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研究

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研究

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研究
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研究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解说词 各位游客,这边是运河广场。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起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大家或许更多的是敬佩。确实,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运河,它的历史地位足以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各国就已经以军事目的开凿运河。隋朝,天下统一,中央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管理,打通各段运河,隋之后的历朝历代,运河不断地修道改造,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的干线,并沿用至今。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年10月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运河重放昔日的光彩。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新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路、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已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和水上旅游黄金线。 现在运河广场上人山人海,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便在运河广场上。运河广场是建在运河的东面,离开博物馆,穿过人群,便走到运河边,连接西岸是一座古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来杭州旅游!我们面前这条河,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它纵贯南北,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南北水上干线。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10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嘉兴的运河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1985年呼吁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郑孝燮、罗哲文两位权威专家曾说:“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 京杭大运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世事沧桑,运河几度兴衰。三年前,按照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要求,杭州全面启动“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一句话概括工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 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就是运河一期工程最北端——北星公园,它因紧邻北星桥而得名,大家注意公园里这7组江南水乡风格的建筑,它们是按“北斗七星”位置整体布局的,中间最高的观景阁取名北星阁,意喻北极星。夜晚上北星阁东望,可见广场上七星闪耀,非常漂亮。 请问有谁看过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的文章《故乡》?陈从周先生所说的“故乡”,就指运河边的青莎古镇。 大家现在游览的,就是依《故乡》描述设计的青莎公园,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浓浓古镇味,路边一丛丛的是芒草,园里还种了文竹和凤尾,樱花、紫荆花交杂其间,到了春天,你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2014-11-18 10:25来源:《前线》杂志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使得大运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也深受漕运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运河文化,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巩固 在隋唐之前,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凿的运河,如曹操、隋炀帝等人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永济渠等,都是以军事扩张为目的、用以运粮运兵的水上通道,那时的运河就如同中原王朝伸向北方的一只臂膀。金、元以后,南北运河的交通水利系统则成为北方政权站稳燕京、进军中原的重要依托。 自金朝迁都、燕京成为都城始,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奢靡的宫廷生活,要求物资运输的规模成倍增加,每年要有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华北、江南等地征收运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是比陆运更为方便快捷和省力的途径。金朝时曾开通闸河连接通州到金中都城,元朝初年也曾利用坝河、金口河进行漕运,但由于水源的限制,这些运道都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1293年,在郭守敬的设计领导下,元朝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工程:自昌平白浮泉筑渠西引,汇西山诸泉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经高梁河入积水潭;从积水潭往下顺皇城东墙南下,接旧金的闸河与潞河(今北运河)相连。这样不仅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更使得从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从此,江南来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内,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现出一片“舳舻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地沿通惠河穿行城中。 此后,明清两朝的京城也依旧是依赖着这条运河的供给,只是由于水源减少和水系格局改变等原因,将终点码头移出了城外。也就是说,从金、元始,北京地区的水源要不遗余力地满足一项新的功能——漕运。“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漕运乃京城重中之重,维系着北京的经济命脉。 有了这条生命线,城市的稳定与首都政治职能的正常发挥,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否则,后果将十分严重。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六年(1470)六月,北京周边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流民纷纷涌入京城谋生。而水灾导致的漕运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京城粮价的哄抬,迫使朝廷多次把官仓的储备粮投入市场以平抑物价,严厉打击奸商囤积和惩戒贪官赈济不力。还将国子监的部分生员放假回家,派五城兵马司把数以万计的云游僧人逐还原籍,以减少京城人口对粮米的消耗。 物资保障只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运河的开通,更增强了朝廷政令的通达以及对全国的掌控,也是体现国家对沿岸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新渠道。疆域辽阔的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偏于国家版图的东北,而有了大运河,也就有了一条强化南北联系、及时掌控江南社会动态的通道。 运河与北京文化中心的形成 运河对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大运河对外传播京师文化、南方士人的北上交流,促进形成了北京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传播力以及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它,有了广泛的人员来往、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交流融汇等等,既能将京城文化流传到全国各地,也使北京吸收各地文化元素,兼容并蓄集大成,从而形成引领文化潮流、对全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文化中心。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有全国的最高教育机构,也是科举时代举行会试的地方。南方士子以此为契机到京师访学就试,不少人就是沿着运河从水路北上,写下了许多文笔绚烂的游记或记游诗。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在清顺治十年(1653)以幕僚的身份从浙江嘉兴到杭州,在杭州坐船沿着大运河到北京。顺治十三年(1656)返回杭州时,走的仍然是大运河这条水路。记录谈迁行程的《北游录》,描绘了运河两岸的地理风物,留下了他在京期间拜访藏书之家、考察文物古迹,以及与京城士绅文人交游活动等记载,为今人探求明清时期北京及运河沿岸之风土人情的宝贵

京杭大运河规划分析以及相关思考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规划分析以及相关思考 我国主要河流受地形限制,都是从西向东而流。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通过开凿运河造成腹地广阔的水路交通网,以弥补东西向河流的不足。因此,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但在隋朝以前,运河都是地区性的,且流程也较短。隋朝统一后,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利用天然湖泊,疏浚古运河,重开一些新渠道,第一次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 历经千余年, 一度成为古代中国沟通华北、中原与江浙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沿河上百座城镇商阜的兴起和商品贸易的发展,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军事防务、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探讨和借鉴京杭大运河恢弘的大水利规划思想, 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与综合治理措施的不同方面, 传承博大精深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京杭大运河工程规划的借鉴 1.大水利规划思想的借鉴 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末年, 开邗沟, 沟通江淮, 奠定了今日淮扬运河的基础;隋朝统一中国后, 隋炀帝杨广登基的次年便下令开凿南北大运河, 对邗沟也进行了整治。公元605年开成通济渠、公元608 年在黄河北岸引黄河水开挖永济渠至蓟城(今北京) 、610年又开江南运河, 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送余杭(今杭州)入钱塘江, 至此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部告成, 曲折连通了京杭两地。后来的元、明、清三朝, 均在北京建都,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 而漕粮又多取之于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对当时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起着巩固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巩固了国家军事防务。京杭大运河的工程位置及线路规划, 充分体现了大水利的规划思想。河线绵延上千公里;流经江、浙、鲁、冀、津、京六省市;联通钱、长、淮、黄、海五水系;贯穿华夏大地与南北、弥补中国南北方向无天然河流之短、扬内陆水上运输之长, 创我国南北漕运之盛世。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2.京杭大运河规划中对湖泊的利用的借鉴 我们的先辈们, 在京杭大运河的规划中, 巧妙地利用湖泊资源, 既能有效地缩短了河线、节省了工程量, 又多无水源匮缺之忧。 (1)邗沟串联了众多湖泊 邗沟(今淮扬运河)的修建沟通了江淮, 奠定了今日淮扬运河的基础;张纶, 为避航行湖区风浪之险, 且便利船舶拉纤, (2)早期江南运河对湖泊的利用 江南运河稍早于邗沟, 是苏州至长江之间最早的运河, 沿途利用了长荡、蠡湖、杨湖、渔浦等湖泊。江南运河的南北两端, 如北段的望亭以北和南段的钱塘江北岸等地, 地势高仰, 运河航运用水, 常需依赖江潮补给, 冬春枯水季节或低潮, 河水常涸竭而影响航运。 3.京杭大运河水利建设对扬州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1)大运河带来了扬州的经济繁盛 中国古代,发展内河航运是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唐代扬州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处于江、河、海交叉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随着大运河的贯通,唐代的

丝绸之路景点介绍

天山天池天山山脉全长2500公里,横亘亚洲腹地,为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天然分界线。天池处于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的山腰,平面海拔1928米,素为有名的游览胜地。1982年,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风景名胜区。天池古称"瑶池",地处天山博格达峰北侧,位于阜康市南偏东40余公里,距乌鲁木齐市110公里。“天池”一名来自乾隆48年(公元1783年)乌鲁木齐都统明亮的题《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碑记》。 据史书记载,公元1219年,道教全真派首领长春真人邱处机,应元太祖成吉思汗诏命,率弟子西行,一路讲经布道,修寺建观,赋诗抒怀。这位走遍名山大川,具有仙风道骨的长春真人到过阜康,登临天山瑶池和博格达峰后激情难抑,写下千古流传的诗篇《宿轮台东南望阴山》: 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 岩深可避刀兵害,水众能滋稼穑干。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画图看。 并亲率弟子,在天池西岸台地上,修建道观铁瓦寺。铁瓦寺因青砖砌墙,铁瓦铺顶而得名。清代乾隆、光绪年间,天池道教达到鼎盛时期,铁瓦寺成为新疆道教的中心。天池铁瓦寺在历史上三建三毁,现在筹划在原址处再修,重现铁瓦寺当年风采,弘扬国教道光。 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吐鲁番景观(20张)历史悠久,有四千年文字记载。文化积淀深厚,从最早的交河故城,到高昌故城、坎尔井、苏公塔、维吾尔古村落,已发现文化遗址200余处,出土了从史前到近代的4万多件文物,出土文献中仅文字就达24种之多,大量的文物和史实说明,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 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3公里的一座岛形台地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最早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西汉时,这里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车师前国”的都城。唐代为西州所辖之交河县。唐王圾朝派驻西

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图文

大地史诗——京杭大运河(图文) 2006-7-9,17:53:48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今天,着名的水利专家郑连第先生将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解读。 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 今天的大运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疏浚的河道。自隋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大运河始终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纵贯南北的津浦(从天津到南京的浦口)铁路通车之后,大运河就渐渐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为区域性的交通网。不少河段出现淤塞,一到枯水季节即告断航,在某些时期,甚至造成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用煤告急。近年来,大运河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中,大运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大运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开,清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示意图,了解的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概貌。 2、通过访问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中国古代交通的概貌;掌握一定的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在地图上走丝绸之路和寻访大运河,设计旅游线路。 4、在讨论、辩论如何正确评价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二分法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二分法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八年级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即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配合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及其他教学方式,使同学在问题情景中进行思索,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交通在传承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更使情景交融,达到理解深化的意图。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和京杭大运河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交通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我们通过访问“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了不少信息。下面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北沙漠的骆驼商队、河流交错江南的舟船等;古代主要的陆路交通网——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水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海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 [点评]很好!交通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克服种种困难,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披荆斩棘,驯服大河湖泊,闯过汹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沟通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示]现代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录象片段引入——丝绸之路。 [板书]丝绸之路 (新课教学) [活动]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合作收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并作简单讲解。 [提问](1)丝绸之路起与何时?从这个动听的名字中你想到些什么? (2)谁愿意展示自己绘制的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讲讲大致的路线。 (学生思考后回答,展示绘制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并讲解) [展示]课件中的“丝绸之路的起点”、“玉门关遗址”、“楼兰故地”“火焰山”图片。 [探究]这些写满沧桑的残垣断壁昔日是怎样的风貌?丝绸之路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使这些商队在茫茫戈壁、沙漠上穿梭? (学生讨论,共同探究) [叙述](指图)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安息、即今伊朗一带,再到亚洲西部、即西亚、地中海东岸,从意大利半岛兴起的一个国家罗马。简单地说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连罗马,沟通了世界的东西方,连结了欧亚两大洲。至于为什么德国地理学家给它起了这个动听的名字——丝绸之路,是因为当时这条路的开辟主要是为了运输中国特有的丝和丝绸,当然也是表示西方对中国丝绸的特别珍视。应当说明的是,这条道路不仅仅是运输丝绸,中国的陶瓷、铁器、漆器等运到西方,而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板书]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提问]有人说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你认为呢?你呢从教材中找到事实依据吗?

关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质管理调研报告22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环境 管理调研报告 1关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上世纪末,杭州市的运河水环境恶化程度趋于不利,与杭州历史文化名和风景旅游名城不相协调。而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生态杭州”,开展运河综合整治,要为运河“申遗”做好准备,需要运河有一个良好的水环境。自 2000年5月起,政府组织开展运河治理活动,通过截污、清淤、配水、驳岸等综合措施改善水环境,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 当年完成了运河底泥清淤约200万m3,通过三堡船闸输水通道每天引入钱塘江清洁水源50~100万m3。配水入运河,在当年召开的首届西博会前就实现了消除黑臭现象。以后数年里,旧城改造截污纳管率达到60%左右,减少了污水排入运河总量,并建成了四格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83万m3占总污水量的75%以上。由于城市发展迅猛,旧城改造也不能一蹴而就,城郊结合部污水的排放管理难度较大,引钱塘江水与三堡船闸营运的矛盾突出等原因,仅从三堡船闸现有输水廊道引水,每天进水量不能满足需要,使得进一步改善运河水质符合环境水质的要求,遭遇了“瓶颈”。如何运用有效的管理办法,打破“瓶颈”,这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调研目的 通过了解运河杭州段存在的水质问题以及政府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运用自身所学对环境政策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调研时间: 2011年11月11日—11月13日 四、调研人员: 陈聪,陈卫芳,甄丽婷,虞儒鹏,游伟婷

五、调研方法: 文献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电话访谈法。 六、调研过程 阶段一: 发现问题,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了解运河杭州段水质基本状况。 阶段二: 参观运河博物馆,坐水上巴士(从武陵门码头至拱宸桥)实地了解水质状况。 阶段三: 拟定访谈内容,拜访市林业水利局和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 阶段四: 汇总访谈内容,撰写调研报告。 七、调研结果分析 (一)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概况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运河是杭州的母亲河,杭州因湖而名,因西湖而闻名于世界;因河而兴,杭州这个城市真正兴旺发达还是靠运河。 运河杭州段自三堡船闸起到余杭与桐乡交界处大麻镇,总长约49km,河道面宽平均80m,主航道日常水深4m,平均深 2.31~ 4.77m。两岸汇入运河的支河在城

京杭大运河介绍(最新)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想知道更多关于京杭大运河的知识吗?随来看看吧!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或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在隋、唐、元、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过多次疏浚。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景点简介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临清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两种流向:节点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节点1与节点2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 至2012年,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 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市以南、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主要景点通惠河 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当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北运河 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姓名: 高倩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管理42 学号: 2224224 指导教师: 秦淳霞职称: 讲师 2007年6 月30日 XX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高倩 指导老师秦淳霞 摘要: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京杭大运河沿线旅游资源,提升古运河的整体历史文化价值,重新发 挥古运河在当代的旅游文化功能,为古运河沿线城市的申遗工作做好准备。本文通过阅读近二十年来有关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资料,回顾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运动变迁,全面介绍了两岸城市旅游景点,并对运河旅游开发与保护实践状况做了评估,展示了当代南北沿河城市对运河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指出了今后运河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A summary of tourist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Student majoring intourism management Gao Qian Tutor Qin Chunxia Abstract:For protecting and exploiting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Grand canal, exerting tourist functions of the old canal, getting ready for the cities along the Grand canal apply for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Grand canal, overall briefs the scenery spots along the Grand canal, estim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ituation for the canal by reading abundant of literatures between1999and2007, then exhibits the progress of analysis about tourist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points out the shortings of analysis and theory research from cultureprotectionangle. Key words:The Grand canal;canal culture;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 protection 京杭大运XX起XX拱霞桥,北至积水潭,纵贯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流经XX、XX、XX、XX、XX、6省市,全长18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我国古代贯通南北的唯一交通大动脉。它与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今,万里长城虽已废弃不用,但早在1987年便被列入了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而千里运河作为中国独一无二“活”的文化遗产,却不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主要原因在于运河两岸的资源分散、缺乏科学系统的资源分类整理和统一合理的发展规划,致使两岸资源如同散落的明珠,大大降低了大运河的整体文化价值。因此在新时代如何保护古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其深厚内涵,让古老的运河在新世纪焕发生机和光彩,是我们当代人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各位朋友,欢迎来杭州旅游!我们面前这条河,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它纵贯南北,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南北水上干线。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10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嘉兴的运河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1985年呼吁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郑孝燮、罗哲文两位权威专家曾说:“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 京杭大运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世事沧桑,运河几度兴衰。三年前,按照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要求,杭州全面启动“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一句话概括工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 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就是运河一期工程最北端——北星公园,它因紧邻北星桥而得名,大家注意公园里这7组江南水乡风格的建筑,它们是按“北斗七星”位置整体布局的,中间最高的观景阁取名北星阁,意喻北极星。夜晚上北星阁东望,可见广场上七星闪耀,非常漂亮。 请问有谁看过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的文章《故乡》?陈从周先生所说的“故乡”,就指运河边的青莎古镇。

new京杭大运河(教学设计)

京杭大运河(教学设计) 一、依据课标: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内的交通线——京杭大运河,生动展现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结合当今形势,大运河某些河段仍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大运河作为一个遗产整体需要我们尽力去保护、开发,为南水北调和申请世界遗产作好准备。为了充分的引导学生,特将京杭大运河独立出来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讲清京杭大运河的概况及作用;能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大运河的开凿,既肯定大运河在政治、经济、南北交通上的作用,还要看到大运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比较,明确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角色扮演,能据图描绘出大运河纵贯的六省市、五大水系、四河段、三大城市。通过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明确大运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学生意识到既要开发也要保护古老的运河文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今天的价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准备:《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和视频,京杭大运河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复习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四、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1假如你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们打算到北京去观看2008年的奥运会比赛,会选择哪种交通方式?(学生回答)然后提问学生:要是在唐朝,你有哪些交通方式可选,你会如何选择?学生回答:陆路运输、水路运输。在古代,水路运输相对于陆路运输有哪些优势呢?(运费低,运量多)走哪条水路,——京杭大运河 方案2我们的运河在世界上有何地位? 比一比出示世界运河表:国名运河名长度开凿年代埃及苏伊士运河172.5千米1859年巴拿马巴拿马运河81.3千米1881年中国京杭大运河1794千米608年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呢?(算一算京杭大运河的长度是其他运河的几倍?)世界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最早开凿的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巴拿马运河的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引言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是开凿最早、跨越距离最长的人工运河,与万里长城、印度佛家大佛塔、埃及金字塔并称为世界宏伟的四大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成果和结晶。随着现代化文明的推进,大运河原有的功能已经下降,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一种精神财富,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杭州是文明中外的旅游城市,是京杭大运河的起讫点。随着近年杭州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京杭运河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西湖让其闻名中外后,杭州市政府又开始着手打造古运河这一品牌,让其成为杭州的另一个标志。为此杭州已将运河整治工程列为“十大工程之一”,并提出“延续历史文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杭州市委、市政府于去年提出了“打造运河工程”的发展战略。在京杭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显得犹为重要。不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会对运河造成破坏。我们的研究通过对目前运河保护和开发的社会效益的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我们合理的见解和建议。这一方面能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公众对京杭运河的关注度和支持度。 研究目的 通过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考察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社会效益,探索在运河保护和开发中的不合理行为及其原因,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运河保护和开发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以此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可作为政府相关作为的参考并得到其重视。 研究的意义 对历史的意义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与汗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京杭大运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对运河功能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航运、生态等功能仍然及其重要,并增加了一定旅游功能和商业功能。在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下,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其各项功能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功能完善极其重要。 现实意义随着近年杭州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京杭运河越来越受到关注。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运河工程”的发展战略。在京杭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显得犹为重要。不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会对运河造成破坏。通过科学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将对运河的保护和申遗起到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解说词各位游客,这边是运河广场。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起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大家或许更多的是敬佩。确实,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运河,它的历史地位足以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各国就已经以军事目的开凿运河。隋朝,天下统一,中央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管理,打通各段运河,隋之后的历朝历代,运河不断地修道改造,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的干线,并沿用至今。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年10月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运河重放昔日的光彩。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新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路、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已形成了一条以

大运河文化

感受“水文化”的神奇 —大运河文化讲座有感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是自然之子,水则如同孕育生命的母亲。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黄河和长江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但我们却不能忘记历史上还有一条河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就是曾经联通南北的水上生命—大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大运河的背景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这次讲座则更侧重与从经济文明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 全新的大运河文化。 在诸位优秀讲座老师的引导下,同时包括自己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我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运河文化的内涵也是如此,但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内涵,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历史景点

浙江省有14个遗产点被选入“立即列入项目”,其中杭州段就占了7个。这7个遗产点有什么历史渊源,和运河有着何种联系,现状又如何?不妨一起跟着我们,沿运河从南到北走一遭。 水利通判厅遗址(含乾隆御碑) 水利通判厅,多数人可能不了解,但是说到乾隆御碑肯定不会陌生,它立在塘栖水北街耶稣堂西侧,3米多高。据记载,1751年,乾隆南巡苏浙皖三省,结果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除了免地丁钱粮三十万两,还特将“圣谕”刻石。 运河综保委工作人员介绍,近期在御碑北侧,考古发现一处古代建筑遗址,后证实就是明代水利通判厅故址。因当时盗贼出没,危害水上治安,而设此机构负责捕盗、兼管水利。最高长官为通判,相当于副市长。文保部门仍在对遗址进一步的考古。 洋关旧址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于在杭州设立“海关”开港通商,当时全称为“杭州关税务司署”,即人们所说的“洋关”,是杭州最主要的征税机关,也是运河货物进出的枢纽。 现在去市二医院内,就可以看到洋关旧址,三幢二层红砖建筑。市二医院保卫科的老同志回忆说,其实建筑原本有四幢,其中一幢早些年拆了。这三幢老房子去年入选省级文保单位,目前用做办公用房、图书馆。 通益公纱厂旧址 拱宸桥西的扇博物馆,就是通益公纱厂的旧址所在,里面还保留着公纱厂的4幢旧厂房,其中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建筑,就是当时的生产车间。 通益公纱厂是杭一棉前身,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南浔巨富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王震元等筹募股本,历时八年得以开工。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见证了杭州近代工业发展。 杭州拱墅运河历史街区 小河直街,起源于唐宋时期杭州城外一草市,清代发展成水陆码头。当时这一带,因为靠河相当繁华,酒坊、酱坊、打铁铺、碾米店林立,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没落。2008年,进行历史街区综合保护,原住民回迁,2009年正式开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