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

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

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

绿色环境教育(Gre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的出台,旨在培养公民素养,提

高居民的绿色知识,提倡环境保护文化,激发居民热情参与环保维权,以及促进环境问题

意识形态而抓住关心环境命运的关键,它依推进社会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社会公平、生态健康及永续发展等核心环境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

效的实施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其建设与改革应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考核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及评估标准。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评价指标包括

学生绿色素养、绿色技能训练提高情况、学生参与、学习习惯、学生表现等;评估标准则

要求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传播和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学会节约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

养等。

其次,建立绿色素养拓展课程。在这方面,除了生态环境类基础知识,宜设置绿色素

养培养课程,以公民道德品质培养为主题,内容包括大自然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社会共生

观及环境概念,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演讲、讨论交流及课外实践行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发展视野及学习能力。

第三,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实施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必须要深度改革学校教育体制

机制,尤其要想办法突破教师的绿色思维定势。那么,首先应更具科学精神集中思考如何

改善教育管理,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善素质教育,应该加强

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持续改善和促进环境及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

最后,完善评价体制。学校要有效的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必须通过改革现有评价制度,形成完整的学生绿色素养考评机制,以及通过校企合作等,建立作品评比及考核体制,以

检验学生绿色素养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及绿色思维。

因此,要有效的实施绿色素养教育,必须正确把握改革规律,健全评估机制,扩大课

程拓展课程平台,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以及完善评价体制等多方位的抓手,努力建构绿色环

境教育的学习体系,推动环保发展的进程。

implementing gre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assessment system by setting

criteria and standards to evaluate the students. The criteria should include

the level of students' green literacy, the improving effect of green skills train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learning habits and performance in particular. Besides, standards should be set to asses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recognize, spread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aving energy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一、理念深化选题 此类项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并处于取得关键突破的历史关口,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前期探索,面向未来、谋划未来、引领未来,持续深化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开放式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进一步完善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面向全体学生,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关注人才培养成效和学习成果,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1.新工科人才培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目标: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解析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目标和新要求。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影响;全球视野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机制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与区别;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理念与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机制设计;新工科人才培养国际改革前沿动态评析。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特征分析与发展研判 目标:在扎实跟踪新工科建设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预判未来发展趋势。 内容: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系统梳理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历史,跟踪国内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进展,跟踪国外工程教育改革前沿动态,分析当前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进展、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新工科教育科学研究的政策建议。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高质量论文等。 3.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和规范研究 目标:持续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使师生双方全程有效地落实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并较好地维护和遵守行业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 内容: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概念界定与内容范围;工程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多重影响;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制度化困境与破解;工程职业机构的伦理章程与技术标准;工程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问题;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个体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形成机理;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责任主体与可操作性化程序;工程教育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实施效果评价;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等咨询报告或行业技术标准。 4.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关键问题研究

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

摘要:北京大学自2000年起设立“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自2010年至今在原有通选课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并开展试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多次梳理通选课体系,不断总结和反思,着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育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通选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核心价值观;健全人格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是指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非专业性教育。[1]通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奠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健全的公民。 [2]相对于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识教育”强调在更广泛的学科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使之成长为健全的人。 通识教育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发展到鼎盛[3],最终在美国发展为通识教育,并在全世界传播。虽然“通识教育”的表述源自西方,但这一理念深深蕴含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古代儒家倡导的“六艺[4]之教”就在于将学生培养成“通才”。 到了近代,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偏离古典的通才教育传统,开始更多地转向实用专业教育,但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学家一直都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要重视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例如:北京大学早期的教育受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蔡元培校长特别强调大学应当研究高深之学问,但同时他还主张沟通文理,提倡“五育[5]”。[6]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合并和社会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界意识到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利影响,开始大力提倡人文素质教育,西方的通识教育概念重新被引入并在中国得到发展。 国内高校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 北京大学从2000年9月起在全校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体系”,目前通选课累计322门,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修满至少2学分,总计修满至少12学分方能毕业;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含“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同时思想政治课也被纳入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此外,国内高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由于课程资源有限,但选修人数较多,一般都采取较大的班级规模,以主讲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以导论或概论类课程居多。 随着通选课模式的全面铺开,一批学者开始对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素质教育选修课重拓展知识,而价值观与能力培养不足;内容广博,但课程内涵和深度有待加强。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引入 21世纪初,为了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质量,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以通选课建设为代表的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提出建设“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思路。 2010年,北京大学根据自身实际,着手推动以“经典阅读和研讨式教学”为特征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北京大学共组织建设了3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鼓励“经典阅读”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深

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

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 绿色环境教育(Gre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的出台,旨在培养公民素养,提 高居民的绿色知识,提倡环境保护文化,激发居民热情参与环保维权,以及促进环境问题 意识形态而抓住关心环境命运的关键,它依推进社会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社会公平、生态健康及永续发展等核心环境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 效的实施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其建设与改革应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考核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及评估标准。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评价指标包括 学生绿色素养、绿色技能训练提高情况、学生参与、学习习惯、学生表现等;评估标准则 要求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传播和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学会节约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 养等。 其次,建立绿色素养拓展课程。在这方面,除了生态环境类基础知识,宜设置绿色素 养培养课程,以公民道德品质培养为主题,内容包括大自然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社会共生 观及环境概念,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演讲、讨论交流及课外实践行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发展视野及学习能力。 第三,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实施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必须要深度改革学校教育体制 机制,尤其要想办法突破教师的绿色思维定势。那么,首先应更具科学精神集中思考如何 改善教育管理,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善素质教育,应该加强 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持续改善和促进环境及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 最后,完善评价体制。学校要有效的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必须通过改革现有评价制度,形成完整的学生绿色素养考评机制,以及通过校企合作等,建立作品评比及考核体制,以 检验学生绿色素养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及绿色思维。 因此,要有效的实施绿色素养教育,必须正确把握改革规律,健全评估机制,扩大课 程拓展课程平台,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以及完善评价体制等多方位的抓手,努力建构绿色环 境教育的学习体系,推动环保发展的进程。 implementing gre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assessment system by setting criteria and standards to evaluate the students. The criteria should include the level of students' green literacy, the improving effect of green skills train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learning habits and performance in particular. Besides, standards should be set to asses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recognize, spread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green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学院建制成立的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学术机构之一,1999年首批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在环境监测专业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并于2001年开始招收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从而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创建了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创新性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索理科类专业创新性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A+等第。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基础雄厚,获得了国家“211”工程建设、“985”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具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全面的科研与人才培养体系,是同济大学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之一。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上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先进,图书资料齐全,依托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学院,国际合作广泛,已成为我国环境科学研究与拔尖环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学制与授予学位 四年制本科。 本专业所授学位为理学学士。 三、基本学分要求

四、专业标准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面向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求,尤其是对能够解决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中科学问题的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综合实验技能及工学素养,富有创新思维和多方位实践能力,掌握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具备持续学习提升能力,能够在由不同角色人员构成的团队中作为成员或者领导者有效发挥作用,能够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六、毕业要求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1)、掌握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2)、能够运用所学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及专业基础知识,从事环境领域科学研究、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 (3)、具有系统的本专业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趋势,针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具有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与评价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针对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实践,具备实验研究和综合分析能力,并能够提出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案和相应对策;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分析测试手段研究解决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科学问题的能力,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科学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代云容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37期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国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对环境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生态学”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在高素质、高水平环境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资助“《环境生态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649199111010) [作者简介] 代云容(1986—),女,重庆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生态系统及其污染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7-0045-04 [收稿日期] 2021-03-23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必须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对环境专业人才在跨领域、多学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环境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单位需要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新实践,对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进行适度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生态学与环境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着重研究人为干扰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过程、规律和机制,并运用生态学理论来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由于“环境生态学”的课程内容丰富,且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被设为环境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环境学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理

环境类课程思政设计探索

环境类课程思政设计探索 作者:孙蓉丽,李云晖,刘冉,梁戈玉,张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44期 [摘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的知识传递及教学活动都能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肩负起道德引领的职责,实现“三全”育人。本科生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环境类通识课程为例,分析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案例设计思路、改革目标和实施方案等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观。 [关键词] 环境;课程思政;案例设计;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东南大学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人类与环境’的教学案例设计”(2020-126) [作者简介] 孙蓉丽(1985—),女,甘肃酒泉人,博士,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卫生与劳动卫生、环境毒理学研究;张娟(1974—),女,山西大同人,博士,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与职业有害因素、环境基因组学与血液毒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106-04 [收稿日期] 2021-07-08 一、引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守护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头脑清醒的政府、称职的领导、有责任感的企业,更需要每一个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积极参与。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环境素养,对于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能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明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

试论_绿色大学_建设的理念与实践_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考察_梁立军

试论_绿色大学_建设的理念与实践_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考察_ 梁立军 第36卷第5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36,No.5 2015年9月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Sep.2015试论“绿色大学”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梁立军1刘超2 (1.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办公室,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4) 摘要: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清华大学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构想,强调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围绕绿色人才培养和绿色科技研发,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十余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清华大学不断探索和践行绿色大学理念,丰富和发展绿色大学的内涵,在开展“绿色教育”、实施“绿色科技”和建设“绿色校园”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努力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事业。 关键词: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15)05-0083-05 DOI:10.14138/j.1001-4519.2015.05.008305 目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关键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已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景和责任。高等学校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的重要阵地,是培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专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智库。自然,“绿色大学”也是时代赋予当代高校的使命。在这方面,清华大学率先起步,经过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摘要:我国通识课程的建设存在着概念不清、教育哲学欠缺、缺乏相应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目标不明晰、构成比例失调、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划分标准不一、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等问题,应该从理论建设、政策法规、技术操作等层面着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时至今日,关注通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通识教育的研究不断展开并逐渐深入,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实施状况还不尽如人意,水平还不高,这与各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是直接相关的,本文拟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作些探讨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 一、九个问题 (一)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 在现今的大学教育实践中,对大学通识课程的理解至少有三种观点:一是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又是指人文社科类课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教高(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二是指可以任学生自由选修的“公选课”,如“两课”就不属于通识课程,因为它是必修课。三是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并且将之分为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是指以学科或教材形式出现的,通过文本课程以及课堂教学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非正式通识课程,是指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研究校园环境、社区环境、校园景观,学习校园文化、学校传统、校风校训等内容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直接导致了通识课程实践的混乱和低效。在上述三种观点中,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并且认为应将正式通识课程进一步区分为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与核心通识课程。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运用以及体育与保健等课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修习且要达到相应要求的课程。核心通识课程就是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以外的那些通识课程,它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建构,平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是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重点与核心。 (二)通识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欠缺 正确把握科学理论是我国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目前,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有三种理论。1](131-142)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认为人类的文明虽然与时俱进,但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通识课程要体现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这三种理论的影响,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地能看到它们的影子。但三种理论各有其缺陷与不足。而我们在设计通识课程时,没有很好地进行消化与吸收,说不上有什么理论依据,还未找到通识课程建设的成熟理论,所以,目前通识课程设置和开发,基本上处于比较自由随意和散乱拼凑的状态。

高校生态环境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生态环境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及其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类将不可避免地与自然环境相关,它不仅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还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怎样培养学生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通识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使之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环境通识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学生掌握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培养环保精神,加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推动社会发展可持续绿色。 建立环境通识课程体系,首先要立足于国家环境卫生政策,加强学生对环境友好活动和创新开发应用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及时解决存在的环境问题。此外,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环境友好的行为模式,使他们养成绿色审美,行为良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教育。 其次,高校应建立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卫生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背景,安排更加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此外,可以利用各类媒体,以及一些有关社会

组织和企业的实践,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更实用的环境保护知识。 此外,高校还要及时开展有关环境友好活动,为学生提供环境保护实践机会,使学生有机会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总之,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通识课程体系,不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精神,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有效推动社会发展可持续绿色。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按照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结合大 学教育的原则和基本规律,以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以及生产力 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基 本诉求,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行为,使大学 生能够准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形成生态文明道德观,自觉遵守自然 规律和生态系统原理,并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为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生态危机观教育大学生既是高效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也是新时 期先进的生态文明观的传播者、发扬者。但因为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 都是在校园里学习,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的恶化及其严重后果的认知不足,从而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放任 自身可能会危害生态的行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现状及危机教育 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前提。 (二)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 重要内容。缺乏生态科学基本知识,大学生就无法准确认识生态危机 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对人类社会各领域的连锁反应,更没有准确有 效的理论来指导自己有利于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行为。大学生通过学习 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从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角度 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生态保护、生态破坏后的修护以及科学防治 等路径、方法,学会以生态文明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理解生 态文明的内涵,有助于他们去除糟粕吸收发扬精华,成为生态文明的 传承者。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核 心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自然观教育、生态伦理观教育和生态价值观等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张萌王建兵王春荣陆兆华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36期 [摘要] 课程思政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且错综复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亟须传播、落实,生态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迫在眉睫。总结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开展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实施的主要方法、重要经验,并对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与展望。 [关键词] 课程思政;生态学;生态文明;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046-02 一、引言 生态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环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的水体、土壤、大气、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且错综复杂,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融入生态学理论、从系统角度耦合各环境专项技术已成为当前环境类教学、实践、科研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认识有了历史性飞跃,培养生态环保行业高级人才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在“创办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型本科生”的号召下,环境工程与科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在矿大这样一所由传统工科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过渡的进程中,对其核心专业课程生态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 课程思政是指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形成和社会责任同向同行的合力。生态学思政课程体系在讲授生态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关键技术的同时,紧密结合生态文明思想与学校的能源特色,建立“清洁能源、绿色生产、生态环保”的教学主线,构建“生态文明价值引领、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念引领、能源可持续发展导向引领”的教学方法,以阶梯化“生态类”课程讲述生态文明概念、一体化“生态类”课程研究生态文明内涵、多元化“生态类”课程践行生态文明的方式方法,构建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二、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一)阶梯化“生态类”课程讲述生态文明概念 理论型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总学分的80%。通过理论型课程的学习,可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由浅入深地使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内涵。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理论型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等理论课程、专业大类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必修理论课程、专业提升选修理论课程。理论型“生态类”课程,则以“生态学”为核心,同时包括专业导论、环境土壤学、环境监测、固废处理与利用等课程的“生态学部分”。生态学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平台作用,通过阶梯化的理论型生态学课程教学方式,首先在生态学中明晰生态文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等概念及内涵,初步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其次在生态类课程中进一步讲解土壤、水、光、热等环境因子与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关系,进一步形成生态环境要素的系统观、整体观;并通过“水十条”“土十条”等法律法规的解读,使学生逐步树立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生产、清洁利用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二)一体化“生态类”课程研究生态文明内涵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教育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育的核心则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并讨论如何推动教育进步。 一、课程建设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体系基本是将所有知识都归为科目,各种科目的知识相互孤立。但是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发展迅速,很多新的学科和领域层出不穷。这时候,单一科目体系显然已经不能胜任此类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了。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跨学科指的是多个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和多角度的知识视角。例如,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可以结合构成一个“自然科学”课程,历史、地理和社会学可以结合构成一个“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除了跨学科课程的发展,很多国家还注重课程的国际化。在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的课程可以带给学生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野。国际化的课程设计可以包括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社会、政治和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改革的趋势

教学改革是指在教学方法、过程和评价等方面引入新的解决方 案和思路。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学生通常被动地接受知识,而 教育主体往往是教师。 然而,如今的教育趋势是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参与、探究、合 作和创新等方式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和启发性。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发掘 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众所周知,现代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和移动设备等现代技术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 方法,如网络教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等。新的技术手段具 有更灵活、便捷和高效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因此,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利用这些技术手段,使教育变得更加趣 味和互动。 三、如何推动教育进步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方式。然而,要想 实现教育的不断进步,还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教师的专业培训 教师是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持续 的专业培训至关重要。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并且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这样可以保持教育的创新性和活力。

高职院校生态化课程构建策略——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生态化课程构建策略——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 学院为例 卞观宇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9(040)014 【总页数】4页(P37-40)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态化课程; 课程构建; 职业教育 【作者】卞观宇 【作者单位】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佛山 5282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8.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已然。十九大报告也特别突出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因而对于高职教育者而言, 将生态教育融入高职课程体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应担负起的社会责任。目前,高职院校在生态教育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改革,但不少工作都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导致生态化教育一直处在尴尬的发展境地。鉴于此,本文提出生态化课程这一概念,通过分析其缘起和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点探讨其在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以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服务于环保、生态的目的。一、生态化课程的缘起及概念

(一)生态化课程的缘起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组成了环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存在的基础,社会环境又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发展[2]。当社会环境的“进步”脱离了发展的规律,就会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今,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资源匮乏等生态问题日趋严重,驱使人们开始反思社会发展的“路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的功利心态所造成的,同时也是科技生产水平发展不充分的一种体现。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对自然资源毫无“底线”的索取,不仅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甚至影响到了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持续影响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此可见,环境危机的发生终归是人的问题,其实质就是人的“教育”危机,体现出在教育阶段缺乏正确价值引导的现状。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果只是寄希望于法律惩罚、经济制裁、科技变革等方面是难以实现的,需要从教育着手,从人类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来进行干预,通过培养与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技能型人才,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生态化课程即缘起于此,它试图通过打破高职院校学科壁垒、优化高职院校系列课程的方式来实现生态教育的旨归。 (二)生态化课程的概念 生态化课程着意于将生态环保理念和技术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掌握防治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责任感。生态化课程具有通识性特点,它超越了单独学科的知识范围,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应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内容整合,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与生态的关系,强化职业能力在生态上的运用。如思想政治学科可以结合“环保 法”“生态价值观”“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完善,加强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普及和正确生态观的价值引导,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态理论素养;建筑设计专业可以融入“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清洁施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在专业的各个设计环节都能注重节能环保的理念,形成一种健康的职业实践能力。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 才,学校拟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重新规划和设计全校的通识教育课 程。现对通识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在思维、表达、沟通、协调、创新等多方面得到更快、更好、更强的发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推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搭建平台,开启心智,拓展胸怀,提升境界,为未来的职业 生涯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支撑。 二、基本理念 实施通识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应坚持以下基本理念: 1.“通”:(贯通)有机的课程体系、鲜活的教学内容、多变的教学方式。 2.“宽”:(宽广)广博的知识结构、开阔的学术视野、宽广的育人胸襟。 3.“厚”:(厚实)坚实的教学构架、丰盈的理论资源、多维的课堂模型。 4.“透”:(透彻)深刻的知识精髓、独到的分析视角、深远的人生影 响。 三、课程设置 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成熟经验,结合学校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经校内外专家推荐、梳理,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拟调整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类知识等四大模块,目前设置课程如下:第一模块(人文科学类。含:文、史、哲、艺术、宗教等) 《中国文化专题》、《西方文化专题》、《中国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思想》、《中国文明史》、《西方文明史》、《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西方文学名著导读》、《汉语写作》、《唐诗宋词赏析》、《美学专题》、《艺术导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书法赏析》、《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宗教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格言与诗话》、《演讲与口才》

教育生态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的背景及其研究价值 摘要:这是《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一书的序言,介绍教育生态理论的产生背景和笔者所知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说明《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一书的大致内容和业已取得的成果,并真诚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导师的指引。 关键词:教育生态理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教育著作;序言abstract: it iseducational ecological theory the preface to the book.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ecological theory background and i know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at educational ecological theory research a book roughly content and achievements. and sincerely thank the support of leaders of all levels and mentor of the guidelines. key words: education ecology; ecological theory of”education” education works; preface 在世界范围内,伴随着自然、社会与教育生态危机的凸现,生态学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彰显。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过生态问题,这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后的明智选择。可以说,当生态学发展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具有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方兴未艾的生态范式将是开拓视野看教育的新范式,或许它的思维模式本身更切近于教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处理好几种关系) 二、通识教育的目标(见标书) 三、国内通识教育开展现状 四、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内容及模式(北理工) 五、组织管理(运行机制) 独立运行机制、统筹全校公选课、培育精品课、负责课程建设、负责培训教师,使通识课教师成为全校最好的教师。 六、建议(要解决的问题) 主线:重视人格教育,“三好”(人格好、形象好)培养目标 随着通识教育理念的引进和国内学者的关注及重视、研究,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渐次铺开,由重点院校向一般院校延伸,通识教育从理论到实践方面都硕果累累。为进一步厘清思路,切实弄清通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有必要对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梳理,以期为推动我国(校)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助一臂之力。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中文“通识教育”一词主要是由美国的“generaleducation翻译而来,同时也吸收了古希腊的“liberaleducation”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generaleducation”曾有多种译法。如在中国大陆曾译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在中国港台地区,曾称作宏通教育、通才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移植到日本则称为教养教育。古希腊的liberaleducation,中文曾经译为自由教

育、博雅教育。因此,上述种种概念都与“通识教育”有关,并被不同的人群使用着。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得到了华人社会的普遍认同,并逐渐流行开来。 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层面的、历史和地域概念,结合中国国情,应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层面进行理解。1.作为教育理念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很多教育研究者的认同。那么,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什么?通识教育理念并不是大学或某类学校的专利,而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只是强调大学的通识教育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识教育往往是针对教育过分专业化、职业化导致的学生知识狭窄、视野局限、思维偏颇而引起重视的,而专业性又是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通识教育也不断面临专业教育、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挑战。正基于此,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都纷纷开展了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实质上,在通识教育理念背后,是人们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教育目的的认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必需的活动,具有两大功能: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优先考虑个人发展还是社会需要,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教育目的观:一是个体本位论,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注重个人的发展需要。强调从个人自身的发展出发来规定教育目的,教育应当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二是社会本位论,主张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需要,注重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强调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规定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