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53蛋白的序列,结构

p53蛋白的序列,结构

p53基因与口腔颌面肿瘤

·专 论·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1MS1145)通信作者:赵诚 p 53基因与口腔颌面肿瘤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010050) 咏 梅 赵 诚 有关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生机制尚无统一认识。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证实,口腔颌面部肿瘤与多个基因和抑癌基因有关。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 抑癌基因[ 1] ,其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诱导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就p53基因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表达 与意义综述如下。 1 p53基因特性 p53基因是定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单拷贝基因,包含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其mRNA长2.5kb ,编码一个含有39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3 000,故也称为p53。分为野生型(wtp53)和突变型(mtp 53)2种类型。p53是一种核结合蛋白,含有4个功能调节区域:N-端的活化区(transactivation domain,TAD),通过与转录因子TFⅡD结合而发挥转录激活功能,介导蛋白间相互作用,这一区域还可与p53负调控因子结合;中央DNA结合区(DNA-binding  domain,DBD)特异性地结合靶基因中的顺式作用元件,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活性;C端的复调节区域,在DNA损伤时,招募其他蛋白到损伤部位,提供DNA损伤 信号[2],并且是肿瘤突变热点区域。Toledo和 Wahl[3] 研究表明p53基因还有四聚化结构域(tet- ramerization domain,4D;324~355位氨基酸),介导活化后p53四聚体的形成。 2 p 53的功能2.1 阻滞细胞周期:在细胞周期中,p53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G1和G2/M期校正点的监测,与转录激活作用密切相关。p53下游基因p21编码蛋白是一个依赖细胞周期蛋白(Cy clin)的蛋白激酶抑制剂,一方面p21可与一系列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cdk)复合物结合,抑制相应的蛋白激酶活性,导致高磷酸化Rb蛋白(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堆积,后者使E2F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细胞因子)不能活化,引起G1期阻滞;另外p53的另外3个下游基因Cy clin B1,CADD45和14-3-3σ则参与G2/M期阻滞[1,2] 。2.2 促进细胞调亡:Bcl- 2(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性的基因家族)可阻止凋亡形成因子如细胞色素C等从线粒体释放出来,具有抗凋亡作用,而Bax(促凋亡基因)可与线粒体上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色素C的释放,具有凋亡作用,p53可以上调Bax的表达水平,以及下调Bcl-2的表达共同完成促进细胞凋亡作用。p53还可通过死亡信号受体蛋白途径诱导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在真核细胞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和Fas蛋白( 一种细胞膜抗原,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凋亡) [1,2] 。2.3 维持基因组稳定:DNA受损后, 由于错配修复的累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遗传信息发生改变。p 53可参与DNA的修复过程,其DNA结合结构域本身具有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可切除错配核苷酸,结合并调节核苷酸内切修复因子XPB和XPD的 活性,影响其DNA重组和修复功能[4]。 2.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自分泌途径形成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营养血管在瘤体实质内增生。P53蛋白能刺激抑制血管生成基因Smad4等表达,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在肿瘤进展阶段,p53基因突变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的快速生长,这常常是肿瘤进入晚 期的表现[ 1,5] 。p 53既可阻滞细胞周期,也可诱导细胞凋亡,2种作用方式都是为了维护基因组的稳定,但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为DNA的修复或某种应激状态的改善创造时机,即便不能完全修复DNA的损伤,只要还能容忍,细胞依旧可以存活,但可能会留下基因组不稳定的后患;后者则是从根本上去除造成基因组不稳定的因素,以绝后患。显然,p53的这2种作用方式不能同时并存,二者之间有选 择[ 6,7] 。究竟p53在被激活后选择何种作用方式, 要由· 321·山西医药杂志2013年2月第42卷第2期下半月 Shanxi Med J,February 2013,Vol.42,No.2the Second

P53基因

P53基因 人體抑癌基因。該基因編碼一種分子量為53kDa的蛋白質,命名為P53。p53基因的失活對腫瘤形成起重要作用。但是事物必然有它的兩個方面,p53是一個重要的抗癌基因使癌細胞自殺,防止癌變;還具有幫助細胞基因修復缺陷的功能。 這種功能對於受化療藥物作用而受傷的癌細胞,則起修復作用,而不是使癌細胞自殺。造成被修復的癌細胞在治療後成為新的腫瘤。 編碼53kDa的蛋白質 類型人體抑癌基因 功能防止癌變,修復缺陷 基因種類腫瘤抑制 1簡介編輯 p53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在所有惡性腫瘤中,50%以上會出現該基因的突變。由這種基因編碼的蛋白質(protein)是一種轉錄因數(transcriptional factor),其控制著細胞週期的啟動。許多有關細胞健康的信號向p53蛋白發送。關於是否開始細胞分裂就由這個蛋白決定。如果這個細胞受損,又不能得到修復,則p53蛋白將參與啟動過程,使這個細胞在細胞凋亡(apoptosis)中死去。有p53缺陷的細胞沒有這種控制,甚至在不利條件下繼續分裂。像所有其它腫瘤抑制因數一樣,p53基因在正常情況下對細胞分裂起著減慢或監視的作用。細胞中抑制癌變的基因“p53”會判斷DNA變異的程度,如果變異較小,這種基因就促使細胞自我修復,若DNA變異較大,“p53”就誘導細胞凋亡。 p53是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自從該基因在1979年被首次報導以來,有關研究論文在Medline上可查到20000餘篇。人們最初認為p53基因是一種癌基因,但隨著近十年研究的深入,p53作為抑癌基因的功能逐漸被揭示出來。在人類50%以上的腫瘤組織中均發現了p53基因的突變,這是腫瘤中最常見的遺傳學改變,說明該基因的改變很可能是人類腫瘤產生的主要發病因素。 p53基因突變後,由於其空間構象發生改變,失去了對細胞生長、凋亡和DNA 修復的調控作用,p53基因由抑癌基因轉變為癌基因。 p53介導的細胞信號轉導途徑在調節細胞正常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它與細胞內其它信號轉導通路間的聯繫十分複雜,其中p53參與調控的基因已超過160種,因此,Levine 等學者提出了p53基因網路的概念: 他們認為不能孤立地觀察各個基因的生物學功能,而應該將它們組合起來看待。 p53蛋白主要分佈於細胞核漿,能與DNA特異結合,其活性受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泛素化等翻譯後修飾調控。正常p53的生物功能好似“基因組衛士(guardian of the genome)”,在G1期檢查DNA損傷點,監視基因組的完整性。如有損傷,p53蛋白阻止DNA複製,以提供足夠的時間使損傷DNA修復;

p53基因的30年

p53基因的30年 在人类基因组所包含的数万条基因中,它是研究的最为透彻的一个。在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中,超过40个都选择了以它为靶点。在美国国立生物医学信息中心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有关它的研究文献已经超过了50000篇,而且这一数字仍在稳定的增长。没错,它就是p53基因,时至今日,对这一基因的研究已经走过了30年的坎坷历程。 十年蹉跎两茫茫 1979年,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Lionel Crawford,David P. Lane等人首次追踪到了p53基因的踪迹。这些研究者或许没有料到,他们的发现开启了现代肿瘤研究与治疗的新时代。 不久以后,俄罗斯科学家 Peter Chumakov从小鼠体内克隆到了这个基因你的完整版本。因为这一基因在细胞中翻译后产生的蛋白质(protein)的分子量为53千道尔顿,故而被命名为p53。 不过,在发现伊始,p53基因并未受到重视,甚至在最初的10年中,p53一直被视为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导致这样南辕北辙认识的症结在于科学家在研究时并未找对p53基因的正确版本。众所周知,一条基因由一系列脱氧核糖核酸按照相应的顺序彼此串联而成,如果其中的某个或某些核苷酸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这条基因发生了突变,而起初研究者拿到的基因就是p53的突变版本,按照这一版本翻译成的蛋白质自然就无法行使正常p53基因的功能。 蹉跎十年之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家Bert Vogelstein最终找到了正确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不但如此,科学家的发现还为这一基因摘掉了癌基因的恶名:与此前认识恰恰相反的是,p53是一个在人体内发挥广泛作用的强有力的抑癌基因。 新桃换旧符 藉由p53真正功能的重新认识,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对这些基因的深入挖掘不但让人们对癌症的本质有了更新的了解,而且还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现在科学家已经公认,癌症发生的肇因是由于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的分化与抑制、免疫与逃避免疫、血管的生成与抑制以及转移与抑制转移之间的精细平衡被打破的缘故。这些平衡归根结底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间的平衡。 然而,平衡的打破并非一蹴而就,因此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过程。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大约在50%以上的癌症中都发现有p53基因的突变,如果将癌症的发作比作一列倾倒中的多米诺骨牌,那么p53基因很有可能位居这列骨牌的前列。 在人体这个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系统中,倘若一个细胞想要改变其现有状态(如从静止到生长分化状态的改变),必须接收到一系列相关指令后,这一过程才能进行。在这其中,p53就扮演了“分子警察”的作用——通过对细胞周期的调控来控制细胞的增殖生长。

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题答案

第四章蛋白质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蛋白质分子的元素组成特点是 A.含大量的碳B.含大量的糖C.含少量的硫D.含少量的铜E.含氮量约16% 2.一血清标本的含氮量为5g/L,则该标本的蛋白质浓度是 A.15g/L B.20g/L C.31g/L D.45g/L E.55g/L 3.下列哪种氨基酸是碱性氨基酸? A.亮氨酸B.赖氨酸C.甘氨酸D.谷氨酸E.脯氨酸 4.下列哪种氨基酸是酸性氨基酸? A.天冬氨酸B.丙氨酸C.脯氨酸D.精氨酸E.甘氨酸 5.含有两个羧基的氨基酸是 A.丝氨酸B.苏氨酸C.酪氨酸D.谷氨酸E.赖氨酸 6.在pH6.0的缓冲液中电泳,哪种氨基酸基本不移动? A.丙氨酸B.精氨酸C.谷氨酸D.赖氨酸E.天冬氨酸 7.在pH7.0时,哪种氨基酸带正电荷? A.精氨酸B.亮氨酸C.谷氨酸D.赖氨酸

E.苏氨酸 8.蛋氨酸是 A.支链氨基酸B.酸性氨基酸 C.碱性氨基酸D.芳香族氨酸 E.含硫氨基酸 9.构成蛋白质的标准氨基酸有多少种? A.8种B.15种 C.20种D.25种 E.30种 10.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 A.除甘氨酸外,氨基酸的α碳原子均非手性碳原子 B.除甘氨酸外,均为L-构型C.只含α羧基和α氨基D.均为极性侧链E.有些没有遗传密码11.天然蛋白质中不存在的氨基酸是 A.瓜氨酸B.蛋氨酸 C.丝氨酸D.半胱氨酸 E.丙氨酸 12.在中性条件下大部分氨基酸以什么形式存在? A.疏水分子B.非极性分子 C.负离子D.正离子 E.兼性离子 13.所有氨基酸共有的显色反应是 A.双缩脲反应B.茚三酮反应 C.酚试剂反应D.米伦反应 E.考马斯亮蓝反应 14.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 A.氨基酸的各种氨基和各种羧基均可形成肽键 B.某一氨基酸的γ-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形成 C.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形成 D.肽键无双键性质

p53蛋白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p53蛋白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101 下载:1 Bad(Bcl-2 antagonist of cell death)是Bcl-2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是细胞凋亡的正调控因子,正常情况下定位于细胞质中。像其它的BH3-only蛋白一样,使结合在Bcl-2或者Bcl-xl上的Bax游离下来从而促进凋亡。Bad的凋亡活性通过它的Ser112,Ser136和Ser155三点的磷酸化来调控。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细胞中,Bad被几个蛋白激酶如蛋白激酶A(PKA)或者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从而与14-3-3结合。但是,当细胞受到凋亡刺激时,Bad被迅速地去磷酸化并且迁移到线粒体上,从而诱导细胞凋亡。肿瘤抑制因子p53在不同的刺激下分别调节细胞周期或者细胞凋亡。它可以转录活化许多靶基因,如p21,Bax,p53DINP1,Bid,Puma等等。但是,还有研究证明p53也通过转录非依赖的形式来调节细胞凋亡,尽管这个作用的机制还没有被详细的阐明,但是最近的研究报道说明了,p53可以直接转移定位到线粒体上,与Bcl-2或者Bcl-xl结合后,从而使Bax游离下来并活化。同样,p53还可以通过打断Bak/Mcl-1或者Bak/Bcl-2之间的结合来诱导细胞凋亡。尽管Bcl-2家族中的许多分子,例如Puma,Noxa,Bax和Bid,都可以被p53转录调控,这些已经被报道并且研究的很透彻,但是Bad与p53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没有被报道和研究。这里,我们报道了p53可以结合在Bad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的大约6.6kb的区域,转录活化Bad的表达。我们还阐明了Bad可以和细胞质中的p53结合,从而阻止了p53的进核,导致了p53对于Bad转录活性的降低。另外,Bad可以介导p53定位于线粒体上,并且在线粒体上形成Bad/p53的复合物。两个系列的证据说明了此结论:其一,当我们利用从H1299细胞中纯化的线粒体和纯化的p53蛋白,野生型的Bad或者突变体的Bad(这个突变体仍然可以结合p53,但是不能定位于线粒体上)蛋白质共同孵育时,p53只可以被野生型的Bad蛋白介导定位于线粒体上,而不能被突变体的Bad介导并定位到线粒体上;其二,利用小RNA干扰的实验,降低细胞内Bad的蛋白水平时,同时也减少了 p53在线粒体上的定位。在线粒体上形成的Bad/p53复合物通过诱导Bak的活化和寡聚化从而诱导了细胞凋亡。通过小RNA干扰试验减少Bad的表达水平明显的降低了etoposide(鬼臼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我们的实验数据首次证明了Bad在p53转

肿瘤常见信通路

1 JAK-STAT信号通路 1) JAK与STAT蛋白 JAK-STAT信号通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条由细胞因子刺激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与其它信号通路相比,这条信号通路的传递过程相对简单,它主要由三个成分组成,即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酪氨酸激酶JAK和转录因子STAT。 (1) 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tyrosine kinase associated receptor) 许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来传导信号,这包括白介素2?7(IL-2?7)、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H(生长激素)、EGF (表皮生长因子)、PDGF (血小板衍生因子)以及IFN(干扰素)等等。这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细胞膜上有相应的受体。这些受体的共同特点是受体本身不具有激酶活性,但胞内段具有酪氨酸激酶JAK的结合位点。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与之相结合的JAK的活化,来磷酸化各种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以实现信号从胞外到胞内的转递。 (2) 酪氨酸激酶JAK(Janus kinase) 很多酪氨酸激酶都是细胞膜受体,它们统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而JAK却是一类非跨膜型的酪氨酸激酶。JAK是英文Janus kinase的缩写,Janus在罗马神话中是掌管开始和终结的两面神。之所以称为两面神激酶,是因为JAK既能磷酸化与其相结合的细胞因子受体,又能磷酸化多个含特定SH2结构域的信号分子。JAK蛋白家族共包括4个成员:JAK1、JAK2、JAK3以及Tyk2,它们在结构上有7个JAK同源结构域(JAK homology domain, JH),其中JH1结构域为激酶区、JH2结构域是“假”激酶区、JH6和JH7是受体结合区域。(3) 转录因子STAT(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被称为“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顾名思义,STAT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已发现STAT家族的六个成员,即STAT1-STAT6。STAT蛋白在结构上可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段:N-端保守序列、DNA结合区、SH3结构域、SH2结构域及C-端的转录激活区。其中,序列上最保守和功能上最重要的区段是SH2结构域,它具有与酪氨酸激酶Src的SH2结构域完全相同的核心序列“GTFLLRFSS”。 2) JAK-STAT信号通路 与其它信号通路相比,JAK-STAT信号通路的传递过程相对简单。信号传递过程如下:细胞因子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引起受体分子的二聚化,这使得与受体偶联的JAK

P53和PCNA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P53和PCNA 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关键词】大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P53蛋白;PCNA蛋白大肠癌是我国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术后转移。临床上尚无可靠的方法预测预后,因此探讨大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与大肠癌转移相关的生物标记是大肠癌基因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P53、PCNA 蛋白进行检测,探讨它们在大肠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对大肠癌的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全部病例选自2005—2008年我院大肠癌根治术切除标本共51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58±17.68)岁。分化程度和转移情况为:高分化19例,中分化19例,低分化13例;伴淋巴结转移19例,伴肝脏转移2例。所有材料按照全国大肠癌协作组制定的标准,由两名病理医生复查确定。 1.2试剂免疫组化试剂盒:鼠抗人PCNA蛋白抗体(即用型),鼠抗人P53蛋白抗体(即用型),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1.3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及PCNA蛋白,阳性对照由试剂盒提供,阴性对照由PBS代替一抗,实验步骤按说明书操作。按全国大肠癌协作组1986年标准进行组织学分类[1]:高分化(管状腺癌Ⅰ级及乳头状腺癌),中分化(管状腺癌Ⅱ级及粘液腺癌),低分化(管状腺癌Ⅲ级及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以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P53、PCNA阳性细胞,对染色阳性细胞,高倍镜下选择10个视野

计数,每个视野计数100个肿瘤细胞,PCNA阳性细胞数占肿瘤细胞数10%~25%为(+),26%~50%为(++),51%~75%为(+++),>75%为(++++);P53阳性细胞数占肿瘤细胞数<10%为(-),10%~25%为(+),26%~50%为(++),51%~75%为(+++),>75%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有或无)和淋巴细胞浸润(-、+、++、+++)。

P53基因的功能

P53基因的功能 1 阻滞细胞周期 在细胞周期中,P53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G1和G2/M期校正点的监测,与转录激活作用密切相关。P53下游基因P21编码蛋白是一个依赖Cyclin(细胞周期蛋白)的蛋白激酶抑制剂,一方面P21可与一系列Cyclin-cdk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复合物结合,抑制相应的蛋白激酶活性,导致低磷酸化Rb 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堆积,后者使E2F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细胞因子)不能活化,引起G1期阻滞;另外P53的另外3个下游基因Cyclin B1,CADD45 和14-3-3σ则参与G2/M期阻滞。 2 促进细胞调亡 Bcl-2(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性的基因家族)可阻止凋亡形成因子如细胞色素C等从线粒体释放出来,具有抗凋亡作用,而Bax (促凋亡基因)可与线粒体上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色素c的释放,具有凋亡作用,p53可以上调Bax的表达水平,以及下调Bcl-2的表达共同完成促进细胞凋亡作用。P53还可通过死亡信号受体蛋白途径诱导凋亡,T NF受体(在真核细胞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和Fas蛋白(一种细胞膜抗原,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凋亡)。 3 维持基因组稳定

DNA受损后,由于错配修复的累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遗传信息发生改变。P53可参与DNA的修复过程,其DNA结合结构域本身具有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可切除错配核苷酸,结合并调节核苷酸内切修复因子XPB和XPD的活性,影响其DNA重组和修复功能。 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自分泌途径形成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营养血管在瘤体实质内增生。P53蛋白能刺激抑制血管生成基因Smad4等表达,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在肿瘤进展阶段,P53基因突变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的快速生长,这常常是肿瘤进入晚期的表现。ASDDA p53既可阻滞细胞周期,也可诱导细胞凋亡。两种作用方式都是为了维护基因组的稳定,但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为DNA的修复或某种应激状态的改善创造时机。即便不能完全修复DNA的损伤,只要还能容忍,细胞依旧可以存活,但可能会留下基因组不稳定的后患;后者则是从根本上去除造成基因组不稳定的因素,以绝后患。显然,p53的这两种作用方式不能同时并存,二者之间有选择。 究竟p53在被激活后选择何种作用方式,要由活性p53的数量与应激细胞的损伤程度两方面来决定。当通过暂时转染方式让p53在肿瘤细胞内高水平表达时,即可诱导凋亡;而采用温度敏感突变或可诱导系统让p53低水平表达时,则只能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但从根本上讲,应激细胞的DNA损伤程度等因素才是决定p53选择何种

Tp基因检测

T p53基因检测 什么是Tp53基因? T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人类第1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编码和表达Tp53蛋白。Tp53基因是细胞生长周期中的调节因子,与细胞周期的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相关联。 Tp53基因分为野生型(正常的基因)和突变型两种,其产物也有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Tp53蛋白可抑制带有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的细胞发生分裂,从而阻止畸变传递给子细胞,具有广谱的肿瘤抑制作用。相反Tp53基因的突变(缺失)则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Tp53被誉为基因卫士。 Tp53检测意义 1、应用于肿瘤的超早期预警检测 检测范围包括:肝癌、乳腺癌、膀胱癌、胃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软组织肉瘤、卵巢癌、脑瘤、淋巴细胞肿瘤、食道癌、肺癌、成骨肉瘤等人类多发肿瘤与p53基因突变有关。 2、应用于肿瘤手术后复发监控 肿瘤具有易转移和复发的特点,及早发现复发或转移,可获得二次治疗机会,延长生命。肿瘤DNA片段存在于血液循环DNA中,被称细胞游离DNA(cell-freeDNA,cfDNA)。P53扫描肿瘤组织中存在的突变,p53定期检测cfDNA突变,监控术后复发和评估疗效。 3、放、化疗的疗效评估 P53发现肿瘤特有突变,通过p53定量检测放化疗前后血浆中基因突变含量变化,间接反映肿瘤治疗的效果。 基因小知识:肿瘤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肿瘤是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肿瘤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从单个细胞开始到形成米粒小的肿瘤,大约需要8—10年,此阶段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从米粒大小发展成杏仁大小,只需一年左右时间,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发展到晚期只需要3—8个月的时间。通过相关突变检测发现肿瘤的早期踪迹,进行合理干预,能够逆转肿瘤的形成。 肿瘤从单细胞基因突变到晚期发展历程图 Tp53检测适用人群 由于Tp53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肿瘤细胞中,因此对于Tp53基因突变的检测主要适用于与癌症相关的人群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癌症高危人群 主要包括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工作压力大的职业;有癌症家族史或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线的人群;有慢性炎症或癌前病变人群以及长期吸烟、饮酒者,过多摄入高脂肪失误导致肥胖者。 (2)疑似癌症患者 主要指身体里发现可疑肿块或病理检查有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人群。 (3)治疗中后期的癌症患者 癌症患者治疗中或治疗后,跟踪监测血液中基因变量的变化,评估疗效,帮助选择治疗方案;曾患癌症,治疗后可定期做Tp53基因检测,从分子层面监控是否再次出现原有的基因突变,能够较临床检查更早发现复发迹象,评估预后。

p53基因的功能和研究进展

P53基因功能及前沿研究现状

一.P53基因的功能 p53 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之一,是当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自1979年Lane等[1] 发现p53 基因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肿瘤抗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三个阶段。近年的深入研究表明p5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50%以上p53都发生了突变,导致了肿瘤的发生。[2]P5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13.1,长20kb,含有11个外显子,编码393个氨基酸组成的相对分子量为53*103的蛋白质。P53蛋白是一个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主要执行DNA 损伤“检查点”功能,若DNA受损,p53蛋白水平迅速升高并激活其下游的p21/WAF1/CIP1基因表达,这是一组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的抑制剂,使细胞停滞于G1期,执行DNA修复。若修复失败,p53则通过激活BAX基因通路诱导凋亡。约50%的人类肿瘤与p53基因的等位失活或突变有关。 突变型P53则具有癌基因的作用,促进细胞恶性转化。P53基因的突变常发生在结肠癌、乳腺癌、肝癌、肺癌等多种肿瘤。 P53基因功能失活机制有以下几种:1、P53基因自身突变,导致P53蛋白丧失与DNA结合的能力,这是P53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2、MDM2癌基因的负调节。MDM2是P53蛋白的靶基因,P53蛋白刺激MDM2基因的表达,而MDM2蛋白可与P53蛋白结合,一直P53蛋白接到的反式激活、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功能,同时MDM2蛋白可以催化p53蛋白的降解,从而形成一个反馈调节环,负调节p53蛋白的活性。3、

P53蛋白在口腔白斑中的研究进展

P53蛋白在口腔白斑中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8-21T14:27:07.7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月第1期供稿作者:方滕姣子朱红华孙晗鞠昊张宇娜宮海环宋[导读] 方滕姣子朱红华孙晗鞠昊张宇娜宮海环宋艾阳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 方滕姣子朱红华孙晗鞠昊张宇娜宮海环宋艾阳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黏膜病科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p53作为比较经典的抑癌基因,对诱导细胞死亡、上皮组织发育以及肿瘤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p53 能结合并激活细胞分裂制动基因从而控制细胞的分化与增殖, 对细胞增殖分化起负调控作用。但是,突变型 p53 基因不但丧失抑癌功能且具有恶性转化功能。本文从该基因的来源、结构、作用、以及其在口腔白斑中的相关研究予以综述。 【关键词】p53;口腔白斑;抑癌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1-0010-03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P53 Protein in Oral Leukoplakia 【Abstract】As an tumor suppressor, p53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cell death, epithelial tissue development and the tumor development.p53 works as an negative feedback inhibitor of proliferation, it could combine and stimulate cell fission gene and control th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However, mutant type of p53 not only lose the function of suppressing the tumor growth, but also can change into malignant. From the sources, the gen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s well as its in oral leukoplakia in related research were reviewed. 【Key words】p53;Oral leukoplakia;Tumor suppressor 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是口腔最常见的癌前病变,约有3%~5%的白斑会转变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不能被擦拭,临床及组织病理上不能列入其他疾病分类中。口腔白斑临床分型可分为均质型与非均质型两大类,前者如斑块状,皱纹纸状等;后者如颗粒状,疣状及溃疡状等。白斑的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增生,伴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 目前临床上关于癌症发生的机理普遍认为,抑癌基因突变和癌基因的被激活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是一种公认的肿瘤抑制基因,在细胞周期的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1-3]。 1.P53的生物学特性 P53基因是一个约为20kb大小的DNA片段,位于17号染色体上,它转录出一个大小约为 53ku的蛋白质(p53),故称p53基因[4,5],其水解产物主要为 53000核磷酸蛋白质,目前已经发现P63以及P73与 P53基因同属为一个家族[6,7]。它在人类 50%左右的恶性肿瘤中存在变异。主要由10个内含子以及11个外显子组成,其中外显子具有控制蛋白质合成及 DNA 转录的作用。在外显子的N断是由1~100个aa 残基组成,具有激活转录因子、介导蛋白的作用。外显子的C端由300~399个残基组成,发挥着生物学功能,其主要由于BD(碱性区)、TD(四聚体形成区)、NES(输出信号区)、NLS(细胞核定位信号区)等四个区域组成,在四聚化域的作用下,C端能与特异性 DNA进行结合,从而促使P53拥有较高的亲和性。外显子的羧基端能与 DNA发生非特异性的结合,因此能参与核心区的调节[8]。 p53 基因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其产物也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9,10]。由于野生型p53蛋白半衰期较短,大约6分钟~20分钟,因此即使在分裂期的正常细胞,检测到的野生型p53水平也是很低的。野生型 p53 在细胞受到射线或某些药物作用而发生DNA损伤的情况下,能使细胞分裂终止在G1/S期,从而使细胞有足够的时间修复损伤,恢复正常的状态。若损伤不能修复,野生型p53还能启动细胞程序化死亡过程,引起细胞凋亡。而突变型p53半衰期达2小时~40小时,因此免疫组化染色中检测到的实际为突变型p53。突变 p53不仅失去了正常的野生型p53的抑癌作用,而且具有癌基因的功能[11]。p53突变型改变了生长调节蛋白,并能使正常野生型p53失活,此种现象被称为“显阴性作用”,因为如果突变蛋白抑制了剩余的正常等位基因产生,1个或2个肿瘤抑制因子位点的失活能产生显性的致癌效应。 2.p53基因及蛋白产物在DNA损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p53基因不仅具有调控细胞周期、促进凋亡的作用,而且在维护基因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明确P21是p53的靶蛋白,P53有转录因子活性诱导P21表达,活化的P21与Cyclin E竞争结合CDK2,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细胞过分增殖,相反p53突变即可引起细胞的异常增殖[12]。突变型p53不仅抑癌活性丧失,而且具有致癌活性,促使细胞向恶性转化。一方面p53通过调控P21蛋白表达来阻滞细胞周期,为及时修复DNA损伤赢得时间[13];另一方面,p53通过调控p53 R2基因的功能,参与DNA修复过程[14];第三,p53还通过与DNA修复基因和修复蛋白的相互作用,直接参与DNA修复过程。如果p53基因功能出现障碍,将致DNA修复功能、凋亡功能障碍,受损伤的遗传物质被保留下来,导致细胞变异,最终可能恶变。 3.P5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及口腔白斑中的表达及意义 卢怡[15]发现,p53基因突变、P53过度表达与O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53基因突变、P53产物的积聚先于肿瘤的浸润是发生在口腔癌变过程的启动阶段,是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可在癌变的后续过程中得到保留和延续。其在细胞恶性增殖的阳性表达较早较敏感,[16]发现,P53在正常黏膜组织中多数表现为阴性表达,经光镜发现,突变型的P53蛋白在不同分化等级的鳞癌阳性细胞中,其染色强度随分化等级的加强而显著加强,在轻、中、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加,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的表达率。患者从正常口腔黏膜(normal oral mucosa,NOM)到OSCC发展的过程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能力逐渐增强,且不同分化等级的表达强度存在差异。文献结果表明口腔上皮细胞早期恶性转化与 P53 染色阳性细胞数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P53 在上皮细胞发展成为口腔癌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之可能成为OSCC早期诊断和肿瘤化学预防药物评估的很好的生物学指标。突变型P53在OSCC中的高表达及其在OLK的稳定表达,使它可以作为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鳞癌早期诊断的基因标志物[17],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口腔黏膜良性损害中恶性发展的潜在趋势[18]。当临床上对于癌前病变的诊断存在争议、结果不明确时,如将P53免疫组化染色与常规HE染色结果相结合,综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断,必将对早期癌变的准确诊断起重要作用。

P53基因与癌症和衰老相关性的概述

P53基因与癌症和衰老相关性的概述 摘要:p53基因抑制肿瘤是众所周知的,但可能也影响与肿瘤抑制无关的衰老过程。p53对各种应激做出反应,诱导细胞凋亡或阻滞细胞周期,以抑制肿瘤的发展。然而,在非癌衰老过程中p53的作用是复杂的。一方面,p53基因能诱导细胞衰老或凋亡来抑制癌症,但其后果就是加快了衰老。另一面,P53可以减缓生长和减少与生长有关的应激使细胞存活,最终延缓衰老。要想阐明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并针对P53或P53转录靶点来治疗癌症和改善衰老,就必须更好地了解p53功能的多样化。 关键词:DNA损伤,细胞生长;细胞衰老;细胞凋亡,无氧酵解 引言:p53基因是一种转录因子,其在哺乳动物中抑制肿瘤的发生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1→3),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53基因也影响衰老过程。但是,p53究竟是怎样影响衰老的还不是很清楚。p53调控大量有致癌作用的基因的转录,包括细胞周期阻滞(P21,GADD45,14-3-3s,RPRM),细胞凋亡(Scotin,killer,FAS,BBC3,PERP,53BP1,BAX,LRDD,PMAIP1),抑制有氧糖酵解(GLUT1,TIGAR,己糖激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促进氧化磷酸化(OXPHOS)(SCO2,AIF),细胞生长(PTEN,AMPK测试,TSC2,IGF-BP3)(4),以及蛋白质的翻译(sestrins)(5)。P53还具有与转录无关的其他作用,包括调节微RNA加工(6),DNA修复(7),线粒体蛋白存活(8)和核糖体合成(9,10)。因此,p53是维持基因组完整性,调节细胞生长和细胞增殖的关键,是抑制肿瘤的核心(11)。同时,p53通过一个非癌症相关

P53基因概述

P53基因概述及应用实例 姓名;赵飞 1.P53基因概述 1.1 P53基因的发现 1979年,在大家都在研究SV40病毒的癌蛋白时,好几个科研小组都无意中分别独立发现了P53蛋白。当时在伦敦癌症研究所(London Research Institute)工作的David Lane和Lionel Crawford发现,用感染了SV40病毒的动物血清与SV40大T抗原发生免疫沉淀反应时能共沉淀下来一个分子量约为53kDa的宿主细胞蛋白。另外三个科研小组也都在1979年同时发表文章报道了同样的结论,他们分别是法国的Pierre May科研小组、美国纽约的Robert Carroll科研小组和英国的Alan Smith科研小组。 1.2P53基因的命名 在这个基因在发现之初,每一个发现它的实验室分别给这种分子量为53 kDa的蛋白质取了各自的名字,并且使用这些名字发表了很多论文,这样就造成极大的混乱。它的真正命名是在1983年在英国牛津举办的第一届国际P53蛋白研讨会上,来自各国的代表专门就这个蛋白的命名进行了讨论。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P53这个名字最为合适,自此被保留下来一直沿用至今。其实P53这个名字根本就不是一个名字,只是因为这个蛋白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中表现出的分子量大约为53 kDa才因此而得名。后来大家才发现,这个表观分子量其实也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因为该蛋白富含脯氨酸,所以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中的迁移率偏慢,表现出来的分子量要比它实际的分子量大。该蛋白的实际分子量只有43.7 kDa,而小鼠体内P53蛋白的分子量会更小。 1.3P53 基因的功能 P53基因是因编码一种分子质量为53 kDa 的蛋白质而得名,是一种抗癌基因。其表达产物为基因调节蛋白( P53 蛋白) ,当DNA 受到损伤时表达产物急剧增加,可抑制细胞周期进一步运转。一旦P53 基因发生突变,P53 蛋白失活,细胞分裂失去节制,发生癌变,人类癌症中约有一半是由于该基因发生突变失活。因此说这个基因具有两面性。 1.4 P53基因三十年的发展史 最初10年里,P53一直被视为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1979年,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Lionel·Crawford,David·P.·Lane等人首次追踪到了P53基因的踪迹,不久以后,俄罗斯科学家Petet·Chumakov从小鼠体内克隆到了这个基因的完整版本。但此时P53基因并未受到重视,甚至在最初的几年中,一直被视为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导致这样南辕北辙认识的症结在于科学家在研究时并未找对P53基因的正确版本。十年之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Bert·Vogelstein最终找到了正确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不但如此,科学家的发现还为这一基因摘掉了癌基因的恶名:与此前认识恰恰相反的是,P53是一个在人体内发挥广泛作用的强有力的抑癌基因。 第二个10年里,科学家发现P53蛋白实际上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胁迫诱导。基于P53真正功能的重新认识,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对这些基因的深入挖掘不但

p53与肿瘤

p53与肿瘤 基础医学院07级临床一班陈依然90701114 摘要 p53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发生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其研究进展对肿瘤的发生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p53的生物特性,并重点介绍了p53与肿瘤发生和治疗的一些关联。 关键词:p53 肿瘤 Abstract p53, known as the most relative cancer suppressor gene today, is significant to mechanism of tumor development and its clinic therapy. In this article, I re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mor-associated gene p53 and its role in mechanism of tumor growth and cancer therapy. Key Words: p53 Tumor 正文 恶性肿瘤是一大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p53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发生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有报道称甚至有50%以上的肿瘤患者存在p53基因的改变。在细胞周期中,正常的p53在DNA损伤或缺氧时活化,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S点,进行DNA修复,如修复失败则活化下游基因使细胞凋亡。这两种功能均有助减少肿瘤发生的可能。 1.p53基因特征 人类p5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1区3.1带(17q13.1),全长16-20kb,含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分为野生型(wt-p53)和突变型(mt-p53)。wt-p53作为抑癌基因,其功能的改变或缺失与大量不同种类的人类肿瘤细胞有密切关系。wt-p53能整合各种不同的细胞紧急事件的信号,通过转录或非转录途径对这些信号做出包括细胞生长抑制或凋亡在内的不同反应,监视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mt-p53则不能完成这些功能,甚至成为原癌基因。 wt-p53蛋白是一种分子质量53kd的核内磷酸化蛋白,其半衰期较短。它是一种定位于细胞核中的转录因子,其活性形式为四聚体,自N端起依次为转录激活

P53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P53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学院药学院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制药 年级2010级制药工程 组员刘巧曾琼英陆凤慧刘杨姚瑶指导教师胡昌华廖国建 2013 年5月22日

P53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刘巧;曾琼英;刘杨;陆凤慧;姚瑶 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研究最透彻,功能最强大的一种抑癌基因。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综合概述了P53基因的结构、性质、应用、发展历史,以及上市药物和在研药物,并详细介绍了典型重组P53药物——今又生。 【Abstract】P53 gene is a tumor suppressor gene .it can be active with most of the cancer cell.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it’s structure , character ,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P53 gene , as well as marketed drugs and investigational drugs , and gave details of the typical restructuring P53 drugs——Gendicine. 【关键词】P53基因;抗癌;应用;今又生 1 前言 仅从90年代至今,关于p53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研究报道就有多于20000篇,是什么让p53得到科学界如此多的关注?在1979年,p53首次被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TP53(p53的编码基因)被认为是一个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直到90年代早期,TP53被广泛认为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它处在细胞各种胁迫反应途径的十字路口上。p53在细胞周期捕获,DNA修复,细胞衰老、分化、调亡等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修复损伤细胞,或者除去严重损伤的细胞从而避免这些细胞对机体的危害作用。由于p53的多功能性,在它的编码基因TP53上发现很多突变都会影响到p53的功能。在很多(75%)人的癌症中都存在p53的突变。有关p53的研究已经拓展到毒物学和治疗学领域。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在短短的十多年里,人们对P53基因的认识经历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到抑癌基因的三个认识转变,现已认识到,引起肿瘤形成或细胞转化的P53蛋白是P53基因突变的产物,是一种肿瘤促进因子,它可以消除正常P53的功能,而野生型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它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 2 p53基因的简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