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高计划”背景下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

体系改革研究

1 核心概念界定

2019 年3 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1],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围绕人的衣食住行,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观念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大健康提倡科学的健康生活、正确的健康消费等,范畴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及各类组织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2]。

2 “双高计划”背景下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作用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模块化课程体系作为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具有独特的优势。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将课程分成不同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以及学习特点选择不同模块进行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自主阅读、研究和思考来掌握知识。同时,学生根据模块化的学习目标设定个人目标,培养制订学习计划和开展学习管理的能力,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评估,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持续学习的理念[3]。

2.2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大健康作为一个专业群,能够培养专业化人才,但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当前大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并不完善[4]。因此,教师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将大健康专业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养,为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5-6]。

2.3 推动院校自身发展

在大健康专业应用模块化课程体系,也可以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大健康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其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高职院校应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够完善大健康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同时充分革新教学方法与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实习的机会,并促进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因此,应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为大健康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快速发展[7]。

3 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学习氛围不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课堂学习氛围不活跃,学生对课程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是当前大健康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尤其是大健康专业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内容比较枯燥,模块化课程体系又将内容分为不同的部分,模块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难以对学科知识形成全面的认知,更难以将其应用[8]。

3.2 师资队伍培养不足

师资队伍的培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此外,一些高职院校未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践教学

资源不足,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实际案例,无法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9]。

4 “双高计划”背景下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

4.1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大健康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工作,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当前大健康专业的教学状况、企业对于大健康专业学生的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培养一流技术人才,因此,教师需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10-11]。

4.2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供资源支持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希沃白板以及慕课平台等一系列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座、案例分析、实验室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式学习环境,如建立健康科学图书馆、实验室设施和技术平台。

4.3 建立跨学科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增强合作与交流

通过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跨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和国际交流等措施,高职院校可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和协同,促进知识的共享与融合。高职院校应招聘具有跨学科背景和研究经验的教师,形成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同时,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合作项目,如研究项目、科研竞赛等,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与合

作;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12-13]。跨学科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为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发展提供支持。

4.4 为学生提供实践环节与实习机会

高职院校开展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应为学生提供实践环节和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通过实践环节和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参与大健康领域的实际工作,了解行业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首先,高职院校应在每个模块中安排实践环节,如实验、病例分析、模拟操作等,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项目,例如在医疗机构、健康科技企业或社区健康组织中开展调研、项目开发或政策分析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应与医疗机构、健康科技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应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请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14]。在学生实践和实习期间,高职院校应建立有效的反馈和评估机制,确保学生获得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教师通过定期评估学生的实践表现,可以了解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

5 结语

通过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大健康专业群能够更好地满足“双高计划”的要求,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大健康专业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效率,推动大健康行业的发展。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能够为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为推动大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参考。

“双高计划”背景下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 体系改革研究 1 核心概念界定 2019 年3 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1],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围绕人的衣食住行,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观念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大健康提倡科学的健康生活、正确的健康消费等,范畴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及各类组织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2]。 2 “双高计划”背景下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作用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模块化课程体系作为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具有独特的优势。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将课程分成不同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以及学习特点选择不同模块进行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自主阅读、研究和思考来掌握知识。同时,学生根据模块化的学习目标设定个人目标,培养制订学习计划和开展学习管理的能力,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评估,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持续学习的理念[3]。

2.2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大健康作为一个专业群,能够培养专业化人才,但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当前大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并不完善[4]。因此,教师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将大健康专业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养,为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5-6]。 2.3 推动院校自身发展 在大健康专业应用模块化课程体系,也可以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大健康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其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高职院校应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够完善大健康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同时充分革新教学方法与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实习的机会,并促进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因此,应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为大健康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快速发展[7]。 3 大健康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学习氛围不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课堂学习氛围不活跃,学生对课程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是当前大健康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尤其是大健康专业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内容比较枯燥,模块化课程体系又将内容分为不同的部分,模块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难以对学科知识形成全面的认知,更难以将其应用[8]。 3.2 师资队伍培养不足 师资队伍的培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此外,一些高职院校未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践教学

“双高计划”背景下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探索

“双高计划”背景下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探索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各领域,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性设计。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以“双高”建设为目标,以集团化办学为引领,以产业学院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途径,被国家媒体点赞为“黄石模式”。 产业学院建设的背景分析 (一)国家层面:产业学院建设是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的新导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厂办学校、厂校一体;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行业举办职业教育,校企分离、校办工厂;3.21世纪初,政府部门举办职业教育,行校分离、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进入新时期,多元主体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双元。 校企合作经历4个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产”与“教”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根本原因是产教融合多元主体的主观认知、利益视角和行为逻辑存在差异。因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产业学院是重大突破口。因为产业学院可以把政校行企多元主体紧紧联结起来,实现产教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治理共同、育人共同、文化共同、情感共同,从根本上破解产教融合深层次问题。 (二)地方层面:建设产业学院,黄石有土壤、阳光和空气。 黄石是中国钢铁工业摇篮,中国近代首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中国首家机械化露天开采铁矿——大冶铁矿,中国第二家商办水泥厂,湖北省境内首条铁路,湖北省首只股票都诞生于黄石。工业是黄石的城市之魂。特别是近些年来,黄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名列全省前茅,每年企业用工缺口在3万人以上。工业经济是黄石职业教育的肥沃土壤。 黄石建设产业学院有充足的阳光: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升前所未有,黄石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黄石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把职业教育作为产业转型战略工程,举全市之力支持职业教育。为了支持学校发展,黄石市投资28亿元,按照在校生1.5万人、占地947亩、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的规模在国家级别开发区建设新校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强大支撑体系逐步形成。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构建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构建与高 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摘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的系统性数字经济服务人才 培养示范模式,有利于传统专业的改革。本文通过目标、研究、实施、保障四个 维度,对职业院校专业群的构建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推动职业教育 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确定职业院校专业群构建的内在逻辑,引入现代学徒制,构建以服务数字经济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水平专业群;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1.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构建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数字经济,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指的是广泛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发展的经济, 通常来说也被人们认为是互联网经济或者信息经济。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对 数字经济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定义:“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 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 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此后该定义不断 发展完善,破除了狭义上的信息经济概念。 1. 响应政府号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数字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浙江把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数字经济使当前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促进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形成数据资源驱动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构建数字经济创新专业群以及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1. 落实国家政策,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人 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相较于普通高校,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比较滞后,尽快推动职教建设计划,发挥其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家职业教育改 革实施方案》以及“双高计划”引导下,职业院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双高 计划”提出后,建设了56个高水平职业院校,又确定了141个高水平专业群, 这将高职教育发展在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出来。通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 需求,对数字经济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进行研究,发展出模范的数字经济服务人 才培养模式,为全国各职业院校提供借鉴意义[1]。 1. 创新校企育人机制,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引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把企业生产引入到高 职院校中。企业可以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对员工的培养融入到 学校人才培养,这样能够使企业免于再耗费资源和精力来培训人才,从而降低企 业的人才培养成本,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校企融合机制提供相应的参考。 1. 数字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融合,我国数字 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向供给端进行发展。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重心 向生产领域进行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 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劳动力市场在高技能人才领域的缺少,导致我国数字经济的 发展受到了限制。我国也面临着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中低端人才不断扩张,相 应的中高端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比较稀缺,市场对于数字化人才、综合性人才的 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是传统职业和互联网的联合,为了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刘泽汀谭海丝许杰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0年第03期 【摘要】本文阐述“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认识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缺乏服务意识、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深入开展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调研活动;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内涵;通过现代学徒制提升服务水平;产学结合,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支持。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081-03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该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抓住“双高计划”发展机遇,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竞争力水平和办学吸引力,推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尤其是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引领职业教育服务、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深入研究推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是“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把握好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高职院校才能因地制宜地开设合适的专业,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 (二)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坚持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提出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产教融合的基本着手点是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要求。只有通过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才能够使高职院校师生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课程教学体系,

“双高计划”背景下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体系构建研究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已经成为促进各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大家的众识。本文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使之符合双高计划的评选要求,以及提升职业院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标签:双高计划;职业院校;技能竞赛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 所左右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 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以下简称“ 双高计划”),这是继国家示范校(骨干校)项目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 “双高计划”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2019年已启动第一轮建设。全国共有197所高职院校入选,其中高水平学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141个。对于没有入围的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在9项标志性成果中要不少于5项,其中就有3项涉及到技能竞赛成果。对于入围高职院校来说,技能竞赛成绩也是检验其高水平职业学校和右高水平专业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 1 双高计划对竞赛成绩要求 (1)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仅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教师获得过国家级奖励(仅包括“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 (3)建立校级竞赛制度,近五年承办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从评选标准来看,需要师生在国家级比赛获奖。同时还需要建立校级技能竞赛制度。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精英竞赛,通过竞赛切实提高大部分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2 职业院校“1234”技能竞赛体系构建 主要指成立1个技能竞赛管理中心、抓住学生竞赛和教师竞赛2条主线、有效管理赛前、赛中、赛后3个阶段;有效衔接课程竞赛、校赛、省赛、国赛4个层次,构建符合“双高计划”的“1234”技能竞赛体系。 (1)技能竞赛管理中心

高校教学典型案例申报材料

高校教学典型案例申报材料 x学校在“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健康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目标,以医教融合、协同发展为主线,立足“卫生+康养”双领域办学定位,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构建了“尚医德、重基础、强技能、复合型”卫生健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医学人才,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新高地。 一、尚医德:扎根医学人文教育培养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实施思政课“两对照双提升”工程。建立“一院、二中心、一工作室”的“121”建设模式,创新“一体两翼多模块”思政课程体系,采用“六讲法”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说清思政课程+学好原理原著+演活四史故事+讲明中国故事+唱响红色经典”为主线,探索医学高职思政课“五种形态”示范课堂建设,塑造了“说学演讲唱”五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品牌。3 名教师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思政教师代表,成为河北省高校学习宣传党的x 大精神师生宣讲团成员。《伟大的中国梦》诗朗诵MV获2022年河北省职工文化“五个一”精品创作大赛优秀奖。 二是落实课程思政全覆盖。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实施课程思政“1+1+1”研修计划,推进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育人导向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医学特色“三示范、四融入、五保障”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成课程思政案例库1个、示范课10门、示范团队10个。2门课程在2022年度全国职业院校医药卫生大类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上进行展示。 三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构建“认知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佑护生命”的四个生命价值观教育维度,开辟“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实践基地、心理教育”教育推进新路径。建设“1+N+X”并行式课程体系,营造“环境化、社团化、专题化”沉浸式校园文化;建立“生命历程、生命质量、生命关怀”体验式实践基地群;开展“心理筛查、心理咨询与生涯指导”贯穿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仁爱精神、大医精诚”的高素质卫生健康人才。研究成果《以生命教育为核心“校院协同、四位共育”高职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由河北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 二、重基础:拓宽基础能力培养路径

心得体会:深刻把握“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最新)

心得体会:深刻把握“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最新) 今年以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落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迅即启动,充分体现了国家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行动力。“双高计划”站位高、目标远、举措新、平台大,旨在打造职业教育的“中国标杆”“中国方案”。项目院校落实好改革、发展和建设任务,需要把握好标准、制度、队伍和平台四个关键。 一是标准。“双高计划”将标准的开发与应用作为重要的建设任务,提出“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 首先,“双高计划”学校要树立标准化办学的强烈意识,争做标准落实的“示范者”。将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关键环节的标准化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和“突破口”,落地开发从职业、专业、课程到校企合作、教学过程、学业评价等的校本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把握高水平学校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要求,探索建立基于“大国工匠”型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以高标准引领人才培养改革。

其次,要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发,争做标准开发的“首创者”。积极提升校本标准、优势领域的经验与范式,为国家标准制定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数据和标准参考;率先牵头研制新技术、新专业、新课程领域的相关标准,引领和促进同行发展;实质性参与行业组织活动乃至牵头组建新兴领域的行业组织,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抢占职业教育在行业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再其次,要率先开展标准的国际化,争做中国标准输出的“先行者”。将本土标准的国际化及输出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指标,率先将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技术领域的专业教学、优质课程、职业技能评价等标准实现国际通用,并通过国际开放办学充分运用到留学生培养、境外办学和国际培训中,面向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中国标准”。 二是制度。高水平不仅要有大量的显性成果来体现,也需要一系列高水平的制度来支撑。“双高计划”充分凸显了制度建设在职教发展和学校改革中的重要性。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突破性、创新性制度设计。“双高计划”学校要率先开展1+X证书的落地制度建设,在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适配优化,模块化、层次性、多接口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基于育训结合、

“双高计划”背景下基于产业链需求高职汽车特色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双高计划”背景下基于产业链需求高职汽车特色专业群建设研 究与实践 “双高计划”是指以提升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在“双高计划”的背景下,基于产业链需求的高职汽车特色专业群建设成为了研究与实践的焦点之一。本文将从产业链需求、高职专业建设、汽车专业群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基于产业链需求的高职汽车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旨在为推动高职汽车专业群建设提供参考。 一、产业链需求与高职汽车专业群建设 (一)产业链需求背景 汽车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涉及到汽车制造、零部件制造、汽车服务等多个领域。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汽车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增汽车保有量超过了2.5亿辆,汽车拥有和使用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将进一步推动汽车服务市场需求。与此汽车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基于产业链需求的高职汽车专业群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职汽车专业群建设背景 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承担着对各类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当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汽车相关专业的培养与教育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汽车产业链较长,技术技能要求较高,高职汽车专业群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训条件滞后、师资队伍短缺等。如何在满足产业链需求的前提下,建设高质量的汽车专业群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的热点问题。 (一)现状概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汽车专业群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展开了建设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涵盖了汽车技术、汽车工程、汽车服务等多个方面;在实训条件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在师资队伍方面,不少高职院校也注重引进汽车行业专业人才或者培养本校教师的能力。总体上看,高职汽车专业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问题与挑战 建设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挑战。部分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群建设过于分散,课程设置不够精细,缺乏深度与专业性;实训条件滞后、设施陈旧、设备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

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曹祺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2年第27期 摘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全员参与度较低、跨部门跨学院的信息沟通不太畅达、任务分解不够精细、可执行度较差、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可以借鉴项目化的管理方法,建立层次清晰、任务明确的组织机构,健全“四级联动,层层落实,逐级负责”的行动机制,完善績效考核和奖惩制度,形成偏差预警监控系统,以保障“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的顺利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思路;项目化管理;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9C-0060-04 自2019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以来,历经学校申报、省级推荐、遴选确定,在全国32个省级行政单位推荐的230所院校、453个专业群中遴选出56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41个高水平专业群[1],共计197个单位、253个专业群已经正式立项并开始建设。“双高计划”有着更多的内涵和更大的外延,实行国家、省、校三级推进,地方政府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强化政策供给。评选出地方高水平技能大学,支持本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安徽省现有技能型高水平大学16所(其中A档12所,B档4所),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17家。随着“双高计划”的深入推进,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双高计划”的具体背景、政策要义,研究思考由“双高计划”折射出的高职教育发展改革方向,加深认识,以利实践。 一、“双高计划”建设的现状和挑战

“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思路探索

“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思路探索 作者:王月宏成洋赵亚玲 来源:《科技风》2022年第06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5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明确要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煤矿机电方向)为“煤矿开采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内专业、国家骨干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陕西省重点专业、陕西省高等职业继续教育特色专业等。专业对接煤炭智能开采产业高端、重点服务陕西煤炭企业,区域优势明显。专业建设紧跟煤矿智能化开采的高端化需求,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调整机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延伸对外辐射能力,丰富专业教学资源。本文以我院机电一体化(煤矿机电方向)教学团队为例积极探索建设思路。 一、学院搭建平台,教师展示自我 教师成长离不开组织和平台,搭建符合四支队伍建设及发挥教学创新团队功能的教师成长平台,包括混合式教学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平台、内涵讲坛和国际交流平台。根据不同教师的学识、素养、个性等差异,为不同发展途径及发展需求的团队教师搭建不同的平台。 (一)应用混教平台,提高信息融合能力 充分发挥“虚实兼济、内外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平台,包括校内外煤矿机电实训基地等线下实训教学平台,省级矿山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线开放课等线上教学平台。依托混合教学平台,团队全员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企业生产现场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翻转课堂、任务导向、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海量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课前完成资源推送,课中进行理实一体和虚实结合的教学,课后巩固拓展、创新提升。

基于“双优”建设背景下中职教育关于“三教改革”的方法探究

基于“双优”建设背景下中职教育关于“三教改革” 的方法探究 2019年,xxx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首次提出教师、教材、教法三个层面的“三教”改革概念。教师、教材与教法是解答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核心问题的重要基础,是理清职业教育运行规律与教育变革的关键。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明确“三教”改革的价值,理清“三教”改革的思路,优化“三教”改革的路径,成为双高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的价值 (一)强化培养质量,锻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教师是施教主体,教材是内容载体,教法是实施导体,三者缺一不可,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强化人才培养质量,锻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三教”改革明确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法改革,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用先进科学的理念指导职业教育发展,将极大地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人才成长规律的契合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职业教育的形象,增强对民众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主流趋势呈现出整体设计、自上而下的特点,而此次职教改革更多地反映了我国产业转型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 切需求,进而“倒逼”顶层设计做出变革,构建自下而上的职业教育

改革新格局,促进人才培养提质增效。而且,从教育端的“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向“以生为本”的学生端发力,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双师”队伍为施教主体,以“双元”教材为育人纲要,以“产教”结合为育人手段,构建起三位一体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更能满足产业转型要求,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提升职教水平,抢占世界级职教高地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加快推动“三教”改革,对整体提升职教水平、抢占世界职教高地意义重大。“双高计划”提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的目标,而“三教”改革则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以双高建设为方向,以“三教”改革为抓手,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抢占世界级职教高地,打通国内国际循环发展通道。对内,职业院校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加强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国家规划教材,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要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照实施课堂教学革命,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走市场化道路,建设国内职教高地;对外,职业院校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抓住“三教”改革契机全方位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新推广情境式、项目式、沉浸式教学模式,加快形成产业集聚,聚力建设世界水平的专业群。在全球竞争加剧与教育变革深化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无论是以“三教”改革为抓手的对内改革,还是以双高建设为导向的对外开放,都有助于提升我国职教水平。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研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专业群建设评价是衡量“双高”建设绩效的必然要求,是解决 专业群建设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专业群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 目前学界对专业群建设评价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构 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以CIPP评价模式为分析框架,提出评价指 标设计要以专业群目标建构能力为前提,以专业群资源配置能力为保障, 以专业群运行实施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群成果绩效能力为关键,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展专业群建设评价的建议,即坚持动态发展性评价、加强第三方机构评价、推进协商共建式评价。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评价;CIPP评价模式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2022年,国务院颁布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要求建立 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 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健全职业学校评价,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专业群建设是实 现高职院校高質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其内涵提升的重要抓 手和发力点,从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提出特色 专业群建设任务,到2022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将专业群建设列为高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专 业群建设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专业群建设评价 是对专业群建设质量进行诊断、鉴定和改进的过程,建立科学、系统、规 范的专业群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 专业群内部结构,预警和纠正专业群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保证专业群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研究

“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专业和专业群设置更加关注行业、 产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专业群建设更要与产业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相联系。要想 培养适应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深入 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全面认识职业的资格要求,并将其准确地反映到教学标准 等教学文件中去。 关键词:双高;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改革 一、研究背景 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19 年高职双高计划、百万扩招, 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高职教育经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 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国务院向职业教育提出“职教 20 条”的“命题作文”时,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课程的建设 还存在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在专业群的构建方面,职业教育尚缺乏足够的研究。从近年来开展的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搭建、信息化课程改革均以专业为单位,重视专业体系下 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在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构上思考不足,课程改革与专业群课 程体系的对接难落地,较难有效支撑专业群的建设。 因此立足于培养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构建高水平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是 摆在所有职业教育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设计得是否合理,取决于所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否科学。学习任 务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而设计的学习载体,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 职业教育的学习任务来源于企业生产或服务实践,由此建立起学习和工作的 直接联系,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生产任务的真实再现,即所谓的“源于工作,又高 于工作”。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一般就是职业院校的一门课程,由一个或若干学 习任务组成。如“机械装置制作”是机械加工技术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也是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课程,包含“夹具制作”“液压千斤顶制作”等若干学 习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后,学生可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学习任务的 设计由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岗位特征、产品类型、工艺流程种类以及不同的服 务对象等因素决定。设计学习任务时,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专业和教学经验。因此,同一门课程的学习,在不同学 校可能会通过不同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习任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像是“导演”对教学“脚本”的设计,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任务。因此,学习任务的质量,是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质量的体现。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 育相比,它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不是学科逻辑,而是职业能力发展逻辑。普通教 育是先理论后实践;职业教育是先实践后理论。职业教育课程是按照能力发展逻 辑确立的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其课程结构和顺序设计符合人的职业能力发展 规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是从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来的,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 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包括“工作”的全部内容,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通过综合性学习任务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职业的 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问题情境”;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学生可获 得一个职业的职业资格,从而在“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以及“学习内容”之 间建立直接的联系。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课程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课程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和 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学习 的主体是学生,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认知能力和生涯发展的潜力;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工作实践,反映工作的整体内涵,即工作对象、工作条件 和工作要求;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课堂革命的动因、主体与策略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课堂革命的动因、主体与策略 作者:裴勇 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1年第11期 [摘要]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堂革命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多源化、学习需求多样化、教学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内容适应产业发展、教学模式转变等诸多新挑战,亟须通过课堂革命得到有效解决。高职院校需要厘清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共同发挥力量开展革命性的创新探索,从开展分类培养、建立对接产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化开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课堂革命。 [关键词]双高计划;课堂革命;“三教”改革;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裴勇(1980- ),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江苏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701,项目主持人:裴勇)和2020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大项目“‘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三教’改革系统推进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JMJG01,项目主持人:裴勇)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2019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1-0108-05 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增强适应性,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已进入质量内涵发展新阶段。提升育人水平是质量内涵发展的核心,育人水平的提升直接取决于“教”和“学”,基础在课堂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双高计划”把“深化‘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作为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措施,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深入分析推进课堂革命的原因,明确课堂革命的主体力量,有针对性地研究推进课堂革命的策略。通过推进课堂革命,改进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能力,优化育人机制,满足新时代高职教育地位变化、育人使命、内涵发展带来的变革要求,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课堂革命的动因

“双高计划”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双高计划”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作者:***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3期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发挥办学优势、打造办学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以学前教育专业为龙头,音乐、美术专业为艺术支撑,语文、英语专业为文化支撑的学前教育专业群,并从构建“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生态化育人体系、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四个方面开展了初步探索。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深化改革遇到的跨界协同培养人才、模块化课程体系创建、企业深度参与机制完善、资源深度融通共享四个方面的问题,创新构建出“一体双翼、多元融通、开放共享”的学前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双翼;多元融通;开放共享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3-0030-04 作者简介 李斐(1974- ),女,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副教授(江门,529000)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学前教育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0GXJK499);广东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政校园’三位一体共育卓越幼儿教师教育能力研究”(粤教高[2015]4号文15号),主持人:李斐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与以往单一的专业建设相比,由几个专业组建成专业群协同发展,可以充分发挥跨专业的优势。专业群体量大,企业参与度广且深,群内专业资源融通共享强,不仅避免了建设资源不足、重复建设、供需失衡等问题,而且能使专业群建设更加充分灵活地适应行业产业集群升级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显而易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群建设已成为其发挥办学优势、打造办学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专业群如何建設,尤其是如何发挥专业群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是当前亟待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群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学前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基础 2019年,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以学前教育专业为龙头,音乐、美术专业为艺术支撑,语文、英语专业为文化支撑的学前教育专业群,依托该专业群,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构建“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第一,确定“卓越教师”培养理念,明确将教育科学观察与发展性评价能力、班级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教学反思批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主要内容。第二,成立江门职业教育联合会,利用该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整合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用人单位提供的资源,共同参与到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一线的有效对接,丰富学生实践教育经历和经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第三,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小学等共同论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教育实践能力训练项目。 (二)构建生态化育人体系 学校依托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与教师专业技能比赛项目要求,结合卓越教师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将专业群相关课程教学资源要素和育人能量有机融合,初步构建了融通互补、互促共生的专业群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体系。此外,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以教师研究项目为依托组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团队,着力推广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各类创新创业科技竞赛,通过专业与行业互动,以教科研带动专业发展、以技术服务培训促进资源互补、以创新创业训练引领教师成长,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三)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第一,学校组织业界专家,基于教师岗位工作任务,以教师资格证国考考纲内容和省赛、国赛竞赛项目要求为依据,共同论证开发了专业群教育实践课程体系,通过规范设计与实施教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扩招背景下基于“双高计划”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扩招背景下基于“双高计划”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高职扩招双高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一百万人的计划,掀开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新序幕。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发布《高职扩招工作实施方案》,就高职扩招相关问题做了详细说明。2020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的任务。2020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退役军人部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稳定高职扩招规模,向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倾斜,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在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群体单列计划的基础上,积极动员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人员等在岗群体报考。 高职扩招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体现了国家期待高职教育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成为探索者,将对高职教育未来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历史影响。高职扩招后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的文化基础、技能、目标、兴趣、年龄都差异较大;同时,高职院校资源供给压力陡然增大, 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难度加大,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培养过程,所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刻不容缓。 (2)课题界定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在2035年前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说明“双高计划”纳入中央深化改革战略决策部署。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按照“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建设要求,遴选出服务国家发展导向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加快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泛指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和方法,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人才质量标准、教育保障条件、教育教学方法策略和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等诸方面的内容。随着高职生源多样化,高职院校要注重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要充分调研“非传统生源”的学习背景、动机以及目的,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尽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中国知网上,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二十多年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论文在数量上已达到了3000余篇,除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 经过筛选, 最终确定了200余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分析。总结为,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国外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的模式:一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二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CBET)模式;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和“关键能力”模式;四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模式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2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立足国情、教情、省情等,开始重视构建自己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形成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式”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等。 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高职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和“双高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显示相关文献非常少,而且已有的研究多聚焦于某一专业或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探讨,缺乏针对高职扩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尤其是缺少对高职扩招政策指引下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4)选题意义 我国现有1423所高职院校,过去高职生源以18至22周岁适龄人口为主,主要是传统生源。2019年高职实际扩招116万人,招生人数同比增加27%以上,除了应届中职、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外,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非传统生源约52万人,占扩招总人数的一半左右。随着今年职业教育进一步释放扩招红利,特别是此次疫情中就业影响较大的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非传统生源比例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也决定了现代社会与人才需求对接的契合度。基于此,本研究以高职扩招为背景,以高职扩招和“双高计划”的相关政策指引为研究基点,聚焦高水平高职学校这一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载体,探索在高职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