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科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docx

生命科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docx

《生命科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园艺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食品科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管理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欧洲简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世界农业文明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中国简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管理智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金融与生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跨文化交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古典诗词鉴赏》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音乐鉴赏》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中文写作》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农业伦理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一、课程及案例简介 《生命科学导论》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面向大一第一学期的新生开设,共56学时。课程不仅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物种、类群等系统生物学层面来分析和认识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及生物演进规律,还系统介绍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理论、主要类群及鉴别特征,内容知识点较多,记忆起来比较枯燥,把握不了重点,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学习效果比较差。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动的科学史实、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深厚的科研素养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适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同时丰富了课程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习质量。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与各生物学科联系紧密的特点,是促进人类自然观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生命科学导论的授课对象都是大一的高校学生,他们往往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期也正处于政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萌芽期,若能在生命科学导论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浸润于专业知识中,这将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生命科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塑造三观,自觉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要求,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年,就生命

科学导论课程而言,根据其专业特征知识特征和教学特征,其蕴含的思政元元素涵盖了八个维度,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本案例是关于第六章生物体的防御体系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二、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目标 (一)知识传授目标:生物体防卫系统包括非特异性防卫和免疫,免疫对于维持个体健康、避免疾病有重要作用,而对免疫机制的研究也是目前的一个热点。本章主要从系统的角度介绍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以及免疫机制。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免疫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的特性以及免疫的机制,了解免疫失调相关的疾病。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免疫基本原理的学习具备在实践过程中识别、表达、分析复杂的免疫学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进行免疫设计、检测的能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全面考虑健康、安全、法律等因素;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免疫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复杂的生命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并综合论证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三)思政育人目标: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为人文、管理、工科、理科等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标是向各门类非生物专业学生传授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应对进入新世纪面临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本课程教学理念反映生命科学近年来发展的主脉,涵盖生命学科的若干主要领域,并使教学内容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依据教师对生命科学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的脉络的把握,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基因重组技术为核心,再加上对宏观自然环境的重视,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主流。教学大纲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结合生命科学前沿热点,课程设置和内容抓住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命伦理几大方向,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1.紧密联系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内容具时代感。 2.包含必要的基础知识内容,有利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向生命科学作跨学科发展。 3.配合课堂教学,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注意与中学生物课程衔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尽量利用课件中大量生动图片,提高学习兴趣。 5.注意课堂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课堂与课外的师生互动与讨论,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能,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生命的本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注:“√”的数量从1-3,代表贡献的大小。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关于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特色建设的思考共7页文档

关于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特色建设的思考2004年6月,教育部高教司印发《关于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原则意见》(征求意见稿),将课程定位为面向非生命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课程,明确了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即旨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促进大学生认识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内涵、进展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培养他们珍视生命、热爱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操,激发起他们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在学科渗透融合下的探索和创造激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观。该教学目标体现了三个层面的要求:第一层面,使学生接受生命科学知识的熏陶,了解该学科的主要领域和进展,认识关键概念、理论及热点问题,掌握探索生命科学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提高生命科学基本素养;第二层面,思考生命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生命现象,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启迪学生的智慧,超越功利,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第三层面,促进生命科学与不同学科领域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学科渗透融合下的探索和创造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笔者认为,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应注重特色建设,通过与时俱进细化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内容,以政策为导向提高教师修养,使课程建设既适应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特点,并渗透生命科学学科文化,从而提高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与时俱进细化教学目标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应用生命科学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谋福利。由此可见,生命科学属于基础学科,但同时具有应用学科的特点,与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生命科学属于自然科学学科,但主要探索生命的奥秘,这就要求学习者和研究者不能仅仅关注它的应用性,首先要对生命敏感,能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目前,人教版中学生物学教材内容广泛涉及宏观和微观生物学知识,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概念、理论及热点问题,并涉及现代生物技术进展及在相关领域应用的知识。所以,高等学校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应淡化第一层面教学目标,并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分别侧重第二、第三层面教学。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高校应兼顾第二、第三层面教学目标,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则应突出第二层面教学目标,服务于大众化教育阶段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全人教育”需要。教师则应认真研究课程特点,明确侧重“基础”还是“应用”,并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在突出特色建设的同时,强化学科文化的渗透。 大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专业素质的养成,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和适应性。但本科应用型人才并不是“狭窄于技术”的工匠,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我校现已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00余门,分为限选和任选,要求学生修满10个学分。其中,生命科学大类约50余门课程,并分别归入“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和“医药学与健康

《生命科学导论》(文科)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文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514189 课程负责人:谢志雄 课程中文名称:生命科学导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fe Sciences (For Arts)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全校文科专业本科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 一、教学目的 面向非生物学类文科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热点问题为视点介绍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使文科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认识人类自身;了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引导学生从人文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多个视角,综合不同的思维模式,探讨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重点掌握生物的多样性及与人类的关系、高等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人类遗传学、生物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协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讲授按每周3学时安排,全学时共36学时。 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生命和生命科学 1.1 什么是生命? 生命的本质特征 生命的定义 1.2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命科学的研究步骤 1.3 了解生命、认识自己 了解生命:尊重爱护生命 认识自己:健康生活方式 生物产业:发展生物技术 1.4 学什么?如何学? 教学内容与安排 学习方法与要求 重点:1生命的本质特征。 2了解生命、认识自己。 第二章生命的化学基础及细胞 2.1 原子和分子——生命的化学基础 2.1.1 生物体的主要元素 2.1.2 生物体的主要分子 2.1.3 生物有机分子 2.2 细胞 2.2.1 细胞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2.2.2 细胞的基本概念 2.2.3 细胞的类别 2.2.4 细胞的结构 2.2.5 生物膜及其功能 2.2.6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重点:1 各类生物分子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功能;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 2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周期、分化与凋亡。 3 把握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生命本质的一致性。

通识教育课课程简介

通识教育课课程简介 30102001中国电影赏析Appreciation of Chinese Movies 【36—2—春、秋】 内容提要:《中国电影》课程的设置,是在观赏中国经典电影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鉴赏指导。本学期主要观赏与解读的影片有《马路天使》、《少林寺》、《阳光灿烂的 日子》、《活着》、《英雄本色》、《重庆森林》、《稻草人》、《饮食男女》。鉴赏的内 容主要包括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电影重要流派的产生与艺术主张,体味不同样 式与主题电影的创作特色,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电影创作的特点。 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电影艺术讲稿》陈旭光新世界出版社 30102002电影流派研究Studie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Movies 【36—2—春、秋】 内容提要:本课程要求在掌握电影基本艺术理论的基础上,对电影史有充分的了解,观摩过大量世界优秀影片,尤其是对电影史上各流派代表作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课程内 容主要是以史为线索,将一百多年来世界电影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艺术流派进行深 入的研究,并重点分析各流派的优秀代表作。教学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 行观摩。拟观摩的影片有《邦尼与克莱德》、《偷自行车的人》、《铁皮鼓》、《侏罗 纪公园》。 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电影艺术讲稿》陈旭光新世界出版社 《认识电影》 [美]路易斯·贾内梯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3010200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36—2—春、秋】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内容提要:“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中国拥有大量的人才,这是中国赢得未来竞争的优势所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一门课程。 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参考书目:《人力资源管理》胡君辰郑绍濂复旦大学出版社 30102004行政管理学Executive Management 【36—2—春、秋】 内容提要: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范围比较广泛的独特学科。它是以政府活动及其活动的科学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将来成为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有直接的帮助和启 发。这门学科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必考内容,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政府 工作的窗口。希望到机关工作的大学生都学习这门课。 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教材:《行政管理学》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

生命科学概论课程论文

生命科学概论课程论文————你是怎样看待克隆人的?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分数:

听了马利兵老师的课之后,我对克隆人有了一些看法! 1、克隆人是人不是物 人们愿意乐观的看待克隆人研究,很大的因素是因为有些人会把克隆人研究的基因提取对象,以及把制造产生的个体当成物的客体或是说无人权的实验体。当每一个从事克隆人研究的人对克隆人主体性质的认识轻松略过不加理会时,这种项目的研究就会显得如同在动物身上研究鼠疫疫苗一样积极。克隆人是不是人呢?我想克隆人当然是人。因为,克隆人研究只是突破了人类有性繁殖的传统,使用了无性繁殖的手段,这种研究本身是攻克无形繁殖这一手段,其目的就是创造出与人一样有智能的生命,即使其胚胎生成方式不同,但克隆人生理机能完全与人无本质差异。因此无论从一般视角还是法律视角,克隆人就是人。我们知道,即使是一个没有知觉的植物人或神志不清的精神病人,他们都是自然人主体。人的主体资格权利能力不因是否具有完整的行为能力而受到限制或剥夺,人的自然权利、社会权利、法律权利都是平等的。基于这一点,所以说克隆人都应具有象自然人同样的公民权利。即他们应当有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有性不受侵犯权,工作权,受教育权,甚至应有选举权和结婚权等等。 也许会有极端者要说,克隆人不是人只是一个物种,就是幻想片中的机器人,就象美国片中的终结者一样。这种回答是极为残忍的,这会使人想起日本的七三一部队,他们不是把人称做是实验品吗。把人当作实验品,杀人不叫杀人而是叫做实验,这是魔鬼逻辑。如果这样,克隆人的命运与动物在人类手中的命运还会有什么区别?克隆人将因此没有生命权、健康权。克隆人会不经法律允许被擅夺生命。克隆人将成为一种基因产品被任意交易。试想,如果这样,人类社会岂不要倒退到比奴隶社会还要残忍的境界,全人类都会陷入残杀和掠夺,电影中的可怕世界也必然会成为现实。因为,没有人会区别出克隆人与自然人的不同。只要有一个你是克隆人的借口,其随之遭受的命运就可以和被宰杀的牲畜一样可怕。 2、克隆人给社会带来法律主体上的混乱 法律所调整的主体有真实主体和虚拟主体之分,虚拟主体有若干个如国家、国际组织、企业法人、政党等都是,而真实主体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然人或者说公民。在只有一个真实主体类型的世界中,错综复杂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已经是层出不穷,试想如果出现了克隆人,这就意味着世界上出现了另一个真实主体,两个真实主体类型的世界,世界必将导致更为混乱。 3、克隆人研究违法 克隆人的过程对于克隆人的生命健康存在着情节严重的伤害行为,这是违背宪法、刑法精神的行为。就我国而言,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人类自然生产都在限制之列,为什么还要进行另一种人口生产的实验。何况,我国人口的自然繁衍生育能力很强,绝对没有必要通过克隆方式创造人口。因此,在我国克隆人的研究是违背《计划生育法》的做法。 4、克隆人研究过程的危害性 从动物克隆的实验来看,克隆物种的成活率很低。在多莉羊的克隆实验中,277个胚胎融合仅仅成活了多莉一个,成功率只有0.36%。许多有幸降生的克隆小牛,有很多很快死于心脏异常、尿毒症或呼吸困难。出生后的克隆动物部分个

生命科学概论教学大纲(公选课)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暂空,不填)课程名称:生命科学概论 学分数: 2 总学时数:32 课程内容:生命科学概论代表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前沿,它与人类和社会的联系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加紧密。一个21世纪的现代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本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培养具有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加强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与规律的学习,提高学生们主动探索生命奥秘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成效。作为公共选修课程,“生命科学概论”包括生物多样性、细胞、代谢、遗传、分子生物学、进化、发育、生态和生物技术等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生命科学的微观与宏观领域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把握和讲授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反馈意见,每学期都适度更新教学内容,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例如,生物多样性、重组DNA技术、动物克隆技术与胚胎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基因药物与基因治疗、生物芯片等都是课程内容的重点。讲课中经常介绍自己开展科学研究的切身经历和体味,介绍著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与探索过程,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学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对生命科学的喜爱和对创新研究的向往。 教材:吴庆余主编,《现代生物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前修课程:自然科学概论 后续课程:自然科学史

《生命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暂空、不填) 课程名称:生命科学概论 学分: 2 总学时: 32 实验学时: 0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生通识教育平台的一门选修课程,是在学习一定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生命科学公共选修课程。应该对各种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代表,生命的基本化学组成及生物的起源与进化有一定的了解。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各种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繁殖和发育及基因表达的调控有一定的了解。应该掌握好三方面的内容:1.典型模式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一般发育过程。2.生命的基本化学组成。3.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多查阅相关方面的资料,学习不仅仅限于课本,并时常关注最新进展。(二)要抓住典型模式生物的典型发育过程及重要的分子机制,举一反三。(三)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可运用比较和演绎归纳的学习方法,各种细胞发育过程和原理的共性和差异,以加深对现代生命科学原理的理解。(四)学习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科学试验和实际应用。通过各个学习环节,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不是仅仅照着书本上的例题作练习题,而是要求使用已有的知识对提出的生命科学现象和论据能理解和领悟,并能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一个创新过程。为学习相关课程和后续课程及从事与本专业的工作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了解什么是生命。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 是生命的本能。掌握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掌握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会分析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会解释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2.了解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了解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绵羊“多利”的克隆。了解 人类面临的挑战。掌握新世纪的大学生具有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会知晓生命科学的发展或突破需要您的参与。 3.了解学什么?了解生命科学的定义和学习内容。会分析微观与宏观领域之间相互 联系。掌握注重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 4.了解如何学?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提出问题和设想。了解实验是开启生命 王国大门的钥匙。 二、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分类代表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 当前,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各个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 于生命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人类对于生命的研究还有许多未知领域,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必要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结合起来,这两门学科有许多是共同的,结合起来可以提升研究的效果,有助于 实现研究上的突破。 1、生命科学史的作用 人类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对于生命的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从 生命科学的历史可以看出,先前的科学家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会将生物科 学中的基础知识作为载体,以研究学科历史的发展进程为线索,这个过程 实现了科学、思想和历史的有效融合,在一体化的研究过程中突出科学的 演变和发展,突出生命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发展历程和经过的漫长道路, 研究过程中渗透着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基本概念 也发生了转变,生命科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可 以看到研究方法、工作方法。而方法中凝聚力思想。在生命科学不断发展 的进程中,人类对生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从历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 的起源,可以看出这门学科的价值,可以分析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的推动者,科学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家的贡献,而 后人更是可以借鉴研究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历史研究表明,科学研究含有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生命科学的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 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科学的性质就是知识,科学推动国家发展 和进步。当前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史在生命科 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生命科学也是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生命科学的 发展会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推动力。生命科学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

《生命科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命科学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目前,全球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开发已取得巨大进展,基因的分离、扩增、重组以及体细胞的克隆技术都已实现,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已经被探明。快速繁殖脱毒、组织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切割和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将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它的迅速发展必将引发传统医药、食品、农业等行业的革命,从而产生一大批与之相关的支柱产业。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逐渐超越信息经济而成为未来经济新的主导力量。进入新世纪,与生物技术产业息息相关的医药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让我院学生能对近期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内的生物技术发展历史和发展概况有所了解,计划开设“生命科学史”课程。该课程面向全院本科生,教学方式采用专题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形式。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能够将先修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联系,培养学生自学相关理论科学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能力。在学

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发展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要求 在学习和掌握生命科学史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将所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免疫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的知识融会贯通,串联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先修课程 植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免疫学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命科学史的发展历程; (2)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 (3)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 (4)生命科学史中的重要事件及重大发现; (5)生命科学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 (1) 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研究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2) 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 (3) 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生命科学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生命科学教育 一、“通识教育”与生命科学教育 1、“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 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包括基础性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养成、健全人性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创造知识、自我更新、适应社会多种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个人的最高价值。 我国现行的本科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因而注重能力、方法和性情培养的通识教育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生命科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 目前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短缺、生态平衡失调、疑难疾病等的解决均寄希望于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生命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向前飞速发展的带头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紧密相关。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基因芯片的研究,要求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的融合;在化学工程领域,化学合成过程中可以引入生物催化等。人类基因组的解读改变我们对生命整体的认识,生命中最基本的生、老、病、死将重新在基因组研究的剖析下体现其隐密性,这对未来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不论是工程、法律、经济等学科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生命科学不仅拓宽了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同时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及边缘学科的空前发展。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的开展,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意识的综合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生命科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高等教育中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现状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近年来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国内的一些知名高校开始着手实施通识教育,并开展了现代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专业及通识的训练,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或“普通生物学”或“生物工程概论”等生物学课程,编写出版了不同类型的适用于非生物类不同层次类型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多种教材、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及网络课程和普及读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但仍有相当部分普通高校在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特别是非生物专业生命科学的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实施上存在许多片面和不足。我校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在生物专业中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仍有许多值得探究

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附件2 山东大学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立项申请表 课程名称:人与自然 课程负责人:刘忠国 联系电话:88392824 开课单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填表日期:2013年11月 山东大学教务处

二O一三年五月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中)人与自然 课程名称(英)Human and Nature 课程中心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9619144143.html,/G2S /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0&courseId=2225 学时36 学分 2 是否作为全校文化素质教育通 选课开设过 是 计划开课时间2014年9月是否全英文授课是 授课对象要求全日制本科生 课程类别□国学修养□创新创业□艺术审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 课程 负责 人情况 姓名刘忠国性别男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 学历/学位博士出生年月1966年2月E-mail liuzhg@https://www.doczj.com/doc/9619144143.html, 近两年 上课情况 课程名称学时上课人数上课学年、学期学生评价生物医学信号处理58 30 2012年春季学期100分 DSP原理与程序设计36 30 2011年秋季学期100分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58 30 2013年春季学期100分 DSP原理与程序设计36 30 2012年秋季学期100分 课程 组成 员情况 姓名职称学位所在单位项目中承担的任务签名刘园园讲师硕士控制学院教材建设,课堂教学 王新沛讲师博士控制学院课程建设,课堂教学 杨立才教授博士控制学院课程建设,课堂教学 刘伯强教授博士控制学院网站建设,课堂教学 刘常春教授学士控制学院教材建设,课堂教学

医学 -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人类与社会多元文化 一、生命现象和生命的历史演变 二、生命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三、人体生命科学-医学 四、人体的身与心脑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五、生命与社会 六、智能、思维、文化 七、多元文化社会 第三章人体生命科学-医学 一、医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 二、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 四、现代医学-西医学 五、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交融 •医学(Medicine):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 •现代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与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 1.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体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复制、自我转换、自我调整的自然过程; 人的自我复制、自我调整是通过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实现的; 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自身机体的复制转换调整的状况、同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可分割; 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须建立在对人体自身内在联系、人体与环境联系的基础之上 •其次,自然科学是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明显依赖于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等在内的许多学科是医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些学科为医疗卫生活动、医学研究、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2. 医学的社会人文学性质: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 社会人文科学性质。 •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人文性质。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之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环境; 人以社会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仅要与外界交换物质,而且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 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也须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人与社会的联系的基础之上。 •其次,社会人文科学也是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依赖于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许多学科也是医学发展的基础。 3.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与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 人的健康和疾病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伴随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存在,在医学活动中实现。 4.随着对医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认识的深入,从而导致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现今广为接受的理论,医学的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医学的分类 •医学可分: ✓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 ) 现代医学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 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等。 二、医学的起源 1.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主要包括: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了国内部分院校的改革经验,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方式等环节,对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并提出了该课程在今后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下面是搜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通识课,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与整个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关系。然而现阶段该课程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教材更新滞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试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阐述《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的实践和改革措施,并对改革作了展望。在教学内容上采取删除部分与中学生物重复的知识、增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时尚新内容以及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等改革措施;教学方法上采用专题式授课模式、热点新闻导课、探究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演讲、实验、多媒体教学和MOOC翻转课堂教学等多种授课模式。经过几个学年的实行,得到学生一致的好评。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将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前沿进展融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高等学校非生物专业类本科生的公

共选修课[1-2]。它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素质课,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技能。近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门公共选修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教材更新滞后、部分同学选课态度不端正、混学分的普遍现象,及旷课现象严重、上课不听讲、讨论不积极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并阐述了在此过程中进行的一些重要改革措施,最终取得了一些成效。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理论概貌,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思维模式以及新动态、热点问题。同时,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同其他自然学科交叉渗透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我们要重视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精选内容并优化知识结构[3]。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以及科普化、生活化和多样化。需要通过科学性、趣味性和贴近生活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我们对教学内容这一部分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具体如下: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二、课程目标 《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大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生物技术专业引导类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对生命科学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培育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的素质,增强应用生命科学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本课程围绕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中前沿科学克隆技术、基因工程、基因组计划、性别控制、生物芯片、核酸检测等热点浅说,试图将最新的、有趣的生命科学知识介绍给大家。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对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如表2所示: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

五、实践环节及要求 无。 六、学时分配 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表4所示。

七、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学期总评成绩使用百分制评定,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比5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 平时成绩至少包含4项考核项目,总占比50%;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包括但不仅限于课程思政实践(占5%)、课后作业、出勤、课堂练习、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课后实践等等。 各部分的具体评价环节、关联课程目标、评价依据及方法和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如表5所示。

八、教学资源 九、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其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算法如下: 1、使用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实践、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单元测验、实 验验收、演讲、课堂讨论、互动、阅读报告、大作业等等)成绩或期末考试部分题目得分率作为评价项目,来对某个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 2、为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可靠性,要求对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评价项目选择 超过两种; 3、根据施教情况,评价项目可以由教师自行扩展,权重比例可以由教师自 行设计; 4、对某一个课程目标有支撑的各评价项目权重之和为1; 5、使用所有学生(含不及格)的平均成绩计算。

《自然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Natural Science 课程代码: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学时:36(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4学时) 2.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 3.适用专业:各专业均可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自然科学概论》,娄兆文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 参考书: 《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科学院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远德玉等编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化学史人文教程》,汪朝阳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12年1月。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科学史十论》,席泽宗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自然科学技术简明教程》,钱如竹等编著,人民邮政出版社,2002年11月。 二、课程介绍 1.顺应历史趋势和倡导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历史和概况已成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最佳桥梁。自然科学概论这一学科,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交叉点上,是现行文理分科体制下,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

本课教学突出对学生学术意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质,体现专题研究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思维、观念的多维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自然科学技术水平。许多大学在本科生中,相继开设了本门课程,成为必修课程之一。2.本门课为通识选修课。 3.本门课授课采用启发式、课堂讨论、多媒体及资料影片等多种灵活教学形式,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科学与技术(共10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学和技术的起源、关系、属性及其与社会的关系(2学时) 知识要点:科学定义、技术定义、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二节: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3学时) 知识要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李约瑟问题的提出和最新进展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科学停滞的原因 教学难点:李约瑟问题探析 第三节: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3学时) 知识要点:上古时期世界科学技术的起源;中古时期科学技术的衰落与复苏;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近代科学;近代技术进步与产业革命教学重点:古典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条件、各学科的发展历史;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理论教学难点:古典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辅助的教学资料较少,不能把科学史课变成历史课;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理论 第四节:参观校博物馆(2学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科学的来历,讲清科学的定义和技术的概念,初步掌握科学一词出现较晚的原因,掌握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与属性,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最新进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