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条道路及其福利观

第三条道路及其福利观

第三条道路及其福利观
第三条道路及其福利观

一、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一种社会主义。是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1899年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首次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被称为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的“教父”。1951年6月,社会党国际成立时通过的原则宣言《民主社会主义的任务与目标》,明确提出了以“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纲领,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内容包括:在理论基础上宣扬多元性,主张放弃统一的世界观,自称既接受人道主义的启示,又发端于宗教原则,也不拒绝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各种实用主义观点的大杂烩,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政治上主张联合专政,认为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已发生

根本变化,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主张多党制,工人阶级要通过议会多数掌握国家权力,建立一个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的社会;经济上主张建立“混合经济”,即合作制和私有制、计划经济和自由竞争相结合,反对消灭私有制,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和计划化,逐步扩大国有化;鼓吹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和建立福利国家,主张改革税制,通过扩大公民经济权利和社会福利,进行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以实现经济平等;认为通过改良和科技革命,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就会自动改造为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具有两面性,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要求变革的某些愿望,但同时也不主张执行暴力革命与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二、左右派比较

左与右的划分,主要指的是20世纪西方传统政治思想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左派坚持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立场,反对市场放任主义,而新右派则始终坚持市场的原则,反对社会为了公正而干涉市场经济秩序;在如何看待平等的问题上,传统左派强调社会公正的优先性,主张通过国有化或扩大社会福利等手段来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来实现结果上的公正和平等,而新右派则主张机会上的公正和平等,默认社会不同成员之间收入差别的合法性;在福利制度问题上,传统左派坚持多方位的福利保障,保护公民“从襁褓到坟墓”,而新右派则主张削减福利项目,只为公民提供最低安全网式的保障;在对待家庭模式的变化上,传统左派默认当代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新变化,主张家庭模式的多样化,而新右派则反对当代家庭领域中的变化,要求向传统家庭模式回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左翼政党的这种政治主张与福利国家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高税收、大政府、社团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国家干预主义政治模式。随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虽然在总体目标上,并未放弃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但在自由和效率与平等和公正之间,他们把自由和效率放在首位。

三、“第三条道路”超越左与右的基本立场

既然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就必须提供一种新的政治学说以填补它们所遗留下来的空白。作为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布莱尔说:“我们需要的既非旧

式左派,也非新式右派政治,而是面目全新的中左派的政治议程——开辟新天地的政治,它并非以一套教条代替另一套,它提供了新政治真正的希望。”1

西方的中左翼政党要接替保守党取得执政地位,就必须在政治纲领上也能够提供一种替代方案。但是,重新拾起新自由主义的旗帜肯定是不行的,然而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纲领也已经陈旧不堪,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创新,走出一条新路来。

布莱尔的顾问、民间智囊机构“大众”的负责人杰弗·马尔甘(Geoff Mulgan)对探索中的英国工党所面临的这种状况进行了描述。他说:“同许多其他西方社会一样,英国现在正力图在两种政治方案衰竭之后找到一个新的方向。第一种即社会民主主义,那是一种对政府的信任感、适度平均主义福利以及混合经济的糅合物……继之而起的是撒切尔主义,它作为一种大胆的全国性更新方案,直接触及了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可随后便偃旗息鼓了……二者看来都没有重获新生的潜力,也不可能恢复对现存制度的信任,或重建它的合法性。事物往往是在它们分崩离析前就僵化了。在英国,左翼正是在崩溃之前僵化为托尼·本主义,右翼在被一系列事件打垮之前僵化为撒切尔主义。”2既然没有现成的政治和思想资源可资利用,只有开辟新的道路这一条路可以选择了。社会民主党人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走“第三条道路”也是必然的了。

吉登斯说,“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已经解体了,而且新自由主义是充满矛盾的”,对于现代化的社会民主主义者来说,没有现成的思想资源供他们直接使用,只有在现有的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超越传统的左与右立场,对它们进行重新反思和整合,建构出一种适应当代西方政治要求的新的理论来。

超越左与右,既是当代西方中左翼政党对自己进行的全新的政治定位,同时也是“第三条道路”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早在1992年的总统竞选演说中,克林顿就明确地提出了超越左与右的价值取向。他说:“我们必须采取的变革既不是自由主义式的,也不是保守主义式的。它是两者的结合,而且与两者截然不同。生活在城镇的美国人民对左派与右派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陈腐话语,以及使我们的政治代替了行动的其他言论不感兴趣。政府的责任是创造更多的机会。人民的责任是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吉登斯说:“‘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想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这个天翻地覆的世界。这种‘第三条道路’的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3布莱尔也直言不讳地说,“第三条道路”之所以被称为“第三条道路”,恰恰就在于它是在超越左与右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条新的道路。“它是一种第三条道路,因为它坚定地超越了那种专注于国家控制、高税收和生产者利益的旧左派,和那种把公共投资以及常常把‘社会’和集体事业概念当作邪恶而要消除的新右派。”4当今西方的“第三条道路”模式多种多样,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政党也很多,在对自己所走的中间道路的具体称谓也不完全一致。但是无论是英国的“第三条道路”还是德国的“新中间派”,抑或其他国家的社会民主党所采用的“适合其本国文化的称谓”,它们的立场却是相同的,即“都放弃了以左派和右派教条为代表的世界观。”

“第三条道路”把自己定位于超越左与右,对于自身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从传统的左与右之间的森严的壁垒之中跳出来,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上的束缚,从而更能随心所欲地整合原有的思想资源。如果它固守于传统左派的立场,必然会受到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某些教条和框框的限制,对于新右派的某些措施很难大胆地予以接受。同时,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理论由于提出来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并且都各自接受过实践的检验,二者的优劣得失也非常明显了,在超越二者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扬弃,比重新创立一种新的理论,相对容易得多。另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采取一种中间立场,更容易团结社会中的广大的中间阶层,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这一点在西方的政党政治体制下,是非常重要的。

四、“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观

社会福利政策,是“第三条道路”政治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的福利国家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曾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福利国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无论是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和新自由主义者,对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都不满意,尽管他们看待这一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第三条道路”从现实出发,对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要求将消极的福利制度变为积极的福利制度,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新的风险的冲击。

1.风险社会的来临

1(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第39页,曹振寰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2(德)安勒·库泼鲁斯、约翰·康德尔:“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与变革”,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第166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

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第27页,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

4(英)托尼·布莱尔:“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第6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

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原因,也有传统福利制度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但从基础上来看,吉登斯认为,传统的福利制度是建立在对外在风险进行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当人为的风险取代外在的风险,成为人类所面临着的主要风险形式的时候,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对它进行改革也就成为势在必行的了。

从外在风险到人为风险

风险概念是吉登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在前传统社会,是没有风险这个概念的。例如,在中世纪,除了一些与风险相关的概念外,没有任何真正的风险概念。风险概念的出现是与现代性的形成相联系的。在16—17世纪,风险这个概念似乎已经有了。据吉登斯考证,西方探险家们在开始他们的全世界航海时,他们第一次创造了这个概念。“风险”这个词好像是通过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传入英语中的,他们使用风险这个词来指代航行到未知的水域。换句话说,风险这个词最早主要是指空间方面的含义。后来,它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转向了时间方面,例如它被使用在银行和投资方面,主要是用来计算投资决策对借用者和贷款者可能带来的后果。因此,后来被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情况。5吉登斯认为,风险与冒险或危险并不是一回事。风险指的是在与将来的可能性关系中被评价的危险程度,与未来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密切相关。

过去,人们认为不确定性主要因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无知,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它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让人感到无法把握。在近代,西方哲学家们把对自然的认识,作为消除对自然的恐惧的重要途径,就是把风险看作外在风险的重要表现。

认识了自然界的规律,就可以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确定了吗?吉登斯认为,并非如此。随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入认识和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充分掌握,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己的生活更加确定,相反,人类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不确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使我们的生活产生不确定感的根源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对外部世界的无知,而是源于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吉登斯说:“我们现在面对的不确定性并不像启蒙运动思想家认为的那样,源于无知。实际上,我们对历史以及周围物质世界的干预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这些不确定性。”6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物质世界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为不确定性”,这种人为不确定性或者人为风险源自人类改变历史进程以及自然形态的企图。而外部风险则是源于不被人类掌握的自然或“不被掌握的历史”(也就是说历史表现为自然传统、惯例和习惯)的不确定性。

吉登斯认为,风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外部风险(external risk),另一类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manufactured risk),即人为的风险。根据他的观点,所谓外部风险,就是指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所谓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就是指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担心的主要是外部风险,如农业的歉收、干旱或洪涝灾害、瘟疫或饥荒等。而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所担心的风险转向了来自人类活动后果本身的“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如核战争的爆发、核电站的许多事故和核废料引起的辐射;海洋的化学污染足以摧毁制造大气层中氧气的浮游植物;大气污染的一种“温室效应”,破坏着臭氧层,使冰雪覆盖层融化,淹没大片地区;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的破坏,而它是再生氧的基本来源;大面积使用人造肥料,结果使得成千上万英亩的表层土壤失去了肥力。7吉登斯认为,在现代社会里,纯粹的自然界已经终结了,如果说人们还会对来自自然界的风险表示担心的话,那么这种风险大多数是由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当今的生态风险,实质上就是一种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这标志着外部风险所占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了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占主要地位。

自然的终结,是近年来人们谈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吉登斯同意这种提法。在他看来,自然的终结,并不是指物质世界或物理过程不再存在了,而是指我们周围的物质环境没有什么方面是不受人类干扰的某种方式的影响。过去曾经是自然的很多东西,现在都不再是完全自然的了,尽管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确定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但是,我们所面对的风险,不仅存在于自然领域,而且存在于其他社会领域,制度化风险就是其中的一种。吉登斯说:“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并不只涉及自然——过去所涉及的多数是自然的。它还渗透到生活的其他领域。”8我们在生活中,会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未来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不知道我们的工作是否稳定,我们的健康是否有保障,我们的婚姻是否能够长期维持。我们的将来越来越不可决定,其中充满了各种机会与风险。

同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虽然,在某些领域和生活方式内,现代性降低了总的风险性,但它同时又导入了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无知的新的风险参量。当然,今天人们所面对的风险与以前在性质上发

5(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第17-18页,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6(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第105页,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第112页,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8(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第24页,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生了变化。原来的风险主要来自外部世界,如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而今天的风险则主要人类活动自身。尤其是在“解传统时代”,更是如此。吉登斯说:“在一个离开过去,离开传统的行为方式,而将其本身面对一个问题式的未来的社会当中,风险的概念便成为一个核心的概念。”9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这一提法最早来自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他在《风险社会》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当代人类社会所面对的各种风险。他认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面对很多新型的风险,这就意味着人们必须对未来采取一种算计的态度,因为,我们无论作为一个个体,还是作为整体,都不得不以一种持续的方式遭遇种种风险。

风险性质的变化,必然导致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风险无处不在。在传统社会里,外部风险对人们来说,虽然是不可抗拒的,但是人类并非总是要面对这些风险,人们的生活相对比较确定。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必须时时刻刻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逃脱。无论你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身无分文的穷汉,都无法逃避环境污染的后果。今天的生活中,人为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的人为风险是难以计算的。在早期,人们对所面对的风险是可以计算的,大多数保险形式的出现,就是建立在风险计算之上的。但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很多风险越来越变得无法计算了。吉登斯说,当某个人走入汽车的时候,人们就能够精确地计算出这个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这是保险精算的预测——这是长期以来产生的可能性。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就不是这种情形。我们完全不知道风险的大小和程度,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直到很晚,我们也不能确切地知道这种风险的大小。10例如,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就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的长期后果是什么;再如英国的疯牛病,即便被传染,它的潜伏期也很长。从这种病对人类的影响的角度来说,人们同样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目前,人们不能肯定将来的某个时间是否会有更多的人患上这种疾病。这正是导致人们恐惧的重要原因。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美英联军在南联盟投放了大量贫铀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在,在原南联盟地区患癌症的人口的比例有所上升。据科学家们研究表明,这可能与贫铀弹所造成的污染有关。人们所面对的这些风险,既不是来自自然界的,也无法在短时期内对它进行准确地预测和计算。近期,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遭受SARS病毒(即防典型性肺炎)的侵袭,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处于一种恐慌之中,我们无法确定究竟什么地方是安全的,这种威胁什么时候会结束,也无法确定这种风险究竟是来自自然界,还是来自人类的行为本身。巨大的风险随时随地伴随着我们。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样也带来了很多新的不确定性。来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为转嫁环境危机,把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从本国迁到第三世界国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污染风险;国际间科学技术的交流,给人们的职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不仅发展中国家的低技能工人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就连发达国家内部,很多低技能工人也因此而失业。

2.风险与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以往,人们总是消极地看待风险,把风险视为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并努力逃避风险。实际上,必须辩证地看待风险问题。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生活的确定,往往与社会发展速度的缓慢相联系的。如在封建社会里,人们的职业是相对稳定的,子承父业,甚至子孙几代从事同一职业,是非常常见的事情。而在当今社会里,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职业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职业正在逐渐走向微缩,同时,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不用说做到子承父业是不太可能,即便是终生从事一项职业,也成为不太可能的事情了。这种变化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经济生活中,风险往往与收益的大小直接联系着。一般来说,风险大的投资项目,往往也是收益大的项目,也正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存在很多风险投机家的原因所在。可见,风险对人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的问题是人们如何面对风险,任何看待风险。

“第三条道路”正是从这种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当今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人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它认为,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风险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第三条道路”的基本立场是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风险问题,并把对风险的管理,视为其政治的基本目标之一。吉登斯认为,从积极的一面来看,“风险是一个致力于变化的社会的推动力,这样的一个社会想要决定自己的未来而不会任由它走向宗教、传统或者自然界的反复无常。现代资本主义之所以与所有以前的经济体制不同就在于它对将来的态度。”11同时,正是由于存在着风险,人们才会产生风险意识,也才会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这就是“为什么从风险这个概念产生起就伴随了保险的出现的原因所在”。因

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128页,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

10(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第25页,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第20页,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为,保险是人们所能承受的准备冒的风险的底线,是对风险的一种控制手段,“是现代世界经济秩序的核心要素”。吉登斯认为,保险就是为承担风险的人提供安全保障,它依赖于风险以及人们对风险的态度。而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实质上也是“一种风险管理系统”。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私人保险还是国家福利体制的保险形式,提供保险的人实质上都只是在重新分配风险。”12

面对风险,人们必须改变态度,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一味消极地逃避风险是不可取的,要把机会和风险的关系颠倒过来,以自觉负责的态度接受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把风险和责任放到一起加以考虑,并准备随时迎接风险和负起责任。吉登斯要求人们要积极地对待风险。“毫无疑问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风险。风险总是要规避的,但是积极的冒险精神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和充满创新的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意味着我们要面对更多的、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在支持科学创新或者其他种类的变革中,可能应该表现的更积极些,而不能过于谨慎。毕竟,‘风险’一词(risk)的词根在古葡萄牙语中的意思是‘敢于’。”13在当今这个充满风险的社会里,人们要最大限度地把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转化为机会,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规避风险的制度。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增强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风险性质的变化,对传统的福利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个国家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吉登斯认为,西方的福利制度正在面临着危机和压力。但他不认为这种危机和压力主要来自财政方面,而是认为主要来自对风险的管理方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福利国家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风险管理危机”。因为,福利国家是作为“安全国家”出现的,相对于私人保险,福利国家是社会化的、公共的保险。但是,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是在应对外部风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保险体系。它的前提是,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所无法解决的事情,如疾病、伤残、离婚或失业等。福利国家创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遇到这些问题的人。这是一种消极的福利制度,是当人们遇到问题时提供安全保障。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是一种“预后风险管理”体系,即大部分福利措施的目的是解决已经发生的事,而不是切断事情发生的根源。

人为风险的不确定性预示了积极的福利制度的必要性。吉登斯认为,当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地位时,建立在外部风险基础上的福利制度,便开始瓦解了。他要求对传统的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体系。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积极的福利制度同传统的福利制度相比,具有两个方面的区别:

首先,在管理的对象上,传统的福利制度主要是对外部风险的管理,而积极的福利制度,主要管理人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次,在管理方法上,传统的福利制度是一种事后补偿,而积极的福利制度应该是以预防为主,主要致力于消除各种可能带来人为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可能性。如在对待失业问题上,传统的福利制度是对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金,来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而积极的福利制度,则通过教育和就业培训等途径,使失业者尽快重新走上就业岗位,以减少他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依赖。吉登斯认为,福利改革的目的是减少甚至消除福利依赖。在本质上与事后解决问题,以分配为主要手段的福利国家相比,积极福利更重视使用生活政治措施,强调授权,发挥各种主体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他的制度框架包括:必须摆脱把“预防性事后照顾”当作解决风险的主要手段,要从一开始就着手预防,并且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发展一种二次机会的政治,即保护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使每一个人都有重新就业的机会,包括退休人员在内,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比生产主义更关怀生命,强调工作的自主性,不能把经济增长当作惟一的目标,追求生产率,而不是速度;不仅在阶级之间,而且要在人口中的各种团体、阶层之间建立一系列的社会契约与协定,以此来解决贫富分化问题。14

“第三条道路”致力于对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风险性质的变化外,更主要的原因来自于这一制度本身,即它已经无法达到这一制度建立的初始目标。

五、传统组织理论

概念

中国古代“组织”一词原指丝麻织成布帛。《辽史·食货志上》有“饬国人树桑麻,习组织”之说。有关组织活动的论述则更为古老,如《孙子兵法·势篇》有“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这里“众”、“寡”指组织形

12(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第21页,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第32页,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第170页,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式,“治”、“斗”指组织方法。但是,人类对组织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则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学者认为,组织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实现共同目标,以一定形式加以编制的集合体。人类社会的组织活动,随着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组织种类愈加繁多,如行政组织、工商企业组织、文化教育组织等。其中行政组织在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

内容

关于组织理论的内容,学术界尚无一致看法。涉及的内容一般包括:组织的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及其关系;组织成员的激励、沟通与控制过程;权力、职权与影响;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管理策略和技术;系统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的稳定与发展,等等。总之,组织理论研究组织的生存、适应和发展,它综合了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

发展

从20世纪初开始,大致经历了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三个阶段。传统组织理论盛行于20世纪10~30年代。它着重分析组织的结构和组织管理的一般原则,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组织的目标、分工、协调、权力关系、责任、组织效率、授权、管理幅度和层次、集权和分权等。代表人物有:提出官僚制度理论的M.韦伯,提出行政程序理论的H.法约尔,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F.W.泰勒。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适用于企业组织,但其组织管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行政组织管理和行政理论的研究。此外,美国学者L.厄威克及时综合和传播了传统组织理论者的观点和主张,扩大了传统组织理论的影响。

30年代后产生了以人际关系为研究重点的组织理论,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该理论一反传统组织理论的静态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人和组织活动过程,如群体和个体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沟通、参与、激励、领导艺术等。美国学者G.E.梅奥等主持的霍桑实验,C.巴纳德的均衡理论,H.A.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A.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D.麦克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F.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综合早期传统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成果,并以系统观点来分析组织的一种理论。其特点在于把组织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的互相作用和系统同环境的互相作用中考察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目的是通过研究寻求组织在这种互相作用中取得平衡的方法。美国行政学家C.巴纳德首先用封闭系统的观点来考虑组织;T.帕森斯、F.卡斯特、J.罗森茨韦克则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系统,即组织系统除了要维持本身的平衡外,还要维持与环境的平衡。60年代后又出现了权变理论。这是一种反对一般管理原则,主张相机行事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J.伍德沃德,美国的P.劳伦斯、J.洛奇和F.菲德勒等。

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表明了管理思想的变化和研究方法的变化,即经历了一个从注重“事”的研究到注重“人”的研究,进而发展到人与事研究并重,在方法论上则从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认识组织及其活动的规律的成果,使人们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一理论有效地管理组织,以适应人类自身的组织活动。组织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至今还缺乏统一的概念构架和核心内容。有些学者对组织理论是否成为一门学科还持有不同意见。编辑本段韦伯的组织理论

理论介绍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

*传统权力(Traditional Authority):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

*超凡权力(Charisma Authority):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

*法定权力(Legal Authority):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

对于传统权力,韦伯认为:人们对其服从是因为领袖人物占据着传统所支持的权力地位,同时,领袖人物也受着传统的制约。但是,人们对传统权力的服从并不是以与个人无关的秩序为依据,而是在习惯义务领域内的个人忠诚。领导人的作用似乎只为了维护传统,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而超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靠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他必须以不断的奇迹和英雄之举赢得追随者,超凡权力过于带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的启示。所以,超凡的权力形式也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原因在于:(1)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2)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3)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应受到约束。

有了适合于行政组织体系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Ideal Type),具有下列特征:

l、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制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

2、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3、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然后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

6、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

韦伯认为,凡具有上述6项特征的组织,可使组织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化,其成员的工作行为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组织目标也能顺利的达成。

人物介绍

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与泰勒、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其中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Model)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

1、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原则。劳动分工原则是组织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至今仍具有生命力。而古典组织理论的正式产生和盛行时期为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古典组织理论侧重于静态组织的研究,注重组织效率。其主要论点有:

1)劳动分工

组织的每一单位,无论是横向的或单位,还是纵向的高、中、低层,都是根据劳动分工的原则进行区分和设置的。

2)职权与职责

组织中每一单位、单位内每一个职位,均有明确规定的职权与职责。组织中每一单位的主管或职工都必须按规定的职权职责进行工作。

3)等级制度

组织中必须划分严格的等级,上级对下级下达命令,下级必须接受和执行。另外,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也不可越级汇报,以保证指挥、领导。

4)严格的规章制度

组织中建立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要求每一名员工,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依照规章制度办事。

在古典组织理论盛行期,常见的几种组织结构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制和直线职能制。

1.现代组织理论

进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组织理论又有了蓬勃发展,出现了学派,这些学派对组织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方法,主要有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新结构学派等。

1)行为科学学派

该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组织是一种心理与社会系统,重视研究组织结构中人的,尤其是人的心理对组织的影响。这一学派的主要贡献有:

(1)在对古典组织理论提出的一些组织原则基本肯定的基础上,把人的行为因素加了进,对某些组织原则提出了修正意见,如,对劳动分工原则,在肯定的劳动分工能带来高效率的同时,提出应劳动分工带来的劳动单调枯燥会引起人们对劳动的厌烦,对人的心理会带来负面影响。

(2)提出在组织设计时应考虑通过职务扩大化、职务丰富化等方式,工作本身的挑战性、趣味性,从而,满足人的社会需求。

注:职务扩大化是指使职务的范围增大,也就是一个职务所需完成的不同任务,减少单一工作的重复频率。以邮件分类职务为例,原来的工作内容是按单位分发收到的邮件,而现在扩大到包括将邮件运到各个单位或者在寄出邮件上盖戳。

职务丰富化是增加职务的深度,员工对他们的工作有更大的自主权。如计划和评价自身的工作。

(3)主张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2)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巴纳德,他的组织理论观点集中反映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该书也是组织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主要观点有

(1)组织是人与人的合作系统,这突破了古典组织理论把组织单纯看作是一个权责结构的框框,从而把组织结构特性与人类行为特性结合起来。

(2)权力不是来自从上而下的行政授予,而是要看下级是否接受。这一观点对于推动信息交流、职工参与、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大影响。

(3)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其个人的需要,要求成员对组织作出贡献,组织必须对他们提供适当的刺激以满足其个人的需要,否则,组织成员将失合作的意愿

(4)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有三:一是共同的目标;二是合作的意愿;三是信息交流。而要使前两个要素发挥作用,信息交流是基础。

1)过程学派

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哈罗德。孔茨,他提出了健全组织工作的15条基本原则。15条基本原则包括: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幅度原则;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职责的对性原则;职责与职权对等原则;指挥原则;职权等级原则;分工原则;职能明确性原则;检查职务与业务分设原则;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便于领导原则。这15条基本原则可以说概括了西方组织理论中有关组织原则的主要成果。

2)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是以总结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从中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其代表人物有德鲁克、戴尔、斯隆等。他们在组织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有:(1)德鲁克将已出现的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概括为五种:集权的职能性结构;分权的联邦式结构;模拟性分权结构;矩阵结构;系统结构;(2)提出了目标方法。目标方法最早是由德鲁克在1956年出版的《的实践》一书中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古典理论以工作为中心和行为科学理论以人为中心的方法结合起来,由上下级共同制定组织整体目标、目标以及每一个人的目标,形成从上到下的目标体系,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将考核和与目标的实现程度联系起来。从而保证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使个人的需要的到满足。

3)系统学派

系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等。他们在组织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有:(1)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同外界环境相互影响。

(2)组织本身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联系而组成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在组织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有:

(1)没有一个最好的组织结构,不同的组织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选择相应的组织结构。

(2)一个组织的战略、规模、技术和环境是选择组织结构的权变因素。

7)新组织结构学派

加拿大著名组织学家亨利·明兹伯格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组织理论被普遍是对组织理论的杰出贡献。他的观点主要反映在他1979年出版的《组织结构的建设》一书中。其关于组织结构的理论观点主要有:(1)任何一个人类社会组织都是一些基本的人类群体组成的。这些人类群体有:A。战略最高决策层,其主要作

用是战略决策、和协调组织内各项活动和工作。B。中间层,他们对组织的实际运营有关重大的直接影响。C。骨干,他们是组织中从事基础工作的骨干。D。技术层,他们设计和规划组织的各营运体系,并控制着组织内的技术工作。E。后勤,他们为组织提供必要服务。

(2)组织中上述五种人,谁占主导地位,谁对组织生存与发展有关最大的影响力,谁就对该组织的组织设计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根据五种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组织运行实际影响力的大小,组织结构也可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①简单型,②机械行政型,③专业行政型,④分部型⑤特别委员会

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世界上开始掀起新一轮变革的浪潮,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模式和理念越来越适宜,组织中的专业分工曾被长期是组织效率有力的工具和变革措施。然而组织中由专业分工形成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亦导致了组织中僵化的本位主义和见树不见林的狭隘风气,造成组织结构叠床架屋,之间相互推诿。无形之中引起顾客的不满和抱怨,亦降低了组织的竞争能力。为此,组织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无法适应顾客的需求,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利地位。在这种的挑战而前,组织该怎样应对?组织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组织理论。

1)德鲁克的的新范式

德鲁克在其新发表的《的新范式》中,对传统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否定,其中包括他自己以前的一些观点,并提出了新的观点:·社会领域与自然科学不同,没有·自然规律·。社会领域受持续变化的支配,这意味着,昨天正确的假设可能立即变得不正确。事实上,甚至可能变得完全是误导人的·。并指出,不存在唯一适用的组织形式,只存在各种各样的组织,每一种组织都有明显的、明显的缺陷和特定的适用性。组织不是某种其存在不受外部影响的对事物,组织是使人们在共同工作中变得具有生产力的工具,因此,某种既定的组织结构在某些时候、某些条件下适合完成某些任务。通用的原则之一是,组织必须是透明的,员工必须知道和理解他们将要在其中工作的组织结构。现代社会中的组织结构其形式趋于扁平化。

2)詹姆斯·钱普彼等人的组织再造理论

美国的詹姆斯·钱普彼和迈尔克·哈默提出“公司再造”,其主要观点有:

(1)组织或公司再造的含义:“组织或公司的再造指对组织或公司的业务流程,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求在、快速而高质量的服务等当代各项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的改善”。

(2)组织或公司的再造被是继20世纪50年代的财务、70年代的战略计划和80年代的全面质量之后的又一场革命。而这场革命的主要推动力首先应来自组织或公司的最高主管。只有组织与公司最高决策大权的最高主管全力以赴,才能使其成功。第二,再造过程本身是一个团队运作的过程,因此,主管必须提出改造的远景和具体措施。在推行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内部的全方位沟通,待达到后,方能大力展开。第三,对员工予以必要的,使员工从专才向流程所需的通才过渡。若员工经过多次和辅导,仍然达不到要求就必须换掉!

(3)组织或公司再造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利用数据库和电讯网络。只有这样,流程中每一者与基层员工才能随时了解流程的每一过程、顾客的需求,并回答顾客的,才能创造和保持自己的竞争。

(4)要选择好“组织或公司再造”的时机和再造流程。据调查,到1995年为止,美国有69%的组织都在计划进行流程的再造。然而,如何再造,再造后的流程与原来组织结构中一些职能,如财务,人事、研究与开发部等的关系如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摸索。不过,无论如何,组织再造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

(1)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未来唯一持久的,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2)彼得。圣吉,学习不仅是吸收知识、听取意见,还必须要修正行为。为此在·学习型组织·中必须要进行·五项修炼·。五项修炼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3.古典组织理论与现代组织理论的比较

比较前面的古典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我们可以看出:

1)古典的组织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封闭系统的理论。它的是组织内部的适应性,是一种让人迎合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而现代组织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系统和权力控制的理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各种团体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是一种让迎合人们需求“以变应变”的理论。

2)古典组织理论用组织的严格分工和等级制度进行控制,以控制人为中心,谋求建立等级职权系统。提倡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现代组织理论考虑每个成员的价值和期,重视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支持;注重组织及其团体功能的发挥,谋求决策、咨询、、执行和信息反馈全流程功能全面发挥的动态过程。提倡矩阵网络和流程式相结合的组织结构。

12600067z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教学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课程号:12600067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3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学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课程简介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基本主张,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把握在社会福利思想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发展特征与基本目标。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思想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于古典文明时期,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了近代而蓬勃兴盛。 英文课程简介 "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is a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education teaching a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basic theory class. The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learn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ocial welfare thought and main social welfare the basic view of school of thought, understanding social welfare though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security policy choi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n social welfare under the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model and basic goal.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urse consists of two parts, namely welfare thoughts and social welfare system.

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第七章

第七章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理论发展 新趋势 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 1、作为一个过程的全球化 ?阿尔布劳的观点; ?全球化的特征: ?融合vs分化与冲突; ?客观过程vs民族意识; 2、各种全球化的观点 ?全球村的观点:麦克卢汉的“同时性”、“压缩”、“收缩”概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全球化; ?现代性的制度性扩张; ?文化全球化的观点; ?世界体系论的观点; 3、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是由各种全球化趋势构成的; ?在现代性条件下,人类活动在多重领域多层面展开的过程; ?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发展与冲突的过程; ?全球化充满不确定性和重大负面影响; 二、新右派与全球化 1、何谓“新右派”? ?由传统的放任自由经济学、极端自由意志论和反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混合体;

?共识:反凯恩斯主义和反福利共识;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 ?前者力图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恢复自由主义传统;后者恢复传统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异同; 2、新右派对全球化的态度 ?全球化的积极鼓吹者和推动者; ?重视传统、秩序和自由等价值; 三、全球化的后果及其对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1、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独立性的冲击 ?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治理方式; ?跨国公司权力的扩张; ?全球化的两面性: 2、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 ?为保障人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基础; ?激发人们对福利问题的关注; ?克服封闭市场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 3、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消极影响 ?经济效率vs人民福利的矛盾; ?经济上的贫富、政治上无权与强权的两极化; ?对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破坏; ?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失效; 第二节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社群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社会理论; ?兴起于对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试图以社会共同体传统来克服个人主义和道德利己主义;

第七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单项选择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 A、中美民族矛盾 B、中日民族矛盾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D)。 A、获得了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 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 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 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3.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B)。 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 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 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 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 4.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D)。 A、影响战略决战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5.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A)。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 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C)。 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7.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B)。 A、撕毁《双十协定》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进攻上党地区 D、撕毁停战协定 8.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B)。 A、孟良崮战役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开始 D、渡江战役开始 9.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D)。 A、张治中 B、蔡廷锴 C、杜聿明 D、傅作义 10.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针对的是(D)。 A、打垮国民党的历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B、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浪潮 C、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D、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B )。 A、保持中立的政策 B、扶蒋反共的政策 C、武力干涉的政策 D、遏制中国的政策 1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建国方案的政治代表是(C)。 A、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农工民主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3.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双方举行了确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是(B )。 A、西安谈判 B、重庆谈判 C、南京谈判 D、北平谈判 14.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挑起全国性内战的起点是大举围攻(B )。 A、东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陕北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15.在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D)。 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社会福利思想

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 发展的启示 【摘要】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世人瞩目,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文明进步也十分显著,但是相比于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社会保障之福利制度方面,欧洲一些国家一直都是我们国民羡慕的对象。的确,相见于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福利制度有很多地方仍待完善。哈耶克是一位坚定的市场崇尚者,他认为市场带来的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是公正和有效的,而任何人为的财富分配要求都会导致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平等只能是机会平等,而非财富分配上的平等。哈耶克依此展开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批判。 【关键词】哈耶克福利思想中国福利制度发展方向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有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也有面向社会特定成员的。就是通过人为努力去建立一系列规则,来保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防范社会成员可能遭遇的一些风险。 穷本溯源,福利的供给是离不开财富作为后盾的保障的,而只有财富的增加才能满足福利的需求。而话又说过来了,财富的增长是要靠发展经济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党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发展经济,我国社会财富增长迅速,2010年国内生产总

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显然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哈耶克就是一位经济自由的倡导者,哈耶克指出,在社会经济领域引人一定程度的计划性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计划性不能代替作为占据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中主导地 位的竞争,“我们一切批评所针对的计划只是指那种反对竞争的计划---用于代替竞争的计划”。○1哈耶克特别指出,过分的国家干预和计划性的结果就是,经济计划几乎涉及人们全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们原始的需要到我们和家庭、朋友的关系;从人们工作的性质到人们的闲暇利用,很少有生活的哪一个方面不受到计划者的有意识的控制,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中国刚建国时,我们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人力、物力、财力都很有限,所以当时把所有资源都集中起来,有计划的发展,在当时确实是迫不得已的,但是如果市场一旦成熟,政府还因循守旧……苏联的解体就是很好的一个反面教材。 关于社会福利这一附属于经济的,也应随着经济的改革、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将社会福利保障交给企事业单位去执行。政府制定基本的法规和政策,企业按照政府的规定具体落实职工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福利保障制度。政府为企业提供和拨付资金。美国社会学家华尔德(Andrew G Walder)阐述当时计划经济时期工人从企业得到社会福利的状态:在国营单位中得到就业机会的重要性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在中国,人们获得物质与社会服务———其多寡决定了每个人的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内容

一、简答题(20分,4个题) 1.社会福利以及社会福利三个层面的关系 (1)社会福利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忙和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个层面以及三个层面的关系 三个层面:理论、政策、社会服务。 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实践并创新社会福利理论;而理论的研究则通过形成福利思想和价值观为社会福利实践提供证据。 社会福利思想:(I)(解释为什么提供服务)→→社会服务 (II)(宣扬)→→→→→→→→→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提供什么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具体的服务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以及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定义: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 (2)类型: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以及制度性的福利制度。早期的福利制度是前者,后者是现代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 (3)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通常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性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过程 (1)人道主义思想。 (2)公民权利的观念。 (3)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4.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 (2)需要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5.费边社的基本思想观点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对“第三条道路”评析 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 "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课程编码:B0521079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36学时 课程总学分:2学分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践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现代社会福利课程的讲授以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人物、代表性学派为线索,根据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分述古代(包括中国、古罗马、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和现当代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主要脉络,了解世界社会福利发展进程对中国福利制度的建设的重要启示,从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社会福利思想概述 【教学内容】 社会福利的概念;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方法;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的简要历程。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福利的概念;了解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和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的简要历程;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社会福利的概念;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渊源 【教学内容】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西方中世纪的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要求】 了解和理解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中世纪的社会福利思想;掌握基督教的社会福利思想和中国古代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重难点】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国古代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章中世纪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内容】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宗教改革及其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启蒙运动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教学要求】 了解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历史;了解和理解宗教改革及其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掌握启蒙运动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重难点】 启蒙运动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第四章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 【教学内容】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空想共产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要求】 了解和理解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了解和理解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掌握空想共产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重难点】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第五章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内容】 古典政治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要求】 了解和理解古典政治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和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掌握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 边沁的社会福利思想和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六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内容】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要求】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书本重点概括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制民恒产论的主要内容:1,就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2制在这里看来有规定或制定之意3,孟子还奖人们的经济状况直接联系起来,探讨了恒产与恒心的关系,从而为制民恒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孟子救济穷弱的社会福利思想:1孟子界定了社会救济对象的范围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敛从其薄的赋役思想,提出了征收赋役应遵循取于民有制的原则3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1管子分析了百姓贫穷的原因2认为贫富应该有度,贫富无度就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封建国家是不利的3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的问题。 韩非反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和自利自为(1,父子,母子关系中的自为自利2君臣关系中的自为自利3一般社会职业中的自为自利评价:他通过事实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戳破了儒家为人伦关系披上的一层温情面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利益原则无疑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把人们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极端地片面地夸大了,绝对否认人类间还有亲情的一面,陷入了极端主义的泥潭) 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思想,表现在社会福利问题上有几点:1统治者的有为是百姓的灾难

社会福利思想A答案

2003级《社会福利思想》课程试题(A卷)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或文化生活等社会福利措施;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仅由国家出资或给与税收优惠和照顾的而兴办的,以低费或者免费的形式向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弱势成员提供物质或者服务的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是指一切旨在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构想。 联系与区别:两者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都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福利思想可能在某个时期会转变成具体的沙皇福利制度。而社会福利制度则是社会福利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操作化。前者多侧重于制度层面,后者则侧重于思想层面。答出两个概念的内容,得8分;对两者进行比较的得2分。 2. 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关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构想;仁政的思想;礼治的思想;尊老、爱幼以及照顾弱势群体、提倡社会公平的福利观等。 特点:丰富性、进步性、阶级性、补救性等。 给出儒家关于社会福利方面的基本内容的,得7分;答出上述特点的得3分; 3. 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阶级结构学说中蕴含着各司其职、人尽其能的社会福利思想;反对贫富分化,主张平均主义和共产制度,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思为以后的思想家提供了思考的摹本和蓝图以及启发。 能够对柏拉图的思想进行概括总结,处于答出其中所蕴含的与社会福利相关的内容的得10分。 4、费边社会主义是英国的一些的学者在1884年成立的费边社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反对暴力革命。基本主要包括:主张扩大政府权力来改善社会福利,认为只要把私有财产转移到国家手中就是向社

吉登斯_第三条道路_福利思想述评[1]

摘要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是“第三条道路”这一理 论流派的代表人物。 “第三条道路”是其在全球化、世界性的冷战结束、社会民主党衰落及福利国家面临多种两难困境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对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超越。本文通过将“第三条道路”思想与此二者的比较,重点阐述了“第三条道路”在经济、国家与政府作用、对福利国家看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对吉登斯的积极福利思想进行了总结与论述。 关键词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积极福利社会投资国家 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是当代社会思想界的大师级学者。其对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梳理、解读与反思;提出 了著名的 “结构化理论”;总结了“第三条道路”思想。其中,“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被其发扬光大后,不仅极大影响了英国工党政府,对其他很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叶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本文将集中探讨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尤其是其中有关社会福利的思想。“第三条道路”是一条力图在左翼与右翼、保守主义与 激进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找到融合的中间道路。① 吉登斯在1994年出版的《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及其后出版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对“第三条道路”思想做了全面阐述。 1“第三条道路”的提出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生了重大变革。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来势迅猛,知识经济兴起。而此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遭遇重大挫折,世界两极格局结束。针对此种情况,社会民主主义流派与新自由主义流派都对其思想进行了修正、完善,二者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趋同的倾向。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二者都存在未能突破的瓶颈,社会民主党衰落。“第三条道路”思想便是在此大背景下提出的,旨在突破“左”与“右”,走一条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 2“第三条道路”的主要观点② 吉登斯认为“已经变得激进的保守主义遇到已经变得保守的社会主义”,因此,“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已经不存在右派和左派的陈词滥调”。而“第三条道路”思想就是对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个流派的超越,因而,下面将通过比较对“第三条道路”思想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论述。2.1政治哲学 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均持有以阶级为基础进行政治分野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阶级运动,在它逐步衍变为一种内容更加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的过程中,一般也都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一边的,始终把限制和反对大资本的无限权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之一”。因而其是左派的阶级政治,主要的选民基础是从事体 力劳动的工人阶级。新自由主义则是定位在政治右翼上的保守主义。 与此二者相区别,“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政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快速萎缩和两极世界的消失,阶级政治的突出地位和左右的传统划分已经削弱了”。因而,“第三条道路”主张在政治上突破对立的、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观念,团结和吸收以中间力量为核心的各种政治力量。“它在接受社会正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时,抛弃了阶级政治,追求跨阶级的支持,反对威权主义和 排外主义” 。社群主义成为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哲学基础。2.2经济制度 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最初在所有制和经济政策方面是完全对立的,一个实行公有制,强调集体;一个实行私有制,强调个人。虽然为适应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二者都在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但二者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民主社会主义经历了由主张公有制到鼓吹混合经济,即“推崇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并存、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混合经济和社会市场经济”的过程。其特点是维持国家全面干预。为了实 现社会公正、 维持福利国家,执行高税收、高政府开支的经济政策,把充分就业作为目标,主张政府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的有效需求。而新自由主义坚持“市场 至上、 个人至上”的原则,主张实行私有化和自由经济。认为通过控制货币的供给量和利率的调节可以刺激经济,强调要由市场引导经济,实现完全的自由经济。“第三条道路”在全面分析二者优缺点的基础上,主张建立“新的混合经济”。较之民主社会主义,更为重视市场作用;而较之新自由主义,国家作用则更为显著。“第三条道路”认为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是私营部门而不是政府,但政府在促进市场竞争、鼓励长期研究和投资、帮助公民在现代经济中取得成功方面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2.3国家作用 各理论流派对于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这往往是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奉行“国家主义”,主张国家全面介入社会和经济生活。认为国家有义务提供市场无法提供、或者只能以零散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和 社会其他领域是正常的。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 主张国家对公民社会的支配,强调集体主义。认为国家对家庭生活的介入不仅必要,而且值得鼓励,国家福利在救助贫困家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反,新自由主义推崇“小政府”反对“大政府”、主张弱化国家的作用、建立自治的公民社会。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市场原教旨主义、强烈的经济个人主义。认为福利国家对公民社会的秩序具有破坏性,但市场不会如此,因为市场的兴衰取决于个人的能动性。市场只需一个法律框架和不干预它的政府,就能为社会提供最 中图分类号: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0)34-194-02 194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后置课:无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黄斌 选定教材: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概述: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以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为主线,注意从多角度研究、阐述和讲授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内容,在讲授和阐释某一流派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时,注意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在阐述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会福利思想时,以参考和引述其社会福利思想经典作品为主。该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的发展,等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社会福利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中主要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联系微观、宏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学生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加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逻辑推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课程代码:0028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政治学》一书提出了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社会的思想,其作者是() A.伊里亚特 B.亚里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柏拉图 2.中世纪欧洲社会福利行为的主要组织和实施主体是() A.教会 B.济贫所 C.政府 D.收容处 3.近代西方三大社会思想变革是指() A.文艺复兴、行会发展、社会主义 B.文艺复兴、工人运动、自由主义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民粹主义、进化论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观念的基本特点是() A.自助观念 B.共同责任观念 C.国家福利观念 D.团体观念 5.康帕内拉阐述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是() A.《日内瓦城》 B.《太阳城》 C.《我们》 D.《乌托邦》 6.傅立叶提出建立劳动协作组织的主张,并把这种组织称为() A.“新村” B.“实业体系” C.“法朗吉” D.“弗兰克” 7.温斯坦莱在其著作《自由法》中为人类设计了一套() A.实业管理制度 B.民主管理制度 C.科学管理制度 D.共和管理制度 8.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主张的核心是提倡建立一种() A.和谐社会 B.稳定社会 C.自治社会 D.法治社会 9.亚当·斯密是______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A.福利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社会民主主义 D.法兰克福学派 10.马尔萨斯是英国近代著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功利主义者,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货币通论》 C.《人口原理》 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1.边沁把幸福分为四个具体的目标,即() A.生存、充裕、平等、安全 B.自由、平等、博爱、法治 C.民主、自由、法治、宪政 D.生存、发展、平等、仁慈 12.斯宾塞社会思想的基础是() A.结构主义学说 B.社会有机体学说 C.符号互动学说 D.国家干预学说 13.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剩余价值学说 C.无产阶级革命论 D.政治经济学 14.恩格斯提出废除私有制的12项建议和主张的重要论著是() A.《哥达纲领批判》 B.《共产党宣言》 C.《资本论》 D.《共产主义原理》 15.提出“无产阶级国家保险”四个基本原则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6.霍布豪斯认为解决老年人问题最合理的办法是推行() A.五保户制度 B.济贫法制度 C.养老金制度 D.养老院制度 17.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A.规则的平等 B.起点的平等 C.机会的平等 D.结果的平等 18.以德国人的施穆勒和桑巴特为代表的思想流派被称为() A.“掘地派” B.新历史学派 C.爱丁堡学派 D.哥德堡学派 19.威克塞尔认为,解决普通民众贫困问题的决定性措施是()

社会福利思想试题(自考)

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福利思想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反映阿奎那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著作是他的() A.《亚里士多德著作注释》 B.《反异教大全》 C.《神学问题讨论》 D.《神学大全》 2.15、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 A.国家福利理念 B.自助理念 C.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理念 D.互助理念 3.15-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特征是() A.自由主义福利思想 B.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 C.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D.互助性福利思想 4.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性著作《太阳城》的作者是() A.康帕内拉 B.纽曼 C.托马斯。莫尔 D.维尔托德 5.西方分权制衡学说的奠基人是英国启蒙思想家() A.卢梭 B.格劳修斯 C.洛克 D.斯宾诺莎 6.文艺复兴有广泛的思想内容,但其核心思想是() A.人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人文主义 D.资本主义 7."德国工人协会"的领导人拉萨尔主张() A.禁止使用童工 B.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改良 C.禁止实物工资制 D.主张暴力革命 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资本主义制度 B.市场经济 C.社会分工 D.阶级斗争 9.马尔萨斯对当时英国以家庭人口数量为基本单位的济贫制度所持的态度是() A.坚决反对 B.坚决支持 C.认为可有可无 D.中立态度 10.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强调自由的() A.无限性 B.局限性 C.有限性 D.缺陷 11.在政治思想方面,费边社主张走向() A.社会民主主义 B.最小国家 C.共产主义 D.无政府主义 12.下列属于瑞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观点相同的是哪一项?() A.用一种动态的方法分析失业问题 B.比较强调累积分析 C.应实行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有效干预 D.强调一种长时段的分析 13.首先提出"社会红利"概念的是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家() A.卡塞尔 B.威克塞尔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近年来,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大,理清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并把握其精神实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第三条道路理论探索的路径体现为: 一、批判式解构:反思性学习过程 解构,是一种哲学观念,又是一种政治或思想战略,同时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注:王治河著:《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的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51页。)。表现为对传统理性社会的结构性颠覆,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现代社会的理性模式。第三条道路秉承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思维方式,驳斥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论如微观与宏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经验与规范以及类似引起巨大争论的二分法的理论基础,同时,并试图立足于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通过自身的反思性学习,来检验传统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反思性学习在尤尔根·哈贝马斯看来是发生话语当中,我们用话语把有问题或由于受到怀疑而有问题的有效性要求列举出来,通过论证来决定是加以兑现还是予以拒绝(注: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哈法化 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20页。)。 这种反思性学习内在地包含着对过去和现实的批判解构能力。它在第三条道路作者尤其是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中随处可见。这位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在对简单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的图表式比较中,明确我们身处在反思性的能动的社会之中。是重新评价既有的价值观念以及制度的过程,是重新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的过程[1,P31]。这种解构来自于对传统和现实的反思性学习: (一)对传统理论的反思性学习。这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左派)和自由主义(右派)二元对立理论的批判。 1.对社会主义的反思性解构。第三条道路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哲学和伦理学上的冲动[ 3,P3]。虽然第三条道路界定社会主义时非常模糊,他即包含了激进的社会主义(苏联式共产主义),也包含了温和的社会主义(欧美的社会民主主义),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则趋向于1989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批驳了社会主义对于传统的坚决反对;在人与自然方面,把自然看作是工具和手段而非伙伴;在平等方面,迪尔凯姆发现平等理想与社会主义运用计划控制模式来分配财富之间的张力不断存在,这种“以保护弱者、反对强者”的消除差别的结果平等的控制论模式不仅会导致道德滑坡,而且会出现如马克斯·韦伯和尤根鲍姆-巴维尔克所认为的经济无效益和官僚统治的

社会福利思想教材大纲

第一章导论社会福利概述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涵义和特征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福利的涵义和特征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二、考核目标 1.识记:(1)社会福利的概念;(2)社会福利的特征 2.理解: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系 第二节世界社会福利发展的简要历程及其启示 一、考核知识点 (一)世界社会福利的简要发展历程 (二)发展社会福利问题的核心问题 (三)世界社会福利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二、考核目标 (一)世界社会福利的简要发展历程 理解:世界社会福利的五个发展阶段 (二)发展社会福利问题的核心问题 识记:核心是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三)世界社会福利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理解:三点启示 第三节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福利制度

(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 二、考核目标 (一)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福利制度 理解: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 识记:(1)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逻辑学原理(2)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人物法;学派法;文献法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考核知识点 (一)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思想 二、考核目标 (一)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 识记:原始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思想 1.识记:(1)先秦;(2)先秦社会福利制度体系 2.理解:先秦诸子百家福利思想学说 第二节古希腊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考核知识点 (一)柏拉图的《理想国》 (二)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两种社会模式的比较

2020年自考《中国福利思想》习题及答案

2020年自考《中国福利思想》习题及答案 简答/多选/论述 1.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施社会福利所做的有关制度安排,是实施社会福利所需的体制和政策的总和,包括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所以,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福利实践的直接表现,包括体制和政策两个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的构成要素: ①福利制度主体,即社会福利制度的提供者和实施者。 ②福利制度的实施对象;③福利制度的内容。 3.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①残补式社会福利制度与制度式社会福利制度。 (20C60年代,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威伦斯基、莱博克斯,提出了“残补式”和“制度式”社会福利的概念) 残补式社会福利制度,重视家庭和市场的作用,强调依靠家庭和市场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 制度式社会福利制度,视社会福利为现代化工业社会承担常态第一线的功能。 ②自由的福利国家、保守的或合作型的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型的福利国家。 4.如何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分散状态进行有效的整合 1)制度功能的整合:按照福利服务功能进行制度整合,要求将目

前社会福利所承担的一些非服务性福利分化出去,即将收入性福利分化出去。这是因为社会福利的功能应完全定位在福利服务,将社会福利的功能集中于福利服务,有利我们集中精力和资源做好福利服务工作。 按照福利服务功能进行制度整合,除了要强化其院舍服务外,更重要的是扩展社会福利部门的服务职能,拓宽服务的社会领域,将其专业化的服务向社会其他领域、部门渗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幼儿教育、托儿所,与其放在教育部门,还不如整合到社会福利部门。 2)供给网络的整合:(突出家庭供养服务的基础作用、体现社区福利服务项目的依托作用、 加强福利机构收养服务的补充作用) 3)组织体系的整合:行业组织可以在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①行业协会可以为会员提供各种服务;②行业协会可以进行行业公共事务管理;③行业协会可以协助政府做好行业管理工作,充当政府的助手,做好调查研究,向政府反映本行业的情况,协助政府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并可以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业务。 选择 1.社会福利供给主体由福利资源提供者、社会传递者与服务提供者构成。 福利资源提供者包括官方供给主体、民间供给主体、其他供给主体。 官方供给主体是指政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和提供财政支

“第三条道路”对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810887861.html, “第三条道路”对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启示 作者:朱盼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4期 [摘要]而社会保障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一张维护社会安全的“防护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提出的对福利国家改革的理念为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 作者简介:朱盼(1984-),女,山东泰安,汉族,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第三条道路”中的福利国家改革理念 第一、强调社会保障制度中权利与责任的平衡。过去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基础价值观,大都强调全民福利,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方面最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后果也往往造成人们自主生活动力的丧失。对此,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指出:“与其说是某种形式的福利供给创造了依赖性的文化氛围,倒不如说是人们理性的利用了福利制度为他们提供的机会。[5]因此,他强调责任与权 利相结合,认为“个人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个人义务也应当延伸。例如,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应当履行主动寻找工作的义务。”[6]责任是健全社会的基石,每个人都要积极回报社会的关爱,为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以创造一个人人为社会,社会为人人的国家。 第二,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传统的福利国家是由国家提供普遍的社会保障,这种福利制度推行的结果是使福利国家开支膨胀,因此,国家只好提高税收,而税收的增长又抑制了投资者和劳动者投资的积极性,针对此,“第三条道路”提出要变“福利国家”为“社 会投资”国家,要重新定位国家的作用,要在风险与安全、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建立新的关系。并把社会投资国家描述为:“被理解为积极福利的福利开支将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与其它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这里的福利社会不仅是国家,他还延伸到国家之上和国家之下。”[7] 第三,实现从“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的转变。针对以前西方国家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条道路”中强调从救济性的福利政策转向开发性的福利政策。“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主要经济部门中的企业所拥有的最主要的缩小社会差距的资源,在美国开展的一项研究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