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运河”与天津的不解之缘(历史)

“大运河”与天津的不解之缘(历史)

“大运河”与天津的不解之缘(历史)
“大运河”与天津的不解之缘(历史)

“大运河”与天津的不解之缘

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

天津历史学家认为“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的说法是非常有根据的。天津境内大运河全长约190千米。历经千年,大运河在天津段留下众多不可移动实物遗产,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船闸、桥梁、堤坝等水工设施;两侧相关的地下遗存和历代沉船;沿岸的衙署官仓、会馆商铺、城镇乡村、古街古寺、古驿馆等。

2012年4月,在北运河北辰区张湾村段河道整治清淤改造工程施工中,发现部分船只木板和一些瓷器碎片,施工人员和当地村民立即将这一情况通过相关部门传递到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专家初步鉴定,这些瓷器碎片应属明代,并初步认定该处为明代沉船遗址。

经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沉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历时近两个月的时间,共清理出明代沉船三艘,出土元、明、清时期铜、铁、瓷、陶、骨、木等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600余件。

为了给正在准备的“大运河”申遗提供重要实物证据,天津文物部门决定,将这次极为难得的发现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中一艘保存较为完好的沉船整体吊起,“打包”运回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这在本市考古历史上属首次。该沉船整体吊装回室内后,经过第二次室内考古发掘,又有许多新的重要考古发现。

参与当年沉船考古的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主任梅鹏云介绍,北运河天津段是我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记载的北运河修建于金泰和五年,目的是南粮北运,保障首都供给,此后元、明、清三代延续使用。在那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金代钱币、元代瓷器、明代沉船以及清代至民国期间大量的生活器皿,清晰地反映出文献记载中北运河的始建与使用的历史过程,这些都为大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他还特别清晰地记得当年用加长车辆运送沉船到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盛况”,当时不少市民自发观看沉船的运输过程。在对“沉船”进行第二次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天津市民每天都有上千人来到这里参观。另一位参与沉船考古的专家盛立双介绍,当时天津大运

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已经启动,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留存与还原沉船及其周围环境的真实历史,那次考古,天津文物部门还聘请了国内权威的考古、文物保护专家、测绘专家、水利专家、文史专家等参与到工作中来,为科学发掘与沉船保护多方“会诊”,献策出力。

运河文化丰富多彩

天津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天津文史专家认为,天津不仅漕运发达,而且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十分丰厚。1488年,朝鲜李氏王朝官员崔溥在海上不幸遭风暴袭击,在海上漂流14天后在浙江登陆。此后,他由杭州沿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自己的国家。在中国“旅行”了4个半月,行程4000余公里。回国后,他用汉字写出了《漂海录》一书,这部日记体形式的著作,涉及明朝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明朝海防、运河、城市、地志、民俗的重要文献。书中写道:

“运河自南而北,即臣所沿来之下水也。白河自北而南,即臣所溯去之上水也。二河合流于城之东以入海。城临两河之会。海在城之东十余里,即旧时江淮以南漕运皆浮大海复会于此,以达京师。今则疏凿水道,置闸闭纵,舟楫之利通于天下。城中有卫司及左卫、右卫之司,分治海运等事。”可见天津的发展得益于海运河运的畅通。

九宣闸位于本市大运河最南端,是大运河流入天津的一道重要闸口,旁边至今还立有李鸿章书写的石碑,保存完好。静海还有一处重要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独流镇的独流木桥,它是本市大运河上现存唯一一座木桥。这座桥建于民国时期,长

31.8米,宽5米,桥两侧护栏材质为黄花松,下面有5个桥墩。由于年代久远,腐蚀严重,为保护好老桥现已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石家大院也是运河上的一颗明珠,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祖辈漕运发家后定居杨柳青的住宅。

2006年,石家大院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辉煌一时的石家大院迎来了再次繁荣。

为了纪念大运河,国家邮政局还曾发行过一套《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在大运河沿线选择了与京杭运河有关的7个文化遗存,天津天后宫榜上有名。三岔河口天后宫对漕运人员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天后宫已经成为天津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和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逐水而居,因水而兴,天津大运河也用多彩的文化写下了一段丰富灿烂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解说词 各位游客,这边是运河广场。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起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大家或许更多的是敬佩。确实,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运河,它的历史地位足以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各国就已经以军事目的开凿运河。隋朝,天下统一,中央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管理,打通各段运河,隋之后的历朝历代,运河不断地修道改造,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的干线,并沿用至今。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年10月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运河重放昔日的光彩。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新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路、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已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和水上旅游黄金线。 现在运河广场上人山人海,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便在运河广场上。运河广场是建在运河的东面,离开博物馆,穿过人群,便走到运河边,连接西岸是一座古桥——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对遗产区建设、施工安全、历史要素保护、水工遗存防撞、水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具体规定。 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81号 2017年12月29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4月7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决定 (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对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大运河遗产包括: (一)大运河河道: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 (二)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 (三)大运河附属遗存:富义仓等; (四)大运河相关遗产: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五)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协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的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目标考核。 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遗产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开发、利用、文化交流中的重大问题。

大运河沿途有哪些风景名胜

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绵延近1,800公里,沿岸名城多不胜数,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从北京算起,大运河流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阴、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每一座城市里,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大运河的历史记忆,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 北京什刹海 北京是大运河的起点,而大运河在北京的起点则是今天的什刹海。元时称什刹海为“海子”,又称“后三海”,包括前海、后海和积水潭(又称西海)。三湖之水来自玉泉山,经长河汇注而成。因湖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名什刹海(即十刹海)。什刹海现有水面34公顷,“银锭观山”号称“燕京小八景”之一。有许多特色的民俗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等,至今仍然保留着。现在,这里是北京著名旅游景点。 德州苏禄王墓 山东德州是一座古城,早在秦代就在这里建造县城,明代起开始称为“德州”,大运河纵贯德州全境。在德州北郊北营村,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一座古陵墓——苏禄王墓。苏禄古国位于现今菲律宾共和国的苏禄群岛,当时的苏禄国有东、西、峒三王,以东王为尊。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三王率眷属及侍从三百四十余人前来中国京城朝拜明成祖永乐皇帝,九月返国途中,东王于德州城北安陵驿馆染病,不幸逝世。永乐皇帝下令以王礼厚葬之。这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重要史迹,至今保留完好。 济宁太白楼及崇觉寺铁塔 山东济宁,古称任城,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大运河开凿成功,济宁在明清时是鲁西南地区最繁华的商都,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令其自豪的历史文物,太白楼就是其中之一。太白楼位于市区的旧城墙上,传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居。故居总面积五千多平方米,楼内有李白的珍贵遗迹,楼外的墙壁上,更镶嵌着许多历代朝野闻人的碑刻。城里还有一座崇觉寺铁塔,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座塔建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整个塔身的所有构件采用仿木结构的雕模,全部由铁铸而成,代表了当时金属铸造技术的水准。 徐州乾隆行宫 江苏徐州,古称彭城,大运河开通以后,这里的战略地位益显重要,一向有“五省通衢”和“兵家必争之地”之说。古诗云:“自古彭城列九州,虎争龙斗几千秋”。元代至正八年(1348年),徐州因扼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要冲而升格为徐州路。乾隆几下江南,对徐州心有独钟,下令在云龙山建造行宫,每次南巡都居于此。不过他对徐州的民俗不太喜欢,一次在云龙山游玩,遇到一个乞丐,竟敢对他不恭敬。乾隆很不高兴,指着童山说:“徐州,地,可谓穷山恶水;人,十足刁民泼妇!” 高邮镇国寺塔和文游台 江苏高邮是一座古城,自宋代起就是江北重镇。大运河流经全县,与高邮湖相接。大运河的左岸,有一座唐代建的西塔(即镇国寺塔),是大运河上最高的古建筑之一,1950年代

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图文

大地史诗——京杭大运河(图文) 2006-7-9,17:53:48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今天,着名的水利专家郑连第先生将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解读。 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 今天的大运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疏浚的河道。自隋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大运河始终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纵贯南北的津浦(从天津到南京的浦口)铁路通车之后,大运河就渐渐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为区域性的交通网。不少河段出现淤塞,一到枯水季节即告断航,在某些时期,甚至造成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用煤告急。近年来,大运河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中,大运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大运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开,清

天津历史文化名人之

天津历史文化名人之 ——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 (2011春行政本科孙琳作业)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 荩忱,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1936 年任天津市市长。1940年以中华民国上将 衔陆军中将之职殉国,牺牲后追授为陆军 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张自忠1914年在天津法政学堂读书时,投笔从戎,赴奉天府(今辽宁沈阳)投奔陆军第二十镇(相当于师)团长、临清同乡车震。1916年随车震在湖南作战时,部队被击溃而回乡。1917年,车震将张自忠推荐给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在冯部当差。 1930年,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部队 被蒋介石收编为第三十八师,担任师长。 1933年在喜峰口参加长城抗战,任前敌总 指挥。1935年任察哈尔省(今河北西北部 和内蒙古中部)主席。次年五月,任天津市长。七七事变后,于07月28日接替宋哲元,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今北京)市长。平津沦陷后,潜回南

京。11月,任第五十九军军长,1938年调往徐州,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对日军作战。三月上旬,日军包围临沂,庞炳勋的四十军五个团被困。此前,在中原大战中,庞首先例戈,并向张自忠的师部突然袭击,张险遭不测。但张自忠不计前嫌,于03月14日率部增援临沂,从三面向包围临沂的日军发起攻击,与守军里应外合,激战七昼夜,歼日军板垣师团一部。战后,升为第二十七军团长兼第五十九军军长。五月初,在碾庄,张部又歼日军三百余人。九月率部在河南潢川阻击日军12昼夜。10月,第二十七军团改称第三十三集团军,他任总司令。武汉失陷后,他转战豫南鄂北。1939年四月,在钟祥田家集截击日军,歼其一部。12月,张自忠曾组织部队偷袭日军指挥部,被人们誉为活关公。1940年五月,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日军集中30万重兵由随县、钟祥、信阳向襄樊进犯。张自忠亲率三个团由宜城北上,过汉水,至枣阳截击日军,奋战九昼夜,在追击中陷入日军重围。从早晨到中午,他奋勇督战,不肯退避。在战斗中,肩部中弹,仍指挥若定。18日,日军冲上杏儿山,他身中七弹,仍呼喊“杀敌报仇”,为国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5月16日,张自忠英勇殉国。随他出征的官兵也全部阵亡。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5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一百多名优秀将士,抢回张将军的尸骨,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

千古运河演变史

千古运河(含常州段)演变史 一、大运河及常州段的变迁 ◆大运河的变迁 京杭运河也称大运河,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距今已2500多年历史,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原为1789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1869年开成的苏伊士运河,全长173公里,我国运河比它长10倍。1914年开成的巴拿马运河,全长公81.3公里,我们的运河比它长20倍,而且时间比它们早2000多年)。京杭运河与万里长城,在中国大地上正好组成一个“人”字,长城是阳刚的一撇,运河是深沉的一捺,它们同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象征和瑰宝。“挖运河”与“筑长城”二者用征完全不同,“筑长城”是为了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挖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沟通。 有人以为京杭大运河就是隋炀帝下令开挖的,其实这个说法是片面的。京杭大运河最早还是在江南地区开挖的。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为了讨伐楚国,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开凿数十公里由苏州望亭到盛泽方向的叫胥河(吴楚运河),它可以西通太湖,北进长江,用于运送兵员和粮草,这也就是当年最早江南运河的前身,比隋炀皇帝开挖运河早了1000年。 周敬五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接位后,听取谋臣范蠡之谏,为了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中原。他号令数十万民工开凿江南

运河,由苏州的望亭经无锡一直开到常州奔牛,由于奔牛向丹阳方向的地势高亢,挖掘难度太大,所以运河从奔牛拐了一个弯向北由(老)孟河接通长江,全长170华里。开挖江南运河后的第九年,即公元前486年,在苏北又开凿了邗沟(扬州—淮安)也叫里运河,长175华里,加上江南运河,吴王夫差时期一共开凿345华里。 时间过了约30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公元前210年,他带了小儿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到江南各地巡视,来到丹阳和丹徒地区,听到传闻:“运阳之间,内藏天子之气,需要渲泄”。于是,秦始皇号令组织数万民工(另传说:秦始皇还发派三千赫衣因徒来开凿),开通了由奔牛经丹阳到丹徒辛丰镇的运河,全长42.6公里。工程非常艰难,民工苦不堪言,但秦始皇为贯通江南运河全线奠定了基础。 秦代之后又过了800多年,隋炀帝杨坚结束了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了隋王朝,恢复生产,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公元606年,隋炀帝杨广接位后,为了巩固封建王朝,为了“烟花三月下扬州”到扬州游玩,去看琼花、看美女,他号令男女百万民工开竣了:北京—洛阳的“永济渠”,洛阳—盱眙的“通济渠”(也称汴河)、淮安—扬州的“山阳渎”、镇江—杭州的“江南运河”,全长达5000华里,可通龙舟。当时,全国人口不足5千万,而参加开河民工就达360余万。那时,社会穷困,民不聊生,已到了“人饥相食”,尸骨遍野的地步。隋炀帝死于扬州,葬在雷塘。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中,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令千里赖通波,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众所周知,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其中自然遗产主要有三类,第一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第二是指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第三是指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而判断是否为自然遗产这一世界遗产的标准主要有四:⑴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⑵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⑶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⑷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而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的理由是大运河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也就是说大运河符合了自然遗产的标准进而符合了世界遗产的标准。具体分析如下: 我们都知道,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首先,从大运河的修建来看,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

河北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河北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河北区因座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清末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这里曾是天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中心,因而素有“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之誉。多年来,河北区依托丰厚的资源优势,不断彰显“文化河北”的区域特色,“十三五”期间更是将“文化兴区”战略纳入区域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中,将做大、做优、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运河文化 大运河古称沽水,又名潞河。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改凿运 渠,实行潞水通漕,成为运渠。 元代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元、 明、清三代来自江南的河、海漕 运,皆经此转输北京。流经天津 的大运河被分成南、北两段并与 海河交汇,其交汇处称为“三岔 三岔河口航拍图 河口”,经1918年的“裁弯取直”后北移,成为今貌。河北区境内段自勤俭桥至南、北运河交汇处的老三岔河口共长6.3公里。天津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 -112-

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而位于河北区的三岔河口素有“天津摇篮”美誉,是历代天津的政治中心,尤其是近代形成的宗教 文化、名人寓居文化、工商科技 文化、近代新式教育文化等,颇 具特色,在近代具有引领性,是 “近代中国看天津”的重要组成 部分。大运河于2006年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人故居文化 中国近现代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在此筑舍结庐,以踞 此要冲为荣。目前已知的名流志 士、达官显贵的旧居寓所,有多 达50余处幸存,包括:戊戌变 法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故居 及书斋饮冰室,集诸学于一身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李叔同故居和李林, 《日出》等为代表作的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著名剧作家曹禺故居,津门近代 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华世奎旧居和章草 大师郑诵先旧居等文化名人寓所;民 金刚桥旧影 梁启超故居外景 曹禺故居纪念 -113-

京杭大运河历史变迁

大运河历史变迁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又名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运河路线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曾几经变迁。隋朝以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京杭运河的干流与支流 京杭大运河又称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京杭运河镇江至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在杭州市内流域面积726.6平方公里,主要接受余杭泰山、石鸽、闲林及杭州城郊部分径流,经水网调节后,通过运河干线,分别注入太湖和黄浦江,还通过海盐长山闸往南,排入杭州湾。枯水时,水源由太湖补给。 1.京杭运河干流 京杭运河南端原起自艮山门,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后,起点为三堡船闸,经艮山门、中山北路桥、江涨桥、大关桥、拱宸桥、义桥、武林头至塘栖,由杭申甲线、杭申乙线出境。 杭申甲线。由塘栖向东经博陆镇东边出余杭县境,再经过桐乡县

崇福、嘉兴市向东北流入江苏省吴江县,在杭州市境内长度49.2l公里。杭申甲线为运河古道,通航能力为拖带船10X60吨级。 杭申乙线。由塘栖向北经邵家村进入德清县,通往上海及长江沿岸各城市。杭申乙线在杭州市境内长度39.78公里,河道宽60―70米,通航高水位4.25米,低水位2.40米,通航能力为拖带船10X100吨级。 2.京杭运河支流 京杭运河干流以西的支流主要有沿山河、余杭塘河、西塘河、良渚港、中塘河、东塘河、郁宅港、獐山港等。 京杭运河干流以东的支流主要有中华桥港、鸭栏港、横泾港、康桥新河、新河(杭钢进水河)、瓜山桥港、登云桥港等。 大运河历史演变 从周至隋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荣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尹占群 从文化遗产角度关注中国大运河,并把它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加以认知和保护,是最近几年的事。大运河是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跨地区、跨部门,兼有活性特征,保护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2006年大运河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又被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依法有效保护被提到相关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许多政策和技术层面的难题需要研究破解。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涉及8个省(市)、33个地级市。国家文物局要求先从地级市着手编制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完成省一级规划,最后形成全运河规划,这一技术线路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各地遗产情况不完全一致,有长,有短,有的还承担繁重的水上运输任务,有的已经干涸,有的保护状况较好,有的保护状况较差,各地存在差异性,保护的内容、方式就会有所区别;第二,运河的保护责任主要应当由当地政府承担,各地政府组织编制属地运河保护规划,明确目标、责任,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做好全运河保护工作的基础。做好各地区的运河保护工作,包括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对当地运河的特点、难点以及保护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拟以运河苏州段为例,谈一点初步认识。

一、运河苏州段遗产的特点 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州与无锡交接的望亭镇五七桥,南至江浙交界处的吴江鸭子坝,穿越苏州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古城区、吴中区和吴江市,全长82.35公里,是江南运河重要的一段,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1、类型的多样性。既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又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中,既有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遗存,如:桥梁、纤道、水闸、驿亭等,也有与运河人生活相关的遗存,如:城墙、关隘、古塔、寺庙、会馆、园林等;有单体的遗存,如:一座古桥、一座古塔,也有群体的遗存,如一处古民居建筑群,还有较大规模的文物组合体,如古城、古镇、古村落。苏州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应运河而生,三位一体,体系完整,形态完备,是苏州运河遗产的一大特色。非物质遗产中,除大家熟知的昆曲、古琴、评弹、吴歌、桃花坞木刻、刺绣之外,还有香山帮古建筑营造技艺,陆墓御窑金砖烧制技艺,船菜技艺等等。 2、形态的集合性。运河遗产既是线型文化遗产,又有文化景观(文化廊道)特征。线型遗产强调的是遗存的线型状态,文化景观(廊道)关注的除了遗产本体的线型特征外,还涵盖与本体相关的景观内容,即运河本体及两侧空间环境,包括水体、驳岸、桥闸、两侧城镇、村庄、建筑、农田、植被、气候等,运河是一项集合式大型文化遗产。

天津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制作:博艺学号:6016205313 王乐学号:6016205360 伟学号:6016205317 浩学号:6016205315 2016年11月12号

历史文化 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充满着文化气息的城市。来这个城市之前,从各种资料中了解最多的当然是用方言说出来的相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的“逗你玩”给我印象最深。的本土相声生动幽默。方言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仅是从相声中了解来的。以前看周恩来总理生前的视频,他也不时地说出几句话,周总理本身是一个幽默的人,我那时想,人会不会都比较幽默。还有后来的汶川地震时,我们温家宝总理用话对灾难中的孩子们说:“孩子们呐,不要怕,政府不会放弃你们的,爷爷陪你们一起度过灾难”。这些种种是我从方言中了解到的气息。它幽默、温暖、充满着智慧…… 民俗工艺篇 还有很多民俗文化,它们传承着一些时代记忆,给人一种跨时代之美的享受! 泥人:除此之外,我还从初中语文课本中学到的泥人,这是的彩塑,这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汉族民间艺术品。泥人创始人叫做明山,清朝道光年间人。生于,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其艺术地位获得国际认可。泥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俨然成为中国泥塑的又一个高峰。骥才先生对“泥人”高度评价“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泥人”的泥塑题材,最常见的就是各种顽童,尤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男性孩童。泥人的作品享誉国外,作品多次参加国际性展览,屡获殊荣。有些国家还将其作品著名“中国之特产”作藏品列,中国美术馆收藏泥人的作品达九件之多,居民间艺术品之首,成为国宝之一。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_以天津市为例 (1)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
——以天津市为例
张萌 史延冰 王欣然
摘要:以传承运河文化为切入点,着重阐述天津市将运河申遗保护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 宜居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本文明确了传承运河文化是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契 机,进而论述了生态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及区县统筹协调发展与传承运河文化和运河保护 发展的关系,并从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重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人居环境体系、带动文化旅游发展、突 出地区发展重点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带动天津运河沿线地区生态宜居建设和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天津 生态城市 京杭大运河 文化传承 宜居建设
1 引言
天津市是国务院 1986 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天津在深入推进 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通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生态宜 居城市的建设步伐。 从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出台,到 2008 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名村保护条例》和《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天津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编制了一 系列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在挖掘城市历史、守护城市记忆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 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天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 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运河风貌、传承城市运河文化,不仅是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 也是体现天津地域文化价值、 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的迫 切要求。
2 天津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现实发展需求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 南至静海县九宣闸, 以三岔河口为分界点分为北 运河和南运河两个区段,总长约 174 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
7554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一、简介 为全面展示洛阳大运河申遗成果,依托洛河北岸的古建筑群——山陕会馆而建成的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近日开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是清代山西、陕西两省来洛商人聚居之所。会馆坐北朝南,全部建筑均为清代砖木结构,且无石不刻,无木不雕,无梁不绘。会馆建筑体量适度,疏密有致,简繁得体,保存完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博物馆展厅主要包括隋唐大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的繁荣和作用、运河遗珠、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保护和申遗等四个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方式,全面讲述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生动再现了洛阳作为绸之路起点和隋唐大运河中心昔日的繁华。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条人工河。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沿线重要城市,见证了大运河的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大运河博物馆的开放,不但为广大参观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大运河与洛阳辉煌历史文化的窗口,还将成为对外友好交流的平台,为丰富传承古都文化内涵,提升洛阳的知名度、美誉度,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挥应有的贡献。 二、亮点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还将以实物、图片、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全面讲述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 (1)东西廊房变展厅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厅主要包括两个展厅,分别设在山陕会馆原东西廊房、东西官厅内。在展厅内,将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方式,全面讲述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其中,图片展主要包括隋唐大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的繁荣和作用、运河遗珠、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保护和申遗等4个部分;实物展则以在洛阳地区发掘或征集的与大运河有关的文物为主,比如大运河河道的河堤石构件、含嘉仓的粮食标本、仓窖模型等。 博物馆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一个是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将一些典型的运河文物展示在观众面前,以增强游客的直观感受。这些文物主要有长沙窑奔鹿纹青瓷执壶、越窑双系瓷注子和三彩珍珠纹贴花带盖罐。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正殿的4D环幕动感影院。影院中央放置一艘仿真的龙舟,能乘坐15人到20人。通过模拟龙舟的颠簸、震颤和环幕上不断变换的景物画面,使游客身临其境,体会“旱地坐龙舟”的别样情趣。 (2)大运河水系浮雕图 为让游客更加清晰地了解大运河的分布和流向,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还在会馆中央广场上,制作了一块150平方米左右的大运河水系浮雕图。在浮雕图上,大运河的流向及其沿线城市一目了然。 (3)奇幻演绎《洛神赋》 在山陕会馆中,舞楼曾是一处重要的演出场所。为使游客晚上也有活动场所,舞楼的演出功能将延续下来,计划依托馆属的两个国家级艺术中心,精心打造出一场全息奇幻情景剧《洛神赋》,预计演出时间为15分钟至20分钟。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还对会馆里的拜殿按历史功能进行了复原陈列,使其具备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

天津的历史文化

天津的历史文化——泥人张 (一)简介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期间,经过创始、发展、繁荣、濒危、再发展等几个时期,几经波折,泥人张彩塑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被民间、宫廷、乃至世界认可。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溯源 张明山是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同时民间彩塑艺术步入大学殿堂,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先后招收五批学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彩塑艺术专门人才。第四代传人张铭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呕心沥血,传授技艺。从此,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郭沫若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三)艺术特色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彩塑艺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运用于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四)制作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

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图文)

史诗——京杭大运河(图文) 2006-7-9,17:53:48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起,南达,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流经、、天建、、、六个省市,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伊士运河(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今天,著名的水利专家连第先生将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解读。 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 今天的大运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疏浚的河道。自隋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大运河始终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纵贯南北的津浦(从到的浦口)铁路通车之后,大运河就渐渐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为区域性的交通网。不少河段出现淤塞,一到枯水季节即告断航,在某些时期,甚至造成、、等地用煤告急。近年来,大运河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中,大运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大运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开,清淤疏浚已初见成效。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向东北,经射阳湖到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为了控制江南广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经临清至涿郡(今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到清江()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至(当时的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大运河河道,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富义仓等大运河附属遗存,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大运河相关遗产,以及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管理原则) 大运河遗产保护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别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保护要求) 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遗存的

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保护机构) 市人民政府设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作为大运河遗产专门保护管理部门,对大运河遗产实施统一保护和管理。 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日常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第六条(职责分工)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文物保护工作。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港航、海事等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遗产通航水域的航道、港口管理工作。 各级建设、水行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河道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各级国土资源、绿化、旅游、农业、气象等行政管理部

2015余杭区大运河遗产知识竞赛标准答案

2015余杭区大运河遗产知识竞赛|标准答案 1.《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是_______。 A《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B《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 C《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公约》 D《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公约》 2.我国于_______年正式签署《世界遗产公约》,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3.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_______四类。 A文物 B建筑群 C遗址 D文化景观 4.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6月-7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列入_______,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A《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B《世界物质遗产名录》 C《世界遗产名录》 D《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_______负责评估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A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B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C世界遗产中心 D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6.世界文化遗产考察的目标是要保护其_______。 A完整性和美观性 B真实性和完整性 C延续性和可利用性 D完整性和延续性 7.截至2015年5月,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有____项。 A44 B45 C46 D47 8.截至2015年5月,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共有3处,下列_______不在此列。 A安徽黄山

B山西五台山 C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D杭州西湖 9.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_______,是我国制定颁布的第一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 A《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文物犯罪的规定》 C《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D《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 10. 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是_______。 A A.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B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利用有效管理 C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D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有效管理 11.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_______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A第一个星期六 B第二个星期六 C第三个星期六 D第四个星期六 12. 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_______出土的金饰上的“四鸟绕日”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该图案中环绕太阳飞行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整体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A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B北京周口店遗址 C四川三星堆遗址 D四川成都金沙遗址 13._______与大运河同一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通往西亚和欧洲的著名商路。 A茶马古道 B丝绸之路 C唐蕃古道 D长城 14._______年11月14日,为有效保护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予以施行。 A2003 B2004 C2005 D2006 15. 中国大运河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_______。 A京杭大运河 B隋唐大运河 C浙东大运河

了解家乡历史,传承天津文化

了解家乡历史,传承天津文化 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刘喜友 我国文化遗产日举办已近十个年头,由此不禁想到了美丽的家乡天津历史文化又有多少人了解、重视,又该如何传承? 我们的家乡——天津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多条河流的汇合处,毗邻元明清都城北京成为拱卫京师的重地。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北方的一座历史名城。经考古发掘,北部的青池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这是迄今发现天津最早的农业文明踪迹。天津人民在历史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津味儿文化。 创始于明末鼎盛于清朝的杨柳青年画是我国著名的木板年画之一,因发源于西青区杨柳青而得名。年画采用木板刻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手法,题材广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享有“津西第一宅”美誉的石家大院是著名的石家府第。大院规模宏大,建筑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设计含有寓意如“步步高升”、“连升三级”等。石家大院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民宅建筑群之一。占有重要地位。 到了近代在内忧外患的历史中天津也迈向了近代化的历史步伐。俗话说近代中国看天津,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天津历史文化名城尤其在中国近代史上居于重要位置。天津的名人故居有很多,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故居;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梁启超于1914年定居天津,2006年国务院公布梁启超旧居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外还有静园溥仪、张学良、李叔同、张自忠等名人旧居。在中西交汇、兼容并包的文化背景下涌出了一大批名人,这也是天津文化一大特色。同时近代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著名的“泥人张”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几经波折泥人张彩塑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泥人张”艺术深得百姓喜爱。 在城市生活中许多方面也体现出我们特色的津味文化。如天津的小吃是丰富多样、美味可口的。煎饼果子和锅巴菜俗称中国式的快餐,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麻花号称天津小吃三绝。另外,西方许多的建筑风格希腊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浪漫主义等在天津都可以找到实例。以五大道为代表的异国风格城市建筑使天津享有了“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2011年被天津市规划局确定为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是我们天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天津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年邓小平视察开发区写下了“开发区大有希望”几个大字,这是对天津新的期望。1991年我国北方第一个符合现代国际经济发展要求的国税区成立。2005年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进一步发挥天津特有的区位优势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的国家级新区,天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11年11月天津精神提炼总结活动启动。广大市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进来,积极为家乡做贡献掀起了天津精神大讨论的热情。多方参与,多方讨论最终确立了天津精神是“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天津精神凝聚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