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Synopsis of the History of Marxist Economy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后续课程:西方经济学说史

总学分:3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各个原理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加深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的理解,提高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与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理论与现实课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导言(2课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各个原理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的理解,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培养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与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理论与现实课题的能力。

二、基本线索与基本内容:本课程的教授分三部分:第一,介绍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情况:《资本论》的写作过程及其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的奠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研究和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等内容。第二,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俄国的传播及发展。主要是研究列宁、布哈林、斯大林等人在社会主义

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思想。第三,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重点是介绍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的发展与创新。

三、研究概况: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介绍与研究从“五四”运动前后就开始了,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且在群众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我国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文本解读的方法,试图结合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的经济思想与实践政策;第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经验与教训;第三,研究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相结合,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

四、资料简介:略

五、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端(4课时)

第一节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转折

一、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60年代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创立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理论的创新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是一个相对于以往的新的思想体系。

二、时代提出的问题

当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激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二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历史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问题: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三、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时代提出的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建立了无产阶级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思想史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

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自然要研究他们的思想转变过程,即他们的世界观如何由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他们的政治立场怎样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变了共产主义。有大学生活期间,马克思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不过,他并没有全盘接受黑格尔的学说,他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黑格尔派,一开始就能够对黑格尔哲学抱有分析的态度。

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并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三、需要对共产主义做理论论证

现实社会中的物质利益问题促使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而这一批判研究又把他引向对经济关系的研究。1843年10月马克思移居巴黎之后,便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四、恩格斯的结论

恩格斯也是在40年代初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的。不过,他经历的道路与马克思不同,他的结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亲身考察与分析得出的。

第三节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著作

一、批判政治经济学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建立主要归功于马克思,不过,这个学说的第一部著作却是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这部著作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起发表在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恩格斯专门分析了地租、资本、劳动三个范畴。

二、竞争是主要规律

恩格斯不仅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颇为深刻的批判,而且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并得出了必然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结论。

三、天才的“大纲”

在恩格斯之前,西斯蒙第、蒲鲁东等人也曾批评过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但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全面批判的第一部著作是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第四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发现,斯密、李嘉图的理论虽然包含有不少正确见解,但却存在着一些根本错误。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以地劳动异化的分析,才能揭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从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从“工人生产的产品不属于工人所有”这个经济事实出发,对劳动的异化作了层层深入的分析:劳动的异化,首先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异化或物的异化;其次是劳动同劳动者相异化;再次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三、劳动异化的根源及其扬弃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同私有制的关系是相互的,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在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后,异化劳动才能消灭。

第五节奠定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基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最大贡献在于,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二、批判地继承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批评李嘉图的生产费用论到肯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的一大转变。不过,这一转变距离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的奠定(4课时)

第一节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从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1850年初,马克思决心重新批判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新发展,出现了新特征;革命运动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向马克思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伦敦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想的客观条件。

二、《伦敦笔记》与经济学评论

在《伦敦笔记》中,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克服了货币数量论,开始了货币理论领域的革命变革;第二,克服了李嘉图地租理论中的错误,提出了级差地租理论的新观点;第三,批判了斯密、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蒲鲁东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三、《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内容非常丰富。它是马克思十五年的、即他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经济学研究的确良总结和结晶。《手稿》标志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第二节确定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全面地考察和论述了物质生产或财富生产的性质、内容和结构,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第三节制定科学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价值理论的革命变革

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上的革命变革,或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尤其是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的,又是对他们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这一理论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发展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货币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在货币问题上所取得的理论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二,论述了货币的基本职能。

第四节李嘉图理论体系的第一个矛盾的解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一、等价值原则与劳动同资本的交换

马克思明确指出,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中,一方面,资本作为价值,作为货币同劳动相对立;另一方面,劳动作为使用价值同资本相对立。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从物质方面看,是劳动过程,从形式规定上看,它是价值自行增殖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分为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现实形态中,资本是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统一。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4课时)

第一节 60年代前期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一、写作《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等都作了极其重要的论述。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结构体系也得到了进地步的发展。

二、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资本论》

马克思在写作《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的过程中,决定把正在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只作为《资本论》的副标题。于是,大约在1863年7月下旬或8月上旬,马克思就开始以《资本论》为题整理他的经济学手稿。

第二节资本形式和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的发展

一、对资本形式和结构的探讨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在“资本一般”基础上,一方面揭示了资本特殊的外在化形式;另一方面又探讨了资本的内在结构,提出了资本两种有机构成的理论。

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

马克思认为,在所有的场合,和两种剩余价值形式相适应的是劳动从属于资本的两种单独形式:和绝对剩余价值形式相适应是的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相对剩余价值形式相适应的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

三、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在批判斯密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首先,劳动作为生产劳动的特性只表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次,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来看,生产劳动可以说是直接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交换的劳动。

第三节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创立

一、50年代末的探讨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在60年代初创立的。但是,在50年代末,马克思就开始探讨这一问题。

二、批判“斯密教条”的成果

所谓“斯密教条”就是斯密所提出的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理论教条,这一理论教条严重禁锢着斯密以后的经济学家的理论思维。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判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斯密教条”混淆了产品的价值和产品生产中劳动者所创造价值之间的区别。第二,斯密不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生活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区别与联系,不理解与此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实现和消费资料实现各自所具有的特殊规定性。

三、魁奈《经济表》的启示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过程的总体理解,是在批判魁奈《经济表》的基础上完成的。

四、1865-1870年间的新发展

马克思在1865年到1870年间及在1877年后,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又作了进一步考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在1865-1870年间完成的《资本论》第2卷中的理论考察。

第四节李嘉图理论体系第二个矛盾的解决——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形成

一、剩余价值一般和特殊形式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从两个方面研究了剩余价值一般和剩余价值特殊的关系:第一,马克思从“资本一般”转化为资本特殊的论述中,探讨了剩余价值一般向剩余价值的“分支”——利润、利息等等的转化过程。第二,马克思在对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论述中,探讨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的序列过程。

二、生产价格理论的形成

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首次探明了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质的转化关系,周详地考察了这一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形成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形式及其形成过程;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实现形式。

第五节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理论的探讨

一、资本积累理论的创立

资本积累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资本积累是资本生产发展的基础,是资本物质生产能力不断增

长的过程;另一方面,资本积累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的过程。

二、对危机理论的初步探讨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已经描述出资本主义再生产所呈现的“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周而复始的更替的运动过程。

三、对危机理论的全面阐述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积累规律和利润规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和历史趋势的影响。

第六节《资本论》第1卷的出版:经济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经济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一版分作六章,这六章构成了马克思论述“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恩格斯的特殊贡献

在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第1卷的过程中,恩格斯不仅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马克思以巨大的、无私的帮助,而且在理论上,也作出过特殊的贡献:首先,恩格斯自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后,一直没有中断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独立研究。其次,帮助马克思解决《资本论》研究中的理论问题;第三,对完善《资本论》第1卷结构作出了积极贡献;第四,为宣传《资本论》的思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三、《资本论》第一卷的传播及修订

《资本论》第1卷出版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科学理论,很快为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些重要实践家和思想家所接受,对国际工人运动理论纲领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没有把自己在《资本论》中得出的理论结论看作“终极真理”。相反,马克思总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新情况和他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之更为严谨、更具有科学性。

第四章研究和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4课时)

第一节继续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修订、出版《资本论》

一、写作修订《资本论》第2、3卷

写作修订的主要内容:对斯密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及利润源泉的见解和批判,以及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关系的论述;银行、信贷以及经济危机等问题等。

二、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2、3卷

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恩格斯于1885年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于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3卷

三、探讨资本主义发展新现象

对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些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作了深刻揭露和科学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从而为列宁创立帝国主义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

一、前资本主义的三种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式中,存在着三种所有制形式: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出了重要结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在这个重要的论断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和社会形态的历史划分及其演变,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交替发展的基本过程。

三、古代史笔记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尤其是对原始社会形态研究、探索的第三阶段,尤其是在1879-1882年期间,马克思以大量精力投入了对人类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工作。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古代社会》摘要基础上写成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著作,系统地、深刻地论述和发挥了马克思的理论观点。

第三节探讨未来社会经济形态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一、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自四十年代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尤其是在《资本论》等著作中,研究和探讨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经济问题。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或思想,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经济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服未来共产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础;共产主义社会要对生产实行合理地有计划的社会调节;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按劳分配,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和论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他在这部著作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过渡时期。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俄国的传播与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理

论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资本论》俄文版的出版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俄国的传播

一、民粹派与《资本论》俄文版

最初,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俄国的传播主要是借助“民粹派”经济学家们的介绍。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叶在经济上十分落后的农奴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俄国出现的一种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

二、《资本论》俄文版出版引起的争论

《资本论》俄文版一出版,立即受到了俄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和理论界的重视和欢迎,只有少数反动的思想家和极右的教授们才千方百计地攻击马克思及其主要著作《资本论》。不过这些人的攻击却在俄国的知识界触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第二节普列汉诺夫的经济思想

一、普列汉诺夫早期的民粹派经济观点

普列汉诺夫早期是一位民粹主义者,他认为,同资本主义相比,村社是更高级的协作形式。马克思主义在西欧取得的接二连三的胜利和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形成的无产阶级群众性政党的力量日益壮大,促成了普列汉诺夫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二、清算“民粹派”经济理论

1884年7月,普列汉诺夫写成了他批判民粹主义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我们的意见分歧》。该书于1885年1月出版。在这部著作里,普列汉诺夫全面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论,特别是着重批判了他们的经济主张:首先,普列汉诺夫批判了民粹派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意义,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在西欧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其次,普列汉诺夫指出俄国不仅一定会走资本主义的路,而且已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第三,普列汉诺夫还驳斥了民粹派借口市场问题来否认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第四,普列汉诺夫在批判民粹派时还正确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批判“民粹派”经济理论,揭示俄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规律

一、资本主义农业是从农民村社分化中产生的。

普列汉诺夫由于自身理论的错误而没能完成揭示俄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和批判民粹派的任务。这一历史性的任务是由列宁完成的。列宁认为,民粹派把“农民村社”同资本主义经济,同农民的分化对立起来是根本不符合事实的。

二、不应把“人民工业”同资本主义工业对立起来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同个体手工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正是由后者发展演变而来的。

三、列宁对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发展

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规律的分析证明,没有“第三者”和国外市场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同样可以得到发展。但是,决不能由此作出结论,说国外市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相反,国外市场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六章列宁论帝国主义(4课时)

第一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研究

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现成结论,不断研究新事物以便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是列宁的一贯作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特别注意了对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形成的研究,他还收集了有关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及垄断形成史方面的资料。

二、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列宁指出,竞争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但是,至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便发展到了它的顶峰,以后,自由竞争开始转化为垄断。

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式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磨擦和冲突。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列宁认为,正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建立

一、理想的总资本家

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的揭示,构成了列宁的有关帝国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列宁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并作了初步的阐述。

二、垄断资本与国家权力的结合

列宁不仅阐明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揭示了它的本质及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的一种新形态,它的特点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权力结合在一起。

第七章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及其演变(6课时)第一节列宁论过渡时期经济及其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构想

一、论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是任何国家过渡时期都会存在的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

二、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曾设想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一途径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指出,如果国家资本主义能在半年左右在俄国建立起来,那就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就能够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俄国建立起来。

第二节“战时共产主义”与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一、“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

1918年夏天,由于国内部分反革命武装叛乱的原因,粮食问题日益尖锐化起来,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列宁建议制定一系列紧急措施来解决粮食问题:第一,抬高粮价;第二,立刻成立合作社;第三,重申不向国家交售多余粮食的人应没收全部财产的法令。

二、消灭贸易,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余粮收集制的实施,自由贸易实际上已被禁止,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久便出现的这种情况,当然首先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造成的,其次这种状况也同列宁当时对商品经济的看法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列宁认为,一方面保留交换,一方面谈论社会主义是可笑的。

第三节“新经济政策”与列宁对过渡时期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过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得在战争胜利后不久,便爆发了政治与经济危机。针对这种情况,列宁清醒地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或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只去完成一些比较容易的任务,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从理论上讲,实行国家垄断并不一定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在一个拥有工业的农业国度里,国家如果掌握商品,那是可以采用实物税和自由周转的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进下讨论了这个问题。会上列宁作了《关于粮食税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经济政策”这个概念和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小农国家通往社会主义的途径

列宁认为,在一个落后的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一点同那些工农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完全不同的。就当时的条件来说,无产阶级国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满足小农的要求。第一,给予一定的流转自由;第二,弄到商品和产品。

三、合作制与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合作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居民实行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就可以使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使私人利益服从于国家的利益。

四、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

合作社、租让制、吸引资本家为国有企业代销产品和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把国有的企业、矿山、森林、及土地等租给资本家经营都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有效形式。

第四节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尝试

一、社会主义也要政治经济学

列宁在领导苏联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便开始了着手研究、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一些管理规律。列宁的这些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了初步的基础。阐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是列宁为此作出的第一个重要贡献。

二、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

列宁认为,整个社会主生产的有计划地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根本的特点之一。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

社会主义企业要实行一长制的领导原则,要实行经济核算,要实行按劳分配和对劳动者实行物质鼓励。

第八章布哈林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4课时)

第一节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

一、使各种经济共同繁荣

基于对俄国现实的分析,布哈林认为,在当时的俄国实现完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可能的,因而不但要正视各种经济成分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必须利用和发展这些成分。只有当全部经济成分都被组织起来的时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二、通过合作社组织社会主义

布哈林指出,如果小农经济希望真正长期地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就必须走自己联合起来的道路,而且农民从自己的私有经济利益出发,也必然会走上自身联合的道路,从而越来越和睦地同无产阶级的国营工业结合起来。而这种联合的形式就是农民组成共同的采购合作社和销售合作社。

第二节计划与劳动

一、不可能一下子过渡到社会主义

布哈林认为,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是计划经济,但这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就能立即实现完全的计划经济。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二、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既然在当时尚不能利用计划调节各种经济成分,那就要利用市场,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因为各种经济力量和经济成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开放各种经济成分的贸易自由,实际上是使他们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和整个经济服务。

第三节布哈林的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思想

一、工农业必须平衡发展

布哈林一贯强调工农业必须协调发展,并极为珍视以此为基础的政治上的工农联盟。布哈林反复论述工业化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苏联这样一个农业经济比重极大的现实情况下更是如此。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之争

布哈林同斯大林一样,也认为苏联经济的当务之急是工业化问题,但是他强烈反对斯大林的工业化方针。布哈林认为,工业只有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才能长期保持最大限度地发展。布哈林提出了与斯大林完全不同的获取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的方式:第一个来源是国营工业和其他国营企业内部;第二个来源是国家提高对私人资本征收的税额;第三个措施是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人们对国家和合作社银行以及对卢布的信心,吸引更多的私人储蓄。布哈林还批评了斯大林为了发展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的倾向。

三、关于农业集体化的争论

布哈林联系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关系问题,深刻地阐述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问

题,他把社会主义再生产作为一个系统予以考察。

四、计划应是科学工作的结果

布哈林认为,苏联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失调现象主要是则国家计划失当所造成的。如果说好的计划不是万能的,那么错误的计划则会把好事办糟,化利为弊。

第九章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4课时)

第一节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出现的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不仅反映了理论认识上的深刻分歧,而且在当时,在政治上也具有迫切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争论首先集中在这个上理论的前提——关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上。斯大林认为,反对派的主要错误在于他们不懂得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不懂得帝国主义时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意义和作用。

二、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内部矛盾

斯大林认为,谁也不否认俄国国民经济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依赖,但是,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不只是我们的经济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也依赖我们的经济。我们须有自身的力量克服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所存在的这些矛盾,用自身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抉择

一、实现工业化的两种设想

托洛茨基提出了一条“超工业化”的路线。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取决于国营企业增长和私营企业增长的对比。斯大林强调,在建设方面应当特别谨慎小心,应当具有远见。后来,斯大林形成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线。

二、“赶”、“超”战略和工业化的路线

1928年,斯大林在《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一文中,系统地阐发了在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性,在这种“赶”、“超”的经济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三、经验的总结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这是一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工业化方针。为了争时间、抢速度、不得不作出牺牲,甚至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第三节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

一、农业发展的新问题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斯大林现在突出的是工业化问题。他强调,主导国民经济的是工业,而不是农业;应该把生产资料的生产放在首要地位,以保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个侧重点的转移,不能不对农业发展政策产生影响。

二、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全盘集体化”是斯大林的一个创举。通过这场“自上而下”的革命运动,苏联一举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它在理论观点和政策实践上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后人思索的问题:改造小农的长期性问题;集体化和机械化的关系问题;对待“非常措施”和“过火行为”的态度问题。

第四节社会主义基本建立后的若干经济问题

一、社会主义确立的标志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重大进展,斯大林认为,苏联的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在单独

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是完全可能的,并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问题提上了日程。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确立的标志是:剥削阶级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二、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客观必然性;他还提出,商品生产一定会引导资本主义,是不正确的。但从根本上说,他在思想上没有打破把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旧框框。

三、国家的管理职能

斯大林在总结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建设的丰富经验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结论:在资本主义包围仍然存在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消亡,而要保存下来。他还指出,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在发生变化,而且将来还会发生变化。在剥削阶级消灭后,国内实行武力镇压的职能将趋于消失,而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的职能则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将得到较大的发展。

四、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斯大林指出,科学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它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当然,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它们,并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

第十章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4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传入中国

“五四”以前对马克思经济思想作较为详细介绍的第一人是朱执信,他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活动家和理论家。他讲到了《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主要的经济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讲到了劳动价值论,指出唯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等。

“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的要数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位学者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历史地位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二、《资本论》的翻译出版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的先进的革命青年在通过课堂书刊介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同时,还开始着着手将马克思的最主要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译为中文版,以便让更多的青年学习。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初步运用

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

在马克思经济思想传入中国的同时,一些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便开始了把它运用于中国,使之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这方面的努力首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在我国发生了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性质,为回答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作了理论准备。

二、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1934年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开始的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深入发展。这次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即农民土地问题。很多学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丰富的调查材料,研究得出,土地问题,其中主要又是土地的分配问题,应当是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

第三节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科学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及特点

毛泽东同志在许多著作中分析过中国社会的性质。集中的详尽的分析则是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及《新民主主义论》中作出的。正是基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及其特点的科学认识,才正确地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战略与策略。

二、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还表现在他以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上,即把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最重大的贡献与发展是他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这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使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首先要贯彻“节制资本”的原则,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中,依然要允许那些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一般资本主义的存在,不仅如此,国家还要促使其进一步发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另一条必经途径等。

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运用和发展(8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

一、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是说要先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才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过渡时期的经济成份及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经济成份有:小农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过渡时期经济规律的探讨

随着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发表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我国经济学界开始注意对我国过渡时期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发了一场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加深了人们对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的认识,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及社会主义经济在过渡时期的主导作用的认识。

第二节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途径

从1957-1966年,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名文章,是他深入探索并总结社会主义各国和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重要标志。

二、“三面红旗”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正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急需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的时候,在党内滋长了骄傲自满和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典型的就是“三面红旗”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困难,这也引起党内领导层与经济学家的关注与讨论。

三、“新人口论”及其遭遇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指出,我国人口多、人口增长太快,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如人口增长快同资金积累及同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等。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受到了批判。马寅初的理论尽管有缺点,但就其基本方面来说,是从我国根本国情出发的,是切合实际的,因而也是正确的。

四、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讨论

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商品经济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什么是商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性质和作用问题;价值规律的内涵及作用等。

第三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一、斯大林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已从过去简单的照抄照搬阶段转向独立的创新和发展阶段。

二、确认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指出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的社会主义是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条件下,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市场经济,它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致之处,又有原则的区别。

教材:

商德文,《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

3、《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4、《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1993年版。

执笔:刘华

经济思想史单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被马克思称为重农主义体系发展最高峰的代表者是(分数:1分) A. 坎梯隆 B. 布阿吉尔贝尔 C. 杜尔哥 D. 魁奈 标准答案是:C。 2、亨利·乔治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分数:1分) A. 土地垄断和投机 B. 消费不足 C. 生产过剩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标准答案是:A。 3、杰文斯提出的作为主观价值衡量标准的“最后效用程度”指的是(分数:1分) A. 总效用 B. 平均效用 C. 边际效用 D. 序数效用 标准答案是:C。 4、约翰·洛克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是(分数:1分) A. 《贸易论》 B. 《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 C. 《赋税论》 D. 《政治经济学概论》 标准答案是:B。 5、提出“经济”和“货殖”区别的古希腊思想家是(分数:1分)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色诺芬 D. 亚里斯多德 标准答案是:D。 6、斯密思想来源的三个主要部分是(分数:1分) A. 唯心主义哲学思潮、英国经济理论的发展、重农主义 B. 唯物主义哲学思潮、英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学派 C. 唯物主义哲学思潮、英国经济理论的发展、重农主义 D. 唯心主义哲学思潮、英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学派 标准答案是:C。 7、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利息取决于利润的是(分数:1分) A. 范德林特 B. 洛克

C. 配第 D. 马西 标准答案是:D。 8、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分数:1分) A. 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B. 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 C. 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规律 D.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标准答案是:C。 9、巴师夏“经济和谐论”的理论基础是(分数:1分) A. 效用价值论 B. 劳动价值论 C. 服务价值论 D. 生产三要素论 标准答案是:C。 10、以阶级利益调和论为资本主义辨护的美国早期经济学家是(分数:1分) A. 富兰克林 B. 汉密尔顿 C. 凡勃仑 D. 凯里 标准答案是:D。 11、古希腊的经济思想产生于(分数:1分) A.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早期 B.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奴隶社会早期 C.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奴隶社会末期 D.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原始社会末期 标准答案是:B。 12、亨利·乔治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分数:1分) A. 土地问题 B. 工资问题 C. 价值问题 D. 就业问题 标准答案是:A。 13、法国重农学派产生于(分数:1分) A. 17世纪50 – 70年代 B. 17世纪70 – 90年代 C. 18世纪50 – 70年代 D. 18世纪70 – 90年代 标准答案是:C。

西方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说史》 绪论:经济学与经济学说史 一、经济学——术语的演变 1、经济学economics 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 2、经济学术语在西方的演变。 (1)经济学的诞生过程。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 1615年出现了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为名称的第一本书,即法国重商主义者A.de蒙克莱田(约1575~1621)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到了重农主义和英国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再生产。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逐渐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其论述范围包含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大部分领域。 17~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 (2)经济学的成熟。 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 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 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既被用于理论经济学,也被用于应用经济学。 3、经济学术语在东方的演变。 (1)“经济”的出现。 在中国古汉语中,早有“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 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日本的神田孝平(1830~1898)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經済。 (2)中国“经济学”的使用 到1903年后,中国学者才逐渐采用“经济学”这个学名。 30~40年代,有的经济学家在编写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时,则称为“政治经济学”或“新经济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经济学界大多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而对政治经济学以外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则使用“经济学”一词。 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二、经济学说史 内涵。 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历史性特点的经济理论学科,研究经济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从中了解一些概念与范畴、理论与政策及其产生和运用的条件。 一般说来,划分经济学说流派的标准是: 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 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

经济学说史 课程大纲

【课程功能】 本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中为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课程内容简介 【内容介绍】 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学科基础课 主要内容:以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历史,探寻经济学说 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时间顺序考察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本课程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在国内首先设置,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鲁友章、李宗正教授为主编,编撰了国内第一本《经济学说史》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该教材1979年经修订再版,为国内最早的权威经济学说史教材。为适应经济学说史教学需要,1992年出版陈孟熙主编的《经济学说史教程》,将经济学说史考察范围的下限从19世纪末的马歇尔经济学说后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说。该教材2003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第二版。2003年由姚开建主编出版了新的《经济学说史》,在原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陈孟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基础上,将20世纪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全部列入经济学说史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 本课程作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把握讲授内容的详略程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意介绍和分析各历史时期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之间的联系,突出说明主要经济学范畴或概念的演变,以帮助学生在了解经济学说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记住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探索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本课程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外,还辅以课堂讨论、学生主题发言等教学形式。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不拘形式、随时提问,进行灵活的师生对话,并根据学生的问题,相应增加讲授内容,特别是增加与现时经济学理论特点讨论有关的内容。 本课程也向学生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与阅读书目,并介绍阅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教学大纲】

外国经济思想史题目+标准答案+页码

外国经济思想史题目+答案+页码

————————————————————————————————作者:————————————————————————————————日期: 2

1、什么是正统派,什么是异端派 4 正统学派认为经济学是研究某种经济行为,采用隔离分析法分析经济现象的学派;异端学派认为经济学是解释某种现象下特定制度的学派,采用综合分析法分析经济现象的学派。 2、正统派异端派的区别何在4 (1)研究对象不同,正统学派研究的是某种经济行为,异端学派研究的是解释某种现象下的特定制度发展(2)研究方法不同,正统学派采用的是隔离分析法,假设替他因素不变时而去研究某一种因素,异端学派采用的是综合分析法,将各种因素整合在一起分析经济问题 (3)价值判断不同,正统学派明确区分了实证分析与价值判断的不同,异端学派认为实证分析内含有价值判断3 、相对主义的方法与绝对主义的方法6 相对主义主张用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的力量解释经济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从外在关联的现象解释经济问题。绝对主义强调经济理论的发展是经济学专业研究工作自身发展的结果,从内在逻辑来解释经济问题 4、学习经济理论史有何好处8 (1)有助于提高我们理论与逻辑的分析能力,如抽象分析法和历史综述法 (2)有助于教会我们谦虚的品质,让我们批判的看待问题 (3)有助于我们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把握经济学的学术传统 (4)有助于我们吸收以往经济研究中的科学成果和经验理论,以史为鉴来检验理论 (5)有助于激发新的思想,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经济学说史 5、经济学研究的是主要问题有哪些? 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分为四个方面:配置、分配、稳定和增长。微观层面上的资源配置、生产、分配和收入,以及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稳定与发展,决定收入水平、就业水平、价格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因素的研究 6、阿奎那如何调和宗教教义与增长的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17 (1)认为自然法则与私人财产不矛盾 (2)解决了公平价格的歧义,认为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是取决于某种评价,商品交易的公平原则不仅考虑到商品的均等,而且要考虑到利益的均等 (3)解决高利贷收取利息的争论,认为利息是放贷者放弃使用货币购买商品的补偿和其他有可能承担风险的补偿 (4)认为利润本身既不存在赞美也不存在谴责,他在道德上是中性的 7、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对贸易平衡的看法有何不同19 21 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保持绝对的贸易盈余,以获取金银,所以应当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并且由于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应当禁止金银输出 晚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可以有一定的贸易逆差,但必须保持总体上的顺差,同样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但应当将金银投资到不同国家以获取更多的财富 8、晚期重商主义对货币分析的贡献有哪些22 1)、将货币看成是增加货币的手段,认为他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不断的增加 2)、应当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进去有利可图的国外贸易中去,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 3)、经济活动的水平依赖于货币数量与流通的速度 4)、物价-硬币流动机制认为持续贸易顺差不可能存在 9、什么是硬币流动机制 是指对一国贸易平衡、货币数量以及物价水平三者的内在关系进行描述分析的方法,主要内容是贸易顺差使一国货币增多,又使该国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使贸易下降,货币减少,这样的一个循环 10、重商主义与以前的经济学相比,理论上有哪些贡献23 1、明确承认可以把经济作为分析的对象。 2、因果的分析取代道德的分析。

10级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说史》教学大纲——郝全洪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10级北京(兵器)班、上海(百联)班 世界经济专业 《经济学说史》教学大纲 课程主持人:郝全洪 第一讲前古典经济学时期(一) 古希腊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一、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及以前的经济思想 二、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经济思想(苏格拉底学派)(重点) (一)色诺芬的财富观、分工论、价格论及财政观 (二)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货币与利息思想和“理想国” (三)亚里士多德关于家庭经济、交易观点和货币利息的思想 三、古罗马经济思想 四、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思考题: 1、简述色诺芬的主要经济观点。 2、柏拉图在社会分工、货币、利息方面提出了哪些观点? 3、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区分“经济”和“货殖”的? 4、试述古罗马思想家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 5、评述托马斯?阿奎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二讲前古典经济学时期(二) 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异同 (一)早期重商主义 (二)晚期重商圭义 (三)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基本思想的共同点和区别 三、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代表及思想 四、重商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五、对重商主义的总体评价 思考题: 1、重商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观点?如何评价重商主义? 2、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有哪些异同点?

3、试述托马斯?孟的主要经济思想。 第三讲古典经济学时期(一) 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 一、布阿吉尔贝尔(重农学派的先驱)与重农学派 二、重农学派的形成、体系和特点(重点) (一)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自然秩序思想 (二)重农观点,反对重商主义 (三)大力提倡经济自由,为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开辟道路 (四)重农主义者的理论和政策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又带着浓厚的封建外观。 三、魁奈——重农学派的领袖 魁奈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魁奈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石——纯产品学说(剩余价值理论的源头)(重点)(二)再生产中的资本分析 (三)再生产分析——魁奈的《经济表》(重点) (四)魁奈在经济政策上的主要主张 四、杜尔哥对重农学派的发展 杜尔哥的基本理论和主张: (一)对社会阶级结构理论的发展 (二)对纯产品学说的发展 (三)对工资和利润理论的发展。 思考题: 1、布阿吉尔贝尔有哪些主要经济观点? 2、试述重农学派的体系和特点。 3、试析魁奈“纯产品”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4、魁奈的《经济表》有哪些创见和不足之处? 5、杜尔哥对重农主义有哪些发展? 第四讲古典经济学时期(二) 亚当?斯密和《国富论》 一、亚当?斯密和《国富论》(重点) 二、分工、交换、货币和价值理论 (一)分工与交换理论 (二)货币理论 (三)价值理论 三、分配理论 (一)工资理论 (二)利润理论

复旦大学马涛外国经济思想史讲义 外国经济思想史课程大纲

315.043.1.01外国经济思想史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s of foreign countries) 学分数3 周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财经类专业选修课。 基本内容:本课程依次对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边际主义经济学、历史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当代经济学的流变和发展进行简要系统的讲授和评论。本课程的特点是从经济学范式与范式转换角度对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进行阐述和解读,揭示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何以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和流派。 基本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西方经济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对西方经济思想发展中所反映出的经济学方法论有所了解,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式:基本原理讲解,适度课堂讨论。 教材:马涛编著:《经济思想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教学内容: 1·导论 1·1经济学的历史属性 1·2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2·中外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次交汇 2·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回顾 2·2中国古典思想对重农学派和斯密的影响 3·重农学派 3·1魁奈与重农学派的创立 3·2杜尔哥对重农学派的发展 3·3重农学派对亚当·斯密的影响 4·古典经济学的形成 4·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4·2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4·3亚当·斯密对后世的影响 5·古典经济学的分化 5·1萨伊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5·2李嘉图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6·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与综合

6·1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6·2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 6·3西尼尔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6·4约翰·穆勒对古典经济学的综合 7·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新方向 7·1西斯蒙第的新经济理论 7·2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有效需求不足论 8·历史学派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8·1历史学派的特点 8·2李斯特:历史学派的先驱 8·3罗雪尔:历史学派的奠基人 8·4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9·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继承 9·1《资本论》解读 9·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发展 9·3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理论 9·4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定位与再评价 10·边际效用学派: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建立 10·1门格尔与奥地利学派 10·2克拉克:美国的效用学派 10·3杰文斯与数理经济学派 11·马歇尔与剑桥学派: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完善 11·1马歇尔局部均衡的理论体系 11·2庇古、罗宾逊、张伯伦对马歇尔理论的发展 12·维克塞尔与凯恩斯: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完成 12·1维克塞尔的货币经济理论 12·2“凯恩斯革命”与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13·凡勃伦与加尔布雷斯的制度分析:现代经济学范式的补充13·1凡勃伦与早期制度学派 13·2加尔布雷斯与新制度学派 14·弗里德曼与拉弗: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复归 14·1弗里德曼与货币学派 14·2供给学派 15·科斯与交易费用:现代经济学范式发展的新方向 15·1交易费用概念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说史_试题附答案

经济学说史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 A ) A、消费不足 B、有效需求不足 C、生产过剩 D、储蓄过多 2、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的著作是( C ) A、《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B、《赋税论》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D、《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获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3、萨伊的“三位一体”攻势主要涉及( D) A、资本家、工人和土地贵族间的经济关系 B、资本、土地、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C、工资、利润、地租三个范畴在分配理论中的相互关系 D、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与其对应的分配范畴间的关系 4、马克思称晚期重商主义为( B ) A、重金主义 B、重工主义 C、重农主义 D、重币主义 5、在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托马斯?曼是() A、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B、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C、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D、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6、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 ) A、凡勃仑 B、富兰克林 C、亨利?乔治 D、克拉克 7、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 C)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马歇尔 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8、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收益)递减规律”观点来自于() A、李嘉图 B、威斯特 C、安德森 D、华莱士 9、最先确立政治经济学“三分法”的经济学家是( C ) A、亚当?斯密 B、詹姆斯?穆勒 C、萨伊 D、西尼尔 10、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一般划分,古典经济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到( B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初期 11、庞巴维克认为,价值起源于() A、物品的客观效用 B、物品能支配的劳动 C、物品的生产费用 D、物品的主管效用 12、亚里斯多德认为() A、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B、以货币为媒介,以赚钱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C、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D、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互惠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13、马歇尔认为,决定长期市场价格均衡的因素中() A、供给最重要 B、需求最重要 C、供给和需求同样重要 D、供给和需求都不重要 14、“劣币驱良币”现象的提出者是() A、约翰?洛克 B、大卫?休谟 C、威廉?配第 D、托马斯?格莱辛 15、罗雪尔1843年发表的、被人们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的著作是() A、《德国国民经济学史》 B、《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 C、《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 D、《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

西方经济思想史中工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经济思想史中工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摘要:有必要就工资理论给出定义,工资理论:研究工资的所有理论的总称,工资的概念,所谓工资,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作为劳动报酬领取的,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狭义的工资只包括货币工资不包括福利;广义的概念则是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的总称,如计时工资、计件、奖金、津贴、补贴及职工、个人福利,更广义:非雇用劳动者,如个体劳动者、农民,的劳动收入,包括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的的收入,也属于工资的范畴。 总体来说,西方经济思想史中有这样的工资五大理论:早期的工资学说、边际生产力工资论、供求均衡工资论、工资谈判论、分享工资论。 一、早期的工资学说 (一)早期工资学说,①生存工资论,这一理论是由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的,在这里,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②工资基金论,这一理论则认为水平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 (三)供求均衡工资论,其代表人物马歇尔指出:工资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二者均衡时的价格。 (四)工资谈判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取决于市场上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 (五)分享工资论,代表人物马丁.魏茨曼:员工工资不再按工作时间确定固定的工资,而是把员工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的指数相联系的制度。这就是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经营效益挂起钩来。 二、重要经济学家关于工资理论的思想

(一)阿奎那 阿奎那在他的封建农奴制度论中提出了关于劳动是上帝所喜悦的说法。按照他的意见,为了维持生活、防止游手好闲、加强到的风尚和获取施舍机会,劳动都是必需的。但是,因为阿奎那生活于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所以他对劳动的看法贯穿了等级制的观念。在他看来,劳动有贵贱之分:体力劳动是低贱的,是“下等人”、即奴隶和农奴所做的事情;只有脑力才是高尚的,适合于“上等人”、即奴隶主和封建主的身份。有他的理论中不难看出其对一般体力劳动力的歧视,奴隶和农奴做的事仅仅只是其应该做的必需的行为,更没有所谓的工资的说法了,这也说明一部分早期没有工资理论的原因。 (二)威廉·配第“工资论” 到了威廉·配第时代的英国,工资是由法律规定的,国家规定了工资最高限额。配第力图从理论上论证政府所规定的工资额。 配第提出,工资是维持工人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他说,法律应该使劳动者只能得到适当的生活资料;法律不应该把工资规定得低于工人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之下。 日平均工资的价值是由劳动者“为了生活、劳动和延续后代”所需的东西决定的。配第还把工人的劳动日分为必要时间和剩余时间。 (三)亚当·斯密“劳动成本理论” 斯密有几种工资理论,譬如说生存工资理论,讨价还价工资理论,生产力理论,剩余索取权理论以及工资基金理论两方面. 斯密说,在工资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劳动者相对于雇主来说处于不利的位置。雇主很少,他们联合起来很容易,并且法律允许雇主联合却禁止劳动者组成工会。议会中的很多法律都反对提高工资却没有一个反对降低工资的。而且雇主拥有广泛的资源,即使是在罢工中他雇佣不到劳动者进行生产,他仍然可以生活下去。“而对于工人来说,没有收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能够维持一个星期的生活,极少能够维持一个月,几乎没有人可以活到一年。” 在讨论工资时,斯密提出了工资基金原理,此原理是古典经济学家们的一个重要工具。此原理认为存在着支付工资的一定量的固定资本基金。由于生产过程需要消耗时间,它需要事先生产的物品譬如说食物、衣服、房屋以及生产工具和

金融系《西方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霍翠凤、王超)

《西方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霍翠凤王超2012年1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40L171Q-0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选修 3.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4.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 5.适用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及其主要发展脉络,从中了解到西方经济理论,特别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学会比较和分析各种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关系,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经济理论与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与解决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问题的能力,以便以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较好地理解我国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方针。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二)具体教学内容安排: 绪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思想史》课程学习的意义和必要性,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和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课时分配:2 个学时 教学内容 一、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学科特点 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经济思想史的特点突出表现为: 1.属于社会经济发展史和人类认识史的共同产物——或者说,是主观认识的主体(人),不断研究和认识经济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客体的产物。 2.经济思想的延续有很强的传承性、或者说很强的关联关系。每一代人都从上一代人的思想中学到和吸收一些东西。 二、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意义及必要性 1.学习经济思想史有助于了解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2.有助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史与经济思想史的关系,把握经济思想演变的脉络和方向。3.有助于从前人的智慧结晶中获得启迪。 三、西方经济思想史的主要线索 可以概括为“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第一次革命,是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革命,以1776 年出版《国富论》为标志;第一次综合,是约翰·穆勒的综合,以1848 年穆勒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标志;第二次革命,是开始于19 世纪70 年代的所谓“边际革命”,主要是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瑞士洛桑的法国人瓦尔拉斯等人推动的;第二次综合,以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标志;第三次革命是凯恩斯革命,以1936 年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标志;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1948 年出版《经济学》(第一版)为标志。以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的内容为线索,有利于我们从全局观念和整体高度把握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的大致脉络。 第一章欧洲奴隶社会的经济思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古代奴隶社会的一些关于商品经济的早期经济思想,从而认识到任何一种比较成熟的经济体系都有其最初的萌芽阶段,了解这些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联系。 课时分配:2 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希腊的经济思想 一、古希腊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奴隶制社会,也有大量小生产者。商品货币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经出现。 二、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财富观;价值观;对农业的重视;对分工的看法;对价格变动的看法;对货币的看法三、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对于社会分工的看法;对交换的看法;对高利贷的看法。 三、亚里斯多德的经济思想 对“经济”和“货殖”的区分;对货币职能的认识;对交换行为的看法。关于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 四、古希腊文化对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 主要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古希腊三段论逻辑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假设、论证、验证。其中,前提假设最为关键。前提假定条件的变化足以导致不同的理论分野乃至理论的变革。包括经济学在内的这种研究范式直接起源于近代科学、理性主义的兴起,但更根本更深层次的渊源却是古希腊文化。 第二节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一、古罗马经济产生的背景 奴隶制社会,但有了大商业和高利贷,政治和法律思想有较大发展,经济思想包含其中。 二、古罗马农学家的经济思想:对于农业的重视。 三、古罗马哲学家的经济思想:西塞罗对大商业的重视。 四、古罗马法学家的经济思想 第二章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说课参考

导读:【课程功能】,本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中为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内容:以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历史,探寻经济学说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课程特色】,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时间顺序考察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本课程2 经济学说史课程大纲 【课程功能】 本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中为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课程内容简介 【内容介绍】 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学科基础课 主要内容:以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历史,探寻经济学说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时间顺序考察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本课程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在国内首先设置,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鲁友章、李宗正教授为主编,编撰了国内第一本《经济学说史》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该教材1979年经修订再版,为国内最早的权威经济学说史教材。为适应经济学说史教学需要,1992年出版陈孟熙主编的《经济学说史教程》,将经济学说史考察范围的下限从19世纪末的马歇尔经济学说后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说。该教材2003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第二版。2003年由姚开建主编出版了新的《经济学说史》,在原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陈孟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基础上,将20世纪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全部列入经济学说史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 本课程作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把握讲授内容的详略程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意介绍和分析各历史时期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之间的联系,突

经济思想史复习题精华整理版)

1、欧文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这一理想社会的基层组织是合作公社。 2、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的代表著作是《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 3、继《资本论》之后,恩格斯在其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更加集中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4、魁奈在《经济表》中,创建性地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5、马克思确立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6、晚期重商主义又被成为贸易差额论,法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柯尔培尔,他所推行的经济政策牺牲了农业发展,使法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7、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集中反映他经济思想的著作是《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8、傅立叶把他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为和谐制度。 9、大卫·李嘉图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0、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说的核心和理论基础是主观价值论。 11、凯恩斯认为,在存在多余生产能力的情况下,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这一说法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凯恩斯定律。

12、马尔萨斯的代表著作是《人口原理》,在该书中他用很大篇幅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 13、斯密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商品的价值,这在后来被成为商品真实价格。 圣西门把他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为实业制度。 14、李斯特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归为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 15、坎蒂隆在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重视农业的经济思想,其最重要的经济著作《商业性质概论》阐述了一系列农业的重要思想,是重农主义思想萌芽的重要标志。 16、凯恩斯的代表著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定律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存在多余生产能力的情况下,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 17、马克思所撰写的《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完成,标志着马克思已最后完成了《资本论》三大卷的全部手稿。 二、名词解释 1、色诺芬 “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色诺芬的《经济论》中,由希腊文的“家庭”和“管理”两词派生来。他在《经济论》中强调,经济(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

经济思想史1-10章课后答案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 1、它们分别是传统惯例、权威、强制方式、市场。它们不都存在经济学范围类,也有跨学科的。 2、是一种正常的划分,因为它们符合主流的现代经济学的要求。两者之间没有研究先后之分,因为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微观经济理论始于对个体的分析,并且扩大到对社会的分析。宏观经济学始于对社会的总体分析,并向下发展到对个体的分析。 3. 两种主张都正确,他们并不矛盾,无论什么历史总是有趣的,它是一面镜子,通过前人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新发现,使问题更明晰,况且关于如何解决稀缺性的经济学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4、 相对论者在处理某项经济理论时,会注意构建那个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就是说研究方法是概念和历史的结合,不注重谁对谁错 注重概念从错误到正确(逐步趋向真理)的过程,而绝对论者注重由错误到正确(逐步趋于真理)的过程。 5、 通过指出不足和矛盾,它们给主流观点传授花粉,使其保持正直和诚实。例如马歇尔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看见主流发展和非主流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糅合历史导向的经济学家和抽象的理论家之间的竞争主张,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 6. 他认为私人财产在社会中发挥着有益作用,不应当制定规则来限制私人手中的财产数量,他一方面谴责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同时又认可私人财产的权利,亚里士多德赞同在更宽泛的背景下看待经济活动,通过减少消费改变人们的态度,来对待稀缺性的问题 7、 戈森关于边际效用的著作虽然先于杰文斯、门格尔与瓦尔拉斯的著作,但是没有后者影响的巨大,作者就没有将他的包含进来。

9、 实证经济学是关注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是经济学的哲学分支,经济学艺术关注政策问题,它将经济学的科学性和规范经济学联系起来。 10、 减少无知;在经济思想史中其实研究的是货币、物价、供给、需求这些永恒的主题,但我们先人在不同时代提供的新经验、新概念、新推理。这会启发我们,并提高和改变我们的认知。 第二章 1、 管仲的思想表明经济观点没有独立于制度结构的直接政策含义。变革制度结构,就改变了政策含义。现在中国在经历一场重大的经济改革,我们可以借鉴当初管仲那样积极构建政策来适应他所处时代的制度结构的方法来实行经济改革。 2、 不是考虑经济体的稀缺性,将经济体的更多问题的解释用于调和与宗教的关系,不明白边际效用。 3、 利用惯例、权威来配置稀缺资源不是达到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而作为一种强权手段,使资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无法做到公平和公正,但是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是以价格为信号来实现的。 4、 不适当,因为无论是在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包含四种分配的方式,这就会使经济学和政治、社会相关,且经济学包含人的种种选择性问题,自然跟心理学有关。 5、 关注生产者和家庭有效管理方面,而不是经济体社会层面上。 6、 亚里士多德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动力,会导致更多的经济活动。他一面认可私有财产的权利,又一方面谴责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 7、

《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资料17页

《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 课程编号:070088 英文名: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 后置课:《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等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郭海儒 选定教材:Stanley L. Brue,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Thought, Fort Worth, TX: The Dryden Press, 2000. 课程概述: 本课程采用清晰和有趣的方式结合现实讲述经济学的历史,分别介绍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学派、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背景、主要原则、代表的阶级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并结合实际做出客观评价,同时有选择地

介绍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小穆勒、李斯特、罗雪尔、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杰文斯、瓦尔拉、门格尔、马歇尔、凯恩斯、凡伯伦、诺斯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和主要贡献,较好地总结经济学流派兴衰交替的一般规律,深化对当代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理解与反思,奠定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能力。 教学目的: 全面了解和把握经济思想史上主要流派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思想,了解各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也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思想流派的兴亡,充分认识经济自由和国家干预思想产生的具体条件和互补性,甄别西方宣传的“华盛顿共识”——市场自由化、政府最小化和私有化的缺陷,初步掌握经济思想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能力,为解决我国面临的失业、市场风险、公有与私有之争等热点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经济思想的起源、发展和衰亡的背景和原因,注重分析和比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过去和当代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分析;双语教学,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英文课件教授,既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原义,又能够培养学生运用英文原版材料独立研究的能力;随堂的思考题主要培养学生的反思分析能力,是提高学生思想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2楼《儒家革命与汉初统一》 3楼凯恩斯货币论(上、下) 4楼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6(10卷汉译本,pdf格式)(损坏,请勿购买!) 5楼陈平:《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6楼《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背景与起步》 7楼故事中的经济史(尼古劳斯。皮泊,德国) 8楼《制度经济学》(康芒斯) 9楼《经济学百年回眸》 10楼《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11楼罗杰·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 12楼《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3楼历史的经济学解释(英文) 14楼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 15楼杨小凯-新贸易理论 16楼《经济论、雅典的收入》色诺芬 17楼《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8楼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19楼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20楼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21楼《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国汤姆逊)22楼《现代英国经济史》(上\中\下) 23楼布阿吉尔贝尔选集

24楼《货币均衡论》(米尔达尔) 25楼《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 26楼《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王志伟) 27楼《思想市场》 (张旭昆著) 28楼《经济史》(杨小凯)(与46楼雷同) 29楼《中国经济学一百年:经济学在台湾的发展》 30楼《国富论》 31楼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2楼现代经济学前沿(第一~三册) 33楼《弗里德曼回忆录》 34楼《法律的经济学分析》

35楼《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 36楼《历史上的经济学家们》 37楼《世界经济中的中国》 38楼《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39楼外国经济史(周建波) 40楼《利维坦》(霍布斯 ) 41楼俄国工人阶级状况 42楼《经济思想小史》( 43楼韩德强——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 44楼《西方经济学》重要学术流派简介 45楼南开大学经济学基地班讲义系列——西方经济学流派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思想史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经济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14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柏拉图曾赞成废除私有财产,但在后来的一部著作中又放弃了这一主张,这部著作是() A.《理想国》B.《法律篇》 C.《经济论》D.《政治论》 2.在欧洲中世纪,其经济思想曾占据统治地位长达数百年之久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A.奥略里·奥古斯丁B.马尔库斯·西塞罗 C.克尤斯·加图D.托马斯·阿奎纳 3.被马克思称为“重商主义的福音书”和“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的是() A.《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B.《商业》 C.《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D.《关于英国公共福利的谈话》 4.经济思想史上最早揭示流通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是() A.尼古拉·巴尔本B.托马斯·格莱辛 C.威廉·朗兹D.约翰·洛克 5.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比较有体系地阐述货币数量论的经济学家是() A.沙尔·孟德斯鸠B.杰科布·范德林特 C.大卫·休谟D.詹姆斯·斯图亚特 6.经济思想史上最先对资本主义社会划分阶级的经济学家是() A.威廉·配第B.亚当·斯密 C.理查德·坎梯隆D.卡尔·马克思 7.在古典经济学家中,最早提出信用会创造资本理论的是() A.维克多·米拉波B.杜邦·奈穆尔 C.安·杜尔哥D.约翰·罗 8.杜尔哥发展了魁奈关于阶级划分的观点,他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财产状况B.家庭出身 C.社会经济发展进程D.与宗教的关系 9.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部分是() A.货币学说B.价值学说 C.分工学说D.分配学说 10.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劳动价值论,并以之为基础阐述经济理论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托马斯·马尔萨斯B.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邵彦敏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课程设置(3年制) 类别课程名称学 时 学 分 开课时间任课教师 考核方 式 必修课公 共 课 0521801001 0121802003 012180200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18 36 3 1 2 √ √ √ 考试 考试 考试 专 业 必 修 课 77777777 0322802018 0322802019 0322802020 0322802021 0322802022 0322802023 0322802002 0322802001 博士生导师学科前言问题讲座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资本论》专题研究 中外经济制度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消费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1 2 2 2 2 2 2 2 2 √ √ √ √ √ √ √ √ 韩喜平 冯尚春 杨艺 吴薇 刘亚文 邵彦敏 考试 、、 、、 、、 、、 、、 、、 选修课0322802024 0322802025 0322802026 0322802027 0322802028 哲学与当代文化研究 科技哲学史 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史 公共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 √ √ √ √ 于新 刘皓 侯治水 王颖 钱智勇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时:40学分:2 开课学期:1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韩喜平王为全教师职称:教授 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实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和自我反思、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运动、制度形态的发展一般过程,而且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史、教育史和自我捍卫史。教学大纲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 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法 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价值 第一专题工人阶级立场的形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第二专题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批判 第三专题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和研究 第四专题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引发的论战 第五专题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纷争 第六专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捍卫 第七专题列宁与“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八专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第九专题其它国家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第十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十一专题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十二专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十三专题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 第十四专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和流派 第十五专题马克思主义运动在国外的发展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时:40学分:2 开课学期:1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周秀英教授孙秀云副教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