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一章的基础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观察世界

1.什么是观察?

–观察的定义

–观察的方法

2.观察世界的工具

–放大镜

–望远镜

–显微镜

3.观察与科学实验

–观察和实验的区别

–观察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

三、教学步骤

1.引入

–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提出观察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的方法和工具。

2.讲解

–介绍观察的定义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观察的作用;

–介绍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并讲解其原理和用途;

–比较观察和科学实验之间的关系。

3.实践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自身、周围环境中的事物;

–导引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工具进行观察。

4.总结

–归纳观察的重要性和用途;

–总结各种观察工具的原理和应用领域。

1.学生理解观察的定义和方法;

2.学生掌握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3.学生能够对不同事物进行观察并总结所见。

五、教学拓展

1.分组小实验: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题目,通过观察进行科学实验;

2.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科

学问题。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与他人积极合作的能力;

2.作业评价: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讨论质量;

3.实践评价:对学生进行小实验的实践评价。

七、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另外,加强与学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验。同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保证教学效果的达成。

1.利用多媒体资源: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增

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2.创设实验场景:在实验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实验场景,提供

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

3.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科学书籍和文章给学生,鼓励他们深入了解

观察和科学实验的知识。

九、教学资源

1.《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材》

2.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十、教学参考

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2.《科学课堂教学指导与实践》,林竺杨、顾璐著

3.《科学教师教学指南》,陈焕霞、罗希贤著

以上是一份针对《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的简要教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来规划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一章的基础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观察世界 1.什么是观察? –观察的定义 –观察的方法 2.观察世界的工具 –放大镜 –望远镜 –显微镜 3.观察与科学实验

–观察和实验的区别 –观察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 三、教学步骤 1.引入 –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提出观察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的方法和工具。 2.讲解 –介绍观察的定义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观察的作用; –介绍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并讲解其原理和用途; –比较观察和科学实验之间的关系。 3.实践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自身、周围环境中的事物; –导引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工具进行观察。 4.总结 –归纳观察的重要性和用途; –总结各种观察工具的原理和应用领域。

1.学生理解观察的定义和方法; 2.学生掌握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3.学生能够对不同事物进行观察并总结所见。 五、教学拓展 1.分组小实验: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题目,通过观察进行科学实验; 2.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科 学问题。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与他人积极合作的能力; 2.作业评价: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讨论质量; 3.实践评价:对学生进行小实验的实践评价。 七、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另外,加强与学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验。同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保证教学效果的达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2.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2、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 3、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 录方法 4、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 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基础知识梳理】 一、观察蜗牛 1、身体结构:蜗牛身体结构分为五个部分 (1)触角:蜗牛头上有四个触角,两个长,两个短。 (2)壳:蜗牛有壳,但是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面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 (3)腹足:蜗牛没有脚,只有一片扁平的足,即是腹足,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腹足会分泌黏液使蜗牛的身体在黏液中滑行。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蜗牛经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足迹。 问:黏液对蜗牛的滑行有什么好处? (4)眼:蜗牛的眼睛在触角上 (5)口:蜗牛有口,主要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2、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对农作物 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二、生物与非生物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有七点。这也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

1、生物具有严谨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 细胞结构,这个在后面会讲到。 2、生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时时刻刻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用 来组成自身的物质,储存能量,例如:我们吃饭,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生物又能分解自身组成的物质,释放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例如:我们运动,呼吸作用。注意:新陈代谢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生物都有生长的现象——只要是生物,都能生长,比如你们中学生的身高体重都在增加,这就是生 长;又比如小树苗长大了,蝌蚪长成了青蛙等等,这些都是生物的生长现象。 4、生物体都有应激性——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做出反应,例如将蜗牛放在阳光底下,蜗牛会向阴 暗的角落运动;强光照射人的眼睛,人的眼睛会闭上;轻轻触碰含羞草,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等等,这些都是应激性 5、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生物体都能生出自己的后代,从而保证种族的延续。如果生物体不能生 殖产生后代,这个物种会灭绝。 6、生物体都有遗传变异的现象——生物的子代和亲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识,这就是 遗传。譬如别人都说你像你父亲,这就是遗传的原因。同时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异,这就是变异。比如说你和你父亲不可能一模一样,你和你兄弟姐妹也不可能一模一样,这就是变异。 7、生物体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且也能改变环境。例如:变色龙通过变色来适应环境,而植 树造林可以改变当地的气候。 三、动物和植物 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1、获得营养的方式。 植物:有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动物:通过吃食物来获得营养,自己不会制造营养物质。注意:获得营养方式的不同,是最主要的区别方式 2、运动的快慢 植物:不能快速运动。动物:能自由快速运动 3、应激性 植物:不能对刺激作出灵敏的反应动物:可以对刺激作出灵敏的反应 4、细胞结构 植物:细胞结构中存在细胞壁(关于细胞的具体结构后面会讲到)动物:细胞结构中没有细胞壁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及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掌握用比重法和水平面法测量密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测量物质的密度; 2.掌握比重法和水平面法的测量方法; 3.分析有关实验数据,深入理解密度的物理本质。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密度的测量,唤起学生对物质本质的思考; 2.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 + 学生实验; 2.小组探究; 3.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1.1 情境引入 老师在教室内点燃了一盏香和一袋纸币,并且请学生进行比较,说明其密度大小的不同。并且问学生,为什么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重量不一样。

1.2 引出课题 在引入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情境导入比较,简单介绍密度是有物质的质量与单位体积之比。 2. 课堂教学 2.1 理论知识讲授 2.1.1 密度的定义 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与单位体积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rho = \\dfrac{m}{V}$$ 式中,$\\rho$ 为密度,单位为 $\\text{kg/m}^3$;m为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千克;V为物质的体积,单位为 $\\text{m}^3$。 2.1.2 密度的测量 密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比重法和水平面法。比重法是指将待测物体与已知密度的物质在液体中比较轻重。水平面法是指用水平挂秤测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其密度。 2.2 实验操作 2.2.1 比重法实验 •实验要求: 请同学利用已知密度的物质(例如铅、铁、水)和待测物体比较重量,测出物质的密度,并计算出密度的值。 •实验步骤: 1.选取已知密度的物质,例如水、铁或铅; 2.测量物质的体积;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 成》优秀教案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分子大小。 [科学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内容分析]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同样道理,“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和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也要做好演示实验。因为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分子、分子的运动、物质的扩散现象。 [学情分析]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物质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撒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社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并揭示科学本质。(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从更深微观层次去认识物质本质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宏观现象。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构成 难点:分子的性质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物质的构成 五、教学过程 引课 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雕作品吗?各种沙雕作品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展示沙雕作品图片) 学生:由大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教师: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它们是否也是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呢?引入课题《物质的构成》 展开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活动一:请大家使用放大镜观察(1)一块方糖;(2)磨碎的方糖;(3)将蔗糖粉末溶解在水中,再观察水中的蔗糖。 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块方糖是什么构成的呢? 学生1:蔗糖小颗粒(没有经过观察)。 学生2:看到了一些小颗粒。 学生3:一团一团的。 教师追问:这些蔗糖小颗粒能不能分割得更小些? 学生:研磨成粉末。 教师再追问:蔗糖粉末是不是最小的蔗糖颗粒? 学生:不是,将它溶解在水中。 教师:请同学们将蔗糖粉末倒入已准备好的水的烧杯中溶解,观察。 学生:看不见蔗糖颗粒了。 教师:看不见了是不是就等于消失了呢? 学生:没有,因为蔗糖水喝起来是甜的。 教师:我们用肉眼和放大镜都无法观察到说明了蔗糖在水中分散的颗粒怎么样?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课时一:引入 课堂目标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科学问题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提出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白板、黑板笔、课件投影仪 •教学资料准备:科学实验范例 教学步骤 1.导入情境:学生们是否听说过科学研究?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是什 么?通过提问引入课堂话题。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科学有哪些研究方法?与学生进行 互动讨论。 3.教师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方法,并举例解释。 4.展示科学实验范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 5.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 科学的兴趣。 课时二:科学实验 课堂目标 •了解科学实验的步骤和原理 •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科学实验的步骤和原理 教学难点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材料、安全设施 •教学资料准备:科学实验步骤和原理的PPT

1.温故知新:学生回忆上节课讨论的科学问题,并简要回答问题。 2.教师通过PPT介绍科学实验步骤和原理,并示范一次科学实验。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践科学实验步骤。 4.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5.课堂展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6.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鼓励学生多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和观察分析能力。 课时三:科学领域 课堂目标 •了解科学的不同领域和应用 •掌握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培养学生对科学领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科学的不同领域和应用 教学难点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篇一:浙教版科学教案全册】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 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三、教学准备 1.随身听、饮料罐 2.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细胞模型、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与思考。(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学生说出使用方法) 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怎么知道 它的使用方法呢?(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 2.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符号 1.列举。你能说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的符号吗?(学生回答:如“速度v”、“冷锋、暖锋”等。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你能说出在生活中,我们 用到过哪些符号吗?你能简要画出来吗?(学生回答并画简图:交 通标志、厕所标志、电源标志等)

2.读图并思考。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图1-1,结合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思考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呢? (1)分析交通标志,得出结论: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2)分析电流表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 而引起的混乱。 (3)分析时间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 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提问。请大家分析并说出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展示饮料罐 上的请勿乱丢的提示、开关上的“开”与“关”、交通标志等) 4.实践。学习了符号作用,同学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课外自己设计 制作一些标志符号呢? (三)模型 1.列举。在生活中,我们也曾听说过“模型”这 个词。请你说说什么是模型,并列举几个模型的例子。(学生回答: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提问。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模型呢?(地球仪、细胞模型、眼球模型、皮肤模型、水分子模型等。老师把模型实物 展示给学生看) 我们为什么要用地球仪呢?(因为地球仪太大了,难以认识,我们 为了更好地研究它,所以将它制成模型,即地球仪) 我们为什么要用眼球模型呢?(因为眼球构造复杂,难以表达) 3.讲述。模型并不仅仅指我们可以看到的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某种物 体的或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如航模、各种建筑模型等。它甚至可 以是一幅画、一张表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如表示细胞结构的“细胞 模式图”。 有的模型不是简单地表示一个具体事物,而是表示一个过程,如描 述水的三态变化的示意图“水的三态变化模型”。 有的模型是具体形象的,如我们平时看到的航模等;也有的是非常 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方程式;或是某些特定的词,如“黑箱”模型。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用到构建模型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 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过程。构建模型也叫建模。在以后的学 习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这一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 4.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本图1-2“水状态变化的模型”,学习构建 模型的过程并完成课本上的题目。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细胞》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细胞》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生命的构成细胞的第一小节,本节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什么是细胞2.细胞的观察与研究3.细胞的发现4.研究细胞的意义。本节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上册,此时学生已学过细菌、病毒等生物的基本知识,学习了本节内容既可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同时又为后面学习植物、动物等生物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细胞并不陌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已了解一些,但细胞的内部结构、功能等往往一知半解。本节内容通过实验、观察、讲解,使学生对细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生物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知道细胞的观察与研究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科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细胞的观察与研究。 难点:细胞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五、教具准备 显微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干净纱布、镊子、吸水纸。 六、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对细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讲解,使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功能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生物图片(已染色),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都具有什么共同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归纳。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

然过渡到本节内容。 2、学习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些有关细胞的知识(课前预习),然后教师展示一个细胞结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模型有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归纳。接下来教师播放一段有关细胞观察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才能观察到细胞?在观察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学生讨论后 回答问题,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并总结归纳。通过观看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接下来教师介绍一些有关细胞的发现史及研究意义,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细胞的发展历程。最后教师演示一下如何制作临时装片并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两人一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怎样制作才能使装片不产生气泡?学生实验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科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以无数个形式存在,并一起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生物体。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细胞这一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_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_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考虑,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妙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定。因而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定。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响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拟的经过。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近期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准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教课设计 【篇一: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课设计】 七年级(上)科学教课设计集 第一章科学入门 (2) 课题 : 科学入门第 1、 2、3 节 (2) 第一节科学其实不神奇 (2) 第二节实验和察看 (3)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丈量 (3) 课题:科学入门第4、5节 (7) 第四节温度的丈量 (7) 第五节质量的丈量 (8) 课题: 1.6 时间的丈量 (10) 第二章察看生物 (13) 课题:察看生物第1、2节 (13)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13) 第二节常有的动物 (14) 课题:察看生物第3、4节 (16) 第三节常有的植物 (17) 第四节细胞 (18) 课题: 2.5 显微镜下的各样生物 (20) 课题:察看生物第6、7节 (24)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24)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25)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26) 课题: 3.1 我们居住的地球 (26) 课题: 3.2 地球仪和地图 (28) 课题: 3.3 太阳和月球 (30) 课题: 3.4 观察太空 (32) 课题: 3.5 月相 (36) 课题: 3.6 日蚀和月食 (38) 课题: 3.7 研究宇宙 (43) 第四章物质的特征 (45) 课题: 4.1 融化与凝结 (45) 课题: 4.2 汽化与液化 (47)

课题 :4.3 升华和凝华 (49) 课题 :4.4 物质的构成 (51) 课题 :4.5 物质的溶解性 (53) 课题: 4.6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55) 第一章科学入门 课题 : 科学入门第 1、 2、3 节 教课目的 :1 、知道科学是研究各样自然现象的学识,知道科学的 发现能够从察看身旁的事物 下手。 2、熟习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3、认识实验察看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绘简单的实验现象 4、知道人直观判断的限制性,要经过实验科学的判断,脚踏实地 5、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丈量工具。 6、用刻度尺丈量物体长度。 7、认识体积丈量的方法 要点难点 :1. 如何鼓舞学生察看、考虑身旁的自然现象,指引他们自 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 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实质的理解。 2.如何正确的使用刻度尺丈量物体长度;如何正确使用量筒丈量物 体的体积。 3.介绍一些特别的丈量方法。 教课过程 : 第一节科学其实不神奇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旁 1.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奇特的生物、林林总总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 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边有无数巧妙的现 象,而且大自然中的各样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 发生的?又将如何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样自然现象、对 各样疑问找出答案的学识。 2.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必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察看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旁的 问题着手,最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 旁,只需我们擅长察看,勤于思虑,我们都能够进入科学的世界。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科学入门”、“观察生物”、“人类的家园——地球”和“物质的特性”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章“科学入门”按照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实验室、科学实验室、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科学探究的顺序展开,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一章的内容是为今后学习科学打基础的,有些内容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有些内容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第二章“观察生物”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安排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内容的学习后,直接进入了围观(细胞)层次的学习,并将学习内容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的顺序进行编排,使“物质系统的层次”体系在本章中得到明显体现。本章的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也使编排的内容之间关系更加合理。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一章内容从整体认识地球入手,着眼于地球表层的结构、物质构成特点,物质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本章内容是对是对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和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的整合,主要学习地球的概况,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首先介绍物质的构成,让学生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观,为学生理解舞台变化等现象奠定了基础,再介绍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和比热、物质在状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最后将物质的各种特性划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本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突出了观察、实验在科学学习重点重要地位。全章紧密联系现代生活、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时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这些内容组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教科书在内容的安排上并没有完全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围观来展开,而是由近及远安排物质系统的层次。这是因为学生认识事物一般先从熟悉的事物开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此外,本册教科书还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敬畏自然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但是这些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小学时科学课开展较好,课外阅读量大,因此对一些科学常识了解的较多;而多数学生课外阅读科普读物较少,科学常识了解不多,科学用语规范性方面出现的问题肯定也会更多。 小学科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与探究,并不要求学生对科学进行定量探究和相关性探究。初中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的基础上,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与小学科学相比,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兴趣,科学情感鱼态度,科学责任,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科学记科学研究的价值等。所以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3节 物质的密度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密度概念。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密度的公式、意义、单位及换算。 3、能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用所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2学情分析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3节水的密度第一课时,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物质质量、体积的测量,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单位、计算 教学难点:密度的概念、计算。 4教学器材准备: 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烧杯、水、量筒、天平。 5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水的密度 师:刚才老师采访了几个同学,喜欢科学课的哪一个环节? 生:做实验!

师:今天我们就从实验开始! 提醒学生: 积极参与 积极思考 敢于质疑 活动2【活动】建立概念 问题1:不同体积的水质量相等吗? 活动一:用量筒量出不同体积的水,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 体积(毫升)质量(克)质量/体积(克/厘米3) 1 10 2 20 3 30 师:水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水的体积越大,水的质量也越大。 师:算出体积为1厘米3水的质量 (即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 有什么发现? 生:不同质量和体积的水,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 师(引导总结):【板书】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 问题2:相同体积不同物质,质量相等吗? 师:我们是“五金之都”的莘莘学子,对于金属我们并不陌生。(出示)3块体积相同(10厘米3)的铜、铁、铝块, 先让学生(看一看)用已有经验鉴别下,此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别他们呢? 生:根据颜色、磁铁来鉴别, 再让学生(掂一掂) 生:轻重不同

七年级科学上册1.2《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1.2《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 重点:1.认识常见的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2.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难点: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知识要点】 一、实验室里的仪器 试管架:放置试管等的仪器。试管:少量物质反应时用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等。酒精灯:使物质加热的工具。 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工具。 停表:测量时间的仪器。 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器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的星体。 各种工具和仪器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的,但是每一工具和仪器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同学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在不断地提高。 二.实验室的安全 实验前,做好预习和实验准备工作,检查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是否齐全。 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应先经教师允许。 绝对不允许随意混合各种化学药品,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不能用湿手接插实验室电源,不能用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取用药品遵守“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品尝药品,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应用招气入鼻法)。 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实验室剩余药品既不放回原瓶,也不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实验中必须保持肃静,不准大声喧哗,不得到处乱走。 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 使用浓酸、浓碱等强腐蚀性的药品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等被腐蚀。实验完毕要洗手。 三、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1)酒精及有机物燃烧,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抹布盖灭。 (2)若不慎烫伤,用药棉浸75%的酒精轻涂伤处。 (3)若被化学物质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非生物》 教案(5篇)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非生物》教案(5篇)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一、导入 先提问学生,每天他们来上学的时候,在路上都能看到哪些东西呢?学生一般会回答(汽车,人,猫,狗,大树,马路……)。然后点明,他们看到的这些东西,有的是有生命的,有的是没有生命的。科学上,我们将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将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生物与非生物。 二、生物与非生物 给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按照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分别填写在课本34页相应的框框内。然后点名学生做出回答,向另外的学生询问正确与否。 在将图片物体分类完成后,先初步询问学生他们是如何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的,接着讲解课本35页图2-2的一系列图片,分别说明生物是可以繁殖、生长、排泄和呼吸,对刺激做出反应,其中,重点讲解第三幅图的新陈代谢,告诉学生新陈代谢的意义并记录。根据之前这系列图,总结生物的共同特征。再提问,除了图里涉及到的特征,其它还有什么特征。 接着给出生物必须有生命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根本区别是新陈代谢;生物与非生物根本区别是新陈代谢这三个知识点,强调其重要性并分别举例说明。 三、讲解蜗牛

问学生是否了解蜗牛,然后告诉他们一些关于蜗牛的事情。然后导致蜗牛太小,如果要观察蜗牛,需要什么工具,然后简单复习一下放大镜的知识。然后给出蜗牛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上填空。然后结合教材第36页的活动,讲解关于蜗牛的相关知识点。讲解完后,总结一下蜗牛的生物学特性。 然后给出一些关于蜗牛的外形和生物特征的填空题,最后对这节课做一个简单的课后总结。如果你有更多的时间,做适当的运动。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 生化科教081 郭书涛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节内容主要表现在认知和思维领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背景性的隐含了分类的理念。首先通过学生对蜗牛的探究实验,获得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各种感觉,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并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为第二课时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初一学生,对生物、生物、动植物等学习内容有一定了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学生的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