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模板 1710-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 1710-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 1710-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 1710-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近年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议题。2014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顶层设计,提出要“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要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研究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随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人才类型之一。在此背景下,各个高校开始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截止2016年6月,国内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达到168所。以武汉市为例,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5所,分别是:武汉轻工大学、江汉大学、武汉工商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截止2016年6月底,武汉轻工大学已经有三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武汉传媒学院已经有两届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毕业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是否对接?据此,地方转型高校应该如何去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乃至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当下地方转型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课题界定

在此背景下,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武汉市现有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对接情况进行调查,以此来倒逼地方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学工作,旨在构建出符合武汉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更好对接文化产业管理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是关于高校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围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障碍及改进措施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张应强、蒋华林(2014)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地方本科高校以及行业企业等。张应强(2014)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如何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造,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如何实现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向实训教学转型;如何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问题。曲殿彬、赵玉石(2014)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办学理念转型问题、办学定位转型问题、专业建设转型问题、培养体系转型问题、师资建设转型问题、教学模式转型问题。科学研究转型问题。管理方式转型问题、资源配置转型问题。刘彦军(2015)提出了“目标——战略——路径”三位一体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体系,其中,目标是应用型高校;战略是整体转型和部分转型;路径是组织创新创业之路。汪大喹(2015)提出了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五个举措:实施分类管理;扩大高校自主权;落实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责任;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完善评价标准等。

二是关于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前的研究也注意集中在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足及完善措施上。在问题方面,何萍、马立军、王明成(2012)通过比较

分析认为,国内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有:培养目标定位没有差异性,课程体系设置没有遵循文化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学科基础课设置虽涉及学科较多,但内部缺乏有机联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雷同等。魏莉(2013)认为,培养的学生学科背景单一、知识面窄;学科体系不完善、学科地位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够等。在措施方面,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理念、学科建设模式的角度探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优化措施。夏兆敢(2011)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应该坚持能力本位的核心理念,突出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意识型等方面能力的特点。王志标(2012)分析了产学结合模式对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并从模块化教学、动态调整、交互融入、互利共赢角度提出了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进行产学结合的途径。魏莉(2013)提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强调文化产业的共性培养,关注文化产业的特性培养,突出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培养。王光文(2014)提出从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角度阐述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综合来看,国内对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一,结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研究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还不多,尤其是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第二,用实证方法研究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也还不足,虽然有些实证研究,但更多的是只是针对高校做了一定的实证研究,而对文化产业管理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实证调查尚不多见。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是就理论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的发展。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国内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学科特性及学科范式还没达成统一的认识。学者们在文化产业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但不管怎样,社会需求始终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目前理论界尚缺乏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接的相关研究。本课题以武汉市为例,探究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对接状况,并提出完善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是就应用价值而言,本题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转型及文化产业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本课题正是立足于武汉市文化产业管理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以此来倒逼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转型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武汉市现有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对接情况进行调查,以此来反思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旨在制定出符合武汉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更好对接文化产业管理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2)研究内容

第一,做好武汉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接的现状调查,具体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武汉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主要集中在武汉轻工大学、江汉大学、武汉工商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五所院校;二是武汉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状况,主要对武汉市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三是两者的对接现状,重点以有毕业生或即将有毕业生的高校为调查对象。第二,深入分析汉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畅的原因,重点

反思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缺陷;第三,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角度提出武汉市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3)研究假设

假设一:武汉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接不畅;

假设二:武汉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接不畅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较为严重,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亟待改进。

(4)研究创新

本课题的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角度创新,即从结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老研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探究现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对接情况。二是研究方法创新,即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文化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及两者的对接状况进行实地调研。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研究假设: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社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接不畅。

实证调查:武汉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情况;武汉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社会需求情况;两者的对接状况调查(毕业生)。

成因分析: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原因。

解决问题: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建议。

(2)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开展文献查阅、搜集、整理与分析,以了解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关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二是调查法。为了更充分地说明问题,全面把握武汉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接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分别对武汉市相关院校、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实地调研。(3)研究步骤

理论研究阶段(2016.10.1-2016.12.31)。

毕业生调查(2017.1.1-2017.6.30)

分步研究成果形成(2017.7.1-2017.12.31)

毕业生调查(2018.1.1-2018.6.30)

最终研究成果形成(2018.7.1-2018.12.3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立足于新闻传播学的内在规律,着眼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报道、拍摄、编辑、主持、策划、管理等工作的广播电视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知识要求 通过理论教学,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 1、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 3、了解媒介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全媒体的知识; 4、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技常识。 (二)能力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综合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 1、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掌握广播电视传播的方法,具备采访、写作、摄录、编辑、评论、现场报道与主持、节目策划等专业能力,熟悉广播电视节目采制技术,熟悉新媒体传播业务,在此基础上具备全媒体内容的生产、发布能力; 2、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视听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镜前表现能力、声画组合等方面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4、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2、学习和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4、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新闻学、传播学 (二)核心课程: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采访、新闻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新闻影像采集、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融合报道四、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一)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二)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五、毕业总学分要求 (一)学分要求: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有关课程及环节,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程41学分,通识选修课程8学分,专业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8学分,毕业实习5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创新学分2学分,劳动1学分。 (二)毕业条件: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所得学分的结构符合要求。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且不违反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 六、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七、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别与结构比例表

浅谈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的支撑。培养具有认识、开发、经营文化资源的眼光、魄力与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是振兴文化产业的保障。本文简单阐述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提出通过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社会力量办学,产学研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等途径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对解决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创新 当今世界,文化不仅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财富创造的崭新形态,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体系之一,文化国力作为“软实力”已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规律使文化与经济趋同融合的结果。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将推动文化经济走向更广阔、更深刻的领域。 2009年9月26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一些省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起步晚、起点比较落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艺术市场化、经纪类的人才缺乏。我国长期以来文化与产业脱钩,在重视文化培养时忽视文化的产业化,从而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仅以艺术表演为例,经过学院化的培养,中国各类艺术类人才并不缺乏,但艺术市场化、经纪类的人才却并不多见;其次是我国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不足,人才构成也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我国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上海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于人才,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人才,是当前我国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加紧我国对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我认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快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要在法律、资金、人才、组织等方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筹集资金,在经费上确保我国文化产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应适当加大文化产业教育的财政预算。如韩国2002年以来,创作、企划、市场开发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韩国政府国家决定2000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应设立专项文化产业教育研究基金扶持人才开发与培养;运作文化产业教育投资组合,动员社会资金为主、试行官民共同融投资的运作方式等。 二、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采取新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围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视角,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涉及了“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和“旅游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和专业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因此,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必须做出新的调整。在一般的理念上,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创新,进而提升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在具体的学科建设理念上,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功效被越来越多地提及。虽然 有人基于保护文化的原因反对文化的产业化,但一来文化注入经济的 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二来历史事实也证明,经济要想长远发展必 须要以文化来支撑,而文化要想完善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因此,为 顺应这样的时代需求,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文化产业成为国家 未来发展的重点是顺理成章的大举措。近年来,各式各样、各级别的 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这当然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发展 文化产业的认可。事实上,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所 带来的收益或许更多,而付出的代价却更少,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和未来。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确实也出现 了破坏文化的现象。 有人觉得这仅仅暂时的副作用,有人觉得这是发展产业的代价,但我 却认为,问题的出现可能跟文化产业化没相关系,而是因为我们缺乏 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我们知道,一个行业要想深入发展,没有一定 数量的人才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本文就将主要探讨相关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够发现一种有别于过去、完全适应新时代要求 的相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我们以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与中央新影集团的合作办学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简单介 绍一下两家单位:中央新影集团于2010年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 准成立,是我国唯一生产新闻纪录影片的专业机构。它涉及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电影院线经营,同时,还经营动漫产业、新媒体 业务开发等,是目前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影视文化产业集团。首都师 范大学科德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以艺术类专业设置为 主的四年本科独立学院。该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培养应用型 的艺术人才。其次,我们来讨论两家单位合作的发心和目的。2014年 底双方正式签订共建协议,即共订培养方案、共拟教学大纲、共同培 养学生。作为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大型企业,前者希望将自己的丰富 实践教授给学生,同时借助大学的传统优势资源,培养出更多适应行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重庆三峡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 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名称:文化产业管理 专业代码:110310S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标准学制:4 修业年限:3-6年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纵贯古今中外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在文化学、管理学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传播公司、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报业、出版业、音像制品等)、文化旅游业、广告业、文博展演业、娱乐业、网络文化与动漫游戏、体育产业等各级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业务设计、项目策划、管理、宣传、市场营销、市场调查、文化政策等有关工作的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系统学习文化、历史、经济、管理等基础知识,接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知识结构 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适知识,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电子网络、文化出版、影视演艺、书画工艺、文化旅游等诸多文化产业各自的产业特点和管理经营方式;掌握本专业一般原理和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国内相关法规的内涵和精神,熟知国际文化市场的操作程序和规则;拥有现代化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毕业生应拥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文化创新思想;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其思想和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一定的控制和忍耐能力,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以应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熟练掌握并能更好地应用英语及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3、素质结构 毕业生应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 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 四、专业核心课程 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文化产业法与文化政策、文化投资学、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 文化市场调查方法课程实践、文化产业概论课程实践、文化投资学课程实践、学年论文等。 六、创新课程 展示设计 七、毕业学分、学位条件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170学分。学生修满170学分,符合学校规定的其它条件与要求,准予毕业。符合学校规定的有关学士学位授予条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八、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

课题申报模板 1710-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近年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议题。2014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顶层设计,提出要“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要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研究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随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人才类型之一。在此背景下,各个高校开始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截止2016年6月,国内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达到168所。以武汉市为例,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5所,分别是:武汉轻工大学、江汉大学、武汉工商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截止2016年6月底,武汉轻工大学已经有三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武汉传媒学院已经有两届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毕业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是否对接?据此,地方转型高校应该如何去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乃至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当下地方转型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课题界定 在此背景下,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武汉市现有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对接情况进行调查,以此来倒逼地方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学工作,旨在构建出符合武汉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更好对接文化产业管理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是关于高校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围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障碍及改进措施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张应强、蒋华林(2014)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地方本科高校以及行业企业等。张应强(2014)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如何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造,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如何实现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向实训教学转型;如何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问题。曲殿彬、赵玉石(2014)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办学理念转型问题、办学定位转型问题、专业建设转型问题、培养体系转型问题、师资建设转型问题、教学模式转型问题。科学研究转型问题。管理方式转型问题、资源配置转型问题。刘彦军(2015)提出了“目标——战略——路径”三位一体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体系,其中,目标是应用型高校;战略是整体转型和部分转型;路径是组织创新创业之路。汪大喹(2015)提出了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五个举措:实施分类管理;扩大高校自主权;落实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责任;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完善评价标准等。 二是关于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前的研究也注意集中在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足及完善措施上。在问题方面,何萍、马立军、王明成(2012)通过比较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模式凸显重要。本文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入手,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略陈管见。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它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十六大以后,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地方、行业三个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和规划陆续出台,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度骤然提高。文化产业历史性地承担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国在21世纪的“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等重大使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有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更多更密集的政策论断和指导原则。“文化产业已经成了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热潮中,一个“瓶颈”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性因素之一,那就是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匮乏。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国家和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已意识到这一点,文化部于2004年4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4月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揭幕仪式上大声疾呼: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已经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一是要培养从事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人才, 二是要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意性人才, 三是要培养能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 二、全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及其人才培养 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5年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等高校和2所独立学院开办并开始招生。在这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等高校,已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文化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开办文化产业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到69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开办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中综合类院校占多数,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青海大学等地方综合性大学,他们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将专业基础或方向分别倾向于宏观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多学科类大学的数量较少,他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凸显各自专业特色,将专业基础或方向定位在经济、政法等。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为代表的艺术类院校相比较多科性大学的数量更多。艺术类院校主要以艺术管理为主。综合艺术院校以艺术学为基础,管理学为依托,经济学、法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渗透其中,将专业牢牢扎根于艺术教育的土壤之中,在充分发挥综合艺术院校内在优势的同时,突出该类专业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产业的联系与融合,如山东艺术学院;单科类艺术院校根据自己院校单科类的教学资源和社会需要,将艺术管理专业特色化、行业化、专门化,如中央美术学院。 [FS:PAGE] 我们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与学科具有较广泛的分布性,在不同高校呈现出不同面貌,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模式,以及不同的培养目标。各大高校都从各自的学科情况、师资能力等现状出

如何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如何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竞争就是文化产业人才的竞争。我们应按照《决定》关于“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要求,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三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二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动手操作的倾向,学生对文化产业理论知识学得多,但在实践中则缺乏创新能力。三是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意”培养不够,创意型人才偏少。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人才“创意”方面的培养还亟待提高。因此,要大力培养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就必须针对这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并使文化产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制定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远中近期培养相协调、各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规划。尤其应通过制定规划,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文化产业人才是一种应用型很强的人才,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将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这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指明了方向。应立足于文化产业的特点,积极构建开放、共赢、互补、高效的文化产业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实践经验的文化产业人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