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

《大学之道》课文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之道》语文教案

【素养目的】

1.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p 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详细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详细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讨论课文的深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那么,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

1.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珍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开展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2.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突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3.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好的封建伦

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开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服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4.理解《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

《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到达至善至美。

5.解题

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那么。

三、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本末(mò)壹(yī)

(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范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文本研究

【考虑1】研读第一段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那么。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④止于至善:到达道德修养的境界。

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到达的“至善”境界,那么志向坚决不移。

⑥静:心不妄动

⑦安:性情安和

⑧虑:思虑精详

⑨得:处事合宜

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和结局。

⑪道:规律

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到达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到达的境界才可以志向坚决;志向坚决才可以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可以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可以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可以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场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开展的规律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2.“三纲”详细如何解释?

明确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那么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展自我修养,而且努力进步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根底。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到达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顿,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3.分析^p 本段的论证层次。

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到达大学之道,说明其中的逻辑关系。

【考虑2】研读第二段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庶人:指平民百姓。

⑦壹是:一律,一概。

⑧本:根本。

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详细的方法。

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考虑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详细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考虑4】你如何对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明确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进步,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开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那么斥之为不成才,重那么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

不敢背离。同时,“达那么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的是为统治者效劳的,因此带有浓重的政治倾向性。

【考虑5】拓展阅读

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那么民散,财散那么

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那么得之,不善那么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节选) 译文:所以,君子应该慎重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假设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

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问题】:这一局部的主要的思想主张是?

明确以德为本。

五、艺术感悟—分析^p 本文的论证特点

【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阐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比照,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p 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化的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分析^p 】

1.论证构造严谨,条理明晰。先提出说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详细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络更加严密,论证力强。

3.句式整齐,节奏清楚,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六、名句积累

1.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2.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3.凡事预那么立,不预那么废。

4.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5.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6.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7.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8.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9.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1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七、阅读与考虑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绘。《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标准。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标准,因此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

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仍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拜访别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屡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那么入,言不闻那么不入。”拜访别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假如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明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假如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议论比拟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别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那么。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考前须知,如:“长者不及,毋傀言”,假如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那么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那么起,请益那么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化,堪称人生准那么,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类似,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假如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假设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八、作业

阅读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古礼今用”的看法和观点,不少于400字。

《大学之道》探究考虑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提醒了儒学的根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那么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展自我修养,而且努力进步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根底。“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到达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顿,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的所在。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到达大学之道,说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详细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请简要分析^p 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构造严谨,条理明晰。先提出说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详细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构造严谨,条理明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清楚,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案 【教材定位】 《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素养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

4.2 《大学之道》 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4.2 大学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难点: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样的社会是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最为全人类所向往?人类历史发展了几千年,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进行探索,但至今并没有找到完满的答案。然而,在中国儒家经典《礼记》中,我们的先哲早已描画了人类社会的美好蓝图,这就是《大道之行也》。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梁人,又一说为魏郡斥丘人。官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时称“小戴”。圣授梁人桥仁、杨荣。由是小戴有桥、杨氏之学。又曾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

高中语文 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42大学之道 教案(1)

大学之道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 “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第5课第2篇《大学之道》第2课时

第二单元 5.2《大学之道》教案 教材分析 《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理解性默写】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

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5.《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6.《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9.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11.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13.《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14.“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参考答案】 1.《大学之道》中,用“在止于至善”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先修其身”,修身的前提条件是“先正其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 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

2020-2021学年4.2大学之道 教案—2020年秋高二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2、使学生能够梳理论说逻辑并赏析论说风格。 3、带领学生思考儒家智慧对于塑造中国民族精神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儒家政教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学》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它是儒家嫡传所著,是正宗的儒学作品,受后世理学家朱熹、程颐、程颢推崇。 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大学》的开篇部分,是全篇的总纲。 (二)疏通文意,标注重点字词: (三)研读: 1.大学:“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汉书》“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2.“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明德:Q:从“德”内涵的转变过程中谈谈儒家倡导的“德”是怎样的? 1)周人“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倾向指先王圣哲的政治行为 2)孔孟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修道立德”——倾向道德伦理的意义 3)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 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4)“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朱熹解读《大学》之“德”,“德”生来具有, 后天被人的欲望所迷惑,他强调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养来修复本性“明明德”。既有对儒家“性善论”的继承,又有自己对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强调,突出自我道德修养的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基础知识学案

5.2 大学之道 基础知识 一、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诚 知至而后意诚.(形容词,真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连词,如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副词,确实,的确) 修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动词,修养,修行)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高) 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修造) 善 在止于至善.(名词,美好的品德、行为) 京中有善.口技者(动词,擅长,善于) 善.刀而藏之(动词,揩拭) 素善.留侯张良(动词,友好,亲善) 安 静而后能安.(形容词,性情安和) 风雨不动安.如山(形容词,安稳)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形容词,安逸) 于 在止于.至善(介词,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介词,在)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介词,与“至”连用,表示所述对象讫止范围) 以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连词,表示范围)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介词,把) 古今异义 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 古义: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今义:高等学府。) 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古义:到。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在明.明德(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 欲齐.其家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欲正.其心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欲诚.其意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2)动词的活用 知止.而后有定( 动词用作名词,停止的地方,文中指“至善”的

境界) 句式积累 倒装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应为“古之于天下欲明明 德者”) 二、常识积累 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 礼学家戴圣所编。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 四十九篇,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 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其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 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导学案

《大学之道》 【探究案——合作探究·智慧共享】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大学之道》“三纲”“八目”的关系; 2.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2.关于《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弟子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四书章句集注》,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3.名句积累 (1)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礼记》

第5课《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2.《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带领他们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整体感知、鉴赏评价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了解《大学》 大学是什么?与小学的区别?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大学》来源: 《大学》、《中庸》:本为《礼记》中的一章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教案(1)

《大学之道》教案 【教材分析】 《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素养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案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亲”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这里的“所亲”就是指老百姓。离《大学》成书不久的孟子也有“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说法。 时代相隔久远的唐代的孔颖达在解释“亲民”内涵时也说:“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 应该说这些解释比较接近“亲民”的本义,体现了早期儒家对庶民、对一般百姓的关怀。 3.对比朱子对“新民”的重新解释,请同学们思考此说对原解的突破性创见体现在哪里,进一步理解“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文化传统。 子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旧染之污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教师解说】 朱子所说“亲”当作“新”,“新民”就是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其实这种改法也不是朱子的首创,而是另外一个宋代的大儒——程颐,只不过朱子的解释影响太大了。 仔细想一下,“新民”比“亲民”更进一步,不仅仅是简单地亲近,还要改变他们,使其“苟日新,日日新”。 同时,“新民”是“明明德”的下一个阶段,当一个人恢复了自己的光明德性之后,也应该因着内心的不忍之心,帮助他人恢复自己的光明德性,体现了“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的思想。在这里“明明德”的主体是“学者”,新民的对象则是“民众”;前者的明明德是主动的,后者的“去其旧染之污”则是被动的。 所以,尽管这个解释有比较大的争议,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儒学新的发展,也是我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传统的生动体现。 4.结合课下注释和朱子的解释,进一步理解“止于至善”的含义。 止者 , 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教师解说】 在朱子看来,“止于至善”之“止”,不仅有“处于”、“达到”、“立于”之义 , 且有“固守”“坚守”之义,即要求人们通过学习、笃行

《大学之道》优质教案

《大学之道》教案 【教材定位】 《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素养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教案(2)

5.2 大学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

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写作背景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列为“四书”之首,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 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四、题目解读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3篇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3篇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二):【素养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2.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学案(精)

《大学之道》学案 【学习指引】 《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素养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学习过程】 一、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氏,名,字,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春秋末年,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政治观,“”的修养观,“”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2.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新教材2021-2022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教案:第2单元 Word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 4.1 《论语》十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孔子,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文学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付诸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三、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四、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 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 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 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 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 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 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 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 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 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 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 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 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群”“怨”等多方面的作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教案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及《孟子》,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欣赏文中“仁、义、礼、信、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一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演读法。 第一部分示范精读 教学要点师生合作示范探究《论语十则》。

教学过程 一识经典,知概貌 1.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2.知人论世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仁”(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 ;“礼”(政治秩序,对国家而言) 。 二、读经典,明要义 1.范读、齐读课文。 正音:自省. xĭng 如乐.何 yùe 文质彬.彬 bīn 譬.如 pì未成一篑. kuì八佾.yì 2.示范分析第一、二章。 ⑴《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