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模式凸显重要。本文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入手,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略陈管见。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它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十六大以后,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地方、行业三个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和规划陆续出台,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度骤然提高。文化产业历史性地承担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国在21世纪的“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等重大使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有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更多更密集的政策论断和指导原则。“文化产业已经成了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热潮中,一个“瓶颈”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性因素之一,那就是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匮乏。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国家和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已意识到这一点,文化部于2004年4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4月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揭幕仪式上大声疾呼: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已经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一是要培养从事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人才, 二是要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意性人才, 三是要培养能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

二、全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及其人才培养

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5年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等高校和2所独立学院开办并开始招生。在这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等高校,已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文化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开办文化产业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到69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开办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中综合类院校占多数,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青海大学等地方综合性大学,他们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将专业基础或方向分别倾向于宏观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多学科类大学的数量较少,他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凸显各自专业特色,将专业基础或方向定位在经济、政法等。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为代表的艺术类院校相比较多科性大学的数量更多。艺术类院校主要以艺术管理为主。综合艺术院校以艺术学为基础,管理学为依托,经济学、法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渗透其中,将专业牢牢扎根于艺术教育的土壤之中,在充分发挥综合艺术院校内在优势的同时,突出该类专业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产业的联系与融合,如山东艺术学院;单科类艺术院校根据自己院校单科类的教学资源和社会需要,将艺术管理专业特色化、行业化、专门化,如中央美术学院。

[FS:PAGE]

我们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与学科具有较广泛的分布性,在不同高校呈现出不同面貌,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模式,以及不同的培养目标。各大高校都从各自的学科情况、师资能力等现状出

发,通过不同途径,采用不同的模式,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与现状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搞成千篇一律、一种模式。那样做,是无益于这一新兴专业的积极探索与健康发展的。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性。每一所大学的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具有面向市场的开放意识,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文化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

(二)树立培养理念,恰当定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按照一定的理念标准,在国家统一目标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专业布局、师资条件、学生特点等来设计,并有所侧重,以形成百花竞放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经营、策划、管理人才,需要较强的应用能力。比如独立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鉴赏能力、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操作能力等等,其核心可以是以下三方面:

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每一个从业者都需要涉足广阔的艺术领域,洞悉、把握艺术的内涵和规律,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将来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策划、指导、组织各类活动时,才不至于面临“隔行如隔山”的尴尬,在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具备对政策把握和理解的能力。从事文化艺术管理的所有工作都要建立在对党和国家文化艺术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上;建立在对文化艺术法律、法规的遵守和熟练运用上;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走向,洞悉文化市场的变化;要把握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动态。

具备一定的管理经营能力。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应掌握必需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技巧。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同时,文化艺术产品的产业化,要求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必须懂得经营、善于经营,掌握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市场运作的过程,把握经济规律和营销策略,力求在多变的艺术市场中具有应变和竞争能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应定位在“艺术素养、政策观念、市场意识、实践能力”。即以艺术作为管理经营的基础,加强学生敏锐观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全国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和高品位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的,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具备现代管理、经济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能在文化产业、媒体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文化经济、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但这样的培养目标只能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开办院校所在地域、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院校性质和特点等不同,每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定位。

[FS:PAGE]

(三)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注意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建构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

1、以确立专业特色为切入点,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树立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赢”的发展意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事业与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中必然也要在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之上建设。因而课程设置中要渗透文化事业管理的相关内容。

2、以研究文化产业价值链为切入点,奠定课程体系的基础。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的产业性要求它以营利为根本目的,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条对于了解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上个世纪末期查尔斯.兰蒂( Charles Landry)的研究,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包括创意的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从创意到产品)、文化产品的流通、发送机构以及观众与接受(文化消费)等五个环节。在课程设置时需要关注文化产业价值链。

3、以突出地域特色、学院优势为切入点,彰显课程体系的特点。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充分利用各自院校的办学资源和学科背景,求同存异,彰显特色。为更好地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培养既谙熟当地文化,了解区域市场,又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植根于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可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四)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

文化艺术管理各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了解文化艺术市场与管理的一般规律、具备相应组织管理及营销策划等实际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复合性人才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从文化产业管理开办以来,一直强调实践,但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教学仍然比较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基地脆弱、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说,应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当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建设,应求质保量,即追求质量的提高,保证有足够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同时,扩大学校的开放度和社会化,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横向联系,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或联合体。除此之外,积极参与、策划、组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

(五)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的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支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别的或相近的专业转过来的,理论水平不是很强,也不够系统,知识结构并不合理,尤其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因此推进教师专业化并实现教师的转型,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十分紧迫。

如何建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两个途径:

[FS:PAGE]

一是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首先要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都离不开研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向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决定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管理。通过抓好学科建设,更好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做到人人进学科梯队,人人有学科归属,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掌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领域问题的研究方法、思考方法、动态与前沿,同时也可更好地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其次,以产教研一体化的模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因此它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社会专业实践经历不丰富,在教学中必然脱离实际,所培养的学生也无法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而言,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调整,特别需要通过产教研一体化模式来丰富实践经历与强化实践技能,通过产业运作实践,将实践中掌握的操作技能融入课堂教学中,解决许多教材

众缺少的理论与实务操作有机结合的问题。另外,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加强现有教师在职培训。要抓住近几年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契机,大力补充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提高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迅速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的利用寒假、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让部分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选拔部分教师进行深造。

二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依托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充分发挥综合院校的优势,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积极主动与校外的专家、教授联系,请他们到校兼职,并参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聘请社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不断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尚处在发展之中。因此,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文化艺术发展的优秀专业管理与经营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

[3]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艺术市场与艺术品投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

[4]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黄国勋、席鸿建、曾冬梅.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学院出版社,2001

[6]宫宝荣.艺术管理的专业属性及其它[J].戏剧艺术,2007,(6)

[7]田川流.论文化艺术管理的主体系统[J]文艺研究,2005(2)

[8]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J].东岳论丛,2006,(3)

[9]陈光林.草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点领域[N].《光明日报》2002-2-6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文化鉴赏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文化政策法规,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较强的文化理解力、领悟力,有敏锐的经营管理意识,具备较强的创意、决策、组织、策划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文化市场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适应在各类文化企业以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及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基本要求: (1)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掌握中外文化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中原文化历史及发展,具有较强的文化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系统学习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以及会展、旅游等相关知识。 (3)熟悉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经营、管理和活动运作知识,掌握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法规,熟悉知识产权法律。 (4)初步掌握科学合理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能够进行专业的社会调查分析,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训练。 (5)初步具备使用外语文献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扎实的文化经营和管理技能。 (6)培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以及沟通、策划、组织、管理等能力。 三、学制、学分、学位 1.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弹性学制年限为三至六年。允许学生在三年内完成学业提前毕业。在特殊情况下,经学校批准,也允许学生延长学业,但最迟不能超过六年完成学业。

2.学分: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基本单位。最小为0.5,原则上以18学时折算为1学分,实践(实验)课以32学时折算为1学分。学生所修课程考核合格,即取得相应学分。 3.学位: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50学分。毕业生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学校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发给学位证书。 四、课程方案 根据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需求,为了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我们设计的人才培养课程方案基本思路如下。 1.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大众文化导论、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艺术概论等。这一课程群主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2.文化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市场学、文化创意学、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主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经营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营销与策划、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各类文化产业专业管理等;这一课程群主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准备。 4.实践类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利用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文化产业的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上述课程系统的学习,尤其是原理教学、大量案例教学和相对充分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策划与管理的理论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李康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李康化 提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国际文化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应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却由于价值冲突、文化霸权、文化贸易逆差等因素而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迟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出路。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机遇与挑战,并针对这些现实指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同时具备?送出去?与?拿进来?的思想,通过正确的战略与途径,才能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树立中国文化的良好国际形象,扩大其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国际化文化霸权文化贸易逆差 近年来,各国政府持续重视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问题,加上新技术载体的出现和普及以及新型供应商的崛起,全球文化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其增长率为全球GDP实际增长率的两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国都创出了一些代表性的文化产品,例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英国的音乐和舞台剧、法国的电影、日本的动漫游戏、韩国的网络游戏和影视剧等都成为本国的文化旗舰产品。美国的输入产出模型显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与传统产业相比更加显著,文化产业带来的GDP产值和就业数量都高于前者。其中,高技术含量的文化产业增长潜力最强劲。1 但是,在各国政府大张旗鼓地推进本国文化国际化的过程中,拥有五千年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国却似乎是遇到了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中的瓶颈,遭遇到了价值冲突、文化霸权、文化贸易逆差等因素的困扰,虽然偶尔在国际上有些小打小闹的成就,但始终缺少一个核心的发展力量,进而没有一个整体的发展态势。 一、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中遭遇的问题 1、外部问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的威胁 1《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报告中的几大亮点,https://www.doczj.com/doc/c914484771.html,/info_16671.htm,2008-5-20。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介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文化学、管理学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管理机关、文化企事业部门特别是会展业和企业从事文化产业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2、具备较好的文化产业管理基础知识以及良好的理论素养,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管理新理念,了解本学科相关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接受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形成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方法。 3、初步掌握科学合理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能够进行专业的社会调查分析,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初步具备使用外语文献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扎实的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技能。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宽泛的文化基础知识,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三、主干学科 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 四、主要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课程简介:管理学原理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在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绩效。 2、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论主要阐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方法;概述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和主要特质以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主要讲授儒、释、道、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内容,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导读:本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职业规划书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 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目标,以扎实的文化传播理论知识为培养基础,以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灵活的市场营销思维为培养核心,突出策划和创意综合能力的培养,为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广告行业培养具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综合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交流史,产业经济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文化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公共事业管理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艺术基础、美学概论、世界文化简史、民俗学、宗教文化概论、广告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地理学、出版管理学、文博基础、影视产业概论、文化旅游概论、动漫与数字产业概论、管理文秘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管专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

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四年规划 初入大学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大一就进行职业规划,从一开始就不走弯路。 大学一年级 重点:明确大学四年的专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1、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2、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方向; 3、建立学习新模式:大学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自助式学习”。 学什么,怎样学,完全由大学生自己决定,你可以完全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去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跨学科,跨专业的去学。大学学习新模式的特点:是紧紧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有目的的、主动地、有选择地学习和积累知识、能力; 4、制定大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步骤。 大学二年级 重点:修炼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根据大一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入手,开始主动的积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

文化产业与管理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文化产业与管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文化产业与管理总论占60%,60分 (二)文化产业与管理分论占40%,4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文化产业概论部分 考试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文化产业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文化产业与管理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迅速崛起中的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特征,包括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二)创意经济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掌握创意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管理的路径、原则和模式 (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客观分析。 (二)文化产业管理的国际借鉴,主要掌握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调节型”管理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交叉型”管理模式。 (三)重点掌握文化产业管理的路径、原则与模式。 三、文化产业资源与开发 (一)了解文化产业资源的构成情况。 (二)了解文化产业资源的特点。 (三)熟练掌握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原则。 四、文化产业的投资管理 (一)了解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主体与客体。 (二)掌握文化产业资本投资和运营方式。 (三)掌握文化产业投资的宏观管理。 五、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了解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与构成。 (二)重点掌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 六、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一)掌握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掌握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问题,以及加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七、图书出版业管理

【韩国专业介绍】文化艺术经营专业(研究生)

【韩国专业介绍】文化艺术经营专业(研究生) 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的需求快速增长,文化产业的收益也日渐扩大,与之同时社会也产生了对文化艺术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而对于中国的同学们来说,这个专业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点点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又好像不明白到底学习这个专业是学什么、以后就业能做什么的。其实韩国的文化艺术经营专业就跟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意思的,今天小培决定为大家介绍介绍韩国的文化艺术经营专业研究生课程。 专业介绍 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新型专业。它以综合培养、全面开发潜质的教学理念,通过大量与艺术管理相关的艺术生产、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经纪、知识产权、文化法规、公关、广告等课程,全面了解各种艺术门类的规律及特征;通过对文化艺术相关专业的学习,与经营学科接轨,培养文化艺术产业的专业经营人才。 以上只是对文化艺术经营专业的笼统介绍,而韩国的几所大学开设的文化艺术经营研究生课程都有不同特色、不同方向的专业,下面为韩国留学生详细介绍的分别是中央大学、建国大学、汉阳大学的文化艺术经营研究生课程: 中央大学 中央大学文化艺术经营专业属于院系间合作课程,本课程是为了养成政府核心产业专业人才在2010年新设立的课程。通过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和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共同的研究,养成韩国艺术文化产业硕·博士级别的专业人才。 文化艺术经营课程可分为展会经营专业,公演经营专业以及咨询经营专业。 【所学课程】 共同课程:社会课程研究方法论,电子商务研究,文化艺术产业顾客和市场分析,文化和技术,娱乐营销,文化艺术经营论,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论等。 公演经营专业:公演艺术企划和经营,公演艺术产业的理解,公演艺术团队经营,公演艺术实例分析,营销和观众开发等。 展会经营专业:文化艺术作品价值评价,展会产业的理解,展会经营的实际,博物馆·美术馆学,文化财产保存和复原,影像文化的理解等。 咨询经营专业:咨询企划论,咨询产业的理解,文化咨询产业政策和法规,咨询产业实例分析,媒体经营,设计影像咨询的理解,韩国传统文化咨询研究等。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现状 发布时间:2008-11-06 来源: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一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基本情况 1 、近年来宣传文化系统有关部门积极实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战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1)积极开拓境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商演、商展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杂技、武术、京剧、芭蕾舞、民乐、交响乐、地方戏剧、木偶、文物展览、工艺品展览纷纷通过商业渠道走向国际文化市场,市场遍及世界各大洲,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港澳台地区。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杂技、文物已成为我国对外开展商演、商展的拳头产品,在境外及港澳台地区拥有了大批的消费者。据文化部统计,2006年我国在境外的商业演出共计35257场次、演出收入7954.9万元。在开拓国际演展市场中,涌现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已经形成覆盖演出策划、营销、媒体宣传、演出制作等环节、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文化产业公司,2004年4月转企改制以来,共向海外派出演出项目290余个,在全球近60个国家地区演出21000多场,现场观众超过2800万人次。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坚持市场导向,以产业化运营模式,努力创作、生产符合境外市场需求的杂技产品,积极开拓境外商业演出。2005年境外商演995场,2006年达到1637场。 (2)广播影视产品出口成果显著。中央电视台第4、第9两个频道通过与境外媒体的合作,有效进入美、英、法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实现完整频道有效落地。中央电台、电视台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电台、电视台自行制作或与境外电台、电视台联合制作大量节目和电视剧,并通过交易、交换等形式将节目输出到海外(主要是欧美、东南亚、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一些国有、民营节目制作公司每年也生产制作部分影视剧并销往海外。据广电总局统计,2006年我国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出口总额为1.69亿元人民币,当年进口总额为3.37亿元,逆差1.68亿元。电影方面,各电影制片单位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06年境外销售影片204部,境外销售收入(含票房收入)19.10亿元,当年我国以分账和买断进口的影片总计50部,票房收入11.78亿元,单从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看,2006年我国电影进出口为顺差。 (3)出版物的对外贸易有了新的进展。积极开展版权贸易,每年转让图书版权2000余种,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由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高峰时的15∶1降低到2006年的6∶1。出版物实物出口的总量逐年增加,1998年开始对出版物实物出口实行统计时,当年输出量是498.9万份,共1231.69万美元,到2005年输出量则达到807.59万份,共3498.19万美元。出版物出口渠道也不断多元化,从最初的国有单位独家经营,现在已过渡到民营、外资企业一起参与。驻外新闻出版机构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部分开始进入良性运转阶段。尤其在发行领域,已经在北美、欧洲、亚洲一些国家设立了多个中文书店或图书进出口分支机构,已成为我国出版行业“走出去”的“桥头堡”。 2 、近年来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摸索出一些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1)政府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工作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多年以来,文化产品“走出去”一直是我国对外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对外文化演展、电视频道落地,还是电视节目、影视剧、图书报刊的出口,都是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2)借助多种渠道实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工作。文化系统积极鼓励扶持各类艺术品种通过民间商业渠道开展文化交流,近年通过民间渠道派往境外的商业性演出和展览团组迅速增加。新闻出版系统利用全国现有的30多家图书进出口公司、出版社以及民营书店、网上书店扩大书报刊出口,占领海外中文书刊市场。各部门充分发挥展会平台的作用,使其成为“走出去”的助推器,在境外的各种艺术节展上,中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强,境内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文博会展活动越办越好,海外影响逐步扩大。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及大学名单.doc

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及大学名 单 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及大学名单 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及大学名单 又是一年高考时,哪些大学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定是广大考生相当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快车教育为大家整理的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学名单,总共130所学校,排名不分先后,供大家填报志愿参考。 序号院校名称1北京印刷学院2中国传媒大学3北京电影学院4唐山师范学院5邯郸学院6山西财经大学7内蒙古师范大学8大连工业大学9牡丹江师范学院10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1华东政法大学12南京艺术学院13浙江农林大学14浙江工商大学15黄山学院16宿州学院17福建农林大学18闽南师范大学19赣南师范学院20山东大学21济南大学22曲阜师范大学23济宁学院24山东艺术学院25河南大学26信阳师范学院27洛阳师范学院28武汉轻工大学29湘潭大学30湖南师范大学31暨南大学32广东财经大学33广西师范学院34西南大学35四川文理学院36贵州大学37安顺学院38云南大学39云南艺术学院40西安理工大学41宝鸡文理学院42西安音乐学院43新疆艺术学院44宁波工程学院45成都大学46中华女子学院47商洛学院48浙江传媒学院49长春大学50河北经贸大学51山东女子学院52西安外事

学院53南昌理工学院54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55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56厦门大学嘉庚学院57山西大学商务学院58长春建筑学院59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60上海视觉艺术学院61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62四川传媒学院63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64济南大学泉城学院65贵州师范学院66首都师范大学67中央财经大学68天津音乐学院69石家庄学院70太原理工大学71内蒙古大学72内蒙古财经大学73吉林艺术学院74同济大学75上海师范大学76江苏师范大学77常熟理工学院78浙江师范大学79安徽师范大学80安徽财经大学81淮南师范学院82福建师范大学83江西师范大学84江西财经大学85中国海洋大学86齐鲁工业大学87临沂大学88山东财经大学89河南中医学院90河南师范大学91南阳师范学院92商丘师范学院93黄冈师范学院94吉首大学95湖南商学院96华南师范大学97广西师范大学98广西艺术学院99重庆三峡学院100西南民族大学101贵州师范大学102贵州民族大学103云南师范大学104西藏民族大学10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06咸阳师范学院107陇东学院108山东工艺美术学院109厦门理工学院110三江学院111池州学院112广西财经学院113呼和浩特民族学院114仰恩大学115湖南涉外经济学院116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117河北传媒学院118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119武汉工商学院120阳光学院121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122大连艺术学院123吉林动画学院124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125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126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127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128聊城大学东昌学院129四川文化艺术学院130山东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

文化产业管理的原则

文化产业管理的原则 从我国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们已经初具规模,但目前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晚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有着特殊性,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与其他产业管理相比应该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第一,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则,在我国,凡是停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人说,文化产业是吧“双刃剑”。实际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它在开拓文化市场,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社会化的同时可能为追逐最大经济利益而牺牲社会效益,它在大批量生产文化产品以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可能把一种文化风格普遍化,从而压抑和抹杀热的自由个性,它在融入世界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开放的同时可能为外来文化冲击民族文化打开方便之门,它在引进一些优秀文化精神产品的同时,可能把西方一些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带进来,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生活带来一些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要坚持用“三个代表”的要求铜陵文化产业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马克思李宁注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文化产业是个特殊的产业,它给人们制造精神食粮,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建设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旋律,是文化产业管理主体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文化产业既要坚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又要提高经济效益,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如果让文化的建设完全受控于市场规律,使追求商业利润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导目标。让经济因素支配了文化从创造到传播,从政策的制定到生态和区域的规划的全过程,就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遵循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贯彻市场化原则,从对商品,资本,劳动及剩余价值的研究入手,所得出的一个明确的结论便是:艺术创造在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所有的文化产品同物质产品一眼,都是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所构成,并都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也要受到经济法则与价值规律的驱使与支配,纪要遵循市场文化经济的规律,又要充分考虑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英文题名 Route Choice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s "Going out" 关键词文化产业; 走出去; 路径选择; 英文关键词 Culture industry; Going out; Route choice; 中文摘要文化产业对一国发展的重要性被越来越 多的国家所重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的文化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把本国的文化影响力扩展到世界 各地,并借助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推动了本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积极地“走出去”,参与到世界文化产业分工的链条中,这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我国文化产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开始了 “出海”的实践。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既缺乏实践经验也缺乏理论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文化产业“走出去”进行理论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是解决如何“走出去”的问题, 即哪些企业需要走出去,走到哪里,采用什么方式走出去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国 内外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文化产业“走出 去”的实际情况,分别分析了文化产业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合作三种路径,并从企业角度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商业模式问题。研究发现, 我国文化产业缺乏规模经济、文化市场的竞争无序、文化企业对国际市... 英 文摘要 As culture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the best momentum,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dustry is paid greater attention by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Complying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ny cultural companies are going aboard to explore larger market. They are spreading the culture of their nations to the world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with the help of culture soft power.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China s cultural industry is "going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1 第1 章导论 12-18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4 1.2 研究方法14 1.3 篇章结构 14-15 1.4 概念界定 15- 17 1.4.1 文化产业 15-16 1.4.2 "走出去" 16-17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7-18 第2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18-30 2.1 理论回顾 18-21 2.1.1 赶超理论 18 2.1.2 比较优势理论 18-19 2.1.3 国家 竞争优势理论 19-20 2.1.4 产业内贸易及偏好相似理论 20- 21 2.2 文献综述 21-30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1- 24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4-28 2.2.3 文献 评论 28-30 第3章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路径分析 30-37 3.1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现状分析 30-34 3.1.1 文化产品和服 务出口的现状及特点 30-32 3.1.2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制 约因素 32-34 3.2 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路径选择 34- 37 3.2.1 目标市场的选择 34-35 3.2.2 出 口项目的选择 35-36 3.2.3 出口的渠道选择 36-37 第4章 我国文化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路径分析 37-42 4.1 我国文化产业对外 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37-40 4.1.1 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及就业趋势解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及就业趋势解读 张凯 摘要:第一,文化产业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目的,以创新为前提、的一种现代意识形态的专业;第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直处于佼佼者的地位;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发展就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一词最近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下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见解。 一、文化产业的存在意义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和就业 1.文化产业的存在意义 “文化产业”这个词最早在20世纪初的英国提到过。但是在当时文化产业仅仅是代表文化产品的生产,贮存以及销售,更多的是为了发展经济,还并不是一种意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也深深地影响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文化产业也渐渐地和“文化软实力”一词相关联,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说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软实力。” 2.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就业前景 我国“十二五”规划后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开始茁壮成长起来。目前已经有多所高校设置学科来发展文化产业,例如:中国文化史、文化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政策等。“文化产业”这一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这样的设置为以后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就业渠道,在行政职能管理部门中也能有一个很好的出路,甚至在以后的高校或者国家科研事业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文化产业学科在我校的设置和发展 我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隶属于音乐学院,为我们学习音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学校设置的文化史、管理学这些课程中文产业学科的设立为他们提供了更专业的管理方法。 可以说文化产业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或许我们不会发觉但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每天都在和它接触。我相信文化产业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广大人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其生命力会愈发强大,慢慢地成为除经济和政治外又一大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 二、文化产业在我国的价值以及认知程度 1.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植和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也越来国际化。文化产业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政府清晰地认识其重要性,近年来加大对教育为主的文化产业扶植和支持,孔庙在世界大范围的建造;中俄文化年,中日中韩的歌友交流会等这些无疑对我国的文化事业是很好的补充,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和发展文化产业,像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使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对接又提供了可能。 2.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和潜在危机 据统计,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800亿元,但是我们实际份额却只有1800亿元。原来我国虽是世界第一引资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这些资本都是国内人民消费国外文化产品带来的效应,并不是我国独立的产品,所以也不存在我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消费了,而这些也是国外人士投资所看重的。两个数字代表了不同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在力,但是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是对我国文化发

最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而且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因此,必须从加强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培育龙头、搭建平台等多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品牌;产业园区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

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四)产业外向度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企业通过提升竞争力加大产品服务出口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扭转文化贸易方面初显成效。2007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9:1缩小到2007年的5:1。境外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节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演艺产品的价格水平。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况依然存在。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口和出口比例约是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一些更名改制的集团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介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介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简介 一、专业背景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一项产业,该产业主要包括:广电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报业出版等。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 “文化产业”正式成为政府的政策目标并大力倡导,肇始于1997年的英国。彼时,英国政府为应对经济衰退,特别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2002年,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做了一个关于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报告使文化产业开始进入中国政府决策层的视野。2004年,教育部率先批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几所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此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我国的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2006年1月,国

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从这一界定出发,我们把本专业解读为“1、3、7”三组数据,即“一个专业”、“三大领域”(文化产品生产领域、文化产品经营领域和文化设备制造领域)和“七大文化行业”。这七大文化行业具体是: ●纸质文化产品的出版、制作、发行,如书籍、报纸、刊物等。 ●电子文化产品的出版、制作、发行,如广播、影视、互联网等。 ●娱乐服务,如各种文艺表演服务等。 ●旅游文化服务,如旅行社、风景名胜、纪念地(馆)等。 ●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文博、会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为文化、娱乐产品提供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广播电视设备、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组织:就是依法建立的政府管理文化的机构和职能体系。一般而言,文化行政管理组织是政府文化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总称,这些文化行政管理组织是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行政权力的载体。 2、精神产品:是哲学、宗教,文艺作品,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技术成果等四类产品的总称。 3、准精神产品:精神经济学把哲学、宗教,文艺作品,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技术成果等精神产品称之为“准精神产品”,即这种产品具备了精神产品的基本特征。 4、泛精神产品:把人类产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称为“泛精神产品”。 5、品牌:指一个名称、符号、标记或设计,或是它们的联合使用。其目的是用来确认一个销售者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以与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有所区别。 6、三级出资制度:指国有资产表现为中央国有和地方国有并存,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府均以出资人的身份履职,分别建立本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所管辖的国有资产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其实质是从“统一管理、以政代资”转向“分级所有、政资分开”,从而与市场经济接轨。 7、三个三原则:即三级出资人制度、三结合式管理、三层经营架构。 8、三结合式管理:就是为了改变国有企业在行政管理基础上多头管理、“五龙治水”的格局。以资本管理为基础,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的三结合,由国资委统一监管。 9、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强调人口和劳动的内在质量,人力资本的内在质量高低的差异,是由劳动者参加工作前所受的教育以及工作后接受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程度所决定的。指体现在人身上的,以其数量和质量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 10、文化产业管理: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就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一般规律的总结以及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的规律的分析。 11、文化产业政策管理:是政府机构对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和政策终结等过程的管理,是政府公共政策管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12、营利性文化项目:营利性文化项目的管理师合理运用获准的投资,按照商业计划书的规定,进行具体运作和控制,以确保或产品按时保质地完成,为最终实现利润提供使用价值载体。 13、文化产业:是对精神内容和意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总和,是智慧产业,其核心是创意,属于知识、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其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一般的服务业。 14、大众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现实社会的一定程度的反映,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所体现,并且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整和规范,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15、文化资本:指由企业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以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企业文化资本根植于企业体内,融于企业的理念和管理模式之中。文化资本分为员工的精神面貌、着装、公司的形象等外在的的器物资本;公司完善的制度、高效的管理机制等支撑企业有效运行的制度资本;企业以及全体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历史使命感等深层次的核心驱动力所形成的资本这三个层次。 二、简答题 1、分析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1)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产业具有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双重特性,这决定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利益,也不能单一的追求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利益。文化的产业化应该兼顾到文化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 (2)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分离的原则 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总称。文化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这些准精神产品的提供,有的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由企业提供,这是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而有的是关系到社会大众的福利或国家安全的公共文化产品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其投入建设成本很大,但是又不能让消费者承担过高的成本,还有些属于民族文化遗存或者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于这些公共性的文化产品需要由政府提供,这些都是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范畴。所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要分类管理。 (3)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原则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宝贵财富,文化产业的管理者要把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作为管理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