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教案标题: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2. 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3.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

教学重点:

1. 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2. 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3.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

教学难点:

1. 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的理解和应用。

2.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的掌握。

教学准备:

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实验器材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科学实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二、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10分钟)

1. 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

2. 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如客观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等。

三、探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如观察、实验、比较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出科学研究的步骤。

3. 展示学生总结的科学研究步骤,并进行讲解和补充。

四、实践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20分钟)

1. 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如目的、材料、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2.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

3.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

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科学的定义、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

2. 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完成一份简单的科学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践等,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科学实验的基本要

素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同时,通过实验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教案标题: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2. 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3.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 教学重点: 1. 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2. 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3.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 教学难点: 1. 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的理解和应用。 2.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的掌握。 教学准备: 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实验器材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科学实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二、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10分钟)

1. 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 2. 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如客观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等。 三、探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如观察、实验、比较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出科学研究的步骤。 3. 展示学生总结的科学研究步骤,并进行讲解和补充。 四、实践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20分钟) 1. 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如目的、材料、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2.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 3.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 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科学的定义、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 2. 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完成一份简单的科学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践等,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科学实验的基本要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一章的基础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观察世界 1.什么是观察? –观察的定义 –观察的方法 2.观察世界的工具 –放大镜 –望远镜 –显微镜 3.观察与科学实验

–观察和实验的区别 –观察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 三、教学步骤 1.引入 –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提出观察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的方法和工具。 2.讲解 –介绍观察的定义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观察的作用; –介绍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并讲解其原理和用途; –比较观察和科学实验之间的关系。 3.实践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自身、周围环境中的事物; –导引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工具进行观察。 4.总结 –归纳观察的重要性和用途; –总结各种观察工具的原理和应用领域。

1.学生理解观察的定义和方法; 2.学生掌握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3.学生能够对不同事物进行观察并总结所见。 五、教学拓展 1.分组小实验: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题目,通过观察进行科学实验; 2.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科 学问题。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与他人积极合作的能力; 2.作业评价: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讨论质量; 3.实践评价:对学生进行小实验的实践评价。 七、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另外,加强与学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验。同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保证教学效果的达成。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及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掌握用比重法和水平面法测量密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测量物质的密度; 2.掌握比重法和水平面法的测量方法; 3.分析有关实验数据,深入理解密度的物理本质。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密度的测量,唤起学生对物质本质的思考; 2.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 + 学生实验; 2.小组探究; 3.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1.1 情境引入 老师在教室内点燃了一盏香和一袋纸币,并且请学生进行比较,说明其密度大小的不同。并且问学生,为什么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重量不一样。

1.2 引出课题 在引入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情境导入比较,简单介绍密度是有物质的质量与单位体积之比。 2. 课堂教学 2.1 理论知识讲授 2.1.1 密度的定义 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与单位体积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rho = \\dfrac{m}{V}$$ 式中,$\\rho$ 为密度,单位为 $\\text{kg/m}^3$;m为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千克;V为物质的体积,单位为 $\\text{m}^3$。 2.1.2 密度的测量 密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比重法和水平面法。比重法是指将待测物体与已知密度的物质在液体中比较轻重。水平面法是指用水平挂秤测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其密度。 2.2 实验操作 2.2.1 比重法实验 •实验要求: 请同学利用已知密度的物质(例如铅、铁、水)和待测物体比较重量,测出物质的密度,并计算出密度的值。 •实验步骤: 1.选取已知密度的物质,例如水、铁或铅; 2.测量物质的体积;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 成》优秀教案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分子大小。 [科学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内容分析]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同样道理,“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和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也要做好演示实验。因为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分子、分子的运动、物质的扩散现象。 [学情分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课时一:引入 课堂目标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科学问题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提出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白板、黑板笔、课件投影仪 •教学资料准备:科学实验范例 教学步骤 1.导入情境:学生们是否听说过科学研究?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是什 么?通过提问引入课堂话题。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科学有哪些研究方法?与学生进行 互动讨论。 3.教师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方法,并举例解释。 4.展示科学实验范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 5.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 科学的兴趣。 课时二:科学实验 课堂目标 •了解科学实验的步骤和原理 •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科学实验的步骤和原理 教学难点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材料、安全设施 •教学资料准备:科学实验步骤和原理的PPT

1.温故知新:学生回忆上节课讨论的科学问题,并简要回答问题。 2.教师通过PPT介绍科学实验步骤和原理,并示范一次科学实验。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践科学实验步骤。 4.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5.课堂展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6.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鼓励学生多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和观察分析能力。 课时三:科学领域 课堂目标 •了解科学的不同领域和应用 •掌握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培养学生对科学领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科学的不同领域和应用 教学难点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篇一:浙教版科学教案全册】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 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三、教学准备 1.随身听、饮料罐 2.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细胞模型、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与思考。(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学生说出使用方法) 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怎么知道 它的使用方法呢?(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 2.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符号 1.列举。你能说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的符号吗?(学生回答:如“速度v”、“冷锋、暖锋”等。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你能说出在生活中,我们 用到过哪些符号吗?你能简要画出来吗?(学生回答并画简图:交 通标志、厕所标志、电源标志等)

2.读图并思考。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图1-1,结合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思考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呢? (1)分析交通标志,得出结论: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2)分析电流表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 而引起的混乱。 (3)分析时间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 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提问。请大家分析并说出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展示饮料罐 上的请勿乱丢的提示、开关上的“开”与“关”、交通标志等) 4.实践。学习了符号作用,同学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课外自己设计 制作一些标志符号呢? (三)模型 1.列举。在生活中,我们也曾听说过“模型”这 个词。请你说说什么是模型,并列举几个模型的例子。(学生回答: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提问。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模型呢?(地球仪、细胞模型、眼球模型、皮肤模型、水分子模型等。老师把模型实物 展示给学生看) 我们为什么要用地球仪呢?(因为地球仪太大了,难以认识,我们 为了更好地研究它,所以将它制成模型,即地球仪) 我们为什么要用眼球模型呢?(因为眼球构造复杂,难以表达) 3.讲述。模型并不仅仅指我们可以看到的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某种物 体的或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如航模、各种建筑模型等。它甚至可 以是一幅画、一张表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如表示细胞结构的“细胞 模式图”。 有的模型不是简单地表示一个具体事物,而是表示一个过程,如描 述水的三态变化的示意图“水的三态变化模型”。 有的模型是具体形象的,如我们平时看到的航模等;也有的是非常 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方程式;或是某些特定的词,如“黑箱”模型。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用到构建模型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 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过程。构建模型也叫建模。在以后的学 习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这一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 4.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本图1-2“水状态变化的模型”,学习构建 模型的过程并完成课本上的题目。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 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_教案 标题: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热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掌握比热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物理现象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如热水和冷水的混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涉及的热量转移现象。 2、基本概念:介绍比热的概念,包括定义、单位和物理意义。通过实例和计算,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热的含义。 3、比热的计算: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热的计算方法。同时,介绍比热表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 4、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相

同温度变化下的热量吸收和释放情况。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理解比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课堂小结:回顾比热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探究过程,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比热现象及其应用。 6、作业布置:布置与比热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拓展延伸:介绍比热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的利用、温度控制技术等,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物展示:利用实物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其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热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

验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5、网络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和反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练习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 3、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比热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学生自评和互评: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通过互相评价,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5、教师评价与反馈:结合学生的表现、练习和测试结果等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

七年级科学上册《1.3 科学观察》教案 浙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科学上册《1.3 科学观察》教案(新版)浙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科学上册《1.3 科学观察》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科学上册《1.3 科学观察》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科学观察 教学目的: 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知识罗列: 一、用心观察,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我们的指纹 1。先仔细观察自己的十个手指的指纹,看看不同手指的纹路是否相同? 不同手指的指纹可能不同. 2。再用放大镜观察一个手指的指纹,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的指纹大小有什么变化? 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的指纹变大。 3。选择个其中的一个手指(如中指),用红色印泥将那个手指的指纹清晰地印在白纸上,并将自己的指纹与同桌的指纹印相比较是否相同? 不同的人的指纹不同. 用指纹确定身份,超市保管钱物的箱子,还可以利用指纹破案等。 二、拓展观察力,我们利用感观观察事物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有时会产生错觉。因此,在实验 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 试管架:放置试管等的仪器。试管:少量物质反应时用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等。酒精灯:使物质加热的工具。 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工具. 停表:测量时间的仪器。 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器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的星体.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章 第四节《月相》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

《月相》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月相,月相变化的原理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应用。关于“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学生是可以实地观察到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困难的是为什么每天看到的月相是不同的,而且月相在一个周期内总是有规律的变化的。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月相的基本知识,能认出各种月相,且对于太阳、地球、月球的自身的基本情况有大致的了解,但对于地球、月球的运动却是没有知识基础,空间感未建立起来,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直观的证据提供给学生帮助理解,因此这节课想通过学生回忆、教师教具模拟、学生学具探究应用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位置感,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发现月相变化原理,进而能应用月相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相的概念 2、通过探究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掌握 3、自学归纳月相变化的规律 4、利用月相认识一些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 难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教学用具 多用途地理演示仪、摄像头、素描纸、手电筒、乒乓球、地月球小模型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水调歌头》,同时幻灯片展示6月23日世界各地拍摄的超级月亮图片。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一组照片是刚刚过去的6月23日超级月亮图片,大家看圆不圆?大不大? 学生回答:圆,很大 师:是不是我们每天看到的月亮都是这么圆这么大的呢? 学生回答:不是 师:好,既然不是,那你想想平时看到的月亮形状是怎么样的,并将你看到过得月亮形状画到白纸上,看谁画的多,等会小组内画的最好的同学向大家展示。 科学之旅第一站:月亮画画看 师:请画好后小组交流以下,推荐本组画的最好的同学准备上台展示。 小组展示,教师点评,注意是否和月食弄混淆 师:大家都画的很好,其实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的形态都是不同的,时圆时弯,在科学里面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一、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板书)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_《地球的自转》参考教案

《地球的自转》参考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3.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在了解相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等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小组互助合作,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地球仪等具体形象的材料来加深学生的认识,使知识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在上课前,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三分之一的学生知道地球绕地轴旋转,有部分学生却认为地球绕太阳自转,可见初中生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存在混淆。能清楚解释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的学生很少。 3重点难点 重点: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1.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晨昏线(圈)的含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境“太阳东升西落”的一段小flash引入使学生清楚知道,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不是太阳的转动。由于相对运动的原理,以地球为参照物,太阳感觉是运动的。因此,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入本节课的教

学环境。 活动2【讲授】2、展示地球的自转图片 通过大屏幕展示地球的自转图片,引出问题:地球是随意自西向东转的么?学生回答:不是,是绕地轴旋转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清楚自转的定义就是—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活动3【活动】3、小组活动:体验地球自转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尤其是在北极上空和在南极上空观察。 设计意图: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地球的自转,以及从不同角度观察,所感受的自转有所区别。 活动4【活动】4、模拟太阳东升西落实验 (1)在地球仪上找到学校所在的大致位置,十字方向标,已经粘在该位置上分别和经线、纬线方向一致。在十字方向标的中间粘一粒橡皮泥,再将小人垂直插在橡皮泥上,面朝方向标的南方。 (2)让地球仪的地轴对准北极星,坐在南面的同学用手电筒水平照射。 (3)按 A B C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小人与太阳之间的方位变化以及太阳光相对于小人的照射方向。 设计意图: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东升西落的,但为什么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还不是很清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完整的演示太阳升起的整个过程,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活动5【活动】5、展示昼夜交替现象图片及视频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昼夜交替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引导他们总结出“晨线”,“昏线”及“晨昏圈”的含义。并能够在地图仪上画出晨昏圈的图。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进行小结和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并加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活动6【练习】6、课堂练习 展示图片,让学生依据已学知识,读图,解决问题。

七年级科学第1章科学入门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浙教版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教材先介绍了实验室的设备和一些常见的仪器,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仪器及其用途。再介绍了实验室守则和一些危险警告标志,让同学们知道在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安全守则以及遇到意外事故该如何处理。最后教材介绍了胶头滴管、酒精灯以及放大镜的使用,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本节课是七年级的第二课,是初中科学实验学习的开篇,为之后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等学习奠定了基础,处于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1。在常见实验操作中,掌握观察、实验、收集信息的能力. 2.能说出常见设备的名称、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3。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 4.能说出如何应对实验室意外事故。 5。学习并练习酒精灯、胶头滴管及放大镜的使用。 6.通过对实验设备的学习及实验操作的练习,感受科学的严谨性. 7.通过对实验操作的学习,认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说出常见设备的名称、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能说出如何应对意外事故。 【教学难点】 学习并练习酒精灯、胶头滴管及放大镜的使用. 课前准备 酒精灯、锥形瓶、试管、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知道,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科学就必须要走进科学实验室。展示“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科学实验室 【设疑激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科学实验室。 【展示】常见的仪器并介绍其用途。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细胞》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细胞》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生命的构成细胞的第一小节,本节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什么是细胞2.细胞的观察与研究3.细胞的发现4.研究细胞的意义。本节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上册,此时学生已学过细菌、病毒等生物的基本知识,学习了本节内容既可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同时又为后面学习植物、动物等生物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细胞并不陌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已了解一些,但细胞的内部结构、功能等往往一知半解。本节内容通过实验、观察、讲解,使学生对细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生物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知道细胞的观察与研究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科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细胞的观察与研究。 难点:细胞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五、教具准备 显微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干净纱布、镊子、吸水纸。 六、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对细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讲解,使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功能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生物图片(已染色),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都具有什么共同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归纳。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

然过渡到本节内容。 2、学习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些有关细胞的知识(课前预习),然后教师展示一个细胞结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模型有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归纳。接下来教师播放一段有关细胞观察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才能观察到细胞?在观察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学生讨论后 回答问题,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并总结归纳。通过观看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接下来教师介绍一些有关细胞的发现史及研究意义,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细胞的发展历程。最后教师演示一下如何制作临时装片并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两人一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怎样制作才能使装片不产生气泡?学生实验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科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以无数个形式存在,并一起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生物体。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细胞这一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教课设计 【篇一: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课设计】 七年级(上)科学教课设计集 第一章科学入门 (2) 课题 : 科学入门第 1、 2、3 节 (2) 第一节科学其实不神奇 (2) 第二节实验和察看 (3)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丈量 (3) 课题:科学入门第4、5节 (7) 第四节温度的丈量 (7) 第五节质量的丈量 (8) 课题: 1.6 时间的丈量 (10) 第二章察看生物 (13) 课题:察看生物第1、2节 (13)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13) 第二节常有的动物 (14) 课题:察看生物第3、4节 (16) 第三节常有的植物 (17) 第四节细胞 (18) 课题: 2.5 显微镜下的各样生物 (20) 课题:察看生物第6、7节 (24)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24)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25)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26) 课题: 3.1 我们居住的地球 (26) 课题: 3.2 地球仪和地图 (28) 课题: 3.3 太阳和月球 (30) 课题: 3.4 观察太空 (32) 课题: 3.5 月相 (36) 课题: 3.6 日蚀和月食 (38) 课题: 3.7 研究宇宙 (43) 第四章物质的特征 (45) 课题: 4.1 融化与凝结 (45) 课题: 4.2 汽化与液化 (47)

课题 :4.3 升华和凝华 (49) 课题 :4.4 物质的构成 (51) 课题 :4.5 物质的溶解性 (53) 课题: 4.6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55) 第一章科学入门 课题 : 科学入门第 1、 2、3 节 教课目的 :1 、知道科学是研究各样自然现象的学识,知道科学的 发现能够从察看身旁的事物 下手。 2、熟习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3、认识实验察看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绘简单的实验现象 4、知道人直观判断的限制性,要经过实验科学的判断,脚踏实地 5、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丈量工具。 6、用刻度尺丈量物体长度。 7、认识体积丈量的方法 要点难点 :1. 如何鼓舞学生察看、考虑身旁的自然现象,指引他们自 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 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实质的理解。 2.如何正确的使用刻度尺丈量物体长度;如何正确使用量筒丈量物 体的体积。 3.介绍一些特别的丈量方法。 教课过程 : 第一节科学其实不神奇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旁 1.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奇特的生物、林林总总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 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边有无数巧妙的现 象,而且大自然中的各样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 发生的?又将如何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样自然现象、对 各样疑问找出答案的学识。 2.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必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察看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旁的 问题着手,最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 旁,只需我们擅长察看,勤于思虑,我们都能够进入科学的世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_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_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考虑,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妙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定。因而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定。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响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拟的经过。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近期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准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第5节地壳变 动和火山地震() 第一篇: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例如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精选) 【教学重点】 1.地壳变动的证据; 2.地球的内部构造; 3.火山活动给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地壳是变动的 提问:人们是怎么想到地壳是变动的? 阅读教材,查找证据 2.地壳变动的证明 提问:除了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觉了海洋生物化石之外,还有那些现象能证明地壳的变动? 阅读教材,或者回忆课外阅读的相关学问,结合生活中的野外观看阅

历回答下列问题。 3.地球的内部构造 提问: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但人类的活动范围从来就没有真正深入到地球内部,科学家们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呢? (教师提示:假设一个不透亮的纸箱中装了一个物体,让你猜想其中可能是什么东西,你会实行什么样的方法?) 阅读教材,通过和煮熟的鸡蛋比照,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内部构造。争论:当我们不能直接了解某一事物的构成以及特征时,我们一般采纳什么方式去了解它?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讨论活动了解地球内部构造的。 4.火山提问:你听说过火山爆发的新闻报道吗?假如有,是在哪里消失的?提问:火山活动有哪些不利和有利的影响? 阅读教材,争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山爆发时可能消失的景象。 争论:火山活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那些有利和不利影响?有利:不利: 5.地震 提问:你听说过地震吗?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 活动:双手握住竹筷,匀称用力直至断裂,体会断裂时的感觉。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科学入门”、“观察生物”、“人类的家园——地球”和“物质的特性”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章“科学入门”按照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实验室、科学实验室、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科学探究的顺序展开,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一章的内容是为今后学习科学打基础的,有些内容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有些内容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第二章“观察生物”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安排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内容的学习后,直接进入了围观(细胞)层次的学习,并将学习内容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的顺序进行编排,使“物质系统的层次”体系在本章中得到明显体现。本章的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也使编排的内容之间关系更加合理。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一章内容从整体认识地球入手,着眼于地球表层的结构、物质构成特点,物质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本章内容是对是对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和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的整合,主要学习地球的概况,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首先介绍物质的构成,让学生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观,为学生理解舞台变化等现象奠定了基础,再介绍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和比热、物质在状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最后将物质的各种特性划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本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突出了观察、实验在科学学习重点重要地位。全章紧密联系现代生活、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时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这些内容组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教科书在内容的安排上并没有完全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围观来展开,而是由近及远安排物质系统的层次。这是因为学生认识事物一般先从熟悉的事物开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此外,本册教科书还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敬畏自然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但是这些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小学时科学课开展较好,课外阅读量大,因此对一些科学常识了解的较多;而多数学生课外阅读科普读物较少,科学常识了解不多,科学用语规范性方面出现的问题肯定也会更多。 小学科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与探究,并不要求学生对科学进行定量探究和相关性探究。初中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的基础上,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与小学科学相比,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兴趣,科学情感鱼态度,科学责任,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科学记科学研究的价值等。所以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