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其内涵主要体现为:一是合理控制教育差距,二是政府配置的教育公共资源和教育机会相对均衡,三是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学校的布局、义务教育的总体质量等大致均衡。当前,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制约适龄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本文以陕西省周至县为例开展相关调研,以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一、周至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周至县属西安市远郊县。2013年,全县共有小学158所,其中公办小学153所;共有初级中学28所,其中公办初中27所。同年,全县共有小学生3.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教育巩固率皆达100%;共有初中生2.6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100%,教育巩固率达99.7%。

(一)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增幅高于城镇,薄弱地区生均经费投入大

在教育经费安排上,向农村倾斜。2012年以来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如表1所示,全县小学由3861.86元增至4291.14元,增幅达11.12%,与同期GDP增长幅度持平。其中,哑柏

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增幅达29.59%,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同期,全县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平均增幅和城关镇(二曲镇)的增幅分别为42.13%和36.79%,而哑柏镇、楼观镇的增幅则显著高于前两者,城乡教育经费在小学和初中呈缩小趋势。

在经费投入力度上,向薄弱地区倾斜。哑柏镇2012年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是除城关镇外最低的,到2013年该镇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增幅远超其他镇,特别是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增幅高达78.61%,与其他地区教育经费的差距显著缩小。

(二)区域、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素质差距逐渐缩小 2013年以来,西安市近300名城镇教师赴百余所边远农村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活动,近600名中小学教师在区域内学校转任交流,乡镇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每年按照3%的比例增加。周至县2012年平均每所公办小学教师交流人次为0.6人/次,2013年增至0.9人/次,同期平均每所公办初中教师交流人次从4.1人/次增至4.8人/次。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开展教师交流是提升素质的重点。2012-2013年哑柏镇和广济镇平均每所小学交流教师人次增长0.4-0.5人/次,分别达到1.5人/次和1.1人/次,增幅明显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三)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办

学条件

针对农村教育设施落后的情况,结合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合校并点工作,西安市先后对农村学校的校园、教室、食堂、取暖设施、宿舍等进行了整改,改善了农村学生的食宿条件,更新了破旧的课桌、黑板,配置了多媒体设备,接入了基础教育专网,还建立了“周至县远教服务QQ群”,使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四)不断扩大困难学生资助面,提高资助标准,真正保障弱势群体接受高质量义务教育的权利

2013年以来,全县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标准4元,初中贫困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标准5元,全年以250天计算,小学和初中每生每年分别可享受到1000元和1250元的生活费补助。在及时拨付配套经费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帮困助学活动。2013年接受各类社会捐助22起,捐资185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50人。争取美国胡氏助学金6万元,资助学生59人。发放美国唐仲英爱心奖学金44.84万元,奖励学生830人。

二、周至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表现

义务教育是普惠性教育,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要均衡配置,包括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生源分配等,但目前不论硬件资源,还是软件资源,周至县在地区、城乡之间都存在配置不均的问题。

(一)生均教育经费在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生均义务教育经费的镇际差异看,差距扩大明显。2012年以来地方负担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如表2所示,2012年地方负担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最高镇(广济镇,6472.71元)比最低镇(二曲镇,1547.22元)多4925.49元,2013年这一差距扩大到5743.32元(楼观镇最高,8031.08元;二曲镇最低,2287.76元)。地方负担的小学生均教育经费2013年最高镇(楼观镇,3935.69元)比最低镇(二曲镇,1096.15元)多2839.54元,而该差距在2012年是2826.28元(广济镇最高,3718.62元;二曲镇最低,892.34元)。

如果观察义务教育生均总教育经费的镇际差距,扩大的趋势更明显。初中生均总教育经费2012年最高镇比最低镇多5079.79元,到2013年差距扩大为6493.46元。小学生均总教育经费的情况与之类似。

(二)教育仪器设备、图书、网络建设、校舍建设等办学条件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础设施县城优于农村,已经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周至县为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地区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农村学校基础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小学缺乏最基本的图书、仪器设备和电脑,桌凳残缺不全,现代教育手段很难实现。在网络设备、网站建设、管理和应用等方面,城乡、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内涵的阐释,探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三大动因,以期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说明。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动因 随着受教育人口的增多,高等教育需求不断膨胀,高校的数量、规模和结构也不断上升、扩张和复杂化,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日趋锐化。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改革,而这场改革,无不围绕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展开。那么,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发掘其优化配置的动因。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 1.1高等教育资源 《现代汉语词典》对“资源”一词的解释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那高等教育资源可否理解为高等教育资料的天然来源呢?显然不全如此,狭义地说,“高等教育资源通常被界定为投入高等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其中人力包括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物力包括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耗材;财力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源。”但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资源还应包括除有形资源外的无形资源。所以,高等教育资源就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 有形资源。顾名思义,有形资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如前所述,有形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三大主要资源。简而言之,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其中教师资源又包括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四个组成部分。财力资源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源的总额及其结构。学校的财力资源一般都主要来源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投入,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比例较少,但在逐渐扩大。物力资源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房产、设备、图书等,是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无形资源。“无形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市场资源、学科与专业资源、声望资源、政策资源和经验资源等,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无形资源创造的价值和形成的影响是不可度量的,甚至要高于有形资源。相信一所信息渠道畅通、资讯更新迅速,学科结构科学、专业设置合理,办学声誉良好、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是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高等教育资源是维系高等学校主体职能发挥的各要素总和,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本文以所查到的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来证明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同时,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改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1999年国家实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政策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这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更带来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系列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能够较好的促进社会流动,可以影响人终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经济收入,甚至决定代际传递效果。国家在十八大提出经济上要更好更快发展及注重效率时更加注重公平的决策,这些都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就如人们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问题变成了日益被关注的话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界定 高等教育资源一般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活动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是开发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指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和无形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和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分配。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研究文献中常用的指标为:高等院校数量的不平等,教师数量上的不平等,师生比上的不平等,教育经费总量上的不平等,生均教育经费的不平等。本文按地带进行分类,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查询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本文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并把数据输入SPSS16.0以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说明。具体见表1. 表1:东中西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描述性分析 指标Mean Std.Deviation Std..Error 高等教育数量东部地区96.27 39.794 11.986 中部地区96.12 25.3-6 8.947 西部地区48.42 28.706 8.310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2000年8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 ug.2000 第25卷第4期 Journal of Hebei U niversity(P 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 Vo l.25N o.4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赵 君 (汉中师范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 要:对教育界和经济界出现的所谓主张 高等教育要市场化 ,要以完全的市场方式配置高教资源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并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阐释了高等教育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提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模式应当是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相结合的混合配置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0)04-0031-04 一段时间以来,在教育界和经济界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 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 的大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有失偏颇、令人不安的观点和看法。诸如:主张 高等教育市场化 ,要将高等教育全面推向市场,以完全的市场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政府无须再对其进行投资,大学执行全额收费制等。持此种观点者,究其根本,是没有真正认清高教产品的性质,从而也就无法把握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合理地配置高教资源。 笔者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试分析高教产品性质和高教资源的层次、特点,从而选择出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一、产品的性质 根据公共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公共产品系由政府向全民提供的、为全社会共同享有的,而不能为任何一个成员单独享有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义务教育等。私人产品是指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给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的商品或服务。如个人生活消费品等。若对两者进行区分,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消费上和利益上的排他性,是否存在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所谓排他性是指具有在使用和消费上的独占权。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是指当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物品时,给社会或他人带来了利益,但其自身却不能从中得到足够收益的情况。 公共产品供全社会消费,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有,因而不具有排他性。如义务教育保护全体适龄儿童共同享有的学习权利。而私人产品在消费和利益上具有排他性。当某人从市场购得某种物品后,就排除了其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也不会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除了上述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可称为准公共产品(或称混合产品)。它是由某一社会团体(如某一集体组织、某一基金会等)提供的既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一定私人产品属性的产品或服务。一方面,它具有私人产品消费上的排他性,在供给上可以实行排除,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又具有产品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利益,可以使全社会共同享受,而不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 二、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 依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教育属于 收稿日期:2000-05-12 作者简介:赵君(1971 ),女,陕西汉中市人,汉中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 31

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研究 [摘要]文章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提出高校内部管理要形成以教授委员会的治理结构,克服泛行政管理的弊端;对外高等教育资源要部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为非公资本进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领域提供制度供给。与此相对应,通过科学制定大学章程,真正落实教育法赋予高等教育享有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非公资本治理结构泛行政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新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为落实科教兴国与国家创新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起,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教育部1998年12月制定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是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数量指标的最低限。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学校也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自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呈“登阶状”逐年增加。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并轨以来普通高校本专科扩招人数和毛入学率见表1。 与此对应,高校在校生人数从2002年的1600万人增至2008年的2700万人。这使得高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直接的压力首先来自于资源条件的约束,资源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在东西部地区之间、高等院校之间、高等院校内部也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针对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且浪费严重的现状,我国应采用促进社会投资教育、培养优质教师资源、教育资源共享、资源配置市场化等方法,从而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的总量,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对策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高等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多年来,我国年度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师资力量、固定资产和财政性教育经费等方面都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开拓和利用,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供给,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计划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受教育人口众多、教育体系和制度不完善,使得我国多年来陷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恶性循环困境之中,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资源配置总体看来存在投入不足和浪费严重的重大问题。 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较早,对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也较早地过渡到了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范畴。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欧美国家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逐渐向完全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发展,而这一阶段对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偏重于以下几点:注重经济发展并与人力资本理论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为主导的无政府干预的教育研究;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高校投入和收益研究,等等。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新经济时代来临,各个国家都把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当成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才竞争、积极投入到网络教育资源研究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的开拓、整合成为新时代新的研究课题。欧美各国对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引入和保障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积极,值得发展中国家去借鉴学习。但高等教育资源不同于一般性的资源,其内涵多、非物质性强,各国学术界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规范的理论和成熟的研究模型。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即将高等教育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在各地区之间、各高等院校之间、社会各个阶层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最终达到资源使用方得到必需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1教育经费投入较少。据联合国统计,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始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0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0%,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6%。相比之下,美国的这一比重在各年都超过了5%,我国的邻国印度、韩国等国家的比重也皆高于中国。这反映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仍然不够。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为563.8亿元,占当年GDP的0.5%,占当年财政性支出总额的3.5%。到了2008年,高等教育经费为2062.5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0.6%,占当年财政性支出总额的3.3%。这种低水平的投入根本无法满足快速扩张的高等教育事业的需求,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诸城市枳沟初级中学王培友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要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即在教学内容、教育经费、教育设备、师资水平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三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在三个内容中,第一个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农村的孩子已经拥有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就目前情况看,第二项是实现市域教育城乡一致均衡发展的关键。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将直接影响某一所学校、某一个级部、某一个班级、某一学生群体的教育效果,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资源配置,既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更是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人民群众已从希望“人人有学上”转向渴望“人人上好学”。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义务教育提出的要求,我市义务教育工作重心已由“普及”转向“双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市教育工作新的重要任务。 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国家发展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各类人才的培育者,是现代化建设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深深影响了祖国的下一代,也在整个社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及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由于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功创建了省级教育强市。然而由于师资等原因,市域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日趋明显:

关于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的提案

关于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21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九三学社中央 主题词:高教,发展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将促进公平作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不公平现象的产生,进一步波及到学生的就业分配甚至发展前途。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表现在: 一、教育资源在招生过程中配置不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点院校招生指标对其它省份的不公,造成其它省份尤其是西部地区和不发达省份学生难以接受重点院校教育。(2)各种特殊招生手段造成的不公。类似于“定向生”和“保送生”之类的“招生指标”一般平民子女难以享受。(3)在招生过程中,一些高校为了争夺更多的生源,对自己的学校做出很大程度上的粉饰,以引诱学生报考,造成对学生的不公。(4)为了争夺优质生源,高校形成的所谓联考阵营。有所谓的“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名校的联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不正当竞争。 二、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配置的不均衡。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和一些中小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不论是高等院校的数量和规模,还是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都处于绝对的劣势。 三、教育资源在不同高校之间配置不均衡。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层次办学理念,伴随着高等院校的“等级”划分,实行的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倾斜。教育资源大部分流向重点大学和部属院校。这就造成了重点院校和部属院校教育资源充足,发展步伐快,实力强。相反,一些行业性院校和和非重点院校,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得办学资源日趋紧张,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各地高等院校的教育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财力的限制。各地方政府基本上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少数地方重点高校,造成地方高校之间财政的不均衡。由此导致处在同一地区的重点大学往往经费投入多,生源质量高,而一般非重点大学经费投入少,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四、教育资源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配置不均衡。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公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丁媛媛 义务教育有两层含义:适龄儿童有义务享受教育;政府有义务提供学校。普九教育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差距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最突出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城乡之间,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以来,走的是一条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快速发展工业化国家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和城市一起加入到富裕的地区当中,一部分农民也率先进入富裕者行列,但其在教育投入中的比例仍然偏低,而且近来又有所下降。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事定统计年鉴》,1998-20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普通中学从1997年的10.8%下降到1999年的9.4%,3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小学从1997年的20.8下降到1999年的19.94%,3年下降了0.86个百分点,下降水平均高于全国(中学3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小学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2000年开始,全国基础教育各级学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又有所回升,但增长幅度均不大。 2.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省、市、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配置也极不均衡,尤以东西部的差距更为明显,胡鞍钢在《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一书中指出,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相对差距十分显著,西部地区知识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因素,知识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而西部地区是中国知识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也是知识发展差距量大的地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不可能产生缩小的趋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现状,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高等教育资源 高等教育资源是指各个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式上的分配。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高等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据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的一般规律的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情况。

在市场配置方式中,市场支配学校,学校适应市场,市场调节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市场对供求状况以及学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办学方向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采用市场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其优点在于能够通过灵敏的市场信号反映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及时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向,使有限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 2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基本上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配置方式,市场化配置比较欠缺,在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制、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滞后于经济体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2.1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首先,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与学生、教工与职工的比例不合理。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在校学生规模急剧增长,而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充,教师队伍的数量特别是新设置或新升格高校的教师人数总量更是不足。其次,高校教师流动量较大。由于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人才流动量增大,无形中加大了学校引进人才和培养教师的成本和经费开支。再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一些高校的传统专业和学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的学生就业率较低,因此出现了老专业教师过剩、新型学科专业教师较为紧缺的现象。此外,高校职工与专任教师比例不合理,有的高校授课教师仅占全部教职工的1/3,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仁化县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自评报告 仁化县人民政府 2015年4月15日

目录 一、基本概况 (2)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 (3)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情况 (4) (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异情况 (4) (三)仁化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5)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9)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9)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使义务教育资源均衡 (10) (三)强化队伍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师资均衡 (12) (四)落实教育公平,突出义务教育均衡本质 (14) (五)规范学校管理,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均衡 (15) (六)形成办学特色,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 (18)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19) 五、自评结果 (20)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仁化县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意见的通知》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修订)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县对照督导评估指标及要求,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概况 仁化县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三省交接地,东接江西省崇义县、大余县,北邻湖南省汝城县,南面紧邻韶关市区。仁化历史悠久,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至南齐年,始建仁化县,距今1500多年,这里先后孕育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和北宋名臣余靖。全县辖董塘、石塘、扶溪、闻韶、长江、城口、红山、周田、黄坑、大桥10个镇和丹霞街道,109个村委会,15个居委会,总人口23.69万,其中农业人口18.35万,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201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96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555亿元。 仁化得天独厚,山川秀丽,天蓝水秀,境内美如人间仙境的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优化对策

教育管理学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优化对策 院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学号:21212077 姓名:杲灵敏 大连理工大学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 一文献综述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三) 研究现状 (2) 1 国外研究现状 (2) 2 国内研究现状 (3)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及现状 (3) (一)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 (3) 1 高等教育资源的含义 (3) 2 高等资源配置的含义 (3) (二)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4) 1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失衡 (4) 2公平与效益不能兼顾 (6) 3 忽略了教育资源的动态效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6) 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策 (7) (一) 对不同地区分类进行资源配置 (7) (二) 制定教育资源配置竞争与评估机制 (7) (三) 健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8) 总结 (8) 参考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优化对策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规模不断扩大,品质逐步提高。但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当等原因,导致教育资源浪费,配置结构不合理等现象。面对有限的资源, 如何实现有效而合理的配置, 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难题。因此,本文概述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并分析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前言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高校加大资源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但是,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还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资源与日益庞大的社会发展需求、个体发展需求之间的缺口使教育资源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一种不可取代的有限资本。在高等教育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和学术界的关注。现有资源配置方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有限的资源加以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达到最大化的效果,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的紧张,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一) 研究背景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在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时候,都面临着一个重要而且尖锐的问题就是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算很高,教育规模庞大的我国来说,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尤为紧迫,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并且向更

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其内涵主要体现为:一是合理控制教育差距,二是政府配置的教育公共资源和教育机会相对均衡,三是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学校的布局、义务教育的总体质量等大致均衡。当前,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制约适龄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本文以陕西省周至县为例开展相关调研,以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一、周至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周至县属西安市远郊县。2013年,全县共有小学158所,其中公办小学153所;共有初级中学28所,其中公办初中27所。同年,全县共有小学生3.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教育巩固率皆达100%;共有初中生2.6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100%,教育巩固率达99.7%。 (一)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增幅高于城镇,薄弱地区生均经费投入大 在教育经费安排上,向农村倾斜。2012年以来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如表1所示,全县小学由3861.86元增至4291.14元,增幅达11.12%,与同期GDP增长幅度持平。其中,哑柏

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增幅达29.59%,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同期,全县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平均增幅和城关镇(二曲镇)的增幅分别为42.13%和36.79%,而哑柏镇、楼观镇的增幅则显著高于前两者,城乡教育经费在小学和初中呈缩小趋势。 在经费投入力度上,向薄弱地区倾斜。哑柏镇2012年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是除城关镇外最低的,到2013年该镇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增幅远超其他镇,特别是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增幅高达78.61%,与其他地区教育经费的差距显著缩小。 (二)区域、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素质差距逐渐缩小 2013年以来,西安市近300名城镇教师赴百余所边远农村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活动,近600名中小学教师在区域内学校转任交流,乡镇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每年按照3%的比例增加。周至县2012年平均每所公办小学教师交流人次为0.6人/次,2013年增至0.9人/次,同期平均每所公办初中教师交流人次从4.1人/次增至4.8人/次。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开展教师交流是提升素质的重点。2012-2013年哑柏镇和广济镇平均每所小学交流教师人次增长0.4-0.5人/次,分别达到1.5人/次和1.1人/次,增幅明显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三)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办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问题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616287502.html,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胡松 来源:《高教学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界定为社会利用既定的资源的生产用途、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服务对象的问题,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作为高等教育资源与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体,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充分理解理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探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策,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10-02 Abstract: Resource allo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economics, is mainly used to define the productive uses,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the objects of produc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ety.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a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Only by fully comprehen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 will make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present

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调研报告 1、教育现状 **区位于**市区西部,总面积682平方公里,人口为23.63万人,辖区有2个街道,5个镇。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所,在校生26969人。其中九年一 贯制学校1所,初中7所,小学21所及农村教学点7个,在校初中学生6880人,小学学生20149人。 全区共有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26所,占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 89.7%,区级以上优质学位达24270个,优质学位率达90%。新华街道办事处、惠 民街道办事处、龙归镇、江湾镇、西联镇、重阳镇已被评为省教育强镇(街),西河镇正在积极申报省教育强镇。2014年3月,**区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区"的称号。 二、措施及成效 一是大力推进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际扶助联合体建设,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行城区学校、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结对帮扶的做法,在开展校际扶助联合体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省"千校扶千校"活动开展的契机,抓好校际扶助联合体建设,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大力推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促进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轮校际扶助联合体试点工作以第九中学、东岗小学、金福园小学、田家炳小学、红星小学为龙头学校,分别与部分学校结对帮扶。活动至今,共有28位教师进行了联合体 内的岗位交流,上校级以上示范课78节,听课教师达549人次,听课、评课达 183节,参加教师737人次,召开教师专题讲座(报告)18场,参加教师796人次,安排研讨展示课30节,参加教师173人,集体备课活动320多次,联合体内教育 教学交流活动有270多次。教师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73篇,教师论文获区级 以上奖励343篇。各联合体学校共向区申报立项课题40多个,如红星小学的《基 于教育叙事的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齿轮小学的《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及改良措施的研究》,**小学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田家炳小学联合体邀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726项目研究中心王建、马严君教授到田家炳小学举办国家级课题《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与衔接》开题报告会。2014年3月,红星小学联合体的《网络环境下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申报成为广东 省67个重点德育课题之一。各联合体注重加强交流与借鉴,创新工作方式,有效 整合资源,联合体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受帮扶的学校进步明显,原本办学基础较薄弱的龙归中学、重阳中心小学、**小学、齿轮小学、至和汤邓淑芳纪念学校、龙归中心小学、镇泰小学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加大对联合体学校的帮扶力度,使受扶助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等方面有较大提高。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