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有影响的主要是近代西方哲学

哲学的三类问题

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

知识论分为经验论和理性论。

(马克思单列)

主要两大纠结点

经验论

在经验论与理性论(即唯理论)的长期论争中,经验论由盛而衰,理性论有抬头的迹象。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期,在英美哲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由A.孔德开始,由B.A.W.罗素发展起来的分析经验论(见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以及欧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哲学流派也倾向于经验论。这一时期,理性论仅仅在新经院哲学(见新托马斯主义)中还有点影响。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运动,力图恢复理性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而对经验论最沉重的打击,是来自心理学方面。蓬勃发展起来的认识心理学派,给理性论提供了反驳经验论的最有力证据。按照认知学的看法,心灵完全不是一块白板,即使最简单的知觉也受认知作用的影响,决不是单纯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一个意象更是信息储存与检索的复杂操作,经验论者所设想的那种纯粹的经验或观察并不存在,人们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中,认知的模式或范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科学实在论根据新的物理实验结果对经验论所作的批评,也为理性论的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经验论者不仅忽视了心灵或理性的作用,而且还否认或怀疑外物,即那些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的存在,并以可观察性作为实在性的标准。大多数科学实在论者反对经验论主张的这种观点,有些实在论者还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科学哲学中最后的裁判员不是理论,而是实验,不是我们怎样思想,而是我们如何行动。在他们看来,能够产生效果的理论对象,即使本身是不可观察的,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们是实在的。经验论和理性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易位,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中叶以前,近代科学明显地对经验论有利。然而现代科学并不支持经验论,由于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长期囿于经验论的传统,他们往往试图从经验论立场解释新的科学发现。随着现代科学中理性论再度被重视,导致它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复兴。这样,结构、整体、范式等,便代替逻辑原子、感觉资料、观察语句而成为最流行的哲学概念。

决定论

在逻辑、伦理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等领域,普遍出现了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取代一元主义、决定论的倾向。哲学家不再信奉那种永恒不变、普遍有效、独一无二的规范、准则、标准或范式,承认道德规范、合理性标准、科学范式等都相对于文化和时代而发生变化,甚至逻辑规则也可以根据约定而有所不同。例如,R.卡尔纳普提出的容忍原则,就允许有不同的逻辑和不同的语言构架;M.福柯揭示了文化史上各种不同的认识型;T.S.库恩指出了科学史上各种不同的范式;P.K.费耶尔阿本德强调合理性标准随时代而改变。

这些哲学家对多元主义的趋向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的认为这是可以容忍的;有的承认这些是人类学和科学史上所揭露的事实;有的则表示热烈拥护。费耶尔阿本德指出,一个科学家不仅是理论的发明者,而且是事实、标准、合理性形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的发明者。

现代西方哲学在文化史、伦理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等方面,还普遍地带有相对主义的特点。一个多元主义者如果进一步主张同时或先后出现的不同标准、范式等等是不可通约或不可比较的,并且在它们之间并无正确、不正确之分,并无进步、退化或优劣之别,他就成了一个相对主义者。在欧洲大陆哲学中的后期结构主义、解释学以及在英美的分析哲学中,相对主义并不罕见。

19世纪德国哲学家F.W.尼采可以被视为现代西方哲学中相对主义的最早典型。他认为一切推理都是合理的,一切“真理”都是源于某一占支配地位的“意志”的视界。

尼采早在19世纪末期就反对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的实证主义,他针对实证主义者“有的只是事实”的口号说:“不,恰恰没有事实,有的只是解释。”

库恩和费耶尔阿本德则在20世纪60~70年代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逻辑实证主义,他们对逻辑实证主义者所信奉的既是经验意义标准也是理论评价标准的观察证据提出质疑,认为没有任何中立的观察,只有充满理论或受理论污染的观察。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比较流行的有道德相对主义,还有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但相对主义并未占统治地位。有些多元主义者或历史主义者既反对固定不变的标准,也反对相对主义。

主要问题

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承认语言哲学并不以形而上学或认识论为基础,相反的则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任何其他哲学学科必须以语言哲学为基础,而且只有通过语言的分析和阐明才能够研究、澄清或解决任何哲学问题。

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的主要哲学流派如现象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都十分注重语言的研究和阐明,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

分析哲学家往往认为科学问题是事实问题,科学研究一刻也离不开语言,而哲学问题本身就是语言问题,或者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他们所关注的主要在于分析形式化语言或日常语言,但其中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一种是把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看作对各种不同语言或谈论的分析和阐明,如对宗教、伦理和科学的谈论等等。

这样,哲学谈论就是对谈论的谈论,是属于第二层次的、使用元语言的谈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只有在人工语言或形式化语言中,才能被明确区分出来。持这种看法的哲学家认为,日常语言有许多缺陷,无论分析那一种谈论,都必须或应当构造一个形式语言系统,代替那些实际上被使用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够阐明该谈论中出现的许多词、句的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例如,在分析科学语言时,主要不是分析科学家实际使用的语言,而是分析那些经过合理重建的科学理论和观察报告等等。

另一些分析哲学家则致力于分析与日常语言中的哲学至关重要的词汇和语句,反对用人工语言代替日常语言。他们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毫无问题,毛病主要出在对日常语言的误解。正是由于不懂日常语言的用法或使用不当,造成了奇怪

的、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因此,只要对日常语言进行细致分析,阐明有关词、句的意义和用法,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哲学困惑得到“治疗”。

在语言问题上,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的结构主义和解释学与主要流行于英美国家的分析哲学有所不同,这些学派比分析哲学更注重语言分析,它们不只是分析语言,而且把一切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甚至自然现象,都当作一种代码或符号系统,或者当作一个文本加以分析和解释。

例如,法国结构主义者C.勒维-斯特劳就把神话和亲属关系看作具有象语言一般的结构。按照他的分析,神话并不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而是努力解决人的生存和社会组织问题的尝试。他把语言和通讯作为哲学的关键概念,认为人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解释学专门研究和解释人的行为、语言、社会制度等本质上有意向的现象,它把一个梦、一个神话故事和一条法律等等,都看作是具有语言的性质,并需加以解释的文本。

历史

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17~18世纪的理性论和经验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等等。

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是现代西方哲学所讨论和研究的重点。

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从时间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9世纪末

这个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晚期。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如唯意志论、生命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等。他们对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A.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在19世纪40~50年代和70~80年代曾两度流行于德国。叔本华根据I.康德关于现象和本体的划分,区别了自我的两个方面,他把作为知觉对象的自我看成现象,把作为意志体现的自我看成本体,并强调意志在有机界和无机界中的作用。

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他把“生命”作为其哲学的重要概念,认为对一个信念或判断,最关键的不在于它是否“真”,而在于它是否“肯定生命”,即是否能够赋予持这个信念的人们以力量、权力和自由之感。在他看来,诉诸理性或真实性,仅仅是一个“意志”为确立其对另一个的权力所能够采取的手段之一。他确信语言和理性思维必定会“曲解”实在,因而强调行动和“意志”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尼采的思想对后来的“知识社会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的科学哲学关于合理性的客观标准问题的讨论密切相关。19世纪末流行于德国和法国的以W.狄尔泰和H.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同尼采的观点有类似之处。

19世纪40~70年代,在法英两国盛行的是孔德、J.S.密尔、H.斯宾塞等人所倡导的实证主义。它继承了英国经验论的传统,强调哲学应当研究“实证的知识”,标榜哲学的“中立性”。

19世纪末流行于德、奥等国的是以E.马赫、R.阿芬那留斯为代表的马赫主义。它继承和发展了实证主义。在德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还流行着以F.A.朗格、H.柯亨、P.纳托尔普、W.文德尔班、H.李凯尔特等人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它抛弃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而发展了康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与此同时,新黑格尔主义也在英国开始流行,其主要代表有:T.H.格林、F.H.布拉德雷、B.鲍桑葵等。在美国的代表有J.罗伊斯等人。它在20世纪上半叶,流行到德国和意大利,主要代表有:R.克罗纳、B.克罗齐和G.金蒂莱等人。新黑格尔主义者在“复兴黑格尔”的口号下,继承和发展了G.W.F.黑格尔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和维护君主制度的国家学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个时期,西方流行的主要哲学流派有:新实在论、实用主义、人格主义、逻辑原子论、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新实在论形成于20世纪初,它在奥地利以F.布伦塔诺 (1838~1917) 、A.迈农为代表,在英国以G.E.摩尔、罗素、A.N.怀特海、S.亚历山大等人为代表,在美国则以R.B.佩里、W.P.蒙塔古等人为代表。此外,以G.桑塔雅那等人为代表

的批判实在论,以R.W.塞拉斯等人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在20世纪头40年内相继流行于美国。但这一时期在美国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则是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哲学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主要代表是C.S.皮尔士、W.詹姆斯和J.杜威,以及英国的F.C.S.席勒。实用主义者的基本特征是把经验当作世界的基础,强调行动和效果,反对真理的符合论。

与实用主义同时在美国流行、但影响较小的,还有人格主义,其代表人物有:B.P.鲍恩、R.T.弗卢埃林、E.S.布赖特曼、W.E.霍金等。它在法国也有一定影响,其代表是E.穆尼埃。人格主义把人的自我(人格)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并把上帝看作最高的人格,认为世界是按照上帝所设置的目的发展的。逻辑原子论是罗素和L.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初倡导的。他们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或逻辑问题的观点及其逻辑分析方法,为分析哲学揭开了序幕。

分析哲学的一个最大支派逻辑实证主义,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它包括以M.石里克、卡尔纳普、P.弗朗克(1844~1966)、O.纽拉特、V.克拉夫特等人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以H.赖兴巴赫、C.G.亨佩尔等人为代表的德国经验哲学学派,以T.柯塔宾斯基、A.塔尔斯基等人为代表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和北欧的A.J.艾耶尔、凯拉等人。他们吸取和发展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部分观点,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早期他们还提出“清除形而上学”的口号,力图否定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现象学是由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在20世纪初创立的。胡塞尔提倡用现象学方法检查和描述自己的意识,特别是意识的对象即“现象”,认为这是对心灵所直观的本质或意义的先天研究。现象学在20世纪头30年流行于德国,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和解释学都有很大影响。

存在主义或称存在哲学,最初出现于德国,主要代表为M.海德格尔和K.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流传到法国,并在战后风行一时。其著名人物为:J.-P.萨特、M.梅洛-庞蒂等。存在主义把孤立的个人的意识活动当作真实的存在,强调一切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有的存在主义者进而主张存在先于本质,鼓吹个人绝对自由。

大战以后

这个时期,英美国家流行的主要是分析哲学的各个支派,在欧洲大陆国家主要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和解释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逻辑实证主义的重要代表卡尔纳普、赖兴巴赫、弗朗克、H.费格尔、亨佩尔等人从欧洲迁居美国,使逻辑实证主义在美国哲学界占居主导地位。又与实用主义相结合,形成了C.I.刘易斯的“概念的实用主义”、C.W.莫里斯的“科学的经验主义”以及后来W.V.O.奎因、N.古德曼等人的“实用主义分析哲学”。另外,英国哲学家K.R.波普尔倡导的批判理性主义,在40~60年代对科学哲学的发展颇有影响。

60年代以来,先后在英美等国出现了以库恩、S.图尔明、拉卡托斯、费耶尔阿本德、L.劳丹、D.夏皮尔、F.萨普等人为代表的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或称社会-历史学派。

50~60年代,分析哲学的另一个重要支派日常语言哲学在英国颇为流行,其后还在美国的一些分析哲学家中间发生了一定影响。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T.D.威斯顿、G.赖尔、J.奥斯汀、P.F.斯特劳森等。在英美语言哲学方面影响最深远的,首推德国数学家、哲学家G.弗雷格。

在欧洲大陆,存在主义不仅在法国广为流传,其影响还波及西班牙、美国以及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国家。新托马斯主义出现于19世纪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意大利等天主教占优势的国家里有较大影响。

后来的主要代表有:J.马里旦、H.吉尔松、J.M.波亨斯基、P.T.de夏尔丹等人。新托马斯主义是天主教的官方哲学,是一个以上帝为核心、以信仰为前提、以神学为根据的哲学体系。在基督教(新教)占优势的国家里,基督教哲学也得到广泛传播。

60年代,在法国取代存在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是结构主义,其主要代表有:勒维-斯特劳、J.拉康、福柯、L.阿尔杜塞等人。他们把结构主义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现象学在60年代后也得到复兴,比利时、联邦德国、法国、美国等都分别建立了胡塞尔研究中心,从事现象学的综合研究。尤为重要的是,60年代后在联邦德国、法国等出现的哲学解释学。这是一个着重研究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的流派,其主要代表有H.-G.加达默尔、J.德里达、P.里科尔等人。

主要论题

知识和真理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急剧发展,使哲学面临自身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危机,当时出现的实证主义为了适应这种科学发展的趋势,主张只有经验科学才能提供对于世界的真正知识的观点,从而要求取消哲学的特殊地位。随后出现的新康德主义,则主要以“科学论”或“科学哲学”为科学方法辩护,并以此检查科学的预设和界限,使哲学真正成为实证科学的基础。20世纪,罗素和胡塞尔也在某些方面提出了与新康德主义者相似的观点。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试图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以便为一切专门科学提供基础。它和逻辑经验主义都力图确立科学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为科学中使用评价方法寻找根据。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都把使科学知识“合法化”作为自己的任务,而使真理问题和确定性问题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

真理问题

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真理问题和确定性问题的争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按照亚里士多德所下的经典定义,真理是思想、判断和实际情况的符合。后来,在真理问题上恪守这一定义的都被称为符合论。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不少哲学家坚持真理的符合论或真理的客观性,其中最著名的是塔尔斯基和波普尔。但反对符合论,或以某种形式的贯通论代替符合论的哲学流派和哲学家,则占压倒优势。攻击符合论的第一次浪潮是由实用主义者和新黑格尔主义者掀起的。新黑格尔主义者一般采取典型的贯通论,把真理解释为判断或表象之间的一致性。实用主义者则提出贯通论的新形式。如皮尔士把真理定义为在理想的研究条件下被证实的、或者说在研究结束时被接受的东西。这种所谓新的形式称做“证实论”。

20世纪初,许多经验论者包括维也纳学派的成员和彻底经验主义者,都把整个“真理”概念当作“形而上学的”加以拒斥。例如,杜威就以“有理由的可断定性”代替“真理”概念。后来,更多的经验论者赞同皮尔士的观点,即用理论是

否最好的问题代替理论是否真的问题。他们认为,提出和回答“最好的科学理论是真的吗?”是没有意义的。

实用主义新一代的代表既反对先验哲学关于概念形式必定符合于直观内容的论证,也反对科学实在论者寻找语言和世界的某种特殊关系的努力,他们强调理论和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同一个东西,并认为现代认识论为经验科学辩护的整个纲领是徒劳的。这样,实用主义就最终演变为历史相对主义。

库恩等人还把真理解释为一致的意见,亦称“同意论”。这是贯通论的最新形式。攻击符合论的第二次浪潮来自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哲学解释学。特点是以解释代替客观真理,以相对主义反对符合论,最终从根本上取消真理概念。在这些攻击者之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他批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批判真理的符合论。他很不满意胡塞尔仍然接受符合论,力图把解释学改造为此在的解释学。

梅洛-庞蒂也反对符合论,试图恢复各种经验,如审美、梦、神话和知觉等的真理性,使其与科学经验并列,并使真理多元化。符合论受到的最严重的挑战是来自于解释学的整个思潮。解释学本身是以对客观主义的形而上学、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和真理概念的根本批判为特征的。它和后期结构主义在真理问题上,都陷入了极端的相对主义。

例如,福柯拒绝承认实证论者所谈的事实,认为“事实”不过是原来的解释的伪装。对事实的解释就是对原有的解释的解释,而且解释永远不会终止。他认为没有任何有待解释的绝对原始的东西,因为从根本上说一切都已经解释了,每一个记号也都是其他记号的解释。德里达同样用记号或文本的解释代替真理的发现。他认为不可能把记号和指称区别开来。因为,每一记号都是表示者,而它的指称则是另一个表示者,但决不是胡塞尔所说的具体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物自体”。

符合论所受到的第三次攻击来自分析哲学内部,尤其是科学实在论者H.普特南。科学实在论主张语言和世界之间有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能表明为什么一贯的理论同时又是符合于实在的理论。

塞拉斯认为这关系是摹写或描绘。普特南则把科学理论看作一种“世界的地图”,但他后来又把认为指称在理论或描述系统之外的主张,称为“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并以此区别于主张指称内在于理论或描述系统的“内在实在论”。

普特南也不再相信那种决定指称与真理的“符合”关系。他根据数理逻辑的司寇伦定理攻击符合论。普特南把这个定理应用于任何对象域,认为只是在一个信念系统,即在分类和命名系统内部才谈得上指称这个或那个对象,而在不同的信念系统之间,相同的词、句则可以谈到不同的对象,并没有什么“符合”关系。但普特南所证明的只是,不能用初阶逻辑(见一阶理论及其元逻辑)表达的一类真命题成功地指称对象。他并未证明人们不能通过任何其他途径实现独立的指称。在他看来,“真理”是某种理想化的或合理的可接受性,而不是与心外的或语言之外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普特南自称他已经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符合论的生命,实质上他不过是用另一种形式的贯通论代替符合论。其他种种形式的贯通论者都不只一次地宣告符合论的死亡,可是他们的后继者却仍在连续不断地攻击符合论,这从反面说明了符合论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

确实性问题

确实性是西方哲学家们长期追求的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知识是确实的被证明的真理。理性论者和经验论者通过不同的途径,从知性直觉或者感觉经验中,寻求确实性。康德试图在主体的结构中,现代经验论者试图在语言系统中,寻找知识确实性的基础。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中,继承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坚持科学知识应当是确实无疑的,有胡塞尔的现象学派、新康德主义、逻辑原子论和大部分逻辑实证主义者;而反对古典哲学传统,认为确实性的寻求是徒劳的,主张科学知识是可误的,有以孔德为代表的法国实证主义、以W.休厄尔(1795~1866)为代表的英国科学哲学,还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解释学等等,也包括尼采和柏格森等人。波普尔则动摇于这两种倾向之间,他既承认真理的符合论和知识的客观性,又坚持认为科学知识是可误的、无法证明的。现代西方哲学中,坚持确实性的立

场不断受到严重挑战,面临着不可克服的困难,一般都承认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知识的观点已经过时。

确实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理论的确实性和推理前提的确实性:

①关于理论的确实性

17世纪的F.培根、I.牛顿等人确信科学所用的研究方法能够绝对可靠地得到真的理论。但这些所谓绝对可靠的科学方法,无论是R.笛卡尔等人的“后天证明”,还是培根等人的消去归纳法即所谓“发明的机器”,后来都普遍受到怀疑,并被认为是不能得出结论的推理形式。因此,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一般不再以科学结论的确实性或真理性为科学辩护,而是以科学朝向真理的不断进步为其辩护。

J.赫谢尔、孔德和休厄尔都十分关心科学的进步及其向真理的逐渐接近。早期实证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考察科学理解为考察科学史,它否认有一种完成状态的科学。在它看来,科学真理不再是永恒的,甚至不是在一切时间里都有效的;科学知识也不是确实无误的,而是含有错误的。但它认为,科学方法本质上具有自我校正的性质,科学正是通过自我校正而进步。这种进步不是已被证明的真理的增加和积累,而是一部分真理为另一部分所取代。

波普尔认为即使一个科学理论事实上是真的,人们也不能够确切地知道它是真的。他指出,如果由一个假理论得出的真推断(真内容),要比由另一个假理论得出的真推断多得多,而由它得出的假推断(假内容)则比由一个假理论得出的假推断要少得多。那么这两个假理论是可比较的,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具有较大的逼真性。在他看来,科学进步在于理论逼真度的增长,科学理论唯有不断进步才会越来越接近真理。尽管波普尔否认理论的确实性,但却承认其可能具有的真理性。拉卡托斯和L.劳丹则象皮尔士那样,以科学进步代替真理性。而历史相对主义者却象尼采那样,不仅否认真理性和确实性,甚至还否认科学的进步。

②关于推理前提的确实性

由于归纳推理不能真正证明科学理论,所以多数现代西方哲学家否认科学理论的确实性。另一些维护传统的哲学家,尽管也认为确实性的寻求不能诉诸推理,但他们相信,在人的信念或知识中,毕竟有一些确实无疑的东西,科学大厦毕竟不是建立在沙滩上。他们确信基本命题的存在,并认为这些命题能够给其他命题提

供辩护,而自身却不依赖任何其他命题,其性质颇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直接明显的基本真理。

力图寻求推理前提确实性的罗素、摩尔、卡尔纳普、刘易斯、艾耶尔、R.M.齐索姆等人,都相信这些命题是确实无疑的。但关于哪些命题是基本的或者什么是基本命题的问题上,他们之间却争论不休。

传统观点把感官印象或感觉资料的命题,看作是基本的,后来有人主张主体自身某些心理状态的命题是基本的,更多的科学哲学家则认为各种观察命题才是基本的。他们的共同点是,试图把一切科学命题还原为基本命题,从而使科学知识具有确实性。但是,不仅罗素和卡尔纳普早期的还原主义纲领以失败告终,而艾耶尔和卡尔纳普后期试图把理论命题还原为观察命题,以解决理论命题有意义性问题的努力,最终也是徒劳的。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N.R.汉森首先明确提出观察名词满载着理论的观点,这就使观察命题丧失了其作为基本命题的确实性。这种观点很快取代了逻辑实证主义关于两种语言严格区别的正统观点,观察证据不再是用以理论的比较评价的主要依据,因为观察总是“受理论污染的”,并没有中立的观察。这样,不是观察决定理论,而是理论决定观察,并且在不同理论之间,也象库恩和费耶尔阿本德所主张的那样,没有共同语言,因而是不可通约或不可比较的。观察报告和科学理论,甚至观察本身都既没有确实性也没有真理性。这样一来,古典哲学传统的基本原则就被彻底抛弃了。不过,这些相对主义的观点并未得到普遍接受。科学实在论者在完全放弃理论和观察证据确实性的同时,力图维护真理的客观性,并以各种不同方式(包括各种归纳逻辑或规范方法论)进行理论的比较、评价和选择。

自然与人

现代西方哲学在有关本体论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研究中,既存在着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又存在着人道主义与“基本本体论”的对立。

反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主张,正确理论所描绘的对象、状态和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微观世界的许多不能观察的东西同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事物一样真实。它还认为,即使科学理论还不是正确的,人们也往往具有接近于正确的看法。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间,持科学存在论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后期的罗素和卡尔纳普、波普尔、奎因、塞拉斯、J.J.C.斯马特、S.A.克里普克、A.N.乔姆斯基、夏皮尔等。

反实在论的主张与科学实在论相反,认为电子、光子、遗传密码等等是不存在的。它指出,自然界确实有电现象和遗传现象,但我们之所以构造关于微观状态、过程和对象的理论,仅仅是为了预测和产生我们所感兴趣的情况。因此,电子和遗传密码是虚构的,关于它们的理论只是计算的工具。它认为,不管人们怎样钦佩自然科学在思辨上和工程技术上的胜利,但即使最有效的科学理论也不应当认为是真的,理论不过是适合的、有用的或有理由、可应用的。

实证主义者、实用主义者、维也纳学派成员、历史相对主义者和尼采、柏格森、维特根斯坦等人都是反实在论的代表。实用主义者认为不必同常识争论,如果人们将来不再怀疑电子的价值,那么它和椅子是同样真实的。实证主义者和逻辑实用主义者却说我们不能够相信电子,因为电子决不可能被看见。

关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可观察对象的真实性,科学实在论者与反实在论者并没有多少分歧。他们之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不可观察的“理性对象”,包括粒子、场、过程、结构、状态等等的存在问题。原子和分子的真实性问题曾经是科学哲学争论的中心,科学实在论的各种立场正是在这场争论中形成的。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某种对象的反实在论观点最终常常不得不让位于实在论。在关于原子和分子的真实性问题上,反实在论也就不得不让位于实在论。科学实在论的地盘越来越扩大,而反实在论的阵地则相应缩小,这一由自然科学的发展所造成的趋势,同时也预示着现代西方哲学的前进方向。

在理论对象的真实性问题上,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不仅涉及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对象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也涉及到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对象的真实性问题。对后一个问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呈现出种种复杂的情况。有些科学实在论者只看到物理学的理论对象的真实性,忽视甚至否认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对象的真实存在,或者认为谈论这类对象的真实性是没有意义的。

这些实在论者往往自称为物理主义者,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奎因。奎因等人只承认物理对象(物体)和数学上的集合等抽象对象,否认作为另一种对象的心,认为心理谓词只是直接适用于当作物体的人。物理主义者普遍认为,按照原子理论,任何物理差别都是作为物体构成成分的原子数目、排列或运动轨道的差别。因为,没有这样的物理差别,就没有事实上的差别,尤其是没有心理差别。在物理主义者看来,如果一个人两次处于同一物理状态中,那么他的思想以及一切未实现的思想和行动的意向都会完全相同。

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物理主义表现出新的倾向,他们用以观察世界的基本理论,由原子论过渡到场论,把事物的各种不同状态,以各种不等程度直接归于各个不同的空时区,从而最终抛弃了物体本身。这种所谓新的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纯粹集合论,纯粹数学的抽象本体论。它不仅是极度抽象的,而且完全忽视了人、社会历史和文化、“客观精神”的重要性,和欧洲大陆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基本本体论

英美当代哲学家继承西方古典哲学的传统,主要关心“何物存在”的问题。欧洲大陆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关心的却是人,他们力图克服对象和主体、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分裂和对立状态,在人的生存与历史中寻找综合和统一的途径。

萨特把自己的体系称做“现象学的本体论”。他把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自然界)和自为的存在(历史)两个部分。前者意味着保持自身的同一,其变化是循环的;后者则是以否定性下定义的,这种存在就在于不保持同一、要求差异的意志。但由于萨特停留于二元论立场,因而未能解决“自为如何由自在中出现”的问题。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存在和虚无》一书,几乎全部是讨论自为的,很少谈到自在。所以,他实际上是把本体论转变成了历史哲学。

萨特和他的同伴宣扬人道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在于人的出现。其人道主义的特征是主张使人具有神性,具有创造性和使世界存在的力量。1947年,海德格尔指责萨特的人道主义是最典型的形而上学,而不是他所自称的现象学本体论。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的本体论应当是仅仅建立在对现象忠实描述上的存在理论。

梅洛-庞蒂抛弃了萨特关于自在和自为对立的观点,成为法国“存在论现象学”的先驱。他的现象学纲领恰恰是要描述介于自为与自在,意识与事物、自由与自然之间的东西。他排除了传统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非此即彼的看法,认为生存着的人既不是纯自在,也不是纯自为的。他认为,解决这种对立,不在于使两个相反的观点和解或溶合,更不在于拒斥那个导致这种对立的假设。在梅洛 -庞蒂看来,解决途径是在“两者之间”或者在“有限的”综合即一种未完成的和不稳定的综合中找到的。他指出,历史的事实证明了这种综合每天都在出现,人既不是纯事物,也不是纯意识。它既是生产物,又是生产者;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既是一个主体,又是一个客体。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最早使现象学转向本体论,但海德格尔引进“生存”概念是为了探究所谓人的此在问题,与研究“何物存在”的传统本体论完全无关。海德格尔认为,只是由于有了人的生存才提出存在问题,他拒斥传统形而上学造成的“客观化的思维”,指出早在关于人的命题出现之前,人就以更原始的方式属于存在(世界)了。

在他看来,思维不是站在实在对面的“主体”,也不是“对象”,它整个地委身于存在。他指出,语言不是关于对象的主观表象,而是存在取代人的自我表达,说话的不是人,而是存在。海德格尔在其后期著作中明确地指出,诗人和思想家所说的话,比科学的客观叙述更原始。这使他越来越深地陷入了神秘主义。

语言和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趋势,是英美和欧洲大陆的主要哲学流派和哲学家们,都试图通过语言的研究解决哲学的问题。英美大多数分析哲学家,把语言分析作为哲学的唯一任务,从而使语义学包括语法学和语用学,成为其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法国的符号学则成了结构主义的基础。

语义分析

分析哲学所说的语言分析,主要指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或者对日常语言进行语义分析。20世纪头30年内,很多分析哲学家偏重于语法学或句法学的研

究,即纯粹从逻辑方面研究指号之间的形式关系,不涉及语言的内容。同时,关于语句的意义分析和语句有无意义性标准的问题,也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深入研究。

从30年代开始塔尔斯基和其他波兰逻辑学家,大力提倡语义学方法,到30

年代中期,特别是40年代初期以后,由于塔尔斯基发表了两篇关于真理概念的论文,使分析哲学家对语义学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它作为公认的研究科学语言的工具。

在语义学中,弗雷格的观点在长达100余年的时间内,一直有着很深的影响。弗雷格认为,语义关系是不能谈论的,因为我们永远不能够站在这种关系外面谈论它们,它们是为我们的一切谈话所预设的。正因为如此,他没有把自己的语义学理论明确地陈述出来。维特根斯坦和奎因有类似把语言看作一切谈话的普遍媒介的观点。所以,他们或者怀疑语义学的可能性;或者不陈述自己的语义学理论。

背离弗雷格传统的第一步,是由语言作为普遍媒介的观点,转变到语言作为演算的观点。在这种转变的基础上,逻辑语义学(见模型论)获得了缓慢的发展。背离弗雷格模式的另一步,是由可能世界语义学完成的。在可能世界语义学中,个体不仅在现实世界中出现,而且也在许多不同的可能世界中出现,因而个体很

象函项,并且可以由此推演出其中一切都是函项。

在可能世界语义学中,弗雷格所说的子命题是不存在的,也没有所谓原始个

体的语义学。受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的启发而产生的博弈语义学是对弗雷格系统的最大背离,它提出了语义相对性的概念,与把初阶逻辑作为唯一的标准符号的任何做法都不相容,它甚至使逻辑形式的概念受到怀疑。

60年代以来,语用学也有很大发展,它着重研究言语行为以及完成言语行为的语境,尤其注重研究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间接的言语行为以及指示词等等。言语行为理论渊源于维特根斯坦晚年的思想,它是日常语言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符号学观点

法国的符号学主张人类语言类似于通讯或交流系统。其中,符号学结构主义把语言现象看作通讯现象,把自然语言的规则看作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代码;结构人类学则进一步把整个社会生活比作交换信号的过程。拉康提出“无意识象语言一样是有结构的”,表达了符号学结构主义在语言问题上的基本原则。结构人

类学要寻找一种能够表达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殊结构的属性的普遍代码,认为有了这种普遍代码,就找到了一切结构的不变式,文化、语言和习俗的多样性就可以得到说明。

按照符号学的理解,意义产生于记号或者源于“是”与“否”、“有”与“无”之间的最初对立;通讯的意义不是经验的意义,而是按照一种代码即一个表示对立的系统表达经验的谈话中经验所能够接受的意义;语言和经验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前定的和谐,决定表达是否恰当的是代码,而不是发出代码的人;人受代码的约束,决定一切的是结构而不是人。

解释学观点

解释学在语言和意义问题上试图超越整个“形而上学”传统。从黑格尔、尼采到海德格尔、加达默尔和德里达等人都差不多抱有一种见解,认为意义产生于解释者和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中,两者的每次相遇都是在某时某地发生的解释,解释者必须从他自己的视界和语言能力出发解释文本的意义。

与符号学有所不同,解释学强调历史传统的重要性和解释者的作用。德里达认为,解释是解释者产生意义的活动过程,解释与其说是被动的接受,不如说是一个主动的、受兴趣所引导的解释过程,它弥补了文本中的缺陷。在他看来,解释不是和一个主体神秘地交谈,而是译解在记号中呈现出来的题材即意义。

在意义问题上,符号学和解释学有时以文本为具有意义的单位,分析哲学的语义学则把一种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语句、语词作为有意义的单位。从分析哲学的观点看来,符号学和解释学并不是语义学,而更接近于语用学和语法学。

2019年上海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社会转型与哲学关怀

2019年上海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社会转型与哲学关怀 暨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哲学篇 论坛议程 〔论坛时间:2018年11月23日-24日,地点: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 11月23日安排 开幕式 上半场8:30-9:15〔地点:逸夫楼1楼报告厅〕 主持人邵强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发言人 陈玉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沙宗平(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王新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 合影9:15-9:30〔地点:逸夫楼正门前〕 下半场9:40-11:00 主题学术报告及问答互动 演讲者: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演讲题目:社会转型与自我裂变 11:00以后午餐 参会学生:旦苑餐厅二楼专窗〔凭用餐券领取客饭〕 论坛嘉宾:旦苑餐厅三楼 14:00-16:4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 11月24日安排 8:30-11:0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 11:00以后午餐 参会学生:旦苑餐厅二楼专窗〔凭用餐券领取客饭〕 点评专家:旦苑餐厅三楼 13:30-16:0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 16:20-17:00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光华楼西主楼25楼2501报告厅〕主持人邵强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总结发言 袁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 王新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 颁奖仪式 论坛闭幕 各分组讨论会场安排〔11月23日14:00-11月24日16:00〕 1.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01会议室: 西方哲学经典研究专场〔11月23日14:00-16:40〕 14:00-14:20 亚里士多德之“现在”的同一与差异——论《物理学》217b29-224a20中的“时间-存在”之思及海德格尔的误释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资料-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 博指导与分析 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博资讯 (一)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 1.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01:思想政治教育。导师是唐伟。 研究方向02:政治人类学。导师是刘夏蓓。 考试的科目: (1)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或1105德语(100%)。 (2)2235马克思主义哲学B(100%)。 (3)336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00%)。 (二)专业课部分真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02 简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意识的能动性 人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否定之否定规律 本质与现象 目的和手段 意识的本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必然王国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和会关系的总 阶级实质 材料分析:对立统一规律 论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2003 名词解释:哲学 简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分水岭

可能与现实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列宁对哲学物质概念 相对静止 价值和评价的尺度 必然王国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真理和谬误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目的和手段 价值和评价的尺度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论述: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2004 名词解释:劳动是人与世界统一的基础 简答:世界观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规律 质和质变 意识的本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哲学一元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论述:需要和利益的关系 反映和创造的关系 2005 名词解释:实践 简答: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生产方式” 非理性因素在实践和认识辩证运动中的作用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真理 杰出人物的作用

浅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摘要:和谐社会的提出拥有极其深厚的哲学基础,这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和谐社会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便使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在对和谐社会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理论创新 一、和谐社会的概述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内部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以及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关系着我国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和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即在于对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等和谐社会理想的弘扬。 (二)和谐社会的特征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必须要对和谐社会的特征进行准确的理解。具体而言,和谐社会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首先,民主法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将民主法治加以充分发扬,在此基础上,促使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得以确切落实,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其次,公平正义。所谓公平正义,即指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准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促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以确切维护及实现。再者,诚信友爱。即和谐社会要求整个社会能够相互帮助、诚实守信,实现全体人民之间的平等友爱与和谐相处。 二、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一)辩证唯物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质上世界应当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应。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进而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这构成了人们准确认识世界并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过程。基于该认识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当唯物的,而且也应当是辨证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世界普遍联系于一体,是永恒发展的。这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分析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揭示了社会的结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辨证关系。 (二)矛盾观 1.矛盾观 矛盾是对立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不同期间的矛盾不同。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统一。社会的基本矛盾,构成了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的性质不同,其基本矛盾也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制度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新的,社会的机构、内涵、构成也是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其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并不是私有制,其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方面,构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应当是对抗性的,而应当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

《社会学概论》笔记三

第三章:文化 本章指导: 一、学习目的 文化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范畴,文化为一个社会提供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团结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必须要知道它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本章要向大家介绍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理解和分析一个社会的文化。 二、课前准备 1、阅读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文化一章; 2、观看电影《刮痧》(导演:郑晓龙主要演员:梁家辉蒋文丽); 3、就你所了解的其他社会里人们的风俗习惯或日常行为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是怎样的,试举一、两例; 4、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不同社会状况来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 2、请尽量阅读本章的参考书目,这些经典著述将拓展我们的视野并提高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3、阅读参考书目,了解一些人类学的知识; 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文化②亚文化③种族中心主义④文化相对性 四、学习重点 1、掌握文化的界定、构成; 2、文化分析的三个理论视角:功能主义、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 3、文化的本质,文化变迁的方式; 4、亚文化。 重要概念 1、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我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方面的许多不同,而价值观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的一种测试。 2、这里的文化有两个特点: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并为人类所共享。 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3、请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什么呢? 是语言,它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方式。 4、那语言对于我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 ①通过语言,我们的价值观、思想观点以及文化的标准都能找到它们最完整的表达方式。 ②没有语言,大部分的人类思想将不复存在。尤其是对小孩而言,他们是通过语言了解了其父母、老师及朋友对他们的期待的,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被置身于一个无人与其交流的环境中,他(她)就不会成为一名社会成员。 总之:语言对社会的建构而言是最重要的,它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更为全面地使我们建设和传递文化。 5、物质文化能折射出非物质文化的意义。考古学家发现那些古代的人造制品,考古学家们就能重构当时社会中非物质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中的规范。

北大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真题解析考试内容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参考书-育明考博

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复习资料-育明考博一、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审复试内容 071200科学技术史2014年1人 2015年1人 申请—考核制 1、笔试100分 科学思想史、数学史 2、面试100分 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 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 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8:1左右(竞争较激烈) 2、本专业有2个研究方向:01.科学思想史02.数学史 3、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哲学。 4、2016年北京大学实行“申请—考核制”,没有提供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等级证明的同学,需要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 5、复试总成绩计算方法:笔试、面试各占50%,任意一项不合格不予录取。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京大学哲学系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 二、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招生人数及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年份招生方式及人数公开招考报名人数报录比复试分数线2013年公开招考(34人)306人9:1 外语>=45 笔试>=60 2014年公开招考(34人)272人8:1 2015年公开招考(34人)265人8:1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此表格不包含:国学院、儒藏、高研院、儒学院

德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现状

德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现状 ——访汉斯?波塞尔教授和李文潮教授 郭贵春成素梅 2013-4-6 13:25:00 来源:《哲学动态》(京)2006年11期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科学哲学的内在矛盾越来越尖锐,新的科学哲学传统的建立正处于探索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全面了解德国科学哲学的研究与发展状况,我们对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的汉斯?波塞尔(Hans Poser)(简称波)教授和德国自由大学哲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李文潮(简称李)先生进行了专访。 问:英美科学哲学界普遍认为,科学哲学产生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形成于逻辑经验主义,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波:一般认为科学哲学起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这是分析哲学的看法,分析哲学的典型特征是坚持经验主义传统,从经验主义中寻找起源,这样,很容易追溯到孔德。 李:德语中科学哲学这个概念叫做“Wissenschaftstheorie”,大约形成于上世纪中期。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个概念是对英美语言中“Philosophy of science”的翻译。假如这样的话,那么就是科学哲学一词首先在英美世界流行的。不过人们在德语中为什么没有直接使用“Wissenschaftsphilosophie”或者“Philosophie der Wissenschaften”?我猜测在把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引到德语中时,人们也许想到了德国哲学中的古典传统,譬如费希特的“知识学”(《全部知识学基础》,1794;《知识学第一导论》,1797)。只是这样一来,德语概念提供的信息便与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有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从哲学的视域与维度出发理解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内蕴着的价值目标,对这一价值目标的“意义”表达是“社会理想”的实质所在。其次,“和谐社会”是评价“现实”、导引“现实”的标准,一方面它是对现存状况的“否定和批判”,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未来”状况的“揭示和确立”。 和谐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是如何解决好矛盾,使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之间的冲突得到恰当的处理,从而保持和谐。和谐社会不等于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恰恰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和谐。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等,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序 “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 来使大地丰产, 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 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 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 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 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 制订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 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 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常的哲人和圣贤, 她耐心地等了一会—— 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 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 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 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 人们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 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 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 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

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 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 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 猜不透的史芬克斯之谜。 1929年9月于多塞特郡希尔费尔德 原序 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历史当中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我们也很难在一般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历史学家所讲的不外是战争、政治和经济;揭露原子秘密,在我们眼前揭开空间深度等活动,虽然使哲学思想起了革命并使我们有可能把物质生活提高到历代梦想不到的水平,但是关于这些活动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历史学家却没有讲到,或很少讲到。 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因为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不过,进化论的生物学以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却一方面使科学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学家对科学不得不加以重视,因为科学现在对哲学,对神学,对宗教,又有了意义。与此同时,物理学本来有很长时间就一直在寻找,并且找到了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机械模型,这时却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新概念,在这些概念里,机械模型是不中用的,同时也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根本的东西,这些东西,用牛顿的话来说,“肯定不是机械的”。 大多数科学家一向朴素地认为他们所处理的就是终极的实在,现在,科学家们开始更清楚地看出他们的工作的真正性质了。科学方法主要是分析性的,要尽可能地用数学的方式并按照物理学的概念,来对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现在我们晓得,物理科学的根本概念都是我们的心灵所形成的一些抽象概念,目的在于给表面上一团混乱的现象带来秩序和简单性。因此,通过科学走向实在,就只能得到实在的几个不同方面,就只能得到用简单化了的线条绘成的图画,而不能得到实在自身。不过,话虽这样说,就连哲学家现在也开始明白,在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实在的时候,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是现有的最好不过的证据,而一种新的实在论,如果可能的话,就必须利用这些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建立。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1,逻辑经验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反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范弗拉森。 浅析波普尔与证伪主义 1、证伪主义的概念 波普尔是现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证伪思想的创始人。证伪思想是在归纳主义方法论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并在批判归纳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及现代科学革命的震撼和启迪下提出来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一般都表达为全称判断,经验的对象却总是个别的。个别的事例无论重复多少次,也证实不了一个全称判断。例如,即使我们观察到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也不足以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一个全称判断。因为我们的观察不可能穷尽所有天鹅。然而,只要我们发现了一只黑天鹅,我们便可以立即证伪这一判断。因此,只有坚持证伪原则,我们才能够把经验观察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换而言之,经验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的试金石,其真实原因不在于经验能够证实理论,而在于经验能够证伪理论。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 1.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

2019年北大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北大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 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专业介绍 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因此,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考察和研究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哲学原称自然辩证法,其研究实际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史、科学学、哲理数学、数学哲学、工程哲学、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中国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组织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的交叉学科一级学会。 复试时间 复试内容(科目)

复试分数线 复试流程 (1) 院系应及时公布复试细则(含复试时间、地点和复试成绩计算规则等信息)和复试名单。考生可登录院系网站查询,并按要求参加复试。

(2)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费标准为 100 元/人次,由院系于复试前收取。参加两次及以上专家组复试的复试费按次收取。 (3) 复试专家组秘书要在复试时填写《北京大学 2018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情况记录表》。 (4) 复试可结合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通过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对考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面的考核。 如仅对考生进行面试,院系须设立一定数量的题库,事先确定评分标准,由考生随机抽取适量的试题进行回答。试题难度要适中,并应尽量避免问题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综合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面试结束后,复试专家组成员现场独立评分,其平均分即为考生的面试成绩。 (5) 考生的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均在复试中进行,由各院系自行组织,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6) 同等学力考生除复试外,还须在复试期间加试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试卷满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考生的加试成绩由院系在考试结束后报送研招办。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法律硕士(非法学)的同等学力考生,其复试加试要求和办法由院系自行确定。 复试资料 (1) 《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f5738488.html,/)打印。网站打印功能开通时间为2018年3月5日10:00。 登录规则: 用户账号为“bd2018”+报名号(北京大学报名点);“wd2018”+报名号(非北京大学报名点)。用户初始密码为考生本人出生日期的 8 位数字。例如:用户账号 bd2018110112345 用户密码19801001。考生登录后点击右侧“网上报名”按钮,在项目列表中选择“硕士研究生招生”,点击左侧的“复试相关表格”即可下载到本地后再打印。 (2) 个人陈述。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下载填写。 (3) 北京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中规定的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其它材料,包括攻读硕士学位阶段的研究计划、毕业学校正式成绩单、科研成果等。

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

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是哲学中以科学为对象的一个分支 ?科学哲学是关于由科学引发的哲学问题的反思 ?科学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科学作为关于世界的认识(knowledge),因此与其它主要的哲学 分支如认识论(epistemology)、形而上学(metaphysics)、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等有密切的关系 ?还有其它的以科学为对象的学科,如关于科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甚至政治学的研究 ?科学哲学与这些学科的主要区别是:这些学科关心的问题主要是经验的或实证的问题,而科学哲学关心的则是概念的问题,不能借助于经验方法可以解决的。如什么是“科学定律” 或“自然定律”(laws of nature),科学理论选择的标准,什么是科学等问题 ?一般科学哲学关注的是科学家使用但不考察的基本概念,如因果性(causality),定律 (scientific law),理论(theory)等 ?科学哲学是关于科学的,不是科学本身的一部分,尽管科学家也可以兼做科学哲学 为什么要研究科学哲学? ?科学在现代文明和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理论的:科学世界观(scientific worldview or world picture)是现代人理解和认 识世界的基础 –实践的: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是现代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是构 建、支撑和影响现代社会的主要力量 ?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甚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可靠的方式(科学主义, scientism) 科学哲学要关注关于科学的: ?认识论问题:科学知识何以成为知识?科学知识的基础和辩护(foundation and justification) ?方法论问题:什么是科学方法?存在科学方法吗? ?形而上学问题:科学所揭示和描绘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科学具有共同的起源: –理性和批判的态度:追问和探求信念成立的理由或根据 –经验和理性作为信念的两个来源和基础 –自然主义的态度:从自然本身去理解自然,不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去解释自然。Cosmos 观念的形成:宇宙作为有秩序和规律的整体 ?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在于哲学只关注概念的问题,而把经验问题留给科学 哲学的作用和意义: ?批判的考察科学的概念基础,反思科学自觉或不自觉预设的假定,澄清基本概念的意义和联系 ?哲学还可以试图去揭示现存科学概念体系的局限,并探求其它概念的可能性 ?将科学置于人类经验和思想的整体之中,从而得到一个关于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完整融贯的观点或图景 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 1 2 3 4 5 6 7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学者共计200余人与会。本届论坛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进行了多维研讨,旨在通过回顾、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合理前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和指引当代社会实践,深度透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品格在于深度地“介入”现实问题

并以“改变”世界为宗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换与交融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在新时代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 1.重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旨趣。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理论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指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历史上的实践观的批判性继承,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度透析。他认为,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主要内容,需要对以往哲学家们的观点进行批判性重释,在此基础上将其扩展和提升为实践哲学的基本形态,并从“自为性”、“生活性”、“社会性”、“历史性”、“世界性”五个基本维度对实践哲学进行了综合分析。基于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庞元正分析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创新与创新实践观的建构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特殊意义。他考察了创新思想的起源、创新实践的作用、人类社会实践的走向,指出人类社会的实践应从继承性的实践、常规性的实践向创新性实践转变。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建华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解读,探讨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意蕴。他认为,马克思提出的“改变世界”意指将“现实世界”革命化,使“理想世界”变为现实。对马克思而言,“现实世界”是充满着自我异化的市民社会和不自由的世界,而“理想世界”则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可以实现自我的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安徽师范大学余在海追溯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起源。他指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起源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形式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而不是直接诞生于对康德“实践理性”的批判性改造,学界将马克思实践概念“康德化”的尝试,切断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与黑格尔实践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做63分

课件名称: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做63分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斗争哲学讲的是矛盾斗争性,和谐哲学讲的是矛盾统一性或同一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加强管理就会失去和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以人为本就是人人和谐,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建立和谐社会,就不能讲矛盾,不能讲斗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现阶段中国的和谐哲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和谐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只提倡阶级斗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发展和进步。(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革命不能直接解决国家发展的问题,只是为国家发展创造一个前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和谐哲学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状况目前发展的()。(单选题)(分值:3) A.斗争性 B.知识经济时代 C.阶段性 D.实用性 第12题、“好事要办好,实事要办实”是()的具体表现。(单选题)(分值:3)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管理科学 第13题、本质上说,管理就是搞()。(单选题)(分值:3) A.和谐 B.创新 C.变革 D.守旧 第14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应该包括()。(单选题)(分值:3) A.黑格尔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 C.现代文明 D.科学技术 第15题、在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原则是( )。(单选题)(分值:3) A.改革 B.和谐 C.开放 D.发展 第16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单选题)(分值:3) A.以人为本 B.改革开放 C.邓小平理论 D.统筹兼顾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有影响的主要是近代西方哲学 哲学的三类问题 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 知识论分为经验论和理性论。 (马克思单列) 主要两大纠结点 经验论 在经验论与理性论(即唯理论)的长期论争中,经验论由盛而衰,理性论有抬头的迹象。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期,在英美哲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由A.孔德开始,由B.A.W.罗素发展起来的分析经验论(见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以及欧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哲学流派也倾向于经验论。这一时期,理性论仅仅在新经院哲学(见新托马斯主义)中还有点影响。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运动,力图恢复理性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而对经验论最沉重的打击,是来自心理学方面。蓬勃发展起来的认识心理学派,给理性论提供了反驳经验论的最有力证据。按照认知学的看法,心灵完全不是一块白板,即使最简单的知觉也受认知作用的影响,决不是单纯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一个意象更是信息储存与检索的复杂操作,经验论者所设想的那种纯粹的经验或观察并不存在,人们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中,认知的模式或范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科学实在论根据新的物理实验结果对经验论所作的批评,也为理性论的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经验论者不仅忽视了心灵或理性的作用,而且还否认或怀疑外物,即那些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的存在,并以可观察性作为实在性的标准。大多数科学实在论者反对经验论主张的这种观点,有些实在论者还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科学哲学中最后的裁判员不是理论,而是实验,不是我们怎样思想,而是我们如何行动。在他们看来,能够产生效果的理论对象,即使本身是不可观察的,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们是实在的。经验论和理性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易位,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

逻辑经验主义 ?背景: –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scientism):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最可靠的方法 ?认识论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感觉经验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和依据 ?反形而上学:反对任何对超越感觉经验的东西的探究 ?科学统一性:科学具有统一的方法和经验基础 –数学基础和数理逻辑的发展: ?弗雷格(G. Frege, 1848-1925)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关于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主张:数学可以还原为逻辑。 –新的哲学观:哲学作为语言分析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哲学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语言的误用,所以哲学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语言分析–物理学危机与革命 ?马赫(Ernst Mach, 1838-1916),庞加莱(Henri Poincaré, 1854-1912),迪昂 (Pierre Duhem, 1861-1916)等对物理学概念基础的批判和分析 ?相对论;量子力学 弗雷格(G. Frege,1848-1925) ?1879: 《概念文字》(Begriffsschrift) ?1884: 《算术基础》(Die Grundlagen der Arithmetik) ?1893,1903: 《算术基本定律》(Grundgesetze der Arithmetik,两卷)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1910-13: 《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 3 vols.,与怀特海合著) ?1912:《哲学问题》(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14: 《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 ?1921:《心的分析》 ?1927:《物的分析》 ?1945:《西方哲学史》 ?1948:《人类知识:其范围与界限》 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1921: 《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53:《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 ?只有两种类型的有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的命题:分析的和综合的–分析的命题:命题的真理性或有效性(validity)只依赖于语词的意义; –综合的命题:语词的意义不足以决定命题的真理性或有效性的命题。 ?逻辑和数学命题是分析命题 ?经验科学命题是综合命题,其真理性需由经验检验决定 1 2 3 4 5 6

社会学的意义

第四节社会学的意义 一、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指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健康的生活 现代社会的生活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其主要特点是:(1)生活社会化。现在社会不管是中国还是别国,都普遍存在着这点。人们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封闭、闭塞的情况了,也没有人去过那种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的生活了,即使他们想也很难做到了。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更是加剧了这种形势。 (2)社会生活变动速度加快。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们的生活变动速度开始加快。但如今的我们赶上了发展迅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的换代也非常迅速,这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与革新,这使得社会生活变动速度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3)社会生活多样化。科技的发展与产业的革新,以使各国有能力生产出更多和品类更多的商品。再加上全球化,已经使得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商品都有可 能在全球的其他地方被发现。 (4)社会生活复杂化。社会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面对面才可以交谈,只有道学校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如今是网络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一些生活习惯,使本来就很乏咋的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化。 二、提供科学管理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学在这方面的意义有以下方面: (1)社会学可以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 (2)社会学可以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的研究地解决社会问题,科社会学地治理社会提供理论和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经验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科学的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社会事实。 三、社会学在学科发展和研究上也发挥重要作用 1.它是发展边缘学科的基础。它对社会整体及各部分联系的研究,为各专门学科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为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基础和事实根据。同时,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大量涌现也促进了其他边缘学科的产生、 发展。 2.它是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骨干。社会学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特点使它在对某一现象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中,可以把各学科联合起来,把它们的研 究成果综合起来。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并且着这一基础上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还着眼于此来研究社会。基于此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关系。就拿哲学和一些单科性社会科学作例子,社会学涉及整个社会系统,而他们只是涉及某一方面、某一个或几个系统,因此,社会学既是哲学和单科性社会科学之间的中介,有时其他社会科学一起成为哲学 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中介。 【本章小结】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

1.简述“理论负荷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科学问题的结构。 3.什么是生态危机?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4.简述实验方法的特点。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如何理解库恩的范式? 7.简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8.简述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9.简述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0.简述科学事实及其特点。 11.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2.简述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13.简述科学认识的一般程序。 14.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5.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6.如何在现代的意义上理解“科学”。 17.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8.简述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及作用。 1.试述生态危机的实质及其思想、实践根源。 2.试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3.试述库恩的范式论科学发展模式。 4.试述逻辑实证主义论科学发展模式。 5.科学技术是否有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6.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 7.试述科学问题的来源。 8.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 9.科学家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谈谈你的看法。 10.什么是科学不端行为?它的危害有哪些? 1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2.如何理解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 13.如何理解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14.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你怎么认识? 15.如何理解科学精神? 1.简述“理论负荷论”的主要内容。 “理论负荷说”也称“观察渗透理论” ,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在《发现的模式》(1958)一书中加以阐述。汉森认为,观察并非只是感官对观察对象“刺激”的机械反映,而是受观察者背景理论的影响和支配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或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对同一对象会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纯粹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汉森认为,观察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过程。眼睛从观察对象得到光的刺激而形成视网膜上的图像,这是物理过程,这时还不是真正“看到”。“看到”是一种视觉经验,属于心理过程,它把外来的刺激与过去的认识结合在一起。 观察者对感觉材料的反应,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眼前的这些感觉材料,使它适应于自己过去较熟悉的材料,因而形成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差异。汉森设想开普勒和第谷一起在山上看日出,“第谷看见的是太阳从固定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而开普勒看见的却是静止的太阳底下滚动着的地平线”。 2.简述科学问题的结构。 科学问题的结构: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求解的应答域以及疑问项等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疑问项(提问的内容)和解答域(问题论述中所确定的界限)是基本组成部分。疑问项:科学问题的主体,指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解答域:问题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中。尽管这种预设仍是一种猜测,是可错的,但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却能起定向和指导作用。 科学问题的结构是指形成科学问题的已知要素和未知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科学问题的内在结构是指科学问题内部的未知疑项和已知定项组成的逻辑关系。科学问题的外在结构是指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所涉及的已知背景知识域和未知潜在问题集之间的相互联系。 3.什么是生态危机?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由于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条件基础的破坏,引发的生命系统与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不和谐。机械、物理和化学等非生命的人工变革活动,是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第二类生态问题是人工自然直接导致生命体之间的不和谐。第二类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工生命的产生。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土地荒漠化:沙化、盐碱化等去生命变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生化污染为主;矿物资源储量减少;大量生物物种减少和新的危险生物出现;人口过度膨胀:造成人与其它物种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以及人与支持系统的不平衡;间接表现:某些被认为是自然灾害的现象,可能是人为的结果,即生态危机的表现之一。 4.简述实验方法的特点。 实验:根据科学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等物质手段,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以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特点: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实验方法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的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3)实验方法可以再现、加速、延缓或模拟研究对象;4)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马克思: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先在性。恩格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运动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承认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种永恒存在和永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空间、时间的无限性。 (3)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恒有的;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规律是历史的。 (4)规律的可认识性。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规律具有普遍性。 6.如何理解库恩的范式?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库恩指出范式是在某一个指定时间内一系列限定某一个科学学科的活动。他在其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定义科学范式为:那些被观察和被检查的,那些会被提出的相关问题以及其希望被解答的,问题如何组织,科学结论如何被解释。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7.简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1、课题规划:明确技术问题,对选题进行评估; 2、技术设计:原理构思、方案设计; 3、技术方案评价; 4、技术实施:研制、试验; 5、技术鉴定8.简述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9.简述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相互联系:1、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界,都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2、研究方法有相通之处;3、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控制、改造、创造和保护自然的需要;4、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5、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相互区别:1、研究对象是不同的物;2、性质不同;3、追求目标不同;4、基本矛盾不同;5、思维方式不同;6、成果形式不同;7、评价标准不同;8、生产力形态不同;9、更新速度和生效时间不同;10、竞争形式不同;11、与市场关系不同;12、对研究者素质要求不同;13、对社会的影响不同。10.简述科学事实及其特点。 概念: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可分为: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对观察实验所得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特点:个别性、可复核性、精确性、可靠性。 11.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科性质:主要指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功能。自然辩证法以自然和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用哲学方法进行研究,作出哲学结论,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创造自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