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主讲:文霞云

讨论签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体会简单对话之下蕴涵的丰富意义;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点

1.体会简单对话之下蕴涵的丰富意义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教学难点

小说的叙述视角

教学设想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设置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准备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

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惟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和唁电的人。他是谁?

二、作者介绍

三、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提问:《桥边的老人》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从哪里看出来?故事的人物、情节、环境分别是?

明确:共和军与法西斯交战之前,百姓撤离的场景。

课文原文:

“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

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四、二读课文

(一)研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提问: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大战之前的场景。

参考:忙乱“涌过桥去”“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疲惫“尽是尘土”“蹒跚地爬上陡坡”

小结: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

实效果的画面。这种用白描手法来展示战争的场面的手法早在唐朝时早有人运用,(展示如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杜甫《兵车行》

(二)“有限视角”分析

过渡:

小说在忙乱的撤离场景中展开。然而,小说并未正面描述战争场面的激烈,也没有描述百姓在撤离途中被轰炸的惨景,而是在“老人”和“我”之间展开了对话。

1、提问:“我”和“老人”在小说中分别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参考:“老人”是撤离的人群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老孤苦的西班牙人;“我”可能是一个侦察兵,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2、叙述视角、叙述人称

过渡:

小说就是由“我”这个人物展开叙述的,小说所描述的就是“我”所说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还有“我”自己的动作。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补充: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

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因为“我”看到的、听到的是有限制的,所以,小说呈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我们读者所读到的也是有限的。

小说还有一种视角是全知视角。例如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断: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务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莫泊桑《项链》

3、提问:请比较课文和这段文字,说说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叙述有什么区别?参考: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其他部分内容隐藏起来,读者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4、根据上面的介绍,请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的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参考: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五、小结

六、作业

细读文中“老人”和“我”之间的对话,认真品味对话后面的内容。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桥边的老人》中,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他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那些事呈现出来,而不对他们的对话作任何判断。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他让我们凭借小说所透露的信息推导出整个故事。我们能读出哪些呢?

二、三读课文,感受内涵

过渡: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在“老人”和“我”的对话之间展开。

1、深入探讨,相互交流:仔细品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小组活动,再全班交流)

参考:(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提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这一细节透露出老人对故乡浓厚的情感。因为是谈到他的故乡了。老人“微笑“与第一段中的场面描写中的“紧张、忙乱”的人们显得格格不入,透露出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沉浸在故乡的温暖回忆之中。

“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最后”一词意义丰富。老人热爱故乡,他不愿意离开故乡,更不愿意离开他那些心爱的动物,但是战争迫使他失去了一切。“最后”把那种不愿意离开而又不得不离开的矛盾和痛苦心情透露无

疑。

(2)“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提示: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

“最后几辆车”——这简单几个字有着多重含义。第一:暗示老人的命运。因为如果老人没有搭上这最后几辆车,意味着他要永远地留在战场上,意味着老人的生命凶多吉少。第二:暗示情节的发展。“最后几辆车”意味着人群逐渐减少,这暗示战争越来越临近,把战争的那种紧张感透露出来。“我”在为老人处境深深担忧,但老人似乎不十分关心这一点,他更多地牵挂的是他的小动物。

(3)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提示:“疲惫不堪”“茫然”“瞅”等词语都透露出老人的命运堪忧。

老人几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在老人的话语里,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老人对动物十分的牵挂担忧,充满爱心,另一方面,我们似乎又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

(4)“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提示:“坐了下去”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其实老人自己也是战争中的弱小者无助者,也即将被战争无情地吞噬。

(5)“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最后说的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却意味深长。可能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确:——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得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2、“冰山理论”

①理论

②提问:在《桥边的老人》中,露出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和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分别可能指什么?

参考:

八分之一被显露在外面,反映的是老人的孤独、无助。但是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是作者所省略,可读者能强烈感受到的内容,包含:战争的残酷性,社会动荡,死亡,对战争的谴责,对和平的向往,战争对人性的压迫,呼唤人性的回归……

三、主题分析

设计提问:“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当你的生活中,连亲人都没有,只有动物相依相伴时,动物就如同亲人一样了。在人们自顾自的逃离中,动物是最无助的,他们被抛弃,无辜的面对人们制造的炮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的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然而,在老人的眼里,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因此,我们说,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四、应用拓展

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1:

我应该留下吗?不!留下意味着死亡。我还是随大家一同逃亡到巴塞罗那吧。也许那儿会是天堂。但是,但是……在那边我没有熟人,没有熟人。我该走吗?走吧,走吧。不,不,我应该留下,留下陪着我的家乡一同遭受残酷的战争,我的亲人----猫、羊、鸽子,不知道怎么样啦?

参考2:

这些都是什么,我还在等待……等待。和他们去吧!拖着我疲惫的身躯,跟着众人走吧!不!我的猫!我的亲人。但……还是,不,我要留下来,我不要苟活在这世界上。我只是在照顾动物。死!死也要留下!愿我能与上帝指明的意愿同在。死去吧!

参考3:

我只想和我的动物待在一起,可是我现在却在这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呀?天哪!我七十六岁啦。我走不动啦。可是……前方是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谁愿意搭理我这个无家可归又衣服尽是尘土的老人呢?

五、总结

六、作业

七、课后反思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3.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叙述的有限视角。 2.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年-1961年),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4.海明威名言

《桥边的老人》巩固练习

《桥边的老人》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以下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蹒跚脚踝岔路变幻莫测 B、踯躅撇开瞅见嘎然而止 C、踌躇裸露珊瑚彤云密布 D、蹉跎疲惫忧虑歇斯底里 2.依次填入以下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1〕〝你没家?〞我问,边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2〕我的任务是过桥去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3〕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 A.注视侦查暴发; B.凝视侦查爆发; C.凝视侦察暴发; D.注视侦察爆发。 3.以下加红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课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残酷的战争把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D.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迷惘的一代〞这个称呼的来历,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

B.人们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应该以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来写作,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坛的竞争和繁荣作出他们自己的贡献。 C.批评家称海明威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没有必要的那些〝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D.海明威在19岁时被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自愿到意大利去做救护车司机,结果在皮亚韦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弹片击中了他,负了重伤。 5.以下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用不同的方法,即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方法,可以表达同样的主题——人的忍耐力,或者说:人敢于和不可知的自然拼搏的能力。 B.说起这两三年,在京都,地震啦、旋风啦、火灾啦、饥馑啦,等等,灾难一起起地接连不断。 C.我们能分辨出这是出自一个作家之手吗?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小说里,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说话。 D.?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6.以下有关课文及作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凭?桥边的老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永别了,武器? ?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B.?桥边的老人?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战争毁了他们的家园,使他们流离失所。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对善良的人性的揭示是这部小说的主旨。 C.?桥边的老人?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D.?桥边的老人?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如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啊。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 课文内容的研习、互相讨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预习全文 2、了解海明威相关资料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课文研习 (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1、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A、第一自然段: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B、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 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 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 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二)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三)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四)具体解读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文学类文本[美国]海明威《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踩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一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

桥边的老人

人教版高二年级《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三、学情分析 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五、重点 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 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 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桥边的老人(4课时)

桥边的老人(4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难点: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指导: 讨论法、点拨法、分析法、训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一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人类战争史。而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所以战争是应该诅咒的,而更应该诅咒的则是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更不能总是流于战争表面的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来烛照人性中常常隐藏着的那些正面与负面。 (一)准备与预习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他毕业前两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海明威左眼有毛病(当初训练拳击的时候意外伤到了左眼,视力下降,从那以后他左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过),不适宜去打仗,于是他选择工作。1917年,进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六个月之中,他采访医院和警察局,也从《星报》优秀的编者威灵顿那里学到了出色的业务知识。 1918年5月海明威开始投身战争,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呆了一个星期。在这个星期最后一天的下半夜,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他拖着伤兵到后面去的时候,又被机关枪打中,他总共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左膝盖被机枪打碎。他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大多数弹片都取了出来,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保留在他的身上。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1961年,终用猎枪自杀。 ①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②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又名:《战地钟声》)(1940)。③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部) 编写人:审核人: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3、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4、海明威名言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打败。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海明威自题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啦!

《桥边的老人》课文原文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③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桥边的老人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桥边的老人课文

桥边的老人 [美国]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

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桥边的老人阅读附答案

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注】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12.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3.小说中画线句子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14.小说中老人反复念叨自己的小动物,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15.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原则:“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 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6分)12.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敌将临、人们仓皇逃命的战时景象,鲜明地勾画出了这个满身尘土、疲惫不堪的孤老头的人物形象,为小说创造出悲凉的气氛。【变式题】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①交待故事的结局;②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④以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13.①“木然”表现老人身心疲惫,陷入了绝望;“不再对着我讲了”,表现老人不再期待“我”为他分忧。②“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后句中的“只是”二字意味深长,交织着“怨”“冤”之情,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4分,每点2分)14.①小动物是老人的精神寄托,这样写体现了老人博大的爱心与素朴美好的人性;②弱小生命被战争摧残与扼杀,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4分,每点2分)15.①小说采用有限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故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主讲:文霞云 讨论签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体会简单对话之下蕴涵的丰富意义;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点 1.体会简单对话之下蕴涵的丰富意义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教学难点 小说的叙述视角 教学设想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设置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准备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教案

1、《桥边的老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重点:通过情节的探讨把握小说的主旨。 教学难点:感知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桥边的老人》。首先让我们走近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 二、介绍与作者相关的情况 1、海明威传奇的一生 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2、主要作品 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3、风格特点:

桥边的老人阅读答案

《桥边的老人》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 阅读《桥边的老人》,完成下面问题。 1.联系全篇,回答问题(6分) (1)开篇描写车和人“涌过桥去”的场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反衬老人的镇定不动(对故乡的依恋不舍);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3分) (2)为什么老人“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3分) 答:他太累,走不动了;他舍不得丢下与自己相伴的动物;他对家园深怀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一片茫然。(3分) 2.文章多次写老人的唠叨:“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可是,另外几只呢,”“可是山羊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答:表现老人对动物的关爱,以及离别动物时的痛苦与不舍(2分);人类与动物相处的温馨都被剥夺了,揭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2分) 3.文章中的“我”问老人对于政治的态度时,老人说“政治跟我不相干”。谈谈你对作者设计这段对话的理解。(3分) 答:作者借助这段对话,表达对战争、政治的厌恶与

反对,对玩弄政治的人的讽刺:虽然说老人与政治不相干,但是政治引起的(或政治家挑起的)战争却扰乱了老人的生活,给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4.小说中的人物“我”是什么身份的人?“我”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答:“我”是个共和军战士、侦察兵。(1分)“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人;我与老人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由“我”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通过“我”的感触表达文章的主旨;通过“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突出老人的形象 5、这篇小说最大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篇小说表现的是战争主题,作者摄取生活中的老人与小动物作为叙事对象有何用意?(4分) 答:人物对话。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个性和心理展示都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老人与小动物是弱者,是无辜的受害者,作者关注弱小生命被战争摧残与扼杀,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6、“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几句话蕴含的意思。(6分) (1)“木然”“不再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了绝望,不再期待眼前这位催促他赶快离开的年轻人

《桥边的老人》阅读解析

《桥边的老人》阅读解析: 钢丝边眼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人形象模糊,眼镜却很惹眼。作用或有二:恰似摄影镜头,可以定格老人神情;又如一道监狱的铁栅栏,隔离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联系后文“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尽是尘土:战争甚嚣尘上;老人风尘仆仆。 涌:人群拥挤,逃离心切。 蹒跚、爬:负重,迟缓,行进艰难。 嘎嘎:军需物资多。 抛:无情。赋予上文“嘎嘎”以幸灾乐祸的得意。 齐到脚踝:自然想见《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句。 踯躅:迟疑?留连?有所期待? 却:前后反差。 累:身心俱疲? 走不动:处境堪忧。 侦察:人物身份。 稀稀落落:人群渐行渐远,冷清。 可是:反衬出孤立无助。 对话中交代人物。有限视角。 露出笑容:故园最亲。 微笑:温馨胜于辛酸。 那时:深情追忆。老人主动倾诉,联系后文出现的“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 噢:漫不经心。 照料动物:朝夕相处,难以忘怀。 最后:语含自豪。 老人外形描写的重复强调。 只得:于心不忍,无可奈何。 凝视:职责所在。联系后文两次出现的“注视”。 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联系后文“神秘莫测”。《白象似的群山》中女孩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灰褐色的干巴巴的乡野与埃布罗河两岸的农田和树木,暗示着生育与手术的抉择。此处是否可以看作生存与毁灭的难以预测。 神秘莫测:形势难料,生死未卜。 始终坐:坐以待毙?注意“遭遇战即将爆发”。 一共三种:细数家珍。 炮火不饶人:语重心长。《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投弹军官威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时被德军手榴弹击中的情形令哈里终生难忘。 最后:令人紧张。 没家:孤苦无依。因战争而家破人亡? 只有:相依为命。联系上文的“两只羊……四对鸽子”。 猫会照顾自己:下文一再重复。 简直不敢想:战火无情,动物何罪。 此句问得突兀而生硬,似随口敷衍,实泄露作者情绪。 不相干:态度鲜明。不愿与政治沾边,但政治家挑起的战争却直接扰乱了日常的生活秩序,实际上又最相关。

桥边的老人阅读答案

《桥边的老人》阅读答案(2) 《桥边的老人》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 阅读《桥边的老人》,完成下面问题。 1.联系全篇,回答问题(6分) (1)开篇描写车和人“涌过桥去”的场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反衬老人的镇定不动(对故乡的依恋不舍);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3分) (2)为什么老人“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3分)答:他太累,走不动了;他舍不得丢下与自己相伴的动物;他对家园深怀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一片茫然。(3分) 2.文章多次写老人的唠叨:“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可是,另外几只呢,”“可是山羊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表现老人对动物的关爱,以及离别动物时的痛苦与不舍(2分);人类与动物相处的温馨都被剥夺了,揭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2分) 3.文章中的“我”问老人对于政治的态度时,老人说“政治跟我不相干”。谈谈你对作者设计这段对话的理解。(3分) 答:作者借助这段对话,表达对战争、政治的厌恶与

反对,对玩弄政治的人的讽刺:虽然说老人与政治不相干,但是政治引起的(或政治家挑起的)战争却扰乱了老人的生活,给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4.小说中的人物“我”是什么身份的人“我”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答:“我”是个共和军战士、侦察兵。(1分)“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人;我与老人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由“我”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通过“我”的感触表达文章的主旨;通过“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突出老人的形象 5、这篇小说最大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篇小说表现的是战争主题,作者摄取生活中的老人与小动物作为叙事对象有何用意(4分) 答:人物对话。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个性和心理展示都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老人与小动物是弱者,是无辜的受害者,作者关注弱小生命被战争摧残与扼杀,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6、“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几句话蕴含的意思。(6分) (1)“木然”“不再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了绝望,不再期待眼前这位催促他赶快离开的年轻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