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

XXX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之一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

听觉是人类的重要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约为1‰~3‰。婴幼儿时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也可导致其在行为等方面明显的生理障碍。儿童听力和言语发育障碍程度与听力损失发病年龄密切相关,听力损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干预,不仅会导致聋哑、言语发育迟缓,还会造成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育迟缓,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儿童出生后48小时即可用简便无创的方法及时发现听力障碍,为进行早期干预创造条件,因此,开展微创听力普查对于听力残疾的预防和康复,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大意义。

二、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背景及现状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学实用技术,以美国为代表,开始推荐高危因素登记筛查。1993年,XXX建议,在出生3个月内,应对每个婴儿或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

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起,北京、山东、浙江、南京等省市相继开展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项目。2000年,XXX、卫生部等10个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确定“爱耳日”的通知》中,首次提出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2004年,卫生部制订“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07年12月,XXX、卫生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提出2015年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的目标:已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在2005年基础上提高30%;新生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配戴(含人工耳蜗植入)率达90%。2009年,卫生部正式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率依然较低,各地工作开展情况极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我国听力残疾儿童的及时发现和康复。

每对年轻怙恃都盼望本人的孩子健康心爱,假如太晚发觉听觉障碍的问题,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孩子日后的语言、身心发展,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听力筛检快速、轻易、安全、无副作用。我们呼吁社会对新生儿听力筛查予以重视,

呼吁所有的家长在您的孩子出身后,主动安排孩子接受听力筛查。

三、新生儿听力筛查后的干预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终目的是使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得到早期、合理和有效的干预,最终能听会说,实现康复,回归主流社会。我国政府自1988年起开始制订实施聋儿康复的专项规划,通过四个五年规划的实施,已使30余万听力障碍儿童得到康复。“十一五”期间由XXX牵头实施的全国抢救性聋儿康复项目,每年为500名重度听障儿童免费提供人工耳蜗产品及康复服务,为3000名听障儿童免费提供助听器与康复服务。“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听障儿童康复救助的力度,为更多听障儿童创造康复条件。

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应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一般来讲,确诊为重度或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儿,建议在出生后3个月开始选配助听器;中度听力损失者,建议

6个月龄时开始选配助听器;部分中度及轻度听力损失的小儿,随访至8~10个月,确定为永久性听力损失后,建议选配助听器。所有配戴助听器的患儿,均应定期进行听觉及言语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听力和言语发育评估。对康复效果欠佳的重度

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建议1岁左右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继续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四、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运用客观、快速和简便的测试方法或手段对新生儿进行检测。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根据设定的筛查标准,将可能有听力损失的新生儿筛查出来,之后进行进一步的确诊。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规定:1、正常出生新生儿实行两阶段筛查: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当进行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2、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婴儿出院前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筛查,未通过者直接转诊至听力障碍诊治机构。3、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听力筛查仍应当在3年内每年至少随访1次,在随访过程中怀疑有听力损失时,应当及时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就诊。4、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指南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指南 小儿听力筛选这一概念为Down及Sterrit(1964)提出,应用唤醒(arousal)反应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听行为筛选。1972年美国言语听力学会(ASHA)等联合会议推荐对听力高危儿进行筛选,并于1982年认定7项听力高危因素,建议这些高危儿应在生后3-6月进行筛选,对不能通过筛选者进一步作听力测试,并继续追踪观察。1993年美国NIH召开“婴幼儿听力减退早期确定”会议,一致认为只对听力高危儿筛选可能有50%~60%先天性耳聋被遗漏或误导,因而推荐对全部新生儿进行筛选。 第一节国内外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概述 一、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及早期发现、干预的意义。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国外的研究表明,正常的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在0.1%~0.3%,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病率约为0.1%。国内尚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现有研究结果与次相仿。根据调查,每1000名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1名~3名听力障碍。我国现有0岁~7岁聋儿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的速率递增。世界各国的情况也大致相仿,为此,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发

表声明,倡导新生儿听力筛查,要求至少在出生3个月内对所有新生儿或婴儿进行听力筛查。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成立了防聋机构,发起世界范围内的防聋运动。听力筛查的意义是对一个特定群体通过简单快捷测定方法,并根据特定指标来区分或发现其中有高度可疑病态的个体或亚群,并需要进一步行确定诊断或追踪观察。其目的是尽可能早地发现有听力障碍的个体,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就能得到适当的干预, 以使语言发育不受到损害。那么,听力障碍发现的早与晚,与患儿最终的语言发育状况有什么关联呢? 研究结果发现:①听力障碍在6月龄前被发现者语言理解商(receptive language quotient)和语言表达商(expressive language quotient)明显高于6个月后被发现者,得分差值达20分,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②不管听力损害的程度是轻度或极重度,只要在6月龄前被发现,且患儿的认知能力正常,经过干预后,患儿的语言能力基本上能达到正常水平。 ③早期发现的轻度听力损害患儿和早期发现的极重度听力损害患儿相比,语言发育水平没有显著差别。我国由于以往听力障碍的患儿在新生儿期未行听力筛查,其听力问题未被及时发现,往往到了4岁~5岁尚不会说话时才被发现有听力问题,但已过了学习语言最佳时机,从而导致他们的言语和语言功能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常常有严重的行为问题,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由此造成对国家的负担、对家庭的负担

儿童听力健康科普知识

儿童听力健康科普知识 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听力情况。下面让店铺给大家介绍儿童听力健康科普知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儿童听力健康科普知识 数据显示,全球5%的人口(约3.6亿人)伴有聋度为残疾的听力损失,其中超过3200万为儿童。今年中国“爱耳日”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听觉在儿童学习语言、掌握知识和融入社会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力损失的儿童在接受教育和社会交往方面均存在困难。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约有60%儿童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避免的。 儿童听力损失有多种成因。约40%的儿童听力损失由遗传因素引起。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听力损失。母亲怀孕期间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引起新生儿听力损失,儿童本身的一些耳部感染也可能引起听力损失。另外,耳垢堆积等常见儿童耳病也可以引起听力损失。 长时间、大音量使用智能手机、MP3等个人音频播放设备可能引起听力损失。烟火爆竹等短时间、高分贝的噪声可能会引起永久性听力损失。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设备噪声也能引起听力损失。用于治疗新生儿感染、疟疾、耐药结核及癌症等的多种药物由于具有耳毒性,均可导致听力损失。 世界卫生组织因此呼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社会服务组织、教育机构和民间社会团体应加强孕产妇和儿童卫生保健规划,开展免疫接种,建立听力损失患者的组织,为婴幼儿和学龄儿童开展听力筛查,培训听力保健方面的专业人员,监管和监测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环境噪声水平,增强公众保护听力意识等。 加拿大温哥华总医院听力室主任齐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儿童听力健康保护方面,树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非常重要。3岁以前是孩童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研究表明,听障儿童越早戴助听设备,越有利于语言发展。佩戴助听器就像戴眼镜,可以帮助孩

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 (一)发病率: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国内的统计报道,正常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为0.3%,其中中重度以上者0.05%。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生率高达22.6%,其中,重度以上者为1%。我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出生,这就意味着每年有2~6万严重听损伤儿出生,其致残比例超过任何常见的先天残病。 (二)听力障碍对言语发育的影响: 1 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听力正常的婴幼儿一般在4-9月,最迟不超过11月呀呀学语,这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性标志。而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重者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 2 影响最终语言能力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听力障碍发现时间的早晚,而不是听力损害的程度。 3.如果能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使用助听器等人工方式帮助其建立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则可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在预防聋哑和语言发育障碍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历史与现状 ㈠. 新生儿听力筛查历史: 发现用传统的高危家庭登录管理的办法只能发现约50%的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通过常规体检和父母识别几乎不能在第一年内发现听力障碍患儿。唯有新生儿听力筛查才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㈡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

1999年,杭州会议,中国残联、卫生部等10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确定爱耳日的通知”中,首次提出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并将这项工作明确为卫生部门的工作职责之一。此后,在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先后开始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2004年10月南京会议部署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三.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策略 1.新生儿听力筛查包含:全体人群筛查 universal screening;目标人群筛查targeted screening。当前所说是新生儿普遍筛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 2.普遍筛查贯彻的原则: ⑴普遍筛查包括正常产房和NICU的所有新生儿都应在出院前接受听力筛查。 ⑵3个月内接受诊断所有未通过复筛的小儿,在三个月内开始相应的医学和听力学评价,最高转诊率为4%。 ⑶6个月内接受干预。 ⑷跟踪和随访。 ⑸权益保障 ⑹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⑺质量控制 ⑻多学科合作从广义上说,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优生工程,它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及运作模式等都应包含在内,涉及多个专业和学科,组织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要远远大于其它新生儿疾病的筛查,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多学科的协调与合作。 不同科系的医学任务及其责任简述如下: ⅰ.耳鼻喉-头颈外科:它的评估应当包括临床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以及涉及到耳、头部、面部和颈部的检查,以及可能与儿童期听损伤相关的组织和器官,如皮肤(色素沉着)、眼、心脏、肾脏和甲状腺的实验室检查; 耳科学检查;另外,耳科学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 XXX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之一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 听觉是人类的重要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约为1‰~3‰。婴幼儿时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也可导致其在行为等方面明显的生理障碍。儿童听力和言语发育障碍程度与听力损失发病年龄密切相关,听力损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干预,不仅会导致聋哑、言语发育迟缓,还会造成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育迟缓,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儿童出生后48小时即可用简便无创的方法及时发现听力障碍,为进行早期干预创造条件,因此,开展微创听力普查对于听力残疾的预防和康复,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大意义。 二、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背景及现状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学实用技术,以美国为代表,开始推荐高危因素登记筛查。1993年,XXX建议,在出生3个月内,应对每个婴儿或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

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起,北京、山东、浙江、南京等省市相继开展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项目。2000年,XXX、卫生部等10个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确定“爱耳日”的通知》中,首次提出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2004年,卫生部制订“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07年12月,XXX、卫生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提出2015年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的目标:已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在2005年基础上提高30%;新生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配戴(含人工耳蜗植入)率达90%。2009年,卫生部正式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率依然较低,各地工作开展情况极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我国听力残疾儿童的及时发现和康复。 每对年轻怙恃都盼望本人的孩子健康心爱,假如太晚发觉听觉障碍的问题,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孩子日后的语言、身心发展,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听力筛检快速、轻易、安全、无副作用。我们呼吁社会对新生儿听力筛查予以重视,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

雨金中心卫生院 新生儿听力筛查宣传资料之一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 听觉是人类的重要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约为1‰~3‰。婴幼儿时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也可导致其在行为等方面明显的生理障碍。儿童听力和言语发育障碍程度与听力损失发病年龄密切相关,听力损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干预,不仅会导致聋哑、言语发育迟缓,还会造成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育迟缓,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儿童出生后48小时即可用简便无创的方法及时发现听力障碍,为进行早期干预创造条件,因此,开展微创听力普查对于听力残疾的预防和康复,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大意义。 二、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背景及现状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学实用技术,以美国为代表,开始推荐高危因素登记筛查。1993年,美国国家卫生院建议,在出生3个月内,应对每个婴儿或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 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起,北京、山东、浙江、南京等省市相继开展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项目。2000年,中国残联、卫生部等10个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确定“爱耳日”的通知》中,首次提出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2004年,卫生部制订“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07年12月,中国残联、卫生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提出2015年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的目标:已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在2005年基础上提高30%;新生听力障碍儿童助听

婴儿保健护理知识: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 一般在正规医院出生的新生儿,都会在医院的要求下接受听力筛查。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6至12个月是语言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早期发现听力损伤的问题,那么早期干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病情,能够让有听力障碍的患儿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而目前只有新生儿听力筛查才是早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那么该何时进行听力筛查呢? 通常是在出生48小时后接受初次听力筛查,初次筛查没有通过,要在出生后30天或42天接受复筛。如果复筛没有通过,要在42天至3个月内开始相应的听力学和其他医学评估,以明确诊断。 确诊为永久性听力损伤者,要在6个月内接受干预。被确诊为听力损失的患儿经跟踪随访,有的戴上了助听器,有的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进行了系统性的康复训练与治疗,那么,言语发育基本上不会受明显影响。 如果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否就可以安枕无忧呢? 其实不然,因为新生儿即便通过了听力筛查,后天的一些因素也可能造成其听力障碍。比如,孩子摔倒撞击头部、噪音刺激、使用了庆大霉素、链霉素、奎宁等对听力有损伤的药物、感冒高烧等都可能会造成健康的宝宝出现听力问 题。 可见,一旦新生儿出生,父母就要十分留意,如发现孩子对自己刻意发出的声音没有一丝反应、说话晚吐字不清楚,就应该注意了。另外,孩子喜欢挠耳朵或是容易摔跤,都有可能是因为耳朵出现一些问题造成的,应该赶快带孩子到耳鼻喉科检查。新爸爸新妈妈要做个细心的父母,留意宝宝的任何举动或变化,就可以让宝宝免受很多可能的伤 害。9招教你如何逗笑哭闹的宝宝 宝宝哭闹不止,这无疑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尤其是新生儿,他们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哭闹的频率会更大一些。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室外,宝宝的哭闹有的时候毫无征兆,不仅会让父母摸不着头脑,还会让场面有些尴尬。 现在,专家为你提供9个小窍门,让你快速逗笑正在哭闹的宝宝。 1、为宝宝换个环境 让宝宝远离哭泣的地方,换了新的环境,宝宝就会被周围的风景所吸引,一会儿便忘记了哭泣。 2、宝宝可能饿了或者渴了 宝宝哭闹最多的原因便是饿了或者渴了,这些简单的需求宝宝还没有能力直接表达,只能通过哭闹引起家长的注意。 新生儿大概三小时喂奶一次,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喝奶量与频率推测哭闹是否是因为饥饿引起的,或者是口渴引起的。如果是这个原因,给宝宝喂奶或者喂水,可以有效的满足宝宝的需求。 3、用玩具吸引宝宝 用玩具吸引宝宝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家长可以选择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通过玩具的光亮、声音等方面,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4、拥抱宝宝 宝宝尤其是新生儿,对周围的环境会感到陌生,因此容易缺乏安全感,从而引起哭闹。父母可以在宝宝突然大哭的时候抱起宝宝,轻声呼唤宝宝的名字,告诉他爸爸妈妈在这里,同时要与宝宝对视,将对他的关爱通过眼神传递给他,让宝宝温暖和踏实。 5、通过安抚闹嘴缓解焦虑 若宝宝大哭不止,家长可以考虑为他塞一个安抚闹嘴。不过应该注意,给宝宝的奶嘴都应该是经过消毒的。 6、与宝宝做游戏 家长可以通过与宝宝做游戏的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例如拿手帕与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或者给宝宝扮一个好玩的鬼脸,或者搞怪的动作,宝宝一般看到有意思的事物会非常高兴的。 7、宝爸宝妈自身情绪 宝宝很容易受到别人心情的影响,例如有的时候父母比较烦躁,这种情况下,宝宝被烦躁情绪所影响,因此,父母也要时刻保持好心情。 8、欣赏周围的风景 室外的环境总会比室内有意思的多,因此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可以考虑将宝宝抱出屋内,欣赏外面的风景,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宝宝看到有意思的事物后,很快便会破涕为笑的。 9、通过音乐缓解宝宝的情绪 大多数宝宝喜欢听音乐,无论是玩具带有的歌曲,还是舒缓的轻音乐,宝宝都会被吸引,从而忘掉不开心的事情。

新生儿听力筛查实施方案

长春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提高人口素质、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对儿童的听力障碍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因听力障碍影响儿童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发育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和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及《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2009—2015)》,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筛查对象 凡在我市出生3天后的新生儿,均为筛查对象。具有下例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列为重点筛查对象: (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住院超过24小时; (二)有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庭史; (三)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或弓形体等引起的宫内感染的患儿; (四)细菌性脑膜炎; (五)颅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 (六)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 (七)高胆红素血症具备临床换血治疗指征; (八)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 (九)Apgar评分1分钟4分内或5分钟6分内; (十)机械通气时间5天以上; (十一)临床上存在或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症或遗传病。 二、初筛单位的确定

按照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要求,凡经长春市卫生局审批获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行许可证》(助产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机构,在达到《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后,均应开展新生儿听力障碍初筛工作。 三、筛查单位设施基本要求 (一)初筛单位需配备筛查型耳声发射仪(OAE);复筛单位需配备快速脑干诱发电位仪(AABR)。 (二)初筛单位要求在产科疗区设一间相对安静、整洁、单独用于听力筛查的诊室,不需要做特殊的隔音处理,能够保持室内安静,配备诊查床和办公桌椅,面积应在15平米以上。 四、人员要求 从事听力障碍筛查的人员,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在取得技术考核合格证后方能上岗操作。 五、筛查程序和要求 (一)初筛 1、新生儿出生3-5天内,产科的听力筛查人员对其进行听力障碍筛查,由新生儿家长填写“知情同意书”(见附件1),筛查后将“长春市新生儿听力筛查报告、转诊单”(附件2)一联粘贴在产妇病历(“粘贴辅助检查结果”)位置,并在《长春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登记本》(见附件3)中做好相关登记,妥善保存,另一联由新生儿家长保存。 2、初筛未通过者,筛查人员应及时告知新生儿家长在新生儿出生后42-49天内到复筛单位进行复查,并做好耐心、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标准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听力障碍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基本要求 (一)机构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规划的实际情况,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治疗工作,指定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或具有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听力障碍诊治工作。 1.筛查机构应当设在有产科或儿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中,配有专职人员及相应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2.诊治机构应当设在具有较强耳鼻咽喉科学和听力学技术水平的医疗机构中,至少配备1名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高级技术职称医师和2名听力检测人员,并配置相应的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二)人员要求。 1.筛查人员。 (1)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 (2)接受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2.诊治人员。 (1)从事听力障碍诊治的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具有中级以上耳

鼻咽喉科临床专业技术职称。 (2)从事听力检测的人员应当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通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技术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3.文案人员。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且有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房屋与设备要求。 1.房屋。 筛查机构:设置1间通风良好、环境噪声≤45 dB(A)的专用房间,并配备诊察床。 诊治机构:至少设置2间隔声室(含屏蔽室1间),符合国家标准(GB/T16403、GB/T16296),设置诊室和综合用房各1间。 2.设备。 (1)筛查机构 (2)诊治机构

新生儿听力筛查健康教育资料

新生儿听力筛查健康教育资料

听力筛查(OAE)报告单解释 您能看懂听力报告单吗?它可不是简单的“通过”或“未通过”,里面可有大内容啊。 “通过”:宝宝双耳听力筛查显示“通过”,说明宝宝的外周听觉器官功能正常。家长必须继续关注宝宝的听力和言语发育情况,要计划预防接种、避免急性传染病、避免耳毒性药物、中耳炎、噪声、外伤等因素的影响。 虽然“通过”了听力筛查,但如果有下列情况,一定不可大意,要在出生42天后至3个月里进行听力复筛,3年内每年至少随访1次,在随访过程中怀疑有听力损失时,应当及时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就诊。 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 (1)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超过5天; (2)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 (3)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弓形体)病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4)颅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 (5)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 (6)高胆红素血症达到换血要求; (7)病毒性或细菌性脑膜炎; (8)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1分钟0-4分或5分钟0-6分); (9)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0)体外膜肺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 (11)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 (12)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或袢利尿剂、或滥用药物和酒精;

(13)临床上存在或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征或遗传病。 “未通过”:表示在可能是宝宝听力有问题,也可能是婴儿耳道分泌物阻塞或环境噪声过大影响测试结果,这种情况需要在出生42天至3个月进行听力复筛。如果宝宝听力复查仍未通过,请尽快做听力学的诊断,判断病因和预后,早做治疗,让孩子尽早康复。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卫生部2010年版〕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听力障碍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促进儿童安康开展的有力保障。 一、根本要求 〔一〕、机构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规划的实际情况,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治疗工作,指定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或具有能力的医疗机构承当听力障碍诊治工作。 1、筛查机构应当设在有限产科和儿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中,配有专职人员及相应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2、诊治机构应当设在具有较强耳鼻咽喉科学和听力学技术水平的医疗机构中,至少配备一名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高级技术职称医师和二名听力检测人员,并配置相应的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二〕人员要求 1、筛查人员 〔1〕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

〔2〕承受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2、诊治人员 〔1〕从事听力障碍诊治的人员必须取得职业医师资格,并具有中级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专业技术职称。 〔2〕从事听力检测的人员应当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通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技术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3、文案人员 熟练掌握计算操作技术且有档案管理工作经历的人员。 〔三〕房屋与设备要求 1、房屋 筛查机构:设置1间通风良好、环境噪声≤45Db〔A〕的专用房间,并配备诊察床。 诊治机构:至少设置2间隔音室〔含屏蔽室1间〕,符合〔GB/T、GB/T〕,设置诊室和和综合用房各1间。 2、设备 〔1〕筛查机构 设备用途 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和/或自动听新生儿听力筛查

科普新生儿听力筛查

科普新生儿听力筛查 相信许多初次当父母的人们都会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天内需要进行各项检查的情况,而 这之中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会让父母产生疑问,为什么要进行听力筛查,孩子刚出生听力筛查 准确吗?需要如何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等一系列疑问,那么接下来我们根据以上几种疑 问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首先新生儿听力筛查具体是什么?其实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是对自动听性脑干反应以及耳声 发射等电生理学的检查,是诊断新生儿的听力是否出现障碍的一项检测,其筛查通常为初筛 和复筛两种。在新生儿保持着安静或者睡眠的情况时可对其进行检测,并且根据其筛查的标 准筛选出可能出现听力受损的新生儿,并再次对听力进行诊断,若出现听力的障碍,需要立 即采取治疗,治疗后其听力可恢复正常。 那么为什么要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呢?听力受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并且新生儿听力出现 障碍的情况为2%左右。听力受损在早期时不容易被发现,新生儿的畸形、功能出现障碍等通常为医生在进行正常检查时发现的,而其听力问题在正常检查时不易发现。而在父母发现孩 子的听力出现障碍时通常在3岁左右,并且在孩子不开口说话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才诊断出来,但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时间。 听力的损伤对孩子的影响重大,在听觉进行发育时,需要接收到声音的刺激,而这敏感期往 往在1岁时,并且使其对听觉和语言的运用。若出现听力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其语言功能也 会逐渐消失,因不能正常的与他人交流,最终导致成为聋哑人。并且在孩子出现听力障碍时,若没有立刻进行治疗,会造成其情感上孤僻、认知障碍、丧失社交能力等,严重影响着自身 以及家庭的生活,使其压力逐渐增大。 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听力筛查最佳?听力筛查通常初筛时间在新生儿出生后的3天~20天之 内进行,若有新生儿初筛未通过时,需要在31天~41天内进行复筛,如果复筛依旧没有通过,需要在听力中心做详细的检查,若检查出现听力损伤需要及时治疗。 在进行听力筛查后,是否就说明听力没有任何问题?其不是绝对的,在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时,仅是对新生儿当时的听力情况进行检测,在之后的成长发育中,会因其他原因造成听力 的受损,例如中耳炎、药物刺激等都可影响听力。因此不要放松警惕,依然要对孩子的听力 进行观察。 相信会有父母会问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检查是一样的吗?父母们千万不要混淆,新 生儿听力筛查主要是运用仪器对其耳道部位进行检查操作;而耳聋基因时通过对血液的检验 来操作的,两种检查是各不相同的。根据新生儿的情况不同,有的仅需要进行听力筛查,而 有的却需要两种都进行检测,因此父母要详细的询问医生其需要选择的检测方式。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初筛无法通过?新生儿的耳道内部依旧留有羊水,对刺激声音的传入 进行了阻挡,造成其内耳没有出现反应;在新生儿出现中耳感染时,也会对其声音进行阻挡,从而造成初筛无法通过;在对其进行检测时,周围环境出现噪音或者其没有在睡眠状态。在 检测时其脑干诱发电部位与耳声发射都是十分细微的信号,新生儿若出现微动或者其他噪音 都会影响对其检测信号的接收。因此,在对新生儿检测时需要保持绝对的安静是十分必要的,在检测前可让其进食,以免因检测对其造成刺激,产生不安的情况。 通过以上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了解,我相信父母们都详细明白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因新生儿 在出生时其听力功能为发育,若不进行检测在3岁左右发现其听力出现障碍时,治疗效果没 有新生儿时期疗效好。但是也需要注意,在进行听力筛查后,并不能代表孩子以后的听力不 会受到损伤,为此父母要严格注意孩子的听力,以防出现不可挽回的伤害。因此尽早的进行 听力筛查,可有效的将其听力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有效的降低我国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保障 孩子的心身健康。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2010年版)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2010年版)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听力障碍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基本要求 (一)、机构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规划的实际情况,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治疗工作,指定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或具有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听力障碍诊治工作。 1、筛查机构应当设在有限产科和儿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中,配有专职人员及相应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2、诊治机构应当设在具有较强耳鼻咽喉科学和听力学技术水平的医疗机构中,至少配备一名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高级技术职称医师和二名听力检测人员,并配置相应的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二)人员要求 1、筛查人员 (1)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

(2)接受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2、诊治人员 (1)从事听力障碍诊治的人员必须取得职业医师资格,并具有中级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专业技术职称。 (2)从事听力检测的人员应当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通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技术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3、文案人员 熟练掌握计算操作技术且有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房屋与设备要求 1、房屋 筛查机构:设置1间通风良好、环境噪声≤45Db(A)的专用房间,并配备诊察床。 诊治机构:至少设置2间隔音室(含屏蔽室1间),符合国家标准

新生儿筛查须知(宣传资料3个)

新生儿疾病筛查宣传资料(一) 新生儿筛查须知 一、什么是新生儿筛查? 新生儿筛查一般是在婴儿诞生后三天采取脐血或足跟血的纸片进行。新生儿筛查是指在新生儿群体中,用快速、敏感的实验室方式对新生儿的遗传代谢病、先本性内分泌异样和某些危害严峻的遗传性疾病进行筛查的总称,其目的是对那些患病的新生儿在临床症状尚未表现之前或表现轻微时通过筛查,得以初期诊断、初期医治,避免机体组织器官发生不可逆的损伤。避免患儿发生智力低下、严重的疾病或死亡。 二、为什么要做新生儿筛查? 先本性疾病是指母亲怀孕期间即开始发生、进展的一类疾病。这种疾病往往不易根治,但有些是能够通过药物、食物或其他方式进行替代、干与或医治的,从而避免、延缓或减少疾病对人体的影响。 一种称为苯丙酮尿症的疾病,是由于体内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致令人体不能代谢苯丙氨酸。如此,体内就会出现苯丙氨酸堆积,造成人体器官受损,专门是大脑,严峻影响孩子的智力。若是能及早发觉,及早采用低苯丙氨酸奶粉替代一般婴儿奶粉或母乳,可避免体内苯丙氨酸的堆积,从而阻止大脑的损害。 另一种称为先本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疾病,是由于先本性甲状腺功能发育迟缓,不能产生足够的甲状腺素,致使包括大脑在内的人体

器官发育受阻,出现以呆傻为主要表现的发育掉队。及早合理补充甲状腺素片,可避免人体的受损。 还有一些原因可致使听力系统发育受损。先本性听力功能降低,可致使续发的发音障碍,致使先本性聋哑。若早发觉(最好在生后6个月内),可及早利用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些办法对改善发音障碍超级有利。 新生儿疾病筛查宣传资料(二) 长子县人民医院宣 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须知 一、为何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 听力障碍是最多见的诞生缺点,正常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为1-3‰,在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则高达%。我国每一年有2000万新生儿诞生,这就意味着每一年有2—6万严峻听损伤儿诞生,每一年以平均3万名聋儿在递增着,初期发觉、初期干与是有效预防聋哑和语言发育障碍的关键。若是在诞生6个月内被及时发觉患有听力障碍,能够利用助听器等人工方式帮忙孩子成立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减免或减轻语言发育障碍的发生,从而做到聋而不哑;反之,将会影响到患儿一生的健康和幸福,给家庭

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宣传

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宣传 1.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对某些危害严重的一些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进行群体普查,进行早期诊治,早期治疗,以免发生不可逆的体格和智能发育障碍,也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之一。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二十四条和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规定开展的。 2.新生儿疾病筛查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新生儿听 力障碍的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 症、苯丙酮尿症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 育及智力,也是少数目前可以治疗的遗 传性疾病。新生儿早期筛查可以起到早 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治疗后其智商相 当于正常人。 3.新生儿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0.1-0.3%,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2.6%,如不能早期发现和干预,将严重影响宝宝的语言和智力发育,造成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损伤的患儿,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开发残余听力,使宝宝的语言、智力发育水平与同

龄人相当。 4.出生后3-7天至出生后1个月内,在出生医疗机构为新生儿免费开展代谢性疾病筛查(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检测和新生儿听力筛查。 5.免费金额:120元/人。 1.采血需在出生后充分哺乳72小时后进行,或最少喂奶6次以上。在未哺乳即无蛋白质负荷情况下可出现苯丙酮尿症筛查的假阴性,出生72小时后的血标本还可避开生理性的 促甲状腺激素(TSH)上升,减少先 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筛查的假阳性。 2.您的孩子在医院做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如筛查结果正常,不再通知您,仅报告给采血医院(一般一个月后没收到通知,示为筛查结果正常),如筛查结果可疑,将立即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通知您,进一步进行复查的确诊。 3.当家长收到复查通知后,一定要按时复查,绝不能轻视。特别提醒您在填写联系地址、电话时,一定要填写清楚、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护理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1、听力障碍高危因素。 2、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住院超过24小时。 3、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 4、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弓形虫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5、顺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 6、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 7、高胆红素血症到达换血要求。 8、母亲孕期曾使用耳毒性药物。 9、细菌性脑膜炎。 10、Apgar评分1分钟评分0-4分或5分钟评分0-6分。 11、机械通气时间5天以上。 12、临床上存在或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征或遗传病。 二、护理措施 1、筛查时间实行两阶段筛选,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筛选者于42天内进行复筛查,未通过者转听力中心,告知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父母,即使通过筛查仍应结合听力行为观察法,3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 2、筛选环境应有专用房间,通风良好,环境噪音低于45分贝。 三、健康指导要点1、清洁耳道。 2、受检儿处于安静状态,必要时可使用镇静药。 3、两耳分别测试,轻轻放入探头,仪器自行显示结果,如未通过

筛选者,需重复2-3次测试。 1、复筛阳性的患儿由听力检测机构进行耳咽喉科检查及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测、行为测听及其他相关检查,并进行医学和影像学评估,一般在6月龄作出诊断。 2、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听力障碍应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护理人员行为规范(一)仪表仪容 1.仪表端庄,行为得体、符合工作及平安要求。 2.发式:头发前不过眉,后不过肩,保持整洁。 3.面部:男性不留胡须,女性着淡妆。 4.手部:保持干净,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 5.服饰: (1)工作帽固定良好,无偏斜。 (2)护士服合身,整洁,内衣不外露;着夏裙装护士服时,应配肉色丝袜。 (3)佩戴胸卡于胸前左上方,姓名、照片无遮掩。 (4)穿白色软底鞋。 (5)工作期间禁戴首饰。 (二)行为举止 1.举止沉着稳重,动作敏捷果断,不在工作场所大声言谈、嬉笑、打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