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士学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值得读)

居士学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值得读)

居士学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孤山日月明

博客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a715278033.html,/gushansi

近年来,基督教的传播速度极快,信仰基督的人越来越多。在广大农村地区,一旦某人信仰基督,很快,就会全家皆信、亲朋皆信、邻里皆

信,最后乃至全村皆信。这与现今佛教的传播发展有很大不同。现今我

们许多居士,一旦信佛,要么与社会格格不入,要么就是家庭不和。总

之,信佛之后,工作生活或多或少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不是妻子信了

丈夫不高兴,就是长辈信了晚辈反对,全家其乐融融地真心侍佛的佛化

家庭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佛教发展空间日益受到挤压。身为佛子,

岂能不忧?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居

士信佛,最容易引起家庭和社会不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吃素的问题

吃素不是学佛的必要条件。目前情况下,在家居士吃素值得赞叹,但不值得大为推广!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最终要落实在对人的慈悲上,否则的话,吃素无益。放“生”不如放“人”,放生而不放人,放生无益。杀生戒的重点是不杀人,人是千万不能杀的,但动物尤其是害虫之类并非概不能杀。学佛人总要以和睦家庭、利益社会为第一要务!好多人以为,居士一旦信佛,就必须吃素。这种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缺乏佛法依据。

首先,从戒律上讲,居士戒律,从尽形寿终身受持的三归五戒,到斋日方才受持的八戒,都没有必须食素的规定。即使是菩萨戒,在中国,自古以来,居士受持菩萨戒,习惯上大都受持《优婆塞戒经》菩萨戒;而《优婆塞戒经》菩萨戒,也没有食素的规定,只有《梵网经》菩萨戒,方才规定不食众生肉。但在中国,《梵网经》菩萨戒一般多为出家菩萨受持。《梵网经》菩萨戒中,许多戒条针对的对象为出家众,在家人受持有许多不便,

因而很少有在家人受持。其实,这两种菩萨戒只是戒文条目不同,发心和功用是一样的,没有高下之分,居士没有必要不辩因缘和条件,抱着“一比高下”的好胜心和分别心,强行受持本就不适合居士受持的《梵网经》菩萨戒。自古祖师大德为出家菩萨传授《梵网经》菩萨戒,为在家菩萨传授《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是有其契理契机的道理的。退一步讲,即使居士受持《梵网经》菩萨戒,如果不食肉戒不能守持,也可以不受或者舍去,这在戒律中是允许的。但《梵网经》菩萨戒中,类似的不适合在家人受持的戒条很多,如果都这样不受或者舍去,那还不如完整受持《优婆塞戒经》菩萨戒。

另外,居士斋日受持八戒,即是一般人所说的“持斋”。但现在许多人都以为,所谓持斋就是吃素,这是错误的。吃素可以名为“持素”,但并不是持斋。所谓持斋,是指斋日受持八戒。八戒又名“八关戒斋”,是根据出家沙弥十戒制定的;也就是说,在家人受持一天八戒、持一天斋,就相当于出一天家,体验一天出家生活,是出世的,能够关闭生死之门,因而叫“八关戒斋”,功德是很大的,岂是吃素可比?八戒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即不与任何男女发生淫欲关系,包括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不歌舞倡伎;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纵观八戒,并没有食素的规定,也就是说,在斋日里,只要你受持八戒,即使食肉,仍为持斋;反过来,纵使吃素,如果不能受持八戒,也不名持斋。

还有一点,许多人以为,所谓持戒,就是自己严格按照戒律规定去做。按照戒律规定去做,这固然重要,但前提是首先必须受戒,取得“戒体”,然后再一丝不苟地按照规定行事,这才是真正的持戒。如此来看的话,当今居士中,真正持戒的人恐怕要少了许多。

从上可知,吃素并不是居士学佛的必要条件。其实,释尊在世时,即使出家僧团,由于戒律规定,出家人不能自己做饭,僧人都是托钵乞食,而且托钵也有规定,就是不能以分别心挑选施主,也就是说,不能专向信佛的人化缘;当时的施主,其实有好多不一定是佛教徒。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向施主提出过高的饮食要求,这样也会增加施主的负担,因而是化到什么吃什么;施主做什么、布施什么,就吃什么,得菜吃菜、得肉吃肉。只要不是自己指使他人为自己而杀、只要不是专为自己而杀、只要自己没

有见到屠宰的惨烈场面、只要不是老死或者病死的动物等,这些情况下所取得的肉食,叫“净肉”,都是可以吃的。其实,现今市场上屠宰好出售的肉食,大多是净肉,居士是可以吃的。

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食肉的规定的呢?那是在大乘佛法兴起,尤其是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开始广为流行的。针对的主要对象也是出家众。所以到现在,中国佛教三大体系中,只有汉传佛教的僧众是食素的,上座部以及藏传佛教都没有这样的规定。那么,吃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减少对动物的杀戮。所以,某些食物,看上去似乎属于“肉食”的范畴,但由于不是通过杀生的方式取得的,是可以食用的,比如说牛奶。那么,不伤害动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这种慈悲心,始于对动物的慈悲,但落脚点最终必须落实在对人的慈悲上,这是为许多食素者所忽视的。为什么要将这种慈悲最终扩展到对人的慈悲上呢?因为学佛人慈悲一切,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而一切众生若要成佛,就必须投生人道,在人间学佛成佛。《增壹阿含经》讲:“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因而,倘若你慈悲动物,不忍杀生,坚持食素乃至积极放生,但是假使你对人不慈悲,当这些动物投生为人后,你又不能慈悲为怀,“放他一马”,那么,当初的不杀与食素乃至放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向来主张,放生固然重要,“放人”更有意义!一个人,倘若到处“作秀”,积极放生,但生活中却不能时时包容、“放过”他人,这“生”不放也罢。一个人,不管其罪恶多大,既能投生为人,总有其超越畜生鬼神等恶道众生的殊胜之处;既然我们连“罪大恶极”的恶道众生都能放过,为什么就不能放过那些同为善道的人呢?放生而不能放人者,其慈必虚!其悲必伪!这样的学佛人,其实并不在少数。

我们好多学佛人,为了贪图一己之功,不杀生、不食肉,家里但凡办事,要杀鸡杀鸭、烧鱼烧肉,总是让自己的父母、儿女、丈夫或者妻子去做,觉得这样做,自己很有功德,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假使说,烧鱼烧肉、吃鱼吃肉必下地狱,你自己不烧不吃,固然下不了恶道,可你自己的父母儿女等至亲却要下地狱了,如果你居然无动于衷甚至沾沾自喜,你还做什么菩萨?还有什么功德?其心如此冷酷,吃素又有何用?为免自己亲人堕落恶道,我等又何妨“替他们”做些烧杀之事?“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这才是真正的大乘!

唐译《菩萨戒本》讲:身为菩萨,要严持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为了利益他人,也不惧怕作恶。这种情况下不属于犯戒,反而会有许多功德。比如说菩萨遇见一群恶贼,为了贪图别人的财物,想要杀害许多人;或者有人想要杀害声闻、独觉、菩萨等圣人。菩萨遇见这样的事,心里就想:我现在如果将他杀了,将来我必堕地狱;但我如果不杀他,他必定造下重罪,将来必堕无间地狱,受大痛苦。我宁可杀了他,自己堕落地狱,也不能让他作恶,从而招致苦报。这样的菩萨,出于怜悯,杀人性命,不但不犯戒,还有大功德。(原文: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菩萨见恶劫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可见,菩萨为了自己的事,从不作恶,但是为了救渡众生,却有可能示现恶行,然而这样的“作恶”行为,不但不犯戒,还有无量功德。因为菩萨虽然“作恶”,却没有恶心,其心永远是善的;作善作恶,都是为了众生。

所以,作为居士,能够吃素,固然很好;倘若不能,也不要勉强。即使自己吃素,如果家人不吃,家人买些肉食回来,出于和睦家庭以最终度化其向佛的目的,出于代人受过的菩萨牺牲精神,帮着烧烧煮煮,也是可以的。学佛人要普渡众生,而度化众生首先要从自己身边、自己的亲朋做起;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度化不了,谈何度化他人?而要度化亲朋,首先要和睦家庭,取得自己亲人的好感,从而慢慢感染、接引他们。所以,学佛人总要以和睦家庭、利益社会为第一要务!吃素不要勉强。现在的社会,都是小家庭,一个家庭也就三四个人,如果条件不成熟,你一个人坚持吃素,一家人大年三十都坐不到一起吃顿饭,这样的家庭能和睦吗?当今社会,一个十几二十几岁的小孩子、一个社会成功人士、一个老板或者领导,你叫他们吃素,这可行吗?如果非要吃素才能学佛,岂不将这些当今的社会主流和未来的社会主流都拒之门外了?当今社会,学佛的人中,老年人

居多;“学佛必须吃素”这个误区,是导致这种局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老年人是社会的边缘人群,佛弟子都是一群边缘化的人,佛法能不边缘化吗?所以,我向来只赞叹居士食素,但从来不认为值得大为推广!

还有需要说明的是,一般人提到肉食,统称之“荤腥”,其实,佛门准确的叫法为“腥”;“荤”是指葱蒜韭菜等一些有特殊气味的食物。腥食到了大乘菩萨戒才规定出家人不能食用,而荤食远在佛在世时,比丘比丘尼戒就规定不可食用。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出家人过的是集体生活,尤其印度天气炎热,食用了气味难闻的荤食,会影响他人。比丘戒中就有比丘若是吃了荤食,必须彻底洗漱干净,并且独处一段时间,待荤臭之味完全散去才可以入众的规定。与此规定相仿的,还有不可处于上风放屁等。这些都出于集体生活清净和谐的需要,至于后来有人将荤食与性欲联系起来,说韭菜等荤食有增强性欲的功能,故而不可食用,那是后人的联想解读。居士能否食用荤食,戒律没有规定;食与不食,都无关犯戒的事。更何况,如今的葱蒜,已大不如从前,食用之后,即使不漱口刷牙,别人也根本闻不出什么味道,居士食用,应当没有问题。

另外还要说说杀生戒。杀生戒的重点是不杀人,身为佛弟子,正常情况下,人是千万不能杀的,但是对于动物尤其是害虫之类,能不能杀呢?依据戒律规定,只要不生恶心,如果是为了救度他人、为了利益更多的众生,则非概不能杀,道理原因,上面说到的《菩萨戒本》已经讲得很清楚。比如说农村治虫,现在的庄稼,不治虫几乎会颗粒无收;粮食颗粒无收,就会饿死人。大家想一想,是死人的事情重要,还是害虫被杀的事情重要?为了保全害虫的生命,不惜致人于死命,这是慈悲吗?我们不少人,劝人不要杀生,连害虫也不让杀,诅咒那些治虫杀生者必下地狱,可自己一日三餐吃着别人通过治虫收获得来的粮食,一点也不惭愧,这叫做“站着说话腰不疼”;这样的佛法,如何能深入人心呢?

二、居士夫妻性生活问题

出家人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与人发生男女淫欲的行为,否则即会失去出家乃至佛弟子身份。这样的“出家人”,居士是不宜供养、护持的。

居士与自己的夫妇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是不犯戒的;不但不犯戒,如果出于夫妻和睦、让对方于自己产生好感,进而能够更好地使其向佛,还有无量功德!

好多人提起佛教,都认为佛教是禁欲的,这对出家人而言,是正确的。出家人从沙弥十戒起,就规定“不淫欲”、“不淫”,即出家人任何情况下,不得与任何人发生男女淫欲的行为,否则就是破根本戒。根本戒指的是杀、盗、淫、妄四戒。佛门所有的戒律,都是这四戒的延伸和展开,所以叫“四根本戒”。四根本戒随犯其中任何一条,即会失去所有的戒,从而失去佛弟子身份,比如出家人与人淫欲,即会失去出家乃至佛弟子身份。

出家人与人淫欲,除了顿失戒体外,还得“自破净戒”罪;如果对方也是出家人,而且本来戒体清净,则同时又得“破他净戒”罪;在家人与出家人淫欲,如果这个出家人本来戒体清净,则也得“破他净戒”罪。自破、破他净戒罪过很大,犯之则要逐出佛门,永被弃于佛法大海之边,所以又叫“边罪”。这样的人,今生今世不能再学佛受戒。因而佛弟子受戒时,戒师总要问:汝曾自破净戒否?汝曾破他净戒否?自破、破他净戒的人,是不能受戒的;佛门虽广,是不摄受这些善根断绝的恶人的。

可是现在不少人以为,佛教戒律“改革”了,出家人可以娶妻生子,这实在是无稽之谈!为什么呢?戒律是佛制订的,后来凡夫岂可随便更改?尤其是根本戒,比如说出家人的不淫欲戒,倘若改去,在家、出家还有什么不同?所以,根本戒是不可以改的。

然而如今,不但社会上的人不懂,就连居士也稀里糊涂。不少居士,热衷供养、护持那些有家室妻儿的所谓的“出家人”。据说南通地方的居士,见这样的“出家人”婚嫁生子,居然还去送大礼、喝喜酒,实在是荒唐透顶!他们这么做,说起来也有“理由”,就是戒律规定,在家人不可分别、轻视出家人。可问题是,这些人已经破根本戒,失去出家人身份,你这时去供养、护持其,岂不是助纣为虐?所以,这样的假出家人是不能护持的。居士应当与僧团携手,共同努力,将这些败类清除出去,以纯洁僧团。惟有这样,正法方能长住!

另外,居士亲近三宝,与出家人接触较多,也要自重自爱,千万不可做出“破他净戒”的污秽之事!世上男人那么多,却去喜欢一个和尚,这种人,畜生不如,无耻之至!

上面说的是出家淫戒。在家淫戒叫“不邪淫”,也就是说,佛教只禁戒在家居士“不正确”的男女淫欲行为,比如说养二奶、找小姐等,而对于合法正当的夫妻生活,佛教是允许的,这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规定是一致的。可据了解,我们有些居士,归依之后,居然长年不过夫妻生活,导致夫妻关系恶化,家庭不和。这不但没有功德,反而罪过多多。为什么呢?居士长年不过夫妻生活,对方常常将其归咎于佛教的规定,

于是嗔恨心起,诽谤佛法、辱骂三宝,造无边罪。这些罪过,表面上看是别人所造,其实是我们学佛人促成的。学佛的人要利益他人、普渡众生,如果我们的修行不但不能利益他人、度化众生,反而致人造罪,这还有什么功德可言?

唐译《菩萨戒本》讲:在家菩萨,倘若遇到尚未婚配的女子,钟情于自己,想要与自己淫欲。这时菩萨就想:我不能让她心生愤恨,造无量罪。我如果答应她的要求,便能方便地教化她,让她多种善根,诸恶不作。菩萨出于慈悲、怜悯他人,与人淫欲,不但不犯戒,反而有无量功德。(原文:菩萨处在居家,见有女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

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多生功德。)

另外,《菩萨内贤经》也讲,菩萨虽然内心纯洁无瑕,但仍要关爱、体贴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满足其需求。可见,居士与自己的夫妇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是不犯戒的;不但不犯戒,如果出于夫妻和睦、让对方于自己产生好感,进而能够更好地使其向佛,还有无量功德!

当然,作为出家菩萨,倘若“见有女色”,“求非梵行”,是不能“随其欲”而“行非梵行”的。为什么?“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菩萨戒本》)

最后,或许有人问:居士五戒乃至《优婆塞戒经》菩萨戒虽然只有“不邪淫”的规定,可是居士八戒也有“不淫欲”的规定,这是不是居士“不淫欲”的理由呢?肯定不是。为什么?八戒只要求居士每月最多

受持几天,最少一天即可,并不要求尽形寿终身受持,就是考虑到在家居士夫妻生活必不可少,所以不必终身受持,否则的话,你就不是居士,而是出家人了。

三、布施的问题

佛门很看重布施。六度万行,布施为首。但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弄清楚:

一、布施究竟是谁帮助了谁?究竟是接受布施者需要我们的布施,还是我们自己需要布施?

问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佛弟子一定都会讲:那肯定是布施者帮助了接受布施的人;因为接受布施的人需要我们的布施,所以我们才行布施。其实,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行布施,你就失去了佛法布施的目的,从而也就无功德可言;说句不客气的话,这样的布施是没有功德的!

那么,佛法布施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呢?正确的答案应当是:为了去除我们自身的吝啬和贪欲,所以我们要行布施;布施并不是接受布施的人需要我们布施,所以我们才行布施。因而,佛法的布施者,应当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行布施:为了去除我自身的吝啬和贪欲,所以我布施。通过布施,我去除了吝啬和贪欲,功德增长,因此,我并不一个施与者,而是一个功德的接受者;接受我布施的人,才是真正的施与者——他施与我功德增长的机会、帮助我去除吝啬和贪欲;我应当感激他,而不是

要他感激我。没有这样的心态,布施越多,离道越远!为什么?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去“我”。未修布施前,你不过还是一个功德“小小的我”,布施之后,如果你执著于“我帮助了别人”、“我的功德很大”,岂不由“小小的我”变成了“大大的我”,我执岂不更重?这样的布施,拿小钱财换大功德、舍小贪欲求大欲望,越施越贪,与布施的目的背道而驰,还有什么功德可言?

我们许多人,修行修到最后,越修越退步。不少所谓的“老居士”,归依时间越长,境界越低,结症在哪里?结症就在这里!因为“我”去不了,越修“我”越重,越修“我”功德越大,越修越我慢贡高,越修离道越远。所以,学佛人要擅于使用减法而不是加法,不要事事都用加法;不要做一点事老想着自己功德和修行增加了多少,而要通过修行,回光返照,想到自己又减少了多少?这样,久而久之,当自己减到不能再减时,当你减到连这个人人都放不下、少不了的“我”都找不到时,你离觉悟就不远了!

二、布施不应当求回报、求功德。

上面我们说到,佛门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吝啬和贪欲。如果我们布施求回报、求功德,这就等于舍小贪而求大贪,与布施的目的背道而驰,因而,佛法布施是不求功德和回报的。

另外,布施求回报、求功德,这就等于做交易和交换,就好比拿了钱到市场上买菜,你给人家十元、百元、千元,人家给你十元、百元、

千元的菜,能说是做功德么?布施也是这样。布施求回报、求功德,布施之后,你拿走了回报和功德,还有什么功德可言?所以,布施不可求回报、求功德;不求回报和功德的布施,即使是一分钱,其功德也远远大于求回报、求功德的千元、万元布施。

达摩祖师初来中国,并不是直接去嵩山,而是首先来到江南,见到了梁武帝。梁武帝是一个信佛的皇帝,他造庙无数,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讲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说的就是那时的情景。所以梁武帝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功德很大,就喜滋滋地问达摩祖师:我功德大吗?谁知达摩祖师劈头给他一盆冷水,毫不客气地告诉他:没有功德!为什么?梁武帝是带着求功德的心去布施造庙的,功德已让他拿走了,哪里还有功德?不但没有功德,通过布施造庙,梁武帝还觉得“我”更伟大了,我执、我慢更重,贪欲更大,反增加了一层“罪业”,所以达摩祖师给他当头一棒,说他没有功德,希望他能清醒。可惜他没领悟,因此,达摩祖师见南方人善根浅薄,于是一叶渡江,来到北方,面壁九年,等待有缘人。我们居士护持寺院,还有超过梁武帝的吗?连梁武帝都没有功德,我等还有什么功德可言?而出家人也要以祖师为榜样,不要为了少许供养,庸俗不堪!

三、居士布施,也要量力而行。

由上可知,布施不在多少,关键出发点要正确,尽心尽力就可。居士布施,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因为布施,而影响到自己乃至家庭正常的生活,导致家庭不和;大的布施,最好要与家人商量,取得家人的支

持和赞同。如果因为布施,导致家庭失和,自己有所得、功德增长的同时,带来家人嗔恨三宝、诽谤佛法,造无边罪,那就得不偿失了!

靖江佛教协会大悲慈善基金会成立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讲,劝人布施做好事,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因为行善布施而致贫、致困;一个因行善布施而致贫、致困的机制,绝对不是一个健康的、好的机制,是不长久的。一个健康的、好的慈善机制,应当通过行善,最后行善者、接受行善者——这两者都能共同致富和发展。

孤山寺重建十几年来,几乎不向居士化缘。大的落成、开光和方丈升座等活动,总共就搞了两次,而且没向居士发一份请柬,甚至第一次开光的时候,好多居士、老板抱怨找不到写缘的地方。我们这样做,出发点就是不想过多增加居士的负担。现在的居士,到处“跑庙”;寺院也是一年到头有开不完的光,居士已经不堪负重,何忍再增加其负担?如今,居士布施,尤其是布施寺院,已经成为社会、家庭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作为居士,相对稳定地选择一个合适的寺院护持就行了,条件许可,再适当地去一些别的道场,不要不停地满世界东跑西跑。去寺院的目的,要是为了学习,要能学到东西,不是去凑热闹、看演出。人家开光升座什么的,你去能学到什么东西?钱财破费不说,还搞得自己精疲力尽、心神不定,这些对修行都是不利的。

说到建寺造庙,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认为,这很有功德!其实我负责人地告诉你:不一定!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佛教寺院的建设发展很快,目前为止,已基本能满足信教群众的需

求。这个观点,赵朴老在世时就反复说过,可惜没多少人能听,导致现在寺院越造越多。寺院造了是要出家人住的,可如今由于人口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出家人越来越少,于是就出现庙多僧少的局面。现今全国各大小寺院,有几个不为缺人而烦恼的?庙多僧少最大的弊端,就是直接导致僧人素质的降低、寺院道风下降。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某地有10座寺院,需要1000名僧人,倘若现在有1200名僧人可供挑选,那么,寺院就可以从中淘汰200名素质较低者,剩下的1000名,素质就会相对较高。可假使现在只有800、甚至500名僧人,就谈不上优胜劣汰,只好不管瘸的瞎的,全部都要,甚至还要另外去找200名、500名假僧来填补缺口、装点门面。目前寺院的状况,其实就是这样!所以,这几年来,中佛协以及政府宗教管理部门一再呼吁各地寺院加强道风建设、提高僧人素质,为什么总不见效?结症就在此。寺院对待出家人,惯还来不及,哪还敢管?抓紧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那么多庙没人住、那么多庙需要人,他还怕找不到住的地方?所以在这方面,寺院很被动,也很无奈!因而过去我一再跟居士们讲,目前情况下,再乱建寺庙,就不是在护持佛法,而是在扰乱、破坏佛法!哪来的功德?把现有的寺院护持好,这就功德无量了!

佛教是讲奉献的。多建一座寺院,就多占用一份社会资源。如今,国家土地那么紧缺,我们为何不能做些奉献,让出些资源,少造一些寺院呢?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人下岗,连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中国还有那么人生活在贫困线下,需要人救助,我们为何不能拿出些造寺院的钱,去帮助一下他们呢?更何况,寺院是要有出家人住持的,如果没有

出家人住持,这样建起来的寺院,就是一种浪费——这不仅仅是佛门的浪费,更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我们即使不讲奉献,总不能浪费吧?

居士往往是造庙的挑起者,所以在这里,希望居士们从佛教的发展、社会与家庭的和谐出发,三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