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改革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改革

关键词:基础医学;高职;课程整合;模块化教学;护理;教学改革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还是沿用本科医学院校或者医高专课程体系,按照学科分类设置相关课程。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基础医学各学科课程内容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课程之间彼此缺乏联系,基础课程与临床缺乏联系[1]。学生在分科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器官系统整体概念和整体医学观,学科式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护理专业的任务是培养临床护理专业人才,有着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高职护理教育是直接面向工作岗位的教育,完全采用医学类学科式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护理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2]。为了适应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发展新的形势,我校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式改革研究实践,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微生物与免疫学三门课程整合为疾病学基础一门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进一步深化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同时也是配合我校护理专业省示范专业建设,从2017年开始,我们再次进行了基础医学整合式教学研究,将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以及生物化学三门课程进行了课程整合并且进行了课程模块化改革。

1课程整合和模块化改造思路

我校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促进基础医学学科整合,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培养学生整体医学观。我们主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理论课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参考齐鲁医药学院“二导论,九系统”方式[3]和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课程模块化改造思路[4],将现有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人体正常功能形态学一门课程,并进行了课程模块化改造。整合后课程结构包括11个单元,分别为人体组成结构概述、人体运动功能、人体呼吸功能、人体消化功能、人体泌尿功能、血液及循环系统、人体生殖功能、激素与内分泌、人体感觉功能和人体神经调控系统,整合后理论课总学时为148学时。课程整合原则上按照形态功能一体化教学思路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强调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不受学科限制,以正常人体结构功能构建体系,设置单元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临床相关知识。模块化教学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契合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在构建学习单元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改造。课程整合后的11个教学单元按照模块化教学思路在每个单元设置4~5个模块,模块的确定以岗位任务为依据,以知识技能运用为重点。各模块相对独立,每个模块以案例、情境或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涵盖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模块设计时给学生要提出对应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模块学习不仅能够训练动手和动脑能力,也能够建立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化整合的核心是基础知识的临床应用,例如,人体随意运动控制这部分内容与临床上很多疾病关系密切,初学者往往不太容易理解其中的关键环节—损伤部位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在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中,解剖学主要讲述运动传导通路结构,也就是跟人体随意运动传导有关的解剖概念;生理学重点在于介绍各级中枢对运动的调节功能,二者彼此独立,又有重复交叉,但是由于是分科教学,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不能将二者之间的联系搞清楚,更不要说去解释临床实际问题了。经过模块化改造后我们将躯体运动调节模块设置在人体神经调控系统单元中,主要教学内容为躯体随意运动调节及其临床意义,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三部分与运动功能调节相关的解剖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在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时,采用PBL教学法,以脑中风病例、帕金森病例和小脑损伤病例作为知识整合的核心,要求学生能够简要分析这些运动功能受损患者的发病特点和原因[5]。通过完成任务和病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人体运动调节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与人体正常解剖结构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模块化教学设计,使新入学的高职护理学生能够早期接触临床,实现基础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基础—临床学科之间的纵向联系。

2课程模块化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2.1转变教学观念

进行整合课程教学改革,首要的问题就是转变基础医学教师的原有观念。我们学院基础医学课程现有教师都是医学院校科班出身,多数还有在本科医学院校从教经历,相对来说,教师们学科式教学的理念还是比较根深蒂固[6]。要想打破学科式教学观念,推进整合模式教学改革,必须团队中全体教师从理念上认识到进行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校邀请德国和国内教学专家到校指导,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外进行研修,了解国内外整合课程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识整合课程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同时,组织基础医学教师深入临床,了解一线护理人员工作状况和岗位需求,认识课程整合的必要性,通过这些方式,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整合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7]。

2.2构建模块化教材

课程整合式教学改革存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教材问题,目前国内有一些针对本科医学院校的整合教材[8],但是还没有适用于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材,我们使用过一些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虽然书名将解剖学和生理学合并在一起,但其内容还是学科式的,没有体现出整合特色。学科式基础医学课程教材为篇章结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对独立,教材内容以知识为核心,重在知识的传授,这些都不符合以能力为本位的整合式课程教学的要求。目前,我们进行整合式教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编写模块化课程教学讲义,在讲义的基础上下一步构建模块化教材,自编讲义和教材要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要求以能力为主线,素质为核心,模块内部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与临床之间的纵向联系,模块之间又可以相互独立成篇。

2.3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模块化整合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因此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也要相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教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整合后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我校整合课程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情境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方式[9],将各学科整合后的主要知识点以工作任务形式呈现,学生在课堂上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在课前课后大量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掌握[10]。课程结构分为任务引入、任务实施和任务总结三个部分,任务引入部分包括任务概要介绍,主要知识点提示和病例范例展示等,与完成任务相关的各种文本、视频等学习资源通过课程移动学台,供学生课前和课后浏览学习。任务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分小组完成工作任务,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展示、小组自评、互评和工作小结。任务总结包括教师对小组工作的总结性评价以及学生自我的工作总结和思维拓展,通过移动学台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2.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考核也要相应做出改变。传统学科式课程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看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方式一般采用单一终结性考试,也有部分学校采用终结性考试+平时成绩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都没有将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也难以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较为全面客观的课程评价应该纳入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1]。改革后的整合课程包含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案例教学为主,实行项目化教学,所以考核模式就不能再采用传统终结性考核的方式,而要采用过程性考核和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整合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需要对课程活动的全部过程进行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可以较为客观地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课外活动参与度等予以评价[12]。综上所述,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整合式模块化课程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改革后教学内容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以技能运用为重点,通过情境或工作任务组织课堂教学,能够更有效地使学生建立整体医学观,

掌握核心知识技能,初步建立临床思维。但是,课程整合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诸如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构建整合课程教材等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解决方案。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改革

关键词:基础医学;高职;课程整合;模块化教学;护理;教学改革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还是沿用本科医学院校或者医高专课程体系,按照学科分类设置相关课程。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基础医学各学科课程内容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课程之间彼此缺乏联系,基础课程与临床缺乏联系[1]。学生在分科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器官系统整体概念和整体医学观,学科式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护理专业的任务是培养临床护理专业人才,有着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高职护理教育是直接面向工作岗位的教育,完全采用医学类学科式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护理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2]。为了适应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发展新的形势,我校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式改革研究实践,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微生物与免疫学三门课程整合为疾病学基础一门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进一步深化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同时也是配合我校护理专业省示范专业建设,从2017年开始,我们再次进行了基础医学整合式教学研究,将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以及生物化学三门课程进行了课程整合并且进行了课程模块化改革。 1课程整合和模块化改造思路 我校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促进基础医学学科整合,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培养学生整体医学观。我们主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理论课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参考齐鲁医药学院“二导论,九系统”方式[3]和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课程模块化改造思路[4],将现有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人体正常功能形态学一门课程,并进行了课程模块化改造。整合后课程结构包括11个单元,分别为人体组成结构概述、人体运动功能、人体呼吸功能、人体消化功能、人体泌尿功能、血液及循环系统、人体生殖功能、激素与内分泌、人体感觉功能和人体神经调控系统,整合后理论课总学时为148学时。课程整合原则上按照形态功能一体化教学思路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强调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不受学科限制,以正常人体结构功能构建体系,设置单元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临床相关知识。模块化教学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契合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在构建学习单元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改造。课程整合后的11个教学单元按照模块化教学思路在每个单元设置4~5个模块,模块的确定以岗位任务为依据,以知识技能运用为重点。各模块相对独立,每个模块以案例、情境或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涵盖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模块设计时给学生要提出对应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模块学习不仅能够训练动手和动脑能力,也能够建立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化整合的核心是基础知识的临床应用,例如,人体随意运动控制这部分内容与临床上很多疾病关系密切,初学者往往不太容易理解其中的关键环节—损伤部位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在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中,解剖学主要讲述运动传导通路结构,也就是跟人体随意运动传导有关的解剖概念;生理学重点在于介绍各级中枢对运动的调节功能,二者彼此独立,又有重复交叉,但是由于是分科教学,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不能将二者之间的联系搞清楚,更不要说去解释临床实际问题了。经过模块化改造后我们将躯体运动调节模块设置在人体神经调控系统单元中,主要教学内容为躯体随意运动调节及其临床意义,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三部分与运动功能调节相关的解剖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在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时,采用PBL教学法,以脑中风病例、帕金森病例和小脑损伤病例作为知识整合的核心,要求学生能够简要分析这些运动功能受损患者的发病特点和原因[5]。通过完成任务和病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人体运动调节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与人体正常解剖结构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模块化教学设计,使新入学的高职护理学生能够早期接触临床,实现基础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基础—临床学科之间的纵向联系。 2课程模块化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设想和实施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设想和实施 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培养护理学生基本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期达到知识的有效传授和综合应用。 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不同学科进行整合。通常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学科。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例如将解剖学的骨骼系统与生理学的骨骼肌功能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可以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工作,因此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在教授解剖学时,可以引入一些与临床操作相关的知识,如插管技术、静脉采血技术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也能够了解到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来教授基础医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实践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可以选取一些相关的实例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 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加强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基础医学实验可以使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生理学实验中,可以通过检测学生的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应该注重综合应用和实践操作。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并采用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护理工作中。

《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优秀护士人才的 基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创新 势在必行。本文将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的等几 个方面探讨如何对《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与创新。 首先,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护理学作为一 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知识与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因此,在 教学中及时更新和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是非常必要的。教 师应与临床科室、研究机构等密切合作,了解最新的护理理论和实践,将 其纳入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最新护理知识和技能。例如,近年来,随 着精神护理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可以将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中,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护 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多以理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主动参与 的机会。因此,教师应探索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 拟仿真、远程教育等,使学生在真实且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例如,可以通过使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模拟真实临床情况下进行护 理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的也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教学评价多 以笔试和实操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强调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模拟实操的 技能,但未能充分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 应根据护理学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 创新能力。可以采用问题解决、操作实践、案例分析等形式的考核,使学 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和成长。

护理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

护理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入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在课程组织和学习过程中融合不同学科、领域和能力。护理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 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护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一体化教学能够打掉课程之间的壁垒,将有关联的课程融合 在一起。例如,护理学基础课程可以与生物学、解剖学、药学等相关课程的课程核心进行 融合,构建出一条紧密相关、连贯的课程体系。 2、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护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知识体系,又是一门实践技能体系。 一体化教学可以将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能力融为一体,促进护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医学课程和人文社科课程的融合可以增强学生医学伦理意识和职业操守意识。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单一、僵化、死板等问题,难以满足 学生不同领域的学习需求。而一体化教学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明确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中,明确课程目标是至关 重要的。目标明确可以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中,有效地融合不同学科、领域和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2、优化课程设置和结构。护理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可 以将人体生理学、疾病学、药理学等不同阶段的护理学基础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紧 密相关、连贯的教学体系。同时,也可以将护理学基础课程与医学、人文社科、管理学等 其他课程相结合,构建融合性的教学体系。 4、创造互动学习氛围。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互动式学习体验。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活动,增强 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1、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护理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需要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 括课堂小测验、作业评价、实践成绩评价、口头表达等,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体 系。 2、注重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护理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要注重对学生 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通过案例分析、真实病例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深入 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及其效果评价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及其效果评价 护理专业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医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护 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临床能力。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进行改革,并评价改革效果,具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将从改革内容和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对护理专业基础医 学教学改革进行详细探讨。 1.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操作和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注重学生 的主动参与和探索性学习。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材体系改革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要与时俱进,与本专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改革时,需要对教 材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删除过时、冗余的内容,增加新颖、前沿的知识,提高教材的针对 性和实用性。还可以开发一些互动教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平台等,以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方法改革 除了改革教学模式外,还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讲解和示范,缺乏学生的实践操作。可以引入模拟实验、实习训练等教学方法,使 学生能够亲自实践操作,提高技能水平。还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如讨论、案例分析、问 题解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考核评价改革 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以笔试为主,重视记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实践技能和问题 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增加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等评 价要素,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引入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学生知识水平提高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知 识水平。通过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还可以通过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 贴近实践,提高护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

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 前言 护理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医学领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 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增加,护理职业的需求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 针对这一需求,学校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护理学基础课程介绍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医护人员及护理生涯的起点,是培养医护工作者,探究护理学本质及其意义的重要部分。它涵盖了人体解剖和生理、微 生物学、药学、病理学等基础内容,在护理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 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常常以理论知识为重,缺少实际操作和实 践培训,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准确地判断和处理病情,不能有 效地解决患者问题,难以掌握实际工作能力。 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护理行业的发展,学校对护理学基础课程进 行了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面向实践的课程 为了弥补传统课程的缺陷,学校加强了实践环节的设置,将理论知 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在临床前理

论学习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临床实习,亲身接触患者,收集、分析患 者信息,并通过讨论、分析、解决病人问题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授课方式多样化 学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每个章节结 束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彼此分享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可以 增强学习成效并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添加了在线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里自由学习,加强学习效果。 增加课程实用性 改革后的护理学基础课程着重强调实际操作技能,并增加了一些与 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实际操作 中的具体工作流程,并对接下来的实习进行预习,为未来的工作做好 充分准备。 效果 改革后的护理学基础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学习成效有所提高 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注重理论知识,而改革后的课程则更注重实 践应用,注重操作技能等多个方面。这种改革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 全面地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成效。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及其效果评价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及其效果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医疗服务体系及病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加,护理专业教育的质量和专业能力已经成为检验护理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是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职业素质,同时也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质量,切实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医学环境,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亟待推进。 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同职业门类的学生混合在同一个课堂上,不符合护理专业的特定教学需求。此外,护理学科中的基础医学知识过于死板单一,没有将基础医学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无法与医学实践相结合。同时课堂教学内容也不够丰富,缺乏实际操作,难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基础医学技能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无法满足护理专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1、增强护理人才的专业素质 护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习护理技能及其应用。因此,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无法满足护理专业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应当积极开展护理嵌入式教育,将护理实践与基础医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护理人才的整体素质。 2、改善基础医学教育的现状 基础医学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的核心,其作用将影响整个医学专业的发展和质量。因此,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的改革将有助于改善基础医学教育的现状,使其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 3、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服务质量是衡量一个医疗机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将大大提高护理人员的核心素质,从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课程结构的调整 应当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重新设计和调整基础医学教学的课程结构,中心教育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为主,既注重基础医学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相结合。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当注重基本医学知识的掌握与临床实践应用的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在护理实践中运用基础医学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2、教学方法的创新

护理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

护理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模式的变革,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在逐渐向一体 化方向发展。一体化教学是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交叉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一体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应用护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护理学基础课程一体化 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教学目标 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跨学科综 合能力。具体包括: 1.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护理技能。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交叉学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护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护理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跨学科的团队项目合作,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 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理论、临床护理技能和相关跨学科的 知识。具体包括: 1. 基础护理理论。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基础知识,以及与 护理学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 2. 临床护理技能。包括病人观察、护理操作、护理评估和护理记录等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临床技能训练和模拟实验。 3. 相关跨学科知识。包括医学、药学、营养学、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 现代医疗技术和护理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具体包括: 1. 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和实习等传统教学方法,用于 传授基础护理理论和临床护理技能。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发生了许多变革和创新,其中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是重要的一环。该改革旨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医学人才。本文将对过去6年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建议。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科之间缺乏、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等。因此,我国借鉴了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启动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在过去的6年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经历了制定政策、设计方案、实施评估等多个环节。具体来说,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改革方案,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同时,我们加强了教师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经过6年的努力,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在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学生的受益面积得到了扩大,不仅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

固,而且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发展。 尽管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新的教学模式适应不良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教师培训仍需加强,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们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学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6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需继续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才能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探讨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

护理学教育中的模块化教学与课程设计

护理学教育中的模块化教学与课程设计 在护理学教育中,模块化教学与课程设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模块 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 或单元进行教学。而课程设计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 将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织,设计出一门完整的课程。 一、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首先,模块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护理学的知识点。通过将教 学内容划分为独立的模块,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每个模块的知识, 避免了信息过载和学习压力过大的情况。其次,模块化教学还可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独立学习每个模块的过程中,可 以选择学习的节奏和方式,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再次,模 块化教学便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教师可以根据每个模块的学 习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估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和量化评估。 二、课程设计的要点 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护理学教育中的课程设计应当注意以下几 个要点。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课 程目标和教学要求。课程目标应当明确具体,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所需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其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其次,合理选择 和组织教学内容。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科基础,选取适当的 教材和参考书,并将教学内容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安排和组织,确保学 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再次,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

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最后,合理安排教学评估和反馈。教师应当针对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 和要求,设计相应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三、模块化教学与课程设计的案例应用 以护理学中的“心肺复苏”为例,展示模块化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应用。首先,将“心肺复苏”划分为独立的模块,例如“心脏基础知识”、“心肺 复苏步骤”、“心脏复苏药物使用”等。然后,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确 定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例如,在“心脏基础知识”模块中,学习目标可以包括理解心脏的解剖结构、心脏病理学和心脏功能等。 在“心肺复苏步骤”模块中,学习目标可以包括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 骤和技巧等。接下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通过讲授和模拟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环境 中实践心肺复苏技术。最后,根据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设计 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如通过模拟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来评估学生的 学习成果。 总结起来,护理学教育中的模块化教学与课程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 学方法和策略。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全 面掌握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当注重课程设计 的要点,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切实安排教 学评估和反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不断提高模块化教学与课程 设计的水平,为护理学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护理人才做出贡献。

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当前护理学科内容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中职护理专业需要进行护理学 基础课程的改革。下面是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期提高学生的素 质和专业能力。 一、课程目标 1. 建立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以满足复杂护理工作的需求。 2.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胜任护理工作。 二、课程内容 1. 护理学基础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相关 知识。通过教授这些知识,使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 床表现。 2. 护理学基础技能:包括基本护理技能、急救技能、药物管理等。通过丰富的实践 教学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具备基本护理技能和操作能力。 3. 护理伦理学:教授护理伦理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患者隐 私和权益的意识,并能应对职业道德困境。 4. 护理研究方法论: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素养,使其能够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撰写科学论文。 5. 护理学实践:安排学生到临床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与临床医护人员的交 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2. 结合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4. 组织专家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四、教学评价

关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的改革思路

关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的改革思路 高等中医院校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如何突出办学特色是每一名护理教育者应思考的问题。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战斗力,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优势,就是质量,就是水平。由此可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服务对象及国际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势在必行。 一、中医、西医院校护理本科课程比较 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课程比西医院校的课程多一套中医基础课和中医临床护理课程,使得学生课业负担重,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将中医、西医护理知识相互融会贯通。故应优化整合中西医课程,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色。 二、护理院校本科实践教学状况 大多数护理本科院校将生产实习安排在最后2个学期,这样的安排,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轻视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临床问题有机结合,也不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护理学的实践性,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护理学专业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获取临床经验,学会临床决策,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评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能力。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 1、建立课程体系,体现6个特点 第一,突出办学特色: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强化实践,加强人文,注重素质,体现个性;第二,符合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第三,突出护理学专业的特点,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第四,强化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计知识模块,特别注意知识模块的完整性,淡化学科界限;课时按必备知识决定,课序按知识传授逻辑设计;

中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改革的尝试

中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改革的尝试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中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达到“必需”、“够用”的原则,我们尝试对解剖学,生理学与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整合,通过教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方法及与生活健康的整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标签:中职生;护理专业;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必修的医学基础课中,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是阐述人体正常与异常的形态,结构,功能的四大门学科。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科为领域,各自阐述各自的学习内容,而且出现交叉重复。中职学生刚开始学习时,不能明白其内涵关系,上课时,不明白学的是哪门课程。加之学生年纪小,缺乏社会阅历,文化基础差,思维能力,逻辑性差,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几乎为零,甚至死记硬背的能力都差强人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补考人数几乎过半。教师在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不高。最终教师与学生都怨气尤人。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基础课教师思考的问题。随着示范性建设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我校护理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建设,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前提下,医学基础教研室也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把中职生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四门课尝试整合教学与学习。 1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整合 新生进入学校,首先接触的医学基础课程是解剖学,生理学。这二门课阐述人体正常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医学生必复的最重要的基础课。这二门课的医学名词占了医学知识内容的2/3,内容繁多,名词难记,基本理论与概念也是一时半载记不住。二门课程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课,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上生理学课的教师,只管上生理学课本的内容,教解剖学的只管讲解剖学的形态结构,本来是一体的结构与功能,被人为地分开学习,且是互不相干。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规律性可循,难于把这二门课学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研讨中,我们针对中职生的现有学习能力与职业学习内容需要的特点,首先在教师的教学中,对其所教的课程进行了改革,打破以往的学科教学的教师身份的界线。从2011年开始,医学教研室的教师,在第一、二学期任课中,干包各班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师担任着所教班级的四门医学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内容。 2医学基础内容整合 确定了医学基础教师的工作任务后,再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2011年申报课题”以服务中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改革”获省级三级立项。结合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特点及我校教学实际,以调整课程结构布局为主线,从课程整体优化出发,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整合医学基础课程教材,使之从”分学科教学体系”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科群教学体系”转变。为了达到”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为中职护理专业医学知识连续性整体性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