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落的发展变化

聚落的发展变化

聚落的发展变化
聚落的发展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课题:聚落的发展变化

年级:七年级

学科:地理

周次:17

课型:新课

授课人:汤素文

教学内容:广东人民出版社P83-88

重点:乡村与城市不同的景观。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知识与技能:了解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的差异。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

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居住在一个西江的孤岛上——水乡大鳌,但我们也到过许多不同的城镇或城市,对于不同的聚落景观并不陌生。

展示乡村、城市图片——乡村、城镇、城市

辨认城市、乡村图片,描述城乡景观差异,理解聚落概念。

(完成P83活动)

学生回答,填充表格:

(教师设问)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聚落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小结)

形成因素: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图片——四大文明发祥地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结合课文,分析、判断聚落的形成因素。完成P85活动题。

知识之窗: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

图片——窑洞、蒙古包、冰屋、圆顶屋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加深理解聚落形成与环境的关系,总结归纳形成因素。

P86活动题:收集更多反映各地聚落民居的图片,并说出其民居的特点及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图片——广州西关

图片——开平碉楼

(转承导入)

开平碉楼2007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那么,如何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聚落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为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反映了各个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民俗、宗教习惯,成为人类发展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图片——威尼斯、塞纳河畔、巴西利亚、平遥、宏村西递、丽江P87活动题:仔细阅读关于我国丽江古城的文字图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丽江古城利用自然环境:

地形北高南低:御寒受阳祛热

气候:冬暖夏凉

河流三股入城:街巷傍河临水

(2)丽江古城的传统文化特色:

民居建筑:汉、白、藏三族融合

乐器乐曲:古老神奇的纳西古乐

民族文化:独具一格的街巷集市、民风习俗和东巴文化。

图片——金字塔、巴特农神庙、长城、故宫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随堂练习:

1、乡村与城市化

(1)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仅是人们的,也是人们进行和、的场所。是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

(2)乡村聚落有不同类型,包括、、

. 、等。

2、聚落与环境

(1)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四大文明发祥地,中国黄河下游流域、.

. 、和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都是早期聚落的集中地区。

(3)世界的各种民居建筑,大都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结合当地的,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气候;二是反映一定

的和。

3、如何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

(1)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以及

. 三大类,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意大利的、法国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巴西利亚,以及中国云南的、山西的、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

七年级地理上册5.3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 粤教版

5.3 聚落的发展变化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聚落的概念||。 2.了解乡村和城市的类型及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 3.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4.用实例说明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难点 1.乡村向城市的演变过程||。 2.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环境因素||。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一幅城市聚落景观||,引出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聚落的发展变化的内容||。 城市景观 讲授新课 1、聚落 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从小村庄发展成集镇、小城镇、城市||,是聚落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过程||。 2、乡村与城市 (1)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可以有林场、牧场、渔村等 不同的村落类型||。 (2)城市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的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 农村周围有农田、果树、池塘||。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摸鱼捉虾------村里有小路通往附近的小镇||。城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城里道路纵横||,车辆很多||。 (3)乡村的类型:农村、牧村、渔村、林场||。 (4)城市的类型:文化、政治、工业、服务业||。 (5)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6)村庄到城镇的演变 3、聚落与环境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聚落景观||,它们既反映了各自的自然 环境特点||,也体现了不同时期居民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 (1)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气候、资源、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社会条件||。 (2)世界聚落分布 ①河流中下游平原区||,聚落密集||。 ②高山、荒漠地区聚落稀疏甚至没有聚落||。 4、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人类的无价之宝||。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目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巴西利亚以及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等||。 五、板书设计 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 3、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4、世界聚落的分布||。 5、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5卷第12期 2010年12月V ol.65,No.12Dec.,2010 收稿日期:2010-01-09;修订日期:2010-11-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5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J08B18-0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0 年重大招标项目;湖南省人文地理学重点建设学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771050;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 No.2008BAJ08B18-01;Project of Hunan Province,Major Bid Item Projects of National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Province;Key Constructive Disciplines Projects of Human Geography in Hunan Provi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 Projects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in Hunan Province ] 作者简介:刘沛林(1963-),男,教授,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4348M ),主要从 事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景观规划及人居环境学的研究与教学。E-mail:liu_peilin@https://www.doczj.com/doc/c310034734.html, 1496-1506页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刘沛林1,2,刘春腊3,邓运员1,申秀英1,李伯华1,胡最1 (1.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衡阳421008;2.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079;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传统聚落景观区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是文化景观区划研究的重要课 题之一。基于中国传统聚落景观本身存在的地域性、系统性、稳定性、发展性、一致性、典型性和 协调性等特点,本方案以传统聚落景观“意象”(Image)的内部相似性为前提,以相对一致性原则 作为景观区域划分的主导性原则,综合考虑其他原则,如环境制约性原则、文化主导性原则、地 域完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面的覆盖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等,将全国聚落景 观初步划分为3个大尺度的景观大区、14个景观区和76个景观亚区。以往关于文化区的识别,主要从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的;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区的识别,主要是从景观基因的角度进行 的。区域景观基因成为判断传统聚落景观区的核心要素。通常情况下,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判 别,可以重点从心理要素、生态要素、美学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时序要素等6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传统聚落;文化景观;聚落景观;区划;基因识别;中国 1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科学,其基本的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异性,将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层面来理解地表,其重要方法是区域比较法[1]。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目标,研究区域性是区域地理学的最终任务,区域差异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有一批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来研究中国区域差 异,比如,1985年竺可桢、黄秉维等的“3个自然大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的划分”[2], 1987年濮静娟、朱晔的“18气候区22气候亚区的划分”[3],1985年周进步的“9旅游区划分”, 1988年郭来喜的“9旅游带29旅游省149基本旅游区的划分”,2004年杨载田的“8旅游大区32旅游省若干地方性旅游区划分”,1991年陈传康的“7旅游文化区划分”,1990年孙大文、吴必虎的“10大中国旅游景观—经济区区划”等[4]。而文化无疑是区域差异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实际上,关于文化区划的研究与讨论也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很多成绩[5]。但由于文化区组成因子的多样性和因子层面的多重性等原因,一直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区划分标准。 文化区的划分往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归宿,但划分文化区又是相当困难的工作[6]。那么,地理学研究到底如何把握区域特征,李旭旦先生的提示很有启发。他认为,“区域化必须 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特具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7]。 这些“不同的标记”,正是划分聚落景观区的主要依据。在文化地理界,通常把文化区划分为

粤教初中地理七上《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_2

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一、教材分析 聚落的发展变化是从人口行为的角度而言,它是反映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的总称,它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则各不相同。聚落的发展变化与环境密切相关,并深受当地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聚落,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现代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破坏,如何保护和挽救人类的文化遗产,就成为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围绕人的居住地的发展变化层层深入地进行讲述。第一,教材侧重于从学生身边的居住地引入,从多角度讲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第二,教材侧重于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入手,讲述聚落的区位、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态和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点。第三,教材侧重于对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使学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的差异。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乡村与城市不同的景观。 (二)、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四、教法建议 1.观察、分析、判断: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并描述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在此可自行补充一些特点比较鲜明的景观图片或视频材料辅助教学,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观”的差别,不宜扩展到其他方面。“景观”是能在照片上看得到的,并且也是较为客观的。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在平面图中认识乡村和城市,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演变。学生观察漫画:聚落的发展和演变。教师引导学生从动态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使学生形成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观察、分析、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景观图和地图,认识影响聚落位置的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 (2)“长江三峡移民”案例,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环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从自己学校所在的聚落入手,观察和分析周围的自然环境要素与自己所在聚落区位(位置)的关系,培养探究能力。 4.读图、分析、调查:如何对待人类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分析我国丽江古城文字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由此拓展到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教师一方面可组织学生收集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当然也包括世界聚落文化

2019年精选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复习巩固一

2019年精选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复习巩固一 第1题【单选题】 居住如图房屋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的省区是( )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 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读下图, D处的传统聚落是( ) A、高脚屋 B、帐篷 C、窑洞 D、墙厚窗小的平顶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的住房通常是: A、高脚屋 B、帐篷 C、木屋 D、冰屋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读下列景观图,民居与地区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 A、甲—热带湿热地区 B、乙—温带地区 C、丙—黄土高原 D、热带干旱地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图为亚洲和欧洲地区传统民居的墙体厚度示意图,图中所示传统民居墙体厚度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的差异 B、宗教信仰的差异 C、气温的差异 D、生活习惯的差异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 ) A、聚落密集 B、聚落稀疏 C、建筑物矮小 D、聚落规模小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对下列四幅传统民居建筑图片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北方地区 B、②﹣﹣华北平原 C、③﹣﹣南方地区 D、④﹣﹣黄土高原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准确的是( )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东南亚地区——高架屋 D、中国南方——蒙古包 【答案】: 【解析】:

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思路与方法初探

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思路与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18-03-21T15:32:59.8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作者:王建 [导读] 摘要:新村庄建设规划要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这一原则为新村庄建设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也是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与新村庄规划建设关系的基础。 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新村庄建设规划要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这一原则为新村庄建设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也是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与新村庄规划建设关系的基础。首先分析了新村庄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接着总结了乡村景观概念中的内涵要素,最后探讨了两者的耦合关系。 关键词:新村庄;乡村景观;耦合关系 1前言 村庄景观设计在景观综合体中充分融合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是生态、经济、文化、美学的集中体现。村庄较之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然环境,生态受人类的干扰度较低,土地的利用仍是粗放型模式,人口密度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然田园化生活特点。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新村庄的建设已逐步深入,村庄居民的居住观念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村庄景观设计的重点 2.1突出自身地域主题文化特点 我国村庄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物种种类丰富,民族文化特点突出,地方性民俗文化差异较大,特别是南北方、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差异、南北方季节差异突出,这为村庄自身地域主题文化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目前村庄景观普遍定位单一,缺乏自身地域特色,不能突出地域的主题文化。所以,切实发掘村庄景观的地域主题文化是长期规划的重点。 2.2把握设计的品质 现今,村庄景观规划过于追求城市景观的表面形式,景区的发展过多追求城市化、通俗化、美观化等表面的视觉效果。这种浅层次的规划设计,不利于景观长久发展。应注重基础建设的功能性、自身地域文化的实用性等,要把握住规划景区的文化特色,细心规划,才能被民众所接受,真正成为观者认可的公共空间。 2.3顺应使用者导向,开展特色性活动 根据使用者的导向,不断变化主题形式,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景区可持续发展,这些特色性活动甚至会扩大村庄休闲旅游的市场。通过传统节日、节气等开展具有主题性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比如以农业生产为特色的播种节、采摘节、村庄绿色美食节、丰收节、农业技能大赛、村庄运动会等,以传统、法定节日为特色的国庆秋收节、春节大联欢等。 2.4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不破坏村庄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村庄景观规划发展的关键,在尊重自身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风貌不被破坏。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规划设计,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改变过大,尽可能地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在管理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宣传,提升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新村庄景观设计发展问题概述 3.1村庄景观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村庄已经拟定了村庄总体规划,但编制的规划并没有与近期的市域和县城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笔者参看了几百套新村庄规划图,较多的地区采用城市住居的布局模式,民居、庭院、道路等与乡村周边的环境缺乏衔接,部分设计缺乏实用性。多数小镇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对住居、商业等功能区划分不明确,不具备较完善的生活基础设施。小镇与村庄缺乏衔接,道路体系不合理,不仅导致交通运输不便,景观设计也失去了作用。这也体现了目前经常被提到的“千村一面”问题。 3.2村庄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较长的时间内,村庄居民的观念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加之村庄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没有城市居民高,导致其观念认识有误,对住居进行改造时缺乏正确的观念引导,在住居规模格局上只是照搬城市的建筑模式;没有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规划设计,多为村民自主建设。这些导致建筑布局和景观环境混乱,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和民俗元素逐渐丧失。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带来了农业的大规模增收,但是部分地区的村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生态和生活环境并不注重,导致农业污染情况较为严重。生活垃圾、废水等没有得到合适的处理,随意倾倒极大地影响了村庄的环境。 4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的思路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村民环境卫生意识的提高,村庄自然环境逐渐变好,街道、建筑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多数村庄在景观上仍普遍缺乏统一的规划,而在统一规划的新农村中,大多风貌不佳,原有的村庄风貌在逐渐被破坏或者改变,越来越向城市靠拢,更像是扩大化了的城市,因此农村传统景观风貌的传承和新旧协调成为农村景观规划中尤为重要的问题。 4.1以原住村民为主体,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传统村庄景观风貌是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是其地域文化的外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景观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变化来自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变化,因为他们才是该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在切实有效地保护其传统生活氛围、挖掘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的同时,应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离开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传统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也就无所依附了,只有通过他们所进行的村落传统景观保护才是有价值和可实施的。 4.2基于村落原有形态,构建景观安全格局 村落从选址开始,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已经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然而,目前的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大都简单地将城市中的景观风貌照搬全抄,农村特有的景观风貌逐渐消失殆尽。因此在规划中,需要从村落原有形态着手,充分挖掘对维护村落景观塑造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景观素材、节点元素、空间位置及空间肌理,构建完善的农村景观风貌安全格局。村庄景观的生命在于田园山水格局、交通网络、交流空间、乡土建筑的特色保护及民俗文化的认同五个方面,它们是构成村落景观安全格局的重要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

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

七上第5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习题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和发展与合作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关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都一样B.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C.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减缓D.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2.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5个婴儿,死亡10个,这个地 区一年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千分之二十五B.千分之十五C.百分之二十五D.百分之十五 3.关于人口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的疏密不同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B.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国家,人口密度大 D.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密度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小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是根据() A.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的比重B.文化、科技水平的高低 C.劳动力的数量以及素质D.发展水平的差异 5.所谓“南北对话”是指() A.南半球与北半球之间的经济商谈、合作等B.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合作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 D.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6、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南美洲 7、下列地区人口稀少的是() A、欧洲西部 B、北美洲东部 C、亚洲东部 D、非洲北部 8、黑种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A、热带地区 B、寒带地区 C、温带地区 D、沿海地区 9、下列地区通行阿拉伯语的是() A、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B、北美洲东北部 C、非洲南部 D、非洲中部 10、世界信仰人数最多的三大宗教产生于() A、欧洲 B、大洋洲 C、亚洲 D、北美洲 11、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胸前戴着十字架的教徒,他们属于() A、伊斯兰教教徒 B、佛教教徒 C、基督教教徒 D、回教教徒 12、我国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是() A、藏族 B、蒙古族 C、回族 D、满族 13、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A、水源充足的地方 B、交通不便的地方 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

宏村传统聚落景观地调研分析报告

宏村传统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 报告完成人:彭佳璇、卢晓玮、段苏丽、喻淼鑫、张岳婷、王嘉琳、龚颖、李海涛、谭丽云 实习时间:2015年4月10日 实习地点:黄山市宏村 指导老师:熊平生、邱文彬、钟顺清 一、实习目的 1、根据地图以及实地考察绘制出黄山宏村的结构分布图,包括其建筑的朝向和路网结构。 2、调查其村落的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遗产以及村落人居环境现状。 二、实习方法 (1)实地调研法:以小组为单位对黄山市宏村进行实地调查。 (2)文献资料搜集法:通过文献检索、网上资源搜集以及google 地图等途径进行充足的前期准备。 (3)绘图法:结合地图与小组成员实地考察的结果,用手绘法绘出宏村的布局图。 三、实习区域概况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约19.17公顷,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

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被誉为“画中的村庄”。(图1) 图1: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卫星图 宏村的建筑(图版Ⅰ;a)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砖雕(图版Ⅰ;b)、木雕(图版Ⅰ;c)和石雕(图版Ⅰ;d)等雕刻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部分傍水而建(图版Ⅰ;e),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图版Ⅰ;f)布局。宏村居民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居民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图版Ⅰ;g)、乐叙堂、承志堂等。(图版Ⅰ)图版Ⅰ a b

最新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案)汇编

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 2.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 3.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大量的活动实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并归纳聚落会发生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应认识到,人类保护环境、合理地发展经济等会促进聚落的发展;反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使好的聚落衰落,甚至消亡。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什么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聚落都会日益繁荣吗? 【学习新知】 一、案例一 引导学生读图A,观察1652年巴黎城市的范围、1653—1789年巴黎城市的范围、1790——1870年巴黎城市的范围、至今仍在扩展的巴黎城市的范围。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巴黎为什么最初建在塞纳河的西岱岛上?2.随着是时代的变迁,巴黎城市的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合作得出答案:1.西岱岛接近水源,且地处连通河流南北两岸的轴线上,便于通航、贸易。此外,塞纳河为西岱岛提供了天然的防护,可以确保居民的安全。因此,西岱岛成为巴黎的发祥地。2.巴黎城区成放射状不断扩展。 得出结论:聚落的规模会发生变化。 学生举出:身边聚落规模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举例:叶县的老县城原来只有东西城河之间的区域,但随着建设的发展,现在的城区已经扩展到环城路以外,面积是原来的好几倍。该案例展示的是日益繁荣的聚落实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们选择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聚落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 二、案例二 引导学生观察图B、图C、图D埃森市不同时期的景观图,推测城市性质的变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认真观察上面三幅图,找一

四川自贡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分析

四川自贡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分析 李平毅 1,2 (1.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四川自贡643000;2.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对四川自贡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的组织形态、构成元素、空间尺度以及构成法则等内容展开调查与分析,解析了仙市古镇聚落 景观空间的整体格局和组织形式;并从外部开放型景观空间、内部围合型景观空间、内外过渡型景观空间3个角度探讨了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的各构成因素;在分析仙市古镇聚落街巷空间尺度问题时,介绍了影响街巷空间及建筑尺度的因素,计算了仙市古镇主要街道空间尺度及其建筑比例;最后从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的角度,提出了仙市古镇聚落街道景观构成法则。由此可知,仙市 古镇聚落无论是在整体空间的组织还是局部空间的设计方面, 都较为全面地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词仙市古镇;景观空间;景观构成法则中图分类号S210.3;TU9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2)08-04718-03Spatial Analysi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s in Ancient Xianshi Town ,Zigong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LI Ping-yi (School of Fine Art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Zigong ,Sichuan 643000) Abstract Organization forms ,components ,spatial scales and configuration principle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s in ancient Xianshi Town ,Zigong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Specifically ,overall layout and organization forms were elaborated ;spatial component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xterior open landscape space ,interior enclosed landscape space ,and transitional landscape space ;in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scale of streets and lanes in ancient Xianshi Tow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cale of streets ,lanes and buildings were introduced ,spatial scales of major streets and buildings were calculated ;and finally configuration principle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s in the town we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hythm and sense ,symmetry and balance ,diversity and unifica-tion.A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settlement landscapes in ancient Xianshi Town have achieved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terms of both organization of overall spaces and design of partial spaces. Key words Ancient Xianshi Town ;Landscape space ;Landscape configuration principles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YWHY09-12)。作者简介李平毅(1977-),男,重庆潼南人,讲师,在读硕士,从事环境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E-mail :lpy0811@yeah.net 。收稿日期2011- 12-13四川自贡井盐开采历史悠久,在自贡地域独特的盐业产贩活动中, 孕育了一大批独具风格的传统聚落,仙市古镇就是萌生于自贡盐业贩运外销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上的众多聚落之一 [1] 。它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 因历史久远, 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古迹众多,在1992年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景观空间组织形态 1.1 整体格局俯瞰仙市古镇,其景观空间以玛瑙山、官山 和釜溪河围合而成的扇形为边缘,在四周青绿山水基质的衬托下, 由川南穿斗式民居为主的商贸建筑通过单体到群落的组合,形成完整的景观斑块,并以青黛素瓦屋顶构成古镇景观斑块的肌理。由正街、半边街、新街子、新河街和羊肉巷四街一巷共同构成的 “正”字形街巷布局,对聚落空间加以分割, 形成临街以商贸为主体的开放空间和后部以居住为主体的私密空间,形成“前店后宅”型单体空间格局。1.2 组织形式 仙市古镇聚落景观主要遵循不以单体取 胜,而以群体组合见长为特征的空间组织形式。聚落整体以川南穿斗结构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呈苔藓式匍匐生长,形成同质化肌理的景观斑块。1.2.1 基本单元-面状景观空间。受地势环境局限,许多 狭小的区域由于缺乏纵深发展空间,在无法形成院落或天井的条件下, 通常将前部临街房屋通过延伸后坡屋顶的方式,尽力拓宽建筑的使用空间,并以连排的形式横向联排累加,构成片状空间。1.2.2 基本单元-院落-面状景观空间。这类空间形态多 为前临街道,后部为聚落斑块边界。根据地形坡度情况,临街多为由1 3个开间的店面构成前部空间,店面后部的居住空间经过延伸, 与后部别的居住建筑共同围合成小型院落或天井, 并通过巷道与外部街道空间连通(图1) 。图1仙市古镇景观空间组织形式 2 景观空间构成因素 空间由界面围合而成。在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的研 究中,将街面及沿街建筑基础为底界面,沿街建筑立面及街市端部立面共同构成聚落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而建筑物屋顶 责任编辑徐宁责任校对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2,40(8):4718-4720,4743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案)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也会发生变化,并知道会发生哪些变化; (2)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念。 【教学重点】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 (2)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树立人类社会与自然规律协调发展观。 【教学方法】 读图、探究合作、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1913年的迈阿密图和20世纪末的迈阿密图 提问:观察两幅图,说说迈阿密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明确:1913年的迈阿密房屋大多低矮,分布零散,周围有大片的农田;20世纪末的迈阿密高楼林立,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一下聚落的发展与景观的变化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二、新课学习 (一)聚落的规模变化

案例1: 提问:1.巴黎最初建立在哪里?为什么当初建在这里? 2.从图中找出不同时期的巴黎城区范围,思考巴黎城区范围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 明确: 1.巴黎最初建立在塞纳河边的西岱岛上,原因是这里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 2.随着社会的发展,巴黎城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呈放射状扩展。 得出结论1:聚落的规模可以发生变化,人们常常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 (二)聚落的性质变化 案例2: 1.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 2.观察图C,说出1867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什么职能为主的城市? 3.观察图D,说出现在的埃森市与1867年的埃森市相比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 明确: 1.代表当地历史风貌的建筑:教堂 2.1867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钢铁、机械等门类为主的工业城市。 3.现在的埃森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成为以商业、服务业、电子业、旅游业等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得出结论2:聚落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三)聚落的标志——名称 案例3: 1.图中中关村、魏公村、明光村和北太平庄等在1949年以前是在城区里还是在城区外? 2.地名随着聚落的变化而变化吗?(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3:聚落的名称(即地名)一旦确定,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四)聚落的兴衰变化 案例4: 阿纳萨齐人没有保护好环境,造成了什么后果?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回答) 明确:阿纳萨齐人大量砍伐当地的森林,周围的森林逐渐被砍伐殆尽。由于没有森林涵养水源,土壤被冲刷侵蚀,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了,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5.3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所以人们往往聚群而居。这就形成了聚落。一个聚落的发展往往与很多因素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 二、讲授新课 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2、出示学习指导

(1)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主要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城市?聚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3)聚落大多分布在怎样的地方? (4)文化遗产有什么价值?书中所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哪些? 3、讨论、检测、点拔 (1)思考题1—— a、学生回答聚落的定义和类型。 b、学生描述城乡景观的区别:城市聚落多高楼大厦,道路交通 四通八达。乡村聚落周围多农田,村落小,道路稀疏。 (2)思考题2—— a、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类型。 b、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演变。思考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 过程并回答。 (3)思考题3—— 观察、分析、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A.、观察景观图和地图,认识影响聚落位置的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 B.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三峡移民”的安置。 教师:早期的聚落大多数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精】《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 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

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乡村与城市的区别 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 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 你会选择哪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种土壤?(黑土地) 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容易形聚落。) 聚落的分布特点: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 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当地的气候 西亚厚墙小窗:当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这样的房子防晒又凉快。 东南亚双层木楼或竹楼:东南亚位于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这样的房子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 北极冰屋:北极地区属于终年寒冷的寒带气候,冰屋由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2)当地的资源

初中地理八上《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案

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 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大量的活动实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并归纳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应该认识到:人类保护环境、合理发展经济等合理的方式会促进聚落的兴旺;反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使好的聚落衰落甚至消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安排 1 活动过程 过程指导: 一、活动准备:每个同学准备2个有关聚落变化的实例。 实例1. 调查叙永县近10年内都发生了那些变化。(要获得这些资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从父母等长辈那里了解他们的亲身感受;到叙永县城市规划部门了解本县变化的一系列情况) 实例2. 了解世界上任意一个聚落的变化情况(除本地外也可以用教科书上的任何一个实例。 二、活动步骤:

(1)学生交流自己所准备的材料 (2)学生分组讨论本组的材料 (3)各组学生归纳本组材料的共同点 (4)各组学生代表发言,说出他们归纳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5)综合各组代表同学的发言内容,老师提问: ①叙永县在发生变化吗?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聚落一般都会发生变化吗? ③叙永县发生了哪些变化? ④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1.学生发言并总结(需要老师引导):聚落的规模和性质的变化 2.思考:叙永县是在不断地扩大,但是我们这个城市是否能扩大到像泸州市甚至成都市 那么大呢? (叙永的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没有打的河流和便捷的交通,而且由于地形因素,多山地,实质上限制了本县的发展,要是城市规模无限的扩大,将会严重破坏我们县的生态环境) 4.“聚落性质的变化”,以叙永县为例,20年前,它就是一个小镇而已,经过多年发展,今天的叙永成了依托采煤而发展起来的小型都市,而且是中国的重要的交通要道,321国道穿城而过,沿海的深圳、香港,它们都是由笑而发展壮大的。 三、活动实施: 第一题,先由学生谈,但是学生往往容易谈一些人为原因引起聚落消亡的例子。老师在补充例子的时候注意补充一些自然原因引起消亡的例子。 第二题,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大量事实归纳:引起聚落消亡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对聚落的破坏,我们无法抗拒,但是我们可以预测,以减小损失。 通过本活动的实施,学生学会一种主要依靠自己能力完成的一种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培养了他们了解现象,分析归纳现象的自学的能力。同时他们也深刻地理解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我们在发展聚落时,要遵循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