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大通识模块核心课

五大通识模块核心课

五大通识模块核心课

五大通识模块核心课是指在大学教育中常见的五类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基础和综合素养。以下是关于五大通识模块核心课的介绍:

1. 人文与社会科学:这个模块包括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 自然科学: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学科。这些课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3. 艺术与审美:包括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和创作。这个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4. 语言与文化:涉及到多种语言的学习,包括英语、汉语、法语、德语等。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语言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价值观。

5.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包括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以及计算机编程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五大通识模块核心课的设置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他们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课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010-04-21 复旦大学以六大模块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第一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方面的经典研读课程。“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两个方面;“史学经典”指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史学家的经典作品。

第二模块: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哲学和宗教经典的研读课程。进入此模块的经典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国哲学经典,一类是西方哲学经典,一类是宗教经典。旨在帮助学生找到一条进入哲学家的思想境 域的门路。 第三模块: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关于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讨性课程。重在打开学生在文明比较方面的视野,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 的意义。 第四模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进程的研讨性课程。重在展示数学思想史、自 然科学思想史和技术原理史,以帮助学生领会数学和科学思想的要点,形成科学探索 和技术创新的精神。 第五模块: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关于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命的科学与伦理问题的研讨性课程,范 围包括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及生命伦理学。 第六模块: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实践类课程,包括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进入次模块的艺术门类主要有:音乐、戏曲表演、绘画、雕塑与陶艺、影视、书法、话剧与朗诵等。范围包括环境科学、

生命科学、医学以及生命伦理学。

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

摘要:北京大学自2000年起设立“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自2010年至今在原有通选课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并开展试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多次梳理通选课体系,不断总结和反思,着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育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通选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核心价值观;健全人格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是指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非专业性教育。[1]通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奠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健全的公民。 [2]相对于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识教育”强调在更广泛的学科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使之成长为健全的人。 通识教育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发展到鼎盛[3],最终在美国发展为通识教育,并在全世界传播。虽然“通识教育”的表述源自西方,但这一理念深深蕴含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古代儒家倡导的“六艺[4]之教”就在于将学生培养成“通才”。 到了近代,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偏离古典的通才教育传统,开始更多地转向实用专业教育,但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学家一直都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要重视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例如:北京大学早期的教育受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蔡元培校长特别强调大学应当研究高深之学问,但同时他还主张沟通文理,提倡“五育[5]”。[6]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合并和社会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界意识到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利影响,开始大力提倡人文素质教育,西方的通识教育概念重新被引入并在中国得到发展。 国内高校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 北京大学从2000年9月起在全校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体系”,目前通选课累计322门,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修满至少2学分,总计修满至少12学分方能毕业;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含“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同时思想政治课也被纳入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此外,国内高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由于课程资源有限,但选修人数较多,一般都采取较大的班级规模,以主讲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以导论或概论类课程居多。 随着通选课模式的全面铺开,一批学者开始对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素质教育选修课重拓展知识,而价值观与能力培养不足;内容广博,但课程内涵和深度有待加强。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引入 21世纪初,为了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质量,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以通选课建设为代表的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提出建设“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思路。 2010年,北京大学根据自身实际,着手推动以“经典阅读和研讨式教学”为特征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北京大学共组织建设了3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鼓励“经典阅读”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深

XXXX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管理办法

XXXX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管理办法 XXXX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是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称“通识核心课程”)的设置对于提升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也是落实我校“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表现。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引导和激励师生共同提升通识核心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获得感,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指导思想 XXXX大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通过落实“四位一体”育人理念,实施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人文素养、求真的学术追求、宽广的全球视野,具备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成为卓越创新人才。 XXXX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理性思维、广阔视野、远大志向和担当精神的卓越人才。通识教育应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掌握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加强沟通能力,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心智培育和知识拓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开设通识核心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举措。 第二条课程设置遵循原则 通识核心课程遵循如下原则: (一)有利于强化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二)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最基本的知识领域,掌握跨学科的思维方法;(三)有利于提升学生 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五)有利于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合作与交流;

福州大学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福州大学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拓宽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建设一批教学效果好、具有学校特色、能够面向全校学生长期稳定开设的高质量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课程体系设置 第二条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由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人文社会科学类、文学与艺术类、创新创业类四大模块构成。 1、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和众多的工程技术领域,使学生通过对所涉领域的总体理解,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 2、人文社会科学类:主要涵盖哲学、历史学、伦理、政治、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领域。旨在使学生了解哲学分析的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用历史的方法和眼光认识事物;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文学与艺术类:主要涵盖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旨在培育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使其在文学艺术作品的赏析过程中感悟文学与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创新创业类:主要包括创新方法、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创新创业基本素养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等)。 第三章课程设置原则 第三条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原则如下: 1、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精选资料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 一、通识教育 1 通识教育的来源、目的及其分类 “General Education”即通识教育,它源自于欧洲的自由教育,形成则在19世纪末的美国,它是美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性的产物。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其有社会责任感并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因此,通识教育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必不可少的非专业教育。 Levine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1)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指“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一般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数)作出规定的通 识教育课程计划”;(2)名著课程型(Great Books Program Curriculum),也称“巨著课程型”,是“美国若干高等学校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的一种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它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厄斯金(John Erskine)提出的;(3)核心课程型(Core Curriculum),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出现于美国大学的一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类型,《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Webster's New College Dictionary)

的解释是:“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4)自由选修型(Free Electives),强调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个性发展,主张自由选修,反对必修,例如哈佛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 2 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发展 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以培养社会的人为主线,让学生进行重新思考,通过通识教育,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让学生重新取向。坚持精粹主义(essentialism)理念,它所要求的能力是所有学生必需的,但需要把知识领域拓宽到生活领域;教育目的不是传授专业技能,而是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公民;注重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科技意识的培养;以国际化视野为未来作准备。以哈佛为例,从19世纪末哈佛大学就开始了课程选修制,之后围绕着通识教育经历了五次大的改革(参见表1)。对于通识教育的理念,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表述方式。 通识教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末以哈佛为代表的高校在美国开始实行选修制到1909年自由选课而避免随意选课的“集中与分配制”,从1945年《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发表到1978年推出核心课程计划,直至2007年哈佛对《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lon》的公布,通识教育经历了一个改革创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山东大学选修课

那些年我们选过的选修课 作者:任喜熙 一、什么是选修课?我们学校的选修课怎么分类呢? 在校大学生除了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外,还得自主选择学习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就叫做选修课。我们山东大学的选修课分为通识核心课和全校通选课。通识核心课一般具有两个学分,结课后老师会打出成绩,这个成绩将会计入绩点。而全校通选课自改革后就只有一个学分,最终只计合格和不合格。因此,通识核心课相对于全校通选课来说更重要,需要慎重选择。 二、通识核心课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划分为国学修养、创新创业、艺术审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七个模块。 1.国学修养模块的课程以“四书五经”等中国古代经典的研读为重点,目的在于发挥我校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使学生在名师的导引下,逐步了解国学常识,体悟传统文化,提升人生境界。例如:孙子兵法

与三十六计、传统文学修养等等课程。 2.创新创业模块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等)。例如:团队意识提升与训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等课程。 3.艺术审美模块的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主要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分析与评价, 启发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蕴含, 使其在艺术赏析过程中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中国审美文化史、音乐基础理论与应用等等课程。 4.人文学科模块的课程主要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人文关怀;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事物;使学生了解哲学分析的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沟通能力。例如:《红楼梦》导读、社交礼仪等等课程。 5.社会科学模块的课程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例如:生态法则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目标

附件1.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目标 一、经典阅读课程 课程通过与“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言论”直接对话的方式,让经典文本本身成为揭开文明进程的工具,帮助学生领会曾经改变过世界的重要思想内涵,并从中汲取养分,由此了解人类的过去,加深对今日世界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经典阅读中获取教益,塑造品格,锻炼能力。 二、核心课程 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当代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回应困扰学生的带有根本性、终极性的问题。该模块下设“理性、科学与发展”“实践、技术与创新”“思辨、推理与判断”“文化、审美与诠释”“价值、社会与进步”“伦理、教育与沟通”六个延伸模块,各延伸模块的课程目标如下: 1、理性、科学与发展 以数学、自然科学的重要理论为基础,对理性的本质及其与科学的关系入手,对现代科学进程影响乃至改变人类思想与社会等等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做深入的分析,使学生在理性基础上了解自然与生命的规律,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建立起对人类自身和世界的

科学态度,塑造学生理性、科学的探索精神。 2、实践、技术与创新 通过对过去及当今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把握科学技术、工程思维,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结合抽象演算与建立在实验、实践基础上的事实验证,帮助学生准确领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特有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开放式思考的能力;同时将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人类科技文明发展成果的理解,使学生在主动的、参与的和合作的环境中提升自己创新的动力与能力。 3、思辨、推理与判断 基本目标以逻辑学为主线,使学生在掌握思维的一般规律、原理和规则的同时,具体学习命题、说明、解释以及论证等方法,让学生运用正确推理方法,对人类至关重要的问题展开有条理的讨论,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时,提高独立思考并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4、文化、审美与诠释 在对世界各主要文明的诠释中,结合不同的形式以及不同的方法,发现各种文明之间共同的价值因素和情感表达方式,激发想象力,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使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帮助学生养成不同视角之间的转换能力,实现对不同文明

通识核心教育课指南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录指南 一、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1.国学经典导读 2.文学名著导读 3.中国文化史 4.唐诗与唐代文化 5.中国宗教文化 6.汉语汉字汉文化 7.儒家文化与君子礼仪 8.国学智慧与君子人格修养 9.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0.浙江历史与文化 11.民国人物与社会 12.西学经典与西方文化 13.中西文化及其哲学 14.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二、科学技术与科学精神 1.数学与人类文明 2.物理学与世界进步 3.化学与人类文明 4.光学与现代生活 5.互联网与科技进步 6.大数据时代 7.物联网探秘 8.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9.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 10.人类与核科技发展 11.机械发明史与创新思维 12.气象与生活 13.科学家的哲学思想 14.科学技术史 15.创新工场 16.创新思维训练 17.创业者与企业文化 18.批判性思维概论 19.创新思维与设计 三、社会发展与国际视野 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崛起 2.世界大趋势与中国发展的热点问题 3.世界各国人文风情 4.当代国际关系研究 5.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问题 6.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 7.生活中的经济学 8.中国经济热点与难点问题研究 9.博弈与社会 10.当代伦理问题 11.中国传统礼仪与职业形象教育 12.人际关系与沟通 1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

14.多元文化教育与公民认同 15.领导科学与艺术 16.公民素质与社会责任 四、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 1.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 2.环境灾害与防灾救灾 3.材料与环境 4.生命科学导论 5.性·生殖·健康 6.人体健康与应急救护 7.运动与保健 8.哲学与人生 9.正义与良善生活 10.法律思维与生活智慧 11.情商与社会适应 12.情感教育学 13.教育解放人的心灵 五、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 1.美术鉴赏 2.音乐鉴赏 3.书法欣赏及体验 4.歌唱艺术欣赏及技法 5.设计艺术赏析 6.影视作品赏析 7.建筑艺术

大学关于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大学关于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实 施意见 为优化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扩充优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决定重点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把握通识教育特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拓宽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建设目标 通过积极培育、持续改变与不断升级,构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创建卓越的课堂教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学校特色、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着力培养一批热心教学、专注教学的优秀教师队伍。 三、课程范围 根据学校办学要求与特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生态创业类、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三大类。 (一)生态创业类。体现学校建设生态大学办学目标和生态环境教育的特色,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主要生物与环境的和谐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供创新实

践、成功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学习指导,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高素质“三创”人才。 1. 生态与生命关怀模块:如生态文化概论、环境与人类生活、园艺与健康、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森林保护与人类、饮食营养与健康、植物鉴赏等相关课程。 2. 生态与绿色生活模块:如循环经济、昆虫学文化、生态旅游、环保与清洁低碳能源/生产、绿色食品/材料、材料与环境、植物生态与环境、生活中的环境法等相关课程。 3. 创业知识与实操模块:如创业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管理与实践、心理学与大学生创业、团队意识提升与训练、创新创业领导/执行力、创业法律、社交礼仪、沟通与人际关系、演讲与口才、金融理财与财富管理、经济竹类资源与利用等相关课程。 4. 创新素养模块:如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创新管理、创新理论、科研方法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设计与创意生活、产品设计图学、科技探索与创新、茶艺创意等相关课程。 (二)人文社科类。旨在培育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湖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湖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申报和建设要求 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积极发挥通识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决定立项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申报课程应符合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并满足以下具体要求: 一、建设内容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生命健康与艺术审美”“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科学理解与世界认知”“哲学审视与责任担当”“教育情怀与终身发展”五大模块。 1.生命健康与艺术审美。从文化理念和教学教育方面丰盈学生的生命信念,拓展生命的宽度,延伸生命的深度,培育学生在文学、音乐、体育、美术、舞蹈、戏剧、影视、新媒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审美情趣,锻造体育精神和艺术鉴赏,培养学生形成文明、健康、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2.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研读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经典著作,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文学、历史、哲学、教育、艺术等思想,理解经典文化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学习其中的人生智慧、理论表达和技能方法。 3.科学理解与世界认知。强化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探索不同文明的沟通与理解,引导学生对高新发展和全球战略的关注,建立对于人类自身、自然和世界的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兴趣和既定专业知识的批判和创新,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天下情怀,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渗透交融。 4.哲学审视与责任担当。通过哲学社科经典研读与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理性、批判的思辨能力分析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体制、社会管理等,引导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学生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升学生认识、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尔雅通识课介绍

尔雅通识课介绍 通识教育简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是指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奠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健全的公民。相对于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识教育”强调在更广泛的学科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使之成长为健全的人。 通识教育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发展到鼎盛,最终在美国发展为通识教育,并在全世界传播。虽然“通识教育”的表述源自西方,但这一理念深深蕴含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古代儒家倡导的“六艺之教”就在于将学生培养成“通才”。 到了近代,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偏离古典的通才教育传统,开始更多地转向实用专业教育,但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学家一直都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要重视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例如:北京大学早期的教育受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蔡元培校长特别强调大学应当研究高深之学问,但同时他还主张沟通文理,提倡“五育”。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合并和社会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界意识到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利影响,开始大力提倡人文素质教育,西方的通识教育概念重新被引入并在中国得到发展。 国内高校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 北京大学从2022年9月起在全校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体系”,目前通选课累计322门,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选课手册 (2010-2011-2) 教务处 2009年12月

目录 目录 (2) 说明 (6) 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6) 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分类 (6) 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分 (7) 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选课 (8) 课程介绍 (10) 人文学科 (11) 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 (11) 科学技术史 (12) 交响音乐鉴赏 (13) 中西乐理及其应用 (14)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 (15) 天文学史 (16) 中外文化 (17) 大学语文 (18) 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欣赏 (19) 中国文化史八讲 (20) 文学与人生 (21)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 (22)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 (23) 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24) 跨文化交流 (25) 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 (26) 英美名诗赏析 (27) 古希腊文明演绎 (28)

建筑赏析 (29) 生命伦理学 (30)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31) 汉字文化 (32) 《论语》、《孟子》选讲 (33) 马克思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34)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 (35) 世界华文文学专题 (36) 西方美术史 (37) 英语公众演讲 (38) 老庄原典选读 (39) 英语写作 (40) 创新与创业 (41) 20世纪英美短篇小说选读 (42) 创造力与创意思维 (43) 社会科学 (44) 法律与道德 (45) 大学生健康心理学 (46) 公共政策与公民生活 (47)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48) 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展望 (49) 城市文明的历史与未来 (50) 经济与法律 (51) 美国宪法与美国社会 (5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