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ross情绪调节

Gross情绪调节

【摘要】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之中。在情绪发生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主要有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等五个方面。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前进行,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后进行,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有两种普遍的具体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这两种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知与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情绪调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

情绪调节是近年情绪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重要问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Gross等做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理论。以此为指导,Gross 等做了大量实验与测量研究,得出许多富有价值的结论,对情绪调节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他获得了2001年“美国心理科学青年科学家杰出贡献奖”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early career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y)。本文对Gross的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理论及有关研究予以述评。

1 情绪调节

情绪(emotion)是不断被个体所唤起和体验的一种状态,情绪的唤起有时是显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个体的情绪反应有时候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协调一致,但有时候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与社会交往产生矛盾与冲突,与特定的生活情景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个体经常进行情绪调节以适应生活环境。

Gross认为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1~4]简单地说,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情绪调节涉及对情绪的潜伏期、发生时间、持续时间、行为表达、心理体验、生理反应等的改变,是一个动态过程。Thompson[5]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监控、评估和修正情绪反应的内在与外在过程。”情绪调节与社会交往、社会能力、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的发展结果相联系。

Gross[1]指出对于情绪调节的理解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情绪调节不仅仅是降低负情绪,实际上情绪调节包括负情绪和正情绪的增强、维持、降低等多个方面。二是与情绪的唤起一样情绪调节有时是显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三是情绪调节没有必然的好与坏,在一种情景中是好的,在另一种情景中则可能是差的。

2 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

2.1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见图1)[1,6,7]。

依据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在情绪发生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情绪调节,即情景选择(situation selection)、情景修正(situation modification)、注意分配(attentional deployment )、认知改变(cognitive change)、反应调整(response modulation)。

选择情景是指个体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调节情绪,这是人们经常或者首先使用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个体经常使用这种策略来避免或降低负情绪的发生,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如具有社交焦虑的个体会努力避开社交场合以减少焦虑的发生就属于选择情景的范畴。情景修正是指应对问题或对情绪事件进行初步的控制,努力改变情景。如当个体处于一个令人尴尬的境地时,会努力改变令人尴尬的事情等。注意分配是关注于情景中许多方面的某一或某些方面。包括努力使注意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话题或任务,注意离开原来话题或任务。如当谈到令人不愉快的话题时,个体会忽视这些话题,转而注意别的事情。认知改变是选择对情绪事件意义的可能解释,情绪事件的个人意义解释对特定情景中情绪发生的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会产生强大的影响。认知改变经常被用来减低或增大情绪反应,或者改变情绪的性质。如当别人踩了你的脚,你解释为不是故意的,则会避免生气。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施加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如别人踩了你的脚,他没有表示歉意,尽管你很生气,但你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属于反应调整。

2.2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情绪调节策略

从上述情绪调节模型可以看出,Gross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情绪反应产生之后,把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两个方面。由于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发生在情绪反应激活之前,因此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而反应调整发生在情绪已经形成、情绪反应激活之后,因此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

Gross提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价值的降低情绪反应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如安慰自己不要生气,是小事情,无关紧要等。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认知重评是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调动了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

Gross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测量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知和社会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情感、认知与社会行为的不同影响

3.1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情绪情感的影响

情绪调节的主要目标是修正情绪反应,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两种不同的情绪调节的具体策略对后继的情绪情感本身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依据情绪调节过程模型,Gross假定通过认知重评调节情绪,会改变整个情绪反应的轨迹,降低情绪的心理体验、行为表达和生理反应。而表达抑制会降低情绪表达行为,但不会降低情绪的心理体验,甚至还会由于抑制情绪行为表达而增强情绪的生理反应。

Gross等进行的大量实验与测量研究为上述假设提供了支持。Gross[1,6,7]创设了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实验情景与控制组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对于厌恶情绪,抑制(suppression)降低了厌恶情绪的行为表达,增强了心血管和皮肤电系统的交感神经激活,但对厌恶体验没有明显的影响;重评(reappraisal)降低了厌恶情绪的行为表达,降低了厌恶的体验,但对心血管和皮肤电系统的交感神经激活没有明显的影响。

Gross与Levenson等[8,9]也曾检验了抑制正、负不同性质的情绪行为表达产生的不同结果,研究发现对于负情绪如悲伤与正情绪如快乐的抑制均会增强心血管系统的交感神经激活,但抑制负情绪(如悲伤、厌恶等)的表达行为,对负情绪体验无显著影响,而抑制正情绪(如快乐、自豪等)的行为表达会对正情绪体验产生显著影响,即抑制正情绪的行为表达,导致被试报告的正情绪体验降低。

如果抑制情绪行为表达会产生心理体验与生理反应上的变化,那么抑制非情绪行为,则不会发生这种结果。为了验证这一点,Gross等让抑制组和控制组被试观看引起低的情绪体验和非情绪表达行为的中性影片,结果表明[8,9],抑制降低了非情绪行为,但在心理体验与生理反应上,抑制组和控制组没有差异。因此,Gross认为抑制情绪行为导致心血管系统的交感神经激活的增强是因为个体抑制强烈的表达冲动所导致,因为在非情绪情景中,没有这种强烈的情绪表达的冲动,就不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交感神经激活的增强。

为了验证实验研究的结论,Gross等对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策略所产生的情感结果也进行了测量学研究。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Gross等假定习惯于抑制的个体,具有低的正、负情绪表达行为。同时由于正、负情绪抑制引起的情绪体验变化有所不同,Gross等也假定习惯于抑制的个体具有相对高水平的负情绪体验,而具有较少的正情绪体验。

Gross等编制了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1],用来评定个体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方面的差异。测量结果发现[1],倾向于抑制的个体具有低的正情绪体验、少的正情绪表达行为。倾向于抑制的个体也具有较少的负情绪表达行为,但抑制与负情绪体验的关系是复杂的。倾向于重评的个体,具有更大的正情绪体验与更多的正情绪表达行为,具有更低的负情绪体验与更少的负情绪表达行为。

另外,Gross等也测量研究了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表达抑制与消极的结果相联系,认知重评与积极的结果相联系。

3.2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认知的影响

Gross认为抑制是一种在情绪事件全过程中需要自我监视、自我纠正活动的情绪调节形式,由于自我监视本身需要消耗认知资源以加工情绪信息,这就会影响完成记忆任务的认知资源

的可利用性,从而影响记忆任务完成的质量。而重评是在情绪发生之前进行,不需要持续的自我调节,不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管理情绪信息,因此不会影响记忆任务完成的质量。Gross等对此进行了实验与测量研究。

Richards与Gross[10]等实验研究发现,抑制会降低客观记忆的水平,会影响被试的记忆自信,但重评不会对记忆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表明,抑制只对语言记忆产生影响,对非语言记忆不会产生影响。在实验中,表达抑制组对语言记忆任务完成的水平显著地比控制组差,但在非语言记忆任务方面,两组完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Gross认为抑制只对语言记忆产生影响,对非语言记忆不会产生影响,这说明在抑制的过程中,个体要持续加工自我指导的语言要求,如我要保持平静,从而消耗了认知资源。

Richards与Gross用情绪调节测量问卷(ERQ)进行的个体差异测量研究发现,抑制量表上得分高的被试比得分低的被试报告他们的记忆力差,同时在客观记忆测试中,抑制量表上得分高的被试比得分低的被试的记忆任务完成水平差。但重评方面的个体差异对报告的记忆自信和客观记忆水平都不存在显著效应。

这些研究初步支持了Gross的观点,即抑制本身需要耗费认知资源,会对其他认知任务的完成产生影响;而重评则不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则不会对其他认知任务的完成产生影响。

3.3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情绪表达行为对促进社会互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会互动会产生什么影响?基于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反应和认知影响的研究,Gross认为对于正、负情绪行为表达的抑制,掩盖了重要的社会互动的信息,同时由于监视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声音信号而分散了对交流伙伴情绪信息的注意,因此抑制会对社会沟通和社会互动产生消极影响。重评只降低了负情绪的心理体验与行为表达,对于正情绪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达不产生影响,实际上还会增强正情绪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达,因此会对社会沟通和社会互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Butler与Gross[1,6]等设计的一个实验研究,让互不熟悉的妇女搭伴观看令人不愉快的电影,然后讨论她们对电影的反应。由于互不熟悉,要求在讨论过程中其中的一个同伴或抑制,或重评,或自然的反应。结果表明,要求同伴抑制的被试的血压比要求同伴重评或自然反应被试的血压增高,要求同伴重评的被试的血压和要求自然反应的被试的血压没有差异。因此由于对情绪表达行为的抑制,减低了重要的社会支持信息,导致了互动同伴强烈地生理反应的激活。由于抑制掩饰了许多社会互动所需要的信息,对社会沟通产生了消极影响。

Gross等用情绪调节测量问卷(ERQ)进行的个体差异测量研究发现[1],倾向于抑制的个体比倾向重评的个体与他人共享正、负情绪可能性减小,有差的社会支持,很少运用工具性的社会应对。倾向于重评的个体比倾向抑制的个体更可能受到喜欢和接纳。

总之,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后继的情绪情感反应、认知任务的完成和社会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认知重评更多地与积极的结果相联系,表达抑制更多地与消极的结果相联系。

4 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4.1 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的价值

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理论与研究对情绪调节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Gross把情绪调节与情绪发生过程结合起来,区分出情绪调节的先行关注调节和反应关注调节的两个阶段,即情绪调节可以在情绪发生前进行,也可以在情绪发生中或情绪发生后进行。指出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个体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Gross充分关注了状态性情绪调节,即情景性情绪调节,提出两种被普遍采用的状态性情绪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这些方面的理论分析为情绪调节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极大地推动了情绪调节研究的深入。实际上,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是两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状态性情绪调节策略,尤其是认知重评,是进行状态性、过程性和情景性情绪调节、缓解不良情绪发生的重要方法和技术。

其次,Gross等实证研究了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认知和社会互动结果。研究发现表达抑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需要耗费认知资源。这就意味着表达抑制会对心理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这也为弗洛依德的精神压抑学说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说明情绪压抑会带来心理适应不良的后果。而认知重评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不需要耗费许多认知资源,是一种有益的情绪调节方式。再次,Gross等用实验与测量两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情绪调节,这对情绪调节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他们试图从生理反应、心理体验、行为表达三个层面较为系统的研究情绪调节,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4.2 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的局限

Gross等的情绪调节研究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情绪调节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首先,情绪调节策略不仅是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个方面。情绪是复杂的,情绪调节也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不同的类型和方面,不同情绪调节的结果和意义不同,对个体的心理和社会互动影响是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的多样性应该受到进一步的关注。

第二,Gross主要研究了不良情绪反应的降低,而没有重视对不良情绪适应性表达问题。个体不仅需要控制冲动,抑制负性情绪的表达,也需要寻求正、负情绪的适应性表达,尤其是替代性表达。在一种情景中需要抑制的情绪,也需要找到另一方式的适应性表达或宣泄。

第三,Gross等关注状态性情绪调节多,而研究特质性情绪调节比较少,也就是研究主导心境(mood)调节的少。由情绪事件引发的状态性情绪如生气、冲动和激情需要调节,特质性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等情绪也需要调节。

第四,Gross等的研究主要关注了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的外周植物性神经活动指标,如皮肤电、心率、血压、手指温度与振幅等交感神经激活的水平,而没有能够探讨情绪调节的脑机制和情绪调节的神经生化活动。随着研究的进展,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Gross J J. 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Psychophysiology, 2002,39: 281~291

[2] Gross J J. Emotion regulation in adulthood: Timing is everyth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10: 214~219

[3] Gross J J. Emotion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L A Pervin, O P Joh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Guilford, 1999. 525~552

[4] Gross J.J. Emotion regulation: Past, present, future. Cognition & Emotion, 1999,13: 551~573

[5] Thompson R A.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3: 269~307

[6] Gross J J. 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tegrative review.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 2: 271~299

[7] Gross J J. Antecedent- 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 224~237

[8] Gross J J, Levenson R W. Hiding feelings: The acute effects of inhibit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7, 106: 95~103

[9] Gross J J, Levenson R W. Emotional suppression: Psychology, self-report, and exp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3, 64: 970~986

[10] Richards J M, Gross J J. Emotion regulation and memory: the cognitive costs of keeping one’s co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9: 410~424

情绪调节及人格的关系

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小组成员: 沈小兰胡秀莉王明伟王寅李正蔚 导师: 杨丽珠 系别年级: 教育学院06级 专业: 心理学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问题的提出) 1.研究问题的定义 情绪调节指我们降低、维持或者增强某种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策略与个体的人格、情绪性、认知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1】 人格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具体的说,人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他们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差异,个体行为跨时间的一致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这些特质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可能是某些群体共有的或也可能是整个物种都有的,但其表现模式却是每个人迥然不同的。因此,某个人尽管在某反面像其他人,却都有一个独特的人格【2】。 2.研究意义 情绪调节是决定个体幸福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3】鉴于情绪调节影响着一系列广泛的心理过程(如记忆、决策)和外显行为(如,助人为乐、药物使用)所以情绪调节过程对人格机能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而且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以及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会产生多种负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嫉妒等),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使其采取怎样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解决负情绪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人格历来都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重视,人格教育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因此,研究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文献综述 情绪是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心理现象,而人格的研究以个体自身的经验为

起点,因此,情绪必然成为人格及其研究的重要领域。人格心理学家无法回避情绪因素在人格结构和人格机能中的作用。事实上,包括精神分析、特质论和人本主义在内的人格理论始终论及人格中的情绪因素,而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基本情绪理论对情绪的研究更为广泛。 特质论中,从卡特尔的十六因素说到艾森克的三维度模型再到大五模型,从本质上看,特质论提出的各种人格因素都与情绪相联系。如神经质与焦虑、抑郁、敌意等情绪有联系,外倾性与热情及其他正面情绪相联系,精神质则与冷酷、缺乏同情心、攻击性等相联系,可以说情绪是特质论人格因素的主要维度。特质论还强调情绪强度、情绪反应水平和变化水平的个体差异。【4】 在个体发展中,情绪被视为个体生命连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情绪调节是个体以社会允许的容忍方式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使个体在作出情绪反应时可以灵活、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冲动,并延迟自己的冲动行为。情绪调节理论强调如何对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施加正面影响,符合身心健康教育的时代需求,在教育心理学、动机心理学及情绪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其理论研究有着广泛的应有价值。而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个体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使个体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在国外,把情绪调节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研究已经有大约二十年的历史。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之中。在情绪发生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主要有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等五个方面。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前进行,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后进行,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有两种普遍的具体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这两种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知与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5】另外,在情绪调节和社会关系、同伴接受性及学习成功方面,国外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大量的文献资料集中研究了社会关系对情绪调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为情绪调节基本是在与照料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照料者似乎为儿童的情绪能力了提供发展的结构或框架.。比如,Robert和Strayer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些父母会让孩子隐藏或压抑他们的情绪,而另一种则强调直接的问

情绪调节量表

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共10个项目,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频率越高。该量表包括两个维度:认 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其中,认知重评维度的测量由6个题项构成,表达抑制维度的测 量个题项构成。该量表中文版信、效度良好. 1 当我想感受一些积极的情绪(如快乐或高兴)时,我会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 (认知重评) 2 我不会表露自己的情绪。(表达抑制) 3 当我想少感受一些消极的情绪 (如悲伤或愤怒) 时,我会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认知重评) 4 当感受到积极情绪时,我会很小心的不让它们表露出来。(表达抑制) 5 在面对压力情境时, 我会使自己以一种有助于保持平静的方式来考虑它。(认知重评) 6 我控制自己情绪的方式是不表达它们。(表达抑制) 7 当我想多感受一些积极的情绪时,我会改变自己对情境的考虑方式。(认知重评) 8 我会通过改变对情境的考虑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认知重评) 9 当感受到消极的情绪时,我確定不会表露它们。(表达抑制) 10 当我想少感受一些消极的情绪时, 我会改变自己对情境的考虑方式。(认知重评)

情绪表达量表 1. 当感觉快乐时,我尽量保持平静,不让别人看出我很高兴。 1 2 3 4 2. 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悲伤,不让自己愁容满面。 1 2 3 4 3. 我无法不去想一些让人恐惧的事情,往往越想越怕。 1 2 3 4 4. 对某事情有兴趣时,我极力克制自己的兴趣,使别人看不出来。 1 2 3 4 5. 当我感觉厌恶时,我不愿意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 1 2 3 4 6. 面临悲伤情境时,我努力回避那些让我悲伤的事情。 1 2 3 4 7. 当我感到高兴时,我喜笑颜开、手舞足蹈。 1 2 3 4 8. 愤怒时我会高声叫喊,拍桌子骂人。 1 2 3 4 9. 面临那些让我厌恶的事情时,我尽量以客观或中性的态度去观察和认识它们。 1 2 3 4 10. 在快乐的环境中,我极力保持冷静,不让自己的情绪受影响。 1 2 3 4 11. 遇到愤怒事情,我总是越想越气愤,不能自拔。 1 2 3 4 12. 当我看到厌恶的东西或事情时,我以极大的兴 趣去探究它。 1 2 3 4 13. 悲伤的时候,我总是愁眉苦脸,或尽情地痛哭一场。 1 2 3 4 14. 当我感到恐惧时,我会全身发抖或缩成一团。 1 2 3 4 15. 对于让我感兴趣的事情,我总是不以为然,淡漠处之。 1 2 3 4 16. 感觉厌恶时,我会立即表现出反感、恶心或想作呕。 1 2 3 4 17. 面临悲伤环境时,我会我沉浸在那些悲伤的事情之中很长时间。 1 2 3 4 18. 感觉愤怒时,我极力克制自己,不表现出来。 1 2 3 4 19. 当面临可能让我感兴趣的事情,我会积极地关注它。 1 2 3 4 20. 让我开心的事情我会积极参与。 1 2 3 4 21. 我常常以客观的或中立的态度去评价那些让人愤怒的事情。 1 2 3 4 22. 感觉恐惧时,我尽量掩盖自己,不让别人看出来。 1 2 3 4 23. 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我会非常专注地听、看或触摸。 1 2 3 4 24. 遇到恐惧的事情,我尽力躲避它,让自己不怕。 1 2 3 4

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

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 摘要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普遍的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本文探讨了这两种策略在情绪反应和神经机制上的异同,以及二者对认知活动造成的不同影响。与表达抑制相比,认知重评能更好地降低情绪体验,减少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降低杏仁核的激活水平,并对认知活动不产生影响;而表达抑制虽然能够降低情绪行为,但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却增强,而杏仁核激活水平并未降低,且干扰认知活动的完成。神经病理学的证据进一步表明,相较于表达抑制,认知重评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关键词情绪调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神经机制近年来,情绪调节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各个理论和流派的争论中,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对情绪调节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这些关于情绪调节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即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调节策略 (John&Gross,2007)。Gross提出以下五种情绪调节策略: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最常用且最有效的调节策略为五种策略中的后两种: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大量研究采用PET,fiVIRI等脑成像技术,重点探索这两种策略的使用在脑区激活上是否存在功能性分离,并且从时间进程上考察它们如何影响情绪过程。在整合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重点比较这两种策略在情绪体验、生理反应和激活脑区的异同,旨在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的孰优孰劣,并从脑机制的角度探讨其优劣的根源。 1 认知重评更能降低情绪体验根据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认知重评是一种先行关注策略(antecedent-focused strategies),发生在情绪产生的早期,主要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来降低情绪反应。表达抑制是一种反应关注策略(response,focused strategies),发生在情绪产生的晚期,主要是通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从而降低主观情绪体验。认知重评策略可以有效地对情绪反应进行调节。为了检验认知重评对情绪反应的影响,通常有两个取向:指导性的认知重评和自发的认知重评。指导性的认知重评是用指导语的方式要求被试采用重评策略来调节情绪。比如让被试在认知重评指导语的条件下,观看厌恶的电影片段。被试自我报告,在认知重评条件下负性情绪体验相对于控制条件较少,厌恶的面部表达行为也显著减少(Goldin,McRae,Ramel,&Gross,2008)。再如被试在重评和反复思考令人生气的事情时,重评相对反复思考而言,被试产生较低水平的负性情绪体验(Ray,Wilhelm,&Gross,2008)。自发的情绪调节策略研究,主要考察使用不同策略的个体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John&Gross,2007),比如用情绪调查问卷检验出经常使用认知重评的个体,考察其情绪调节的影响。这类研究表明习惯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负性情绪体验较低。因此,无论是指导性的认知重评还是自发的认知重评,都能够很好地降低被试的情绪体验。表达抑制策略也可以有效地对情绪反应进行调节。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按表达抑制指导语进行调节,一类是自发地采用抑制策略调节情绪。首先,用指导语要

关于情绪调节理论

情绪调节理论追溯: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中国传统医学把情绪调节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怒伤肝,忧思伤脾”的观点,反映了朴素的心理免疫思想以及对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 西方:向前追溯,情绪调节进入心理学的视野要数精神分析理论了,该理论是当代情绪调节研究的先驱,它否定情绪的积极作用,认为情绪如洪水猛兽,而个体情绪调节的任务就是,使自身尽可能少地受消极情绪所左右,通过行为和心理上的控制来降低消极情绪的体验。早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出现精神问题是由于两类焦虑的调节出现困难:一种是基于现实的焦虑,它是由于自我难以达到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而个体对焦虑的调节就是尽量避开某种情境或者过分抑制个体的行为。另一种是由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出现矛盾而体验到的焦虑,个体对其的调节就是降低受超我所审视的本我冲动,然而却可能因此导致未来更高水平的焦虑。而自我防御则是基于调节这两类焦虑以及其它消极情绪而提出来的术语[2],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具有标志性的概念。在这里,情绪调节仅仅作为降低消极情绪体验的防御机制,情绪调节的困难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但是,它却难以解释人们有意识地主动调节情绪困难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能解释有些人因为积极情绪调节不当,为什么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弗洛伊德的情绪调节理论是基于他治疗精神病人的临床实践而提出的,所以,只重视消极情绪调节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后来的研究者基于正常人群经验和有关实证研究,提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可以通过主动调节,从而 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情绪调节不再仅仅作为个体被动防御机制,而强调主动进行情绪调节的积极 作用,从而在心理健康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尤其是随着智力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面 对不同情绪刺激,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与心理或精神问题关系密切,尤其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效果有非常重 要的影响。这一共识对情绪调节研究的深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后的研究者对于情绪是否需要调节,如果需要调节,到底该怎样调节,调节多少等问题的展开了争 论与探讨:(最早的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情绪调节理论,针对的是消极情绪,往后都是研究者的各自的理论) 1.情绪调节的情境观 比较有影响的如Lazarus 和Folkman 提出的应对模型[4]:他们把情绪调节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问题为中心——个体通过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试图改变情境或去除引起紧张的威胁,如重新定义问题,考虑替代解决方案,衡量不同选择的重要性等,这样,个体面对问题情境,如果经过努力,问题获得解决,从而降低个体的情绪紧张程 度或压力;一种是情绪为中心——个体为了降低情绪压力采用行为或认知调节策略,如行动上回避,转移注意力,换个角度看问题等,个体主要关注其自身的情绪调节,而不关注实际问题的情况 过多使用以情绪为中心应对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而过多使用以问题为中心应对的个体,在任务 不可控制的情况下,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事实上,当知觉到的情绪情境为可控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应对,直接解 除刺激对情绪的压力,有助于心理健康;而当知觉到的情绪情境为不可控制时,以情绪为中心应对情境,通过改变 主体的认识或行为而降低情境对情绪的消极影响,进而有利于心理健康[8]。 评价(优缺点) 该理论尽管采用压力和应对传统,有其精神分析的根源。但是,它的适应性、有意识的主动应对情境是与 精神分析有根本区别的,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它把情绪调节的注意力从个体的人格变量转移到所面临的情 境变量。但其主要关注的仍是情绪调节对诸如焦虑,抑郁等个体内部心理问题的影响,而对个体情绪调节与外 部环境的关系则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2.情绪调节的过程观 (1)情绪调节的两阶段过程模型 Gross 提出的情绪调节两阶段过程模型[3],则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 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情绪调节。他根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之前或情绪反应之后,把情绪调节分为先 行关注情绪调节和反映关注调节。 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激活之前,称先行关注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已经形成、情绪反应激活之后,称反应关注情绪调节。 Gross 把情绪调节策略归为两大类: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从认知上改变个体对情绪事件的理解,从而改变其情绪体验,属于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是指对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进行抑制,该策略调动了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但仅仅控制了情绪的表达,改变了外部情绪表现,情绪体验并没有因此改变,属于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Gross 及其同事就该模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一点也得到了进一步 研究的证实,研究还发现,抑制消极情绪表达增强了消极情绪体验,抑制积极情绪表达降低了积极情绪体验

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

1 内隐情绪调节 1.1什么是内隐情绪调节 内隐情绪调节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调节方式,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监控和主观意图的情况下改变自身情绪反应的品质、强度、持续时间等的情绪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内隐情绪调节是由刺激物直接激活而发生的,它不需要意识的监控或察觉就能自动完成。基于对内隐情绪调节内涵的理解,一般认为内隐情绪调节通常具备3个显著特征: 第一,无意识性。内隐情绪调节的过程没有被主体意识到, 是自动进行的。主体没有对自己的情绪过程进行有意识加工, 发生了情绪调节而不自知。 第二,由外在刺激引起。尽管内隐情绪调节没有被主体意识到,但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启动自己的内隐情绪调节。内隐情绪调节是在一定的外在刺激影响下发生的,外在刺激是内隐情绪调节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刺激事件发生之后,个体才有可能启动内隐情绪调节,如果没有外在刺激事件, 内隐情绪调节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目标指向。内隐情绪调节是无意识的, 但它却指向一定的目标。内隐情绪调节的无意识性是指调节者没有调节的主观意图,并不是指调节本身没有目的性。Gross (2013)提出由目标启动的情绪调节过程可以是内隐的,也可以是外显的。Bargh, Schwader, Hailey, Dyer和Boothby (2009)的研究也发现,内隐情绪调节过程是有一定目标的,而这个目标在不需要意识知觉到的情况下就能被激活并自动执行。内隐情绪调节的目标可能有助于人们决定自身是否需要进行情绪调节,一旦情绪调节的目标被激活了,相应的内隐情绪调节过程就会自动启动。 除此之外, 从功能角度上来说, 内隐情绪调节还具有有效、快速等特点。相对于外显情绪调节而言,内隐情绪调节可能更有效,这是因为外显情绪调节过程需要意志努力,需要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而当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不足时,这种调节就并不一定很有效; 而内隐情绪调节基本上不需要意志努力,是自动进行的,在没有意识的努力和监管下就能完成,这一过程可能不消耗或者仅仅消耗很少的自我控制资源,所以,内隐情绪调节过程更有效、且更容易发生。特别是当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时,内隐情绪调节就更具优势。不仅如此,情绪还是一个变化很快的心理现象,外显情绪调节的有意识性经常跟不上这种变化,

情绪调节的发展理论与模型

情绪调节的发展理论与模型引言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在面临情绪激发事件时,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控的过程。情绪调节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情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情绪调节的发展理论与模型,旨在深入探讨情绪调节的本质和机制。 一、情绪调节的理论基础 情绪调节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情绪发展理论和情绪调节模型。 1. 情绪发展理论 情绪发展理论主要关注情绪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从婴儿早期发展到成年人,情绪经历着显著的变化。根据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孩子在发展初期往往无法有效地调节情绪,而随着认知能力的增强,儿童逐渐掌握了情绪表达和调节的技巧。而按照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和成年人期望逐渐不同,由于社会化需求的增加,更高级的情绪调节策略被期望应用在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上。 2. 情绪调节模型 情绪调节模型描述了情绪调节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Gross的情绪调节模型是情绪调节领域中最经典和被广泛接受的模型之一。该模型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调节策略:改变情境,注意调节,认知

重评,表达情绪,以及心理压抑。此外,Gross还提到情绪调节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过程,各项调节策略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权衡。 二、情绪调节的发展过程 情绪调节的发展过程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儿童在发展初期会依赖于外界的帮助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父母和照顾者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内部化这些调节策略,并开始运用自我调节的技巧。青少年时期,个体更加关注同伴群体,社交因素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也逐渐增大。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调节发展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情绪调节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生物学、环境和个人差异。 1. 生物学因素 个体的基因和神经系统对情绪调节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基因和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有关联,而基因调控的变异可能会导致情绪调节能力的差异。 2.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情绪调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在温暖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中更容易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同伴关系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则在青少年时期更加显著。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与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与自我调节能力引言: 情绪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是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在人类的生活中,情绪是不可避免的,而情绪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则是人们面对不同情 绪的方式和能力。本文将探讨情绪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定义、重要 性以及如何提高这些能力。 一、情绪调节的定义与重要性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的情绪时,采取一些策略或行为,以 调整情绪的状态。这些策略和行为可以是内在的,如深呼吸、放松等,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与他人交流、运动等。 情绪调节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 的情绪调节能力可以使人适应并缓解负面的情绪体验,提高情绪的稳 定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个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自我调节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 自我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的情境和需求时,能够自主地控 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思维。这种能力包括对自己目标的设定、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价等。 自我调节能力是人们成功应对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具备较强的自 我调节能力的个体更能够应对挫折和压力,更加有自信和决心去追求 自己的目标,在面对困难时更具有坚韧和适应性。

三、如何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1. 培养正向心态: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事物,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引导情绪。 2. 发泄情绪:适当的情绪发泄有助于释放紧张和压力。可以通过健 康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如锻炼、写日记、听音乐等。 3. 建立支持系统: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情感可以减轻压力,增加情绪 的稳定性。倾诉自己的困扰,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4. 学会放松: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法,使自己保持放松和 平静的状态,以促进情绪的平衡和调节。 5. 制定目标和计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将目标划 分为小步骤,每次实现一个小目标,感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6. 自我反思和调整:定期对自己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反思和评估,发 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结论: 情绪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是人们应对生活和逆境的重要能力,对于 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通过采取一系列适当的方 法和策略,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 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和情境,在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解读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

解读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 情绪是人类内心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对个体的思维、行为和身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就是人们是如何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体验。本文将深入探讨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并探讨了一些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 I. 情绪调节理论 1. James-Gross情绪调节模型 James-Gross情绪调节模型是心理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将情绪调节分为两个流程:情绪生成和情绪调节。情绪生成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评价过程,而情绪调节则是个体通过不同的策略来管理和调整情绪。 2. 马塞洛情绪调节理论 马塞洛情绪调节理论更加关注情绪调节的目标和效果。它认为情绪调节的目标通常是调整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提高情绪体验的适应性。马塞洛提出了一系列情绪调节策略,包括认知重评、情绪表达、情绪体验和情绪体系等。 II. 情绪调节技巧 1. 认知重评

认知重评是一种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它通过改变对刺激的主观认 知来调整情绪体验。例如,当遇到挫折时,我们可以从积极的角度重 新解读这个事件,使得负面情绪得到缓解。 2. 情绪表达 情绪表达是指通过言语、肢体语言或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时,将情绪通过适当的表达方式传达给他人,可以减轻自身的负面 情绪,获得他人的支持和理解。 3. 情绪放松 情绪放松是通过一些身体和心理的方法来缓解紧张和负面情绪。例如,深呼吸、冥想和放松音乐等都可以帮助恢复内心平衡,减少情绪 的消极影响。 4. 社交支持 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能够有效缓解负面情绪,改善情绪状态。 5. 情绪调节训练 情绪调节训练是指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提高个体对情绪的认知 和调节能力。这种训练通常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调整等技 能的培养,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困扰和挑战。 III. 情绪调节的应用

格罗斯情绪调节模型例子

格罗斯情绪调节模型例子 摘要: 1.格罗斯情绪调节模型的概述 2.模型中的情绪调节策略 3.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 4.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 正文: 一、格罗斯情绪调节模型的概述 格罗斯情绪调节模型(Gross"s Emotion Regulation Model)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格罗斯(James Gross)提出的一种情绪调节理论。该模型主要强调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过程的干预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需求。在格罗斯情绪调节模型中,情绪调节策略分为两大类: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ve Suppression)。 二、模型中的情绪调节策略 1.认知重评:个体通过改变自己对情绪事件的评价和解释,从而改变情绪反应。例如,面对失业的压力,一个人可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认为这是一次重新规划职业的机会,从而减轻负面情绪。 2.表达抑制:个体通过抑制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以适应社会规范和期望。例如,在工作场合,一个人可能会抑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以免影响人际关系。 三、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

格罗斯情绪调节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例如,在职场、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人们可以运用该模型提升情绪调节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四、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格罗斯情绪调节模型提出了一种全面且系统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时,该模型强调个体在情绪调节过程中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心理素质。 2.局限性:尽管该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并未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年龄阶段和个体差异进行深入探讨。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过度依赖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累积,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情绪的调节格劳斯曼的情绪调节定律

情绪的调节格劳斯曼的情绪调节定律情绪的调节: 格劳斯曼的情绪调节定律 引言: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以及健康。然而,情绪的不适当表达或者缺乏合适的调节方法,可能会导致各种社交和心理问题。在情绪调节的研究中,格劳斯曼的情绪调节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和有效管理情绪的路径。 一、格劳斯曼的情绪调节定律简介 格劳斯曼的情绪调节定律(Gross's emotion regulation model)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格劳斯曼(James Gross)提出的。该定律认为情绪调节是一个动态的、时时刻刻发生在个体内部和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情绪调节的策略 在格劳斯曼的情绪调节定律中,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两类:认知重评和情绪表达。 1. 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 认知重评是指通过改变对情境的认知和解释来调节情绪。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对情境进行重新解释:通过重新评估和理解情境,改变对情境的情绪反应;

(2) 寻找情境中的积极方面:将注意力集中在情境的积极、有益的 方面,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 (3) 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根据情境的性质和对个体的影响,采用 合适的调节策略。 2. 情绪表达(Emotion regulation) 情绪表达是指通过改变情绪的外部表达方式来调节情绪。它包括以 下几种形式: (1) 表面表达:以外部行为方式来表达情绪,如脸部表情、声音、 姿势等; (2) 深层表达:通过内心感受和思考来调节情绪,而不是简单地通 过外部行为来掩饰; (3) 拖延表达:将情绪调节延后到更为适合的时间和场合,以避免 不必要的冲突和困惑。 三、情绪调节的效果 格劳斯曼的情绪调节定律认为,有效的情绪调节可以带来许多积极 的效果,包括: 1. 改善心理健康:适当的情绪调节可以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幸福感; 2. 促进社交关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丹霞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97期 中小学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其情绪问题逐渐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这一阶段青少年的情绪以起伏波动较大而著称,因此被研究者们称作“暴风骤雨期”(Casey et al. ,2010;桑标,邓欣媚, 2015)。在情绪波动较大的同时,随着自我与认知能力的完善,青少年也逐渐完善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学会更好的情绪调节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情绪调节需要,完成情绪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Griffith,Dubow,& Ippolito, 2000)。因此,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的阶段性特征和调节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情绪社会化发展、巩固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于情绪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定义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指的是个体改变情绪的发生、强度、持续时间和表达的策略和过程(Petermann & Barnow, 2013)。在国内,孟昭兰(2005)整合了众多的情绪调节定义,将其定义为“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部情景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情绪调节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Gross在1998年将认知调节划分为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调节策略,并认为认知重评是一种比表达抑制更具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Gross, 2006),国内徐琴美和何洁(2005)认为儿童情绪调节包括了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两部分。对情绪状态的理解主要指的是儿童对他人情绪状态的理解,儿童可以通过表情识别、情绪情境识别、混合情绪理解等途径推测他人的情绪状态;对情绪过程的理解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儿童不止于理解情绪是在何时何地发生,还要理解情绪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可能后果等,有关情绪过程理解的研究主要包括情绪原因的理解、愿望与信念对情绪作用的理解、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和情绪调节的知识等。 二、情绪调节的功能 1.情绪调节能力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根据认知资源有限论,个体进行情绪调节需要占用一定的认知资源,从而影响到随后的心理活动。在记忆能力中,情绪调节能力能对个体的记忆效果产生影响,Gross在1998年将认知调节划分为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调节策略,后续的研究发现表达抑制对记忆效果有着消极的影响,而认知重评与记忆效果无关(Gross, 2006)。在国内,研究者进一步探讨情绪调节策略对记忆的影响,结果重复了Gross(2006)的研究发现,表达抑制以及对应能力降低了个体的记忆效果(李静,卢家媚, 2007)。

Gross情绪调节

【摘要】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之中。在情绪发生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主要有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等五个方面。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前进行,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后进行,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有两种普遍的具体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这两种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知与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情绪调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 情绪调节是近年情绪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重要问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Gross等做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理论。以此为指导,Gross 等做了大量实验与测量研究,得出许多富有价值的结论,对情绪调节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他获得了2001年“美国心理科学青年科学家杰出贡献奖”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early career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y)。本文对Gross的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理论及有关研究予以述评。 1 情绪调节 情绪(emotion)是不断被个体所唤起和体验的一种状态,情绪的唤起有时是显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个体的情绪反应有时候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协调一致,但有时候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与社会交往产生矛盾与冲突,与特定的生活情景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个体经常进行情绪调节以适应生活环境。 Gross认为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1~4]简单地说,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情绪调节涉及对情绪的潜伏期、发生时间、持续时间、行为表达、心理体验、生理反应等的改变,是一个动态过程。Thompson[5]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监控、评估和修正情绪反应的内在与外在过程。”情绪调节与社会交往、社会能力、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的发展结果相联系。 Gross[1]指出对于情绪调节的理解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情绪调节不仅仅是降低负情绪,实际上情绪调节包括负情绪和正情绪的增强、维持、降低等多个方面。二是与情绪的唤起一样情绪调节有时是显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三是情绪调节没有必然的好与坏,在一种情景中是好的,在另一种情景中则可能是差的。 2 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 2.1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见图1)[1,6,7]。

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

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 一、本文概述 情绪调节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Gross提出的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管理情绪提供了重要的框架。本文旨在全面评述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争议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将简要介绍Gross 情绪调节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其提出的情绪调节过程和具体策略,接着探讨该理论在心理健康、心理治疗、教育和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对其存在的争议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评述。通过对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情绪调节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Gross情绪调节过程理论 Gross提出的情绪调节过程理论是情绪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为我们理解情绪调节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框架。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在面对可能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管理、调整和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情境

选择到最后的反应调整,每个阶段都对情绪的产生和表达产生着影响。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和认知改变。在情境选择阶段,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情绪调节目标,主动选择进入或避免某些情境。例如,当个体希望保持积极情绪时,可能会选择参加社交活动,而避免可能引发消极情绪的场合。 情境修正阶段则是指个体在无法选择情境时,通过改变情境中的某些元素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例如,在面对压力情境时,个体可能会通过寻求帮助、改变任务要求或调整工作环境等方式来减轻压力。 注意分配阶段涉及个体如何分配注意资源以影响情绪反应。通过调整注意焦点,个体可以影响自己对情绪刺激的认知评价,从而改变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强度。例如,当个体将注意焦点从负面刺激上转移开时,可能会减轻消极情绪的影响。 认知改变阶段是指个体通过调整对情绪刺激的认知评价来改变情绪 反应。这包括重新解释情境、调整自我认知和评价等。通过改变对情境的认知评价,个体可以影响自己的情绪反应,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的环境和需求。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与测量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与测量 情绪调节策略是个体应对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编制符合我国青少年实际的情绪调节策略量表。量表包括认知重评、积极设想、求助他人、行为转移、自我责备、沉思默想、自我压抑、发泄不满和攻击他人九个维度。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的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指标。 标签: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验证性因素分析 1 引言 情绪调节是近30年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它是指个体根据内外环境的要求,在对情绪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基础上,采用认知和行为策略对情绪进行修正的心理过程,是个体为保持内外适应的机能反应。测量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估个体在面对消极情绪时所采用的策略。目前心理学界比较有影响的情绪调节策略测量工具有以下几种: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问卷,该问卷主要测量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1];Catanzaro编制的消极情绪调节期望量表,该量表主要强调“减少和回避负性情绪”的行为或认知[2];Garnefski 编制的认知情绪调节问卷,该问卷主要测量自责、容忍、反思、积极关注、关注计划、积极重评、转换视角、灾难化和责怪他人九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3,4]。 目前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测量工具存在以下缺憾:第一,主要是以成人为测量对象,缺乏适合青少年群体的测量工具;第二,比较流行的测量工具大多测量某一方面的情绪调节策略,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其他的情绪调节策略,导致研究结果仍有缺憾;第三,有研究者以应对量表替代情绪调节量表[5],但应对和情绪调节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将两者等同起来并不合适;第四,目前我国研究者所使用的情绪调节问卷,大部分是根据国外问卷修订而成[6,7],缺乏适合中国人群的情绪调节策略量表。从当前研究来看,研究者的主要兴趣在于考察个体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心理影响效果[8-10]。可见,情绪调节策略是个体生活的重要部分和研究者重要的考察方面,编制适合本土情绪调节策略量表是十分必要的。 2 研究方法 2.1 项目编制 在对以往理论研究与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11],确定了量表的初步结构与维度。同时对部分中学生和从事中学心理辅导的老师进行了访谈,整理分析青少年常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在此基础上,邀请了1位心理学副教授、3位心理学博士和2位中学生心理辅导老师组成了项目编制小组,经反复研讨,编制了一个包括59个项目的5点Likert量表,分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27题)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32题)两个分量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