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纪工程哥本哈根都市区绿地规划-KraksFondsByforskning

世纪工程哥本哈根都市区绿地规划-KraksFondsByforskning

世纪工程哥本哈根都市区绿地规划-KraksFondsByforskning
世纪工程哥本哈根都市区绿地规划-KraksFondsByforskning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城市之丘适应环境的哥本哈根城市空间_吴丹子

074 近几年,哥本哈根的近港区因其充斥着低质量的办公楼、落后的购物中心和自行车和行人使用的基础设施,缺少公共空间而备受批评。瑞典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简称SEB)计划在这里利用本斯托费格德街与卡尔波德?布里吉街交汇处地下停车场上方的场地,建设他们的北欧总部。SLA接受了这项委托,旨在设计一处能将银行总部与周边环境、海港乃至哥本哈根市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 银行大楼前方的开放空间不一定总是要朴实无华、暗淡无光且让人难以靠近。于是,SLA打破传统,将银行大楼前方的场地设计成一处服务大众和银行工作人员的绿色友好城市空间。它占地约7 300m 2,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和可达性。这个空间宛若一个巨大的沙丘或雪堆,贯穿于建筑物之间,又紧 紧围绕着建筑物,营造出空间的连贯性。此外,一片高出周围地面7m的绿地,为自行车和行人提供了出行空间。人们沿着它,可从SEB银行和海港出发,途经丹麦国家档案馆,最终到达蒂沃利国会中心。 只有亲身穿越这座城市之丘,才能获得完整的体验感受。当你穿越这个区域时,可以发现空间在进行不同方向的转变,从而产生新的空间关系。从本斯托费格德街一路上升,经过一段300m斜坡时,空间会一点点展现在眼前。当你回望城市,建筑群以框景的形式将哥本哈根市呈现出来。从卡尔波德?布里吉街走上来的斜坡,路途相对较短,但坡度也较大。走到斜坡的末端,你可将海港的美景尽收眼底。 城市之丘是由层叠的白色混凝土构成,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丹麦北部沙丘和斯堪地纳维亚冬天的雪丘。层叠的造型和地形的轮廓是城市之丘最为重要的特征:它从技术和功能层面满足了种植所需的排水、可达性、光照的要求,并能形成对植物根部有利的结构。场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步行路线,满足行人(包括具有步行障碍的人群)、滑板爱好 城市之丘 适应环境的哥本哈根城市空间 The City Dune Acclimatized Urban Space in Copenhagen 图01 建筑和城市景观的总平面图 Fig.01 Master plan of buildings and urban landscape 图02 不同水平高度之间的空间用来种植和供游人休憩Fig.02 The spa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levels are used for plants, trees and places to sit. 图03 城市之丘是哥本哈根港口主要开发项目的第一阶段Fig.03 The City Dune is the first stage of a major development project in the Copenhagen harbor. 图01 图02

哥本哈根_指形规划_的启示_于晓萍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表面上看是因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吸引了人口在城市的集中,进而导致交通需求旺盛而造成交通拥堵。随着小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道路新建、扩建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布雷斯悖论”表明,道路扩建并不能缓解交通拥堵,反而增加出行者的出行时间。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指形规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城市规划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仍在指导城市发展。“指形规划”将轨道交通网络及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实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轨道交通在引导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供 借鉴的经验。 总结哥本哈根 “指形规划”的发 展经验,要以城 市交通与城市土 地利用相互作用 关系的理论为分 析基础。城市交 通与土地利用之 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的关系,城市 交通通过改变地区 可达性而影响土地 利用类型及土地开 发强度,而土地利 用对城市交通的影 响则体现为交通需 求的改变。 二、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机制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人们的各种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为实现集聚经济,各种经济活动会向某一区域不断集中,这就会增加交通需求的产生;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区域交通可达性的改变会吸引开发商进行投资,从而改变这一区域土地的利用类型及开发强度。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长期和短期内是有所不同的。赵坚(2008)指出,短期内,改变某个区域交通拥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拓宽道路,修建新的环路和放射性道路,使城市道路系统更加通达;而在长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改变某一区域的可达性,而人们更倾向于在具 哥本哈根“指形规划”的启示 于晓萍程建润 图1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关系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

哥本哈根慢行系统简述

哥本哈根的绿色交通 文章来源:《北京规划建设》杂志作者:华高莱斯高级项目经理刘梦薇发布时间:2013-12-13 生态城建设的软技术——绿色交通 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谈到何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时强调,生态城市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必须全部经过无害化处理,一切有害气体的排放源也应该被清除,城市的驱动能源应该主要是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而公共交通工具应该尽量使用电能进行驱动。谈到生态城市的交通,不得不提绿色交通,绿色交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软技术。 在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物中,出行造成的污染占比是相当高的。但随着人们绿色出行意识的提高,通过政府、企业和民众间的积极配合,由出行所带来的污染将会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可以做到零污染。在北欧,全民绿色交通已经践行了几十年,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面子”问题,还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带给人“痛感”的“里子”问题。 全民绿色交通首屈一指的城市要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丹麦总人口550万,自行车数量却多达400万辆,哥本哈根更是著名的“自行车王国”。哥本哈根发达的公交系统是自行车出行的有力支撑。哥本哈根的城区呈手掌形,在规划市区交通时采用五指规划形态,即以市中心为出发点,按手掌五指延伸方向规划公共交通(图1)。五指规划形态容易形成发达而系统化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交系统。此外,自行车产业及相关绿色产业的高度发达,再加上城市文明水准较高,这些条件都构成了绿色交通在哥本哈根畅通运行的基础(图2)。 图1 哥本哈根的五指规划

图2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公路线路图 自行车高速公路工程 哥本哈根第一个完整的自行车道规划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起源于丹麦骑车者联合会发起一系列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限制机动车发展,为自行车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1980年,哥本哈根市政府通过了第一个自行车网络规划,发展至今,自行车道长度已经达到390公里,共26条线路,其中包括三条自行车专用桥,这 些专用桥为进入市中心的必经路线提供了安全通道(图3)。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理念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理念 Idea on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 in Copenhagen 钟虹滨 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和最具魅力的海滨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城市景观设计思想使之在欧洲乃至世界都受到关注和赞誉。在当代城市化发展趋向的思考中,哥本哈根的城市规划者、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做出了积极而务实的努力,尤其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理念上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对我国在经济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规划城市滨水景观,如何充分利用和发展城市景观资源,如何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纠正我国目前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片面思潮和错误做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 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思路 丹麦于1417年将哥本哈根定为首都。在17世纪,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 )加大了首都的贸易与防卫力度,并延伸了哥本哈根的水域。在他统治期间,第一次对克里斯蒂安海港(Christianshavn )进行了规划。该海港由荷兰测量学家和防卫专家约翰·瑟普(Johan Semp )规划并于1617年建成。他用几何学原理构建了哥本哈根国际港口的形象,并为哥本哈根的滨水景观奠定了基础。 哥本哈根的城市规划与水的联系十分密切,水成为城市景观的主题。海港、运河、湖泊、海滨等共同勾画出城市景观的轮廓,并以各自特有的形式形成了城市的大型开放空间。哥本哈根的老城区是由五段湖和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克里斯蒂安湖(Christian Lake )所环抱的古都。城中的内港和湖泊成为城市的中心景观。20世纪中期产生了著名的“指形规划”(Finger Plan )(图1),使哥本哈根走上了都市化发展的道路,同时也使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1989年,哥本哈根城市委员会(Greater C openhagen C ouncil )对哥本哈根城市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探讨。为了增加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指形规划”,即在新城市建设上,哥本哈根以老城为中心,向北、向东和向南的海滨进行延伸,“使哥本哈根与瑞典建立稳固的关系,延伸哥本哈根机场,促进哥本哈根海港的现代化建设和公共交通的发展”[1]。这一城市规划思路对创建城市的新滨水景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3年,在“哥本哈根市政规划” (C openhagen Municipal Plan )中开始了对阿玛岛(Amager Island )的规划,以实现向东与瑞典的对接,从而实施新的“指形规划”(图2)。 摘要:本文通过对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思路的研究以及对城市滨水地带的实地考察,总结出哥本哈根正在通过建设市民休闲活动的新海滨公园、具有现代风格的创新住宅建筑以及以运动为主题的滨水建筑作为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通过进一步考察,揭示出哥本哈根的未来滨水景观将以拓展新滨水旅游、创建亲近滨水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相适应的新交通的延伸等方面为主进行发展,以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和谐与繁荣。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ideas on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 in C openhagen by researching Copenhagen city plan and by seeing about them on some spots. C openhagen is building its new waterfront park for citizen, its creative modern construction for housing, and its sports constructions as its idea of landscape plan. Furthermore, we could see that developing new waterfront tour, creating new life style to touch waterfronts, and extending new traf? c are the futur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velopment of C openhagen, which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harmony and prosperity. 关键词:哥本哈根;滨水区;景观;规划Keywords: Copenhagen; Waterfronts; Landscape; Plan 本文为国家教育部公派留学基金资助项目。基金号:留金秘出(2006)3358 作者:钟虹滨,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副 教授,景观研究中心主任。 zhonghb66@https://www.doczj.com/doc/b912488430.html,

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

城市规划框架?1城市建设史?1.1中国城市建设史 1.2外国城市建设史 1.3 城市规划思想史 2 城市化小城镇?3城市结构与形态及其演变?4城市规划体系5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 6总体规划战略规划 7 控制性详细规划 8 居住区 9城市设计 12可持续发展 10土地使用?11 历史保护城市更新? 13郊区化 16信息化 14全球化?15老龄化? 17生态、景观 18城市规划法规 19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20 城市规划与相交学科? 20.1经济学 20.2 社会学

21 城市开发 22道路交通?23市政工程?24现代技术应用 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4.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

可持续城市案例 哥本哈根

可持续城市案例——手形的城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摘要】本文介绍了哥本哈根如何利用轨道交通来创造其所希望实现的城市形态:一个手形的区域,形似手指的走廊从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向外发散,走廊之间被由森林、农田和开放休闲空间组成的绿楔分隔。1947 年,哥本哈根的规划者提出了“手指形态规划”,该规划采用了手形的概念,五根手指从哥本哈根中心分别向北面、西面和南面伸出,每根手指汇集到历史上既有的丹麦市古市场旧镇。经过多年的努力,“手指形态规划”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首先,它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对空间规划具有极高效率的宣传工具。现在丹麦人已经能理解它并真正地认同它。通过一系列以该规划思想作为指导原则的当地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它已经逐步地几乎没有差错地被付诸于实施。放射形的轨道交通服务,与充分体现步行者和自行车优先的街道一起,共同加强了哥本哈根历史上形成的中心城区。今天,大多数在中心城区工作的新城居民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关键词】手形的城市公共交通分级用地规划非机动化交通 哥本哈根要被放在小国大城这个背景里去认识理解。大哥本哈根区域位于丹麦东部的西兰岛上,拥有丹麦全国500 万人口中的170 万人口。在该区域28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五个行政区域:两个中央自治市:哥本哈根市和菲德烈堡市,共有约50 万居民;哥本哈根郡环绕在中央城市以外,拥有60 万居民;以及两个共拥有60 万人口的外围郡: 菲德烈堡和洛斯基尔德(见地图5.1)。哥本哈根市是丹麦的首都,同时也是丹麦商业、工业和文化中心。 为确保大哥本哈根区域的发展符合国家利益,丹麦政府一直在指导二战以后 实施的区域规划。比如,国家政府构思、规划并发展了区域南面和西南面的新城建设,这些新城被轨道交通服务所覆盖。多年以来,由于国家决策层对该区域管理情况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城市管理者不断更迭。但是,国家的指导一直稳定地影响着该区域的协调发展。 哥本哈根城市协调发展的“指南针”是 1947 年的“手指形态规划”及其以 后不断演变的修正方案。与大斯德哥尔摩区域相似,一个强有力的区域土地理念将一个放射形的轨道交通系统与完全根据总体规划修建的郊区有效地整合起来。

丹麦哥本哈根城市垃圾调节系统

丹麦哥本哈根城市垃圾调节系统 国家:丹麦 类型:政策 范围:城市/城镇,10万-100万人 参与者:当地政府,经济部门 资金:当地政府,经济部门 主题:固体废弃物 目标:垃圾减量 垃圾回收利用 垃圾处理 手段:收费及税收 摘要 丹麦的垃圾管理系统在1980年代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市政府开始负责所有垃圾的管理,因而就必须寻求垃圾减量和垃圾回收利用的潜能。此外,市政府还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的调节系统将垃圾流引导至相应的处理设施。市政府拥有对各种垃圾的收集、分类和处理制定专门规程的调节能力,所以就必须将这些原则和法规在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层次上转化为与之相适应的收集方案。丹麦和哥本哈根的垃圾管理实践成为一种模式正是基于以下原因: ●对垃圾流向的全面控制; ●垃圾堆存量的减少; ● 回收利用率提高; ● 垃圾源头分类; ● 垃圾分解环节中突出的减量潜力; ● 政府与私营收集公司的合作。 城市概况 哥本哈根市(Copenhagen)面积为88.2平方公里,人口490000人。人口密度为5316人/平方公里。哥本哈根作为丹麦的首都,是国家政府和国会以及许多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也是丹麦的金融商业中心。1990年大哥本哈根参议会解散以后,哥本哈根市政府就承担了大哥本哈根中心地区和东北部西兰岛(Zealand)临近区域的行政事务。哥本哈根有相当多建于1945年之前的又旧又小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主要是居住建筑,独户的住宅只占7%。哥本哈根市的人口老年人和年轻人比例较高,共有265,850户家庭。

项目理念与实施 自1980年代以来,丹麦的垃圾管理原则经历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尽管以往垃圾规划的最突出的主题是对垃圾处理专业基础设施的改造,但近来的垃圾管理正朝着垃圾量最少化以及垃圾处理合理布局和利用的方向发展。直到1980年代初,垃圾调节的目标就是根据垃圾的数量和区域分布提供一个理想的处理设施,即垃圾规划首先关注的就是确定垃圾处理设施所需的垃圾处理厂的规模和位置。当时垃圾堆存和焚烧的价格相对较低而且也不必寻找便宜的垃圾重复利用设备。自1985年的环境保护法修改以来,垃圾管理的焦点转向区域和地方规划的实施以及对各种类型垃圾的单独调查。研究成果确定了各种垃圾不同的回收潜力,并因此减小了进行焚烧和填埋的垃圾的数量。国家垃圾管理目标提出了一个全部回收利用率达到60~65%的指导方针。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市政府能否发现哪种类型的垃圾能够实现回收利用率的目标并确定哪一部分的垃圾需要优先处理。为了建立一个全面的垃圾管理系统,市政府的管理部门成了各类垃圾的管理专家,这些垃圾来源于家庭、学校、工业、服务行业等。因此政府必须确保所有类型垃圾处理厂的处理能力。 接下来就是解决工业垃圾数量大的难题以及制定其处理方案的原则。从1989年开始,垃圾分配和利用税迫使所有垃圾产生者必须声明其垃圾处理方式。市政府要求由垃圾生产者对垃圾进行预分类。此外,政府指定运输者负责垃圾的运输,同时还决定垃圾应该被运送至哪一处处理设施。市政条例中还规定了涉及所有参加市政合作的市政部门的条款。目前,哥本哈根的市政垃圾处理工作由一家名为R98的公司来负责。弗雷德里克堡市作为一个保洁区,也包含在R98公司负责的区域内。它所负责的区域内人口加起来达到了56万。 在哥本哈根,R98公司执行以下的生活垃圾收集方案: 1、家庭垃圾; 2、大件垃圾; 3、园艺垃圾; 4、报纸和期刊; 5、玻璃; 6、家庭危险垃圾; 7、家庭有机垃圾(目前作为实验项目); 8、注射器; 9、餐馆及其他场所的垃圾食品; 10、医疗垃圾。 垃圾分配需求的最大变化反映在垃圾填埋方面。以前,哥本哈根拥有9座垃圾卫生填埋场和26座简易填埋场。然而,由于1985年和1989年的垃圾法修正案,这些填埋场的批准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由于垃圾回收利用的成果,只有1座垃圾卫生填埋场和2座简易填埋场得到了批准。

手形的城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手形的城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本文介绍了哥本哈根如何利用轨道交通来创造其所希望实现的城市形态:一个手形的区域,形似手指的走廊从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向外发散,走廊之间被由森林、农田和开放休闲空间组成的绿楔分隔。1947年,哥本哈根的规划者提出了“手指形态规划”,该规划采用了手形的概念,五根手指从哥本哈根中心分别向北面、西面和南面伸出,每根手指汇集到历史上既有的丹麦市古市场旧镇。经过多年的努力,“手指形态规划”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首先,它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对空间规划具有极高效率的宣传工具。现在丹麦人已经能理解它并真正地认同它。通过一系列以该规划思想作为指导原则的当地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它已经逐步地几乎没有差错地被付诸于实施。放射形的轨道交通服务,与充分体现步行者和自行车优先的街道一起,共同加强了哥本哈根历史上形成的中心城区。今天,大多数在中心城区工作的新城居民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哥本哈根要被放在小国大城这个背景里去认识理解。大哥本哈根区域位于丹麦东部的西兰岛上,拥有丹麦全国500万人口中的170万人口。在该区域2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五个行政区域:两个中央自治市:哥本哈根市和菲德烈堡市,共有约50万居民;哥本哈根郡环绕在中央城市以外,拥有60万居民;以及两个共拥有60万人口的外围郡: 菲德烈堡和洛斯基尔德(见地图5.1)。哥本哈根市是丹麦的首都,同时也是丹麦商业、工业和文化中心。 为确保大哥本哈根区域的发展符合国家利益,丹麦政府一直在指导二战以后实施的区域规划。比如,国家政府构思、规划并发展了区域南面和西南面的新城建设,这些新城被轨道交通服务所覆盖。多年以来,由于国家决策层对该区域管理情况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城市管理者不断更迭。但是,国家的指导一直稳定地影响着该区域的协调发展。 哥本哈根城市协调发展的“指南针”是1947年的“手指形态规划”及其以后不断演变的修正方案。与大斯德哥尔摩区域相似,一个强有力的区域土地理念将一个放射形的轨道交通系统与完全根据总体规划修建的郊区有效地整合起来。今天,哥本哈根市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建设优秀的范本之一,“手指形态规划”

城市空间与交通_哥本哈根的策略与实践

1 风气之先1.1 历史渊源 哥本哈根是世界上最早引进步行街的城市之一。早在1962年,位于市中心的主要商业街—长度超过1k m 的斯特勒格大街(Stroeget)就从一条单行车道改造为步行街。那些认 为这种改变会导致商业销售量下降的忧虑已被证明是不必要的。目前,在哥本哈根的历史城区已经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步行网络。在这个步行区中,所有必需的汽车交通都限定在清晨进行(图1)。 与斯特勒格大街平行的Straedet 大街是一条休闲街,这里采用的是混合交通方式,但行人和自行车拥有优先权。“休闲街”是“共享空间”在丹麦的对应模式,其更侧重于娱乐休闲功能而非交通分流。“休闲街”分布在哥本哈根城的各居住区内,这种模式也是哥本哈根一些新城区(例如嘉士伯区)发展的关键(图2)。1.2 地理因素 哥本哈根的城市中心区由“绿环”和“蓝环”所围绕。绿环位于内侧,是一群古老的防御工事;蓝环则由一系列湖泊构成。在这些公园带之外则是密集的居住区,以放射性的街道与城市中心连接起来(图3)。这些街道作为交通干道和居民区的商业街道,时常拥挤不堪。哥本哈根当局为研究这些商业街道的一种替代发展模式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基本的思路是减少交通流量、开辟新的交通线路、用适当的方法改变交通模式。本文所提及的商业街发展策略和个案均是这一努力的构成部分。1.3 停车限制 在将步行街引入哥本哈根历史城区的同时,当局也将许多位于城市中心的停车空间改造成为休闲区域。基于新的停车策略,全市已限制了停车的数量。这种限制从城市中心开始,逐步向外围推广实施,一直延伸到主要的居住区域。该策略的目的是减少停车空间,而把城市空间腾出来用于其它的功能,以此减少进入城市的车行量,而且使本地居民自身停车更为方便。1.4 城市空间 随着停车限制措施的发展,哥本哈根当局多年来已实施了数项城市空间发展策略。1990年代的重点是改造城市中心的小广场,在其建筑质量的改善上费了大量心思。后来重点转移到中心城区外围的居住区,城市空间的发展成为城市更新和再开发战略的构成部分。受到诸如巴塞罗那这些城市的影响,哥本哈根新开发的城市空间主要强调了居住区域的可识别性。 2005年,哥本哈根开始实施一项新的策略—哥本哈根 城市空间行动计划(CUSAP),该计划与法国城市规划专家让·皮埃尔·夏邦杰(Jean-Pierre Charbonneau)合作进行。夏邦杰引入了他在法国所做工作的思路,将城市空间区分为4个不城市空间与交通 ——哥本哈根的策略与实践 Jesper Dahl 李华东1 王晓京2 译 作者单位:哥本哈根科技环境署(丹麦,哥本哈根) 译者单位:1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124) 2 中国建筑学会(北京,100835)收稿日期:2010-12-18 摘要/ 简要介绍了哥本哈根通过优先可持续的交通模式,充分发挥骑车和步行给都市生活带来的积极效果,以及制订的一系列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和这些策略提出的背景,并通过个案分析展示了这些策略是如何通过试验和公众参与而得到执行的。 关键词/城市空间 城市生活 交通 可持续 步行 街道 ABSTRACT/ 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trategic approach of the City of Copenhagen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s giving priority to sustainable forms of mobility and benefitting from the positive effects on urban life from bicycles and pedestrians, as well as the context and presents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shows how these strategies are executed by means of experimentation and citizen involvement. KEY WORDS/ urban space, urban life, mobility, sustainability, peddestrian, street

二十世纪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田园之城 田园城市的解决方案:伦敦、巴黎、柏林、纽约(1900-1940) 1、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 提出者:霍华德(1850-1928,英国) 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1902) 理论内容: 1)田园思想的内核——社会改良的主张 在他的著作里,霍华德提出了土地公有的倡议,要求废除地主的地租,消灭平民窟,改革市政、住房和铁路税收,促进农业发展,建立儿童、妇女慈善机构,发放老年抚恤金。霍华德自始至终提倡的是一种全面的社会改革的思想,他更愿意用“社会城市”而不是“田园城市”这个词语,更希望用形态的概念来表达他的思想,并以此展开他对“社会城市”在性质定位、社会构成、空间形态、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全面探索。 2)田园城市的规划概念——城乡磁体 认为理想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成为田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把高效率、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结合起来,以摆脱当时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认为这种城乡结合体能产生人类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化。 3)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人口规模限制为3万人,占地1000英亩,外围有5000 英亩农业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城市中心 画廊和医院等,它们的外围又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一些商业用房,居住区位于中间地带,环状

林荫道从其间穿过,大道当中布置了学校,儿童游戏场和教堂,城市外环布置了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最外围是永久性农业用地。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当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因而居民点就象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复杂的城镇聚集区,霍华德称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为“社会城市”。六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一个人口规模为5.8 万的中心城市,形成规模为25万人的城市集合。这些城市以快速交通和先进的通讯手段相连接,政治上联盟,文化上密切联系,经济上相对独立,能够享受到一个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拥有的 一切设施与便利,而没有当时大城市的种种弊端。 代表城市:莱奇华斯(1903);韦林(1920);威顿肖维(1930) 影响:1)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的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表达了规划师应具有的人文关怀和的思想根本。2)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3)设想了一种先驱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来重要的启蒙作用。 4)首开了再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带形城市 提出者:索里亚?伊?马塔(1844-1920,西班牙) 理论内容:他认为传统的从中心向外一圈一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只会使城市更加拥挤和环境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的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其宽度应有限制,大约为50米,但长度可以无限延伸。沿道路脊椎可以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 马塔认为带形城市可以横跨欧洲,从西班牙的加的斯延伸到俄国彼得堡,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做多方向延伸,则可以形成三角形的网络系统,这样不仅能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农村。 代表城市:1882年,马塔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千米的带形城市,后于1892年又在马德里周围设计一条有轨交通线路,联系两个原有城镇、长度约58千米的马蹄形带形城市。

平民社区的_世博园_哥本哈根Superkilen城市空间设计_李煦

2012.12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94 国外建筑 FOREIGN ARCHITECTURE 平民社区的“世博园” —哥本哈根Superkilen 城市空间设计 李煦 项目概述 Superkilen(以下简称SUK)项目是一个穿越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最多种族和宗教混杂社区的线形城市空间。整个项目的构想基于一个广义的建筑理念,即该城市公共空间将成为一个展示居住在该区域60多个不同国家的市民生活元素的巨大容器,诸如洛杉矶海滩的健身器械、以色列的排水管道、中国的棕榈树、卡塔尔以及俄罗斯的霓虹灯等。每个“展品”都配有丹麦语和本国语言的双语介绍标牌。这个世界城市生活多样性的集合体真实地反映了该社区的属性和特点而非延续城市其它区域相似的僵化形象(图1)。 SUK 项目是丹麦BIG 建筑事务所、德国Topotek1景观设计公司与丹麦Superflex 艺术工作室合作的成果,将建筑、景观、艺术品从概念、设计、施工等各个阶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N RREBRO 地区的“世博园”N RREBRO 地区是哥本哈根著名 的外来移民聚集地。SUK 项目正是这个复杂区域中的一个多样化公园,也是一个世界家具和生活元素的“博览园”。长椅、路灯、垃圾桶、植被、健身器材等既是现代公园里必备的元素,也是符合该公园未来使用者需求的元素。SUK 项目从造园史中汲取灵感。在东西方园林史中,对某种理念、地点(譬如某个地理偏远的景观)的移植和再现,都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好比中国园林中假山对山脉的隐喻、日本枯山水中对海洋的意象,或是英式园林中对希腊遗址的复制。SUK 正是这样一个在城市范畴下平民社区里的“世博园”。 3个区域、3种色彩—1个邻里社区 概念规划的原点是将该公园分成3个各具特色却有相互关联的区域—Den Rode 广场、Mimers 广场和De Gr nne Bakker,每个区域各自以红、黑、绿3种颜色区分,以不同的形式和色彩组合在一起构成展示各种日常生活元素全新的互动环境。大面积增加的植被绿化在这里根据不同的树种、开花季节、颜色以及区域特色,布置成不同的离岛分散在整个区域内,为社区市民提供充足的自然元素(图2)。 为了给整个社区创造一个更为便利的交通环境,设计师加强了现存的自行车道可识别性,新增了与邻近地块的接口,尤其强化了与Mimers 大街的连接,以满足市民对与公交站便捷联系的需求。该连接路的设立考虑到整个区域的 交通系统组织并成为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1 Superkilen 项目鸟瞰(摄影:Iwan Baan) 2 SUK 总平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