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道德相对主义

论道德相对主义

论道德相对主义
论道德相对主义

论道德相对主义

摘要:从道德相对的观点看来,不同的道德个人或群体的道德价值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共同的道德标准。道德“相对”表现为不同的组或个人的行为,甚至所有的信仰,它的基础是千差万别的。分析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其受欢迎的原因及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有助于建立普遍的道德原则。

关键词: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情境;多样性;不确定性

道德相对主义也叫做伦理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主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价值或信条,因此价值完全是主观的。代表性的观点有:“道德无所谓对错”、“每个人的价值判断都同样是对的”。“所有的道德都是相对的”、“价值是主观的”即“每个人的信仰都同样正当”,根据伦理相对主义理论,没有客观的对或错。而与之相反的客观主义(也叫做非相对主义),则主张有客观对错。

一、道德相对主义的思想渊源

道德相对主义的历史非常悠久。古希腊时期,怀疑哲学家皮肤波(Pyrrhon)认为,人们的行为对好与坏、美与丑、荣辱没有一定的差异:“永远不会被任何合理原因,使人选择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选择另一个”[1]279。皮肤波怀疑继承者路德,他在罗马做了两个讲座,在第一场演讲中进行充满激情的演说,他认为苏格拉底“不合理的事物是由比它不公正制度造就的更大的罪”[1]300。在第二场演讲中,他首先驳斥他的所有反对者。他说:“船在水里破了洞,你可以牺牲其他弱者拯救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不这样,你是个傻瓜。如果你面对的敌人已经导

实用主义论文:浅析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论文:浅析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 【中文摘要】詹姆斯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之父。他的哲学主要是承袭休谟、康德以及当代实证主义思潮的经验主义路线,同时他还强烈受到柏格森的反理性主义、雷诺维叶的唯意志主义的影响。他把皮尔士等人所提出的实用主义哲学加以发挥,使之成为比较系统的哲学理论,詹姆斯的哲学不仅在内容上,同时在方法上也都体现出了实用主义精神气质。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述詹姆斯实用主义的历史根源和理论特征、实用主义的历史演化和流传以及詹姆斯的思想来源。实用主义的产生和流传的历史根源与这一时期其他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基本上是一致的。皮尔士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詹姆斯是哲学运动的开创者,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神圣家族的家长。第二章,表述詹姆斯实用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传统哲学把世界划分为心灵和物质,获得对实在的认识是他的,心灵与物质的贯通问题传统哲学不能解答。詹姆斯反对传统哲学,打破了主客两分的传统哲学思维。同时,詹姆斯反对理性主义,认为经验包含了感觉,不是感觉产生经验。“原始的”、“纯粹的”经验只可意会,因此,只有在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下才能领会到。詹姆斯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如果想要认识这个世界,就不能借助人的理性认识能力以及理性的认识方法... 【英文摘要】James was the father of American pragmatism philosophy. His philosophy is mainly empiricism route of

carries Hume, Kant, and contemporary positivism thoughts, meanwhile strongly against by Bergson’rationalism and Renault’s only will socialist. He expressed the Pragmatism philosophy put forward by Peel such person, make it become the systematic philosophical theory. James’s philosophy reflected the pragmatist’s spirit temperament not only in the content, but also in the way.This paper was divided into fo... 【关键词】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真理观理性主义 【英文关键词】Pragmatism empiricism truth view rationalism 【目录】浅析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摘要 4-6Abstract6-7引言9-10第1章詹姆斯实 用主义的历史背景及思想来源10-14 1.1 实用主义的历史根 源和理论特征10 1.2 实用主义的演化和流传 10-12 1.3 詹姆斯思想来源12-14第2章詹姆斯实用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批判14-19 2.1 反对传统二元论 14-16 2.2 反对理性主义16-19第3章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19-25 3.1 彻底的经验主义 19-21 3.2 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用主义21-23 3.3 有 用就是真理23-25第4章詹姆斯的自然主义科学观及对科学哲学的影响25-28 4.1 詹姆斯的自然主义科学观 25 4.2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对科学哲学的影响 25-28结论28-29参考文献29-31致谢31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琼海市第一小学梁喜妹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一书是作者探寻新世纪德育路向的最新成果。作者通过对德育基本问题的反思,深入探讨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书中提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对开创生活德育新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人学观照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阐述当代德育的人学主题,揭示德育本性与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德育的享用功能及人文观照的新取向。第二编现代化语境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道德危机的反思中提出道德教育功能观的转变,通过对个人和社会历史与范畴演变的考察提出在针对全球化、科技革命、网络社会、生态危机、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三编生活论视域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其成为最有

魅力的课程。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精彩片断赏析: 选段一:第一编Ⅱ“人自己创造自己”中“人怎样发展自己” 人的发展的历史总趋势是人的全面发展,亦即人的各方面才能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所谓人的各方面才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在个体发展中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那种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人类能力及其发展成就。如前所述,人的发展首先要经过一个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以后再在交往中、在个体身上得到再现和归复。这种再现、归复就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笔者感悟:在人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他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促使这种发展的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这是因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人所面对的是凝聚着人类世代相继的精神力和体力的客观对象,这种“人化的自然界”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所以,自然界越是人化,蕴涵人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越是丰富,则使人在与人化的自然界的交往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发展动力,挖掘自

关于孔子的论文: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

一、文、行、忠、信: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教学内容,都与道德教育有密切联系。这一切可以通过孔子教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和文献典籍中得到印证。 《论语》记载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73 其中 “文”指文献典籍,“行”指行为规范,“忠”和“信”指道德修养。可见,其主要的教育内容是道德。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 《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2]419 这 里提到了孔子的四类教学内容,其中提到的“六艺”即:“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御),五曰六 书,六曰九数。” [3]731 南宋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驭(御)、书、数之文。及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及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 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4]1 朱熹明确地将“礼、乐、射、御、书、数”归入小学的教学内容,即初级六艺。从小学进入大学,要学高级“六艺”又称“六经”。《庄子》中已有六经之说:“丘治《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经。” [5]220 《庄子·天下》还概述了“六经”的内容:“《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 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5]487 孔子四教中的文,即其整理过的古代文献典籍———六经。孔子正是通过这些文献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仁德的,或者说,六经是为孔子的道德教育服务的。孔子所关注的,正是六经的伦理道德价值。 六经中的《诗》即《诗经》,它不仅具有明显的文学 性,且亦具有非常强的性情陶冶作用。因此,孔子非常重视诗教。他曾两次督促儿子伯鱼学诗:“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 言。’鲤退而学《诗》。” [1]178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 也与!’”[1]185 他对儿子的这番教导,足以表明其对《诗》的 重视。孔子还对学《诗》的意义作过如下论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85“兴、观、群、 怨”是孔子对《诗》的意义的全面概括。“兴”,古注解为“引譬连类”,即打比方,进行联想。朱熹注为“感发志意”,即获得启发和感染,借诗以言志抒情。这是讲诗的感染和陶冶作用。“观”,古注解为“观风俗之盛衰”。朱注为“考见得失”。这是讲诗的认识作用。“群”,古注解为“群居想切磋”。朱注为“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教人互相砥砺,增强群体意识。这是讲诗具有合群作用、团结作用。“怨”,古注解为“怨刺上政”。朱注为“怨而不怒”,就是说,诗可以批评讽喻时政,或陈述怀抱、发泄苦闷怨恨等情绪。但这种讽喻或发泄要有一定限度,它不是攻击性的,而是建设性的,是为了促其改善、改良,而不是打倒。“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朱注说:“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言。”就是说,举出事父、事君这两项最重要的人伦之道,借以说明,诗具有明人伦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这是讲诗的伦理道德作用和政治作用。 六经中的《书》、《礼》、《乐》、《易》、《春秋》更是如此。《书》是孔子开设的古代历史文献课。《书》又称《尚书》,是孔子将上古时代的历史典籍编辑整理而成的。孔子对《书》的内容非常熟悉,他在谈话时可以随口举《书》的文句来表达自己的伦理思想。一次,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呢? ”他回答道:“《书》上不是说嘛:‘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20-21 意思是说,把孝悌的道理施行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 收稿日期:2010-07-27作者简介:聂民玉(1969-),男,河北唐县人,保定学院政法管理系副 教授,河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 聂民玉1,段红智2 (1.河北大学哲学系,河北保定071002;2.保定学院图书馆, 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文、行、忠、信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逻辑进程是:“性相近,习相远”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中庸”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内圣外王”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孔子;德育;人性论;方法论;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494(2010)06-0030-05 2010年11月保定学院学报 Nov.,2010第23卷第6期JO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 Vol.23No.6

读《道德教育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当代论域》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琼海市第一小学梁喜妹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一书是作者探寻新世纪德育路向的最新成果。作者通过对德育基本问题的反思,深入探讨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书中提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对开创生活德育新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人学观照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阐述当代德育的人学主题,揭示德育本性与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德育的享用功能及人文观照的新取向。第二编现代化语境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道德危机的反思中提出道

德教育功能观的转变,通过对个人和社会历史与范畴演变的考察提出在针对全球化、科技革命、网络社会、生态危机、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三编生活论视域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其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精彩片断赏析: 选段一:第一编Ⅱ“人自己创造自己”中“人怎样发展自己” 人的发展的历史总趋势是人的全面发展,亦即人的各方面才能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所谓人的各方面才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在个体发展中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那种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人类能力及其发展成就。如前所述,人的发展首先要经过一个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以后再在交往中、

在个体身上得到再现和归复。这种再现、归复就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笔者感悟:在人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他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促使这种发展的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这是因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人所面对的是凝聚着人类世代相继的精神力和体力的客观对象,这种“人化的自然界”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所以,自然界越是人化,蕴涵人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越是丰富,则使人在与人化的自然界的交往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发展动力,挖掘自身更大的潜能,日益完善自身的器官与生理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以往的历史中,人的这种对象化能力和成就在个体发展中是不充分的,甚至是片面的。德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引导与促使个体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能力及其发展的成就。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20世纪初成为美国的主流哲学形态,也被看做是美国的官方哲学。20世纪40、50年代以前,是经典实用主义阶段,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用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相结合,演变为逻辑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有奎因、刘易斯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用主义融入到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形成了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有罗蒂等。 实用主义,按字义和辞源来看,在古希腊语中的原义是“行为”。“行动”的意思,从这一点说,这种哲学或主义主要是一种“行为主义”。 实用主义主义的突出特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确定信念为出发点,以采取行动为主要手段,以获得实际效果为最高目的。 实用主义的哲学观,直接肯定世界的多样性,反对一元论;强调知识及真理的相对性和实用性,反对抽象的绝对真理论。实用主义强调自身并不是一种知识论的哲学形态,而只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一种思想方法和处世的原则。 实用主义强调,思想、信仰的真假不能靠它本身证明,而要看它能产生什么效果。只有有用的才是真的,或者说,真的就是有用的。 实用主义是要人们相信,人们必须作出选择,但选择却总是相对的,因而,不同的信仰共存或个体的多样化实际上是必然的。人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相互之间必须彼此容忍,相互尊重。詹姆斯系统阐述实用主义,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形成多元共存的生活观、哲学观。

詹姆斯把实用主义归结为一种方法论,强调实用主义的方法也就是人们确定方向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东西,如“原则”、“范畴”和必须的假定等,而是去看最后的东西,即收获、效果和事实。他把这种实用主义的方法用一句格言表述:“不讲原则,只讲效果”。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 作者:mhlonline标签:道德道义注意2010-12-09 15:15 星期四晴 道德相对主义 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立场,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张社会、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者与道德普遍主义相反,坚持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标准。相对主义立场认为道德价值只适用于特定文化边界内,或个人选择的前后关系。极端的相对主义立场提议其他个人或团体的道德判断或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一些道德相对主义者,例如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坚持个人的、主观的moral core应该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公共道德反映社会习俗,只有个人的、主观的道德表达真正的真实(Authenticity)。 道德相对主义不同于在通俗文化中,人们经常将自己描述为“道德相对主义者”,表明他们接受其他人的价值,赞成没有一个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m)观点相对,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义实践。同时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moral objectivism)、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和道德自然主义(moral naturalism)相区别。 相对主义与动机说 卡尔·马克思 一些人将卡尔·马克思(1818 – 1883)作为道德相对主义的典型。他宣称每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完全是其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的产物。他相信统治阶级的利益将成为社会的占优势的道德体系。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道德是二元论概念带给人们、又由教会继续维持的一个错误思想。他一生的任务,就是重新评估所有价值,把人类思想从这些错误拯救出来。他预想未来个体将自然地行动,充分利用他们的天赋潜力或权利欲(der Wille zur Macht)。他相信人类只有通过开始自然地、本能地、根据每个个人的愿望和动力行动,才会前进,实现这潜力。übermensch将呈现强壮、有力、自然和快乐的结果。快乐(“力量增长、阻力被克服的感觉”)将自然出现。尼采希望通过人类动力“再自然化”来准备人类成长的土壤。他相信,一旦人们摆脱道德(以及协会、宗教),下一代人将会不受污染地、自由地、强壮地成长。 道德相对主义不可避免地反对几乎世界所有宗教所教导的绝对道德。 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 m) 是一种一元伦理学立场,认为存在对所有人普遍适用的普世伦理(universal ethic),不论其文化、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性取向或其他不同特征。例如,人性有共同的弱点,各种文化中普遍的理智要求,或神的命令。它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相对主义相反。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黄洁扬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年轻时虽有积极 从政的愿望,却终始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 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 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 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 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德 育思想的内容作一粗浅分析。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繁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部 分的内容。 1、重德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德治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论”在政治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主,把德育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德育必须为政治服务。孔 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在他看来,刑政不如德治好,刑罚只能使民众畏惧而不敢为非,还 不能使他们耻于为非,而实行“德治”后,就不但能使民众知耻,还能从内心改正其非,收到化民的效果。而“德治”的关键,在于君主、臣民、父子等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相 应的道德品质,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有赖于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为政治 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一旦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形成,势必风吹草偃,产生巨大的 安定社会的力量。 2、为仁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仁”,那么,孔子心中的“仁”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 想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克己复礼”、“孝悌”。 第一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问仁,子曰:“爱人”。一般说来,儒家是 主张“亲亲而民”的。这就是从亲子之爱出发,推己及人,从爱有等差扩展到广泛的爱。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所说的“爱人”仅仅理解为奴隶主和贵族之间的阶级爱, 因为,它还包括着对广大庶民、奴隶的“仁爱”。 第二是“克己复礼”。孔子讲的礼,是以仁德的内容来充实礼的内容,把礼作为修 身治国、整齐上下的经纬。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非分的私欲, 让君主具备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时刻以伦理道德的原则约束自己,使他们守其道,实 行轻剥削、轻压迫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风气,使国家出现 一个天下大治的局面。 第三是“孝悌”。孝悌是孔子直接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子曰:“其为人也孝悌,

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以其实用主义哲学等为基础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的基本原则等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标签: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的教育家。杜威一生中,曾反复地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他的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这些新型的教育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1实用主义的来源及其内涵 实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之一。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学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后半期,本世纪的前三十年达到鼎盛时期。 “实用主义”一词来自希腊文,是行为的意思,然后引申为“实践”的含义。实用主义的奠基人皮尔士最先用此词来表证实用主义。其基本精神上反对理论思辩,崇尚行为,注重效果。这种精神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探索,实践,求实,进取。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很多,其主要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从个人、个人的活动和境遇出发,研究和解决与人有关的哲学问题。第二,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强调偶然性。第三,强调人的生活的意义,强调信仰的重要性。第四,注重行为,认为人的本质是活动,人以自己的事业和达到自己的目的行动为中心,效果有用性是检验人的思想和行动有无意义的标准。 概括起来说,实用主义是以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非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它由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后经詹姆斯、杜威等人加以补充和发展,至20世纪20、30年代,成为风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时髦”思想之一。实用主义把个人的行为效果归结为对自己“是否有利”,“有用”当作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复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 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

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 道德相对主义的界标 张言亮 卢 风 〔摘要〕 本文主要在理论上划清了“道德相对主义”的界限。在对“道德”与“相对主义”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相对性、道德多元主义、道德地方主义,强道德相对主义与弱道德相对主义进行了区分。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分类;总结了道德相对主义的一般论证模式;阐明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对立面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的家族相似概念。最后陈述了必须拒斥道德相对主义的理由,即道德与法律有内在的联系,有普遍有效的法律,便有普遍有效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关键词〕 道德 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539(2009)0120026204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对一个人或者一个行为作出正当或者错误的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正当或者错误的理解,并没有绝对的正当与错误。现今流行的各种道德理论都有各自的核心概念和原则,但是,这些概念和原则是不可公度①(incom2 mensurability)的,因而当不同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似乎没有合理的方法去衡量它们的是非对错②。 为能直面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首先必须辨析“道德相对主义”的内涵和外延,给“道德相对主义”划定明确的界标。本文将从以下四个角度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细致的阐释,并提出反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理由。 一、辨析“相对主义”与“道德” 在阐释什么是道德相对主义之前,有必要分别对“相对主义”和“道德”这两个常用术语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按照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2 pedia Philosophy)的说法,“相对主义并不是单一的教义,而是一族观念,这一族观念的共同主题是说一些经验、思想、评价甚至实在的某些重要方面与其他某些事情相关。比如,证明的标准、道德原则或真理据 说有时是相对于语言、文化或生物构成的。”从这个简单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主义”是个与其他重要哲学观点纠缠在一起的复杂观念。要想理解相对主义,必须对相对主义涉及的其他观点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在谈相对主义时,一般是谈一个主题(或观点)与其他多种主题(或观点)的相互关系,这个主题(或观点)无法离开其他诸多主题(或观点)而得以阐释。相对主义的大致结构是:X相对于Y而存在(或X与Y有关)。有各种不同的相对主义。据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解释,X是因变元(dependent variables),表示“什么是相对的”,Y是自变元(independent varia2 bles),表示“相对于什么”。X可指代重要概念、重要信念、直觉、认识评价(Epistemic Appraisal)、伦理(道德)、语义学、实践、真理、实在;Y主要指代语言、文化、历史时期、内在认知构架(Innate Cognitive Archi2 tect ure)、选择、科学结构、宗教、性别、种族或者社会身份、个人等等。当然,还可以根据特定考虑在这个结构中加入变元和自变元不同的值。显然,“道德相对主义”只是“相对主义”这一族概念中的一个而已。如果我们选定“道德”为自变元的值,那么,根据“道德”与因变元的关系,就可以得出十种以上关于“道德相对于Y”的不同组合。如,道德是依赖于文化的,道 ①②“不可公度”也被译作“不可通约”,它原是一个数学用语。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这个术语来说明不存在衡 量或比较不同科学理论的中立的标准,麦金太尔则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在不同的道德理论之间缺乏统一的衡量和比较标准。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道德话语最显著的特征是歧见叠出,道德争论无休无止。他举了三个在现代道德领域争论颇多的例子:正义战争、人工流产、公费医疗和教育。从对这三个例子的分析中,很容易发现现代道德哲学话语中相对主义的气息。

孔子论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论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学习孔子,首先要纠正对教育的错误认识,教育是培育、教化人的;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充。本文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师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今天,我们本着“探微古人,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重新审视《论语》中所体现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吸收并借鉴有用的知识,努力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 一、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运用教育手段来改变人、提高人的道德、知识水平。“性相近,习相远”所谓性是指人的共同本性,习是后天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教育、习染。在实际生活中,孔子更重视后天的习染对人的意识起的作用,认为人的实际思想状况是由习染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决定的。根据这个理论,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接受良好影响,在道德、知识上得到改造和提高。他的学生中有素质较好的,也有素质较差的,经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导,不少变

成著名的贤才。孔子很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自孔子以来人们就把教育视为自我成长和提高的途径,中文“教育”的“育”字,本意为“培育、成长”的意思,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成德。儒家重视教育,也因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道教化,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三十二》),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活动,而就是人生的实践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生完善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就人生。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学习和扩充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现代教育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再着眼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更不关心人格的培养与完善,而只是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为能事,把人作为器具来培养。这就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知识单一狭隘,缺乏道德理想和判断能力,缺乏人文教养和关怀。如何保持教育传统培养教化人的功能,而不至于蜕变为职业

论实用主义精神

论实用主义精神 论实用主义精神 【作者】饶娣清 实用主义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影响遍及全世界。在美国,实用主义不仅被运用到哲学、心理学、科学等领域,而且还被引入到社会生活、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甚至被尊崇为美国半官方哲学。可见,实用主义在美国影响之深远。实用主义,它不过是跨入20世纪众多哲学派别之一,它为何能在美国乃至西方独领风骚近百年而不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就在于实用主义能逆绵延二千年哲学之传统,而独倡实用之精神,它重实践、重效用、重改造的开放态度,正好顺应了20世纪所已经变化了的、新的现实和时代的要求。正如塞耶后来所评价的:实用主义作为一种运动,一方面是对传统学院哲学的批判否定,另一方面是对建立一定的积极目标的关切。正是由于这些方面,而不是因为它是一种什么思想或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理论,实用主义才成为美国对哲学界的一项独特而重要的贡献。① 一实践高于一切 实用主义一词,英文原名Pragmartism.意思就是行为、行动。它与实践(pratice)和实践的(practical)这两个词同源出于希腊文pa'r/a,并都由这个词派生出来。可见,实用主义的本意中就包含着实践,实用主义的要旨就是把实践看作高于一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用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实践的哲学。 最先,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皮尔士把实践这个词应用到他们的哲学上来。1878年1月,皮尔士在他所主创的形而上学俱乐部之刊物《通俗科学月刊》上发表的论文《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明白》,就最早提出了用实验的方法,来了解事物的意义,验证我们的观念。皮尔士形象地称这一方法为科学实验室的态度。这种方法,其全部宗旨就是强调实验。诚如皮尔士所说:你对一个科学实验家无论讲什么,他总认为你的意思是说某种实验法若实行时定有某种效果。若不如此,你所说的话他就不懂得了②。这就是说,要弄懂你所说的话的意思,对科学实验家来说很好办,那就是通过实验。实验出的效果,便是你所说的话的意义。这种科学实验室的方法,当然最先是作为科学家们的方法。但后来,这种方法,为詹姆士进一步扩充和发展,并将这种方法直接、明了地命名为实用主 詹姆士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和突出代表。他不仅肯定实践是了解事物、观念之意义的

美国品德教育

论美国品德教育及其对中国德育的启示 学校是否有道德教育的义务?美德可教吗?对品格的塑造和智能的训练同等重要吗?课堂上是否能讨论包含价值观的问题?如何判断价值讨论的结果?如果说学校课程中应该包含价值,那么传授谁的价值?谁为传授这些价值负责?谁可以承担传授价值的角色?如何传授?怎样评价价值传授的有效性?1这些一直成为各国教育学者讨论的德育问题。 美国道德教育在传统的保守品德教育与进步的相对主义之间发生了四次较为明显的晃动,经历了两个回复,出现了学校德育的“钟摆现象”。美国学者威尔逊指出:“正当中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文化与社会变迁现象横扫全国而竭尽全力,以便有效果地指导下一代良好的道德标准时,或许可以从美国过去的经验里、从他们的错误与成功中学习到有益于中国的教训。”2确实,美国德育的模式和价值观的多次探讨,对于中国在学校品德教育上有着借鉴意义。 美国品德教育的目标目前还没有统一表述的定义,但它可以用品德的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来进行概述:诚信(trustworthiness)、尊重(respect)、责任(responsibility)、正直(fairness)、关心(caring)和公民技能(citizenship),3其核心价值是国家责任和爱国主义。美国学校的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这六大品德为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德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美国公民。 美国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在课堂和各环境中渗透品德教育 美国是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的(仅有少部分实验),实施全面主义德育,强调各门学科及全校工作的德育功能,注重德育的整体性、间接性。在学校中,每个老师都担负着德育的重任,所有教师都是品质的教育者。他们在课堂教学以及学业学习中,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同时,学校利用各个方面——教师的榜样、纪律政策、学术课程(包括吸毒、酗酒以及性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学习评估、管理学校环境、以及与家长的关系等等,作为培养思想品德的机会。4这些教育途径比之在课堂上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也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品德教育。因此,美国小学生品德教育范围更为全面,内容也更为深刻。 (二)开设课外活动,完善良好品质 学校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觉悟,净化心灵,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有影响的主要是近代西方哲学 哲学的三类问题 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 知识论分为经验论和理性论。 (马克思单列) 主要两大纠结点 经验论 在经验论与理性论(即唯理论)的长期论争中,经验论由盛而衰,理性论有抬头的迹象。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期,在英美哲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由A.孔德开始,由B.A.W.罗素发展起来的分析经验论(见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以及欧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哲学流派也倾向于经验论。这一时期,理性论仅仅在新经院哲学(见新托马斯主义)中还有点影响。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运动,力图恢复理性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而对经验论最沉重的打击,是来自心理学方面。蓬勃发展起来的认识心理学派,给理性论提供了反驳经验论的最有力证据。按照认知学的看法,心灵完全不是一块白板,即使最简单的知觉也受认知作用的影响,决不是单纯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一个意象更是信息储存与检索的复杂操作,经验论者所设想的那种纯粹的经验或观察并不存在,人们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中,认知的模式或范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科学实在论根据新的物理实验结果对经验论所作的批评,也为理性论的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经验论者不仅忽视了心灵或理性的作用,而且还否认或怀疑外物,即那些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的存在,并以可观察性作为实在性的标准。大多数科学实在论者反对经验论主张的这种观点,有些实在论者还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科学哲学中最后的裁判员不是理论,而是实验,不是我们怎样思想,而是我们如何行动。在他们看来,能够产生效果的理论对象,即使本身是不可观察的,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们是实在的。经验论和理性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易位,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李彩霞 【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它的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本文从其道德教育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深入发掘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意义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十七岁起就收徒办学,到七十三岁去世,前后办学五十多年,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伟大教育成果。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尽管孔子教育思想中含有历史和阶级的烙印,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至今仍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历史也证明它们有真理性和超时代性,因此它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 《论语》中有一节讲到立志。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的志向是他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而孔子说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希望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养护。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传播学

选择题 1.美国爱哈特把传播媒介分成三类:机器媒介、示现、再现。 2.传播符号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可认知性、继承性、可创造性。 3.大众传播的提出者:施拉姆。 4.最早提出守门人和守门新闻概念的是:勒温。 5.拉斯韦尔的五大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商品性、文化性。 7.沉默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那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8.金属活字印刷术的提出者:约翰.古登堡 9.传播的特点: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互动性。10.受众的权利:选择权、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11.霍弗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控制实验法;发现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的因素。 12.麦克鲁汉的中心论点是:媒介决定论13.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14.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实体性、中介行、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15.人际传播的定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特点: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式灵活;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道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自立性和非强制性,是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人际传播的覆盖面有限。 16.传播模式的典范: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互动传播模式。 简答题 1 大众传媒中守门人的功能。a检查功能。b加工功能。c评价功能。d导向功能。e桥梁功能。 2 如何正确对待反馈。a注意吸纳多数受众的反馈意见。b注意听取传播学者和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c充分尊重“守门人”的反馈意见。d注意征求同行、同业的反馈意见。e注意疏导庸俗需求,引避不良倾向。 3 从哪些方面去适应和引导受众接受信息时的动机?a强度。b深度。c亮度。d广度。 4 符号与信号的区别与联系:信号和符号属于两个不同的论域,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信号是“操作者”;而符号则是“指称者”。信号即使在被这样理解和运用时,也仍然有着某种物理的或实体性的存在;而符号则仅有功能性的价值,分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5 议程设置论: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特点:1、“议程设置”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3“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用”的机构。 名词解释 1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需要经过这些人员的过滤和筛选,才能通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2 刻板印象:也叫“定性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物稳定不变的看法。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