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近年来,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大,理清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并把握其精神实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第三条道路理论探索的路径体现为:

一、批判式解构:反思性学习过程

解构,是一种哲学观念,又是一种政治或思想战略,同时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注:王治河著:《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的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51页。)。表现为对传统理性社会的结构性颠覆,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现代社会的理性模式。第三条道路秉承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思维方式,驳斥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论如微观与宏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经验与规范以及类似引起巨大争论的二分法的理论基础,同时,并试图立足于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通过自身的反思性学习,来检验传统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反思性学习在尤尔根·哈贝马斯看来是发生话语当中,我们用话语把有问题或由于受到怀疑而有问题的有效性要求列举出来,通过论证来决定是加以兑现还是予以拒绝(注: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哈法化

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20页。)。

这种反思性学习内在地包含着对过去和现实的批判解构能力。它在第三条道路作者尤其是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中随处可见。这位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在对简单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的图表式比较中,明确我们身处在反思性的能动的社会之中。是重新评价既有的价值观念以及制度的过程,是重新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的过程[1,P31]。这种解构来自于对传统和现实的反思性学习:

(一)对传统理论的反思性学习。这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左派)和自由主义(右派)二元对立理论的批判。

1.对社会主义的反思性解构。第三条道路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哲学和伦理学上的冲动[ 3,P3]。虽然第三条道路界定社会主义时非常模糊,他即包含了激进的社会主义(苏联式共产主义),也包含了温和的社会主义(欧美的社会民主主义),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则趋向于1989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批驳了社会主义对于传统的坚决反对;在人与自然方面,把自然看作是工具和手段而非伙伴;在平等方面,迪尔凯姆发现平等理想与社会主义运用计划控制模式来分配财富之间的张力不断存在,这种“以保护弱者、反对强者”的消除差别的结果平等的控制论模式不仅会导致道德滑坡,而且会出现如马克斯·韦伯和尤根鲍姆-巴维尔克所认为的经济无效益和官僚统治的

出现;第三条道路同样认为社会主义与民主关系是含糊不清和自相矛盾的,虽然肯定它在批判自由民主主义方面的进步性,但是他们同样认为马克思的民主观点中的卢梭主义因素似乎很强,与政治多元论难以调和……如果与经济生活的直接控制与平均主义倾向起来,这种民主实质上只是提供一种框架,社会主义政党可以通过它安全地掌权并实施他们的改革纲领,扩大民主意味着以这种方式“影响人民”,但是如何使经济生活的合理方面与平等相一致的两难境地依然存在;在福利国家方面,第三条道路批驳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央集权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过度干预会导致通货膨胀、财政负担加重、高失业率、官僚政治、寻租行为、犬儒主义、权威主义、逃避责任、缺乏创造性、对改革充满敌意;在生态和全球化问题上,第三条道路批驳原有社会主义对社团主义侧重、充分就业取向以及他对福利国家的绝对强调,使他很难采取系统措施来解决生态问题,在民主实践中缺乏一种全球眼光,因为它与两极化的世界依然保持。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上述局限性的解构性分析,第三条道路认为,社会主义理论已不适应后传统社会的现状,其理论开始由最初的激进退向保守,转向防御,在政治舞台上的实践趋于式微。

2.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性解构。第三条道路认为,新自由主义(新右派)是保守主义政治中存在的真正激进力量[1,P35]。他们强调道德上的权威主义,经济上的个人主义,市场的原教旨主义,国家的最小化,对不平等现象的漠视,低度的生态意识等。第三条道路认同其在传统福利国家和凯恩斯主义遭遇困境之际,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革新性作用。但就他们理论中的激进式做法,以及彼此间的相互矛盾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对待传统,在市场力量以及富有攻击性的个人主义推进下,新自由主义对传统充满敌意,但是随着性放纵、家庭、同性恋、民族、宗教等问题出现时,新自由主义反而又依赖传统;新自由主义一方面主张国家最小化,另一方面又要有一个能够维持秩序、保证民族团结的“强国家”;一方面推崇个人主义,另一方面又担心家庭的瓦解、道德的沦丧;一方面谈政府缺陷,另一方面却忽视市场的失灵(如生态问题);新自由主义对平等、公正责任等传统价值观的忽视所导致的矛盾冲突(如种族纠纷、贫富差距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自由主义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却突出强调民族—国家的权力性,体现国家强弱对内对外的不一致性。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核心理论矛盾重重,必然决定了他在社会治理体系中不会走得太远,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新的道路成了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对现代性的反思性学习

现代性在吉登斯看来是当代社会的代名词。虽然现代性自启蒙时代以来就成为所有理论家关注的对象,但是对他的理论研究却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没

有全面地提示他的起因、本质,没有揭示他的多维制度的特征。无论是现代的马克思、迪尔凯姆,还是当代的福柯都无法摆脱这个缺陷,只从抽象的价值出发,对现代性大加批评,抛弃启蒙,走向了相对主义,非理性,乃至虚无主义[1,译者序言二PP18-19]。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概念首先是通过一种反思意识而形成的[2,P1]。这种现代性的反思是以康德的批判作为他的开端,表现为理性由他向批判向自我批判过渡。突出对现代精神(如个人主义、二元论、工具理性、世俗化)的反思性学习来认知现实社会。吉登斯以摆脱了一般进化论的“叙述方式”,认为断裂和非连续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其转变由“时空分离、脱出机制和反思性”三种动力因素所推动。这种时空转换所脱出的新的社会秩序促使人为的反思学习来建构新的社会体系。社会转换之际,环境变化显示着危机和冲突的存在。在新经济、全球化维度下,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出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合法性危机,显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不合谐之音;后现代作家对传统工具理性肆意批判,现示现代性所存在范式危机;约翰·基恩在《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中以七篇论文对官僚制下的福利国家进行不厌其烦的批判;吉登斯同样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了由可估计的外部风险向人为不确定风险的转变,现代性所导致的后果可能包括:极权主义的兴起,全球经济的崩溃,核大战的爆发以及生态恶化(注:Anthony Giddens,The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P171,polity press,cambridge,1990.)。第三条道路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多维度的,以提示其内在根源与本质。

第三条道路对当今社会五种两难困境——全球化、个人主义、左翼和右翼、政治机构、生态问题[3,P30]——进行了反思性批判。这种批判是建立在被传统视为理所当然的二元张力的逻辑思维之上,解构了他在反思现代化里顾此失彼的困境,为建构适应社会变迁理论的新思考埋下了种子。

二、整合式建构:理性化变迁和超越性范式导向

第三条道路对传统的解构并不是他的目的,解构只是他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在明确传统理论的局限性之后,如何扬长避短,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变迁的理论体系,成为社会理论家包括第三条道路作者们的历史使命。勿庸置疑,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变迁是建立在理性化基础之上的。这种理性化变迁首先表现为对本学科建构的理性化思考。长期二元对立的社会学研究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出现了各种试图对现有理论、学派实行综合的方案。第三条道路学者尤其是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当代社会理论需要一个根本性的重建,这种重建必须从重新认识这些著作家们的著作开始[2,P8]。他分析了长期处于霸权位置的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实用主义,现象社会学的局限所在,归纳了社会学方法研究的一些新规则,并在其基础上建构自己研究社会的方法论体系,他注重从

人的能动性角度建立一个崭新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也就是社会结构是如何由人类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结构如何又是行动得以建构起来的条件和中介[2,P28] 。在吉登斯那里,他将结构视为规则和资源[2,PP41-42]。这种规则不是带来否定性意思的禁令或限制,相反,它们既是戒律性的又是建设性的,也就是说一方面它们是对某些活动方式的限制,另一方面又是对意义的积极建构,是社会实践与再生产活动中运用的技术或可以一般化的程序。而资源包括人类支配自然的配置性资源和社会中一些人支配另一些人的权威性

资源,强调其在社会变迁分析框架中的中心位置,说明其二者的合理使用才能促使社会系统的有效互动。这种结构二重性理论与时空的坐标系统起来全面的反映了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的趋势。正是在对传统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单向性的困境分析之后,基于对自身结构二重性的哲学式理性化思考,吉登斯为现代社会的变迁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指向性的思维模式,也为他对传统理论的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这种理性化变迁也体现为传统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扬弃性整合。第三条道路对传统理论的解构并不是全盘否定,只是认为他们把某些价值取向抬高到吓人的高度,奉为生命的皋圭而潜伏着致命的危机,这实际上是一种神话取代另一种神话。如果我们以多元主义的视角,以理性的观点看待这些价值取向,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确实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第三条道路对传统理论进行了扬弃性的整合。整合的意思并非指没有冲突,而是指导致社会秩序崩溃情况的消失,但从某种社会意义上说,整合毕竟是一种矛盾或冲突相对的状况[2,P62]。用布莱尔的话说,第三条道路代表了现代社会民主,致力于社会正义和左翼目标,但却以灵活的有革新的向前看的方式来完成它,这条道路以“民主、自由、正义、相互责任和国际主义”作为其价值观,但他远离了传统的国家控制、高税收和生产者的利益及新右翼把公共投资、社会和集体的努力看作是“松绑的恶魔”的观点,主张调和过去的对抗性观念,如:“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对抗,“权力与责任”的对抗,“促进与消灭贫困与歧视”的对抗(注:Sylvia Horton and David Farham,Public Management in Britain,P18,Macmilian press,LTD,1999.)。这种整合性建构体现为:“市场、国家、市民社会”的互动。即在后匿乏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同步,个人自由与道德振兴并重,创造个人机会平等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社会大家庭的预后关怀。我们如何在不牺牲社会基本团结或者自由制度的前提下,在全球市场中创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时,不得不记住整合式建构最经典的一句话“我们支持市场经济,但不是市场社会”[4,P99]。最后,第三条道路的理性化变迁表现为对现代性的理性认识——危险与拯救同在。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所导致的变迁的绝对速度与激烈之程度是以前的变迁所无法相比的。显示现在

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全球化,新知识经济的兴起,日常生活中的变化以及能动的反思性的公民社会的出现[5,P 66]。这种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我们不能作单向度的理解,风险这把双刃剑——例如科技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又带来了社会的不安全感——不只是某种需要进行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减少负

面现象;它同时也是从传统和自然中脱离出来的一个社会中充满动力的规则。吉登斯的风险矩阵(机会、创新、安全、责任)说明了对风险的积极参与是社会与经济动员的一个必要成分,要与政治社会的理性建构起来如福利国家参与改革,参与世界金融市场,对技术变革的反应问题,以及地缘政治的变化,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但也需要具有面对风险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待风险的能力[3,PP6 6-67]。

这种对理论与现实的理性认识,促使作为行动性纲领的第三条道路对自己的理论不仅仅停留在扬弃整合上,更应有所超越,才能更灵活地主动应付机遇与危险并存的社会。正如吉登斯所说的,“第三条道路”是寻求一种使社会民主适应世界性变化的一种政策决策的思想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这个天翻地覆的世界,其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3,P27]。这种超越式的范式导向表现为:首先,它立足于脱出式的社会现实,用超越传统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理论研究模式,反思性地应对传统理论回应不了的全球化、新知识经济、多元的文化以及科学与技术的变革。第二,超越性建构了自己有别于以往的指导社会实践的理论体系。具体概括为:(1) 在政治价值方面,接受社会正义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反对极端自由主义,确定一种“无责任即无权利”的新的社会契约。(2)在经济方面,第三条道路分析了“经济管制 + 道德无政府状态和经济无政府状态 + 强有力的道德控制”的缺陷,提出一种超越性的“新混合经济”,它是指实现管制与解除管制、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与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平衡。(3)在国家与政府方面,须超越“政府是个问题”和“政府是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观念,主张政府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双向放权,政府行为少一些管理,多一些治理,“掌舵而不划桨”(注: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页。);超越传统福利国家,变它为一种“社会投资性的国家”,确立风险和安全,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的新的平衡,福利投资不仅关注救济性分配,更应关注分配之后——福利投资应重视教育、人力资源方面,注重工作机会的创造和二次机会的供给——变消极福利国家为积极福利国家。

4、在社会关系上,超越了国家神话和市场神话,主张在“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平衡,确立一种反对排斥的“包容性”关系。

5、在国际问题上,第三条道路反对暴力和恐怖活动,反对强权干预,主张建立对话的民主,

协商的机制。6、在自然问题上,主张自然和人类的双赢战略,而不是单向度的索取。

综上,“第三条道路”的超越式建构,是以对传统理论的扬弃性整合为前提,并在反思社会巨大变迁的现实情况下,作出的应对性的战略转变,体现了他理论建构的扬弃性整合和超越性的范式导向的特点。而这种理论变迁毫无疑问是建立在理性化的反思基础之上。

三、实践式完善:革新式行动和滤合式修正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灵药方,第三条道路也不例外。第三条道路要想在社会实践中保持其不衰的生命力,须克服以下方面的固疾,须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修正中完善自己的理论:第一,须克服理论自身还存在的缺陷。这种缺陷正如杨雪冬在《第三条道路:新路还是旧途?》中指出的,第三条道路似平折中多于创新,拿来多于内生;本身的理论缺少衔接系统和有序,既削弱了理论的解释力又限制了该理论中衍生出的措施的可行性;在解决棘手的经济问题中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缺少明确的经济学支撑;如何处理好党内支持,争取党内的不断支持;在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方面,第三条道路更多的是口号,没有切实的行动等[4,PP18-20]。第二,必须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如拉尔夫·达伦道夫在《第三条道路与自由:欧洲新中派的威权主义》一文中,对第三条道路可能出现的单极化和威权主义表示了自己的担心[4,PP102-104]。而法国的伊格纳本奥·格莫内特则声称:社会民主主义是一种新右派,它以空洞的机会主义的态度承担起了征服新自由主义的历史任务[4,P141]。又如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中罗列出来的其它各种批评观点[PP23-26]。第三,来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第三条道路试图立足于现代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指导社会实践,但是由于民族-国家作为社会行动的主体以其本身所有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传统不同,所以其治理模式也会不尽相同。正如斯蒂文·卢克斯在其《放弃中间》一文中,认为:“第三条道路”这个词,暗示封闭的含义,即只有一个可供选择的道路……但他同时认为:“第三条道路”也意味着在各种社会背景之间的可转移性,是一个可以出口的模式[4,P120]。所以第三条道路不是唯一,而呈现多元趋势。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价值委员会一本近著中区分了欧洲的四种不同的“第三条道路”[5,P31]:英国新工党的“市场导向的”(Ma rket-oriented)第三道路;荷兰的“市场与协商一致导向的”(Market andConsensus-oriented)模式;瑞典走了一条“改革的福利国家”(Reformed welfare Sta te)之路;法国坚持了“由国家引导的道

路”(State—led way)。这种渴望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模式探索的多元开放性的悖论确定了第三条道路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第四、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待

于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条道路所提出的一揽子政策,虽然在其政党大选中获得胜利,但是其政策在现实世界中的有效性及其前途更多的取决于执政期间解决以经济为核心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竞选的能力,取决于接受实践的不断检验。第三条道路正在以革新式的行动不断地调整和修正政策以适应当今社会的现状。这种革新式的行动没有禁区,一切都要进行探索。自布莱尔和克林顿1998年2月华盛顿会晤之后并伴随着欧洲社会民主党纷纷走上政治舞台,第三条道路作为他们的行动纲领得以全面的实施。在70年代就已展开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依然继续,实现福利国家和政府再造;第三部门蓬勃发展,社区建设得以复兴,“民主的自由”: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体制(注: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冯韵文、黄育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318页。)——既关心自己的经济增长又关心社会的更加富有人情味的组织——正在兴旺发达,打击恐怖主义、毒品、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和民主协商成为主流……凡此等等是第三条道路得以全面检验、修正和完善的一块块试金石。除此之外,第三条道路还以“滤合式”方式修正和完善。“滤合式”这个化学术语,在实践中体现为“模式减肥”,如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第三条道路是以调整性措施对福利国家进行改革;在理论上体现为“范式渐进”,是通过主流学术群体里工作的人以累积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开拓知识的前沿,我们从吉登斯关于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探索历程中可以看出,他在1994年出版的《超越左与右》一书被视为“第三条道路”的范式雏形,1998年的《第三条道路》则标志其理论范式正式形成。随后的20XX年的《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则可看作是范式不断走向完善。

如上所述,第三条道路是在社会反思性进步中除了选择之外别无选择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和理论实践中以革新式的行动和滤合式的修正不断完善的。

四、结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适应性的科学探索

当我们惊讶于“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家与理论家携手共奏现代社会治理的新乐章时,我们不禁会反思“是什么促使这种政治权力和学术话语的时代性对接(注:万俊人:《之间与之外:关于第三条道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XX 年第3期,第页。)? 是怎样的研究方法建构了这种具有生命力的理论?”第一个问题表明政治权力需求和学术话语供给的共谋性对接。这种供需对位的一个原因是理论探索哲学理念和政治目标的趋同。第三条道路不求政策策略的同一,但求殊途同归。它试图使国家和政府——包括福利国家再加上经济和社会的其他领域——现代化,其含义是改革社会制度以适应全球化过程中信息秩序的要求[5,P32]。从“自然能给我们什么”走向“我们为自然作了什么”的反思性实践与研究之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这种追求也成为政治家在这个传统不再是传统,自然不再是自然的社会中,如何回应与参与,以促进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民主的生活政治,实现人们幸福生活的政治目标。理论和实践在此实现了共谋性对应。第三条道路备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其适应性的科学探索。它顺应性地把握了时代的脉膊,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反思性地学习传统理论,以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提出了一整套适应社会发展的替代性政治哲学和有效治理的政策框架,为政治家实现其政治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这些可行政策的出炉显然得益于“第三条道路”理论家们的科学研究方法。表现为对传统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反思性学习,在批判性的解构中加以扬弃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超越性的建构了适应社会现实的新的理论体系。“第三条道路”的作者们同样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种理论是引领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的万能钥匙,因而他们寻求与政治现实结姻,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理论,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建设之中,同样有西方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要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建立“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有一个道路选择的问题。这从1998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的论战中就可看出这种选择的艰难。而西方“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哲学理念和适应性科学探索的研究方法无疑为我

们开启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扇窗口。如果我们能借鉴性的利用第三条道路理论探索的路径模式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问题,找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笔者认为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XX年5月.

郎有兴著:《第三条道路》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11月.

杨雪冬、薛哓源主编:《“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年8月.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年1月.

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第七章

第七章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理论发展 新趋势 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 1、作为一个过程的全球化 ?阿尔布劳的观点; ?全球化的特征: ?融合vs分化与冲突; ?客观过程vs民族意识; 2、各种全球化的观点 ?全球村的观点:麦克卢汉的“同时性”、“压缩”、“收缩”概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全球化; ?现代性的制度性扩张; ?文化全球化的观点; ?世界体系论的观点; 3、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是由各种全球化趋势构成的; ?在现代性条件下,人类活动在多重领域多层面展开的过程; ?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发展与冲突的过程; ?全球化充满不确定性和重大负面影响; 二、新右派与全球化 1、何谓“新右派”? ?由传统的放任自由经济学、极端自由意志论和反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混合体;

?共识:反凯恩斯主义和反福利共识;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 ?前者力图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恢复自由主义传统;后者恢复传统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异同; 2、新右派对全球化的态度 ?全球化的积极鼓吹者和推动者; ?重视传统、秩序和自由等价值; 三、全球化的后果及其对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1、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独立性的冲击 ?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治理方式; ?跨国公司权力的扩张; ?全球化的两面性: 2、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 ?为保障人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基础; ?激发人们对福利问题的关注; ?克服封闭市场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 3、全球化对社会福利的消极影响 ?经济效率vs人民福利的矛盾; ?经济上的贫富、政治上无权与强权的两极化; ?对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破坏; ?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失效; 第二节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社群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社会理论; ?兴起于对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试图以社会共同体传统来克服个人主义和道德利己主义;

决策理论大作业

江西省2014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情况比较预测未来趋势及用地案例分析 ------马尔可夫决策及多指标群组决策方法运用 江西省2014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单位 总面积 工矿仓储 商服用地 住宅用地 其他用地 全省合计 440541.78 170493.18 55030.75 87407 127610.9 南昌市 72121.68 22947.27 8450.15 14752.04 25972.22 九江市 78452.05 32924.66 11442.4 13561.31 20523.69 景德镇市 10362.65 2970.52 1307.17 3379.5 2705.46 萍乡市 12795.52 4859.5 1957.75 3716.05 2262.22 新余市 11372 5835 1638 2969 930 鹰潭市 17374.91 5038.46 2529.2 3937.33 5869.92 赣州市 68812.73 27264.43 9267.49 16759.47 15521.34 宜春市 46844.39 22349.88 3997.94 8841.26 11655.31 上饶市 46354.34 11299.18 2713.14 4730.25 24739.4 吉安市 45981.71 20832.71 7260.14 7642.06 10246.81 抚州市 30069.8 14171.57 4467.37 7118.73 7184.53 一、马尔可夫决策法 每一时期状态参数的概率分布只与这一时期的前一时期实际所处的状态有关,而与更早的状态无关,这就是所谓的马尔可夫链。利用马尔可夫链的性质分析系统当前的状态并预测未来的状态。基于江西省国土建设用地状况2012年与2014年的统计数据,将采用马尔可夫决策方法,预测江西省国土建设未来的状况。 分析思路:(1)对江西省国土建设用地的总体情况进行转移矩阵分析,分析江西省国土建设用地的总体趋势 (2)对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宜春市、上饶市、吉安市、抚州市十一个市逐一分析 总体情况分析: 由上表可知:初始状态)29.020.012.039.0() 0(,,, P 2014年 总面积 440541.78 工矿仓储 170493.18 商服用地 55030.75 住宅用地 87407 其他用地 127610.9 总体情况 2014年 工矿仓储 0.39 商服用地 0.12 住宅用地 0.20 其他用地 0.29

第七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单项选择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 A、中美民族矛盾 B、中日民族矛盾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D)。 A、获得了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 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 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 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3.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B)。 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 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 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 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 4.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D)。 A、影响战略决战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5.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A)。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 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C)。 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7.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B)。 A、撕毁《双十协定》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进攻上党地区 D、撕毁停战协定 8.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B)。 A、孟良崮战役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开始 D、渡江战役开始 9.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D)。 A、张治中 B、蔡廷锴 C、杜聿明 D、傅作义 10.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针对的是(D)。 A、打垮国民党的历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B、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浪潮 C、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D、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B )。 A、保持中立的政策 B、扶蒋反共的政策 C、武力干涉的政策 D、遏制中国的政策 1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建国方案的政治代表是(C)。 A、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农工民主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3.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双方举行了确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是(B )。 A、西安谈判 B、重庆谈判 C、南京谈判 D、北平谈判 14.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挑起全国性内战的起点是大举围攻(B )。 A、东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陕北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15.在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D)。 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内容

一、简答题(20分,4个题) 1.社会福利以及社会福利三个层面的关系 (1)社会福利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忙和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个层面以及三个层面的关系 三个层面:理论、政策、社会服务。 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实践并创新社会福利理论;而理论的研究则通过形成福利思想和价值观为社会福利实践提供证据。 社会福利思想:(I)(解释为什么提供服务)→→社会服务 (II)(宣扬)→→→→→→→→→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提供什么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具体的服务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以及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定义: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 (2)类型: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以及制度性的福利制度。早期的福利制度是前者,后者是现代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 (3)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通常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性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过程 (1)人道主义思想。 (2)公民权利的观念。 (3)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4.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 (2)需要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5.费边社的基本思想观点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对“第三条道路”评析 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 "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

吉登斯_第三条道路_福利思想述评[1]

摘要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是“第三条道路”这一理 论流派的代表人物。 “第三条道路”是其在全球化、世界性的冷战结束、社会民主党衰落及福利国家面临多种两难困境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对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超越。本文通过将“第三条道路”思想与此二者的比较,重点阐述了“第三条道路”在经济、国家与政府作用、对福利国家看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对吉登斯的积极福利思想进行了总结与论述。 关键词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积极福利社会投资国家 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是当代社会思想界的大师级学者。其对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梳理、解读与反思;提出 了著名的 “结构化理论”;总结了“第三条道路”思想。其中,“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被其发扬光大后,不仅极大影响了英国工党政府,对其他很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叶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本文将集中探讨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尤其是其中有关社会福利的思想。“第三条道路”是一条力图在左翼与右翼、保守主义与 激进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找到融合的中间道路。① 吉登斯在1994年出版的《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及其后出版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对“第三条道路”思想做了全面阐述。 1“第三条道路”的提出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生了重大变革。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来势迅猛,知识经济兴起。而此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遭遇重大挫折,世界两极格局结束。针对此种情况,社会民主主义流派与新自由主义流派都对其思想进行了修正、完善,二者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趋同的倾向。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二者都存在未能突破的瓶颈,社会民主党衰落。“第三条道路”思想便是在此大背景下提出的,旨在突破“左”与“右”,走一条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 2“第三条道路”的主要观点② 吉登斯认为“已经变得激进的保守主义遇到已经变得保守的社会主义”,因此,“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已经不存在右派和左派的陈词滥调”。而“第三条道路”思想就是对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个流派的超越,因而,下面将通过比较对“第三条道路”思想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论述。2.1政治哲学 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均持有以阶级为基础进行政治分野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阶级运动,在它逐步衍变为一种内容更加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的过程中,一般也都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一边的,始终把限制和反对大资本的无限权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之一”。因而其是左派的阶级政治,主要的选民基础是从事体 力劳动的工人阶级。新自由主义则是定位在政治右翼上的保守主义。 与此二者相区别,“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政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快速萎缩和两极世界的消失,阶级政治的突出地位和左右的传统划分已经削弱了”。因而,“第三条道路”主张在政治上突破对立的、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观念,团结和吸收以中间力量为核心的各种政治力量。“它在接受社会正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时,抛弃了阶级政治,追求跨阶级的支持,反对威权主义和 排外主义” 。社群主义成为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哲学基础。2.2经济制度 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最初在所有制和经济政策方面是完全对立的,一个实行公有制,强调集体;一个实行私有制,强调个人。虽然为适应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二者都在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但二者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民主社会主义经历了由主张公有制到鼓吹混合经济,即“推崇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并存、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混合经济和社会市场经济”的过程。其特点是维持国家全面干预。为了实 现社会公正、 维持福利国家,执行高税收、高政府开支的经济政策,把充分就业作为目标,主张政府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的有效需求。而新自由主义坚持“市场 至上、 个人至上”的原则,主张实行私有化和自由经济。认为通过控制货币的供给量和利率的调节可以刺激经济,强调要由市场引导经济,实现完全的自由经济。“第三条道路”在全面分析二者优缺点的基础上,主张建立“新的混合经济”。较之民主社会主义,更为重视市场作用;而较之新自由主义,国家作用则更为显著。“第三条道路”认为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是私营部门而不是政府,但政府在促进市场竞争、鼓励长期研究和投资、帮助公民在现代经济中取得成功方面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2.3国家作用 各理论流派对于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这往往是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奉行“国家主义”,主张国家全面介入社会和经济生活。认为国家有义务提供市场无法提供、或者只能以零散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和 社会其他领域是正常的。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 主张国家对公民社会的支配,强调集体主义。认为国家对家庭生活的介入不仅必要,而且值得鼓励,国家福利在救助贫困家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反,新自由主义推崇“小政府”反对“大政府”、主张弱化国家的作用、建立自治的公民社会。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市场原教旨主义、强烈的经济个人主义。认为福利国家对公民社会的秩序具有破坏性,但市场不会如此,因为市场的兴衰取决于个人的能动性。市场只需一个法律框架和不干预它的政府,就能为社会提供最 中图分类号: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0)34-194-02 194

社会福利思想A答案

2003级《社会福利思想》课程试题(A卷)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或文化生活等社会福利措施;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仅由国家出资或给与税收优惠和照顾的而兴办的,以低费或者免费的形式向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弱势成员提供物质或者服务的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是指一切旨在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构想。 联系与区别:两者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都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福利思想可能在某个时期会转变成具体的沙皇福利制度。而社会福利制度则是社会福利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操作化。前者多侧重于制度层面,后者则侧重于思想层面。答出两个概念的内容,得8分;对两者进行比较的得2分。 2. 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关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构想;仁政的思想;礼治的思想;尊老、爱幼以及照顾弱势群体、提倡社会公平的福利观等。 特点:丰富性、进步性、阶级性、补救性等。 给出儒家关于社会福利方面的基本内容的,得7分;答出上述特点的得3分; 3. 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阶级结构学说中蕴含着各司其职、人尽其能的社会福利思想;反对贫富分化,主张平均主义和共产制度,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思为以后的思想家提供了思考的摹本和蓝图以及启发。 能够对柏拉图的思想进行概括总结,处于答出其中所蕴含的与社会福利相关的内容的得10分。 4、费边社会主义是英国的一些的学者在1884年成立的费边社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反对暴力革命。基本主要包括:主张扩大政府权力来改善社会福利,认为只要把私有财产转移到国家手中就是向社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近年来,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大,理清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并把握其精神实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第三条道路理论探索的路径体现为: 一、批判式解构:反思性学习过程 解构,是一种哲学观念,又是一种政治或思想战略,同时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注:王治河著:《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的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51页。)。表现为对传统理性社会的结构性颠覆,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现代社会的理性模式。第三条道路秉承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思维方式,驳斥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论如微观与宏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经验与规范以及类似引起巨大争论的二分法的理论基础,同时,并试图立足于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通过自身的反思性学习,来检验传统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反思性学习在尤尔根·哈贝马斯看来是发生话语当中,我们用话语把有问题或由于受到怀疑而有问题的有效性要求列举出来,通过论证来决定是加以兑现还是予以拒绝(注: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哈法化 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20页。)。 这种反思性学习内在地包含着对过去和现实的批判解构能力。它在第三条道路作者尤其是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中随处可见。这位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在对简单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的图表式比较中,明确我们身处在反思性的能动的社会之中。是重新评价既有的价值观念以及制度的过程,是重新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的过程[1,P31]。这种解构来自于对传统和现实的反思性学习: (一)对传统理论的反思性学习。这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左派)和自由主义(右派)二元对立理论的批判。 1.对社会主义的反思性解构。第三条道路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哲学和伦理学上的冲动[ 3,P3]。虽然第三条道路界定社会主义时非常模糊,他即包含了激进的社会主义(苏联式共产主义),也包含了温和的社会主义(欧美的社会民主主义),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则趋向于1989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批驳了社会主义对于传统的坚决反对;在人与自然方面,把自然看作是工具和手段而非伙伴;在平等方面,迪尔凯姆发现平等理想与社会主义运用计划控制模式来分配财富之间的张力不断存在,这种“以保护弱者、反对强者”的消除差别的结果平等的控制论模式不仅会导致道德滑坡,而且会出现如马克斯·韦伯和尤根鲍姆-巴维尔克所认为的经济无效益和官僚统治的

社会福利思想试题(自考)

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福利思想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反映阿奎那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著作是他的() A.《亚里士多德著作注释》 B.《反异教大全》 C.《神学问题讨论》 D.《神学大全》 2.15、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 A.国家福利理念 B.自助理念 C.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理念 D.互助理念 3.15-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特征是() A.自由主义福利思想 B.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 C.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D.互助性福利思想 4.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性著作《太阳城》的作者是() A.康帕内拉 B.纽曼 C.托马斯。莫尔 D.维尔托德 5.西方分权制衡学说的奠基人是英国启蒙思想家() A.卢梭 B.格劳修斯 C.洛克 D.斯宾诺莎 6.文艺复兴有广泛的思想内容,但其核心思想是() A.人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人文主义 D.资本主义 7."德国工人协会"的领导人拉萨尔主张() A.禁止使用童工 B.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改良 C.禁止实物工资制 D.主张暴力革命 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资本主义制度 B.市场经济 C.社会分工 D.阶级斗争 9.马尔萨斯对当时英国以家庭人口数量为基本单位的济贫制度所持的态度是() A.坚决反对 B.坚决支持 C.认为可有可无 D.中立态度 10.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强调自由的() A.无限性 B.局限性 C.有限性 D.缺陷 11.在政治思想方面,费边社主张走向() A.社会民主主义 B.最小国家 C.共产主义 D.无政府主义 12.下列属于瑞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观点相同的是哪一项?() A.用一种动态的方法分析失业问题 B.比较强调累积分析 C.应实行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有效干预 D.强调一种长时段的分析 13.首先提出"社会红利"概念的是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家() A.卡塞尔 B.威克塞尔

决策理论与方法实际案例解析

基于实际案例的楼盘选择与楼层选择的决策分析 一、案例简介 刘老师打算购买住房,有四个备选的楼盘,分别为:华东交大附近的楼盘、万达广场的奥克斯楼盘、位于新建县的海天阳光以及绿地公司开发的学府公馆。现简介四处楼盘的情况。 华东交大:楼盘到华东交大步行5mi n,离地铁很近,楼盘结构不太好,小区也不太好,价格比较便宜,若买3室1厅,60万左右,均价5500/ m2左右。 奥克斯:两种户型,3室2厅的为97斥左右,3室1厅的为87m左右,房子结构较紧凑,开车到万达广场5min,均价为7.8千/ m2左右,买的话大约可打 9.7—9.8折,但与南昌市坟地瀛上隔湖相望,且采光不好。 海天阳光:位于新建县,到万达开车8—9min,到华东交大20min,均价为 7.7—7.8千/ m2,附近无地铁,楼盘大,环境很好,很优美,两种户型,3室2 厅的为i3im左右,3室i厅的为iiom左右. 学府公馆:绿地开发,信誉较好,建筑挺好,采光也挺好,均价为8.5 —9.6 千/ m,有三种户型,分别为9om (位于楼层的中间,南北不通透,不是很好)、107m、109m (若是同一楼层,价格与107 m2价格一样,这两种户型均不存在视线障碍),此楼盘附近有汽车站、省政府、南昌大学医学院、2号地铁(可到华 东交大前的1号地铁)。房子不多,现在只剩下两栋,采光均没有问题,2—32 2 层中,2层最便宜,8500/ m,越往上越贵,16层最贵,之后价格逐渐降低,9 —11层由于灰尘太多,不作考虑,8、18层风水不好,也不作考虑,20层以上噪音大,且越咼越不抗震。 刘老师的基本情况:有车,风险中性,喜欢高品质,环境好的房子,最大预算100万以内,最高承受能力9.6千/ m2。 二、采用的决策方法 现要从四个楼盘选一个,分析楼盘的基本情况,结合刘老师的个人偏好,楼盘的优劣用五个属性去衡量,这五个属性是:①环境,②交通,③户型,④价格,⑤离单位远近。由于老师不太有可能变换住所,所以不考虑“升值空间”这一

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课程代码:0028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政治学》一书提出了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社会的思想,其作者是() A.伊里亚特 B.亚里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柏拉图 2.中世纪欧洲社会福利行为的主要组织和实施主体是() A.教会 B.济贫所 C.政府 D.收容处 3.近代西方三大社会思想变革是指() A.文艺复兴、行会发展、社会主义 B.文艺复兴、工人运动、自由主义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民粹主义、进化论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观念的基本特点是() A.自助观念 B.共同责任观念 C.国家福利观念 D.团体观念 5.康帕内拉阐述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是() A.《日内瓦城》 B.《太阳城》 C.《我们》 D.《乌托邦》 6.傅立叶提出建立劳动协作组织的主张,并把这种组织称为() A.“新村” B.“实业体系” C.“法朗吉” D.“弗兰克” 7.温斯坦莱在其著作《自由法》中为人类设计了一套() A.实业管理制度 B.民主管理制度 C.科学管理制度 D.共和管理制度 8.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主张的核心是提倡建立一种() A.和谐社会 B.稳定社会 C.自治社会 D.法治社会 9.亚当·斯密是______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A.福利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社会民主主义 D.法兰克福学派 10.马尔萨斯是英国近代著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功利主义者,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货币通论》 C.《人口原理》 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1.边沁把幸福分为四个具体的目标,即() A.生存、充裕、平等、安全 B.自由、平等、博爱、法治 C.民主、自由、法治、宪政 D.生存、发展、平等、仁慈 12.斯宾塞社会思想的基础是() A.结构主义学说 B.社会有机体学说 C.符号互动学说 D.国家干预学说 13.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剩余价值学说 C.无产阶级革命论 D.政治经济学 14.恩格斯提出废除私有制的12项建议和主张的重要论著是() A.《哥达纲领批判》 B.《共产党宣言》 C.《资本论》 D.《共产主义原理》 15.提出“无产阶级国家保险”四个基本原则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6.霍布豪斯认为解决老年人问题最合理的办法是推行() A.五保户制度 B.济贫法制度 C.养老金制度 D.养老院制度 17.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A.规则的平等 B.起点的平等 C.机会的平等 D.结果的平等 18.以德国人的施穆勒和桑巴特为代表的思想流派被称为() A.“掘地派” B.新历史学派 C.爱丁堡学派 D.哥德堡学派 19.威克塞尔认为,解决普通民众贫困问题的决定性措施是()

吉登斯 我已不再提第三道路

吉登斯:我已不再提“第三条道路” 关于社会学 今天的世界变得很难懂 新京报:你早年从心理学转到社会学研究上来,原因是心理学对现实问题拿不出实质的答案,从现在来看,社会学是不是能回答你所有的疑问? 吉登斯:刚步入21世纪时,欧洲对一群知识分子做了一个调查,结果85%的学者对21世纪表示悲观。而在20世纪之初,在战争还没发生之前,欧洲同样做了一个类似的调查,结果85%的知识分子对20世纪表示乐观。你瞧,世界的变化难以捉摸,下一秒钟就可能完全不同。今天的世界变得很难懂,以前的理论都不够用了,在全球化时代,21世纪正寻找新的社会学理论,能够给我们指引一个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方向。 我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依然很大,只是觉得实验性的心理学没意思。 新京报:你怎样看待社会学与小说、艺术创造的关系? 吉登斯:社会学与文艺关系其实很紧密,一切社会学理论的创建都需要想像力,我们要想像跟眼前状况完全不同的形势,而现在正发生的,可能马上就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对于所有我们肉眼所能见的,我们总要保持辩证的思维。比如全球化大潮汹涌,同时也有反全球化的行为。我们经常能在小说中看到类似的想像,这当然有助于社会学家建立理论。但小说所不能替代的是社会学对真实、现实细节的分析、研究。 新京报:像影视、媒体对大众的影响,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是比社会学的影响大得多吧。 吉登斯:没错,但影视更多是影响大众的日常行为,而不是给大众提供一个正面楷模。关于电影中的暴力镜头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暴力的行为负责,这样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倒是没多少证据证明这点。但影视媒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乃至个人生活的习惯。至于媒体、媒介,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也不仅是参与事件的报道,而是可以改变事件发展的进程,可达到重建社会结构的作用。 关于中国 中国会建起关注民生的福利制度 新京报:你提过人类正处于一个转折性改变的开端,社会学、政治学不仅是“局内人”需要关切的课题,而是人人都要有重建自我、重建生活的准备,也就是你所说的“生命哲学”?

“第三条道路”对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118820612.html, “第三条道路”对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启示 作者:朱盼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4期 [摘要]而社会保障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一张维护社会安全的“防护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提出的对福利国家改革的理念为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 作者简介:朱盼(1984-),女,山东泰安,汉族,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第三条道路”中的福利国家改革理念 第一、强调社会保障制度中权利与责任的平衡。过去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基础价值观,大都强调全民福利,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方面最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后果也往往造成人们自主生活动力的丧失。对此,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指出:“与其说是某种形式的福利供给创造了依赖性的文化氛围,倒不如说是人们理性的利用了福利制度为他们提供的机会。[5]因此,他强调责任与权 利相结合,认为“个人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个人义务也应当延伸。例如,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应当履行主动寻找工作的义务。”[6]责任是健全社会的基石,每个人都要积极回报社会的关爱,为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以创造一个人人为社会,社会为人人的国家。 第二,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传统的福利国家是由国家提供普遍的社会保障,这种福利制度推行的结果是使福利国家开支膨胀,因此,国家只好提高税收,而税收的增长又抑制了投资者和劳动者投资的积极性,针对此,“第三条道路”提出要变“福利国家”为“社 会投资”国家,要重新定位国家的作用,要在风险与安全、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建立新的关系。并把社会投资国家描述为:“被理解为积极福利的福利开支将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与其它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这里的福利社会不仅是国家,他还延伸到国家之上和国家之下。”[7] 第三,实现从“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的转变。针对以前西方国家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条道路”中强调从救济性的福利政策转向开发性的福利政策。“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主要经济部门中的企业所拥有的最主要的缩小社会差距的资源,在美国开展的一项研究比较

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思潮

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思潮 光明日报驻伦敦记者张鸣 “第三条道路”作为一种重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或思潮,近年来开始在欧美各国风行起来,尤其受到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竭力推崇。 早在今年2月,布莱尔就提出要建立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间偏左”的国际共识。9月21日,他通过著名的工党思想库“费边社”,发表长文《第三条道路:面向新世纪的新政治》。同日,他利用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机会,与克林顿等一起参加了纽约大学的一个专门研讨“第三条道路”的学术会议。在刚刚结束的工党年度代表大会上,他再提“第三条道路”,并与其他工党领导人发誓说,“撒切尔主义”已经消亡,新工党也决不会再回到老工党的道路上去,将坚持和继续进行现代化改革。 所谓“第三条道路”,在当代是指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它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那里。此后经常被社会民主党人和欧洲社会主义者所使用,以显示自己的观点与美国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差异。英国曾处于美国与大陆欧洲思潮相互作用的交汇点上。老工党的政治主张要比大陆社会民主党更左更极端,致使它长期在野。而大陆国家又没有像英国那样,曾经历过撒切尔主义的多年统治。有此深层社会历史原因,“第三条道路”在英国新工党和布莱尔那里因而得到“厚爱”。 与老左派的“国家全面干预”、“高税收、高政府开支”和“完全福利国家”,以及新右派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主张不同,“第三条道路”鼓吹要以新的现代化精神驾驭我们时代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即全球化、个人生活的转换以及人与自然的新关系。它的主张包括:机会而不是财富的平等和社会包容;自律式的自由;摒弃无责任的权利;摒弃无民主的权威;世界主义的多元论;哲学上的保守主义;以中间阶层为社会主流与基础;不断的再民主化过程;建立适应全球化趋势的结构机制;发挥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的作用,增进政府的公开性、透明性和高效率;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新混合经济;积极的福利体制;国家注重对人的资源的投资;世界主义的国家;放权自治;等等。 布莱尔提出,“第三条道路”的核心是要以改革、现代化与合作的精神应付全球化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建设一个强大和充满活力的新英国及新的国际秩序。他认为政府应当致力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实施鼓励自立而不是依赖性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将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作为解决失业及其他社会问题的基础。他主张四条基本的价值理想,即全体公民共享的社会平等、机会、责任与和睦。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注重国际合作,主张欧盟的发展应在民族国家和超国家的“邦联”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建构更大更有效的非集权化单一市场体制。布莱尔还认为,“第三条道路”是一种永恒的修正主义,建立在对不断变化的先进工业化社会的清晰认识之上,将不断搜寻更好的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新工党上台之后采取的社会经济政策,如所谓“新政”即“从坐享救济走向重新就业”、失业救济改革和其他福利制度改革,反映出“第三条道路”思想已成为这个执政党的政策渊源。 目前,社会民主党及“中间偏左”政党或联盟,已经在欧盟15国中的13个国家以及其他许多西方或东欧国家当政。作为一种时髦的理论或思潮,“第三条道路”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吗?据称是布莱尔最为推崇的英国政治理论学者、著名的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教授,对此有着鲜明的看法。这位刚刚出版了专著《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重建》的著名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第三条道路”是当代西方唯一可行的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哲学或理论,它将至少在西方世界风行20年。 (本报伦敦10月4日电)

吉登斯思想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思想简介 2007-11-30 13:06:09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0条[查看评论] 选择文章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安东尼·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他对经典思想家进行了有深度的解读,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叶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他一生笔耕不缀,著作等身。自投身于学术研究以来,他先后出版著作37部,其中许多在全球学术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吉登斯的理论贡献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出版于1971年,它围绕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动力、问题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三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出现代社会理论的三根明显主线: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同时还考察了三大思想家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影响。此书甫一出版,便在全球社会学界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几乎每年重版,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西方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的教材生命线"。《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以西方思想家的眼光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权力结构、类型划分、政治结构以及未来发展等,在西方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书被誉为"社会理论三部曲"的第一部。除此之外,吉登斯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与政治理论研究》一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书反映了他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理论传统的研究成果。 第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反思传统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吉登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重建,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理论成果,也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6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新准则》,本书一方面反映了他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解释社会学的反思。在本书的结尾,他提出了指导其重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准则,即"二重性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简称"结构化理论")。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该书围绕着前一本书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系统建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结构化理论融合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的各自优点,超越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自提出之始,就在全球社会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社会学研究者看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启发了大量研究者的实证研究。由于这一巨大成就(尤其是《社会的构成》)所带来的巨大影响,1984年,吉登斯被破格晋升为剑桥大学的首位"社会学"教授。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系统建立起结构化理论体系之后,吉登斯开始了重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上。本书被誉为"社会理论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吉登斯理论体系中最富历史社会学色彩的一部著作。该书主要从军事暴力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史的演进过程。在吉登斯看来,世界的演进过程是一个从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向民族国家演化的过程,军事暴力在推动

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的福利改革

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的福利改革 摘要本文对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理想、国家观、社会观、福利观等做了简要评介。按照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深受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某些“左派”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经历了从单位福利和集体福利到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当前,突出政府主导责任仍然是福利制度改革的核心;同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方面,自由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空间。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吉登斯福利改革福利国家 社会福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国家在这种制度安排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是福利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因此,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和政党政治息息相关。一方面社会福利制度是政党维护其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社会福利制度又会对政党政治甚至整个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从特定意义上说,福利政治既是执政党维护合法统治的有力手段,也可以上升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乃至社会价值观。 一 社会福利对政党政治的影响,典型的例子是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及其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比较而言,第一条道路指的是20 世纪40 年代末到70 年代初支配西方社会30 年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条道路指的是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90 年代中期流行西方近20 年的新自由主义道路。在吉登斯看来,古典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存在明显的政治哲学差异,第三条道路则是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结合物。 (一) 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理想 吉登斯首先把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目标定位于处理个人及其所处时代的时空关系上,他认为,“第三条道路政治的总目标,应当是帮助公民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变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些变革是:全球化、个人生活的转变,以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条道路秉持的价值观包括:(1) 平等;(2) 弱势群体的保护;(3) 自主性的自由; (4) 以责任为基础的权利;(5) 以民主为基础的权威;(6) 世界性的多元化;(7) 哲学保守主义④。第三条道路的实现程序是:(1) 激进的中心(t he radical cent re) ;(2) 新型的民主国家(没有敌人的国家) ;(3) 积极的公民社会;(4) 民主的家庭;(5) 新型的混合经济;(6) 作为包容的平等;(7) 积极性福利;(8) 社会投资型国家;(9) 世界性的国家;(10) 世界性的民主。可以看出,吉登斯试图描绘的是一个类似柏拉图和莫尔式的理想社会形态。 (二) 第三条道路的国家观 吉登斯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是:(1) 为各种不同利益的体现提供途径;(2) 提供一个对这些利益的竞争性要求进行协调的场所;(3) 创设和保护一个开放的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关于政策问题的论争能够不受限制地开展下去;(4) 提供包括集体安全和福利的各种形式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公共产品;(5)为公共利益而对市场进行规制,并在存在垄断威胁的情况下培育市场竞争;(6) 通过暴力手段和警察机构的控制和使用来保证社会安定;(7) 通过在教育制度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的积极开展;(8) 维持有效的法律制度,等等。 权威,包括国家的合法性,必须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基础上得到重构。吉登斯概括为以下几点:(1) 国家必须对全球化作出结构性的回应;(2) 国家应当扩展公共领域的作用;(3) 为了保持或者重新获得合法性,没有了敌人的国家必须提高其行政管理效率;(4) 全球化向下施加的压力,使得用新的民主形式来取代传统的投票过程不仅可能,而且变得非常必要; (5) 没有了敌人的国家的合法性,越来越取决于它们管理风险的能力;(6) 民主制度的民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