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化学内容及要求

无机化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物质结构基础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第二章分子结构

第三章晶体结构

第四章配合物

第二篇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

第三篇水溶液化学原理

第九章酸碱平衡

第十章沉淀平衡

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

第十二章配位平衡

第四篇元素化学(一)非金属

第十三章氢和稀有气体

第十四章卤素

第十五章氧族元素

第十六章氮磷砷

第十七章碳硅硼

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第五篇元素化学(二)金属

第二十一章p区金属

第二十二章ds 区金属

第二十三章 d 区金属(一)第四周期d区金属

要求

绪论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和方法。了解化学发展的现状。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第一篇物质结构基础

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教学基本要求:

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和各区元素原子层结构的特征。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及主要氧化值的周期性变化。

1.本章第1、2、3节讨论原子、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其中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最重要的,其余都是阅读材料。

2.本张第4节讨论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基本要求是建立定态、激发态、量子数和电子跃迁4个

概念,其他内容不作为教学要求。

3.第5节是本章第1个重点。基本要求是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初步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的推算。本节小字部分为阅读材料。

4.第6节是本章第2个重点。基本要求是掌握确定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在给定原子序数时能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状态的基本规律,特别是能量最低原理。本节小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5.第7、8节是本章最后1个重点。要求建立元素周期律、周期系、周期表、周期性的基本概念。此外,重点掌握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3个基本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2章分子结构

教学基本要求:

从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和饱和性)和类型(σ键和π键)。熟悉分子或离子的构型与杂化轨道类型的关系。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其应用。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间力、氢键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第1节是讨论共价键理论的基础。了解有关共价键的基本概念。

2.第2接详尽地讨论了建立在量子化学基础上的价键理论,掌握σ键和π键。

3.第3节讨论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要求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其应用。

4.第4节要求掌握杂化轨道的概念和杂化类型。

5.第5、6节利用价键理论分析共价键成键情况,包括共轭大π键。

6.第7节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能写出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

7.第8节了解共价键参数和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

8.第9节理解分子间力、氢键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9.第10节不作教学要求。

第3章晶体结构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晶体、非晶体的概念及真实晶体的缺陷。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征。熟悉三种类型离子晶体的特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征。

1.第1、2、3节了解晶体的特征。其他内容不作要求。

2.第4节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征。

3.第5节掌握与离子晶体相关的离子的特征、离子键、晶格能、离子晶体的基本类型以及离子晶体结构模型。

4.第6节掌握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特征。

第4章配合物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几何异构体等概念;熟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第1节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第2节重点掌握几何异构体和对映异构体两个概念。

3.第3节讨论配合物的价键理论。要求重点掌握八面体、平行四边形和四面体3种立体结构的中心原子杂化类型、内轨与外轨的概念等,掌握磁性测量对判断配合物结构的意义。

4.第4节不作教学要求。

第二篇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5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

教学基本要求:

初步了解状态函数、热、功、内能的概念;了解生成焓、熵、自由能的含义。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理解盖斯定律及恒压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会用标准生成焓(熵、自由能)计算反应热(熵、自由能)。掌握分压定律。

1.第1节不作教学要求。

2.第2节了解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分压定律。

3.第3节介绍了化学热力学四个最重要的状态函数——U,H,S,G,要求熟悉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反应自由能和标准熵以及标准摩尔反应熵的概念。对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作初步讨论。

4.第4节介绍了化学热力学的主要应用。要求对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反应熵和反应自由能等作一般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第6章化学平衡常数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能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组成。

1.第1节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基本概念。

2.第2节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包括实验平衡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

3.第3、4、5节讨论平衡常数的概念应用。要求掌握的一是能定量地计算在一定条件下达成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定量关系;二是掌握浓度、分压、总压和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相关计算。

第三篇水溶液化学原理

第9章酸碱平衡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在介绍酸碱理论的发展概况时,重点学习酸碱质子理论,运用化学平衡的原理讨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平衡移动。

1.第1节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定义。

2.第2节掌握溶液酸碱性的标度——pH。

3.第3、4节掌握弱酸弱碱(包括一元和多元)的电离平衡并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和溶液浓度进行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理解同离子效应、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

4.第5节要求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和相关计算。

5.第6接熟悉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掌握常见的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第10章沉淀平衡

教学基本要求:

沉淀平衡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简称。要求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概念;掌握溶度积原理。

1.第1节掌握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原理、同离子效应;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的互算。

2.第2节学会用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和转化并掌握相应的计算。

第11章电化学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能通过计算说明分压、浓度(含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会用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会应用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讨论的有关性质。了解实用电池。

1.第1节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氧化值、半反应及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第2节讨论原电池。掌握原电池的原理,理解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了解能斯特方程的各种应用。

3.第3节讨论实用电池。要求掌握实用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

4.第4节介绍有关电解的一些基本问题,不作教学要求。

第12章配位平衡

教学基本要求:

利用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能对配位平衡进行相关的计算。熟悉常见的螯合物。

1.第1节掌握配合物稳定平衡常数及相关的计算。

2.第2节了解中心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和配体的结构与性质对配合物在水中的稳定性。

3.第3节要求利用前三章的基础掌握配合物与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酸碱平衡的相互关系及相应的计算。

第四篇元素化学(一)非金属

第13章氢和稀有气体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氢及氢化物的性质。

1.第1节要求掌握氢及氢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第2节不作教学要求。

第14章卤素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用途和性质上的一些递变规律以及氟的一些特殊的性质。

1.第1、2节要求掌握卤素的通性和卤素单质的制备和性质。

2.第3节掌握卤化氢、氢卤酸和卤化物的制备和性质。掌握卤素氧化物和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了解拟卤素。熟悉Cl-,Br-,I-的鉴定。

3.第4节不作教学要求。

第15章氧族元素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氧、臭氧、过氧化氢和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1.第1、2节掌握氧族元素的通性。掌握氧、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了解氧化物的分类。

2.第3节掌握硫的成键特征及多种氧化态所形成的重要物种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熟悉S2-,SO32-,S2O32-,SO42-的鉴定。

3.第4节不作教学要求。

第16章氮磷砷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氮、磷和砷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它们的特殊性。

1.第1、2节掌握氮族的通性;熟悉氮和氮的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包括氮的氢化物、氧化物、硝酸、亚硝酸及其盐)。熟悉NH4+,NO2-,NO3-的鉴定。

2.第3节掌握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包括氢化物、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及其盐)。熟悉PO43-的鉴定。

3.第4节掌握砷单质、氢化物、氧化物、硫化物及其水合物的性质。

第17章碳硅硼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碳、硅和硼的相似性和特性性。

1.第1、2节掌握碳、硅和硼的通性。掌握碳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熟悉CO32-的鉴定。

2.第3节要求掌握单质硅的性质、制备和用途。熟悉硅烷、卤化硅、硅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熟悉SiO32-的鉴定。

3.第4节掌握硼的缺电子特性,熟悉硼酸及其盐的性质,了解硼烷的结构和性质。

4.第5节不作教学要求。

第18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教学基本要求:

对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无氧酸、含氧酸和含氧酸盐的主要性质进行概括总结。

1.第1节要求概括总结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2.第2节掌握分子型氢化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3.第3节掌握含氧酸的结构和性质。

4.第4节掌握含氧酸盐的溶解性、热稳定性、水解性及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5.第5节熟悉第二周期p区元素的特殊性。

第五篇元素化学(二)金属

第19章金属通论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了解金属的存在、性质、冶炼及合金知识。

1.第1节要求了解金属的分类及分布情况。

2.第2节不作教学要求。

3.第3节了解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性。

4.第4节不作教学要求。

第20章 s区金属(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熟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极其递变规律;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类的热稳定性及其溶解性。

1.第1节要求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2.第2节熟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的性质和制备。

3.第3节熟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极其递变规律并掌握其盐类和配合物的性质;熟悉Na+,K+,Mg2+,Ca2+,Ba2+的鉴定。

第21章 p区金属

教学基本要求:

p区金属包括10种金属,本章重点讨论Al、Sn、Pb、Sb、Bi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1.第1节熟悉p区金属的通性。

2.第2节掌握Al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Al的用途和冶炼原理及方法。熟悉Al3+的鉴定。

3.第3节了解锗分族的通性。熟悉Sn和Pb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熟悉Sn2+,Pb2+的鉴定。

4.第4节熟悉Sb和Bi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熟悉Bi3+的鉴定。

5.第5、6节不作教学要求。

第22章 ds区金属

教学基本要求:

ds 区金属包括铜族和锌族6种金属,本章重点讨论铜、银、锌、汞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1.第1节了解铜族元素的通性。掌握铜族元素单质的性质与用途。掌握铜、银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以及配合物的生成与性质。掌握Cu(I)、Cu(II)之间的相互转化。熟悉Cu2+,Ag+的鉴定。

2.第2节了解锌族元素的通性。掌握锌族元素单质的性质与用途。掌握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以及配合物的生成与性质。掌握Hg(I)、Hg(II)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IA和IB;IIA和IIB 族元素的性质对比。熟悉Zn2+,Hg2+的鉴定。

第23章 d区金属(一)第四周期d区金属

教学基本要求:

这一章中讨论的金属包括Sc、Ti、V、Cr、Mn、Fe、Co、Ni 8种金属,本章重点讨论Cr,Mn,Fe,Co,Ni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1.第1节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

2.第2节熟悉第有过渡系元素的基本性质。

3.第3、4、5节不作教学要求。

4.第6节要求掌握Gr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重点熟悉Cr(III)和Cr(VI)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熟悉CrO42-、Cr3+的鉴定。

5.第7节要求掌握Mn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重点熟悉Mn(II)、Mn(IV)、Mn(VI)、Mn(VII)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熟悉Mn2+的鉴定。

6.第8节要求熟悉铁、钴、镍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熟悉Fe2+,Fe3+,Co2+、Ni2+的鉴定。

选用教材

《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编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参考教材

1.《无机化学》武汉大学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2.《大学化学》曾政权甘孟瑜等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3.《无机化学》天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现代化学导论》申泮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现代基础化学》朱裕贞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教材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无机化学(三)》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药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专业的人才。 现代无机化学是对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碳氢有机物化合物除外)的制备、组成、结构和反应的实验测试和理论阐明。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基本化学原理(第二章到第十一章)和元素化学(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基本化学原理包括稀溶液的依数性(第二章)、动力学(第三章)、热力学基础(第四章)、四大平衡:化学平衡(第五章)酸碱平衡(第六章)、沉淀平衡(第七章)、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第八章)、原子结构(第九章)、分子结构(第十章)、配合物结构(第十一章)。课程用现代的化学理论和观点阐述基本化学原理,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内容和发展趋势,同时将基本化学原理渗入到元素化学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和熟练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化学原理,领会元素的主要性质。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索,流利地回答问题和解答习题。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熟练掌握溶液的渗透压; 2、熟练掌握动力学关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热力学关于反应热的计算、用吉布斯能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3、熟练掌握四大平衡:酸碱、沉淀、氧化还原和配位平衡,及其相关的计算; 4、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掌握多电子原子结构,认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联系; 5、熟练掌握分子结构的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间作用力; 6、熟练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在研修本课程前应具有一定的中学化学基础:元素及元素周期表、原子、分子及化合物命名和性质的知识,掌握物质的量、摩尔的概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溶液浓度的计算,会进行数学中对数、反对数、开方及指数运算和计算器的使用。本课程为后续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编号:40494001 学时:68 学分:4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生物技术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深入浅出地讲授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如物质存在的形态、物质结构、热力学、动力学四大平衡的知识,为后继课程(物理化学等)及化学实验打下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系统掌握无机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气体(2学时) 1.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理想气体定律及状态方程式,分压定律,了解分体积定律。 2. 教学内容: (1)理想气体定律及状态方程式 (2)分压定律 (3)分体积定律 3. 教学重点:分压定律。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5学时) 1.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热力学常用术语和重要定律。 2. 教学内容: (1)热力学中常用术语,内能、热、功、焓及焓变。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4)化学反应的自发性,混乱度、熵及熵变。 (5)热力学第二定律。 (6)热力学第三定律,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变化,自由能判据,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热力学原理的应用。 3.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内容为热力学原理的应用。难点为理解和掌握热力学函数。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3学时)

1.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速度概念。 (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章化学平衡(4学时) 1.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化学平衡定律和应用 2.教学内容 (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标准平衡常数。 (2)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与标准平衡常数。 (3)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 (4)化学平衡的移动,Le Chatelier原理。 3.教学重点: 重点内容为理解和运用化学平衡定律,难点为热力学函数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第五章酸碱平衡(6学时) 1.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计算,了解概念的发展,和缓冲液的概念和原理 2.教学内容 (1)酸碱概念的发展,酸碱质子理论。 (2)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及计算。 (3)缓冲溶液。 (4)酸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 3.教学重点: 重点内容为化学平衡定律在酸碱平衡中的应用。 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4学时) 1.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掌握溶度积和解度的基本计算,了解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2.教学内容: (1)沉淀溶解平衡。 (2)溶度积规则,沉淀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 3.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沉淀溶解平衡,难点为沉淀溶解平衡在化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6学时) 1.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掌握原电池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了解其应用。 2.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描述 中文: 无机化学2是为化学、应化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掌握元素化学、元素定性分析及与无机化学相关的最新发展与创新,为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具体内容包括:配位化学、元素化学、定性分析、核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 英文: Inorganic chemistr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students of chemistry and applied chemistry students. The purposes of this course are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inorganicchemistry, and basic skills in practice and operation of inorganic experiment; operational flows of element chmistry,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elements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inorganic chemistry. So as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ir future study of organic cheistry, physical chemistry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cover coordination chemistry, element chemistry, qualitative analysis, nuclear chemistry, bioinorganic cheistry and organometallic chmistry.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是化学系本科生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的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完成从中学在学习方法上的过渡,使学生在听课、查阅参考书,自学等方面有一个突跃。教学要求分

无机化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物质结构基础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第二章分子结构 第三章晶体结构 第四章配合物 第二篇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 第三篇水溶液化学原理 第九章酸碱平衡 第十章沉淀平衡 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 第十二章配位平衡 第四篇元素化学(一)非金属 第十三章氢和稀有气体 第十四章卤素 第十五章氧族元素 第十六章氮磷砷 第十七章碳硅硼 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第五篇元素化学(二)金属 第二十一章p区金属 第二十二章ds 区金属 第二十三章 d 区金属(一)第四周期d区金属 要求 绪论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和方法。了解化学发展的现状。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第一篇物质结构基础 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教学基本要求: 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和各区元素原子层结构的特征。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及主要氧化值的周期性变化。 1.本章第1、2、3节讨论原子、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其中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最重要的,其余都是阅读材料。 2.本张第4节讨论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基本要求是建立定态、激发态、量子数和电子跃迁4个

概念,其他内容不作为教学要求。 3.第5节是本章第1个重点。基本要求是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初步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的推算。本节小字部分为阅读材料。 4.第6节是本章第2个重点。基本要求是掌握确定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在给定原子序数时能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状态的基本规律,特别是能量最低原理。本节小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5.第7、8节是本章最后1个重点。要求建立元素周期律、周期系、周期表、周期性的基本概念。此外,重点掌握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3个基本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2章分子结构 教学基本要求: 从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和饱和性)和类型(σ键和π键)。熟悉分子或离子的构型与杂化轨道类型的关系。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其应用。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间力、氢键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第1节是讨论共价键理论的基础。了解有关共价键的基本概念。 2.第2接详尽地讨论了建立在量子化学基础上的价键理论,掌握σ键和π键。 3.第3节讨论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要求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其应用。 4.第4节要求掌握杂化轨道的概念和杂化类型。 5.第5、6节利用价键理论分析共价键成键情况,包括共轭大π键。 6.第7节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能写出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 7.第8节了解共价键参数和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 8.第9节理解分子间力、氢键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9.第10节不作教学要求。 第3章晶体结构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晶体、非晶体的概念及真实晶体的缺陷。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征。熟悉三种类型离子晶体的特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征。 1.第1、2、3节了解晶体的特征。其他内容不作要求。 2.第4节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征。 3.第5节掌握与离子晶体相关的离子的特征、离子键、晶格能、离子晶体的基本类型以及离子晶体结构模型。 4.第6节掌握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特征。 第4章配合物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几何异构体等概念;熟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第1节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第2节重点掌握几何异构体和对映异构体两个概念。 3.第3节讨论配合物的价键理论。要求重点掌握八面体、平行四边形和四面体3种立体结构的中心原子杂化类型、内轨与外轨的概念等,掌握磁性测量对判断配合物结构的意义。 4.第4节不作教学要求。 第二篇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无机化学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 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化学96学时) 一、任务和要求 1.无机实验的主要任务 无机化学实验是综合大学化学专业的第一门必修实验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以使深入理解和应用无机化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学习并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掌握某些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素养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内容 基本操作训练;常数测定;无机物的提纯和制备;元素性质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 3.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无机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能进一步理解和应用。 (2)通过元素性质实验使学生对无机化学中一些常见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有较牢固的掌握。 (3)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无机物的制备、提纯方法及应用范围。(4)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正确使用某些玻璃仪器和测量仪器,具备安装实验装置的初步能力。 (5)通过实验使学生在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培养,为后续实验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适用专业 化学专业、应化专业、药学专业、医学专业。 三、实验内容、实验类型和学时安排

实验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无机化学实验Ⅰ为64学时(1-15),无机化学实验Ⅱ为32学时(16-20),分两学期进行。 四、实验内容 实验一安全教育和仪器的领用 目的要求: 1.常用仪器介绍。 2.实验室安全教育。 3.基础实验课的学习方法。 4.常用仪器的认领和洗涤。 实验二溶液的配制 目的要求: 1.了解和学习实验室常用溶液的配制方法。 2.学习容量瓶和移液管的使用方法。

无机化学实验考试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促进学生复习、巩固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本学科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检查学生的实验技能;检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查阅资料手册、自行设计实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二、考试形式 考试方式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形式进行。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共计100分。 平时成绩应根据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以10分制记录在实验报告首页,最后按百分制折算。 三、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1、熟练掌握以下内容: 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 台秤、电子天平的使用; 试剂的取用(正确的取量及估量)与溶液配制; 试管操作;搅拌和振荡; 气体发生器的使用,仪器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收集和净化; 加热(水浴加热)、烘干、灼烧与冷却; 蒸发、浓缩与稀释;溶解和重结晶, 物质分离方法的选择(倾析法、过滤法、离心分离法)和使用; 酒精灯、酒精喷灯的使用; 温度计的使用; 其它常见的一般无机化学实验仪器(或器具)的使用; 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与推理; 实验报告书写与实验装置图绘制。 2、初步掌握 一般仪器的连接、安装与拆卸; 冷冻剂,干燥剂的选择, 3、熟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pH计的使用,电导率仪的使用。

(二)实验室工作技能 了解典型无机药品的保管知识,能正确选择存放容器与存放条件。 掌握实验室一般事故(烧伤、触电、腐蚀、火灾、爆炸等事故)处理方法。 了解实验室废液、废渣回收利用的一般处理方法。 (三)掌握重要无机物的基本性质及其主要反应现象 了解无机物的合成、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 掌握根据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对有关常数的测定方法; 掌握一些重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和制法。 下列实验供考核时选用: 实验一、绪论、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干燥及溶液的配制(粗配) 实验二、灯的使用、玻璃管加工和塞子钻孔 实验三、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实验四、溶解度的测定 实验五、粗盐的提纯 实验六、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 实验七、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 实验八、ds区金属:铜、银、锌、镉、汞 实验九、硫酸亚铁铵的制备(综合性、研究型) 实验十、碱式碳酸钠的制备(综合性、研究型) 四、考试教材和参考书 1、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2、冯丽娟主编《无机化学实验》

无机化学课程介绍

无机化学课程介绍 1. 课程介绍 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 合成、反应和应用。该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技能和应用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化学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 定扎实的基础。 2. 课程内容 该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 原子结构和周期性 - 化学键与分子构形 - 气体和溶液中溶解度和酸碱度 - 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 包括配位化学、晶体学等在内的基础无机化学概念 - 失配位化学和最新的无机材料合成方法和表征方法 - 生物无机化学基础等 3. 学习方法 无机化学需要大量的记忆,但仅仅是灌输知识是不够的。学生需 要理解每一个概念背后的原理,具备独立学习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

及正确使用相关实验技能。学生应该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积极参加实验和讨论,并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 4. 实验部分 实验是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原理和实践基本操作。实验包括晶体生长、配位化学、无机材料合成及其性质等。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实验手册,认真进行实验,注意实验安全,同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5. 考试形式 无机化学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方式,通常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简答题。考试中会涉及这个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实验技能和相关应用知识,强调对概念理解和实践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学生也需要保持对化学研究前沿的关注,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6. 致学生们的建议 首先,理清学习重点与难点,把握好学习方法。其次,积极参加实验和讲座,积极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建立良好的协作精神和自我提升意识。最后,关注领域最新进展,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和潜力,努力成为无机化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师范大学(具体)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师范大学(具体)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师范大学应由学校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编写,大纲内容应覆盖无机化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不同层次的知识要求应各有侧重,既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又要兼顾教材内容的逻辑体系。 高等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无机化学教学大纲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一、课程简介 高等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衔接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重要桥梁。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 2.了解无机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掌握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3.了解无机化学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三、课程内容 1.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键合等。 2.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包括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等。 3.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溶解反应等。 4.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方法,包括化学合成、物理合成、光谱分析等。 5.无机化合物的应用,包括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评价 1.课程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掌握情况。 3.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大学化学思政教学大纲解读 抱歉,我无法为您搜索到大学化学思政教学大纲的相关信息,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大学化学思政教学大纲的信息。 大学化学思政教学大纲通常会结合化学课程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化学工业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这种

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药学专业(学分:2 学时:36)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本科生在一年级的必修课程,与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药剂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物质结构概念、元素周期律、溶液理论、酸碱理论、化学平衡以及配位化合物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重要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并使学生逐步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无机化学是药学类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先讲述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沉淀溶解平衡、酸碱解离平衡、氧化还原和配位解离平衡等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元素周期表中各主族、副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存在、性质、制备及用途等有关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原子结构 (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它们的取值限制,量子数组合和原子轨道的关系;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屏蔽效应;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族、区的划分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熟悉原子轨道与波函数,概率、概率密度与电子云;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与径向分布函数的意义与特征。了解氢原子的Bohr模型的假设、贡献与不足之处,基态、激发态和跃迁等概念,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原理,波动方程的意义,电子云的径向分布。 教学内容:介绍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和Bohr的氢原子结构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核外电子运动的各种状态和排布规律;介绍了Schrodinger方程和波函数及其物理意义;四个量子数;概率、概率密度、电子云以及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屏蔽常数以及原子轨道能量的计算;还着重讨论了周期表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和原子核外电子结构的关系。介绍了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意义及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第二章分子结构 (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离子键、共价键(σ键和π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多原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4学分(72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无机化学主要研究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存在、人工制取、性质和反应,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解释的科学。是理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化学教学中的第一门主干基础课,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也是理科各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热力学原理及四大平衡的关系。掌握原子结构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以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掌握离子键理论、共价键理论、金属键理论对分子形成及其结构的解释。在理论部分的基础上,讨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先修课程要求:已完成高中化学课程 后续相关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 本科阶段的无机化学课程是在中学基础上的逐步深化和提高,同时又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和扎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内容上,删减了与中学化学重复内容,着重强化了化学理论中规律性的知识,从更完善的理论角度重新认识化学物质结构及化学变化规律,加强了对微观结构的描述和重要理论的阐述,同时细化了重要元素及典型化合物的讨论,适当增加了某些化合物新用途的介绍。这些内容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开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无机化学》(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参考书: [1]《基础无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张淑民编著,唐瑜修订,兰州大学 出版社,2011年6月 [2]《无机化学》,宋天佑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无机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主要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的学位课。学生通过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知识,还可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及氧化-还原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掌握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自然界中存在形式、制法及用途;特别是对学生多种能力培养、思维方式训练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初步适应并掌握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从而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以讲授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知识为主,适当地介绍一些无机化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化学原理部分重点在利用基本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元素化学部分重点在于介绍元素性质的规律性。 (2)注意处理好与中学化学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化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特点是:原理部分中的物质结构理论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往往令大一新生望而生畏;而元素部分中描述性的内容较多,易给人以松散零乱之感而抓不住要领,有时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针对这些特点,并考虑到大一学生的特殊性,教学中应该始终紧扣备、讲、辅、改、考、实各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原理部分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强,坚持讲授为主、练讲结合的教学方法。元素部分则坚持以讲带学、以点带面、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采用ppt幻灯片教学,辅之以课堂讨论和课外自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讲授适当的例题,安排适当的习题,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牢固掌握知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学时数:72 学分:3 2010年 4 月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无机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通过研究单质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熟知元素周期表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构建以“化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教学工作项目设置为指导,并结合了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化工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它基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密切结合专业生产的需要,精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深广度及科学性,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和还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学和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数据表达与处理、玻璃管加工及塞子的打孔、台秤与分析天平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电导率仪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等。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最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思维方法和实验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化工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专业知识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应用化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61370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 Inorganic chemistry 学时:64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应用化学(电化学方向)开课学期:1 开课部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先修课程:中学化学 考核要求:闭卷笔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北师大等校主编,《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编,曹锡章、宋天佑等修订,《无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学习指导》(配高教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无机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第一门重要的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化学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它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无机化学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树立初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训练,逐渐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上的过渡,使学生在听课、查阅参考书,自学等方面有一个突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配位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熟练掌握有关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基本计算,规范地使用化学符号和化学语言。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 1 气体 2

制药工程专业《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413100103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学时/学分:48/3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 开课教研室:无机化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学、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并在化学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培养自学能力,并应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能基本掌握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和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固体结构和配合物结构的基础理论,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化工、制药技术工作打下比较巩固的基础。 成绩考核形式:期末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作业、期中考试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掌握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和前景;了解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和前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教学难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 4.教学内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主要知识点: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学科的辉煌前景。 (2)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和前景 主要知识点:无机化学的历史;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无机化学的发展和前景。 (3)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 主要知识点: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 第二章气体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掌握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和分压定律;了解真实气体的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和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和分压定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是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和分压定律。 4.教学内容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主要知识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2)气体混合物 主要知识点: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3)真实气体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学时:68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代码:B01001201 一、教学目的、任务与教学原则和方法 无机化学是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本学科的后续课程学习和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基础电化学、反应速度等理论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反应、制备、结构和用途,培养学生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并注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在授课的过程中,坚持无机化学理论与食品学科知识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求学生关注无机化学在食品中应用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用书本上的理论去解释食品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化学热力学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焓变的概念和生成热、燃烧热、水合热等概念的意义。 2、掌握盖斯定律,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3、了解自由能变化公式(△G=△H+T△S)的物理意义,能运用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教学内容】 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术语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化学反应热效应 4、化学反应的方向 5、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重点:焓变的概念和生成热、燃烧热、水合热等概念的意义;盖斯定律,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难点:自由能变化公式(△G=△H+T△S)的物理意义。 (二)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2、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度影响的规律。 3、掌握活化能、活化分子等概念,并能运用理论解释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4、了解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级数概念,一般了解几个常见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5、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能应用平衡常数熟练地进行计算。 6、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平衡 3、化学平衡的移动 4、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重点: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度影响的规律; 难点: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级数概念,一般了解几个常见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三)酸碱解离平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应用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原理,理解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 2、能从结构观点理解强弱电解质。 3、一般了解离子活度及活度系数等概念。 4、掌握缓冲溶液、电离平衡的有关计算。 5、了解酸碱质子理论、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 【教学内容】 1、电解质溶液 2、水的解离反应和溶液的酸碱性 3、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4、缓冲溶液 5、盐类的水解反应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无机化学》 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90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验课30学时。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药学、药剂专业学生。 三、课程性质地位 无机化学是药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优秀医药学人才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和重要元素的化学基础知识,注重化学与医药学的交叉与结合,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 四、课程基本理念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本着为学员终身学习奠基的思想,强调“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着重介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根据《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在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具体明确的阐述。 《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理论课的安排60学时,实验课30学时。理论课采用大班课教学,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以教员讲授为主。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互动,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课采

用小班课教学,以学员亲自动手操作为主,实验课教员只做必要的讲解、示范和提示,全面培养学员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逐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了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员对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评价学员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本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将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本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依据,二者按20~30%、70~80%的比例构成本课程的综合成绩。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无机化学》的学习,能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基本理论;掌握溶液的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配位平衡;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具备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分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基本理论知识 (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熟悉溶液的依数性并了解其生理意义; (2)熟悉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平衡定律; (3)掌握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原理及pH值的有关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应用; (4)掌握溶度积概念和溶度积规则,熟悉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基本知识和计算; (5)熟悉氧化还原平衡、能斯特方程相关计算;熟悉氧化还原的有关概念; (6)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熟悉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其取值。熟悉原子的电子 层 结构与周期表、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7)掌握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并能运用上述理论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 (8)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组成、命名和配合物中的价键理论; (9)了解一些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性质及离子鉴定等有关知识。 2、基本技能 1、独立进行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 2、掌握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实验仪器的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