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活动设计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活动设计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活动设计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活动设计

清华附中王宝琴

第一环节(1片):复习聚落知识,导入本节课。

第二环节(2—3片):设计本节活动的背景原因。

第三环节(4—7片):活动设计

1.(4片)活动目的:(1).感受世界聚落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多方面。变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

(2).锻炼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2.(5片)活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的活动课题,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制作课件、向同学们展示探究成果。

3.(6片)活动要求:

(1)小组内每个成员要分工明确,并积极参与活动,最后要有自评、互评成绩。

(2)制作的幻灯片要在10片以上,要求图文并貌,并尝试分析聚落变化的原因。

(3)汇报时,表情自然,语言流畅、精练、规范。

4.(7片)参考活动课题:

(1)北京的发展与变化

(2)深圳由小渔村变为大都市

(3)楼兰古城的消失

(4)“北大荒”变为“北大仓”

(5)意大利庞培古城的消亡

(6)德国埃森市的变化

第四环节(8—9片):活动评价

1.(8片)自评和互评

(1)自评方案:

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态度是否认真、所分配的任务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根据自己对组里的贡献的大小,以及自己与组里其他人的合作是否融洽、默契,给自己一个公正、合理的自评成绩。

(2)互评方案:

评述每个同学在此次活动中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对小组活动可否有更合理或更有创意的建议,还有何不足?根据这些表现,给出评定成绩。2.(9片)教师评价和组间互评

评价方案:根据各组准备过程和展示过程进行评价。

附学生范例:《北京的发展与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期末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期末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三大宗教 3.知道聚落的类型。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3.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德育目标 1.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 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3. 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填空题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2、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于减去。 3、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内居住的人口数。 4、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和、欧洲以及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

地区。 5、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人口的增长应该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 7、根据人类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和三个主要人种。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和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的重要特征之一。 9、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指、、。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基本不变 D、先短后长 2、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死亡8人,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20‰ B、8‰ C、12‰ D、12%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次之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差不大 C、18世纪以前和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没有明显变化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则比较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是 ( ) A、中国 B、德国 C、尼日利亚 D、印度 5、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 ) A、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分布的地区 B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都比较稠密 C中、俄、美和巴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国家 D、世界上约2∕3的居民聚居在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6、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 ) A、北美洲的西部 B、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C、热带雨林地区 D、亚洲的北部 7、下列属于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 )

地理: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学案设计初稿 本章重点:4 1.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特点。 2.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3.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 4.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5.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章难点: 1.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成因。 2.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3.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4.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5.正确认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关系。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学习目标 1.运用人口分布图、人口统计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和增长特点。 2.联系实际,说明人口问题及其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外观特征,用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与人口问题 知识准备: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2006年2月26日世界人口达65亿,预计2018年将达70亿。但全球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平均,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非洲为2.8%,南美洲2.2%,欧洲0.3%,北美洲0.7%,大洋州1.2%。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与环境、资源不协调就会产生人口问题。 知识形成与应用: (一)阅读课本P64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到1999年,世界人口总数已达_____。

预计未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_____,说明世界总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你认为当今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表并分析: 表中巴西、尼日利亚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英国、德国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 这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球各地是_________(均衡、不均衡)。 (三)思考: 1.人口的增长速度要与_____、_____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否则就会产生人口问题。 2.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中,你认为哪一方面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请说明你理 由: 学习主题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知识准备:由于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定居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 知识形成与应用: 读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假设你是一位部落的首领,带领你的部落寻找合适的居住地区: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5卷第12期 2010年12月V ol.65,No.12Dec.,2010 收稿日期:2010-01-09;修订日期:2010-11-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5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J08B18-0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0 年重大招标项目;湖南省人文地理学重点建设学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771050;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 No.2008BAJ08B18-01;Project of Hunan Province,Major Bid Item Projects of National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Province;Key Constructive Disciplines Projects of Human Geography in Hunan Provi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 Projects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in Hunan Province ] 作者简介:刘沛林(1963-),男,教授,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4348M ),主要从 事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景观规划及人居环境学的研究与教学。E-mail:liu_peilin@https://www.doczj.com/doc/8e11390856.html, 1496-1506页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刘沛林1,2,刘春腊3,邓运员1,申秀英1,李伯华1,胡最1 (1.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衡阳421008;2.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079;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传统聚落景观区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是文化景观区划研究的重要课 题之一。基于中国传统聚落景观本身存在的地域性、系统性、稳定性、发展性、一致性、典型性和 协调性等特点,本方案以传统聚落景观“意象”(Image)的内部相似性为前提,以相对一致性原则 作为景观区域划分的主导性原则,综合考虑其他原则,如环境制约性原则、文化主导性原则、地 域完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面的覆盖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等,将全国聚落景 观初步划分为3个大尺度的景观大区、14个景观区和76个景观亚区。以往关于文化区的识别,主要从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的;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区的识别,主要是从景观基因的角度进行 的。区域景观基因成为判断传统聚落景观区的核心要素。通常情况下,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判 别,可以重点从心理要素、生态要素、美学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时序要素等6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传统聚落;文化景观;聚落景观;区划;基因识别;中国 1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科学,其基本的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异性,将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层面来理解地表,其重要方法是区域比较法[1]。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目标,研究区域性是区域地理学的最终任务,区域差异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有一批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来研究中国区域差 异,比如,1985年竺可桢、黄秉维等的“3个自然大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的划分”[2], 1987年濮静娟、朱晔的“18气候区22气候亚区的划分”[3],1985年周进步的“9旅游区划分”, 1988年郭来喜的“9旅游带29旅游省149基本旅游区的划分”,2004年杨载田的“8旅游大区32旅游省若干地方性旅游区划分”,1991年陈传康的“7旅游文化区划分”,1990年孙大文、吴必虎的“10大中国旅游景观—经济区区划”等[4]。而文化无疑是区域差异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实际上,关于文化区划的研究与讨论也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很多成绩[5]。但由于文化区组成因子的多样性和因子层面的多重性等原因,一直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区划分标准。 文化区的划分往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归宿,但划分文化区又是相当困难的工作[6]。那么,地理学研究到底如何把握区域特征,李旭旦先生的提示很有启发。他认为,“区域化必须 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特具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7]。 这些“不同的标记”,正是划分聚落景观区的主要依据。在文化地理界,通常把文化区划分为

2019年精选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复习巩固一

2019年精选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复习巩固一 第1题【单选题】 居住如图房屋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的省区是( )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 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读下图, D处的传统聚落是( ) A、高脚屋 B、帐篷 C、窑洞 D、墙厚窗小的平顶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的住房通常是: A、高脚屋 B、帐篷 C、木屋 D、冰屋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读下列景观图,民居与地区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 A、甲—热带湿热地区 B、乙—温带地区 C、丙—黄土高原 D、热带干旱地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图为亚洲和欧洲地区传统民居的墙体厚度示意图,图中所示传统民居墙体厚度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的差异 B、宗教信仰的差异 C、气温的差异 D、生活习惯的差异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 ) A、聚落密集 B、聚落稀疏 C、建筑物矮小 D、聚落规模小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对下列四幅传统民居建筑图片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北方地区 B、②﹣﹣华北平原 C、③﹣﹣南方地区 D、④﹣﹣黄土高原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准确的是( )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东南亚地区——高架屋 D、中国南方——蒙古包 【答案】: 【解析】: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50(1)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怀化)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白令海峡 D. 德雷克海峡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最小的大洲分别是 A. 印度洋、亚洲 B. 北冰洋、南极洲 C. 大西洋、非洲 D. 太平洋、大洋洲 (3)下列地区中人口较为稀疏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4)③处分布着因纽特人,他们属于()人种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答案】(1)A (2)D (3)C (4)B 【解析】【分析】(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是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故选A。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故选D。

(3)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图中人口稀疏的是③处北冰洋沿岸地区,故选C。 (4)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要理解答题。 2.2019年3月8日,《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在CCTV-9播出,读下面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①山脉是() A. 武夷山 B. 太行山 C. 雪峰山 D. 戴云山(2)右图是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传统民居石厝,其低矮、窗小、顶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 A. 防震 B. 防风 C. 防洪 D. 防沙(3)关于福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B. 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 C. 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 D. 闽江在宁德市注入南海 【答案】(1)D (2)B (3)D 【解析】【分析】(1)图中①山脉是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故答案为:D。(2)读图可知,当地传统民居石厝的特点是:低矮、顶缓、窗小。石厝是当地居民从实用出发,针对海岛资源和气候发展起来的一种石结构建筑。当地缺砖少木,石材于是成为主要建筑材料。风是海岛民居最可怕的敌人,少开窗和开小窗,为的都是防风。故答案为:B。(3)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闽江在福州市注入东海。故答案为:D。 【点评】(1)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峰岭连绵不断,山地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素称“东南山国”。主要山脉有武夷山脉、杉岭山脉、太姥山脉、戴云山脉、玳瑁山脉、博平岭山脉。 (2)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

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思路与方法初探

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思路与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18-03-21T15:32:59.8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作者:王建 [导读] 摘要:新村庄建设规划要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这一原则为新村庄建设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也是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与新村庄规划建设关系的基础。 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新村庄建设规划要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这一原则为新村庄建设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也是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与新村庄规划建设关系的基础。首先分析了新村庄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接着总结了乡村景观概念中的内涵要素,最后探讨了两者的耦合关系。 关键词:新村庄;乡村景观;耦合关系 1前言 村庄景观设计在景观综合体中充分融合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是生态、经济、文化、美学的集中体现。村庄较之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然环境,生态受人类的干扰度较低,土地的利用仍是粗放型模式,人口密度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然田园化生活特点。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新村庄的建设已逐步深入,村庄居民的居住观念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村庄景观设计的重点 2.1突出自身地域主题文化特点 我国村庄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物种种类丰富,民族文化特点突出,地方性民俗文化差异较大,特别是南北方、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差异、南北方季节差异突出,这为村庄自身地域主题文化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目前村庄景观普遍定位单一,缺乏自身地域特色,不能突出地域的主题文化。所以,切实发掘村庄景观的地域主题文化是长期规划的重点。 2.2把握设计的品质 现今,村庄景观规划过于追求城市景观的表面形式,景区的发展过多追求城市化、通俗化、美观化等表面的视觉效果。这种浅层次的规划设计,不利于景观长久发展。应注重基础建设的功能性、自身地域文化的实用性等,要把握住规划景区的文化特色,细心规划,才能被民众所接受,真正成为观者认可的公共空间。 2.3顺应使用者导向,开展特色性活动 根据使用者的导向,不断变化主题形式,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景区可持续发展,这些特色性活动甚至会扩大村庄休闲旅游的市场。通过传统节日、节气等开展具有主题性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比如以农业生产为特色的播种节、采摘节、村庄绿色美食节、丰收节、农业技能大赛、村庄运动会等,以传统、法定节日为特色的国庆秋收节、春节大联欢等。 2.4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不破坏村庄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村庄景观规划发展的关键,在尊重自身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风貌不被破坏。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规划设计,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改变过大,尽可能地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在管理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宣传,提升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新村庄景观设计发展问题概述 3.1村庄景观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村庄已经拟定了村庄总体规划,但编制的规划并没有与近期的市域和县城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笔者参看了几百套新村庄规划图,较多的地区采用城市住居的布局模式,民居、庭院、道路等与乡村周边的环境缺乏衔接,部分设计缺乏实用性。多数小镇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对住居、商业等功能区划分不明确,不具备较完善的生活基础设施。小镇与村庄缺乏衔接,道路体系不合理,不仅导致交通运输不便,景观设计也失去了作用。这也体现了目前经常被提到的“千村一面”问题。 3.2村庄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较长的时间内,村庄居民的观念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加之村庄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没有城市居民高,导致其观念认识有误,对住居进行改造时缺乏正确的观念引导,在住居规模格局上只是照搬城市的建筑模式;没有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规划设计,多为村民自主建设。这些导致建筑布局和景观环境混乱,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和民俗元素逐渐丧失。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带来了农业的大规模增收,但是部分地区的村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生态和生活环境并不注重,导致农业污染情况较为严重。生活垃圾、废水等没有得到合适的处理,随意倾倒极大地影响了村庄的环境。 4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的思路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村民环境卫生意识的提高,村庄自然环境逐渐变好,街道、建筑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多数村庄在景观上仍普遍缺乏统一的规划,而在统一规划的新农村中,大多风貌不佳,原有的村庄风貌在逐渐被破坏或者改变,越来越向城市靠拢,更像是扩大化了的城市,因此农村传统景观风貌的传承和新旧协调成为农村景观规划中尤为重要的问题。 4.1以原住村民为主体,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传统村庄景观风貌是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是其地域文化的外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景观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变化来自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变化,因为他们才是该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在切实有效地保护其传统生活氛围、挖掘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的同时,应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离开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传统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也就无所依附了,只有通过他们所进行的村落传统景观保护才是有价值和可实施的。 4.2基于村落原有形态,构建景观安全格局 村落从选址开始,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已经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然而,目前的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大都简单地将城市中的景观风貌照搬全抄,农村特有的景观风貌逐渐消失殆尽。因此在规划中,需要从村落原有形态着手,充分挖掘对维护村落景观塑造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景观素材、节点元素、空间位置及空间肌理,构建完善的农村景观风貌安全格局。村庄景观的生命在于田园山水格局、交通网络、交流空间、乡土建筑的特色保护及民俗文化的认同五个方面,它们是构成村落景观安全格局的重要组

粤教初中地理七上《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_2

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一、教材分析 聚落的发展变化是从人口行为的角度而言,它是反映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的总称,它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则各不相同。聚落的发展变化与环境密切相关,并深受当地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聚落,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现代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破坏,如何保护和挽救人类的文化遗产,就成为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围绕人的居住地的发展变化层层深入地进行讲述。第一,教材侧重于从学生身边的居住地引入,从多角度讲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第二,教材侧重于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入手,讲述聚落的区位、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态和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点。第三,教材侧重于对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使学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的差异。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乡村与城市不同的景观。 (二)、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四、教法建议 1.观察、分析、判断: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并描述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在此可自行补充一些特点比较鲜明的景观图片或视频材料辅助教学,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观”的差别,不宜扩展到其他方面。“景观”是能在照片上看得到的,并且也是较为客观的。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在平面图中认识乡村和城市,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演变。学生观察漫画:聚落的发展和演变。教师引导学生从动态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使学生形成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观察、分析、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景观图和地图,认识影响聚落位置的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 (2)“长江三峡移民”案例,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环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从自己学校所在的聚落入手,观察和分析周围的自然环境要素与自己所在聚落区位(位置)的关系,培养探究能力。 4.读图、分析、调查:如何对待人类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分析我国丽江古城文字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由此拓展到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教师一方面可组织学生收集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当然也包括世界聚落文化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上册《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归纳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2.xx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3.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使口增长速度加快。 4.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衡量。 5.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6.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7.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稠密可用人口稠密度来表示。人口稠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 2.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3.人口分布的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三.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交通,居住,就业,生活,环境,资源,医疗,教育。 2.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短缺,国防兵力不足。 四.不同的人种 1.不同人种产生的原因: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受到环境的影响,

2020年中考地理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小结

2017年中考地理居民与聚落知识点总结 §4.1 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或是临海地带。有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3、世界的人口问题(有社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亚、非一些国家增长速度过快;欧洲一些国家处于负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世界的人种: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书本71面)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4.2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世界的宗教:基督教教堂:高高耸立;主要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概述: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经典:《圣经》。 伊斯兰教清真寺:星月照应;主要分布: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经典:《古兰经》。 佛教庙宇:金碧辉煌;主要分布: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道教:中国本土的宗教) §4.3 世界的聚落 1、聚落: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集镇: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 2、聚落与环境: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北京的四合院”)

宏村传统聚落景观地调研分析报告

宏村传统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 报告完成人:彭佳璇、卢晓玮、段苏丽、喻淼鑫、张岳婷、王嘉琳、龚颖、李海涛、谭丽云 实习时间:2015年4月10日 实习地点:黄山市宏村 指导老师:熊平生、邱文彬、钟顺清 一、实习目的 1、根据地图以及实地考察绘制出黄山宏村的结构分布图,包括其建筑的朝向和路网结构。 2、调查其村落的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遗产以及村落人居环境现状。 二、实习方法 (1)实地调研法:以小组为单位对黄山市宏村进行实地调查。 (2)文献资料搜集法:通过文献检索、网上资源搜集以及google 地图等途径进行充足的前期准备。 (3)绘图法:结合地图与小组成员实地考察的结果,用手绘法绘出宏村的布局图。 三、实习区域概况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约19.17公顷,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

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被誉为“画中的村庄”。(图1) 图1: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卫星图 宏村的建筑(图版Ⅰ;a)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砖雕(图版Ⅰ;b)、木雕(图版Ⅰ;c)和石雕(图版Ⅰ;d)等雕刻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部分傍水而建(图版Ⅰ;e),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图版Ⅰ;f)布局。宏村居民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居民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图版Ⅰ;g)、乐叙堂、承志堂等。(图版Ⅰ)图版Ⅰ a b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文化的范畴很广,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本章在陆续介绍了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陆续介绍了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继续介绍聚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聚落这一节主要饱含三个内容:一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城市和乡村。主要阐述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聚落形态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图片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二是聚落与环境。主要介绍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尤其在人类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和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三是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历史上

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宝贵财富。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但由于以前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致使众多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今天,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仍屡屡发生。在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面很广的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每个公民要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是作为一项学习目标。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内容贯穿的核心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运用地图,说明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通过学习,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料、寻找规律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引导学

最新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案)汇编

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 2.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 3.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大量的活动实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并归纳聚落会发生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应认识到,人类保护环境、合理地发展经济等会促进聚落的发展;反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使好的聚落衰落,甚至消亡。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什么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聚落都会日益繁荣吗? 【学习新知】 一、案例一 引导学生读图A,观察1652年巴黎城市的范围、1653—1789年巴黎城市的范围、1790——1870年巴黎城市的范围、至今仍在扩展的巴黎城市的范围。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巴黎为什么最初建在塞纳河的西岱岛上?2.随着是时代的变迁,巴黎城市的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合作得出答案:1.西岱岛接近水源,且地处连通河流南北两岸的轴线上,便于通航、贸易。此外,塞纳河为西岱岛提供了天然的防护,可以确保居民的安全。因此,西岱岛成为巴黎的发祥地。2.巴黎城区成放射状不断扩展。 得出结论:聚落的规模会发生变化。 学生举出:身边聚落规模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举例:叶县的老县城原来只有东西城河之间的区域,但随着建设的发展,现在的城区已经扩展到环城路以外,面积是原来的好几倍。该案例展示的是日益繁荣的聚落实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们选择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聚落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 二、案例二 引导学生观察图B、图C、图D埃森市不同时期的景观图,推测城市性质的变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认真观察上面三幅图,找一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总结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单元总结 要点图解

一、世界人口 1.人口增长率: 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2)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 1.三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四川自贡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分析

四川自贡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分析 李平毅 1,2 (1.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四川自贡643000;2.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对四川自贡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的组织形态、构成元素、空间尺度以及构成法则等内容展开调查与分析,解析了仙市古镇聚落 景观空间的整体格局和组织形式;并从外部开放型景观空间、内部围合型景观空间、内外过渡型景观空间3个角度探讨了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的各构成因素;在分析仙市古镇聚落街巷空间尺度问题时,介绍了影响街巷空间及建筑尺度的因素,计算了仙市古镇主要街道空间尺度及其建筑比例;最后从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的角度,提出了仙市古镇聚落街道景观构成法则。由此可知,仙市 古镇聚落无论是在整体空间的组织还是局部空间的设计方面, 都较为全面地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词仙市古镇;景观空间;景观构成法则中图分类号S210.3;TU9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2)08-04718-03Spatial Analysi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s in Ancient Xianshi Town ,Zigong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LI Ping-yi (School of Fine Art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Zigong ,Sichuan 643000) Abstract Organization forms ,components ,spatial scales and configuration principle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s in ancient Xianshi Town ,Zigong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Specifically ,overall layout and organization forms were elaborated ;spatial component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xterior open landscape space ,interior enclosed landscape space ,and transitional landscape space ;in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scale of streets and lanes in ancient Xianshi Tow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cale of streets ,lanes and buildings were introduced ,spatial scales of major streets and buildings were calculated ;and finally configuration principle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s in the town we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hythm and sense ,symmetry and balance ,diversity and unifica-tion.A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settlement landscapes in ancient Xianshi Town have achieved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terms of both organization of overall spaces and design of partial spaces. Key words Ancient Xianshi Town ;Landscape space ;Landscape configuration principles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YWHY09-12)。作者简介李平毅(1977-),男,重庆潼南人,讲师,在读硕士,从事环境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E-mail :lpy0811@yeah.net 。收稿日期2011- 12-13四川自贡井盐开采历史悠久,在自贡地域独特的盐业产贩活动中, 孕育了一大批独具风格的传统聚落,仙市古镇就是萌生于自贡盐业贩运外销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上的众多聚落之一 [1] 。它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 因历史久远, 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古迹众多,在1992年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景观空间组织形态 1.1 整体格局俯瞰仙市古镇,其景观空间以玛瑙山、官山 和釜溪河围合而成的扇形为边缘,在四周青绿山水基质的衬托下, 由川南穿斗式民居为主的商贸建筑通过单体到群落的组合,形成完整的景观斑块,并以青黛素瓦屋顶构成古镇景观斑块的肌理。由正街、半边街、新街子、新河街和羊肉巷四街一巷共同构成的 “正”字形街巷布局,对聚落空间加以分割, 形成临街以商贸为主体的开放空间和后部以居住为主体的私密空间,形成“前店后宅”型单体空间格局。1.2 组织形式 仙市古镇聚落景观主要遵循不以单体取 胜,而以群体组合见长为特征的空间组织形式。聚落整体以川南穿斗结构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呈苔藓式匍匐生长,形成同质化肌理的景观斑块。1.2.1 基本单元-面状景观空间。受地势环境局限,许多 狭小的区域由于缺乏纵深发展空间,在无法形成院落或天井的条件下, 通常将前部临街房屋通过延伸后坡屋顶的方式,尽力拓宽建筑的使用空间,并以连排的形式横向联排累加,构成片状空间。1.2.2 基本单元-院落-面状景观空间。这类空间形态多 为前临街道,后部为聚落斑块边界。根据地形坡度情况,临街多为由1 3个开间的店面构成前部空间,店面后部的居住空间经过延伸, 与后部别的居住建筑共同围合成小型院落或天井, 并通过巷道与外部街道空间连通(图1) 。图1仙市古镇景观空间组织形式 2 景观空间构成因素 空间由界面围合而成。在仙市古镇聚落景观空间的研 究中,将街面及沿街建筑基础为底界面,沿街建筑立面及街市端部立面共同构成聚落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而建筑物屋顶 责任编辑徐宁责任校对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2,40(8):4718-4720,474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