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论者

原子论者

原子论者
恩培多克勒认为,设想四种元素以不同的比例相结合,便可以解释人类
所知的种类无穷的不同物质。留基伯和德漠克利特把问题更加简化。他们把
另一更古老的单一元素假说发展成为一种原子说①。
希腊人的原子说所依据的基础,同道尔顿、阿伏伽德罗(Avo-gadro)和
坎尼查罗(Cannizzaro)提出今天的原子说和分子说时所知道的明确的实验
事实大不相同。现代化学家对于各种化学元素结合时在重量上和体积上的比
例,都有精确的定量计度。这些有限的和确定的事实使人们不能不形成原子
的观念和分子的观念,并且断定原子和分子都具有相对的原子量和分子量。
人们发现,这样形成的学说,同构成科学的共同遗产的许多其他孤立的或相
互关联的事实和关系,都是相符的,也得到别的连续的经验的证明,并且可
以当作一个有用的指针,来研究,甚至预测新的现象。虽然象一同其他科学
概括一样,它也有其哲学意义,但是,这种哲学意义并不是从任何关于宇宙
的全面哲学理比中推导出来的,甚至也并不是和这种理论有着必然的联系。
这是一件不那么高贵的事情,然而却更加有用。
希腊人首先既没有确定的观察所得的事实,可以据以建立一个精确的和
有限的理论,而且在理论成立之后,也没有力量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个理论的
推论。希腊人的理论是建立在一个哲学的宇宙体系之上,并包括在这个哲学
的宇宙体系之内的。象古代和现代的各种形而上学的学说一样,它一直是一
种决定于创始人和信徒的心理态度,因而也很容易为敌对哲学家的新学说从
根本上加以推翻和取代的理论。事实经过也正是这样。
爱奥尼亚的哲学家按照当时流行的形而上学的观念,根据当代的一般知
识,进行推理。在物质被分割又分割之后,它的特性会保持不变吗?不管怎
样分割下去,土还是土,水还是水吗?换句话说,物体的特性究竟是无法再
加解释的最后的事实呢?还是可以按照更简单的观念加以描写,从而把一无
所知的范围再缩小一步呢?
希腊人解决物质问题的努力在科学思想史上所以重要,正是因为他们企
图这样用看起来比较简单的方式来求得合理的解释。按照他们的学说提出以
前的观念和原子哲学衰落以后的观念,物质的特性被认为属于物质的本质;
食糖的甜和树叶的色彩,同食糖和树叶本身一样是一种实在,无法联系其他
事实加以解释,也不能解释作是人的不同的知觉。
探讨一下希腊原子说的起源,是很有趣的。基本元素,泰勒斯23 以为是
水,阿那克西曼德以为是气,赫拉克利特以为是火。阿那克西曼德

的元素—
—气——可以凝缩和稀薄起来,但其本质不变。赫拉克利特的无尽流动说说
明他以为有一些看不见的粒子在运动,表现为水的蒸发和香气的弥散。再往
上推,毕达哥拉斯派的理论认为同数的法则相符合的完整的单子是终极的实
在。毕达哥位斯派还认为在空虚的空间里,是没有物质的,不过,他们把这
种空间和空气混淆起来。这一看法受到巴门尼德的抨击,但是,原子论者由
于难以解释粒子怎样在一个塞得满满的空间或充满物质的空间中运动,又重
新提出了这一看法。这时已经知道空气是有质体的,因此,在原子论者看来,
一无所有的空间就变成了真空。
正是这些思潮启发了原子说:物质是由散布在真空中的终极粒子组成
的。这个学说解释了当时已知的一切有关事实——蒸发,凝聚,运动和新物
质的生长。诚然,根本问题依然存在,其他希腊哲学家也强调指出过这个问
题。原子本身能够无限地分割下去吗?原子论者逃避了这一逻辑上的漏洞,
认为原子从物理上来说是无法分割的,因为原子内部已经没有真空。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原子论者是留基伯(Leucipptis)和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前者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一个身世不明的人物,据说在色雷
斯(Tlirace)创立过阿布德拉(Abderd)学校;后音于公元前460 年生于阿
布德拉。我们从亚里斯多德等后来的著作家的著作中以及伊壁鸠鲁
(Epicurus,公元前341—270 年)的著作中,知道了他们的见解。伊壁鸠鲁
采纳了原子说,并且在雅典讲授原子说,作为他的全面的伦理、心理和物理
哲学的一部分。这个学说二百年后又在罗马诗人卢克莱修(Lucretius)的诗
篇中提了出来。
留基伯提出了原子论的基本观念,还提出了因果原则——“没有什么事
情无缘无故而发生,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和必然性。”他和德谟克利特
继爱奥尼亚哲学家之后,继续努力用比较简单的要素来解释物质特性。他们
看出,承认物体特性是根本的和无法解释的,就是杜绝一切进一步的探讨。
与这一观点形成对比,德谟克利特说:“按照通常说法,有甜有苦,有热有
冷,按照通常说法,有色彩。其实,只有原子和虚空。”毕达哥拉斯有一种
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衡量尺度”,例如,蜜在我为甜,在你
也可为苦。德谟克刊特虽然反对毕达哥拉斯的见解,却也看出,单单通过感
官,是达不到实在的。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无前因的,从永恒就存在的,并且永不毁灭——“保
有刚体的单一性而坚固”。它们在大小和形状上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本质
上却是一样的。因此,

特性的不同是由于具有同一终极性质的质点在大小、
形状、位置和运动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在石头和铁中,原子只能颤动或振
动,而在空气或火中,它们就能在较大距离中跳跃。
原子在无限的空间中向四面八方运动,互相冲击,引起了直线运动和旋
转,这样就把类似的原子结合在一起,组成元素,开始形成无数世界。这无
数的世界生长,衰颓,以至于最后毁灭,只有与本身环境相适应的体系才能
存在下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星云假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的微弱的
前兆。
在原来的原子说中,并没有绝对的上下轻重的观念。而且,运动作经反
抗下会停止。在亚里斯多德看来,这些正确的见解是不可置信的。后来,似
乎就有人按照他的意见对这个学说加以修改。这个真理还得伽利略来重新发
现。在天文学方面,原子论者开了倒车,以为地球是扁平的;但是,在其他
方面,他们都走在他们的同时代人和后来人前面。
卢克莱修告诉我们的德谟克利特的学说,把过去人们心目中的自然界的
画面巧妙地加以简单化。事实上,这个画面是太简单了。原子论者竟不自觉
地把两千四百年后还不能解决的一些困难,轻轻放过。他们大胆地把这个学
说应用于至今仍然无法从机械角度加以解释的生命和意识的问题。他们满怀
信心地自以为把一切奥秘部发现了,对于围绕着一切存在的那个巨大奥秘,
视而不见。这个奥秘至今仍然和最初提出原子说时一样奥妙无测。
原子论者和他们的对手所争论的哲学问题,也就是十八世纪牛顿的法国
信徒把他的物理学当做一种机械哲学的基础时重新出现的那个哲学问题。自
然界背后的实在究竟是一种在本质上同人类心灵所见的自然界相似的东西
呢?还是一种对人和人的福利谟不关心的巨大机器呢?一座山实际上是披着
树木的绿袍,戴着永不溶化的雪帽的一堆岩石呢,还是实质上是一批没有人
的品质的小质点、一批不知何故能使人类心灵产生形式和色彩幻觉的小质点
的集合体呢?物理学家把物质分析为质点,发现它们的力量和运动可以从数
学角度加以描写。唯物主义者把这一科学结果引到哲学中来,说除此之外,
别无实在。唯心主义者反对把宇宙看做是非人的,而在希腊,原子哲学就因
此持有这种看法而遭到反对。到十八世纪,牛顿的科学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推
翻,于是不能不在笛卡尔(Descartes)的二元论中或贝克莱的唯心主义中别
求出路。
不管它在哲学上的价值怎样,在科学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要比它以
前或以后的任何学说都更接近于现代观点。它在柏拉图和亚里斯

多德的摧毁
性的批判下,实质上遭到压制。从科学观点来看,这应该说是不幸。后来几
个时代竟让各种形式的柏拉图主义代表希腊思想,这个事实实在是科学精神
从地球上绝迹一千年之久的原因之一。柏拉图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是在
实验科学史上,我们不能不把他算作一个祸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