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模式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

“互联网+”模式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

“互联网+”模式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行业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旅游行业作为传统的服务行业之一,也不例外。在互联网+模式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互联网+时代对导游行业的影响、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意义和改革内容,以及改革中的难点和挑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互联网+时代对导游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获取的便利,对导游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普及,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旅游攻略的获取和行程的安排,导游的传统作用逐渐被削弱。其次是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以前,导游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旅游资讯,但在互联网+时代,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到所需信息,导游的信息垄断地位被打破。再次是服务模式的升级。互联网+时代强调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导游需要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传统的通用性导游服务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二、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意义和改革内容

针对互联网+时代对导游行业的影响,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模块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可以将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引导教师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将导游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模块化形式组织,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基础理论模块。包括旅游学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知识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导游行业的基本认知。其次是实践操作模块。包括导游实际操作技能、领队业务技能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再次是专业素养模块。包括导游职业操守、文明礼仪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最后是行业发展模块。包括旅游市场分析、行业政策法规等,帮助学生了解导游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行业要求。

三、改革中的难点和挑战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虽然意义重大,但仍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首先是课程设置的挑战。模块化课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能够全面系统地覆盖导游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现有课程设置和教材资源可能存在不完善和不适

应的情况,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整。其次是实施过程的挑战。模块化课程教

学需要全面升级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包括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

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这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是评价体系

的挑战。模块化课程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和能力水平,但是现有的评价体系可能存在难以有效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问题,需要进行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最后是师资队伍的挑战。模块化课程需要具备高水平的

教师团队,能够全面了解导游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教学需求,具备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但

是现有师资队伍可能存在不足和不够优秀的问题,需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

域的重要课题。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持续改革,才能更好地

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需求,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导游人才做出贡献。对于教育管理者

来说,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为改革提供坚实支撑。对于学

校和教师来说,需要提高教学水平,积极适应新变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对于学

生来说,需要不断学习创新,提高自身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相信通过共同

努力,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为导游行业培养更多更

好的人才。

旅游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1、前言 1.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入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一门必修的学科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旅游基础知识,并为继续学习导游讲解服务等其他专业课程做好必需的知识准备。 1. 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的确定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为依据,其中专业知识分基础知识、旅游景观两大类,具体包括旅游业的概况、中国文史常识、中国的四大宗教、中国的民族与民俗、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风物特产、中国自然旅游景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的世界遗产等9个相关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都以旅游服务所需的相关知识作为活动的载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实训、情景模拟、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 本课程建议总课时为110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旅游业的了解,构建与旅游相关的历史、民俗、宗教、建筑、园林、饮食、风物特产等基本知识,并能在旅游计划的制定、旅游产品的推销、指导游客的购物、导游讲解服务、景区服务等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达到全国导游员职业资格相关考核内容的基本要求,建立对旅游服务专业的初步认识,激发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祖国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热爱,陶冶健康的情操,培养学生善于沟通、易于合作、表达流畅、大方热情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具有介绍旅游产品的基本能力; ·具有阅读旅游地图的基本能力; ·具有对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初步的欣赏能力; ·具备在导游讲解服务、景区服务中运用旅游基础知识的能力; ·具有收集、分析旅游信息的初步能力; ·具有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

“互联网+”模式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

“互联网+”模式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行业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旅游行业作为传统的服务行业之一,也不例外。在互联网+模式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互联网+时代对导游行业的影响、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意义和改革内容,以及改革中的难点和挑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互联网+时代对导游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获取的便利,对导游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普及,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旅游攻略的获取和行程的安排,导游的传统作用逐渐被削弱。其次是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以前,导游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旅游资讯,但在互联网+时代,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到所需信息,导游的信息垄断地位被打破。再次是服务模式的升级。互联网+时代强调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导游需要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传统的通用性导游服务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二、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意义和改革内容 针对互联网+时代对导游行业的影响,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模块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可以将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引导教师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将导游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模块化形式组织,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基础理论模块。包括旅游学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知识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导游行业的基本认知。其次是实践操作模块。包括导游实际操作技能、领队业务技能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再次是专业素养模块。包括导游职业操守、文明礼仪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最后是行业发展模块。包括旅游市场分析、行业政策法规等,帮助学生了解导游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行业要求。 三、改革中的难点和挑战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虽然意义重大,但仍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首先是课程设置的挑战。模块化课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能够全面系统地覆盖导游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现有课程设置和教材资源可能存在不完善和不适

导游业务课程标准

《导游业务》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导游业务 2.课程类别:旅游管理专业和涉外旅游的专业核心课程 3.课程编码:081024 4.学时:70学时,其中讲授50学时,实训20学时;3学分 5.适应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二)课程性质 《导游业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该课程是“双证课程”,既是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同时也是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课程,更是导游员从事导游工作的必修课程。导游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在带团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现优秀导游员风采。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的依据 本课程标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2011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导游人员处于旅游工作的一线,导游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个人、旅行社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因此,培养高智能、高技能的优秀导游人员至关重要。《导游业务》课程,通过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强化训练中提高自身技能、优化自身形象,为今后的旅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项目化课程设计方法,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课程目标制定上,重如何做,如何用,轻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用; 二是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重讲解方法的模拟练习,突发事件的处理训练,轻记忆、背诵概念性的内容; 三是在考核方式上,重日常学习、模拟讲解考核,轻期末考试、作业对错考核。 通过这些改革,使《导游业务》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讲解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课程,成为一名合格导游员的基本工具,而不仅仅是通过考试,取得学分的一门课程。 3.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本课程是根据旅游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1年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求而设置的。 4.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研究论文: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模块化教学浅析

90869 学科教育论文 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模块化教学浅析 “浙江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共分四个科目,分别为“现场讲解”、“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和“导游基础知识”,而导游基础知识又由《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组成。该门课程也因内容涵盖广、知识点散杂、记忆难度大等原因,成为导考中相对较难的一门课。从往年的试题分析可得,《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考核所占比例略高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因此,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在授课方式方法及效果上,也面临重大的考验。 1 课程定位 《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是一门系统介绍导游从业人员必备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是一门集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导游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必考内容,在专门培养导游人员的专业课程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熟练掌握导游所需的浙江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园林景观、宗教建筑、饮食物产、旅游文学等知识,形成广博的文化视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更加注重将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具体实践之中去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引导游客发现美、欣赏美。因此,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旅游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改革依据 “能力本位”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CBVE(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的简称,是一种以培养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职业教育模式。该论点提倡职业教育应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获得岗位操作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1]。导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方向为导游岗位、门市接待岗位、外联计调岗位等,而学习导游基础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化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2]。浙江省的高职院校需从导考要求出发,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之外再集合地方性,学习《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是的高职导游专业教育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增强导游专业服务地方的能力。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优化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优化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作为旅游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导 游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创新和优化《全国导游基础 知识》课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围绕着如何进行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优化展开讨论。 一、课程教学创新 在当前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导游的角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提供景点介绍和服务,而是需要具备更多的综合素养和技能。在课程教学方面,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1. 引入实践案例 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大多是通过课堂讲授理论知识,而缺少实际案例的引入。可以通 过引入实践案例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真实的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从 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可以邀请成功导游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或者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了解各种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多元化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或者开展小组讨论和互动式教学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和方式下,更好地掌握 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和 提升。 3. 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际操作性,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真 正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和常见问题,让学生进行 分析和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优化是指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 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 1. 完善教学大纲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大纲需要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 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质量。在大纲中应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和完整。 2. 强化实践环节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互联网+课件2.0教学模式变革探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互联网+课件2.0教学模式变革探究 作者:何章强 来源:《商情》2020年第08期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兴国之发展大计,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与推进的迫切需要。前者对后者作用明显,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需要先理清思路,并需求解决之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体系 4G时代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网络+课件教育形式搭乘信息技术快车一路超越,将教学形式与内涵大大提升。在线课程、慕课、微课形式的教学模式逐渐运用于高校课堂。课件与课堂形式多样化、网络化,课下练习个性化,互动性强成为了互联网+教育的重要特征。伴随着5C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课件课件教学模式将会持续变革,云课程平台会成为课堂的主角出现。通过整合云技术和教育资源,将课程资源和课程形式互联网化,将课件转变为App软件。在微课、翻转课堂基础上通过App增设可视化思维教学、移动资源库、在线练习答疑、在线课堂管理、网络笔记、虚拟情景化教学等内容,对传统课程进行再次变革,逐步实现互联网+课件2.0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变革的冲击与作用 高校传统课堂教学在近年来已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件的形式也从PPT和在线互动课件向App软件和云平台过渡。互联网+课件2.0教学模式的转变给高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用影响甚远。一直以来国家对信息化教育期望值颇高,需求迫切。《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十年规划期接近尾声,今年为收官之年,但是从信息化教育普及和利用率来讲还不及预期。因此,在2018年4月,国家再次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借5G通讯技术和APP软件迅猛发展之势,对信息化教育进行攻坚,继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打破常规,促进教学方法体系转变 教学方法体系转变要求教师教学行为发生改变,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形式,提升课堂管理水平。互联网+课件2.0教学模式的变革首先确定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基调,因而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在此,教师已经不再是全部知识的讲授者,而是通过转变教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 育”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1.04.17 •【字号】京教基二〔2021〕4号 •【施行日期】2021.04.1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信息化 正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 作方案》的通知 京教基二〔2021〕4号 各区教委、燕山教委,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各高校,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抓好贯彻落实。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1年4月17日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

为探索推进我市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在认真总结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经验,广泛调研学校和互联网教育企业基础上,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则和目标 工作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开放有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丰富教育教学供给,改革评价机制,通过优质教师资源线上流转,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推动教师发展。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新技术激发教育活力,培育教育发展新动能,构建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新样态。 发展目标。“空中课堂”形成覆盖小初高各学段各学科的全口径课程资源库,实现应急状态线下线上场景瞬时切换。“双师课堂”基于优质微课丰富教育供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优质资源均衡。“融合课堂”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理想学习状态。用技术优势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标准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特色多样化的高中阶段教育。 二、重点任务工作 积极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落地应用,总体设计为“3+4+5”,即打造三个课堂,构建四种能力平台,形成五个工作机制。具体3类12项工作任务如下。 (一)优化空中课堂 空中课堂是通过完善疫情防控期间“空中课堂”机制,遴选骨干教师录制优质课程,配套线上学习资源,电视大屏加网络小屏,自主点播加教师指导,保障紧急状况线下停课后的教学需要,保障因病、事假不能到校学生的学习需要,保障特殊教育需送教上门的学生需要,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研究的范例。 空中课堂是在线教学基本形态,目前已形成规模,推进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具体任务如下。

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旅游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探索

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旅游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探索 作者:沈晨仕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52期 [摘要] 把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三教”改革,融入旅游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当今旅游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分析旅游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分析将工匠精神融入旅游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路径,为旅游院校开展“工匠精神”的融合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匠精神;旅游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52-0159-03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工匠精神,《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随后频繁出现工匠精神一词,并强调了职业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三教”改革,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旅游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工匠精神在旅游产业中的内涵阐释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全面思考、仔细琢磨、精益求精的理念,是“匠心”“匠术”与“匠德”的总和。“匠心”指个体在心理上对职业的意义、价值的高度认同,对从事职业的高度忠诚,会思考,这是工匠精神之“基”;“匠术”指对职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是要会做,这是工匠精神之“本”;“匠德”指对职业的专注与敬畏,心无旁骛,这是工匠精神之“魂”。如今,“工匠精神”自从首次出现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后,一直多次在各级政府的文件中出现。人社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通知》提到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对我国31个省或市级产业工人工匠精神评选文本的分析显示,工匠精神由匠心层面的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品质,匠行层面的专注坚守、传承引领品质,匠品层面的职业操守、责任担当品质三个层面构成。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以后,很多省市结合地区情况出台的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都提到了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虽然论述各异,但有三个方面是其精神内核:(1)专注坚守、精益求精。(2)崇德尚能、德艺兼修。(3)传承引领、勇于创新。

《导游业务》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导游业务》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旅游者对作为旅游服务行业“灵魂”的导游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我们《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经过近几年的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我们在《导游业务》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创新,其主旨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个性化,改变过去教学场所仅限于教室,教学形式仅限于“填鸭式”,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的传统方式,将教室向户外延伸,让学生走出去;同时,采取把专业人员请进教室以及模拟教学等多种作法,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变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与目标 《导游业务》课程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骨干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掌握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必须的具备的各种实务知识和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旅行社的基本业务知识与能力掌握与培养、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的掌握、导游讲解能力和带团技能的培养、导游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等。 (一)课程建设和改革历史与现状 2001年,为解决江西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学院开办了第一届中专导游专业,开始招收旅游方面的中专学生。在2003年学院正式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自始,有关导游业务和旅行社业务的课程开始开设,纵观近7年的课程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摸索时期(2001-2003年):自2001年起,我国国内旅游迅速发展,江西省的旅游业规模也得到了迅速扩张,社会上对导游人才的需求量迅猛增长。我校开始招收中专导游专业的学生,并开设了《导游业务》课程,但当时由于任课教师没有导游经历,社会上的导游在学历上、知识结构上也达不到高校教师的要求,因此,当时的课程主要靠教师进行理论讲授为主,教材选用的是江西省旅游局导考01年版本《导游业务》教材,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和对学生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 2、提升时期(2003-2006年):2003年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开始招收

慕课cMOOC和xMOOC两种教学模式分析-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教育论文

慕课cMOOC和xMOOC两种教学模式分析-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MOOC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缩写[1],国内有的直接音译为慕课或魔课,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大规模应用于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通过函授、电视广播、网络等进行的远程教育,也不等同于近几年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开放学习软件[2].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模块化的微视频呈现课程,注重加强互动与反馈,倡导在线学习社区,使学习者能在参与过程中有沉浸感和全程参与感,提升了在线教学的效率,受到众多学习者的追捧,被视为数字和教育风暴,掀起了新一轮世界性的教学改革大潮。Massive(大规模)是指参与学习的人数众多,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以成百上千;Online (在线)是指学习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资源信息通过网络共享;Open(开放)是指学习是完全开放的,没有时间、空间、人员等限制。

MOOC 目前有cMOOC 和xMOOC 两种类型,本文在介绍两种课程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对xMOOC 进行探讨。 一、两种类型MOOC 模式介绍 2008 年加拿大学者George Siemens 和Stephen Downers 开设了课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CCK08),有2300 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免费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这种MOOC 课程主要基于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学习理论,此类型也叫cMOOC[1].同一年Dave Cormier 和Bryan Al-exander 首先提出了MOOC 的概念,一些知名大学接着开设了许多cMOOC 课程。2012 年MOOC 课程在美国的高等学校迅速开展,2012 年被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称为MOOC 元年,主要代表为三大MOOC 平台Udacity、Coursera 与edX,这些平台上的MOOC 课程主要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此类型也叫xMOOC[1],xMOOC 关注知识重复。图1 展示了MOOC的两种主要类型及其发展。

信息化赋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信息化赋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作者:边亮 来源:《河北职业教育》2022年第03期 摘要:培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永恒的课题,“三教”改革是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教育信息化推进“三教”改革,既是职业教育实施教育信息化2.0的重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提质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教师、教材、教法的内涵认知,分析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三教”改革面临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三教”改革;职业教育 回顾过去的十年,信息技术对教育,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广泛。特别是“十三五”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定位,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上,还是有很多职教同仁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信息技术仅仅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这样的一种认识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趋势,对系统推进“三教”改革极其不利。 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更加关注学生特点和个性差异的智慧课堂正在逐步取代以“粉笔+黑板”“电脑+投影仪”的传统课堂模式。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需要充分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并以此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与此同时,还要对当前的教育体系做出持续改进,使其朝着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等方向不断发展[1]。 在这一背景之下,职业教育的“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的深度变革,一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坚持走以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改革发展之路。 一、信息化背景下“三教”改革的基本推动力 (一)政策推动: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政策体系 信息技术展现出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随着工业4.0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且正在广泛而深远地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2]。 为了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确保信息素养的提升从理念变为现实行动,国家各级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

导游实务课程标准上传

《导游实务》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二、课程性质 《导游实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带团技能、讲解技能、应变能力及职业素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导游实务》的前导课程是《旅游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社交礼仪》、《旅游心理原理与实务》等,后继课程是《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等。该课程不仅实践性强,而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整个专业培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下游课程及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导游实务》课程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针,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模式,按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将不同岗位导游服务工作流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构建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立体学习平台,将旅游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流程及对从业者的职业新要求引入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技能性、职业化要求,将导游规范服务能力、导游讲解能力、特殊问题处理及应变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按照全陪、地陪、领队、景点导游等不同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教学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标准参照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中业务部分的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双重考核,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导游员基本概念、分类、工作职责、素质要求、导游服务质量标准、导游词创新、服务艺术等内容,掌握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员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各种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化管理知识。 2.技能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引下能够为旅游者提供规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掌握带团服务、讲解服务、旅行生活服务等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导游服务能力、语言讲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并使学生具备导游词的创新、旅游活动的策划能力,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强的语言能力,并在情感、礼仪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共事的能力。 五、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及学时安排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地陪导游规范服务程序、全陪导游规范服务程序以及出境旅游领队规范服务程序。难点是全陪导游服务程序。教学重点的加强和难点的突破按照下列建议进行解决。

从“旅游英语网络一体化教材开发”探究数字化教材盈利模式-教育文档

从“旅游英语网络一体化教材开发”探究数字化教材盈利模式 随着中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加速,培养熟练掌握英语的旅游专业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已成为高等院校涉外旅游专业的工作重心。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教材改革。教材既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载体,也是一个学科得以发展的起点。同时,教材也是出版业重要的盈利渠道之一,传统的纸质教材盈利模式单一,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以出版社为主导,充分调动学校和旅游企业的积极性,采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联合开发数字化网络教材,不但可以提升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能促成教材出版行业盈利模式的大变革和大发展。 一、传统旅游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 1.传统旅游英语教材配套延伸产品有限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获取信息变得非常便捷。网上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可供选择,但传统教材除了纸质教材,配套产品仍局限于音频和PPT。这些教材的配套资源不仅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而且缺乏灵活性和交互性,对教师的教学辅助作用有限,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帮助不大。配套产品的局限性,首先限制了教材盈利模式的拓展,其次有限的配套产品造成使用者用户体验低下,直接影响教材的口碑和后续推广。

+旅游”的模式在旅游行业深入展开,以信息为依托的新型旅游业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旅游市场上,各种新型 的旅游组织形式、各种创新的旅游管理理念层出不穷。传统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长,教材中的信息相对滞后,导致这些教材不能满足用户实际需求,市场吸引力低。同时,传统教材采购往往通过代理商或传统图书流通渠道进行销售,即便采用网上销售,也是依托门户网站进行代售,购买的灵活性较差。由于过于倚重销售渠道,教材利润的分成模式也不利于出版社一方。 3.传统旅游英语教材开发成本较高对出版社而言,传统旅游英语教材完全依靠教材的销量获利。而教材的销量完全取决于国内高校旅游英语专业开设的情况,对外拓展性和适用性很差。这种盈利方式由于是一次性的,而旅游行业变化极快,一方面出版社需要不断更新、改版教材,不断推出新教材才能保证获利的持续性; 而另一方面,传统教材开发的周期较长,又不能保证及时反映市场需求,难免造成开发出来的教材销量不畅,库存积压严重,发行量锐减。由此可见,传统旅游英语教材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比较高。而开发网络一体化教材可以使出版商规避此类风险,节省大量的运营资金,降低出版成本,并极大地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出版效率,随时跟进市场动态,实时调 配课程内容。 、旅游英语网络一体化教材中新型盈利模式的可行性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为饭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导游基础知识,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具有一定的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利用该知识为旅游事业服务或出谋献策。 导游基础知识是广告策划方向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所探讨的导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将为以后开出的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和旅游公关礼仪等。 二、教学媒体的组合使用方案 1、文字教材 教材是《导游基础知识》,国家旅游局人教司1999年6月2版。本教材认真总结了我国导游工作的经验,紧密联系导游工作实际,力求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 本课程为3个学分;学习时间为一学期。 (1)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导游活动的理论及操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该课程的基本要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旅游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3)紧密联系实际,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导游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其他媒体的设计使用方案 针对教材十一章的内容,每月上旬将在网上根据教学的进展情况,提出教学要求及重难点辅导,并有相关的案例分析;届时,教学班辅导老师及学员也可上网质疑(打电话(028—7741464)、写信亦可)。 同时,将陆续在网上布置本课程的作业,并在试题上网的下一月公布作业答案。 三、对教学点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以成人学员业余自学加小组讨论为主,并辅以适当的面授和音像课教学辅导。学员自学文字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复习、练习作业、专题研讨、实践考察等相应的环节。理论教学重在自学,结合具体的广告案例,适当组织专题研讨和专题辅导;实践技能教学,可通过自学,在明确一般理论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强化理解有关教学内容,并结合实际工作完成书面作业,培养灵活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 1.对学生的学习模式的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各种学习支持服务,充分利用经过一体化设计的多媒体教材,开展个体化自主学习: *单元学习:自学——小组讨论+完成作业——面授辅导+作业批改——复习—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的实践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的实践 基于大思政背景下,加快专业课程同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能够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思政教育,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OBE理念的引入极大创新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思路和路径,对推进同向协调育人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介绍OBE理念下《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围绕学习产出的宗旨,分析“OBE+课程思政”的《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策略,并总结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以期深化课程思政理念,加快实现专业思政,改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 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以及规范实践教学路径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大问题。针对高校的《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结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在OBE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之下,推动育人主体协同,加快课程改革,能够建设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出复合型和创新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迎合时代及市场发展需求。 一、OBE理念下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育人框架 OBE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主要围绕学生预期学习成果,根据学生预期学习产出,运用反向构建的方式来打造科学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实施渐进性的教学工作,从而达到改善实践教学效率的目的。《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导游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秉承“崇德尚能”校训,践行学校“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在OBE理念下推进《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需要依托旅游专业性质和特征,全面渗透社会×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相匹配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高效落实产出导向教育工作。结合当下市场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发展,设计OBE理念下以培养社会发展需求、市场需求以及学生自身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二、基于“OBE+课程思政”的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策略 (一)清晰把握学生发展成果,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饭店、景区、旅行社、会展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围绕这一目标,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一、建构背景 (一)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新要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要求多样化、复杂化,提出了“留得住、用得上、上手能干事”的零过渡上岗要求。企业希望与学校实行双向对接,即学生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对接,希望招聘到的学生一到单位就能适应工作岗位,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 (二)虽然目前中职学校对现代职教课程模式、实践教学体系、项目课程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还难以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实践要求直接对应,无法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现代职教课程模式及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课程设计直接结合起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知识技能的“迁移性”困难,难以将“课堂教学”“做中学”“做中教”和在岗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以缩小教育、培训与实际职业活动之问的差距。 (三)课程模式陈旧,学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与企业的标准有较大差距,与生产实际脱离;也造成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抱怨教学内容“难”学的两难局面。 (四)打破传统教学架构,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传统的中职导游专业课程学科架构体系的特点是章节间的联系是基于理论知识的联系,或者彼此间的联系并不明显,这样的课程体系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第二版) 课程编码: 263113 课程类别:( B)类 适用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计划学时:60学时学分:3.5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课程组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专业带头人及审定日期: 二级院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序号前导课程名称需要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1 旅游学概论旅游行业基本知识 序号后续课程名称需要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1 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品基础知识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旅游酒店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服务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旅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

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旅游酒店专业相关文化类课程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三)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小常识;了解中国各民族的组成分布、汉族的传统节日等基本情况;掌握主要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饮食、节庆、禁忌等民风民俗。 2.了解中国四大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掌握尊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特殊称谓、宗教建筑、宗教著名景观等知识。 3.熟悉中国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构成、分布及其特点。熟悉中国风景名胜区地理分布,掌握我国世界遗产及主要景区景点。 4.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古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等级、分类、主要特点、著名古建筑代表。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构景要素与常见的构景手段、著名园林代表;理解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合的造园观念。 6.了解中国烹饪的发展简况,熟悉中国烹饪的主要流派以及各主要风味流派的特点、代表作品。 7.掌握中国最具特色的名茶、名酒、名贵中药、丝织刺绣品、陶瓷制品、文房四宝以及各类著名的工艺品的基本常识。 (二)能力目标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导游业务》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理论含实践 课程学时: 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背景 (一)专业认知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良好,专业技术和技能较强,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较为突出,在旅游相关企业从事接待、导游、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导游业务”作为高职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旅游管理专业和导游专业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导游业务操作技能的综合性入门课程。其功能在于使学生熟悉导游业务,具备基本的导游技能,使之成为兼备导游理论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导游工作者,服务旅游业。本课程将前接课程《旅游学概论》与后续课程导游业务综合实训课程有机地结合和运用,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导游工作必备旅游文化知识,具备较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社交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导游带团服务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导游服务水平,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设计旅游线路,独立完成接团、带团、送团三大导游服务工作程序并提供优质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