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不同

——关于伊壁鸠鲁提出原子偏斜运动理论及其影响

10081530208 闫鑫蕾 2008级物理系2班伊壁鸠鲁14岁从师德谟克利特,成为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忠实继承者,并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加以修正和发展,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除了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直线下落和互相排斥运动外,原子还有偏斜运动——有的原子因其内部原因而自动地脱离其原来的直线运动轨迹,向旁边倾斜出去。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之所以在关于原子运动上会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原子论”对于原子理解有不同的出发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直线运动、排斥运动只是产生在原子间的外在的、强制性的运动,并没有办法解释产生于原子本身的概念规定的、自为的运动是什么,可见,德谟克利特并没有从原子本身来研究原子特性,忽略了原子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原子内部的矛盾。而伊壁鸠鲁的偏斜说形象的实现了原子内部包含的矛盾,正是因为原子的偏斜,原子间才有了冲击和碰撞,世界才得以形成。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成为了世界多样性的最原始论证。

德谟克利特通过世界的多样性来界定原子,可见他对世界的理解有些单一和片面,认为只有必然性统治着世界,人一定要受到必然性规则的支配。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偏斜理论肯定了偶然性的存在,他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原子偏斜运动中同时产生,那么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运动偏斜的学说强调了运动的偶然性,这对于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必然性的思想提出了重要的修正。

这样的不同对于两个人的认识论也有着一些影响,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公民也跟着灭亡。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制约的。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的互相碰撞而形成的漩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而伊壁鸠鲁反对贵族奴隶主专横统治,十分维护个人自由,尽管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定神是最高法则制定者,也就是对必然法则的藐视。所以他否定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义,反对把贵族的统治神化和绝对化。人的灵魂是有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具有脱离直线做偏斜运动的倾向,那么人的行为也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他斥责对神的崇拜和迷信、藐视生命,强调事在人为。伊壁鸠鲁指出,单纯的必然性取消了行为的道德责任,单纯的偶然性则使人生陷入命运的不稳定,人应当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行为才能进行道德评价,给予建立和惩罚。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同样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对原子运动的不同理解也对他们未来的生活道路产生了影响。德谟克利特认为人为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觉妨碍了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感性世界时主观假象,他怀疑所有感觉得到的东西。德谟克利特的一生由于这种怀疑成为了怀疑并探索的一生。他致力于追求超于感性知觉的真实性,一生的足迹走遍半个世界,求学不倦,甚至为了不被感性的目光蒙蔽了理智弄瞎了自己的双眼,最后带着对知识的绝望离开了人世。而伊壁鸠鲁恰恰相反,他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他认为人们在世界中能获得愉悦,这使得他热爱哲学,热爱思考,相信自己对身边一切的感知和思考,致力于从哲学思考中获得快乐,临终前洗了热水澡,喝了葡萄酒,安然而平静的离开了世界。对于偶然性的肯定使得伊壁鸠鲁有信心的实践着自己的快乐哲学,对世界的认识与作用成为他什么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的快乐来源,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对抗,世界有了人的温度,而人赋予了世界自己的理解与要求。

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 年(1)。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 年—前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

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 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认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感觉一致,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消灭、运动和多样性。在对现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认为没有虚空就无运动的人,他宣称虚空是非存在,而存在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非存在;因为严格地说,“存在”就是完全充实。但这样的充实不是一,而是无限多,只是由于体积太小,不能为肉眼所见。它们在虚空中被移动(因为虚空存在着),其结合造成事物的生成,分离导致事物的消灭。在其碰巧接触的地方,它们就动作与承受(因为在那里,它们不是一),当被放在一起且被缠结时,它们也生成。但是,从真正的一,不会生出多,从真正的多,也不会生出一,这是不可能的(325a25-36 )"。 德谟克利特扩大了留基波的原子理论,维护了无限地分开事物是不可

德谟克利特的故事

德谟克利特的故事 德谟克利特是一位对学习有着特殊兴趣的人,出生在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 的一个富商之家,早年曾经经商,在阿布德拉那样一个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的城市中德谟 克利特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并且激发了其创造性思想的发生。 德谟克利特淡泊名利和学位,早年的时候德谟克利特曾经是有学问的波斯术士与加勒 底的星相家的学生。德谟克利特特别喜欢学习和研究,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能够全身心的 投入进去,周围的一切都不能够影响到他,正是这种对学问的狂热追求才使得德谟克利特 在众多的领域内都有所建树,他在哲学、逻辑学、物理、数学、天文、动植物、医学、心 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修辞学、军事、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德谟克利特决定外出游学。德谟克利特分到了祖上的财产 中最少的一部分,100塔仑特现金。他用这笔钱漫游了希腊各地,并且去世界各地旅行, 曾经到达了埃及,红海,巴比伦平原,埃塞俄比亚,印度,波斯等等地方。外出游学花费 了他的绝大部分财产。等到他回到阿布德拉的时候被指控为“挥霍财产罪”。德谟克利特 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他的学识和雄辩征服了整个阿布德拉,不仅仅被判无罪,而且得到 了五百塔仑特的奖励,受到了阿布德拉城人民的疯狂追捧,甚至是在其活着的时候就为其 建立了铜像,死后以国家的名义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德谟克利特的贡献中最著名的要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认为整个世界是 又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的,由于原子的组成与结构不同导致了世间万物的不同。 另外德谟克利特在哲学上也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 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 律的制约。 德谟克利特在政治方面的见解也值得注意,他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道德可教,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教育应该采取说服和鼓励的方式进行。 德谟克利特在伦理方面的贡献主要是指其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 都来自灵魂,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他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 腊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 德谟克利特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即使在今天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仍在起作用,可以说没 有他就没有现代自然科学。他的著作涉及的面非常的广,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马克思 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 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原子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原子运动

德谟克利特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 目录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五、轶事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κριτο? 英文Demokritos/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广泛,在数学,教育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德谟克立特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公元前440年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制社会最为兴旺、科学学术活动欣欣向荣的伯里克利时代。他早年一度经商,但由于他童年的教育,使他淡泊名利和学位,他的教师是有学问的波斯术士与加勒底的星相家。 德谟克立特出生在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商之家。阿布德拉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丰富。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

原子论

原子论 有一种观点,即万物都由二、三个简单的部分所构成。这种观点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期间原子论的哲学中。原子论由希腊哲学家卢萨普斯创立,他的弟子德莫克里特更充分地发展了这一哲学观点。德莫克里特给他的基本粒子命名为原子,意思就是不可分割。他把原子想象为小而坚硬的粒子,由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相同物质组成。在公元前3世纪期间,一位名叫伊彼究鲁的希腊哲学家把德莫克里特原子论融汇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大约公元前50年,罗马哲学家和诗人克里蒂斯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原子论的基本原则。 在中世纪这段时间,原子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部分原因是因为亚里斯多德拒绝接受原子论。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理论统治了中世纪的哲学和科学。然而,原子是形成所有物质基本单位的观点却留存了下来。在16和17世纪期间,现代科学的缔造者们,如英国的培根和牛顿以及意大利的伽利略都相信原子。但是这些科学家仅为德莫克里特所描述的原子理论增添了少许内容。 现代原子理论的诞生 1750年,出生在现克罗地亚的科学家布斯卡维齐提出,德莫克里特所认为的原子"不可分割"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布斯卡维齐认为,原子包含更小的部分,而更小的部分中还含有再小的部分,如此下去,直到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他认为这些结构单元肯定是没有大小的几何学上的点。今天,大多数原子物理学家接受这种想法的现代形式。 当化学成为18世纪末期一门精确科学的时候,原子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化学家发现,只能根据某种固定的质量比例将元素组成化合物。1803年,一位名叫道尔顿的英国化学家提出了一种原子理论,对这一发现进行解释。道尔顿假设,每种元素都由特别种类的原子构成,并且元素的不同性质是由于它们的原子上存在的差异所致。他进一步指出,同种元素的所有原子在大小、形状和质量上都是相同的。根据道尔顿的理论,当原子结合并形成一种特定化合物的时候,总是以特定的数目比例实现。结果,一种特定化合物的质量组成总是固定不变的。 原子结构的首次描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原子是"可分割的"。在研究真空管中的阴极射线时,他发现了这种现象,并确认这种射线由质量很轻、带负电荷的粒子构成。由此,汤姆森发现了电子。他随即意识到,电子一定是原子的一部分。他假设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带负电荷的电子镶嵌在带正电荷的球体中。尽管汤姆森的描述距离人们现在所了解的真实情况还很遥远,但他的工作却激励了其他科学家去对原子结构进行研究。 1911年,汤姆森以前的学生、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他宣称,几乎全部的原子质量都集中在微小的原子核中。他还指出,原子核被电子所包围,电子在原子核的外部空间高速运动,速度大得惊人。 卢瑟福这种理论的依据是他所做的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结果。实验中,大部分粒子穿过了金箔,这表明金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但是,有一些粒子就好像它们碰撞到了固体似的,被反弹了回来。卢瑟福得出结论,这些粒子被极微小、但是很重的原子核强力地反射。 卢瑟福的理论并没有解释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然而,在1913年与卢瑟福一起工作的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对电子结构做出了描述。波尔指出,电子只能在围绕核的某一轨道上运动。虽然波尔原始粗糙的原子图像不够清晰,但是这种观点的许多方面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电子有着一些波的性质。到了1928年,通

关于归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关于归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一、拼音 1、声母、韵母、整体认读、字母。 2、u上两点省略的规则。(遇到j q x,要摘掉帽子) 二、汉字 1、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2、查字典:能够熟练地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 3、同音字、多音字和形近字。(能够准确认识小学生阶段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以及多音字的各个注音和组词,以及形近字的辨别。) 三、词语

1、成语、歇后语。 2、量词和“的、地、得”的用法。能够准确填出数词与名词之间所适合的量词的、地、得用法: ①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的”字衔接,作名词的定语; ②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地”字衔接,作动词的状语; ③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用“得”字连接,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 “地”后面跟动词,比如大声地唱;“的”后面跟名词,比如我的钢笔;“得”后面跟形容词,比如跑得快。 3、近义词、反义词的词语归类。能够熟练填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4、词语的仿写。仿照所给例子,能写出相同形式的词语。如:AABB式(高高兴兴)、ABB式(绿油油)、ABCC式(神采奕奕)、AABC 式(津津有味)、ABAB式(商量商量) 5、常用的八种关联词。

四、句子 1、扩句、缩句、整理句子顺序。 2、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反复、排比、夸张、对比。能准确说出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说出其作用。) 3、四种句式的互换:a陈述句、把字句、被字句;b肯定句与否定句;c陈述句与反问句;d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互换。 4、八种病句的类型:a、成份残缺;b、词序颠倒;c、用词不当; d、前后矛盾; e、搭配不当; f、意思重复; g、分类不当; h、指代不明。 5、格言、经典诗句以及小升初必备古诗80首的背诵及默写。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 年(1)。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 年—前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 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认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感觉一致,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消灭、运动和多样性。在对现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认为没有虚空就无运动的人,他宣称虚

原子论的思想根源

原子论的思想根源 当古希腊人接触物质世界时,他们始终致力于追问客观事物的来源,起初,神话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以米利都学派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们转变思路,开始用自然解释自然。最早的哲学家们把世界的本原定义为在世界的变化中始终不变的东西,万物都从其中产生且万物消逝后又重归于其中。所以抵消之后,从根本上看没有什么产生,也没有什么消逝,故世界得以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他们从变化不居的世界中总结出了统一性,那就是本原都是物质性的。世界的始基是确定的物质,具有特殊性,却也有单纯的普遍性。 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就认为万物本原为水。因为,第一,万物都要依靠水来滋养,干燥的东西都会死亡,并且热也是由湿气中产生的,且要靠水来维持生机。第二,万物的种子都是潮湿的,水则是潮湿的根源,且植物都从种子中生发,死亡时又都会留下种子,所以万物的本质可归结于水。从客观地理条件上看,米利都乃至整个希腊都被地中海所包围,泰勒斯“大地浮于水上”的宇宙论可能就来自于对此的直观感受。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与水息息相关,万物无一可以离开水,把水与世界本原联系在一起,这在逻辑上也是很自然的。米利都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气先于水,是一切简单物体的本原。气是无限而确定的,兼备具体性与一般性。阿那克西美尼还进一步阐释了气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气的具体机制,稀薄的气就是火,聚集的气是风云,进一步聚集就得到水、土、石等一系列实体。这样通过气的聚集与分散就产生出了万物,气的具体呈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气作为本体还是不变的自然基质。也就是说,气的相对密集程度是物质的本质特征。阿纳科斯美尼首次尝试阐述由本原组成万物的方式,虽然这种阐述仍然不够具体。米利都学派的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则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认识,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阿派朗,即无定形无定性的东西,这是把本原归结为“无限”的起始,“无限者”比水、土更适合阐释万物的本原,因为水、土不够基本,总是能被对立面所毁灭。总体而言,以米利都学派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哲学家们都认为世界在发生着无限的、永恒的变化。 赫拉克利特进一步发展了米利都学派的观点,认为变化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强调万事万物都无时无刻不在处于流变之中。他把火视作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火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既然万物是运动变化的,那么万物的本原也一定是可运动变化的,例如水、气,而活火的运动变化是最活跃的最明显的,所以他选择火作为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的开拓性在于他否定了本原作为一种实体而存在的必要性,火虽然也是物质性的,但不同于水、气,它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而且,把水、气视作物质本原是将本原纯粹地归结于质料因,指出了变化所依赖的物质,却没有说明驱使这种变化产生的动力。而火不但自身处于永恒的变化,更能使靠近它的其他物质燃烧而发生改变,火既是变化又是产生变化的原因。火是宇宙中自身生成的,那么宇宙也就是自己生成的。万物和火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对米利都学派宇宙论的继承和深入发展。 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把数看作万物本原。对比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数比水、气、火、土更类似于世间万物,更有利于描述世界的本质,因为世界上不但有物质实体这样的存在,也有相对抽象的存在,用物质性的元素去解释抽象的原理是很困难的。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才是万物不变的本质特征,用数来表达显然更为合适,数可以作为标准和尺度来衡量世界。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可以视作一切的开始,从“一”可以产生数、产生基本的几何

德谟克利特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简介: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仑、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德谟克利特研究过天文、地质、数学、物理、生物等许多学科,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论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1、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 2、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 生,也不能被消灭。 3、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但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4、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5、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 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 6、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 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仑、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仑,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 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花费了父亲给他留下的绝大部分财产。他又整天写着“荒诞”的文章,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族中有人认为他发了疯。有些人企图占有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但是,聪明且能言善辩的德谟克利特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终于被判无罪。 德谟克利特研究过天文、地质、数学、物理、生物等许多学科,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论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其实,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原子是一种最小的、不可见的、

德谟克利特(整理)

德谟克利特 他生于公元前460年,死于公元前370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他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率先提出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约公元前500年—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德谟克利特是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人,但比苏格拉底年轻一些。它的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公元前440年以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州社会最繁荣的伯利克里时代,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和雅典奴隶逃亡事件。他的伦理思想与赫拉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与苏格拉底则是对立的。 德谟克利特出身于富商之家,本人也经商。为了追求知识,他借远出经商的机会游历过许多东方国家和希腊各地。因为耗费了全部财产,在回到家乡时已经穷困潦倒,最后不得不依靠他的兄弟来供养。他性情开朗,知识渊博,著述极为丰富,据说有五十多种。他一生从事过多方面研究。他对哲学、法律、伦理教育、修辞,以及天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学问都有很深的研究,队音乐、绘画、诗歌以及兵法、农医等技艺,也无不通晓。他与赫拉克利特不同,比较善于接触现实,熟悉当时的风俗民情、社会动态,了解国内外所达到的科学水平,文辞也不晦涩难懂。①马克思曾经指出,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史家策勒尔也曾赞扬德谟克利特,说他“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要超过所有的古代的和当代的哲学家,在思维的尖锐性和逻辑正确性方面要超过绝大多数哲学家。” 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老师留基伯最早提出了原子论学说,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就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它们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自古以来就在无限的虚空中永远运动着。德谟克利特接受并发展了他的老师留基伯的原子论思想。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从无中创生,也不能消灭,任何变化都是他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原子是最微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盛年约公元前。出生于色雷斯沿岸的阿布德拉,他的寿命很长,一直活到柏拉图非常活跃的时代。他周游各地,著述丰富,内容涉及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和历史学,数学也很出色,但基本上都亡佚了,只保存下来少数残篇。哲学史上人们把他看作是古希腊原子论者留基伯的学生,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原子论者着重讨论的也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看成是永恒变化的,认为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例如火有时变成水、气、土等。爱利亚的哲学家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因此发问:一种东西如何能够改变它的性质,成为另外一种事物? 从逻辑上说,存在者”不能够“不存在”,因此,如果存在者发生变化,就不是来自于“不存在”(“无中生有”),而是来自于存在自身。存在自身是同一的。巴门尼德说:“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而“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因此,他认为,凡是存在的东西,必然是永恒的、连续的存在,存在不能生成或消失。我们所思考的不合逻辑的东西是不能存在的,思维和存在是一致的。巴门尼德这里提到的存在(being )成为后来哲学家们思考的焦点。这种存在是什么?意义何在?巴门尼德之后的原子论者认为:这种存在是原子。他们认为,原子(实在、存在)在本质上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和不变的。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宇宙和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不是数学上的点,不是数学上不可分的东西,它有广延。原子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毫无空隙,是物理学上不可分的东西。原子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不生不灭,性质上没有差别。原子在数量上也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旋运动之中,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火、水、气、土,又构成万物。 虚空是空洞的空间,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存在,虚空又叫非存在。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原子来说它没有充实性。存在和非存在同样都是实在的。虚空是无限的,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是永恒的,所以宇宙也是无限的。宇宙万物的差别是由原子的形状、大小、排列次序、位置不同所造成的。物质如此,精神亦如此。灵魂也是由这种原子构成的。“他就把那些球形的原子称为火和灵魂,并且把它们比作空气中的尘埃,在窗口射进的阳光中可以看见它们浮动着”。原子分散时,灵魂消亡。原子群不断流射出一种极细的东西:“影像”,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产生感觉和思想。“我们能够看见的东西,是由于影像投进了眼睛的缘故。”思想是更精细的影像通过感官孔道、直接作用于灵魂的原子。德谟克利特也强调理性的至关重要性,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到原子和虚空——事物的本体。

德谟克利特生平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原子论的倡导者 公元前有些哲学家,曾经提出过类似原子论的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从中国的墨子、印度的呔陀到希腊的一些学者,都有过这类的著作,尤以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为最有名。他留下的著作的内容也较丰富。 先谈一下我国的情况,从一位古代哲学家和他的学生们留下的一部著作里,我们找到几句接近原子学说的话。这是一部有名的书,《墨子》。墨翟这位学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他生在比孔丘稍晚一点的春秋末年。据钱穆的考(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370)证,墨翟大概生于公元前479年,死于公元前381年。战国到汉朝初年,一般人都是以孔丘和墨翟并称的。到了汉朝,因为孔丘的学说大大地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而墨翟的学说却富有民主思想,所以儒家思想被大力提倡,墨家思想却被排斥和受压抑了。 《墨子》这部书,一部分是墨翟的学生们对于他的言论的记录,其中有一部分大概是墨翟死后,他这学派的人编写的。据清末的人考证,《墨子》里“经上”等六篇,大概是战国末年墨家的后学写作的。这里提出了“端”的概念,认为“端”, “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经下”篇里又有这样的话:“非半弗则不动, 说在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这种情形可名之为“端”。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分就得要那物质本身有可分为两半的条件,如果没有分为两半的条件,那就不能分了,所以说,“端”是无法间断的。这些话诚然很简短,我们从化学史的立场来看,认为《墨子》里的“端”字,可说具有现代原子学说的雏形。因此,我们相信:墨派的学者已有了极其原始的物质小单位的概念了。 印度历史学家曾说,原子理论出现在蹇拿陀等人的胜论派哲学体系之中,后来从纪元前二世纪起在佛教和耆那教的著作中得到了发展。他们把原子的梵文名拼成拉丁字,先名为anu,微小之意;后来又名为Paráanu,很微小的意思。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低碳生活”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B.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晶体硅 C.云、雾、烟均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铁制品上电镀铜时,用铜作阳极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和乙酸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乙烯和聚乙烯都能使溴水退色 C.石油裂化和裂解都属于化学变化 D.淀粉(C 6H 10 O 5 ) n 和纤维素(C 6 H 10 O 5 ) n 互为同分异构体 3、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尾气处理装置略)制备和收集气体的是 A.石灰石和稀盐酸B.锌和稀硫酸 C.铜和稀硝酸D.氯化铵和氢氧化钙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7 gNH 3 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 mol B.同温同压下CO与N 2 气体密度相同 C.20 gCuSO 4·5H 2 O溶于80 g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16 gCH 4 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11.2L 5、常温下,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的醋酸溶液和盐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相同 B.分别加入足量锌片,盐酸生成的H 2 体积大 C.分别稀释100倍后,醋酸浓度与盐酸浓度相等 D.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均为1×10-12mol·L-1 6、已知:CO(g) + H 2O(g)H 2 (g) + CO 2 (g)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如下 B.恒温时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增大C.830℃时,反应达到平衡,[CO]=[CO 2 ] D.400℃时,恒容反应器中投入CO、H 2O、H 2 、CO 2 物质的量分别为5 mol、1 mol、

2 mol、3mol,反应向逆方向进行 7、科研人员设想用如图所示装置生产硫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为正极,b为负极 B.生产过程中a电极质量减轻 C.电子从b极向a极移动 D.负极反应式为:SO 2 + 2H 2 O → SO 4 2-+ 4H+ + 2e- 8、 X、Y、Z、W、R是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其中Z的族序数与周期序数之差为4;W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阴、阳离子电子数相等;R与W同周期,R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W、Y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均能反应。 请填写下列空白: (1)Z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W 2 Y水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是; 写出W 2X 2 的一种用途。 (3)R单质与W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Y单质溶解在热的KOH浓溶液中,反应生成两种阴离子YO 3 2-和。 (5)已知298K时, Fe(s) +O 2 (g) == FeO(s) ΔH=-272.0 kJ·mol-1 2R(s) +O 2(g) == R 2 O 3 (s) ΔH=-1675.7 kJ·mol-1 写出R单质和Fe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是。 9、纯净的碳酸钙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用途。用大理石制取纯净碳酸钙的流程如

道尔顿与近代原子论

道尔顿与近代科学原子论 摘要通过对近代科学原子论产生的考察,分析了道尔顿原子学说与以往哲学原子论的重大区别,探讨了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的思想和研究方法,阐明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指导作 关键词道尔顿近代科学原子论区别科学思想研究方法 正文 原子是化学科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原子学说则是建构整个化学大厦的理论基石。现代著名化学家鲍林说过t 在所有化学理论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原子学说,恩格斯也对近代科学原子论的创立给以高度评价,认为原子论是能给整个科学创造一个中心并给研究工作打下牢固基础的发现。因此可以说,原子论在人类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历史长河中构成了化学发展的主旋律,规定和指导着化学理论的基本走向和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原子学说创立过程的历史考察,阐明近代科学原子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探讨它与以往原子学说的本质区别,分析道尔顿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展示人类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探讨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期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和教益。 1 近代科学原子论创立的历史背景 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总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认识论的根源,是人类科学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追溯化学发展的历史,近代科学原子论的创立有以下几个方面为它作铺垫。 1.1 定量分析方法的广泛采用和一些化学经验定律的建立 l8世纪末至l9世纪初,化学开始由以搜集材料为特征的经验描述阶段,逐步过渡到以整理材料、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为特征的理论概括阶段。由拉瓦锡掀起的化学革命不仅建立了化学理论的新秩序,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给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定量方法的广臣采用,使化学家们搞清了许多物质的组成及化学变化中各物质量的关系1789年,拉瓦锡首先用精确定量的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它作为自然界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成为人们从事化学研究的基本依据;1791年,里希特根据大量定量实验发现了酸碱反应的当量关系;1802年,费歇尔在里希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阐述了当量定律;1799年,昔罗斯特根据一系列化学定量分析提出了定量组成定律,大大促进了人们对物质组成的认识;1803年,道尔道在思考原子学说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验归纳,推导出了倍比定律这些化学基本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它促使化学家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化合物在生成时,各物质之间存在着如此严格的定量关系?为什么反应前后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呢?为什么同种化合物的组成总是固定不变?是否有一些不变的看不见的质点在化学反应中操纵着这些规律?由实验中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化学家给予理论上的解释,正是这些化学经验定律的建立,成为化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为科学原子论的产生奠定了牢固的实验基础1.2 古代原子论的广泛传播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6.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聚乙烯塑料可作食品包装袋 B .乙醇和葡萄糖分子中都含有羟基 C .乙烯和苯都能发生氧化反应 D .C 5H 12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7.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取用液溴时,应戴上橡皮手套 B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 溶液时,NaCl 应在烧杯中溶解 C .加热乙酸、乙醇、浓硫酸的混合物制备乙酸乙酯时,应加入2~3块碎瓷片 D .无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SO 42- 8.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2.24 L NH 3分子中共价键数目为0.3 N A B .1 L 1 mol·L -1H 2O 2溶液中氧原子数目为2 N A C .25℃时,pH =7的纯水中OH -数目为1×10-7 N A D .1 L 0.1 mol·L -1NH 4Cl 溶液中NH 4+数目为0.1 N A 9.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 + 2H 23OH(g) △H <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温度下,压缩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 B .若v 生成(CH 3OH)=v 消耗(CO),则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 .升高温度,重新达到平衡时,23(H )(CH OH) c c 增大 D .使用催化剂,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10.A 、B 、C 、D 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之间 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则A 不可能... 是 A .金属单质 B .非金属单质 C .两性氧化物 D .碱 11.W 、X 、Y 、Z 四种短周期元素。已知X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和Ne 原子相差1,在同周期 中X 原子半径最大,W 、Y 、Z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Z 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简单离子半径: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 > Y C .W 与X 形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D .W 、X 、Z 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12.常温下,取pH =2的 HA 溶液与HB 溶液各1 mL ,分别加水稀释,测得pH 变化与稀 释倍数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H B 的电离方程式为HB =H ++B - B .稀释前,c (HB) > c (HA)=0.01 mol·L -1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正确答案:(A)、(B)、(C)。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B)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D)温度很低的物体没有内能 正确答案:(A)。(B)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升高,它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内能就会增加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正确答案:(C)、(D)。 例4 关于物体的温度、热量、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增大时,其温度就会升高 (B)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其内能就增大 (C)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的热量就增加 (D)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热量就越多 正确答案:(B)。 例5 关于热量、温度、内能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内能增加了,它一定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内能一定增加,温度可能升高 正确答案:(D)。 五、知识强化 1. 温度高的物体,它的内能一定大 错。物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内能大小不但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内分子个数有关。温度高的物体由于其他情况不清楚,所以它的内能也就不一定大。例如一小杯100℃的沸水,温度虽高,但不一定比一大桶80℃的水的内能多。因为水的内能的大小还与水的质量有关。 2. 温度高的物体,它含有的热量多 错。温度与热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是一个状态量。热量是表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不讲热传递的过程,只讲“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是毫无意义的。只不过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降到同一温度时,△t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3. 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论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观

得分: 评分人: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观 姓名:付孟娜学号:1005010081 班级:人文学院历史101班 “幸福”多么令人激动、向往,对“幸福”的追求更是我们每个人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唤。恩格斯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一个信条草案中所判明的:“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然而,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世界就是一个舞台,人生就是一场戏剧,每个人都要粉墨登场。”现实生活是那样的富有戏剧色彩:有些人追求幸福,走向了幸福的彼岸;有些人追求幸福反而远离了幸福;有些人追求幸福却陷入了绝境和深远……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幸福,到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渴求的幸福,我们无数次的探讨、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终于,在一次总结原子论知识的哲学课上,唐老师偶然提到的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观,即身体健康,心灵安宁,深深地触动了我,并让我为之激动。也许,这就是关于幸福的答案! 为了探寻到这个通往幸福的道路,我翻阅了很多的关于古希腊哲学的书籍,但遗憾的是,这些书大部分都只是介绍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物理学,而对于他的伦理学却没有更多的介绍。终于,我看到了1994年02月的《清华大学学报》的一篇社会学的论文《怎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其中两次提到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观,并且注释了这些观点的来源是《古希腊罗马哲学》。于是,我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1982年版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研究室编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中,第107页至第124页集中总结了德谟克利特的道德思想。以下是我的心得。其中带引号的部分是德谟克利特的原著。 “人是一个小世界。”的确,人是一种极其复杂并且难以捉摸的动物。人作为高级的灵长类动物,具有其他一切动物的欲望;并因为其高于其他动物的心智和能力,进一步将欲望无限地丰富;为了达到这些欲望,又不断地运用、发明手段;这样循环往复,使得人类模糊了本心,变得复杂而难以捉摸。 我们以为那些欲望就是幸福,达成了那些欲望就是掌握了幸福。但其实,“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幸福和不幸都居于灵魂之中”。 什么才是幸福?德谟克利特认为节制享受、灵魂安宁就是幸福。“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能得到愉快。赤贫和豪富惯于变换位置,并且引起灵魂中的打骚扰,而从这一极端到另一极端动摇不定的灵魂,是既不稳定又不愉快。因此,应定心于那可能的东西,满足于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物,不要太注意那些作为人所嫉妒和羡慕的对象的人,思想上也不要老是惦念着他们,毋宁应该把眼光导向那些生活贫困的人,并且想想他们的痛苦,这样你所能支配的财富就会显得很大很可羡慕了,并且不会再因为永远想要更多而给自己的灵魂带来伤害了。因为那些贪图财富的并且被别人看做很有福气而无时无刻不想着钱财的人就会被迫不断地投身于某种新的歧途,并陷于贪得无厌,终至做出某种为法律所禁止的无可挽救的事情来。因此不应该追求这一切,而一个该满足于自己所 壹

元气论与原子论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 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

观是元气论。 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 气一元论思想和原子论思想相比较,气范畴和原子范畴除都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特性外,气范畴还具有弥散性、透达性、能动性、多样性、化生性、经验性;原子范畴尚具有组合性和机械性。具体来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