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课件】(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课件】(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大学语文教研室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修课方式:必修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28学时

选用教材: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XX年

教学参考书: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建波主编《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毛信德主编《大学语文新编教程(写作卷)》浙江大学出版社

毛信德主编《大学语文新编教程(文学卷)》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育目标:

(一)大学语文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进行文理渗透,引导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基础课程。教材内容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

(二)大学语文课的任务是以教材为中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汉语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三)教育目标

1.培育人文精神。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懂得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将这些思考同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反身修己的精神,注重人格美的培养。

3.培养通才。文学是人学,也是人心之学。通过它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的管理、交际、应变、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对科技工作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形象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5.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优秀文学作品提供美感、愉悦和享受。通过作品赏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作品赏析

1、教学内容

按照文学史的发展顺序从各个阶段选取经典篇目,包括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诗歌,两汉文学中的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小说、诗歌,唐宋文学中的散文、诗、词,元曲、明清时期的小说,现代文学部分、外国文学部分。

2、教学要求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能结合课后注释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并能够运用典型的艺术手法,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古今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作品赏析的方法、过程,赏析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课后提示为指导,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时效性做出评价。

难点:古为今用的契合点,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辨证理解。

第二部分:表达训练

1、教学内容

密切结合讲读课文、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等对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诸如对作品的品评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口头、书面探讨。

2、教学要求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中心明确,表达流畅,掌握并灵活运用陈述、演讲、辩论等形式的技巧。

3、重点和难点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三部分:语文常识:

1、教学内容

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文体特点、语法知识。

2、教学要求

了解冠于课文之前的作家、作品介绍,领会重点作家的思想观点,掌握各种文体特点和常用语法知识,参考附于书后的《中国文学史概述》、《中国古代语法常识》、《我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作家、作品介绍,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难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

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1学时按50分钟计算,课文篇目为参考篇目,每周2学时,共28学时。)

根据课时情况安排,精讲或略讲。

五、大纲说明及其他教学环节的安排

1、《大学语文》课程是文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先修课程为高中语文或中专语文。

2、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应重视安排好分析、讨论、答疑和课下练习

写作等教学环节。

3、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课内外学时比安排为1:0.5。

4、考试是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起到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复习所学知识的作用。

命题应不超过大纲的要求。考试的范围和要求:

(1)范围:检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本国语文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求:有两种考核方式,可依据实际情况任选一种,考查(一)语文常识占30%,鉴赏占40%,综合素质占30%;考查(二)只考查鉴赏或综合素质,比例可灵活掌握。

六、教学建议

1、《大学语文》的文学作品赏析部分,应以反复筛选的精美动人的作品为主,可以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增减,应结合作品,布置相应的赏析性论文题目,让学生练习。

2、在讲授文学作品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播放名著影

片,辅助教学。

3、大学语文以讲授式为主,注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同,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提

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4、课上注重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5、学生课下阅读大量文学作品,经常练笔,提高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6、联系优秀作品、人物,培养学生的人格美、品德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两年制的专科学生。

七、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大学语文》课教学大纲(专科)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专科) 《大学语文》设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已有的高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素养。教学内容要求如下: 议论文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执行改革开放政策)。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运用对比论证法说理;运用假设性论据;运用设问修辞手法。2.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 (1)掌握在本文中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新时期创业精神所具有的八个方面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完全归纳论证法的运用;语言准确,简洁、明了,极少运用修辞手法,较多地使用判断句式。 3.科学的春天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时代和科学需要既实事求是又异想天开的精神风采。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归纳、演绎、类比论证法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修辞法的运用。 4.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从当时政治斗争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总结了沉痛的历史教训,指出中国当时并不具备施行“费厄泼赖”精神的前提条件,从而提出了“痛打落 水狗”即不对坏人心慈手软的重要斗争原则。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类比、归纳、对比三种论证法的运用;比喻、比拟、拟人、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 5.论气节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归纳论证法的运用;注重判断与分析,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结合运用;对应词语的运用;哲理与浅显口语相结合。 6.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作者提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归纳法的运用(包括理论和事例两方面)的归纳;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 7.咬文嚼字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叙述了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严谨精神。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归纳论证法的运用;广征博引,实例充分;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8.散文创作谈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围绕着散文创作这一专题,论述了写好散文必须在思想、生活知识、表现手段这三个方面提高作者的素养。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比较、归纳、演绎三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比喻(明喻、暗喻)、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9.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通过评论《水浒》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的长处,指出:善于 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立身行事和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阐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 描写的两大特点,而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则是结 构上的特征。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例证法的运用、类比法与例证法相配合;在论述中观点与具体事例、选用材料紧密联系;在例举论据时,叙述与议论相结合。 10.论语十则 (1)掌握本文中心论点:孔子这十则语录,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宗旨,那就是人应当“好学”。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 (2)掌握本文写作特点:通俗生动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反诘)的运用。1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论据充分,事实确凿;善于辩论,方法多样(演绎、归纳、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排比与反诘的修辞手法。 12.谏太宗十思疏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国君必须努力聚积德义。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善于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进行对比论证;比喻、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3.朋党论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澄清了朋党之说,希望君王能辨别真伪,权衡是非,退小人之朋,用君子之朋,以革新政治,振兴国家。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通篇采用对比法进行论证;以史实为论据进行阐述;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4.答司马谏议书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王安石从名实相符的原则出发,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对新法的种种指责,并表达了他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采用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行文委婉,寓刚于柔。 说明文 15.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1)掌握本文说明的中心:本文简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和基本体系,着重说明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强调了基础学科特别是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自然科学体 系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层推导、条分缕细的写法;多种说明方法(定义、举例、诠释、比较、比喻)的运用。 16.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1)掌握本文说明的中心: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这两种奇特现象的成因,并由此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的。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总——分“的结构方式;说理与叙事相结合;诠释说明法的运用; 比较方法与比喻方法的运用;成语的恰当运用。 17.桥的运动 (1)掌握本文说明的中心: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物理知识,阐释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其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形式就是桥的存在形式。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与要求 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古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红楼梦》、《诗经》等。 2. 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围城》、《家》等。 3. 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和鉴赏,并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4. 阅读与写作: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5. 修辞与韵律:学习修辞手法和韵律,了解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欣赏技巧。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3. 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 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参与语文社团和文学活动,积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占总评成 绩的30%。 2. 课堂测试:进行定期的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 力等,占总评成绩的30%。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本课程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语言文化基础: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词汇积累、语法分析、

修辞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2、文学鉴赏:选取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文化学概论:介绍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4、语言学概论: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语言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5、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学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学特院基础部,2005年6月订) 一、本课程的性质、作用、任务和目标 《大学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是高等职业专科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掌握专业知识,养成独立工作能力,提高道德素养,增强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名篇的精读及自读,要求学生了解各名作家的思想特点;了解各名篇的思想内容;掌握各名篇的写作特点;掌握并运用有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汲取名篇的精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要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结合学前专业特点,发展他们的情商和智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审美观,使之具有人和人格的力量。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增进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系统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汉语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体目标体现为: (一)基础知识方面: 1、继续巩固并进一步掌握汉语语言,文学,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语文基础 知识。 2、掌握一定教学的文言实词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掌握常见的一语多义, 词类活用等现象,了解一般文言句式的特点。 3、继续学习关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有关知识。 4、学习并运用一些欣赏文学作品的知识。 (二)基本能力方面: 1、听话能力: 能养成细心地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听别人讲话能把握重点,及时作出判断,并形成个人重法;听教师讲课和听报告,能边听边作笔记。 2、说话能力: 能用普通话简明而有条理地叙事状物,阐述自己的见解;能在大庭广众的饱满的热情进行演讲。 3、阅读能力: 能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现代政治、科技和文艺读物。精读,能划分文学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中的中心思想,理解写作特点。略读,能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迅速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执笔人彭晓兰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类基础课,也是高职各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高中语 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和 分析能力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各 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适用于高职除汉语专业外的各专业学生。通 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阅读学的基础理论、日 常书面表达的基本知识、口头表达的基本理论知识;掌 握阅读的方法、日常书面表达的一般方法、口头表达的 基本方法,从而更加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 文本类型的阅读,不同应用文种的练习,不同口语的实训,切实掌握大学语文的有关知识和提高大学语文要求 的相关技能。 学习本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与为专业服务的原则选 择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讲授方法进行教学,结合案例讨

论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全面掌握阅读、日常书面表达 和口头表达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同时本课程还采取实 训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成技能。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 本课程为基础课程的基础,学好本课程,为以后相 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些后续相关课程包括:其它 公共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实践课程。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68学时,其中讲授学时为52,实训为14学时。 开篇本土文化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他们大 学三年所在地的人文,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吸取精神 营养。 教学重点:眉山的历史、名胜、人文,特别是三苏 文化,东坡精神。 教学难点:东坡精神的提炼。 教学内容: 1、走进眉山 2、走近东坡 上篇阅读能力培养

【大学课件】(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大学语文教研室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修课方式:必修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28学时 选用教材: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XX年 教学参考书: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建波主编《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毛信德主编《大学语文新编教程(写作卷)》浙江大学出版社 毛信德主编《大学语文新编教程(文学卷)》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育目标: (一)大学语文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进行文理渗透,引导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基础课程。教材内容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 (二)大学语文课的任务是以教材为中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汉语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三)教育目标 1.培育人文精神。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懂得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将这些思考同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反身修己的精神,注重人格美的培养。 3.培养通才。文学是人学,也是人心之学。通过它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的管理、交际、应变、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高教第二版)课程教学大纲 一、总学时数: 80课时(第一学期) 二、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大专课程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一年级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一是通过优秀语文作品学习、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二是通过对优秀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讲授规定的12篇必讲篇目,选讲一定数量的自选篇目。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和体悟能力。 3、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段。 4、结合教学,播放2至3次著名影视文学作品。 五、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方法 1.课程安排(明细附后) 2.课程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通过研讨教材、听取讲授、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拓展阅读等学习环节,来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考核方式:全院统考 六、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大学语文》(第二版),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辅助教材:《大学语文》拓展读本,陈洪、李瑞山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七、必要的说明 本课程使修课学生,激活、强化、重组其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在更高的级别上研习较复杂的语文材料,提高对优秀汉语文章的的鉴赏力,体认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改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语文实际应用水平,同时使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 课程安排 序号章节题目及内容提要学时 1 绪论 2 2 序二篇 2 3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2 4 演讲稿写作 2 5 演讲训练 4 6 我学国文的经验 2 7 梵高的坟茔 2 8 秦腔 2 9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2 10 个狗主义 2 11 我的四个假想敌 2 12 下棋 2 13 观看影片《小时代》与影视文学评论的写作 4 14 天才梦 2 15 鸭窠围的夜 2 16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2 17 观看影片《千与千寻》与人物性格分析写作 4 18 兰亭集序 2 19 楚辞·渔父 2 20 西湖七月半 2 21 世说新语 2 22 《论语节选》《孟子节选》《礼记·大学》 2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导言: 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 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 和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 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2. 发展完善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准确的语言思考 和语言表达。 3. 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类文本,并能对其进 行综合性的评价和判断。 4. 丰富的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和鉴赏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 5.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文学修养和实践应用等 方面: 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规则、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 2. 文学修养: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对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理论的了解和研究。 3. 实践应用:包括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技能培养,包括写作、口语 表达、阅读理解等。 三、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 造性: 1. 授课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 理论知识。 2. 互动式教学: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讨论、演讲、小组活 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性教学:通过写作、口语演讲、阅读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 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 信息技术教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学分:3 学时:30 适用专业:各专业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程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属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该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文科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理工科类学生第二学期开设。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本质上属于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它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其他素质教育的课程一起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平台。它突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特征,课程的设计培养方案围绕着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来进行。 2.课程作用 作为文化基础课程,该课程围绕着学院“厚基础、强素质、精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定位在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平台作用,强调语文与专业发展能力的联系,其“基础”特征指向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审美眼光、人文关怀、言谈举止、精神风貌、交际沟通等方面。由此体现高

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它不仅包含课程基础性知识内容,更承担着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和表达拓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和接受通才教育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该课程应该具有精神启蒙、思维创新和能力养成的多重职能,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综合性“大语文”课程。应充分体现人文性、基础性、复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掌握必备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具备相应岗位通用文化、文学素养,在综合素养方面有一定的提升。通过学习,学生应对中国文化、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具备相应的文学认识水平和文学鉴赏水平;能掌握必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并提高社会感悟、审美认知以及合作、拓展等综合实践能力。本课程既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前提,更是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使之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育,不是在进行研究型、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并不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教育的本位是基于“应用能力”而不是基于“理论研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直接走向企业,直接面向专业工作岗位的应用性人才。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共10页)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共10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刘淑霞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一、说明 大学语文是理、工、文、管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健康情感、完美人格、审美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使已经具备高中语文程度的大学本科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习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现代人文意识,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准确地阅读理解一般文章、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三)编写原则 1.本大纲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编写。 2.内容多,课时少,突出关键和有代表性的内容,做到少而精。 (四)建议 1.鉴于语文课程的独特性,教师可根据个人擅长或学生需要灵活、适当选择、安排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 2.在更多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五)有关其它问题的说明 无 二、课时计划 注:1.机动内容是指,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赋予授课教师发挥个 人研究专长, 同时结合学生接受实际可以灵活调整该次课程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2、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概论,一部分是应用文写作。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大学生人文素养概论的讲授,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并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那些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才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标。通过应用文写作部分内容的讲授,让学生能够掌握日常应用文和一般实用文体的写作方法,以便今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熟练地高效地阅读和写作。同时让学生了解文学与文章体裁的有关常识,增强审美意识,为学习其他专业和从事各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学期: 第一课:大学语文课程导入 教学内容: 第一、大学语文的课程介绍。 第二、学习大学语文的重要意义 第三、课堂要求。 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充分理解学习大学语文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大学生人文素养绪论 教学内容: 人文素养的界定。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 基本要求: 第一、了解人文素养的界定。 第二、掌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第三课: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一)——儒家文化 教学内容: 第一、儒家文化的发展概况。 第二、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儒家文化的影响 基本要求: 第一、了解儒家文化的发展概况。 第二、掌握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第三、理解儒家文化的影响。 第四课: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二)——道家文化 教学内容: 第一、道家文化的发展概况。 第二、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道家文化的影响。 基本要求: 第一、了解道家文化的发展概况。 第二、结合生活掌握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第三、理解道家文化的影响。 第五课: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三)——墨家等其他各家文化 教学内容: 第一、墨家文化的发展概况。

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特征、教学目的和任务 大学语文的性质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学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其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核心性质。注重满足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善于对作品提出个体见解、价值评价并给予分析性依据,是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性特征所在。大学语文的构成要素是文字(语言运用)、文学(文学修养)、文化(传统文化)和文明(现代性评价)。 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非汉语专业的学生。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补充完善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语修逻和文法)、掌握语文基本思想(文字、文学、文化、文明)、强化语文专业能力(听说读写)、实现语文活动特性(文学性、文化性、审美性和工具性)、养成语文儒雅修养(文质彬彬、文以载道、政文合一和准确、生动、简洁使用语言),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现代人格,辅助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工程。具体包括: (一)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把握现代社会的共通文明精粹,培养人文情怀、爱国意志和博雅的情操;领会汉文字之美、汉语言之雅、汉文学之丰富和汉语言文化之博大;了解经典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所负载的多种多样的文化,感受到文字、文学作品能传达丰富复杂世界的巨大魅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的自豪感和追求祖国语言纯洁的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或感受形象的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分为语言能力、文史知识、经典阅读和文化文明常识四个方面。具体要求: 一是语言能力。掌握语言文字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主要是文言文、白话文和转译文等方面的知识和了解应用。教学中从阅读理解课文出发,辨识、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技术术语,学科名词,哲思语言和文学语体,以及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主要是1.文言实词;2.文言虚词;3.文言句式;4.古文今译;5.技术术语;6.学科名词;7.哲思语言;8.文学语体。 二是文史知识。了解中外文学的历史知识,主要是文学名家名篇的形成和影响的一般性常识;在阅读欣赏中能运用文史知识辅助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主要是1.文体知识:一般文体及其主要特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我国古代诗文的特殊文体及其主要特征,如散文中的语录体、纪传体、书信体、史论体、游记体、寓言体;古体诗中的楚辞、乐府、歌行;格律诗中的律诗、绝句,以及词和散曲等。 注意: (1)诗词曲赋文体知识; (2)中国古典诗歌的具体分类及主要特征;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 二、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包括对英语听力材料的理解和反应速度。 2、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包括对英语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 3、口语表达:通过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口头报告的能力。 4、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用英语撰写各类文章和报告的能力。

5、跨文化交际:通过跨文化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 际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尊重和理解。 三、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任务式教学是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四、课程评估方式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是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则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的辅导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课程资源与环境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教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资源,应当选择符合学生实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二、课程性质 (一)课程定位 本课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课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学好本专业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如下: 1.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知识,特别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主要文体

特点及发展简况。 3.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二)能力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 1.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能够熟练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日常公文的写作。 3.能够流畅的用语言进行的日常的交流和工作。 4.能够将语文知识与本专业课程相结合进行创作性的学习。 (三)素质目标 1.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在教学中进行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渗透教学,从而,为学生迅速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奠定思想基础。 2.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是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3.在教学中运用发散思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大学语文是综合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能力拓展课)。它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起着积极影响。中国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交流沟通的基本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利于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理解。 五、课程教学实施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组织实施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法。 2.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 3.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本阅读”与“拓展阅读”相结合。 4.专业技能与知识模块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的重点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开设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它具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内容,较强的思想性、实践性和工具性,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达到与大专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础相适应的水平,提高其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为学好各专业的其他课程,为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具体要求如下: 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确定自己的正确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 2.通过分析范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顺利而准确地阅读并理解一般文章,并能读懂一般的文言文。 3.通过经典范文的学习,把握文学家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其专业学习的效果。 4.通过补充教材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避免出现语文常识错误。做到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句通顺,条理清楚,表达明晰,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材 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即主教材和辅助教材。本课程的主教材是借用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为暂用教材。该教材不是按文学史或文体分组排列,而采用根据实际内容或特色灵活分组的方式。每篇文选有作家作品简介、注释、提示以及思考与练习,比较适合自学。《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书》(以下简称“指导书”)为辅助教材。“指导书”包括“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基础知识”和“自测题”三部分内容,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补充材料。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 四、学习内容和要求 1.文选部分 总的教学要求是:总体把握每个单元文选所体现的共同特点;记忆作者的姓名及其所处时代,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解释疑难词语。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反语、层递等修辞方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5篇)[修改版]

第一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系面向非中文专业大一年级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类必修公共基础课。课程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撷取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若干“点”,编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由简要的知识概要和一组文选构成。其目的是补充完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儒雅修养,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辅助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工程。具体包括: 1、掌握一定的文史基础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或感受形象的能力。 2、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领会汉文字之美、汉语言之雅、汉文学之丰富和汉语言文化之博大;了解经典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感受到文字、文学作品传达丰富复杂世界的巨大魅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的自豪感和追求祖国语言纯洁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 2、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 3、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 3、素质培养目标 1、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XJ0105003 课程类别:人文通识课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学时/学分:2学分,总学时32。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是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它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本课程通过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培养讲文明、有道德、有社会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要让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聪明智慧的学习,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思考和批判,从中汲取奋起自新、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改革创新的民族精魂,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 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是通识课,旨在帮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提高语文修养,提升审美情趣,奠定人文根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激励广大岐黄学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

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旨在通过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阅读、欣赏、熏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即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即提高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帮助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培养大学生健康健全的高尚人格,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分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重点讲授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现当代散文、议论文、诗词曲赋骈文、小说、书序游记、祭文碑铭家书演说、医药小品文的经典代表作,介绍中国文学史概貌、中医药与儒道释的联系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单元诸子散文 【目的要求】 1.从源头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了解中医理论形成之源。 2.通过文选掌握儒家道家的思想精髓。 3.掌握文章重点词语词义。 【教学内容】 (一)文选阅读讲解 1.诸子各家思想主张简介及诸子散文特点 2.《周易》五则 3.《老子》六章 4.《论语》二十则 5.《孟子》五则之“浩然之气”、“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民贵君轻”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 课程编号:313360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总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全校非中文专业 二、大学语文的性质和地位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二十字”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三、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依托人文学科,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促进人文精神的体悟和内化的教育。人文知识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总称,包括历史、哲学等。大学语文是人文知识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她涵盖了语言应用和表达,应用写作和文学作品的鉴赏。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既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基础。 2、我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大众化”应用人才,有两个层面:一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应用能力;二是既能掌握一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要掌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向通才教育发展。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十世纪前期的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他们是文学大师,同时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极为深厚;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他们是理工大师,同时他们的语文修养都非常深厚。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是机械工程专家,人文底蕴非常丰厚。所以要达到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大学语文势在必行! 3、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 现在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及年轻人缺乏人文精神,正象杨叔子总结的“四不”特点: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他们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普遍缺乏爱心。这是很让人担忧的事。要在大学生中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就不能不接受祖国灿烂文化的教育,.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不写小说,但不能不会欣赏诗歌和小说,不能丧失对美的鉴赏能力,对人文精神的感悟能力以及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世界要一统化,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以及汉语所负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新文化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中国政府在全球建立百所“孔子学院”。就是要在世界上推广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作为21世纪的年轻大学生,“饮水必须思源,数典不能忘祖”。要不断加强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四、大学语文的目标和要求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学好本专业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