人体达到一定量时引起的伤害事故。 问题1:是否只要有电流通过人体或人体两端,人就会触电? 问题2:两手分别触摸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为什么没有发生触电事故呢? 问题3:据欧姆定律知道,导体中的电流跟什么有关?通过人体电流大小决定于什么? 2、通过人体电流大小决定于:外加电压和人体本身电阻。 问题4:不同的人电阻相同吗?同一个人不同时候电阻相同吗? 问题5:那么,人体安全电压值是多少呢? 二、触电事故: 播放四种触电视频,出示触电图片判断触电形式。 家庭电路触电的两种形式: 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触到火线,则电流由火线进入人体到地,经地线形成回路,造成触电事故。 双线触电:站在绝缘体上的人若同时触到两根电线时,电流将由火线进入人体到另一根线(零线)而形成回路,造成触电事故。 指出:高压线或高压设备的电压常达几十千伏甚至几百千伏,人体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它,但只要靠近它就会触电。(高压电弧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思考:有人触电了该怎么办?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经典教案《风和降水》

第4节风和降水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湿度。 2.能根据对自然的观察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提出的探究问题进行总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 2.针对学生对抽象事物理解的局限性,采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思想,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2.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热爱科学、关注生活的态度。 一、使用干湿球温度表、湿度查算表查算湿度值 二、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湿度与降水的关系。 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 复习:天气的基本要素 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风 湿度和降水是天气的两个重要因素,湿度又和降水有着密切的联系。 空气的湿度 1、思考:你能举例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吗? ①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一会儿就出汗了。 ②打开冰箱会有雾出现。

③冬天房间玻璃窗上水雾和冰花。 ④清晨,植物叶子表面有露水。 ⑤在潮湿闷热的天气里,室内墙壁上、玻璃上出现水珠。 2、活动: 思考:你能用实验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吗? 1.观察无水硫酸铜粉末的颜色? 白色。 2.在装有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试管中,滴加几滴蒸馏水,观察现象?解释并得出结论。 粉末由白色变成蓝色。无水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晶体。 结论:用无水硫酸铜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3.在表面皿上放一些无水硫酸铜粉末,放置一天观察颜色变化? 粉末由白色变成蓝色。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3、湿度 1.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阅读: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叫绝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越大,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就越大。但是,空气是否会发生水汽凝结并不是由绝对湿度决定的,而是由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决定的。 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即最大水汽含量)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叫做饱和水汽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有关,气温越高,饱和水汽压就越大。 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绝对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之比叫做相对湿度。相对湿度的大小是一个百分比值,如相对湿度65%等。相对湿度越大,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越接近饱和水汽压,就越容易形成凝结。 2.湿度的表示方法: (1)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空气中能含有的水汽是有限度的(即最大水汽含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2、描述悬浊液和乳浊液的特征; 3、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并简单举例。 二、过程与方法 能对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进行简单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衣服上的油污可以用汽油洗去 四、STS 了解衣服干洗的科学原理,体验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溶质、溶剂的概念;区分溶液、悬浊液以及乳浊液; 难点:溶液、悬浊液以及乳浊液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液体比如我么爱喝的各种鲜榨果汁、可乐等,这些液体有什么不同点吗? 二、新课讲解 (一)溶液 实验一、在装有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盐,观察试管中水和食盐的变化。 解释:食盐化为分子状态分散在水中,即食盐溶解在水中。 小实验二、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加入到装有水的试管中。 学生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试管中的液体颜色变化,记下每个不同时间的现象变化 (先让学生自由回答,再让一个学生回答,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 现象: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形成均一的紫红色液体 说明: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 小实验三、将固体的碘(紫黑色)加入到装有酒精的试管中。 学生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试管中的液体颜色变化,记下液体的现象变化状况 (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 现象:固体碘消失,最后形成均一的橙色(或棕色)液体。 说明: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小实验四、将色拉油加入到装有汽油的试管中,并振荡。 学生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试管中的液体颜色变化,记下液体的现象变化状况

(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 现象:色拉油溶到汽油中,形成乳白色均一的液体。 说明:色拉油能溶解在汽油中。 教师总结: 1、从食盐、高锰酸钾、碘、色拉油的实验例子中引出溶质,溶质的概念(被溶解的物质); 2、从水、酒精、汽油的实验例子中引出溶剂,溶剂的概念(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再从中引出溶液,溶液的概念(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 提问: 溶质与溶剂组合起来就是溶液,那么同学们能猜测一下他们之间会有什么质量关系吗? 学生活动:自由猜想并发言 教师说明:溶质+ 溶剂= 溶液 m质+ m剂= m溶 加强: 我们这里所说的溶质(食盐、高锰酸钾、碘、色拉油)都是固体或液体,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溶质可以是气体吗?如果溶质可以是气体的话,有谁可以举几个例子吗? 引导:生物的呼吸作用需要什么?(氧气) 鱼可以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溶解了什么?(氧气) 那么氧气是溶质吗?(是)溶剂是什么?(水) (例:平时喝的雪碧、可乐,瓶盖打开会有很多气泡,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总结:所以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补充:溶液也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从而形成的溶液也有固体、液体或气体,如均匀的合金和空气也是溶液,但在这里,我们学习的溶剂主要是液体。) (二)溶质与溶剂的区别 过渡: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那么液体溶于液体我们又该怎么判断溶质和溶剂呢? 学生活动:猜想: 2毫升色拉油+98毫升汽油,哪个是溶质?哪个是溶剂? (色拉油是溶质,汽油是溶剂) 2毫升水+98毫升酒精,哪个是溶质?哪个是溶剂? (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总结: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 3、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4、由于水在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因此,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2.4-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

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 〖教材分析〗:由于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从这里开始,逐步渗透化学物质分类的思想。本节有三个知识点:1、人类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0多种;2、物质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3、元素又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含有稀有元素)。本节内容中,新名词、新概念接踵而来,而且又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只有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遇的名词、术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3.知道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并能举例。 〖教学重点〗 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组成物质的元素的分类;组成地壳、人体的主要元素〖教学难点〗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金属铁、非金属硫、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设问)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从微观角度,物质是由什么构成? ————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问)从宏观分析,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元素。 (讲述)在古代,有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火、气、水、土”四种元素组成的,这是古人对物质组成最粗浅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不同物质的结构和组成。你知道世界上千变万化的动物、植物、矿物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吗? (学生猜测) (二)新课教学 一、元素的种类 (读图)图1-28碳、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回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和碳原子(只是所含各种原子的个数不同)。 (提问)这些不同种类分子中的氧原子和碳原子的结构是否相同,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回答) (讲述)无论存在于哪种物质分子中的氧原子和碳原子,它们的原子核内都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因此它们都属于同一类的氧原子和碳原子。(回忆元素的概念,结合同位素的意义,理解相同种类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所以这两种物质都是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 [学生讨论] 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

第4章植物与土壤 第1节土壤的成分 第一课时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通过实验验证土壤中有水、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等非生命物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难点】 实验验证土壤中存在的非生命物质。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28~12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我们从土壤的剖面可以看到,许多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安营扎寨。 2.土壤中除了植物外,还有动物、真菌、细菌等。 3.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类生物统称为土壤生物。 【教师点拨】 土壤生物是指直接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生物(如蚯蚓),不包括偶尔到土壤中活动的一些生物(如羊)。 【跟进训练】 1.下列不属于土壤生物的是(D)

A.细菌B.蚯蚓 C.小麦D.麻雀 2.以下属于影响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是(D) A.土壤湿度、温度B.土壤疏松程度 C.光照D.以上都是 3.下列工具中最适于观察蚯蚓具体形态的是(C) A.显微镜B.望远镜 C.放大镜D.电子显微镜 知识点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29~13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根据日常体验和土壤生物的生活需求,可推断土壤中应有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等。 2.实验验证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1)当向盛有土壤的烧杯内加水时,会看到土壤块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这是因为土壤中有空气。同样体积、同样形状的铁块和土壤,浸没时加入的水量是铁块少,土壤多,这是因为铁块内部没有空气,而土壤里含有空气。 (2)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说明土壤里有水。 (3)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将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土壤冷却后,称量发现土壤质量减少,原因是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在加热的过程中燃烧了。 (4)将土壤浸出液过滤后的滤液蒸发,蒸发皿中出现残留物,这些能溶于水而不能燃烧的物质是无机盐,它们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腐殖质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4.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全章教学设计教案

.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
一、教学目标
第 1 节空气
〔第四册第十四个教案〕
1、认知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的利用。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背后原因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成分与测定氧气的实验。 难点:测定氧气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演示空成份和测定氧气体积的实验相关仪器。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空气在周围,我们可以通过风吹、打气等感受到。那么它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1、空气里有什么? 实验 1:证明空气中的成分。 准备-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正放在桌面上。〔注:演示时多说明操作要领〕 再准备两个集气瓶,内盛洁净的空气。 〔思考:若想到树林里收集一瓶空气,该如何操作?〕 ⑴比较线香在两瓶内燃烧的时间。 ⑵分别通过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 2:空气中氧气比例的测定。 按如图的装置操作,点燃红磷,燃烧完毕,打开夹子,观察水进入的体积数。 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1/5 左右。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得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后来又进
.

.
一步发现了其它的气体,包括稀有气体水蒸气等。 2、空气的利用 〔1〕氧气的用途: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老师作补充。 助燃:利用氢氧焰或乙炔+氧焰完成切割或焊接金属。 供给呼吸:航空与航天、抢救病人、潜水。 〔2〕氮气的用途:作保护气、食品保鲜、冷藏与冷冻。 〔3〕二氧化碳用途:作致冷剂,用于保存食品、人工降雨;还可用于化工和汽水、灭火。 〔4〕稀有气体的用途:不活泼,用作保护气,也可制成各种用途的光源等。
〔三〕板书设计
〔一〕空气的成份 〔二〕空气的用途
第 1 节空气
六、课后反思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