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

“第三条道路”是以安东尼·吉登斯、托尼·布莱尔和施罗德等人为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迎接挑战,而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和借鉴新自由主义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提出的一套提高竞争力和就业能力、限制和削减消极与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体系。其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重要方面。

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容

(一)对“可能性”公平分配的平等理念

第三条道路认为,随着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包容性”已经成为回应不平等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改造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

(二)“无责任即无权利”的福利改革原则

“第三条道路”在坚持接受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时存在,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三)多元化的福利提供主体

在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中,社会福利和大规模转移支付是一种国家行为。国家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介入,使家庭和社区的责任被削弱,个人自由受到压抑。“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坚持国家主导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加强国家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更多地发挥企业、家庭、第三机构(志愿性工作)和其他民间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确立政府和家庭、企业、社区以及志愿机构在社会福利上的合作关系。

三“、第三条道路”政策措施———以英国为例

(一)促进人口就业

英国政府指定并推行了大规模“从福利到工作”计划,对不同人制定了不同的行动计划,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二)赋予教育和培训优先权

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工党执政后,把增加教育经费、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和终生教育作为其新政策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三)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英国政府从四个方面加强了对贫困群体的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工资;对最贫困者实行10%的低所得税率;提高不能维持基本生活者的保障待遇;提高无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残疾人的严重伤残补贴标准和儿童福利。

(四)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

1998 年,英国工党政府公布了《我们国家的新动力:新的社会契约》绿皮书,提出将政府工作重心从发放福利转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灵活、高效、便民。

四、“第三条道路”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

“第三条道路”关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既体现了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也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规律性。这种基于一般规律基础上的模式选择和制度演进,为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积极福利思想在提供就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增强公民幸福感和社会和谐度方面的积极作用。

1.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与模式选择必须与社会结构和社会需要相适应,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抛弃那些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与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社会保障形式。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的历史包袱沉重,还处于转型发展的时期,存在许多不平衡发展问题。所以,我国必须根据目前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结合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来安排社会保障项目和水平。绝对不能搞超出国力的高福利模式,走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无所不包的老路;也不能搞过去那种不问贡献、不讲效率的普遍福利模式,只能走低水平、广覆盖与国家特色和地

区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并根据人们的意愿与需要,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2.积极促进就业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把就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上来,把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和政策支持的重点转到鼓励创业、引导就业为主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加大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

当前的经济和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对个人提出了较高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而目前科技实力和国民素质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决定要素。政府要通过为公民个人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来提高其素质,使个人具备适应经济发展的知识、技术能力。尤其是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教育的投资,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4.适度引入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尽管社会保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走市场化道路,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对于像我国这样幅员辽阔,地区和城乡差异巨大,各种情况错综复杂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它将有助于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增加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避免劳动者产生对社会保障的依赖和不思进取的情绪。

5.鼓励民间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

对于我国而言,民间社会组织应当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应调动其积极性,建立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吸纳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和失业人员等弱势失业者在社区服务中就业,依据社区居民需要,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更为丰富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五、小结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若能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吸取“第三条道路”关于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就会使我们少走弯路,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三、启示2

“第三条道路”在十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效,得到了选民的广泛支持,左翼势力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但欧洲的政治格局变幻莫测,目前社会民主党人又处在欧盟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之外。“第三条道路”和“新中间”的选举胜利是妥协和限制相结合的产物。无论是英国新工党还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都未能针对变化建立起持久的联盟。在2005 年的大选中,这两个政党的得票都比1997 年和1998 年减少了数百万张,两党也都在地区性选举中频频失利。大量传统工人阶级中的支持者对英国新工党和德国社民党丧失了信任,很

多人不参加选举,而少数人则认同了其他宣称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党。2008 年底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英国经济也遭到了重创,再加上工党政府内阁成员的一系列丑闻,在2010 年大选中英国工党败下阵来,13年的“第三条道路”之旅不得不告一段落。尽管“第三条道路”在理论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改革战略它在现实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政治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第三条道路”的设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当今世界的革新浪潮具有推动作用,对我国正在转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1.发挥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各自的长处,兼顾公平与效率。

“第三条道路”认为,应该分清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各自的作用,凡是应该归国家宏观调控的,国家和政府就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对于具体的经营环节,则应该放手让经营者在市场中去经营,国家不应过多干预。吉登斯说“: 我们从……老式社会民主的中央集权的狂热中可以吸取许多教训,其中之一就是———即使为了理想的社会目标———国家权力也可能会变得毫无生气和官僚主义。”[3]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现实社会中存在很多矛盾,既存在贫富悬殊的矛盾,也存在就业压力大,生产力不发达的矛盾。对此第三条道路很多在处理公平和效率上的具体政策,对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2.关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社会福利政策上,第三条道路提出将国家包办一切的安全网式的福利国家改为社会投资型国家,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社会福利保障的积极性,同时将福利与就业和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建立积极的福利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长的不协调,即“高增长、低就业”的问题,我们可从“第三条道路”中得到不少启发。

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政治保证。

“第三条道路”超越左与右的立场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政党应该注重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4]。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出现了各种具体利益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阶层。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间的摩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此,我们更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亲密合作和政治协商,协调各党派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促进社会各阶层间的团结合作,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

4.积极投入国际合作,促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第三条道路的外交政策中包含新干涉主义的思想,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强调国际合作重要性的一面。第三条道路对国际合作的重视和强调可以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提供借鉴。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实现和国际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际合作和国际协调的发展。为此,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体系中来: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在联合国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改革等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使自己的意见能够反映到国际规则之中,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到国际环境保护、国际能源合作、国际军备控制和国际贸易合作等领域中,成为国际关系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决策者,而非消极的旁观者。

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第七章

第七章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理论发展 新趋势 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 1、作为一个过程的全球化 ?阿尔布劳的观点; ?全球化的特征: ?融合vs分化与冲突; ?客观过程vs民族意识; 2、各种全球化的观点 ?全球村的观点:麦克卢汉的“同时性”、“压缩”、“收缩”概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全球化; ?现代性的制度性扩张; ?文化全球化的观点; ?世界体系论的观点; 3、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是由各种全球化趋势构成的; ?在现代性条件下,人类活动在多重领域多层面展开的过程; ?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发展与冲突的过程; ?全球化充满不确定性和重大负面影响; 二、新右派与全球化 1、何谓“新右派”? ?由传统的放任自由经济学、极端自由意志论和反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混合体;

?共识:反凯恩斯主义和反福利共识;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 ?前者力图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恢复自由主义传统;后者恢复传统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异同; 2、新右派对全球化的态度 ?全球化的积极鼓吹者和推动者; ?重视传统、秩序和自由等价值; 三、全球化的后果及其对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1、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独立性的冲击 ?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治理方式; ?跨国公司权力的扩张; ?全球化的两面性: 2、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 ?为保障人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基础; ?激发人们对福利问题的关注; ?克服封闭市场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 3、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消极影响 ?经济效率vs人民福利的矛盾; ?经济上的贫富、政治上无权与强权的两极化; ?对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破坏; ?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失效; 第二节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社群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社会理论; ?兴起于对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试图以社会共同体传统来克服个人主义和道德利己主义;

第七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单项选择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 A、中美民族矛盾 B、中日民族矛盾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D)。 A、获得了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 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 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 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3.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B)。 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 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 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 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 4.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D)。 A、影响战略决战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5.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A)。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 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C)。 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7.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B)。 A、撕毁《双十协定》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进攻上党地区 D、撕毁停战协定 8.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B)。 A、孟良崮战役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开始 D、渡江战役开始 9.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D)。 A、张治中 B、蔡廷锴 C、杜聿明 D、傅作义 10.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针对的是(D)。 A、打垮国民党的历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B、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浪潮 C、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D、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B )。 A、保持中立的政策 B、扶蒋反共的政策 C、武力干涉的政策 D、遏制中国的政策 1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建国方案的政治代表是(C)。 A、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农工民主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3.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双方举行了确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是(B )。 A、西安谈判 B、重庆谈判 C、南京谈判 D、北平谈判 14.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挑起全国性内战的起点是大举围攻(B )。 A、东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陕北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15.在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D)。 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内容

一、简答题(20分,4个题) 1.社会福利以及社会福利三个层面的关系 (1)社会福利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忙和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个层面以及三个层面的关系 三个层面:理论、政策、社会服务。 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实践并创新社会福利理论;而理论的研究则通过形成福利思想和价值观为社会福利实践提供证据。 社会福利思想:(I)(解释为什么提供服务)→→社会服务 (II)(宣扬)→→→→→→→→→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提供什么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具体的服务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以及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定义: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 (2)类型: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以及制度性的福利制度。早期的福利制度是前者,后者是现代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 (3)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通常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性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过程 (1)人道主义思想。 (2)公民权利的观念。 (3)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4.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 (2)需要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5.费边社的基本思想观点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对“第三条道路”评析 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 "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

吉登斯_第三条道路_福利思想述评[1]

摘要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是“第三条道路”这一理 论流派的代表人物。 “第三条道路”是其在全球化、世界性的冷战结束、社会民主党衰落及福利国家面临多种两难困境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对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超越。本文通过将“第三条道路”思想与此二者的比较,重点阐述了“第三条道路”在经济、国家与政府作用、对福利国家看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对吉登斯的积极福利思想进行了总结与论述。 关键词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积极福利社会投资国家 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是当代社会思想界的大师级学者。其对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梳理、解读与反思;提出 了著名的 “结构化理论”;总结了“第三条道路”思想。其中,“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被其发扬光大后,不仅极大影响了英国工党政府,对其他很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叶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本文将集中探讨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尤其是其中有关社会福利的思想。“第三条道路”是一条力图在左翼与右翼、保守主义与 激进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找到融合的中间道路。① 吉登斯在1994年出版的《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及其后出版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对“第三条道路”思想做了全面阐述。 1“第三条道路”的提出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生了重大变革。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来势迅猛,知识经济兴起。而此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遭遇重大挫折,世界两极格局结束。针对此种情况,社会民主主义流派与新自由主义流派都对其思想进行了修正、完善,二者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趋同的倾向。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二者都存在未能突破的瓶颈,社会民主党衰落。“第三条道路”思想便是在此大背景下提出的,旨在突破“左”与“右”,走一条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 2“第三条道路”的主要观点② 吉登斯认为“已经变得激进的保守主义遇到已经变得保守的社会主义”,因此,“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已经不存在右派和左派的陈词滥调”。而“第三条道路”思想就是对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个流派的超越,因而,下面将通过比较对“第三条道路”思想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论述。2.1政治哲学 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均持有以阶级为基础进行政治分野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阶级运动,在它逐步衍变为一种内容更加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的过程中,一般也都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一边的,始终把限制和反对大资本的无限权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之一”。因而其是左派的阶级政治,主要的选民基础是从事体 力劳动的工人阶级。新自由主义则是定位在政治右翼上的保守主义。 与此二者相区别,“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政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快速萎缩和两极世界的消失,阶级政治的突出地位和左右的传统划分已经削弱了”。因而,“第三条道路”主张在政治上突破对立的、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观念,团结和吸收以中间力量为核心的各种政治力量。“它在接受社会正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时,抛弃了阶级政治,追求跨阶级的支持,反对威权主义和 排外主义” 。社群主义成为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哲学基础。2.2经济制度 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最初在所有制和经济政策方面是完全对立的,一个实行公有制,强调集体;一个实行私有制,强调个人。虽然为适应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二者都在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但二者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民主社会主义经历了由主张公有制到鼓吹混合经济,即“推崇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并存、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混合经济和社会市场经济”的过程。其特点是维持国家全面干预。为了实 现社会公正、 维持福利国家,执行高税收、高政府开支的经济政策,把充分就业作为目标,主张政府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的有效需求。而新自由主义坚持“市场 至上、 个人至上”的原则,主张实行私有化和自由经济。认为通过控制货币的供给量和利率的调节可以刺激经济,强调要由市场引导经济,实现完全的自由经济。“第三条道路”在全面分析二者优缺点的基础上,主张建立“新的混合经济”。较之民主社会主义,更为重视市场作用;而较之新自由主义,国家作用则更为显著。“第三条道路”认为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是私营部门而不是政府,但政府在促进市场竞争、鼓励长期研究和投资、帮助公民在现代经济中取得成功方面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2.3国家作用 各理论流派对于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这往往是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奉行“国家主义”,主张国家全面介入社会和经济生活。认为国家有义务提供市场无法提供、或者只能以零散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和 社会其他领域是正常的。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 主张国家对公民社会的支配,强调集体主义。认为国家对家庭生活的介入不仅必要,而且值得鼓励,国家福利在救助贫困家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反,新自由主义推崇“小政府”反对“大政府”、主张弱化国家的作用、建立自治的公民社会。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市场原教旨主义、强烈的经济个人主义。认为福利国家对公民社会的秩序具有破坏性,但市场不会如此,因为市场的兴衰取决于个人的能动性。市场只需一个法律框架和不干预它的政府,就能为社会提供最 中图分类号: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0)34-194-02 194

社会福利思想A答案

2003级《社会福利思想》课程试题(A卷)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或文化生活等社会福利措施;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仅由国家出资或给与税收优惠和照顾的而兴办的,以低费或者免费的形式向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弱势成员提供物质或者服务的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是指一切旨在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构想。 联系与区别:两者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都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福利思想可能在某个时期会转变成具体的沙皇福利制度。而社会福利制度则是社会福利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操作化。前者多侧重于制度层面,后者则侧重于思想层面。答出两个概念的内容,得8分;对两者进行比较的得2分。 2. 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关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构想;仁政的思想;礼治的思想;尊老、爱幼以及照顾弱势群体、提倡社会公平的福利观等。 特点:丰富性、进步性、阶级性、补救性等。 给出儒家关于社会福利方面的基本内容的,得7分;答出上述特点的得3分; 3. 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阶级结构学说中蕴含着各司其职、人尽其能的社会福利思想;反对贫富分化,主张平均主义和共产制度,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思为以后的思想家提供了思考的摹本和蓝图以及启发。 能够对柏拉图的思想进行概括总结,处于答出其中所蕴含的与社会福利相关的内容的得10分。 4、费边社会主义是英国的一些的学者在1884年成立的费边社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反对暴力革命。基本主要包括:主张扩大政府权力来改善社会福利,认为只要把私有财产转移到国家手中就是向社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近年来,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大,理清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并把握其精神实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第三条道路理论探索的路径体现为: 一、批判式解构:反思性学习过程 解构,是一种哲学观念,又是一种政治或思想战略,同时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注:王治河著:《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的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51页。)。表现为对传统理性社会的结构性颠覆,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现代社会的理性模式。第三条道路秉承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思维方式,驳斥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论如微观与宏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经验与规范以及类似引起巨大争论的二分法的理论基础,同时,并试图立足于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通过自身的反思性学习,来检验传统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反思性学习在尤尔根·哈贝马斯看来是发生话语当中,我们用话语把有问题或由于受到怀疑而有问题的有效性要求列举出来,通过论证来决定是加以兑现还是予以拒绝(注: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哈法化 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20页。)。 这种反思性学习内在地包含着对过去和现实的批判解构能力。它在第三条道路作者尤其是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中随处可见。这位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在对简单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的图表式比较中,明确我们身处在反思性的能动的社会之中。是重新评价既有的价值观念以及制度的过程,是重新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的过程[1,P31]。这种解构来自于对传统和现实的反思性学习: (一)对传统理论的反思性学习。这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左派)和自由主义(右派)二元对立理论的批判。 1.对社会主义的反思性解构。第三条道路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哲学和伦理学上的冲动[ 3,P3]。虽然第三条道路界定社会主义时非常模糊,他即包含了激进的社会主义(苏联式共产主义),也包含了温和的社会主义(欧美的社会民主主义),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则趋向于1989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批驳了社会主义对于传统的坚决反对;在人与自然方面,把自然看作是工具和手段而非伙伴;在平等方面,迪尔凯姆发现平等理想与社会主义运用计划控制模式来分配财富之间的张力不断存在,这种“以保护弱者、反对强者”的消除差别的结果平等的控制论模式不仅会导致道德滑坡,而且会出现如马克斯·韦伯和尤根鲍姆-巴维尔克所认为的经济无效益和官僚统治的

社会福利思想试题(自考)

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福利思想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反映阿奎那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著作是他的() A.《亚里士多德著作注释》 B.《反异教大全》 C.《神学问题讨论》 D.《神学大全》 2.15、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 A.国家福利理念 B.自助理念 C.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理念 D.互助理念 3.15-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特征是() A.自由主义福利思想 B.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 C.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D.互助性福利思想 4.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性著作《太阳城》的作者是() A.康帕内拉 B.纽曼 C.托马斯。莫尔 D.维尔托德 5.西方分权制衡学说的奠基人是英国启蒙思想家() A.卢梭 B.格劳修斯 C.洛克 D.斯宾诺莎 6.文艺复兴有广泛的思想内容,但其核心思想是() A.人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人文主义 D.资本主义 7."德国工人协会"的领导人拉萨尔主张() A.禁止使用童工 B.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改良 C.禁止实物工资制 D.主张暴力革命 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资本主义制度 B.市场经济 C.社会分工 D.阶级斗争 9.马尔萨斯对当时英国以家庭人口数量为基本单位的济贫制度所持的态度是() A.坚决反对 B.坚决支持 C.认为可有可无 D.中立态度 10.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强调自由的() A.无限性 B.局限性 C.有限性 D.缺陷 11.在政治思想方面,费边社主张走向() A.社会民主主义 B.最小国家 C.共产主义 D.无政府主义 12.下列属于瑞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观点相同的是哪一项?() A.用一种动态的方法分析失业问题 B.比较强调累积分析 C.应实行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有效干预 D.强调一种长时段的分析 13.首先提出"社会红利"概念的是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家() A.卡塞尔 B.威克塞尔

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课程代码:0028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政治学》一书提出了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社会的思想,其作者是() A.伊里亚特 B.亚里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柏拉图 2.中世纪欧洲社会福利行为的主要组织和实施主体是() A.教会 B.济贫所 C.政府 D.收容处 3.近代西方三大社会思想变革是指() A.文艺复兴、行会发展、社会主义 B.文艺复兴、工人运动、自由主义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民粹主义、进化论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观念的基本特点是() A.自助观念 B.共同责任观念 C.国家福利观念 D.团体观念 5.康帕内拉阐述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是() A.《日内瓦城》 B.《太阳城》 C.《我们》 D.《乌托邦》 6.傅立叶提出建立劳动协作组织的主张,并把这种组织称为() A.“新村” B.“实业体系” C.“法朗吉” D.“弗兰克” 7.温斯坦莱在其著作《自由法》中为人类设计了一套() A.实业管理制度 B.民主管理制度 C.科学管理制度 D.共和管理制度 8.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主张的核心是提倡建立一种() A.和谐社会 B.稳定社会 C.自治社会 D.法治社会 9.亚当·斯密是______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A.福利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社会民主主义 D.法兰克福学派 10.马尔萨斯是英国近代著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功利主义者,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货币通论》 C.《人口原理》 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1.边沁把幸福分为四个具体的目标,即() A.生存、充裕、平等、安全 B.自由、平等、博爱、法治 C.民主、自由、法治、宪政 D.生存、发展、平等、仁慈 12.斯宾塞社会思想的基础是() A.结构主义学说 B.社会有机体学说 C.符号互动学说 D.国家干预学说 13.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剩余价值学说 C.无产阶级革命论 D.政治经济学 14.恩格斯提出废除私有制的12项建议和主张的重要论著是() A.《哥达纲领批判》 B.《共产党宣言》 C.《资本论》 D.《共产主义原理》 15.提出“无产阶级国家保险”四个基本原则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6.霍布豪斯认为解决老年人问题最合理的办法是推行() A.五保户制度 B.济贫法制度 C.养老金制度 D.养老院制度 17.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A.规则的平等 B.起点的平等 C.机会的平等 D.结果的平等 18.以德国人的施穆勒和桑巴特为代表的思想流派被称为() A.“掘地派” B.新历史学派 C.爱丁堡学派 D.哥德堡学派 19.威克塞尔认为,解决普通民众贫困问题的决定性措施是()

吉登斯 我已不再提第三道路

吉登斯:我已不再提“第三条道路” 关于社会学 今天的世界变得很难懂 新京报:你早年从心理学转到社会学研究上来,原因是心理学对现实问题拿不出实质的答案,从现在来看,社会学是不是能回答你所有的疑问? 吉登斯:刚步入21世纪时,欧洲对一群知识分子做了一个调查,结果85%的学者对21世纪表示悲观。而在20世纪之初,在战争还没发生之前,欧洲同样做了一个类似的调查,结果85%的知识分子对20世纪表示乐观。你瞧,世界的变化难以捉摸,下一秒钟就可能完全不同。今天的世界变得很难懂,以前的理论都不够用了,在全球化时代,21世纪正寻找新的社会学理论,能够给我们指引一个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方向。 我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依然很大,只是觉得实验性的心理学没意思。 新京报:你怎样看待社会学与小说、艺术创造的关系? 吉登斯:社会学与文艺关系其实很紧密,一切社会学理论的创建都需要想像力,我们要想像跟眼前状况完全不同的形势,而现在正发生的,可能马上就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对于所有我们肉眼所能见的,我们总要保持辩证的思维。比如全球化大潮汹涌,同时也有反全球化的行为。我们经常能在小说中看到类似的想像,这当然有助于社会学家建立理论。但小说所不能替代的是社会学对真实、现实细节的分析、研究。 新京报:像影视、媒体对大众的影响,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是比社会学的影响大得多吧。 吉登斯:没错,但影视更多是影响大众的日常行为,而不是给大众提供一个正面楷模。关于电影中的暴力镜头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暴力的行为负责,这样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倒是没多少证据证明这点。但影视媒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乃至个人生活的习惯。至于媒体、媒介,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也不仅是参与事件的报道,而是可以改变事件发展的进程,可达到重建社会结构的作用。 关于中国 中国会建起关注民生的福利制度 新京报:你提过人类正处于一个转折性改变的开端,社会学、政治学不仅是“局内人”需要关切的课题,而是人人都要有重建自我、重建生活的准备,也就是你所说的“生命哲学”?

“第三条道路”对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8226977.html, “第三条道路”对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启示 作者:朱盼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4期 [摘要]而社会保障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一张维护社会安全的“防护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提出的对福利国家改革的理念为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 作者简介:朱盼(1984-),女,山东泰安,汉族,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第三条道路”中的福利国家改革理念 第一、强调社会保障制度中权利与责任的平衡。过去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基础价值观,大都强调全民福利,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方面最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后果也往往造成人们自主生活动力的丧失。对此,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指出:“与其说是某种形式的福利供给创造了依赖性的文化氛围,倒不如说是人们理性的利用了福利制度为他们提供的机会。[5]因此,他强调责任与权 利相结合,认为“个人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个人义务也应当延伸。例如,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应当履行主动寻找工作的义务。”[6]责任是健全社会的基石,每个人都要积极回报社会的关爱,为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以创造一个人人为社会,社会为人人的国家。 第二,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传统的福利国家是由国家提供普遍的社会保障,这种福利制度推行的结果是使福利国家开支膨胀,因此,国家只好提高税收,而税收的增长又抑制了投资者和劳动者投资的积极性,针对此,“第三条道路”提出要变“福利国家”为“社 会投资”国家,要重新定位国家的作用,要在风险与安全、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建立新的关系。并把社会投资国家描述为:“被理解为积极福利的福利开支将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与其它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这里的福利社会不仅是国家,他还延伸到国家之上和国家之下。”[7] 第三,实现从“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的转变。针对以前西方国家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条道路”中强调从救济性的福利政策转向开发性的福利政策。“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主要经济部门中的企业所拥有的最主要的缩小社会差距的资源,在美国开展的一项研究比较

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思潮

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思潮 光明日报驻伦敦记者张鸣 “第三条道路”作为一种重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或思潮,近年来开始在欧美各国风行起来,尤其受到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竭力推崇。 早在今年2月,布莱尔就提出要建立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间偏左”的国际共识。9月21日,他通过著名的工党思想库“费边社”,发表长文《第三条道路:面向新世纪的新政治》。同日,他利用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机会,与克林顿等一起参加了纽约大学的一个专门研讨“第三条道路”的学术会议。在刚刚结束的工党年度代表大会上,他再提“第三条道路”,并与其他工党领导人发誓说,“撒切尔主义”已经消亡,新工党也决不会再回到老工党的道路上去,将坚持和继续进行现代化改革。 所谓“第三条道路”,在当代是指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它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那里。此后经常被社会民主党人和欧洲社会主义者所使用,以显示自己的观点与美国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差异。英国曾处于美国与大陆欧洲思潮相互作用的交汇点上。老工党的政治主张要比大陆社会民主党更左更极端,致使它长期在野。而大陆国家又没有像英国那样,曾经历过撒切尔主义的多年统治。有此深层社会历史原因,“第三条道路”在英国新工党和布莱尔那里因而得到“厚爱”。 与老左派的“国家全面干预”、“高税收、高政府开支”和“完全福利国家”,以及新右派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主张不同,“第三条道路”鼓吹要以新的现代化精神驾驭我们时代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即全球化、个人生活的转换以及人与自然的新关系。它的主张包括:机会而不是财富的平等和社会包容;自律式的自由;摒弃无责任的权利;摒弃无民主的权威;世界主义的多元论;哲学上的保守主义;以中间阶层为社会主流与基础;不断的再民主化过程;建立适应全球化趋势的结构机制;发挥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的作用,增进政府的公开性、透明性和高效率;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新混合经济;积极的福利体制;国家注重对人的资源的投资;世界主义的国家;放权自治;等等。 布莱尔提出,“第三条道路”的核心是要以改革、现代化与合作的精神应付全球化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建设一个强大和充满活力的新英国及新的国际秩序。他认为政府应当致力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实施鼓励自立而不是依赖性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将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作为解决失业及其他社会问题的基础。他主张四条基本的价值理想,即全体公民共享的社会平等、机会、责任与和睦。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注重国际合作,主张欧盟的发展应在民族国家和超国家的“邦联”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建构更大更有效的非集权化单一市场体制。布莱尔还认为,“第三条道路”是一种永恒的修正主义,建立在对不断变化的先进工业化社会的清晰认识之上,将不断搜寻更好的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新工党上台之后采取的社会经济政策,如所谓“新政”即“从坐享救济走向重新就业”、失业救济改革和其他福利制度改革,反映出“第三条道路”思想已成为这个执政党的政策渊源。 目前,社会民主党及“中间偏左”政党或联盟,已经在欧盟15国中的13个国家以及其他许多西方或东欧国家当政。作为一种时髦的理论或思潮,“第三条道路”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吗?据称是布莱尔最为推崇的英国政治理论学者、著名的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教授,对此有着鲜明的看法。这位刚刚出版了专著《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重建》的著名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第三条道路”是当代西方唯一可行的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哲学或理论,它将至少在西方世界风行20年。 (本报伦敦10月4日电)

吉登斯思想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思想简介 2007-11-30 13:06:09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0条[查看评论] 选择文章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安东尼·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他对经典思想家进行了有深度的解读,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叶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他一生笔耕不缀,著作等身。自投身于学术研究以来,他先后出版著作37部,其中许多在全球学术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吉登斯的理论贡献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出版于1971年,它围绕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动力、问题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三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出现代社会理论的三根明显主线: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同时还考察了三大思想家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影响。此书甫一出版,便在全球社会学界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几乎每年重版,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西方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的教材生命线"。《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以西方思想家的眼光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权力结构、类型划分、政治结构以及未来发展等,在西方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书被誉为"社会理论三部曲"的第一部。除此之外,吉登斯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与政治理论研究》一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书反映了他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理论传统的研究成果。 第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反思传统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吉登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重建,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理论成果,也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6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新准则》,本书一方面反映了他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解释社会学的反思。在本书的结尾,他提出了指导其重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准则,即"二重性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简称"结构化理论")。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该书围绕着前一本书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系统建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结构化理论融合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的各自优点,超越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自提出之始,就在全球社会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社会学研究者看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启发了大量研究者的实证研究。由于这一巨大成就(尤其是《社会的构成》)所带来的巨大影响,1984年,吉登斯被破格晋升为剑桥大学的首位"社会学"教授。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系统建立起结构化理论体系之后,吉登斯开始了重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上。本书被誉为"社会理论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吉登斯理论体系中最富历史社会学色彩的一部著作。该书主要从军事暴力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史的演进过程。在吉登斯看来,世界的演进过程是一个从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向民族国家演化的过程,军事暴力在推动

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的福利改革

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的福利改革 摘要本文对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理想、国家观、社会观、福利观等做了简要评介。按照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深受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某些“左派”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经历了从单位福利和集体福利到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当前,突出政府主导责任仍然是福利制度改革的核心;同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方面,自由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空间。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吉登斯福利改革福利国家 社会福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国家在这种制度安排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是福利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因此,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和政党政治息息相关。一方面社会福利制度是政党维护其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社会福利制度又会对政党政治甚至整个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从特定意义上说,福利政治既是执政党维护合法统治的有力手段,也可以上升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乃至社会价值观。 一 社会福利对政党政治的影响,典型的例子是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及其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比较而言,第一条道路指的是20 世纪40 年代末到70 年代初支配西方社会30 年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条道路指的是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90 年代中期流行西方近20 年的新自由主义道路。在吉登斯看来,古典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存在明显的政治哲学差异,第三条道路则是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结合物。 (一) 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理想 吉登斯首先把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目标定位于处理个人及其所处时代的时空关系上,他认为,“第三条道路政治的总目标,应当是帮助公民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变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些变革是:全球化、个人生活的转变,以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条道路秉持的价值观包括:(1) 平等;(2) 弱势群体的保护;(3) 自主性的自由; (4) 以责任为基础的权利;(5) 以民主为基础的权威;(6) 世界性的多元化;(7) 哲学保守主义④。第三条道路的实现程序是:(1) 激进的中心(t he radical cent re) ;(2) 新型的民主国家(没有敌人的国家) ;(3) 积极的公民社会;(4) 民主的家庭;(5) 新型的混合经济;(6) 作为包容的平等;(7) 积极性福利;(8) 社会投资型国家;(9) 世界性的国家;(10) 世界性的民主。可以看出,吉登斯试图描绘的是一个类似柏拉图和莫尔式的理想社会形态。 (二) 第三条道路的国家观 吉登斯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是:(1) 为各种不同利益的体现提供途径;(2) 提供一个对这些利益的竞争性要求进行协调的场所;(3) 创设和保护一个开放的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关于政策问题的论争能够不受限制地开展下去;(4) 提供包括集体安全和福利的各种形式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公共产品;(5)为公共利益而对市场进行规制,并在存在垄断威胁的情况下培育市场竞争;(6) 通过暴力手段和警察机构的控制和使用来保证社会安定;(7) 通过在教育制度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的积极开展;(8) 维持有效的法律制度,等等。 权威,包括国家的合法性,必须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基础上得到重构。吉登斯概括为以下几点:(1) 国家必须对全球化作出结构性的回应;(2) 国家应当扩展公共领域的作用;(3) 为了保持或者重新获得合法性,没有了敌人的国家必须提高其行政管理效率;(4) 全球化向下施加的压力,使得用新的民主形式来取代传统的投票过程不仅可能,而且变得非常必要; (5) 没有了敌人的国家的合法性,越来越取决于它们管理风险的能力;(6) 民主制度的民主

安东尼·吉登斯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讲义 安东尼·吉登斯男爵(Anthony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国社会学家。1938年生于英格兰伦敦北部,早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后任剑桥大学教授。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1997-2003),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2004年,受封为“终身贵族”,出任英国上议院议员。与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他以结构化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和对当代社会的本体论观点而闻名,他写了至少34本著作,70年代,吉登斯的学术成果开始陆续发表,其前期著述主要在于对以往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后期以现代性的研究为主线。 安东尼·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他对经典思想家进行了有深度的解读,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出版于1971年,它围绕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动力、问题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三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出现代社会理论的三根明显主线: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同时还考察了三大思想家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影响。此书一出版,便在全球社会学界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几乎每年重版,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西方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的教材生命线"。《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以西方思想家的眼光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权力结构、类型划分、政治结构以及未来发展等,在西方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吉登斯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与政治理论研究》一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书反映了他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理论传统的研究成果。 第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在方法论上,他深受舒茨的影响,排斥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学认识社会时,遵循着“双面诠释”的规则,即社会学是在已构造了的意义框架上运用独特的理论概念和术语进行再认识和再解释。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反思传统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吉登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重建,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理论成果,也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6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本书一方面反映了他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解释社会学的反思。在本书的结尾,他提出了指导其重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准则,即"二重性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简称"结构化理论")。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该书系统建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结构化理论融合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的各自优点,超越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自提出之始,就在全球社会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社会学研究者看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启发了大量研究者的实证研究。

析“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改革及其借鉴意义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析“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改革及其借鉴意义20世纪90年代,针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各个政治派别都提出了改革方案,试图寻找摆脱困境的新路径。其中奉行“第三条道路”的“新中派”推行的福利国家改革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模式,他们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福利制度理念。跟踪并分析福利国家的改革,既为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新视角,也可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 一、“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理念 1、强调社会福利制度中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过去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基础价值观,大都强调全民福利、确保福利开支、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较多地强调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突出维护社会公正。“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理念,强调要实现社会福利的供给与需求、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以减少和避免滥用权利的现象,在坚持“享有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转向从社会索取的权利与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应同时并举,“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 2、实现从“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的转变。建立以提高就业能力取代就业保障为核心的福利体制,从救济性的福利政策转向开发性的福利政策,把生活福利改变为工作福利。社会福利资金支持的重点不是简单地发放救济金,而是创造条件促进公民学习新技能,接受新工作,“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要投资于人力资本,而不是直接给予利益”。使社会福利政策与讲求竞争和风险意识相联系,以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发挥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它们对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更积极的贡献。 3、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要重新定位国家的作用,要在风险与安全、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建立新的关系。要本着利益均衡的原则协调劳资关系,既要维护工人已经获得的经济、社会权益,也要使企业家为投资、革新和增加就业作出努力。主张建立以企业家和工会为主体、有广泛社会力量参与的“劳动、革新和公正联盟”,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伙伴关系。为此,要改变过去那种征收高额累进税,造成压抑经济发展的现象,要减少税收,改善投资环境,形成良性经济增长,增大福利总数。吉登斯认为,政府应通过提供工作机会,投资人力资源,进行终身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开展公私合作,以形成一个积极改革的福利国家——积极福利社会中的社会投资国家。 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改革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首先,第三条道路强调要正确定位政府、企业、团体及个人在社会福利中所承担的责任及所起作用的大小,采取多渠道筹集社会福利资金,即由政府、企业、团体及个人共同承担社会福利基金,实现社会福利的多元化。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即使是低水平的失业保障也已经使国家财政难以承受;单一的社会福利筹资渠道使福利资金的规模难以扩大,福利项目单一,实施与调整缺乏灵活性,而且效益低下。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第三条道路福利改革的经验,社会福利基金支出应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并充分发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