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原住民-邹族

台湾原住民-邹族

台湾原住民-邹族
台湾原住民-邹族

鄒族

鄒族在台灣地區的關係位置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一首「高山青」正是阿里山鄒族人的寫照。沈穩內斂的個性,高聳的鼻子,帶著幾分的驕傲與自信。是鄒族人給人的印象。

鄒族人的傳統生計以農業及狩獵為主,由於禁止狩獵的法令限制,迫使鄒族人口外流,由於阿里山區為高山茶及山葵的種植區,許多鄒族的朋友開始在保留地上種植山葵,並跟平地的茶農學習種茶的技術,這兩項高經濟作物使得一些年輕人回流至部落。除了茶葉與山葵,桂竹筍、竹高筍、高麗菜也是經濟作物之一。近年來更有族人研究花卉的種植,尤其是高單價的香水百合更是新興的精緻農業,受到族人的青睞。

(一) 精細的鞣皮技術:

以獵物的皮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鄒族以柔軟的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以山羊皮作衣服。

鄒族鞣皮的技術讓其他族群望塵莫及。

先刮除皮上的肉,曬乾、再放在臼裡,以杵打軟,或放在粗大圓木上由兩人拉扯,如此重覆多次,直到獸皮柔軟為止。鄒族的皮衣、帽並不保留獵物的手,而排灣族的部份皮衣則保留

了山羊的毛。

(二) 嚴密的家族制度:

不管是婚姻或是祭祀行為,都以家族制度嚴密地運作,由此擴展至鄒族整個部落,這也是鄒族較易整合、做事效率高的因素之一吧。

(三) 簡單、大方的衣飾:

除了男子的獸皮衣飾以外,以紅色布料為主的衣服配上帶著羽飾的帽子,是鄒族男子的標準打扮。女子則以紅色胸衣、刺繡頭巾、藍衣黑裙為主要裝扮。

一、組成特色

鄒族人的觀念裡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社群才有資格稱為大社,也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鄒族人的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份:

(一) 大社(hosa):由幾個氏族聯合組成。

(二) 氏族(aemana):由幾個聯合家族組成。可能有血緣關係,也可能沒有血緣關係,同一

氏族之間禁止通婚。

(三) 聯合家族(ongo-no-emo):由幾個單一姓氏的家族組成,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漁區、共

有小米祭祀小屋(又稱粟祭屋)。

鄒族沒有階級制度,卻有幾個特殊地位的人物:

(一) 頭目(peogsi):

(二) 征帥(eozomu):爭戰、獵首的指揮官。

(三) 勇士(maotana):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

二、財產繼承

在傳統的鄒族社會中,土地財產為公有。家族財產則長子具繼承之優先權。家屬及父親之武器珍貴物品皆由長子繼承。長女有優先承繼母產之權,惟限於未出嫁者。

三、婚姻

鄒族以嫁娶婚為主。以父系繼嗣為原則,婚後多半行隨夫居。禁婚對象為與母族有血緣關係者。

鄒族(Cou ; Tsou)又稱曹族,傳統語言為鄒語,是台灣山區原住民人口僅次於賽夏族第二少的族群,為台灣原住民族的一支,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亦分佈於南投縣信義鄉,以上合稱為「北鄒」;而分佈於高雄縣桃源鄉及那瑪夏鄉兩鄉者,稱之為「南鄒」,人口約有6,300人(2006年統計)。

鄒族又稱曹族,鳥居龍藏之分類稱其為新高族。鄒族又可分為南鄒與北鄒,南鄒指的是高雄市那瑪夏區及桃源區的「卡那卡那富」與「沙阿魯阿」族,北鄒又稱「阿里山鄒」,有「特富野」、「達邦」、「伊姆諸」與「魯富都」社,而四社中的伊姆諸社與魯富都社都於廿世紀初因惡疾、部落首長絕嗣而廢社。阿里山鄒族目前有八個村落,來吉、樂野附屬於特富野社。新美、茶山、山美、裡佳附屬於達邦社。南北鄒三個族群的語言各有差異互不相通。

鄒族人的觀念裡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社群才有資格稱為大社,也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其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份:

1.大社(hosa):由幾個氏族聯合組成。

2.氏族(aemana):由幾個聯合家族組成。可能有血緣關係,也可能沒有血緣關係,同一

氏族之間禁止通婚。

3.聯合家族(ongo-no-emo):由幾個單一姓氏的家族組成,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漁區、

共有小米祭祀小屋(又稱粟祭屋)。

鄒族並沒有階級制度,卻有幾個特殊地位的人物:

?頭目:由其一家族固定承襲。

?征帥:爭戰、獵首的指揮官,有時可能是頭目。如果戰事頻繁,會有好幾個征帥。

?勇士: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

鄒族的集會場所稱為「Kuba(庫巴)」,但僅該部落之男性可以進入,非該部落者及女性皆不得進入。沙阿魯阿族的男子聚會所稱為「Tapulailia」。

【人物介紹】

吳鳳(康熙三十八年正月十八─乾隆三十四年八月初十,合格裡曆1699年2月17日─1769年9月9日)字元輝,清福建省平和縣人,任臺灣清治時期之嘉義通事。因國民政府曾在臺灣的小學課本裡描述其“為革除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身取義”而廣為臺灣人民熟知。嘉義現存有吳鳳廟,奉吳鳳公為神祇。

關於吳鳳“犧牲自己以革除原住民出草習俗”的真實性,學界仍未有定論。漢人及原住民兩方的說法更是大相逕庭。

?海音詩

紛紛番割總殃民,誰似吳郎澤及人。拼卻頭顱飛不返,社寮俎豆自千秋。

附文:沿山一帶有學習番語、貿易番地者,名日“番割”;生番以女妻之,常誘番出為民害。吳鳳,嘉義番仔潭人,為蒲羌林大社通事。十八社番,每欲殺阿豹厝兩鄉人,鳳為請緩期,密令兩鄉逃避。久而番知鳳所為,將殺鳳。鳳告家人曰:“吾甯一死以安兩鄉之人。”既死,社番每于薄暮見鳳披髮帶劍騎馬而呼,社中人多疫死者,因致祝焉,誓不敢於中路殺人。南則於傀儡社,北則于王字頭,而中路無敢犯者。鳳墳在羌林社,社人春秋祀之。

?雲林縣採訪冊

吳鳳,打貓東堡番仔潭莊人。少讀書,知大義,能通番語。康熙初,臺灣內附,從靖海侯施琅議,設官置戍,招撫生番,募通番語者為通事,掌各社貿易事。然番性嗜殺,通事畏其凶,每買遊民以應。及鳳充通事,番眾向之索人;鳳思革敝無術,又不忍買命媚番,借詞緩之,屢爽其約。歲戊戌,番索人急,鳳度事決裂,乃豫戒家人作紙人持刀躍馬,手提番首如己狀,定期與番議。先一日,謂其眷屬曰:“凶番之性難馴久矣,我思制之無術,又不忍置人於死。今當責以大義,幸而聽,番必我從;否則,必為所殺。我死勿哭,速焚所制紙人;更喝‘吳鳳入山’。我死有靈,當除此患”。家人泣諫,不聽。次日番至,鳳服朱衣紅巾以出,諭番眾:“以殺人抵命,王法具在;爾等既受撫,當從約束,何得妄殺人!”番不聽,殺鳳以去;家屬如其戒。社番每見鳳乘馬持刀入其山,見則病,多有死者;相與畏懼,無以為計。會社番有女嫁山下,居民能通漢語,習

聞鳳言歸告。其党益懼,乃于石前立誓永不於嘉義界殺人;其厲乃止。居民感其惠,立祠祀之。至今上四社番猶守其誓,不敢殺擾打貓等堡。

?臺灣通史/卷31

士有殺身成仁,大則為一國,次為一鄉,又次則為友而死。若荊軻、聶政之徒,感恩知己,激憤舍生,亦足以振懦夫之氣,成俠客之名,曆百世而不泯也。嗚呼!如吳鳳者,則為漢族而死爾。迄今過阿里山者,莫不談之嘖嘖。然則如鳳者,漢族豈可少哉?頂禮而祝之,范金而祀之,而後可以報我先民之德也。

吳鳳,諸羅打貓東堡番仔潭莊人,今隸雲林,字元輝。少讀書,知大義,以任俠聞裡中。康熙中,諸番內附,守土官募識番語者為通事。鳳素知番情,又勇敢,諸番畏之。五十一年,為阿里山通事。阿里山者,諸羅之大山也;大小四十八社,社各有酋,所部或數百人、數十人。性兇猛,射獵為生,嗜殺人,漢人無敢至者。前時通事與番約,歲以漢人男女二人與番,番秋收時殺以祭,謂之作饗,猶報賽也。屠牛宰羊,聚飲歡呼,以歌頌其祖若宗之雄武。然猶不守約束,時有殺人,而官軍未敢討。

鳳至,聞其事,歎曰:“彼番也,吾漢族也,吾必使彼不敢殺我人。”或曰:“有約在,彼不從奈何?且歲與二人,公固無害也。”鳳怒叱曰:“而何卑耶,夫無罪而殺人,不仁也。殺同胞以求利,不義也。彼欲殺我,而我則與之,不智也。且我輩皆漢族之健者,不能威而制之,已非男子;而又奴顏婢膝,以媚彼番人,不武也。有一於是,乃公不為也!”其年番至,請如約。鳳饗之,告曰:“今歲大熟,人難購。吾且與若牛,明年償之。”番諾而去。明年至,又紿之。如是五年。番知鳳之終紿己也,群聚謀曰:“今歲不與人,則殺鳳以祭。”聞者告鳳。鳳曰:“吾固不得去。且吾去,公等將奈何?彼番果敢殺我,吾死為厲鬼,必殲之無遺。”

鳳居固近山,伐木抽藤之輩百數十人,皆矯健有力者,編為四隊,伏隘待。戒曰:“番逃時,則起擊。”又作紙人肖己狀,弩目散發,提長刀,騎怒馬,面山立。約家人曰:“番至,吾必決鬥。若聞吾大呼,則亦呼。趣火相,放煤竹,以佐威。”越數日,番酋至,從數十人,奔鳳家。鳳危坐堂上,神氣飛越。酋告曰:“公許我以人,何背約?今不與,我等不歸矣。”鳳叱曰:“蠢奴,吾死亦不與若人。”番怒刃鳳,鳳亦格之,終被誅。大呼曰:“吳鳳殺番去矣!”聞者亦呼曰:“吳鳳殺番去矣!”鳴金伐鼓,聲震山谷。番驚竄。鳳所部起擊之,死傷略盡。一、二走入山者,又見鳳逐之,多悸死。婦女懼,匿室中,無所得食,亦槁餓死。已而疫作,四十八社番莫不見鳳之馳逐山中也。於是群聚語曰:“此必吾族殺鳳之罪。今當求鳳恕我!”

各社舉一長老,匍匐至家,跪禱曰:“公靈在上,吾族從今不敢殺漢人。殺則滅!”埋石為誓。自是乃安。尊鳳為阿里山神,立祠禱祀。至今入山者皆無害。

連橫曰:鳳之死也,或言康熙五十七年,或言乾隆三十四年八月十日,相距竟五十二年。餘以後說確也。朱一貴既平之後,阿里山番始內附,則鳳為通事,當在乾隆時也。鳳生於康熙三十八年正月十八日,歿時年七十有一,配陳氏,生二子,曰汀援,曰汀巽。光緒中,其後嗣請列祀典,嘉人士亦以為言,未成而遭割台之役。然鳳之威棱,至今猶在阿里山也。君子疾歿世而名不稱,如鳳者豈有死哉?

中華民國政府於三十八年(1949年)遷台後繼續沿用吳鳳神話,並將吳鳳神話編入小學國語課本與生活與倫理課本,且課文幾乎是直接翻譯日治時期的國語讀本。

?課文選例

臺灣的山番,在祭典時有獵人首之風,可是只有阿里山的山番早就停止了這項陋習,這是吳鳳的餘蔭。吳鳳是大約兩百年前的人,是阿里山的官員,因為他很疼愛番人,所以被山番所仰慕。吳

鳳當官時想革除獵首的惡習,剛好山番在前年所獵人頭有四十幾個,所以叫他們以後每一年用一個。不知不覺已過了四十多年,祭祀用的人頭已沒有了,山番們就向吳鳳請求允許獵人頭,吳鳳勸說因祭祀而殺人不好,就拖延了一年又一年。到第四年時,山番前來說:“再也不能等了。”吳鳳說:“那麼需要人頭的話,明日白天時,就獵取戴紅帽穿紅衣經過這裡的人頭。”翌日,山番們聚集在住所旁,果然來了戴紅帽穿紅衣的人。等候的山番馬上殺了那個人取下頭顱。一看,是吳鳳,山番大聲哭了。於是,山番奉吳鳳為神,在其前發誓以後絕不獵人頭,一直到現在。

?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林宗正牧師率領的數名原住民青年以電鋸拆毀嘉義車站前的吳鳳銅像,

?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3月1日內政部正式將吳鳳鄉改為阿里山鄉,教育部長毛高文宣佈于同年7月1日起將神化的吳鳳故事由課本中刪除。

原住民運動人士提出:吳鳳死後,鄒族尚有出草的紀錄,因此漢人所載吳鳳事蹟為假。反對者則認為依照記載,原住民僅承諾不殺漢人,並未禁止出草活動,與歷史記載並不衝突。

?部份人士認為:《海音詩》成書在吳鳳死後八十年,而《雲林縣採訪冊》成書時甚至已過百年,可信度令人懷疑。但反對者則認為原住民口耳相傳的口述歷史同樣沒有可信度,且《雲林縣採訪冊》作為地方誌,應有完善的調查及考據。

?支援漢人記載的歷史學家認為:各處地方誌雖于滿清割讓臺灣時失散,以致現在無法查證吳鳳的相關史料,但《雲林縣採訪冊》成書各地尚有完整的地方誌,所載吳鳳事蹟應有相當可信度。

?也有“吳鳳神話是日本人為了禁絕出草惡習而製造的”這種說法。

雖“吳鳳神話”已因原住民意識和原住民運動的興起而落幕,而吳鳳事蹟相關史料已久遠,漢人記載與原住民口述(經常剝削鄒族人、在交涉不歡時被殺)亦大相逕庭而產生許多爭議。但部份漢人對吳鳳的崇敬並未受到影響,嘉義縣當地吳鳳廟仍香火鼎盛。

由於教育部已經將吳鳳故事自教科書刪除多年,故目前年輕一輩臺灣人已經少人知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