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既济《枕中记》全文注释、分析

沈既济《枕中记》全文注释、分析

枕中记

沈既济沈既济(约750—约797),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一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小说家、史学家。唐德宗时受到宰相杨炎赏识,建中元年(780)授左拾遗、史馆修撰。次年杨炎被贬赐死,他也被贬为处州司户参军。后复入朝,官礼部员外郎。

沈既济博通典籍,工于史笔,曾撰《建中实录》十卷、《选举志》,今佚。所作小说今存《枕中记》、《任氏传》二篇,都是唐传奇中的杰作。

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①,摄帽弛带隐②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衣短褐③,乘青驹,将适④于田,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

久之,卢生顾其衣装敝亵⑤,乃长叹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谐⑥,困⑦如是也!”翁曰:“观子形体,无苦无恙,谈谐方适⑧,而叹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适之谓?”翁曰:“此不谓适,而何谓适?”答曰:“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⑨,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⑩,然后可以言适乎。吾尝志于学,富于游艺⑪,自惟当年青紫⑫可拾。今已适壮,犹勤畎⑬亩,非困而何?”言讫,而目昏思寐。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⑭如志。”

其枕青甆,而窍其两端,生俛首⑮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生资⑯愈厚。生大悦,由是衣装服驭⑰,日益鲜盛。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⑱,转渭南尉⑳,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㉑,三载,出典㉒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㉓,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㉔卞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是岁,神武皇帝㉕方事戎狄,恢宏土宇㉖,会吐蕃悉抹逻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沙,而节度使王君毚新被杀,河湟㉗震动。帝思将帅之才,遂除㉘生御史中丞、河西节度使。大破戎虏,斩首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遮要害,边人立石于居延山以颂之。归朝册勋,恩礼极盛,转吏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时望清重,群情翕习㉙。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㉚中之,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征为常侍,未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㉛。与肖中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执大政十余年㉜,嘉谟㉝密令,一日三接,献替启沃㉞,号为贤相。同列害之,复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制下狱。府吏引从㉟至其门而急收之。生惶骇不测,谓妻子曰:“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引刃自刎。其妻救之,获免。其罹者皆死,独生为中官㊱保之,减罪死,投驩州。数年,帝知冤,复追为中书令,封燕国公,恩旨殊异。生子:曰俭、曰传、曰位、曰倜、曰倚,皆有才器。俭进士登第,为考功员,传为侍御史,位为太常丞,倜为万年尉,倚最贤,年二十八,为左襄,其姻媾皆天下望族。有孙十余人。

两窜荒徼㊲,再登台铉㊳,出入中外㊴,徊翔台阁㊵,五十余年,崇盛赫奕㊶。性颇奢荡㊷,甚好佚乐㊸,后庭声色,皆第一绮丽,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不可胜数。

后年渐衰迈,屡乞骸骨㊹,不许。病,中人候问,相踵于道,名医上药,无不至焉。将殁㊺,上疏曰:“臣本山东诸生㊻,以田圃为娱。偶逢圣运,得列官叙。过蒙殊奖,特秩鸿私㊼,出拥节旌,入升台辅㊽,周旋内外,锦历岁时。有忝㊾天恩,无裨㊿圣化。负乘贻寇○51,履薄增忧○52,日惧一日,不知老至。今年逾八十,位极三事○53,钟漏并歇○54,筋骸俱耄○55,弥留沈顿○56,待时益尽○57,顾无成效,上答休明○58,空负深恩,永辞圣代。无任感恋○59之至。谨奉表陈谢。”诏曰:“卿以俊德○60,作朕元辅○61,出拥藩翰○62,入赞雍熙○63。升平二纪,实卿所赖,

比婴疾疹○64,日谓痊平。岂斯沈痼○65,良用悯恻○66。今令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就第候省,其勉加针石,为予自爱,犹冀无妄,期于有瘳○67。”是夕,薨。

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68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69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生怃然○70良久,谢曰:“夫

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71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

【作品注释】

①邸舍(dǐshè):客店;客栈。

②隐:凭倚。

③短褐:褐色粗布的短衣服。

④适:到,去。

⑤敝亵(bì xiè):破旧肮脏。

⑥不谐:不得意。

⑦困:困窘。

⑧谈谐:说笑;方适:适度。

⑨列鼎而食:列:陈列;食:吃。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⑩昌:昌盛;肥:富裕。

⑪游艺:谓游憩于六艺之中。后泛指学艺的修养。六艺谓礼、乐、射、驭、书、数也。

⑫惟:思。青紫: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

⑬畎(quǎn):田间小沟。

⑭荣适:荣耀安乐。

⑮俛首(fǔ):低头。

⑯资:资产。

⑰服驭:指服饰车马器用之类。

⑱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秘校:古官职名。原指秘书省校书郎。后沿用指新擢第者。应制:奉皇帝的旨意。

⑲尉:县尉。

⑳转:转而。起居舍人:古官职名。知制诰(gào):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则称某官知制诰。

㉑牧:古代治民之官。

㉒出典:谓出而执掌某种官职。

㉓土功:指治水、筑城、建造宫殿等工程。

㉔移节:旧称大吏转任或改变驻地。

㉕神武皇帝:唐玄宗。

㉖恢宏土宇:拓展疆土。

㉗河湟:亦作“河隍”。黄河与湟水的并称。亦指河湟两水之间的地区。

㉘除:任命官职。

㉙翕(xì):统一,协调。习:习习,和煦的样子。

㉚飞语:流言。

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亦省称同平章事。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

务之意。宋初,犹沿用为宰相官衔,至元丰改制时废。南宋初恢复,乾道时再废。五代时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那时枢密使权重,“同平章事”的实权被剥夺。宋朝初年,宰相的官衔沿用唐制,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为同平章事。

㉜“与肖”句:和宰相肖嵩、宰相裴光庭共同执掌朝政大权十多年。

㉝嘉谟:策略,谋略。献替: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谓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

㉞启沃: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㉟府吏引从:官吏带着随从。

㊱中官:宦官。

㊲窜:放逐。徼(jiào):边缘,即边塞。

㊳再:两次。台铉(xuàn):句鼎的器具。台铉,犹指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为台鼎。

㊴中外: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

㊵徊翔(huái xiáng):迂回上下。比喻仕途升降。台阁:尚书台称台阁,泛指宰相等高官。

㊶崇盛:尊荣显贵。赫奕:显赫貌;美盛貌。

㊷奢荡:奢侈放纵。

㊸佚乐(yì lè):悠闲安乐。

㊹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㊺殁(mò):死。

㊻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㊼特秩:特别的俸禄。鸿私:太多的家私。

㊽出拥节旌,入升台辅:出门拥有隆重的仪式,进朝当上了宰相的高职。

㊾忝:辜负。

㊿裨:裨益。

○51负乘贻寇:“乘者,君子之器也。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於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於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於是竞欲夺之。”意思是卑贱者背着人家的财物,又坐上大马车显耀,就会招致强盗来抢。后以“负乘致寇”谓居非其位,才不称职,就会招致祸患。

○52履薄增忧:行走于薄冰上。喻身处险境,戒慎恐惧之至。

○53三事:三公。

○54钟漏并歇:比喻年老衰残。

○55耄(mào):年老。

○56沈顿:疾病沉重。

○57待时益尽:等待死期的时日马上要完了。

○58休明:用以赞美明君或盛世。

○59无任:不胜。感恋:感激眷恋。

○60俊德:美德。

○61元辅:重臣。

○62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

○63赞:帮助,辅佐。雍熙:谓和乐昇平。

○64婴:遭受,遇。疹(zhèn):病。

○65沈痼:积久难治的病。

○66悯恻:哀怜。

○67瘳(chōu):病愈。

○68偃:仰面倒下。

○69蹶然:急迫的样子。

○70怃然(wǔ rán):怅然失意的样子。

○71窒:遏止。

【作品分析】

《枕中记》在很短的时间内,包纳了卢生绵长的一生。把古代社会里(男)人全面,至极的幸福全部给与了梦境里的卢生。然而作者却没有把天赐幸福简单地停止在普通俗人的富贵乡愿上,而是让卢生的一生大起大跌,充满了艰苦奋斗,绚丽的人生起伏。在如此完美的人生造景的结局演完以后,却让读者发现,依托的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境。

《枕中记》由齐物化的人生贫富与穷达,用老庄的虚无观贱视人间众生无论在物质层面上还是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因此否定了思想家、道德家与宗教家们对个体生命存在延续于死后的理性与神性解释。

对于《枕中记》的结构而言,其结构谨严,虚实结合,前后以黄粱照应,以黄粱蒸始,以黄粱未熟终,同时整篇穿插一个高人吕翁点拨,一线贯穿,无滞碍之感。小说兼用史文与传奇写法,尤以史文为重。在描写卢生梦境时,作者完全采用古代史书传记的笔法,叙事简洁扼要,甚至在梦境快要结束时,适当地插入人物评略,颇切史家体裁。这样,作者也就含蓄地嘲讽了史书列传上达官政绩的虚幻性,以此方式揭露唐代官场的腐败和倾轧。

【思考与练习】

1.请谈谈《枕中记》的艺术特色。

2.在今天社会中如何正确看待名利问题,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链接】

宋·洪迈《唐人说荟》

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宋·郑伯玉《清明林下》

游丝百尺飞到地,野蝶寻春有狂意。

一番轻雨洗梨花,啼出玉真无限泪。

老夫不入少年场,直向南轩亭午睡。

觉来历省梦中事,却忆邯鄣枕中记。

元·汤显祖《南柯记》

遥遥十里前,见葱葱佳气,非雾非烟。雉飞鸾舞,台观叠来苍远,似兰亭景幽围翠岭,春谷泉鸣浸玉田。山如画,水似缠,自怜难见此山川。重门拥,旌斾悬,玉楼金榜洞中天。

黄粱一梦已千年

黄粱一梦已千年 ——浅谈黄粱一梦的文化内涵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摄帽弛带隐(凭倚)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 ——唐·沈既济《枕中记》了解邯郸文化的朋友应该已经看出来了,这一段文字讲的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黄粱一梦的故事。虽然黄粱一梦的故事人尽皆知,但是对于它的文化内涵,相信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事实上,黄粱一梦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同时背后还蕴含着浓郁的道教文化。 千年传承——黄粱一梦的文化传承 提到黄粱一梦,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我国古代的三部文写作品: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元代马致远等人合著的《黄粱梦》和明代汤显祖的《邯郸记》。应该说,正是这三部著名的文学作品成就了黄粱梦,使其名扬天下,妇孺皆知。 沈既济的《枕中记》是中唐传奇中创作年代较早的名篇,也是唐传奇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标志,对后世文学颇有影响。在这部作品中,黄粱一梦的故事第一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并由此为人们所熟知。其故事大意是: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卢生郁郁不得志,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一天,旅途中经

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卢生自叹仕途困窘、功业不成,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两端有孔的瓷枕,赠与卢生。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崔氏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5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小米饭)还没有熟! 我们可以看到,在《枕中记》中黄粱一梦已经和后世流传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双层嵌套的故事框架已近趋完美,其主要情节、人物、关键事物——瓷枕等都已经齐备,已经和后世流传的没有太大的区别。 到了元代,被后世尊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也与人合著过一部杂剧作品《黄粱梦》。在这部戏剧中,基本保持了《枕中记》的原有情节和结构,只是在人物设置上,把施展仙法点化他人的吕翁变成了八仙中的汉钟离,受点化的也从不第书生卢生换做了吕洞宾;在梦境部分,增强了神仙点化色彩,设置了吕洞宾喝酒吐血、受贿卖阵、妻子变心、争执被杀等一连串惊心骇魄的事件,点出了仕途凶险异常,伴随功名利禄的是无边苦海的道家思想。总的来说,《黄粱梦》是一部具有典型马致远风格的神仙道化剧,但是,作者在剧中采用了梦境叙事的技巧,使神仙道化的题材转化为关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寓言故事,高度概括了官场的腐败,以及涉足其中的知识分子本性的“迷失”,

《枕中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枕中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摘要:《枕中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枕中记》一 《枕中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枕中记》一卷,唐·沈既济作。载于《文苑英华》卷八百三十三,又载于《太平广记》卷八十二,篇名题作《吕翁》,注云出自《异闻集》。按,《异闻集》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十卷,是一部唐人小枕中记说总集,所收作品主要是单篇流行的传奇,“以传记所载唐朝奇怪事,类为一书”(《郡斋读书志》卷十三),唐末屯田员外郎陈翰编纂。本篇作者沈既济(750?—800?),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经学该博,杨炎荐其有良史才,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德宗贞元间,炎得罪,既济亦贬户州司户参军,后复入朝,位礼部员外郎,卒。有《建中实录》十卷行世,人称其能。 乔力 开元十九年,[1]道者吕翁经邯郸道上,邸舍中设榻施席,担囊而坐。俄有邑中少年卢生,衣短裘,[2]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邸中。与翁接席,言笑殊畅。久之,卢生顾其衣装敝亵,乃叹曰:“大丈夫生世不谐,而困如是乎?”翁曰:“观子肤极腧,[3]体胖无恙,谈谐方适,而叹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适之为?”翁曰:“此而不适,于何为适?”生曰:“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4]选声而听,使族益茂而家用肥,然后可以言其适。吾志于学,而游于艺,[5]自惟当年朱紫可拾。今已过壮室,犹勤田亩,非困而何?”言讫,目昏思寐。是时主人蒸黄粱为馔,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此,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瓷,而窍其两端。生俯首就之,寐中,见其窍大而明,若可处。举身而入,遂至其家。 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而产甚殷,由是衣裘服御,日以华侈。明年,举进士,登甲科;解褐,[6]授校书郎。应制举,授渭南县尉。迁监察御史,起居舍人,知制诰。[7]三年即真,[8]出典同州,寻转陕州。生好土功,自陕西开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赖之,立碑颂德。迁汴州,岭南道采访史,入京为京兆尹。是时神武皇帝方事夷狄,[9]会

沈既济枕中记黄粱一梦

沈既濟枕中記 【故事闡述】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在一次路過邯鄲的途中,在一家旅店裡巧遇一位呂姓道士,兩人相談甚歡。 交談了一陣子後,盧生感到疲倦,想休息一下,此時旅店的主人正在蒸煮著黃粱飯。於是道士就拿了一個枕頭給盧生,說:「你枕著這個枕頭好好睡一覺,就可以如你所願,得到榮華富貴。」 睡夢中,盧生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崔氏大戶人家的女兒為妻。仕途非常順遂,不但考取了進士,還連連陞遷到節度使,最後還當了十年位高權重的宰相;擁有許多良田、宅第、美女和馬匹,享受著無盡的榮華富貴,一直活到很老才死去。此時,盧生因為伸了個懶腰而醒了過來,發現自己睡臥在旅店中,而道士仍在身邊,旅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有煮熟呢!他感到很驚訝,所看到的事物都和真實的一樣,就說:「難道那些榮華富貴,都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嗎?」道士回答說:「現在你應該知道,人一生所追求的,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黃粱一夢」,用來比喻榮華富貴如夢似幻,終歸泡影。 【討論】 (1)為什麼原文中寫到:「及醒,黃粱尚未熟……」?你認為這樣寫有什麼涵意嗎? (2)如果你是盧生,做了這場夢後,你有什麼體悟和感想? 【造句練習】 例:我以為自己是超人,早上醒來才知道是黃粱一夢。 例:眼前的榮華富貴只不過是黃粱一夢,你又何必太執著呢? 例:經過這場打擊,他總算從黃粱一夢中醒了過來。 【相似成語】 南柯一夢邯鄲一夢春夢一場 【課後時間】 請你把自己當成後續故事發展的作者,想想看盧生從黃粱一夢醒過來後,他的人生會有什麼轉折呢? 轉載自:〈正見網〉

成語故事:黃粱一夢 在唐朝宰相李泌所著的《枕中記》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唐玄宗開元七年,有個人稱呂翁的道士,因事到邯鄲去。這位道士可不簡單,他長年修道,已經掌握了各種神以幻變的法術。半路上遇到一位盧姓的書生。 二人攀談起來,談話中,那位姓盧的書生,流露出渴望榮華富貴,厭倦貧困生活的想法,呂翁雖勸解了一番,但盧生感慨不已,難以釋懷。於是,呂翁便拿出一個枕頭來遞給盧生,說:「你枕著我這個枕頭睡,它可以使你榮華富貴,適意愉快,就像你想要的那樣。」盧生接過枕頭,發現這是一個青色瓷枕。枕頭兩端,各有一孔。便將頭枕在上面,睡了起來。 剛剛睡下,就朦朦朧朧的發現枕頭上的洞孔慢慢的大了起來,裏面也逐漸明朗起來,盧生於是把整個身子都鑽了進去,這一下子,他回到了自己的家裏。過了幾個月,他娶了一個老婆,姑娘家裏很有錢,陪嫁的物品非常豐厚,盧生高興極了,從此以後,他的生活變得富足起來。 第二年,他參加全國進士考試,一舉得中,擔任專管代皇帝撰擬制詔誥令的知制誥。 過了3年,他出任同州知州,又改任陝州知州。盧生本性喜歡做治理水土的工程,任知陝州時集合民眾開鑿河道80里,使阻塞的河流暢通,當地百姓都讚美他的功德。於是,沒過多長時間,他被朝廷徵召入京,任京兆尹,也就是管理京城的地方行政官。 不久,爆發了邊境戰爭,皇帝便派盧生去鎮守邊防。盧生到任後,開拓疆土9百里,又遷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功大位高,滿朝文武官員深為折服。 盧生的功成名就,招致了官僚們的妒忌。於是,各種各樣的謠言都向他飛來,指責他沽名釣譽,結黨營私,交結邊將,圖謀不軌。很快,皇帝下詔將他逮捕入獄。與他一同被誣的人都被處死了,只有他因為有皇帝寵幸的太監作保,才被減免死罪,流放到偏遠蠻荒的地方。

一枕黄粱,富贵梦碎 《枕中记》赏析

一枕黄粱,富贵梦碎《枕中记》赏析 《枕中记》为唐代传奇小说(也叫唐传奇),沈既济作。之后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元朝马致远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改编为《邯郸记》,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 唐代传奇《枕中记》的故事大意是: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郁郁不得志的卢生,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要到田间劳作。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邯郸记》,将吕翁改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卢生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敧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崔氏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5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亡故。梦中要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小米饭)还没熟!黄粱梦(黄粱一梦)即来于此。 卢生做了一场享尽荣华富贵、锦绣人生的短暂好梦。 人生总有欲望,它会让人痛苦。卢生因自己“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又看自己的衣服破烂肮脏,无法实现自己富贵的春秋大梦,就仰天长叹。他认为:“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

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士人活在这世上,应当是建功立名,进出(朝廷应该)不是个将就是个相,(家中)用来盛装食物的鼎应该排成列,听的音乐应该可以有选择地听,让家族更加昌盛家庭更加富裕。这个富贵梦似乎不是谁都能做的,或都能做到的。内心的纠结、郁闷自然也就来了。人生做到三大不朽,立德立言立功的人毕竟是少数,从古到今又有几个人人能做到呢?所以,有的人说:我为什么这样幸福,因为我这个人特别简单。人想得越复杂,幸福指数就越低,时不待我的慨叹就越多、越深。所以快乐与痛苦,是两种情绪,也是两种思维方式。同样的境遇,有的人会很快乐,有的人会很痛苦。我想得到什么,我能得到什么,如果两个方面是匹配的,痛苦就少;差异越大,痛苦也就越深。虽然想撬起地球,但找不到那个支点,且那个支点就已经很远很远,还没找到支点,或许就艾发衰容、老态龙钟了。 人总爱做富贵、发财的美梦。这山望着那山高,欲壑难填或许是人之常态。石崇、和珅富可敌国,还是没有收手的意思。所以网上有这样一段话,也能说明问题。2016,还剩1/6,口袋还是空空的,总是感到运气差点,但不甘心这样落寞。前几天看到路边的算命大师孤零零地蹲在路边,也挺落寞的,就找他算了一卦。大师掐指一算,点头啧啧说到:“过几个月会有一次大运。”我高兴极了,问大师:“是财运,还是桃花运?”大师收了我一百元后,悠悠地说:“是春运!春运!”看来

《午枕》原文赏析

《午枕》原文赏析 《午枕》原文赏析 《午枕》原文赏析1 原文: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诗词赏析: 这首诗将午睡醒来、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间感受和心理的复杂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诗的首句写春日午睡时将睡未睡的感觉,“花前”点出是春天季节,又照应下句的“红影”;“簟欲流”既指卧席波浪形的花纹,又指竹席光滑清凉如水,睡意朦胧间,仿佛感到竹席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波浪,十分惬意。次句写睡醒之感,这一觉睡得舒适漫长,醒来时只见花影投射到帘钩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会遮住帘钩,故而可看出此时日光已经西移,“催”字表达出惊讶时光过得飞快的心理感觉,又从侧面形容梦之酣畅。 三、四句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醒来耳中听得鸟鸣,却怀疑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寻声望去,似乎鸟儿也在窥望自己,于是主观感情倾向认为是鸟儿有意唤醒自己,心头生起一种惆怅之感,再往远处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帘,于是愁绪变得更无穷无尽了。“青山”在这里可说是现实生活的象征,因为它稳定不变并朝夕与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识到令人迷恋的梦已飘远,思绪猛然回到现实中,定叫作者愁肠宛转。 理想和现实是人类永无休止的矛盾:人类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现实总有极大的差距:人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永远不可能到达完美的理想境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尽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历史。无论是美好的“悠扬梦”,还是象征意义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冲突的心境构成了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因符合人类心理深层中的企恋心态,而获得了审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从艺术上看,“悠扬梦”给人以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则展示了美的距离感。从审美的欣赏角度看,朦胧感和距离感有助于增强关感。加上句法新颖,对仗工整,声情和语意浑然一体,令人击节叹赏。 当然,此诗的前二句也是相当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红影”,或写出幻觉中的动感,或将太阳拟人化,炼字琢句新鲜独创,雅丽精绝。全诗转折自然,委婉含蓄,体现一种整体的美,令人味之不尽。 《午枕》原文赏析2 午枕(七言律诗)宋朝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午枕》译文 一觉睡醒虽短暂梦中却仿佛已过百年,只可以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 野草花开花落,鸣鸠仍相乳相酬。 旧时的`小路已被杂草掩盖只能另辟小径,朱红色大门歪歪斜斜隐约可见其后的雕廊画楼。 想要痛饮一杯只憾无人对饮,只能看着眼前的颓败景象感叹物是人非,心中一时愁绪难平。 《午枕》注释 午枕:即午睡。 鸣禽:为雀形目鸟类,种类繁多。鸣禽善于鸣叫。 蹊(xī):小路。 敧(qī)斜:歪斜不正。 《午枕》赏析 南宋李壁于此诗题下注云:“此诗必访一处吊古而有作。题乃云午枕,未详。”(《王荆文公诗笺注》卷三十八)细绎诗意,似与仿古、

梦粱录原文及翻译

梦粱录原文及翻译 昔人卧一炊顷①,而平生事业扬历②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矧时异事殊③,城池苑囿④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⑤! 缅怀往事,殆⑥犹梦也,名曰《梦粱录》云。脱有遗阙⑦,识者幸⑧改正之,毋哂⑨。 甲戌岁⑩中秋日,钱塘吴自牧书。 (《梦粱录》卷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注释①“昔人”句——昔人,指唐沈既济《枕中记》主人公卢生。炊顷,一顿饭的功夫。②扬历——《三国志·魏志·管宁传》:“优贤扬历,垂声千载。”裴松之注:“《今文尚书》曰,‘优贤扬历’,谓扬其所历试。”后多作“敭历”,谓仕官所经历。③“矧时异”句——矧(shen),况。殊,不同。④苑囿——畜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场地,多指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⑤“焉保”句——焉保,何能保留。常,原样。畴者,过去。⑥殆(dai)——几乎。⑦“脱有”句——脱,倘若、或许。遗阙,遗漏缺失。阙,通“缺”。⑧幸——希望。⑨哂(shen)——讥笑。⑩甲戌岁——指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 赏析唐人沈既济的《枕中记》描写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道人吕翁在邯郸客舍中遇到一位正要去田间耕作的少年——卢生。卢生向他抱怨自己的困顿失意,认为“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

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这时客舍主人刚蒸黍为炊。为了满足他的愿望,吕翁就给他一个枕头,说:“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梦中卢生经历了婚姻得意、爵禄高登、满门旌表的荣华富贵。卢生年迈病逝,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仍在客舍中,而店主人蒸黍未熟。由此,他领悟到人生富贵荣华如一场梦幻,转眼即逝。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黄粱梦”。 吴自牧《梦粱录》书名即取自这个典故。《梦粱录》凡169条,约13万言。仿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临安繁华故迹,详及市镇建置、郊庙宫殿、山川景物、物产节序、土俗人物、市肆百工、乐部杂戏等,尤多淳祐、咸淳间事。作者从多方面勾画出昔日临安繁荣昌盛的景象。因为文章所载大多为作者耳闻目见,所以写得翔实准确,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这样一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认为:“是书全仿《东京梦华录》之体,所纪南宋郊庙宫殿、下至百工杂戏之事,委曲琐屑,无不备载,然详于叙述,而拙于文采,俚词俗字,展笈纷如,又出《梦华录》之下。”但我们展读此序就会明了吴自牧如此撰述的原因。 吴自牧亲眼目睹了南宋王朝由兴盛到衰败再到灭亡的全过程,感伤于昔日的繁荣被杂乱的兵马所践踏,富丽的苑囿被断壁残垣所代替。他的感伤已不再局限于对个人的荣辱得失上了。朝代更迭,人世沧桑,使他的感伤体现出强烈的故国之思和黍离之悲,成为缅怀有宋一代的一曲哀婉清丽的挽歌。在他的感伤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他缅怀旧事,追纪前朝遗迹,正是为了寄托他的故国之思。这种深蕴着迷惘哀痛之情的记载,怎么可能用浓艳浮华的辞藻来表述呢?所以《梦粱

“黄粱一梦”典故渊源探析

“黄粱一梦”典故渊源探析 作者:孙翊雯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 摘 ;要:“黄粱一梦”典故肇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最早见于南朝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焦湖庙祝》。其典形颇多,“黄粱一梦”典故内涵丰富,比喻淡薄荣华富贵精神,表明对功名富贵的鄙弃,嘲讽俗士对名利的争夺,叹惜人生总归虚无,阐明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后来也被当作虚幻的事情或比喻愿望的破灭。在当代社会,其现实意义十分丰富。 关键词:黄粱一梦;变体形式;使用情况;内涵;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2 一、“黄粱一梦”典故溯源 “黄粱一梦”典源为唐代沈既济所作《枕中记》:“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 黄粱梦故事的雏形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刘义庆( 403-444)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焦湖庙祝》(或题《柏枕幻梦》):“宋世焦湖庙有一柏枕,或云玉枕,枕有小坼。时单父县人杨林,为贾客,至庙企求。庙巫谓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边。因入坼中,遂见朱楼琼室,有赵太尉在其中。即嫁女与林,生六子,皆为秘书郎。历数十年,并无思归之志。忽如梦觉,犹在枕旁,林怅然久之。”[1] 虽然这些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感悟人生如梦,但是文人士子毕竟通过虚幻的梦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追求功名财富的强烈愿望。 二、“黄粱一梦”典故释义 《枕中记》讲,唐时有卢生,在邯郸道上旅舍中遇道士吕翁,讲起自己困顿不得志之状。吕翁即给他一瓷枕,让他枕着睡觉,说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当时旅舍主人正在蒸黍作饭。卢生即枕枕睡去,梦中见自己娶妇,中进士,做官,升迁甚速,直至拜相,恩宠极盛。后被同僚陷害,被逮下狱,自刎获救。几年后又重新起用,封为国公,子孙满堂,富贵无比,八十岁后老死。卢生梦醒,见自己仍在旅舍中,吕翁在旁,主人蒸黍还未熟,一切如故,于是大悟。黄粱一梦,黄指黄色;粱,古代指品种特别好的谷子,即小米;美指美好,令人向往;梦指睡梦中梦到的幻境。顾名思义,一顿小米饭还没煮熟的时间,主人公享尽人间一切美好之事,醒来之后

宋荦《邯郸道上》阅读答案及赏析

宋荦《邯郸道上》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邯郸道上 宋荦(luò)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①邯郸:古都邑,县名。周、秦、汉时为黄河北岸最大的商业中心,亦为中原交通要冲。[2]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距市中心约4公里 ②荒祠:荒废的祠庙。野潦(lǎo):野外的积水。 ③名利客:追名逐利的人。 ④卢生: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的人物,卢生于邯郸邸舍遇道士吕翁,自叹穷困,吕翁乃授之枕,以入梦。生梦中历尽富贵荣华。及醒,客舍主人炊黄粱尚未熟。后因以喻富贵终归虚幻或欲望破灭。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问题】 1.诗歌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5分) [答案] 诗歌前两句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1分)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古道秋景图,(2分)听觉是“秋声”,视觉为“古木”“荒祠”“秋水”。(2分)[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写景方式的题目,主要从顺序、着眼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回答,此题主要是视听结合,答题时找到视觉和听觉,然后答出效果。 2.诗歌的结尾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分) [答案]诗歌的结尾两句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4分)。是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表达的。(2分),[解析] 试题分析:“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流确实如此热闹非凡,他们不惜背井离乡客游在外,他们栖栖遑遑,熙熙攘攘,或为名来,或为利往,尽管一路劳顿满身风尘,然自古而今,曾无已时。“多少往来名利客”,是诗人无限感慨之词,而“满身尘土拜卢生”更是作者指迷起顽的主旨所在。卢生之典,最早出于东晋干宝《搜神记》之“卢汾梦入蚁穴”,尔后又见诸刘义庆《幽明录》之“焦湖庙祝”。唐代文学家沈既济据此写成传奇小说《枕中记》,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说的是在邯郸的一个客店中,少年卢生因功名未就,郁郁寡欢,叹息不已。道士吕翁看到后,便从囊中取出一枕,给卢生垫在脑后以使入睡。卢生熟睡后做了个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的美梦,正当他在梦中尽享天上人间的荣华富贵之时,却被人唤醒,自己睁眼一看,发现仍睡在简陋的客店之中,而店老板所蒸的黄粱小米饭尚未熟透。这个故事比喻人生功名富贵之短暂虚幻。但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道士之苦心,残破其中之机关。往日的赵国都城,如今已经衰败不堪。这里曾经是许多英雄豪杰奋斗过、创造过丰功伟绩的地方。由于社会的变化、人世的沧桑,这一切早已无影无踪。这古木荒祠,既是历史变迁的表征,也是它的见证。看到这些,热衷名利的人应该大彻大悟了吧。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邯郸道上不是仍然有许多人为了追逐名利,游宦四方,来往不停地奔波着吗?尽管他们浑身沾满了尘土,还是不顾疲倦地去拜谒卢生。其实,名利富贵只是黄粱梦而已。他们真是愚不可及! 作者 宋荦(1634成就y-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绵津山人,河南商丘人。顺治四年(1647),应召以大臣之子列侍卫。逾年考试,铨通判。1664年(康熙三年)授黄州通判。累擢江苏巡抚,以清节著称,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师。荦精于鉴藏,善画,淹通典籍,熟习掌故。论师尊杜甫,创作上却多规仿苏轼。诗与王士禛齐名,时人邵长蘅选其诗与王士禛诗合刻为《王宋二家集》,

《枕中记》中所见之唐代士子政治文化观念探微,艺术理论范文.doc

《枕中记》中所见之唐代士子政治文化观念 探微,艺术理论- 摘要:《枕中记》是唐代史学家沈既济创作的一部唐人小说,也是唐人小说“有意为之”的代表作之一。《枕中记》以史家微言大义的笔法,道出了唐代士子心中梦寐以求的人生追求,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诸多可贵的素材。本文从《枕中记》的具体内容出发,探微这部唐人小说中所见的唐代士子关于科举观念、功业观念、门第观念、贬谪观念等唐代政治文化观念的看法。 关键词:《枕中记》、科举、功业、门第、贬谪 引言 《枕中记》一文,原载于《文苑英华》卷八二三,题沈既济撰。在李肇的《国史补》下中谈到:“沈既济撰《枕中记》,庄生语言之类;韩愈《毛颖传》,其文尤高,不下史迁。二篇真良史才。”一部传奇《枕中记》可与韩退之的《毛颖传》相提并论,并作为补史之阙而在中唐时期就被广泛关注,足见其“歹示以意主笺规,足为世戒矣”的作用。 《枕中记》是以卢生在梦中自举进士登第,进而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直到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燕国公,位极人臣并得以善终为主要故事内容,写尽了盛唐士子关于人生理想的主要追求。因此,本文从《枕中记》内容出发,探微其中所见的盛唐士子对于科举观念、功业观念、门第观念、贬谪观念等唐代政治文化观念的看法。 一、唐代科举观念探微 唐代自武则天当政破格用人之后,朝中的显贵大多对文学专

长的人进行拔擢。玄宗开元之时,朝中的名臣很多都是武后所奖用之人。到了代宗、德宗之朝,以辞赋登科,升翰林学士,进而拜相一途,已成为了文人士子出仕的主要途径。 参见《通典》一五《选举典》中所载礼部员外郎沈既济之言:初,国家自显庆以来,高宗圣躬多不康,而武太后任事,参决大政,与天子并。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寖以成风。以至于开元、天宝之中,上承高祖、太宗之遗烈,下继四圣治平之化,贤人在朝,良将在边,家给户足,人无苦窳,四夷来同,海内晏然。百余年闲,生育长养,不知金鼓之声,爟燧之光,以至于老。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在《枕中记》中,卢生谈到: 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 这里,我们看到:受到唐代以“文章取士”风气的影响,小如卢生这样“衣短褐,乘青驹”的贫贱士子,也能表达出“建功立业,出将入相,列鼎而食”的雄心壮志,足见唐代自武后至玄宗七八十年间,从“文学进身”的科举之途壮大的新兴士大夫阶层,已成为唐代政治文化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对改变魏晋之际的世家门阀大族取士、北朝宇文泰的贵族取士之风气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更对激扬广大民众“建功立业”之心起到重要的鼓舞作用。白居易《李留守相公见过池上泛舟举酒话及翰林旧事

唐宋传奇研究理论(含原文翻译)

一、何为唐宋传奇 是指我国唐宋时期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 二、唐宋传奇的内容 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如《莺莺传》; 强调侠义精神的《谢小娥传》、《无双传》; 讲述人生哲理的《枕中记》等等。 唐代的传奇故事多半是虚构的,因此很容易发挥文人的想象力,编造情节故事,创造生动鲜明的人物角色;而宋代传奇则较多记实的故事,它独特的写作手法,是过渡到明清文言小说的重要桥梁。 一、唐传奇的繁荣 中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处于萌芽阶段。 唐传奇出现。“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宋洪迈?《唐人说荟》例言引)。 二、唐传奇繁荣的原因 唐传奇的繁荣具有历史的、社会的原因 1.城市生活的娱乐需要 唐朝统一中国以后,长期来社会比较安定,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发展。为了适应广大市民和统治阶层文娱生活的需要,在这类大城市中,民间的“说话”(讲故事)艺术应运而生。佛教的“变文”也促进了“说话”艺术的发展。文士间流行“说话”风气,其“说话”艺术又很细致,是促使唐传奇大量产生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2.唐代科举取士,重视文学。 传奇以叙事为主,文体近于野史,中间常穿插诗歌韵语,结尾缀以小段议论,即所谓“文备众体”。唐代后期传奇专集产生颇多,大约同唐代科举考试前的“行卷”、“温卷”风尚有关。 3.佛道两教的影响。 两教经典和文艺作品,如变文、壁画等对一部分唐传奇(主要是神怪一类作品)的题材、构思以至细致的描绘有一定影响。 4.唐传奇作者的主观原因。 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虚构曲折情节,注意语言华美,富于文采与意想,从而取得了突出的文学成就。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认为“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注:已嫁妇女归母家后不再回夫家,叫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第二节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历经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一、前期 1.自唐初至唐肃宗时

沈既济《枕中记》全文注释、分析

枕中记 沈既济沈既济(约750—约797),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一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小说家、史学家。唐德宗时受到宰相杨炎赏识,建中元年(780)授左拾遗、史馆修撰。次年杨炎被贬赐死,他也被贬为处州司户参军。后复入朝,官礼部员外郎。 沈既济博通典籍,工于史笔,曾撰《建中实录》十卷、《选举志》,今佚。所作小说今存《枕中记》、《任氏传》二篇,都是唐传奇中的杰作。 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①,摄帽弛带隐②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衣短褐③,乘青驹,将适④于田,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 久之,卢生顾其衣装敝亵⑤,乃长叹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谐⑥,困⑦如是也!”翁曰:“观子形体,无苦无恙,谈谐方适⑧,而叹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适之谓?”翁曰:“此不谓适,而何谓适?”答曰:“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⑨,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⑩,然后可以言适乎。吾尝志于学,富于游艺⑪,自惟当年青紫⑫可拾。今已适壮,犹勤畎⑬亩,非困而何?”言讫,而目昏思寐。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⑭如志。” 其枕青甆,而窍其两端,生俛首⑮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生资⑯愈厚。生大悦,由是衣装服驭⑰,日益鲜盛。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⑱,转渭南尉⑳,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㉑,三载,出典㉒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㉓,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㉔卞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是岁,神武皇帝㉕方事戎狄,恢宏土宇㉖,会吐蕃悉抹逻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沙,而节度使王君毚新被杀,河湟㉗震动。帝思将帅之才,遂除㉘生御史中丞、河西节度使。大破戎虏,斩首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遮要害,边人立石于居延山以颂之。归朝册勋,恩礼极盛,转吏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时望清重,群情翕习㉙。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㉚中之,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征为常侍,未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㉛。与肖中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执大政十余年㉜,嘉谟㉝密令,一日三接,献替启沃㉞,号为贤相。同列害之,复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制下狱。府吏引从㉟至其门而急收之。生惶骇不测,谓妻子曰:“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引刃自刎。其妻救之,获免。其罹者皆死,独生为中官㊱保之,减罪死,投驩州。数年,帝知冤,复追为中书令,封燕国公,恩旨殊异。生子:曰俭、曰传、曰位、曰倜、曰倚,皆有才器。俭进士登第,为考功员,传为侍御史,位为太常丞,倜为万年尉,倚最贤,年二十八,为左襄,其姻媾皆天下望族。有孙十余人。 两窜荒徼㊲,再登台铉㊳,出入中外㊴,徊翔台阁㊵,五十余年,崇盛赫奕㊶。性颇奢荡㊷,甚好佚乐㊸,后庭声色,皆第一绮丽,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不可胜数。 后年渐衰迈,屡乞骸骨㊹,不许。病,中人候问,相踵于道,名医上药,无不至焉。将殁㊺,上疏曰:“臣本山东诸生㊻,以田圃为娱。偶逢圣运,得列官叙。过蒙殊奖,特秩鸿私㊼,出拥节旌,入升台辅㊽,周旋内外,锦历岁时。有忝㊾天恩,无裨㊿圣化。负乘贻寇○51,履薄增忧○52,日惧一日,不知老至。今年逾八十,位极三事○53,钟漏并歇○54,筋骸俱耄○55,弥留沈顿○56,待时益尽○57,顾无成效,上答休明○58,空负深恩,永辞圣代。无任感恋○59之至。谨奉表陈谢。”诏曰:“卿以俊德○60,作朕元辅○61,出拥藩翰○62,入赞雍熙○63。升平二纪,实卿所赖,

《枕中记》全文-古籍

枕中记 《枕中记》是唐代传奇小说,作者是沈既济。之后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元朝马致远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改编《邯郸记》,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 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摄帽弛带,隐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久之,卢生顾其衣装敝亵,乃长叹息日:“大丈夫生世不谐,困如是也!”翁曰:“观子形体,无 苦无恙,谈谐方适,而叹其困者,何也?”生日:“吾此苟生耳。何适之谓?”翁日:“此不谓适,而何谓适?”答日:“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吾尝志于学,寓于游艺,自惟当年,青紫可拾。今已适壮,犹勤畎亩,非困而何?” 言讫,而目昏思寐。 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阴:“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生俯首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由是衣装服驭,日益鲜盛。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汴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是岁,神武皇帝方事戎狄,恢宏土宇。会吐蕃悉抹逻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沙,而节度使王君奂新被杀,河湟震动。帝思将帅之才,遂除生御史中丞、河西道节度。大破戎虏,斩首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遮要害。边人立石于居延山以颂之。归朝册勋,恩礼极盛。转吏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时望清重,群情翕习。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中之,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征为常侍。未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中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执大政十余年,嘉谟密命,一日三接,献替启沃,号为贤相。同列害之,复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下制狱。府吏引从至其门而急收之。生惶骇不测,谓妻子日:“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衣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 弓I刃自刎。其妻救之,获免。其罹者皆死,独生为中官保之,减罪死,投

《笠翁对韵》(下卷)七阳原文及译文

《笠翁对韵》(下卷)七阳原文及译文

《笠翁对韵》(下卷)七阳原文及译文 七阳台对阁,沼对塘。朝雨对夕阳。游人对隐士,谢女对秋娘。三寸舌,九回肠。玉液对琼浆。秦皇照胆镜,徐肇返魂香。青萍夜啸芙蓉匣,黄卷时摊薜荔床。元亨利贞,天地一机成化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注]谢女句:谢女,指晋代才女谢道韫,人称咏絮高才。见歌韵第二章“门外”二句注。谢安问兄子胡儿曰:“大雪纷纭何所似?”胡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奇之。秋粮,即杜秋娘,(唐)李锜妾,能诗,其《金缕衣》诗最为有名:“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锜(qí奇),○1古代一种带三足的锅,○2古代的一种锯。三寸舌:指能说善辩。史载战国时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九回肠:形容人心情郁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说他“肠一日而九回”。玉液句:玉液、琼浆,都是道教服食的药饵。秦皇句:传说秦始皇有照胆镜,能透视人的内脏,发现有人胆张心动,就意味着要暗害他,当即杀掉。徐肇句:《十洲记》载,西海申未洲上有大树,叶香闻数百里,煎制成膏,名返生香,死尸在地,闻之可活。又释徐肇遇苏德音,授以返魂香,燃之,能起上世忘魂。青萍:宝剑名。黄卷:用绢书写的书籍,此似指道书。元亨二句:元亨利贞,是《周易?乾卦》中的一句。古人解释说:“元者

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称为四德。二句的意思是,由于天地有此四德,才化生了万物。红对白,绿对黄。昼永对更长。龙飞对凤舞,锦缆对牙樯。云弁使,雪衣娘,故国对他乡。雄文能徙鳄,绝曲为求凰。九日高峰惊落帽,暮春曲水喜流觞。僧占名山,云绕茂林藏古殿;客栖胜地,风飘落叶响空廊。[注]锦缆句:用锦缎做缆绳,以象牙为樯橹。杜甫诗:“锦缆牙樯起白鸥”。樯(qiáng强),桅杆。云弁(biàn便)二句:云弁使,指蜻蜓。雪衣娘,白鹦鹉也。雄文句:潮州有鳄鱼为害,韩愈做刺史,作《祭鳄鱼文》驱之,传说鳄鱼就迁到了它地。艳曲句:汉时成都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司马相如爱上了她,作《凤求凰》曲以挑之,文君于是同他私奔。九日句:(晋)孟嘉为桓温之参军,九月九日游龙山,群僚毕集,有风将孟嘉帽子吹落而不觉。孙盛作文嘲笑,他即时作答,四座皆服。杜甫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即用此典。暮春句:晋永和上巳日(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王献之、谢安、孙绰诸人曾在山阴兰亭集会,于水边嬉游采兰,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以娱,以消除不祥,称为修禊。王羲之有《兰亭集序》记此事,文中有“暮春之初”,“引以为流觞曲水”等语。禊(xì细),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除去不祥的祭祀。衰对壮,弱对强。艳饰对新妆。御龙对司马,破竹对穿杨。读班马,识求羊。水色对山光。仙棋藏

《陶庵梦忆 - 序》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陶庵梦忆 - 序》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陶庵梦忆 - 序 明·张岱 原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米长>,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译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变成了可怕的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哀悼自己的诗,每每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存米的

读《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有感

读《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有感 11级中国古代文学徐婷婷111203117 《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是唐代传奇的经典之作,阅读二者时有些感想,在这里浅谈一下。 《枕中记》中卢生郁郁不得志,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崔氏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5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小米饭)还没熟!“黄粱梦(黄粱一梦)”由来于此。 读沈既济的《枕中记》时,其中情境引人无限联想。此中的吕翁与卢生的人物设置,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的跛足道人和贾瑞,只是吕翁给卢生的是枕,而跛足道人给贾瑞的则是镜。目的却是差不多的,在我看来,二者为了使人有所醒悟。吕翁的目的是:“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在小说中,当卢生受谗而获罪时对其妻子儿女说:“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此时的卢生似有所悟。至篇末,卢生惊醒时,吕翁对其说:“人生之适,亦如是矣”,卢生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而《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的目的表面上看是救贾瑞的性命,实是想使其有所顿悟,远离“色”,远离红尘,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红楼梦》中第十二回情节与《枕中记》似有着某些渊源关系。只是《枕中记》出现在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红楼梦》则封建社会没落的产物。两者均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某些弊端。 “富贵荣华终幻因,黄粱一梦了终身”,人生如梦、如幻。金代元好问题诗曰:“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邯郸今日题诗者,犹是黄粱梦里人。”从中可见,元好问与主人翁卢生产生了共鸣,不仅仅如此,卢生这一黄粱美梦亦是封建社会中下层人的人生理想。 沈既济在作品中含蓄地讽刺了史书列传上达官政绩的虚幻性,以此方式揭露唐代官场的腐败和倾轧,已脱离了六朝志怪的框架,《枕中记》又可视为一部讽刺小说。对后世的讽刺小说有着深远影响,如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显然受到其影响,虽然没有了梦幻的情境,但仍然是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儒士的生活状态。 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讲述了东平人淳于棼一天在一株古槐树下醉倒,接著梦见自己变成大槐国国王的驸马,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与金枝公主生了五男二女,荣耀一时。后来因与檀萝国交战,吃了败战,金枝公主亦病死,最后被遣发回家,沿途破车惰卒,梦突惊醒,醒来后发现“槐安国”和“檀萝国”竟都是蚁穴,历历如现。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生如梦,后来成语有所谓的“南柯一梦”,典史于此,与“黄粱一梦”剧情类似。 作者在小说中感人生之虚幻,遂栖心道门,弃绝酒色。此中的“槐安国”与《红楼梦》中“太虚幻境”有着相似之处,两者在作品中幻境的设置中有着某种

枕中记又名邯郸记原文及译文定稿版

枕中记又名邯郸记原文 及译文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枕中记(又名:邯郸记)》·原文及译文枕中记(又名:黄粱梦、邯郸记、邯郸梦) 【唐】沈既济着《枕中记》是唐代传奇小说,作者是沈既济。之后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元朝马致远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改编《邯郸记》,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唐代传奇《枕中记》的故事大意是: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卢生郁郁不得志,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一天,旅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邯郸记》,将吕翁改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卢生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崔氏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5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小米饭)还没熟哩!即黄粱梦(黄粱一梦)的由来也是来于此了。《枕中记》【原文】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摄帽弛带,隐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 久之,卢生顾其衣装敝亵,乃长叹息日:“大丈夫生世不谐,困如是也!”翁曰:“观子形体,无苦无恙,谈谐方适,而叹其困者,何也”生日:“吾此苟生耳。何适之谓”翁日:“此不谓适,而何谓适”答日:“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吾尝志于学,寓于游艺,自惟当年,青紫可拾。今已适壮,犹勤畎亩,非困而何”言讫,而目昏思寐。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阴:“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生俯首就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