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运河天津段国土空间管控细则

大运河天津段国土空间管控细则

大运河天津段国土空间管控细则
大运河天津段国土空间管控细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具体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通知》,按照市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切实做好大运河天津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1.2 编制原则

1.2.1 科学规划,突出保护。按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要求和大运河天津段活态遗产、自然资源特点,坚持保护治理优先,保护运河文化遗产与大运河河道之间在实体、空间、文化和生态上的关联关系,统筹推进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

1.2.2古为今用,强化传承。挖掘大运河天津段优秀文化内涵和自然要素特色,预留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和生态空间,适当留白留璞,保护和发展传统风貌,坚持在保护基础上做好文化传承和生态永续发展。

1.2.3 优化布局,合理利用。针对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自然资源禀赋和当前建设现状,突出文化属性、生态建设和综合功能,统筹考虑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明确国土空间管控要求。

1.3 编制依据

1.3.1中办、国办有关文件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1.3.2 法律法规、公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

1.3.3 各类规划

《中国大运河遗产管理规划》(国家文物局批复)、《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2—2030)》(国家文物局批复)、《天津市境内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发展规划》(天津市政府批复)、《大运河天津段遗产保护规划》(天津市政府批复)、《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市发展改革委编制,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征求意见稿)等。

1.3.4 天津市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领导小组会议纪要1.4适用范围、时间及执行

1.4.1 适用范围、时间

本细则适用于大运河天津段核心监控区、滨河生态空间范围内国土空间管控,总面积约670平方公里。

大运河天津段国土空间管控在符合本细则要求的同时,还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1.4.2 “一事一议”联审制度

以下事项采取一事一议联审制度:1.涉及国土空间转换、纠错、项目限高、限密度等事项;2.细则公布前的需要一事一议的有关项目;3.市政府认为应该一事一议的事项。

一事一议联审方式:需一事一议的事项由项目主体或区政府提出,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领导小组办公室受理并组织相关成员单位、专家进行审议,审议结果报市领导小组批准。

1.4.3 行政审批服务

涉及各部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由各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本细则执行。细则涉及相关部门的,由各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章管控范围、分区划定

2.1核心监控区、滨河生态空间范围划定

2.1.1起始线划定原则。起始线以河道岸线为起始线。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河道管理条例》及天津市河道管理法规的规定,河道岸线的界限为:有河堤的,以河堤外坡脚为准;无河堤的,以护岸为准;既无河堤又无护岸的,以天然河岸为准。(本起始线划定原则为暂时执行原则,如有变化以市水务部门意见及要求为准)

2.1.2终止线划定原则。终止线以具体地物或地形(主要道路、内部道路、河流、桥梁、建筑物、构筑物外围界线等)为划定界线。对于自然条件良好、生态功能突出的河湖滨岸重点区域,自然生态空间范围可不限于1000米。

2.1.3 核心监控区。我市大运河两岸起始线与终止线距离2000米内的核心区范围划定为核心监控区。包括武清、北辰、红桥、南开、河北、西青、静海部分地区。核心监控区面积约670平方公里。

2.1.4 滨河生态空间。核心监控区内,大运河两岸起始线与终止线距离1000米范围内为优化滨河生态空间。包括武清、北辰、红桥、南开、河北、西青、静海部分地区。滨河生态空间面积约377平方公里。

2.2城市建成区、建制镇建成区范围划定

2.2.1建成区和非建成区

建成区指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建成区范围指建成区外轮廓所能包括的地区,也就是实际建设用地达到的范围。

建成区包括城市建成区和建制镇建成区。建成区以外的区域为非建成区。

村庄在非建成区。

2.2.2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包括市本级街道办事处所辖地区;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连接到其他镇(乡)区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2018年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内城市建成区面积约159.6平方公里。

2.2.3建制镇建成区。建制镇含建成区和村庄两部分。建制镇建成区包括: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区域。

村庄是指建制镇建成区以外的区域。

建制镇建成区范围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各区政府提出建制镇矢量图范围,会同民政部门、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2.3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大运河天津段核心监控区内的北运河大部分、海河的一

小部分和永定河的一小部分位于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总长度约76公里,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

2.4 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划定

大运河天津段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段;第二层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层级为我市批准的天津市文化遗产。三个层级重叠部分按照保护要求最严格的层级要求管控。

2.4.1世界文化遗产范围。天津北运河、南运河天津三岔河口段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10大河段代表性段落之一。天津列入世界遗产的为: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全长71千米,流经我市的武清、北辰、河北、红桥、南开、西青六个区。其中,北运河部分自武清区筐儿港减河与北运河连接处至三岔河口,长48千米,南运河部分自三岔河口至西青区杨柳青镇镇区,长23千米,遗产区总面积为975公顷,分为遗产区和缓冲区。

大运河天津段遗产区边界:北起武清区筐儿港减河与北运河连接处,向南沿北运河至三岔河口处再向西折,沿南运河直至杨柳青镇止。沿线两侧均以运河岸线外扩5米为界,遇堤时,则以外堤脚线为界。

大运河天津段缓冲区边界:以遗产区整体外扩50米、300米为界;其中在武清区、天津市中心城区、西青区外扩50米,其余均外扩300米。

2.4.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大运河天津段的保护范围面积为69.8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的面积为13

3.86平方公里,流经武清、北辰、河北、红桥、南开、西青、静海七个区。

2.4.3市政府批准的相关规划保护范围。《大运河天津段遗产保护规划》范围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

2.5管控分区划定

为实现无缝管控,按照上述区域范围及交叉情况,在核心监控区上叠加滨河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区、大运河文化遗产区后,形成层层重叠的8个具体管控分区,各层重叠、交叉部分按照要求最严格的层级要求管控,且应同时满足各层级要求。

8个具体管控分区按照严格管控程度依次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大运河文化遗产区、滨河生态空间非建成区、核心监控区非建成区、滨河生态空间村庄区、核心监控区村庄区、滨河生态空间建成区、核心监控区建成区。管控分区如下图所示。

生态保护红线区: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

大运河文化遗产区:包括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文化遗产三个范围。该区域的国土空间管控应严格按照其所在范围的文化遗产保护要求

执行。

滨河生态空间非建成区:大运河两岸各1000米优化滨河生态空间范围内城市建成区和建制镇建成区以外区域。

核心监控区非建成区:大运河两岸各2000米核心监控区范围内城市建成区和建制镇建成区以外的区域(包含滨河生态空间非建成区)。

滨河生态空间村庄区:大运河两岸各1000米范围内属于村庄的区域。

核心监控区村庄区:大运河两岸各2000米范围内属于村庄的区域(包含滨河生态空间村庄区)。

滨河生态空间建成区:大运河两岸各1000米优化滨河生态空间范围内的城市建成区和建制镇建成区,此区域为人口密集、建设强度较大的区域。

核心监控区建成区:大运河两岸各2000米核心监控区范围内的城市建成区和建制镇建成区,此区域为人口密集、建设强度大的区域(包含滨河生态空间建成区)。

第三章国土空间布局与用途管控要求

3.1 总体要求

大运河两岸国土空间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突出规划引导,着重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空间,鼓励增加生态空间、稳定农业空间、控制建设空间。严格控制大运河沿线地区生态空间转为农业空间、城镇空间。

3.2 生态保护红线区

3.2.1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具体准入情形依据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执行。

3.2.2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自然保护地在遵守本细则的同时还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3.3文化遗产区

3.3.1 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运河登陆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天津段遗产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要素的为运河水工遗存一项。保护范围分为遗产区和缓冲区。

遗产区管理要求(出自《大运河申遗文本》):

1.在大运河的遗产区内,除文物保护、防洪除涝、船闸及航道建设与维护、水工设施保护和维护、输水河道工程、港口整治与建设、跨河桥梁工程等工程外,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2.在大运河的遗产区内不得建设污染大运河遗产及其环境的设施,对已有的污染大运河遗产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3.在大运河的遗产区内不得进行可能影响遗产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危害大运河遗产安全、破坏遗产环境的活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4.在大运河的遗产区内,除防洪调度、应急调水及工程抢险需求的特殊情况外,不得损害或清除运河历史遗存或其他文物古迹。

缓冲区管理要求(出自《大运河申遗文本》):

1.在大运河的缓冲区内不得建设污染大运河遗产及其环境的设施,对已有的污染大运河遗产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2.在大运河的缓冲区内不得进行可能影响遗产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危害大运河遗产安全、破坏遗产环境的活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3.进行建设工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九至三十二条规定,由建设单位事先报请省、直辖市

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的,由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遇有重要发现的,由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及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处理。

4.在大运河的缓冲区内的建设用地必须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5.在大运河的缓冲区内不得进行任何有损大运河遗产历史环境和空间景观的建设活动。

6.在大运河的缓冲区内不得修建风格、体量、色调等与大运河遗产不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3.3.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合并为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天津市境内的大运河流经静海区、西青区、南开区、红桥区、河北区、北辰区、武清区等7个区县,在天津市区的三岔河口交汇入海河。

按照《文物保护法》第15、18条的规定,大运河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此,2013年天津市批准公布了《大运河天津段遗产保护规划》,对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明确划定,

同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管理要求。

保护范围:一级河道为河堤外坡脚以外各25米(即河道管理范围)。二级河道为河堤外坡脚以外各10米(即河道管理范围)。

管控要求:根据《文物保护法》第17条的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根据《文物保护法》第19条的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建设控制地带:

一级河道运河城区段:沿河流绿化控制线或道路红线外侧允许建设的50米用地的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沿

河道没有现状或者规划道路的,文物保护范围以外各25米为绿化带;沿河道有现状或者规划道路的,道路红线外侧25米为绿化带。

一级河道运河镇区段:沿河流绿化控制线或道路红线外侧允许建设的80米用地的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沿河道没有现状或者规划道路的,文物保护范围以外各25米为绿化带;沿河道有现状或者规划道路的,道路红线外侧25米为绿化带。

一级河道村庄段:文物保护范围以外各3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在文物保护范围以外各20米的区域内,禁止打井、钻探、爆破、挖筑池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一级河道农业和生态环境段:文物保护范围以外各5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在文物保护范围以外各20米的区域内,禁止打井、钻探、爆破、挖筑池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二级河道城区段:沿河流绿化控制线或道路红线外侧允许建设的50米用地的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沿河道没有现状或者规划道路的,文物保护范围以外各15米为绿化带;沿河道有现状或者规划道路的,道路红线外侧15米为绿化带。

二级河道镇区段:沿河流绿化控制线或道路红线外侧允

许建设的80米用地的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沿河道没有现状或者规划道路的,文物保护范围以外各15米为绿化带;沿河道有现状或者规划道路的,道路红线外侧15米为绿化带。

二级河道村庄段:文物保护范围以外各3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二级河道农业和生态环境段:文物保护范围以外各5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管控要求:根据《文物保护法》第18条的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根据《文物保护法》第19条的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3.3.3天津市文化遗产。《天津市境内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发展规划》《大运河天津段遗产保护规划》列为天津市政府认定的遗产要素(不可移动遗产点)共28项(详见附录)。相关保护管理要求按照上述规划及文物相关法律、法规执

行。

3.4滨河生态空间非建成区

3.4.1优化滨河生态空间和自然水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建设和完善下伍旗镇津北森林公园、北运河郊野公园、北辰郊野公园等沿河公园体系;实施滨河防护林生态屏障工程,根据沿河两岸不同的土地类型和水土保持状况,加强沿河两岸绿化,营造良好滨河生态空间。

3.4.2开展农用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统筹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理。属于永久基本农田的,应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农用地整理应注重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结合,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属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建设的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可纳入滨河自然水生态系统的,可规划建设一批公园等,并按有关要求对占用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

3.4.3严控新增非公益建设用地,实行建设项目正面清单管理,清单以外项目不得批准。(正面清单详见附录)

3.4.4严禁新增出让地热矿业权。在地下水超采区严禁地下水开采,非超采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严禁其它矿产资源开采。

3.4.5在现有建成区范围外,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已建成,房屋建设工程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25%以上,且对大运河保护没有不良影响的项目,经市政府批准,可按照建成区政策

执行,并纳入下一年度的建成区范围。法定规划已批准,尚未进入实施环节的,应按照规划纲要和细则要求进行规划调整,不再依据原规划实施建设。

3.5核心监控区非建成区

3.5.1严禁大规模新建扩建房地产、大型及特大型主题公园等开发项目。

3.5.2在现有建成区范围外,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已建成,房屋建设工程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25%以上,且对大运河保护没有不良影响的项目,经市政府批准,可按照建成区政策执行,并纳入下一年度的建成区范围。法定规划已批准,尚未进入实施环节的,应按照规划纲要和细则要求进行规划调整,不再依据原规划实施建设。

3.5.3严禁新增出让地热矿业权。在地下水超采区严禁地下水开采,非超采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严禁其它矿产资源开采。

3.5.4核心监控区非建成区与滨河生态空间非建成区重合范围应同时满足核心监控区非建成区与滨河生态空间非建成区各项要求。

3.5.5国土空间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制定大运河核心监控区负面清单。严禁新建扩建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矿企业,以及不符合

相关规划的码头工程。(详见附录)

3.6滨河生态空间村庄区、核心监控区村庄区

3.6.1整体实施乡村综合整治。各区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各类村庄低效用地整治,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用地布局,原则上不在滨河生态空间、核心监控区现有村居民点外规划新建集中居民点,适度减量发展,构建连续的滨河生态空间。

3.6.2除规划确定的村庄的村民宅基地、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以及符合保护传承利用要求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康养、休闲体育项目外,严控新增非公益村庄建设用地。

3.6.3村庄环境建设要强化自然生态修复和改善,提升自然生态功能和产业服务价值。

3.6.4保护传承村庄传统文化和风貌。挖掘河西务、南蔡村镇、杨柳青等运河沿线历史上的驿站、驿铺、钞关、渡口、名镇,保留临水而居的沿河村庄聚落格局,保护与传承运河沿线传统的镇村聚落格局。

3.6.5核心监控区村庄区建设应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在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允许进行局部的布局优化调整,鼓励对闲置宅基地、空闲厂房等建设用地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整合的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村公共设施、运河文化展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康养、休闲体育,促进

乡村振兴。

3.6.6滨河生态空间村庄区严禁新增出让地热矿业权、核心监控区村庄区严控新增出让地热矿业权。在地下水超采区严禁地下水开采,非超采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严禁其它矿产资源开采。

3.7 滨河生态空间建成区、核心监控区建成区

3.7.1国土空间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制定大运河核心监控区负面清单。严禁新建扩建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矿企业,以及不符合相关规划的码头工程。(详见附录)

3.7.2强化规划管控,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不符合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要求的拟建设项目和设施严禁实施。

3.7.3 滨河生态空间城市建成区不符合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要求的已有项目和设施应逐步搬离,其腾退的土地用于建设公共绿地,切实维护运河风貌;核心监控区建成区推动和鼓励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规划要求的已有项目和设施逐步搬离,原址进行合理利用或进行合理绿化。

3.7.4核心监控区城市建成区老城改造按照高层禁建区管理,落实限高、限密度具体要求,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大型工商业项目、商务办公项目、住宅商品房、仓储物流设施等用地。

3.7.5滨河生态空间建成区严禁新增出让地热矿业权,核心监控区建成区严控新增出让地热矿业权。在地下水超采区严禁地下水开采,非超采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严禁其它矿产资源开采。

3.8线性市政基础设施管控要求

3.8.1系统性、区域性线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符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大运河相关管控要求建设项目的配套工程为必要的线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3.8.2线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进入滨河生态空间及核心监控区的,在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后实施。涉及进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及文化遗产区的,须满足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文物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管控要求。

3.8.3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管线工程优先采取地下敷设方式。

3.9空间转换原则和纠错机制

3.9.1建立大运河两岸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转换和纠错机制,对因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为生态空间、因政策变化实施“关停并转”、主动腾退现有国土空间等实施《规划纲要》产生的情形,由市政府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政策支持,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并办理相关手续。

3.9.2已批法定规划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本细则要求不一致的,依据有利于严格保护的规定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方案设计设计(技术标)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方案 依据发布的招标文件,项目工作的进度、质量、安全生产等控制和指导,确定其用地范围、界址、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甘肃省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发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原建设部颁发的《城市测量规范》、2007年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印发的有关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文件资料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程状况 项目,项目施测面积约6508亩,施工工期为20天。该项目测区面积较大,施工工期较短。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 3,《城市测量规范》。 4,《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 三、勘测定界工作情况: 1 工作底图的准备 1.1工作底图是用于进行勘测定界及编绘勘测定界图的基础图件。 1.2工作底图应是地籍图、地形图、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1.3 工作底图的比例尺不小于1:2000大型工程工作底图比例尺不小于 1:10000。

1.4 工作底图的现状不能满足勘测定界工作要求时应对界址线附近和界址范围内的地形地物进行修测或补测。 2 权属界线的调绘 2.1查阅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土地登记的有关资料,并将用地范围内的权属界线、行政界线转绘到工作底图上。 2.2 其它土地权属界线的确认需要在当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下,由相关权属单位有关人员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要求共同到现场指界,并将权属界线测绘到工作底图上。 3.1 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界线的调绘依据全国统一的土地分类,利用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或地形图上的有关土地利用类型界线,通过现场调查及实地判读,将用地范围内及其附近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界线测绘或转绘在工作底图上,并标注三级土地利用类型编号。同时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核实,与实地不一致的,按变更地籍调查的有关规定处理。 3.2平面控制测量 3.2.1 勘测定界平面控制坐标系统应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 3.2.2 勘测定界首级平面控制网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首级平面控制网等级要求

村土地确权实施方案

村土地确权实施方案 篇一:20XX年土地确权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颁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根据888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行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 (二)总体要求。根据《陕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技术规范》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现有合同、权属证书为依据,查清承包地块的面积和空间位臵,妥善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臵不明、登记簿不健全、权属纠纷等问题,把承包地块、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平台。 (三)基本原则

1.保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对农村土地第二轮土地延包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以已经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已经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依据, 通过调查实测,进一步明确农户承包地面积和空间位臵,而不是重新调整承包关系、不是重新组织发包农村土地,坚持原土地承包关系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依法规范。严格执行《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参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规定的登记内容和程序开展登记。 3.群众参与。充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确权工作,重大事项均应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讨论决定。 4.分级负责。确权登记工作由镇政府统筹安排,镇政府是主体,村组是重点,实行“镇上指导、村组实施”的工作责任制。 二、工作目标 20XX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登记簿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土地信息化管理。 三、工作内容 (一)开展土地承包档案清理。全面清理土地承包档案,解决承包登记不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未到户、经营权证与承包档案、承包现状不符以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建立“一户一页、一组一卷、一村一档、一乡一柜”的管理制度,做到承包台账、承包情况登记表等齐全,权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最全版)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最全版) 目次 前言II 引言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勘测定界一般工作程序 1 5 实地调绘 2 6 平面控制测量 3 7 界址点的放样及界标的埋设 3 8 界址点测量 3 9 面积计算和汇总 4 10 勘测定界图 5 11 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示例)7 附录B (资料性附录)勘测定界图(样图)16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土地勘测定界验收报告19 前言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7年批准发布的《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试行)》。 本标准的附录A、B、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高延利、李万东、扈传荣、杨祝晖、张燕妮、温明炬、张炳志、张阳阳、刘天增参加人员:韩琼、詹长根、朱国雄、何瑞东、胡凯、方思勤、谢玉周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引言 土地勘测定界(以下简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勘测定界工作,在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下,由有资格的勘测单位承担。 为实施项目用地审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程。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类项目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技术程序等。适用于各类项目用地的勘测定界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

(完整版)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解析

(完整版)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解析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解析集团发展中心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解析 一、我国土地管理法历次修正 (4) 第一次:1988年第一次修正 (4) 第二次:1998年8月全面修订 (5) 第三次:2004年8月第三次修正 (7) 第四次:2012年12月第四次修正正在进行 (8) 二、土地管理法关键条款—第四十七条(修正前) (8) 三、本次修正案的基本原则 (9) 四、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关键条款 (10) 1、明确了“公平补偿”的基本原则 (10) 2、删除按土地原有用途补偿和30倍补偿 上限规定,至少提高10倍 (10) 3、增加社会保障补偿内容 (11) 4、补偿资金不落实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 (13) 5、授权国务院制定征地补偿安置具体办法 (14) 五、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对宏观面的影响 (15) 1、与新型城镇化理论遥相呼应,使城镇化 进程更稳健、有序 (15) 2、低成本、快速城镇化过程宣告结束.. 16 六、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18)

1、该草案可能会促使更多城市房产税政策 的出台 (18) 2、城区补偿相对到位,影响较小;对小城 镇及远郊农村征地价格影响较大 (19) 3、该草案有利于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有效供 给,促进需求 (20) 4、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将更加稳健、需 求更加旺盛 (21) 七、结论及建议 (21)

一、我国土地管理法历次修正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开创了我国土地管理的新局面。 时代在发展,法律制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管理法》先后进行过三次修改,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次修改。 第一次:1988年第一次修正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深圳、上海等地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全国各地也相继仿效。土地有偿使用已成为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适应这一要求,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根据该修 同年12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方案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服务方案 1、项目概况 土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划拨、征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型工作,最终形成勘测定界报告,为风机基础和升压站及其道路的建设用地报批提供技术支持。报告的内容反映项目来源,内容和目标、作业区范围和行政隶属、任务量、完成期限、项目承担单位和成果接收单位,土地利用现状面积表、勘测定界图、勘测定界用地范围图等。 本项目为风电场项目,按照自治区建设用地报批现行的规定,项目开工建设前应取得建设用地手续。本项目建设用地报批范围有风电机组用地、生产区、生活区和永久性道路。建设用地总面积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面积,也不得超过预审面积。建设用地范围不得占用耕地。 项目概况主要说明项目来源,内容和目标、作业区范围和行政隶属、任务量、完成期限、项目承担单位和成果接收单位。 2、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需要收集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的内容有项目区的地形概况、地貌特征: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分布和主要特征,地形类别、困难类别、海拔高度、相对高差等。项目区的气候情况:气候特征和风雨季节等。 自接到甲方委托书后,查阅项目区前期已经取得相关部门的审查意见,

规划用地范围图,征地资料等。参考项目区所在地的用地范围内的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权属界线图、基本农田界线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主要技术依据 (1)《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 1008-2007;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 (4)《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 (5)《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 (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7)《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216-2008 4、主要技术指标 (1)坐标系统: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1m。 (3)比例尺:调查基本比例尺为1:2000。 (4)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方式,其中央经线为105°或108°,经差为3°。 (5)数据精度:相邻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控制在±5cm范围内;界址边丈量中误差控制在±5cm范围内;坐标反算距离与实地丈量的较差控制在±10cm范围内;测定的界址点坐标与原拟用地界址点坐标之差的中误差控制在±5cm范围内,允许误差控制在±10cm范围内。 (6)分幅与编号:成果图件如果图幅较大则采用正方形分幅(图幅尺寸

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管理系统

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管理系统 本系统适应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动态管理的需要,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发包方、承包方和乡村管理方三者的要求,全面、科学、准确地记录了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工作的基础信息,有利于各级主管部门进行相关信息的汇总、查询和分析。 (1)、总体工作流程 第一步:初始化工作 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和操作人员的管理。 第二步:基础信息维护 主要包括农户信息及宗地信息的管理。 第三步:承包、权证管理 1、土地承包管理,录入或用EXCLE表导入承包合同信息,生成承包合同,并提供合同打印。 2、对录入的承包合同选择生成申请书,系统生成合同登记申请书,并提供申请书打印。 3、通过县级管理员对合同登记申请书的审批,系统自动生成对应合同的登记簿和经营权证,并提供登记 簿打印和经营权证打印(包含对应地理空间位置图打印)。

4、通过转让、互换流转合同的提交,或手工在权证管理的经营权变更模块中录入变更申请,可生成经营 权证变更申请,并提供变更申请书打印。 5、通过县级管理员对合同变更申请书的审批,系统自动将变更信息记录到对应的经营权证书和登记簿中,并提供经营权证书变更打印和登记簿变更打印。 第四步:流转管理 1、土地流转管理,录入流转合同信息,生成流转合同,并提供合同打印。 2、转让、互换流转合同和其他合同中的征用、占用合同的提交,可在经营权变更模块中添加对应的经营权 证变更申请。 3、流转信息登记模块,可发布转入、传出信息。 4、价格分析模块,可查看流转合同的价格分析信息。 第五步:纠纷调处管理 如果产生纠纷,可进入纠纷调处管理进行记录管理。该功能按照纠纷调处流程,对一个案件采用唯一编码管理办法,完成对案件的仲裁立案审批到裁决书的系列操作步骤。 第六步:归档管理 通过各类信息录入后,系统自动按照农户进行归档处理,建立各农户的独立档案,用户可随时查阅各农户的档案情况。 第七步:数据查询、汇总分析、图表分析、GIS查询 系统提供灵活多样的数据查询、数据汇总、数据分析、图表分析及GIS查询功能,方便用户从各个角度 进行统计管理。 (2)、主要功能简介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说明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项目用地单位: 项目用地名称: 勘测定界单位:山西一拓国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16年10月19日 目录 1、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说明1-4页 2、土地勘测定界表5页 3、土地分类面积表6页 4、界址点坐标成果表7-57页 5、界址点点之记58-70页 6、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图71页 共71页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说明 一、目的与任务 为实施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土地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利用测绘手段,对拟建项目建设用地进行实地划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桩位置、标定用地界线、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报批建设项目用地提供技术依据。 二、作业依据 1、相关资料 (1)项目用地范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或地形图; (2)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2、有关规程、规范 本次勘测定界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进行实施,主要规程、规范为: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T 1001-2012; (4)《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 1008-2007;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3、坐标系统 本次勘测定界平面坐标系统依据国家西安1980坐标系3度带坐标,中央子午线为114度,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面为高斯-克吕格平

面。 三、施测单位及日期 施测单位:山西一拓国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日期:野外作业时间2016年2月23日—2016年2月25日,内业完成时间2016年10月19日 四、勘测定界外业调查情况 由五台县国土资源局,耿镇镇、高洪口、陈家庄土地管理员及各村主要负责人现场指界,核实确定权属界线。依照最新下发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资料完成图斑地类核实工作。 五、勘测定界外业测量情况 平面控制测量 (1)基本控制:在国家控制点基础上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方法施测,布设E级控制点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坐标系统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3°带成果。 以上各级控制测量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规范执行,成果精度良好,可以满足本次勘测定界工作要求。 2、界址测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管理和有效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根据《档案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以下简称承包地确权)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数据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的总称,是承包地确权的重要凭证和历史记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是指承包地确权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利用等工作。 第四条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实施、分类管理、集中保管的原则。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应当与承包地确权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验收。 第五条县级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负责对本级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内承包地确权工作中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检查验收;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和移交工作进行业务培训和监督指导。

第六条县级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项制度,确保承包地确权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 第七条县、乡(镇)和村应当将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纳入总体工作计划。县、乡(镇)要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健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落实专项工作经费、指定工作人员、配备必要设施设备,确保档案完整与安全。 第八条承包地确权档案主要包括综合管理、确权登记、纠纷调处和特殊载体类,其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具有重要凭证、依据和查考利用价值的,应当永久保存;具有一般利用保存价值的,应当定期保存,期限为30年或者。具体应当按照本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见附件)进行收集并确定保管期限。 县、乡(镇)和村在组织归档时,对同一归档材料,原则上不重复归档。因工作特殊需要的,能够建立副本。 第九条承包地确权纸质档案应按照《文书档案案卷格式》(GB/T9705- )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 )等有关标准要求进行整理。

土地勘测定界管理办法

土地勘测定界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依法维护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加强各类用地审查,实现土地审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规范土地报批过程中的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 1008—2007)、《广东省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办法》、《关于珠海市国土测绘大队机构编制的通知》(珠机编[2006]131号)以及国家和省其它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珠海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勘测定界工作。 第三条珠海市国土测绘大队负责全市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组织实施,统一承担办理全市的土地勘测定界测绘业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土地勘测定界,是指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第五条土地勘测定界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制度;坚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满足项目用地上报审批的要求。 第六条勘测定界主要工作内容: 1、外业调绘,包括权属界线的调绘、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界线的调绘、基本农田界线的调绘、农用地转用范围线的调绘; 2、平面控制测量; 3、界址点的放样及界标的埋设; 4、界址点测量; 5、面积计算和汇总; 6、勘测定界图测绘。 第七条勘测定界成果资料包括: 1、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2、勘测定界图 3、勘测定界用地范围图 4、观测记录、计算手薄 第八条用地单位或个人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手续前,应当向珠海市国土测绘大队申请勘测定界。勘测定界成果是《建设用地批准书》的法定图件和资料,勘测定界成果经核准确认、加盖市国土测绘大队“勘测定界专用章”后,作为市国土资源局核发《建设用地批准书》的依据。 第九条申请用地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取得土地出让、转让合同或划拨用地批准书、选址意见书和市规划局发出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红线图》等必需资料后,即可填写勘测定界申请书,向市国土测绘大队申请勘测定界。

(完整版)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解析讲课稿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解析一、我国土地管理法历次修正2第一次:1988年第一次修正 (2) 第二次:1998年8月全面修订 (3) 第三次:2004年8月第三次修正 (3) 第四次:2012年12月第四次修正正在进行 (4) 二、土地管理法关键条款—第四十七条(修正前) (4) 三、本次修正案的基本原则 (5) 四、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关键条款 (5) 1、明确了“公平补偿”的基本原则 (5) 2、删除按土地原有用途补偿和30倍补偿上限规定,至少提高10倍 (5) 3、增加社会保障补偿内容 (6) 4、补偿资金不落实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 (7) 5、授权国务院制定征地补偿安置具体办法 (7) 五、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对宏观面的影响 (8) 1、与新型城镇化理论遥相呼应,使城镇化进程更稳健、有序 (8) 2、低成本、快速城镇化过程宣告结束 (8) 六、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9) 1、该草案可能会促使更多城市房产税政策的出台 (9) 2、城区补偿相对到位,影响较小;对小城镇及远郊农村征地价格影响较大 (10) 3、该草案有利于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有效供给,促进需求 (10) 4、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将更加稳健、需求更加旺盛 (10) 七、结论及建议 (11)

一、我国土地管理法历次修正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开创了我国土地管理的新局面。 时代在发展,法律制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管理法》先后进行过三次修改,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次修改。 第一次:1988年第一次修正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深圳、上海等地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全国各地也相继仿效。土地有偿使用已成为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适应这一要求,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根据该 同年12月29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修正案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 同时,为适应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审批、非法转让土地和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处罚、处罚程序等内容也进行了修改。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修改规定,奠定了这一时期土地立法的基调,那就是一切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服务。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90年发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管理城市土地的一部重要法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也于1994年7月正式出台,该法对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方案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方案 依据发布的招标文件, 项目工作的进度、质量、安全生产等控制与指导,确定其用地范围、界址、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与权属状况,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甘肃省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发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原建设部颁发的《城市测量规范》、2007年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印发的有关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文件资料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程状况 项目,项目施测面积约6508亩,施工工期为20天。该项目测区面积较大,施工工期较短。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 2,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 3,《城市测量规范》。 4,《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 三、勘测定界工作情况: 1 工作底图的准备 1、1工作底图就是用于进行勘测定界及编绘勘测定界图的基础图件。 1、2工作底图应就是地籍图、地形图、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1、3 工作底图的比例尺不小于1:2000大型工程工作底图比例尺不小 于1:10000。

3、2、3 若首级控制网点密度不能满足土地勘测定界,应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一级或两级加密控制点。加密控制测量应优先采用导线网、三角网形式加密控制网,也可用单一附合导 线,插点仅限于个别地点使用。 3、2、4 勘测定界平面控制网测量作业及精度的基本技术要求,遵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等 4 界址点的放样及界标的埋设 4、1 实地拨放界标的位置 实地拨放界标的位置一般有两种方法、 坐标法放样。根据初步设计图或规划用地范围图,图上拟定界标位置,并图解获得拟用地界址点坐标,或利用工程总平面布置图给定的拟用地界址点坐标。利用控制点(或明显地物点)坐标与拟用地界址点坐标计算放样数据(反算边长、方位角),利用拟用地界址点邻近控制点(或明显地物点)采用极坐标法放样界标位置。 关系距离法放样。根据初步设计图或规划用地范围图或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图上拟定界标位置,并在图上量出界址点与邻近现有地物的边长(三条以上),或利用给定的拟用地边界与现有地物的距离夹角等。在实地采

土地确权实施方案

南湫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 各村,各有关单位: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环政办发[2016] 95号《关于印发环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有序推进确权登记颁证,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二、工作目标 从2016年6月起,用17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全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具体分二步实施:第一步是2016年6月底由洪涝池村先行先试,并在全乡全面启动,2016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二步是2017年10月全乡完成自查工作,接受省市验收。 三、基本原则 1.依法规范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物权法》等法律政策规定的登记内容和程序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的,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解决;没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的,采取民主协商、村民决议方式解决。要实行程序、内容、方法和结果“四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2.确保稳定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对原有承包关系的规范和完善,不是打乱重分更不是推倒重来。要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承包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已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台账等为基础,做到原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承包地块和面积相对不变、土地承包合同的起止年限不变和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经营。严禁借机违法调整和收回农户承包地。 3.先易后难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稳妥推进,不能因方法简单、工作粗糙或违规操作而引发群众性的矛盾和事件。开展工作要先易后难,权属清楚的先确权登记颁证,权属不清的明晰产权后再确权登记颁证,有纠纷的要做到调处后确权登记颁证,确保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农经发〔2014〕12号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 农经发〔2014〕12号 第一条为了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管理和有效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根据《档案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以下简称承包地确权)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数据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的总称,是承包地确权的重要凭证和历史记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是指承包地确权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利用等工作。 第四条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实施、分类管理、集中保管的原则。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应当与承包地确权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验收。 第五条县级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负责对本级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内承包地确权工作中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检查验收;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和移交工作进行业务培训和监督指导。 第六条县级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项制度,确保承包地确权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

第七条县、乡(镇)和村应当将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纳入总体工作计划。县、乡(镇)要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健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落实专项工作经费、指定工作人员、配备必要设施设备,确保档案完整与安全。 第八条承包地确权档案主要包括综合管理、确权登记、纠纷调处和特殊载体类,其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具有重要凭证、依据和查考利用价值的,应当永久保存;具有一般利用保存价值的,应当定期保存,期限为30年或者10年。具体应当按照本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见附件)进行收集并确定保管期限。 县、乡(镇)和村在组织归档时,对同一归档材料,原则上不重复归档。因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建立副本。 第九条承包地确权纸质档案应按照《文书档案案卷格式》(GB/T9705-2008)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等有关标准要求进行整理。 第十条确权登记类中具体涉及农户的有关确权申请、身份信息、确认权属、实地勘界、界限图表、登记和权证审核发放等文件材料,应当以农户为单位“一户一卷”进行整理组卷。 第十一条归档的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应当字迹工整、数字准确、图样清晰、手续完备。归档文件材料的印制书写材料、纸张和装订材料等应符合档案保管的要求。 第十二条归档的非纸质材料,应当单独整理编目,并与纸质材料建立对应关系。 录音、录像材料要保证载体的安全可靠性,电子文件和利用信息系统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勘测定界规程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勘测定界一般工作程序 1 5 实地调绘 2 6 平面控制测量 3 7 界址点的放样及界标的埋设 3 8 界址点测量 3 9 面积计算和汇总 4 10 勘测定界图 5 11 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示 例) 7 附录B (资料性附录)勘测定界图(样图) 16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土地勘测定界验收报告 19 前言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7年批准发布的《建

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试行)》。 本标准的附录A、B、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高延利、李万东、扈传荣、杨祝晖、张燕妮、温明炬、张炳志、张阳阳、刘天增 参加人员:韩琼、詹长根、朱国雄、何瑞东、胡凯、方思勤、谢玉周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引言 土地勘测定界(以下简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勘测定界工作,在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下,由有资格的勘测单位承担。 为实施项目用地审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程。

土地确权档案管理办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 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管理和有效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根据《档案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以下简称承包地确权)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数据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的总称,是承包地确权的重要凭证和历史记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是指承包地确权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利用等工作。 第四条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实施、分类管理、集中保管的原则。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应当与承包地确权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验收。 第五条县级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负责对本级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内承包地确权工作中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检查验收;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

归档和移交工作进行业务培训和监督指导。 第六条县级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项制度,确保承包地确权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 第七条县、乡(镇)和村应当将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纳入总体工作计划。县、乡(镇)要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健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落实专项工作经费、指定工作人员、配备必要设施设备,确保档案完整与安全。 第八条承包地确权档案主要包括综合管理、确权登记、纠纷调处和特殊载体类,其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具有重要凭证、依据和查考利用价值的,应当永久保存;具有一般利用保存价值的,应当定期保存,期限为30年或者10年。具体应当按照本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见附件)进行收集并确定保管期限。 县、乡(镇)和村在组织归档时,对同一归档材料,原则上不重复归档。因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建立副本。 第九条承包地确权纸质档案应按照《文书档案案卷格式》(GB/T9705-2008)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等有关标准要求进行整理。

南方CASS勘测定界版解决方案教学教材

南方CASS勘测定界 总 体 解 决 方 案 广东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South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二〇一〇年四月

1 前言 1.1金土工程介绍 “金土工程”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立科学、高效的国土资源形势分析、预测和信息服务体系,使国家能够直接、全面、准确地掌握国土资源信息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形成上下联动的规范、科学的网络化国土资源管理方式。 1.2金土工程对数据的要求 1.3土地勘测定界的概念 土地勘测定界(简称勘测定界、勘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1.4勘测定界需要提交的成果 (1)文字成果:勘测定界报告书 (2)图件成果:包括接图表、勘测定界图、项目用地范围图、控制网展点图(大型工程)(3)电子数据:包括电子报盘数据和勘测定界备案数据

(4)观测记录、计算手簿(作业单位存查) 勘测定界成果备案数据主要包括勘测定界报告书、勘测定界图、项目用地范围图、界址点成果表、面积汇总表。

2 CASS勘测定界版软件介绍 2.1 CASS勘测定界版软件简介 CASS勘测定界版是南方数码最新推出的一款专门针对于土地详查和土地勘界的专业数据处理软件。配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需要,从地形绘制、地籍成图、土地详查到最后的成果报告,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程,为土地勘测定界提供解决方案。 CASS勘测定界版主要功能是面向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以提高作业效率与简化作业员操作为原则,采用AutoCAD图形扩展属性管理技术,以GIS概念实现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双向联动,使用户在进行绘制土地勘测定界图、地籍调查宗地图与编制土地勘测定界项目成果表和报告书的工作中,从大量重复性绘制与计算统计等繁琐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彻底解决了计算统计数据容易出错的技术环节,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基础资料的科学性、准确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CASS勘测定界版软件设计参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TD/T 1008-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细则(农村部分)》 2.3 CASS勘测定界版的用途

承包权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国档局)

关于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农经发〔2014〕12号 发布日期:2014-11-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档案局: 为贯彻落实2014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中办发〔2014〕61号)精神,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工作,农业部、国家档案局组织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遵照执行。 农 业 部 国家档案局 2014年11月20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管理和有效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根据《档案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以下简称承包地确权)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数据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 材料的总称,是承包地确权的重要凭证和历史记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是指承包地确权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利用等工作。 第四条 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实施、分类管理、集中保管的原则。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应当与承包地确权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验收。 第五条 县级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负责对本级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内承包地确权工作中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检查验收;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和移交工作进行业务培训和监督指导。 第六条 县级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项制度,确保承包地确权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 第七条 县、乡(镇)和村应当将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纳入总体工作计划。县、乡(镇)要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健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落实专项工作经费、指定工作人员、配备必要设施设备,确保档案完 整与安全。 第八条 承包地确权档案主要包括综合管理、确权登记、纠纷调处和特殊载体类,其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具有重要凭证、依据和查考利用价值的,应当永久保存;具有一般利用保存价值的,应当定期保存,期限为30年或者10年。具体应当按照本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见附件)进行收集并确定保管期限。 县、乡(镇)和村在组织归档时,对同一归档材料,原则上不重复归档。因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建立副本。 第九条 承包地确权纸质档案应按照《文书档案案卷格式》(GB/T9705-2008)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DA/T22-2000)等有关标准要求进行整理。 第十条 确权登记类中具体涉及农户的有关确权申请、身份信息、确认权属、实地勘界、界限图表、登记和权证审核发放等文件材料,应当以农户为单位 “一户一卷”进行整理组卷。 第十一条 归档的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应当字迹工整、数字准确、图样清晰、手续完备。归档文件材料的印制书写材料、纸张和装订材料等应符合档案保管的要求。 第十二条 归档的非纸质材料,应当单独整理编目,并与纸质材料建立对应关系。

土地勘测定界内容

土地勘测定界内容 一、乙方服务内容 (一)主要工作内容: 1、土地调查 (1)、各村、社权属调查。 (2)、各村、社地类调查。 2、宗地及地类面积计算汇总统计; 3、勘界报告书编制及绘制勘测定界图; 二、执行技术标准 1、国家行业标准CJJ8-99《城市测量规范》; 2、国家土地管理局TD-93《城市地籍调查规程》; 3、199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印发《建设项目勘测定界技术规程(试行)》; 4、重庆市地籍调查补充规定; 5、重庆市建设用地征地勘界报件资料相关规定。 三、协作事项 1、甲方须作如下工作: (1)勘测定界过程中需在图纸上或实地确定具体征用土地范围。 (2)现实性较好的1:500地形图光盘及落实地形图所涉及控制点到实地; (3)征地区域涉及到的国有单位土地权属资料由乙方自行解决,甲方协助。 2、乙方须作如下工作: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市国土房管局勘界测量的技术规程要求实施工作,保证满足用地报件需要。 四、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在甲方规定时间内完成宗地及地类面积计算汇总统计、勘界报告书编制及绘制勘测定界图.

1 勘测定界一般工作程序 1.1 接受委托 具备勘测定界资格的单位,须持有用地单位或有权批准该项目用地的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勘测定界委托书方可开展勘测定界工作。 1.2 查阅有关文件 查阅由用地单位提供的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选址意见书及规划用地范围图;批准的施工设计和有关资料;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前期对项目用地的审查意见。 1.3 搜集图件及勘测资料 由用地单位搜集辖区内用地管理图、用地范围内的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权属界线图、地形图、基本农田界线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由专业设计单位承担设计的用地范围图以及比例尺不小于1:2000的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搜集用地范围附近原有平面控制点坐标成果。 搜集用地界址点拟定坐标(设计坐标)或与定界有关的参考资料。 1.4 现场踏勘、制定技术方案 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收集的控制点成果资料,了解项目用地范围附近的各级控制点的标石完好情况和现场的通视条件,以便制定合理的勘测技术方案。对于线形和大型项目用地还应调查了解交通和地理条件。 1.5 实地调绘 实地调查核实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土地利用类型界线、基本农田界线、已批准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范围线。将其测绘或转绘于工作底图上,同时对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调查核实。 1.6 勘测定界 界标的埋设与测定,测绘界址点的解析坐标。 内业计算、编绘勘测定界图、面积量算。 编制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