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教案设计

《大学语文》教案设计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大学语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第一讲《登楼》》 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怀,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 【重点】 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难点】 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论理学家,他对大雁是这样,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二、课前热身 1、生字识记: 雾霭(ǎì)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2、词语识记: 目空一切 弥漫 滑翔 迁徙 筹码 3、预习效果反馈: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教案

垓下之围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著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家世与教育。其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知识广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后来,他还拜孔安国、董仲舒为师。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后,又获得了翻阅国家各种文献资料、档案的便利。这些既是司马迁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他崇高理想和谨慎治学态度的渊薮。 漫游经历和探奇心理。司马迁青、中年时代曾有过三次出游,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他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物产,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收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这一切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创作《史记》提供了直接、鲜活的材料。 遭李陵之祸。汉武帝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到极大的创伤,这也成为其发愤著书的动因之一。 二、写作背景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三、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 2、课文分析 1)层次结构 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 第一段写霸王别姬。包括两个层次:先写项王被围族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然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第二段写东城快战。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 第三段写乌江自刎。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这三层主要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 第四段是“太史公曰”,乃作者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评价。 2)内容述评

大学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 柳永(约987—约106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早年就喜填词,又精通音律,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常与歌伎往来,为她他创制新词,因而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屡试不中。

据载:柳永应试时,宋仁宗因他曾写过《鹤冲天》词,内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因而落第。从此枊永自称“奉旨填词枊三变”,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 直到中年以后,改名为永,世称“枊屯田”,“枊郎中”。 他的词通俗易懂,接近口语,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枊词”,足见枊词深受当时市发的欢迎。 (二)预习要求 枊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A直接抒情;B捕捉物候变化借景点染。要求: 1、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 2、划出借景点染的句子,联系旧知领会其艺术效果。 明确: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 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借景点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联系“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加深理解,此句渲染了冷落凄清的感情气氛。)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点明人物对前途莫测的担忧,加深了离别的沉重心情。) 杨枊岸、晓风残月。(枊---留谐音,常被作为离别相赠之物,用在此处点明相思。晓风清凉更增添羁旅冷落,一个“残”字既是实写,也是悲伤心境的投影。可联系“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一尊还酹江月”等诗句。) (三)朗读欣赏 方法:默读、朗读、范读。

大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大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理解并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学特点,掌握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和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学特点。 2. 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有趣的图片或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概述(10分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并给出学生学习的指导方向。 3. 阅读与理解(30分钟):指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学特点。 4. 讨论与思考(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总结与表达(15分钟):提供一些相关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总结并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阅读相关材料或写一篇读后感,并要求在下一节课前完成。 四、教学辅助手段: 1.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课文和相关图片。 2.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课本和教辅材料,以及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和写作素材。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积极回答问题、讨论和思考的质量等。 2. 学习成果评价:布置相应的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 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或现代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 2. 课后讨论:设置线上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 七、教学反思:

大学语文教案1-5课

大学语文教案1-5课 第一课伤逝 【教学目的】 1.在作品的时代背景下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2.通过教学,让学生领会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小说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2.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 3.小说抒情诗般的语言特质。 4.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5.作品反应的“五四”一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及其困境。 6.作者对“五四”思想解放潮流的反思。 7.鲁迅独特又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自学与串讲相结合;教师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精细研究 课文的几个片段。 2.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一)导语 爱情,向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而《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是一篇以涓生手记为形式写成的忏悔录,讲述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爱情悲剧故事。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始用“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

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二、研习课文 (一)熟悉并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 在今天看来,《伤逝》中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鲁迅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3. 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尽力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问题 1.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补充。 2.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讨论。 三、重点与难点阐释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2. 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3. 经济的困顿。 (二)小说表现两人爱情悲剧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时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青年的一种追求,当个性主义成为时代思潮,青年人纷纷效仿易卜绳笔下的人物,走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时,鲁迅看到个性主义的不足,提出了“娜啦走后怎样”的问题。 (三)小说采取的“手记”形式有何独特艺术表现效果 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 鲁迅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鲁迅,除了伟大而深刻的思想性,还因为他穷毕生之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伟大的文学丰碑。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独特到别人难以模仿的程度。

大学语文徐中玉教案

大学语文徐中玉教案 教案标题:大学语文徐中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徐中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 分析徐中玉的作品特点,理解其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3. 阅读徐中玉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徐中玉的作品风格,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 1. 徐中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2. 徐中玉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分析; 3. 徐中玉的代表作品选读; 4. 文学写作实践:模仿徐中玉的作品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徐中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1. 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发学生对徐中玉的认知和兴趣; 2. 介绍徐中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其成长经历、学术背景和文学影响;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徐中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4. 小结:总结徐中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好奇心。第二课时:徐中玉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分析 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徐中玉的了解程度; 2. 分析徐中玉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包括其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追求和对人性

的关注; 3. 阅读徐中玉的代表作品片段,分析其语言运用和描写手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徐中玉的作品特点和风格; 5. 总结:总结徐中玉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作品。 第三课时:徐中玉的代表作品选读 1. 导入:通过引用徐中玉的名言或作品片段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阅读徐中玉的代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散文或诗歌;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情节和意义; 4.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5. 总结:总结徐中玉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对其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课时:文学写作实践 1. 复习:回顾徐中玉的作品特点和风格,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 2. 分析徐中玉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进行文学写作实践,模仿徐中玉的作品风格进行创作; 4. 分享和点评: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和讨论; 5. 总结:总结文学写作实践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徐中玉的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文学写作实践成果和对徐中玉作品风格的模仿程度。 五、教学资源: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教案一:《古文辞章的修辞手法及应用》 一、教材分析 本教案主要通过分析古文辞章的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理解、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文,通过解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古文辞章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古文辞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 3. 学会分析和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4. 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辨析古文辞章的特点和分类。 2. 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学生体会一下这句话中的修辞手法,并思考因为使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句子的表达效果如何。 2. 概念讲解 - 辞章:形容文辞华丽、优美的文章。 - 修辞手法:修辞是修饰的意思,指通过一定的文辞技巧来装饰文辞,增加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的手法。 3. 修辞手法的分类及应用 a. 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使文辞更加生动形象,如《红楼梦》中“下棋果然高明,三步两步宛如行云流水"。 b. 比喻 利用比喻手法将事物和事物进行类比,使文意更易理解,如《红楼梦》中“宝玉好似小蛇般在门洞里一闪而过”。 c. 排比 利用短句子排列的修辞手法,增强修辞效果,如《诗经》中的“童蒙+吾疆+吾屏”。 4. 讲解优秀范文

老师将展示一篇古文文章,其中涵盖了多个修辞手法,并解析 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欣赏古文。 5. 学生练习 学生分组互相批评修改自己的作文,要求运用教学所学的修辞 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文辞章的修辞手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本课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有 教师的讲解,又有学生的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语 文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教案 第9课 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二)

课题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二)课时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隋唐五代文学作品的的鉴赏,能够体会隋唐五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成就 (2)能够欣赏隋唐五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 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欣赏隋唐五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使学生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健全自身的人格;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唐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体会唐诗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唐诗鉴赏8(15 min)→唐诗鉴赏9(14 min)→唐诗鉴赏10(14 min) 第2节课:唐诗鉴赏11(12 min)→唐诗鉴赏12(13 min)→唐诗鉴赏13(15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2 min)⏹【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 织纪律性,掌握学 生的出勤情况 唐诗鉴赏(8)(15 min)⏹【教师】通过PPT展示《行路难》诗文,并进行朗读,然后 介绍作者、讲解注释,并诗化译文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结果 通过对诗词进 行鉴赏,加深学生 对唐诗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和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教案 第1课 先秦文学基础知识

《大学语文》教案课时分配表

(一)先秦文学基础知识第课 1 课题先秦文学基础知识(一) 课时2课时(180 min)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先秦时期主要作家概况,能大致描述先秦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2)了解《诗经》《楚辞》中的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优良传统(3)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产生、特征和影响 思政育人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2)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推进文化自信,塑造有思想的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先秦文学的分类及各自特色 教学难点:先秦几部重要历史散文集的特色及其文学、历史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新课预热(8 min)→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30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30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 (2 min)⏹【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新课预热(8 min) ⏹【教师】进行自我介绍,介绍课程定位、内容安排、考核要求 等,然后导入课题 大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时,传说夏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夏王朝。 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股商社会中期,我国己有了初步 定型的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周 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定国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公 元前771年,西周被戎族所灭。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 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后来所说的春秋时期就此开始。到了大 约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 统观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有许多优秀的作品。那么同学们知 道具体有哪些作品吗?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通过导入环节, 与学生互相熟悉, 并让学生了解这 门课的大致内容 和考核要求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41)[3页]

教学设计 41《孟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演变。 2. 把握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 3. 了解儒家学派关于社会政治和士的人格等的基本观点。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诸子散文 2.能力——核心能力(2)——表达与交流——辩论技巧 3.修养——综合修养——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儒家政治理想参考文献: 1.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 2.孔子与孟子 3.孟子简介 4.孟子的贵民思想 5.孟子的类比推论 6.孟子的民本思想 7.孟子的文学思想 8.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9.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0.孟子思想 11.图片素材:略 关联教学与《庄子·秋水》相参照,体会诸子散文的特色。

【课堂教学思路】 本文所记的,是孟子于公元前319年左右再赴齐国以后,游说齐宣王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一段谈话。其时齐宣王即位未久,正雄心勃勃地谋求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孟子以为齐国地广民众,远过于三代,若能实行王道仁政,得天下乃易如反掌,于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宣王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主张。讲授本文时,应当以孟子的论说技巧和劝导艺术为重点。可引导学生讨论:在描绘百姓对齐王好乐和田猎的两种不同反应时,孟子使用了同中有异的重章叠句的手法,这种写法的意图何在?效果如何?本文在讲解中,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1)庄子高超的谈话、劝导艺术;(2)本文气势充沛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设计】 1. 背景介绍 首先介绍孟子的基本情况。进而交代孟子与宣王这次会面发生的具体背景。如能将齐宣王时期战国的政治格局、主要历史事件也作一交代,效果会更好。(参见《孟子思想》、《孟子的贵民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 2. 串讲文章: 文章开头,齐大臣庄暴告诉孟子,称齐宣王好乐,孟子便称如国王爱好音乐,则国家就会强盛。这句话很突兀,但却造成了很强烈的悬念。音乐如何与治国相互联系呢? 文章迅速进入了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之中,孟子利用高超的辩论技巧,一步一步,将齐宣王引入自己预设的答案中来。 首先,他大胆肯定齐宣王对俗乐的爱好。这一做法打消了齐宣王的尴尬。齐宣王所爱的俗乐,是非正统的,不被认可的,因此自己也很尴尬。这一肯定,为后面的进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且这一做法也很引发了齐宣王的兴趣,为什么自己离经叛道,而齐国还能“庶几”呢? 接着,孟子没有继续讨论音乐,而是连问两问,以“独乐”“众乐”、“少乐”“众乐”将谈话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因此宣王不假思索就作了回答。这一做法是非常巧妙的。因为后文的立论正是以此为基础的。所以,宣王也就无法再作出任何的反驳。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授课老师: 授课班级:临时班级63、54 授课时间:3月2日-5月12日 授课地点:1号楼213、212室

中国文学部分 第一章散文的阅读与欣赏 Ⅰ.文体概述 教学目的: 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及种类 教学重点: 散文的特点及分类 教学过程: 一、广义的散文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狭义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相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文体特点 (1)题材广泛,尤以写细小、片段、零散的事物见长。无所不包,无事不言。 (2)散文尚真忌伪,写真人、真事、真景、真物、真情。 (3)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4)写法自由,不拘一格。 (5)语言精美自然,别具韵味。 语言优美清新明丽,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种类 1.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

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樱花赞》。 2.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3.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蒙田、兰姆、培根是这类散文的代表作家。 4.小品文与随笔“小品”指那些篇幅短小且富有抒情意味的小散文。随笔题材可大可小,讲究即兴而生,不求自得,信手拈来,借题生发。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25)[3页]

教学设计 25《专家与通人》 教学目标: 1. 知晓何为“专家”,何谓“通人”。 2. 把握本文既讲“专”与“通”、又论治学与人生关系的内涵。 3. 把握本文既涉及大学教育、又关涉学子选择的特点。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议论文体 2.能力——核心能力(2)——表达与交流——如何通过议论性文体表达 自己的思想 3.修养——综合修养——引导学生思考大学教育与“自我塑造”等问题参考文献: 1. 雷海宗生平(一) 2. 雷海宗生平(二) 3. 雷海宗生平(三) 4. 雷海宗的学术与教学 5. 清华大学与通才教育(一) 6. 清华大学与通才教育(二) 7. 清华大学与通才教育(三) 8. 清华大学与通才教育(四) 9. 一代名师雷海宗 10. 图片素材(略) 关联教学:可与《〈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一文联系,比较两种教育观有何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大学教育的真义。 【课堂教学思路】 中国现代大学的理念培养和制度建设,是20世纪30至40年代教育界学者教授共同关注的大问题。雷海宗先生此文,既是一篇谈论治学上的“专”与“通”关系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谈论治学与人生关系的大文章——蕴含着大的思想容量。 文章于今仍有意义。今天学子在难于撼动体制巨厦之际,则首当反求诸己──求为学术上的“通人”与生活上的“全人”。教师当引导学生重点体悟。

【课堂教学设计】 1. 雷海宗简介 雷海宗生于河北省永清县。1919年入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1922年清华毕业后,公费留美,在芝加哥大学主修历史学,副科学习哲学。近代中国学术界著名的历史学家。(参见《雷海宗生平》(一)、(二)、(三)、《一代名师雷海宗》) 2. 为谁而鸣? 中国现代大学的理念培养和制度建设,是20世纪30至40年代教育界学者教授共同关注的大问题。 不少人——多是教授又兼大学行政职务者,如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冯友兰、潘光旦、朱光潜等,均发表了有关文字,表达了很多真知灼见。特别是在大学之通识与通才教育方面,议论很多,在实践上也有宝贵的探索和尝试。其中,尤以雷海宗这篇文章引发的震动为甚,时人和后人均以其在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界“轰动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形容之。可见其观点鲜明,眼光独到,批评犀利,切中要害。 3. 理路探寻 作为一篇篇幅较长的议论文,教师在讲授时当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分析作者论点与论据。 文章首先指出:“专家”一语流行,成为时髦和大学求学者追求的目标,“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然后辨析了学问各科与学问全境的关系,指出学问“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 他尖锐指出所谓“专家”“实际并非一个全人”,实患有“精神上之残废”;即便单就学问而言,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学问“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其后,作者又抨击了当日学术界崇尚专家之弊:人们忘记了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做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至此,文章将人生与学术打通, 作者接着讨论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的密切关系:课程为求“专精”,舍本逐末,而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更难以再求旁通,真正的精通既谈不到,广泛的博通又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 所谓“通才教育”,即是主张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的应该是“通人”,而不是“专才”。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20)[4页]

教学设计 20《鸭窠围的夜》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散文集《湘行散记》的基本情况。 2.把握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深沉的生命感喟。 3.体悟本文作者在平凡人生事相中发掘诗意、保持生活原生态 的叙写方式。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游记体散文 2.能力——核心能力(1)——接受与理解——艺术散文欣赏 3.修养——综合修养——体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原生态生活 之美 参考文献: 1. 百年沈从文(一) 2. 百年沈从文(二) 3. 百年沈从文(三) 4. 沈从文的降格处理艺术 5. 沈从文的文化策略 6. 沈从文的意义 7. 沈从文散文的人生表现 8. 沈从文游记体散文的文体特征(一) 9. 沈从文游记体散文的文体特征(二) 10. 沈从文游记体散文的文体特征(三)

11. 图片素材(略) 12. 音频素材:《边城》朗诵 关联教学:与《梵·高的坟茔》、《荒芜英雄路》一课相联系,对比这些以“游” 为题材的散文的美学风格有无差异。 【课堂教学思路】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19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它是一篇游记散文,但绝非以描摹山水风光为能事,而是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沈从文的散文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了一种“正直素朴人情美”。在讲授本文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课堂教学设计】 1. 沈从文简介 建议本文从介绍沈从文的基本情况开始讲授。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巨擘,行伍出身,却跻身文坛,颇具传奇色彩,由此介绍,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参见《百年沈从文》(一)、(二)、(三)) 2. 湘西之歌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它是一篇游记散文,但绝非以描摹山水风光为能事,而是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就结构层次来看,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两个自然段):写阴历年前某天夜晚,航行在沅水上的渡船泊于鸭窠围岸边,水手歇夜,及湘西特有的吊脚楼景观。第二部分(从“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至“灶中正火光熊熊”):透过作者的想象,叙写水手们到岸上吊脚楼吃“荤烟”或烤火歇息的情景。第三部分(从“邻近一只大船上”至“也是很显然的事了”):由邻船一位水手的举动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重点】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方法】 多角度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尝试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四步读书法:“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二、掀书皮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三、啃书瓤 1.默读课文、正音正字。 训诫耸(sng )立迂(yū)回啜(chu)泣瘦骨嶙(ln)峋( xn ) 头晕目眩(xun ) 小心翼翼 2.复述故事情节。 导航: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 陷入险境--心惊肉跳 --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 脱险。 3.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险、陷险(1-13)。

第二部分:脱险 (主体部分)(14-22)。 第三部分:感悟(23)。 4.归纳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 一、品书香 1.多角度探究课文。 (1)“我”的角度。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 明确: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 明确: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

《大学语文(第2版)》教案(第四章)口语交际基础与技巧

第四章 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案例导入】阅读课文P68案例,思考问题:“两个故事中,为什么会出现不愉快的结果?” 教师总结:我们必须学会“说话”。我们应该努力锻炼自己,虽不求变成演讲、谈判的高手,但至少要让自己能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2.新课讲授 第一节口语交际基础知识 一、口语交际的含义及特点

●(一)口语交际的含义 定义:口语交际是交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会活动。口语交际以面对面交际为典型方式,选择简短、贴切的语言材料,考虑环境的制约,与态势语相配合。 ●(二)口语交际的特点 及时性 口语交际时说话者内部语言的思维和外部语言的口语几乎同步。 现场性 口语交际双方都处在统一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具有现场性。 二、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你知道有哪些善于口语交际的历史名人?请举例说明。” 挑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明确:晏子使楚不辱使命,苏秦巧说六国合纵,孔明东吴舌战群儒……汉语中,所谓“一言定邦”“一言安邦”“一言九鼎”“语惊四座”“一语道破天机”等,无一不是在赞叹口语交际的神奇功能。 ●(一)口语交际是维系人际感情的纽带 口语交际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社会知识信息的载体。与人交往时,一番情真意切的美好话语,可以使初识者拉近距离,使结怨者冰释前嫌。 ●(二)口语交际是现代人才的基本能力 现代社会,言语得体,表述准确,是任何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三)口语交际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巧妙的话语就是经济效益。现实中,一次成功的谈判使即将破产的企业重现生机或一次精彩的介绍使产品饮誉海内外之类的例子比比皆是。 【课堂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能展现口语交际重要性的地方?” 挑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明确: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优良素质和技能,而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则是其中的基础技能之一。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篇一: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 一、解题 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以外的地方乐歌,包括十三“国风”加“二南”,即十五个地区的乐歌,计160篇。《雅》是周王畿一带的乐歌,分为“小雅”和“大雅”,计105 篇,其中“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计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复叠式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韵律自然和谐,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氓》是一首弃妇的诗,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自述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及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男子的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 二、课文分析 诗歌共六章: 第一章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 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及结婚; 第三章总结婚姻爱情的教训; 第四章申辩自己无辜被遣; 第五章写自己辛勤操持家务,却遭到粗暴的对待; 第六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三、艺术手法 (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歌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主,且比、兴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熟。选作意象的事物,既比喻得贴切、生动,也在暗示着情感事态的脉络。初婚之时桑“其叶沃若”,遭遇遗弃之时,则“其黄而陨”,暗喻自己婚前婚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关于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大学语文》是X省一般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为切实改善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语文知识、文化知识、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根底课。 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将以“扩大外延,充实内涵〞为指导思想,依据学科体系特点、学生及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加大知识容量,注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视野,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技能训练为一体,以适应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已具备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能力,改善和提高人文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及继续接受教育打下扎实的根底,并塑造高尚的人格。 课程开设的具体目的如下: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够比较顺利而精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够利用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鉴赏能力。掌握肯定的文化及文学根底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 4、提高写作能力。能标准地运用汉言语文字,掌握各类文章的文体特点,能写作标准的议论文,具有较强的书面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课程的根本要求

《大学语文》实行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讲授及教材内容,要突出检测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要尽可能采取灵敏、多样、宽松的考试方法,力求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具体教学中,要精益求精,举一反三;要精讲细讲,援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技能,通过其他人文选修课的辅助作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上树立“人文语文观〞。以文化、文明为参照背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作品为范例,贯穿史哲,综合交叉,开阔学生视野。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根底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面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肯定的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开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要求如下: 1、阅读: 能体会文章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具体言语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言语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在阅读过程中培养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2、写作: 能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正确的文体和恰当的表达方法。习作力求做到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搜集累积言语材料、勤于动笔独立修改的习惯。 3、口语交际: 注意对象和场合,态度自然,讲究文明和修养。在交流过程中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一般话言语清楚、语句连贯、条理清楚。围绕话题,有针对性,有条理,有依据。 4、语文常识: 了解文本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以及各种文体的根本特征和重要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