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发布日期:2009-12-1108:28:48来源:世界农业2009.6作者:编辑:

wjzx点击数:403

德国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扶持下,农业农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同步发展,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城乡一体,交相辉映。

一、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况

德国农业高度发达,表现在“六高”:一是农业生产效率高。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二是农产品自给率高。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主要用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高。全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覆盖了绝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实现了农工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保障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四是农业科技含量高。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且科研作风严谨,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转基因技术、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新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获全部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六是农民收入高。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大部分农场规模在50hm2以下,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畜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每户农民年人均收入6.3万马克。

德国农村环境优美。近1/3面积覆盖着森林,许多中小城市几乎处于森林的包围之中,使德国成为一个风景秀丽的花园国家。德国政府严格实施《土地整治法》,明确了相关村镇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意见,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

有效地保护了乡村自然风光,农村安静又整洁,湛蓝如洗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悠闲自在的牛羊,令人赏心悦目。

二、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点

德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是除了提供食物外,更赋予其他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地下水、气候和土壤;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休养的场所;为工商业提供原材料,并为能源部门提供能源。德国各级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摆上更为广义、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措施来保护农业,发展农村。归结起来主要有五个特点。

1、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德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政府补贴,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一是绿箱政策。

欧盟模式是世界上三大典型模式之一(另两种是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而德国又是欧盟模式中的典型。德国农业税收约占全部税收的1.7%,农业投资却占国家预算的%。欧盟和德国各级政府依据不同作物的面积和牲畜的头数以及休耕地面积进行补贴,人均高达4.5万马克,占农民年均收入的71.4%,这还不包括直接的农业投入部分以及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

欧盟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对重要农产品的产量限制、价格补贴、休耕补贴以及质量标准等来进行。二是加大对农业企业及项目的补贴和融资支持。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德国农业养老金银行,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对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引进环保措施等投资提供补贴及贴息贷款。投资额1万~10万欧元的小型项目,提供偿还期10年、利率不超过5%的优惠贷款,最高补贴比例为%、不超过1.75万欧元。5万~125万欧元的大项目,可申请利率不超过5%、偿还期20年的优惠贷款,政府进行贴息。企业还可申请直接补贴,最高补贴比例10%、不超过3万欧元;对山区、低产区及受地理条件限制、种植面积较小的

农业企业进行补偿,每公顷补贴额在25~180欧元之间,每个企业最多可领补贴16万欧元。雇用员工2人以上的,每多1个雇员可额外得到8000欧元补贴。三是给予农业企业全面的税收优惠。农业企业、合作社可获得免交营业税、机动车辆税的待遇。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农机出租等服务的合作社免交法人税(25%),农业企业联合体自成立之日10年内,每年享受15339欧元的法人税免税额度。另外,农产品增值税税率为7%,远低于其他产品的16%。在能源税方面,农业企业用电量超过一定额度,可享受高达80%的减税优惠,如果从可再生能源发电站购电,可予以免税。年用量超过一定标准的,可减掉80%的矿物油税。

2、结构优化,产业多元长期以来,德国坚持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农场规模不断扩大。早在多年前,德国制定了《农业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出租,使原本规模很小、生命力不强的小农场转变为拥有10~20hm2或规模更大的“富有生命力的农场”。同时,制定实施《土地整治法》,调整零星小块土地,使之连片成方。其结果是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超过30hm2,农场数量则减少到不足50万个。通过调整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跃居欧盟第五位,粮食总产量跃居欧盟第二位。在制定、实施法律和法规的同时,德国政府还利用信贷、补贴等经济手段来调整土地结构。政府规定,凡出售土地的农民可获得奖金或贷款,以帮助其转向非农产业;凡土地出租超过12年的,每公顷租地可获奖金500马克。这些措施促进了土地的自由流动,扩大了农场规模。德国政府用于土地整治的拨款达42亿马克。二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处于粮食紧缺时期,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农副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初始阶段,到德国完成战后重建之后,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其种植业结构调整进入了加工业指导种植业的市场经济运行阶段,走上了农业生产与加工业比例合理搭配,农牧结构合理搭配,自然条件下投入与产出的持续发展轨道。目前,农业结构总体态势是: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

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1%;畜牧业以养牛业为主,养牛业产值占畜牧业生产总值的%;养牛业以奶牛为主,养牛业收益中%来自牛奶。从区域布局看,德国北部农户经营种植业较多,南部则饲养业较发达。从各农场经营看,90%以上农户饲养业和种植业多元并举,真正专一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农场很少,以减少风险投资。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农业生产的产品能否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能否使原始产品增值,加工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加工业占有重要地位,食品贸易额大约占整个零售业销售总额的26%,全德国从事食品业的大小企业万家,从业人员330万,农户所生产的产品85%作为食品工业用的原料。德国种植业中结构的比例与种植面积的大小、与产品加工水平和市场的消费量成正比,呈现出加工业引导种植业的特点,不仅稳定和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次级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3、集约经营,竞争有力德国农业经历了一个由分散经营逐步向集中经营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德国合并后,又对原民主德国农业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集中改革,规模发展、专业发展成效明显,竞争力大大增强。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发展农业联合体和合作社。德国农业企业规模较小,除直接销售蔬菜、水果等小部分少量产品外,绝大部分农业企业不直接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而是自发组成农业合作社或联合体,进行进一步处理、加工,并销售到下一流通环节。政府鼓励农业企业组成联合体、合作社,共同销售其产品,取得规模效益。法律上,德国早在19世纪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可以说是世界合作社的发祥地。重视合作社法制建设,也正是各类农业联合体、合作社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合作社制定统一的生产和质量标准,负责产品销售,共同采购化肥、植物保护剂等生产资料,也从事市场调查与咨询,很多合作社还推出了自主品牌。经过13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现已遍布农村,全方位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信贷、农资供应、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成为一个

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网。农民参加合作社可以取得很大的经济利益:在生产交易活动中减少中间损失;在资金融通方面免除债息过高的风险;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处;在共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和设施方面互通有无;通过农业产业内部分工,能享受和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如良种供应、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机械维修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目前,大多数农业合作社又走上联合发展之路,许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区性合作社联盟、专业性合作社联盟和全国性合作社联盟,这些联盟在互通情报、控制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是鼓励土地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互相间对其土地、农舍等资产进行出售、出租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购买土地。随着竞争加剧,大农场兼并小农场的进程正在加快,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德国的土地合并,对于推进德国农业的机械化,改善田间的道路状况,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德国的土地合并工作已从传统意义的土地合并与调整,转向农业环境保护、土地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乡村公共休闲地(乡村公园)建设方面。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制定《农机法》,从法律上保证农机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实行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价格补贴、贷款等经济措施,国家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低息贷款;农机厂商以不同的价格来吸引农民购买农机具,如现金支付优惠价格、赊销价格、分期付款价格和冬季购买价格等。

在农业实现机械化的同时,农业信息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7万全业农户中有万农户使用了计算机,有5.5万户农户使用互联网。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农业新技术、新信息得到快速传递,农业生产大多数工作是通过操作计算机来完成的,德国农业信息技术正在普及并向农业全面信息化迈进。

4、生态保护,环境优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化学工业品在农业生产中普遍运用,为解决德国饥荒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付出了代价。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0世纪末德国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保持平衡,尤其在工业产品的应用上尽可能保持物流的平衡和土壤生物多样性,避免掠夺式生产经营,同时把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主要措施是:禁止使用化学农药,采用与自然控制力相协调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利用抗病虫害品种、使用天敌益虫、采用物理措施等;禁止使用化学肥料,采用农家肥,种植豆科植物,施用绿肥和缓释的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措施;采用合理多样的轮作和间作制度;畜禽饲养中禁止使用抗生素;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限制单位面积畜禽饲养数量;实现饲料因地制宜,自给自足;每年7%的耕地休闲以此改善土壤的理化环境。生态农业逐步成为德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是采取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农业自然保护区及杂草保护区等措施,来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政策上,实施环境保护补贴,使得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在德国的一些州,如果参与环保项目还可以得到另一份补助。州农业局的任务之一就是核查申请有机农业种植的面积,落实补助金。目前有些州环保型土地已达2/3左右,农户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补助,各项补助费加起来,约占农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德国还十分注重对森林的保护,森林总面积1080万hm2,森林覆盖率30%,森林生长量在欧洲属于最高水平,每年达到6000万m3,但采伐量只有4000万m3,严格的林业政策、林业标准,使德国森林对环境和人类的保护及其在疗养和休闲方面所具有的价值无法估量。

5、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增强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农民教育。德国的农民教育形式多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正规大学或大专院校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另一种是通过职业培训和进修达到国家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成人教育主要包括农学、家庭经济学、普通教育、

社会政策以及文化方面的课程。二是实施农业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德国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化,政府制定了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方面。该制度鼓励中老年农民提前放弃农业,把农田交给年轻的农民,有利于改善就业人员的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从事农业的中老年人及其在农场劳动的家庭成员失业的,可以得到赔偿金。其后,政府开始对农业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重点是为农民设立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在原民主德国地区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使农民老年保险金有了可靠的保障。三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投资大、周期长、直接和短期经济效益低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一种类似于公共物品的准公共物品,完全由私人提供极易造成供给不足。因此,德国政府通过财政直接投资的方式支持农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以补贴和贷款方式对农民实施的水利、道路、土地整治等农村基本建设工程给予资助,并且对基础设施进行分类,按不同类型给予不同的补贴额。

三、启示

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德国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大规模地减少农民人口来提高农业规模,以农业规模经济来参与国际竞争是必由之路。让农民平稳有序地转入城镇,人口向城镇聚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一过程是渐进的、长期的,关键是要有一套政策,鼓励、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一是要继续加快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为就业营造载体。二是要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目前,农民工权益被侵害情况普遍,政府应当采取鼓励、接纳、融合的方针,逐步解决。必须坚决推进统一城乡就业市场的各项政策,为农民非农就业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各级各行业工会都要把来自农村的职工纳入自己的组织之中,使其在合同、工资、福利、公民权利等方面切实得到公平对待。重视进

城农民的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其纳入城镇公共政策的管理范围。维护农民工的人权、财产权和政治权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法律体系,加大劳动力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三是要建立灵活务实的财政补贴政策,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入城市后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给予财力补贴。

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土地流转实质上是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大户集中,以利用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德国农场之间相互兼并重组、土地租赁经营不受任何限制,而且政府制定《农业法》、《土地整治法》保障其稳步推进,使原来规模很小的农场逐步转变为规模较大的农场。从中国实际看,应在长期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允许土地转包,适度扩大经营规模。一是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尽量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来引导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无效配置。二是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以租赁的形式配置农地的使用权,通过交纳地租进一步规范农地使用者与所有者及其他方面的经济关系。三是建立健全农地流转机制。主要形式除了土地使用权入股和租赁经营外,还应在其他方面有所突破,并以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

鼓励大户经营和合作经济组织德国农业联合体和合作社,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大小不等的农场、农户连接在一起,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也正是这些组织,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了农业在工业社会中的地位。中国更小单元的生产结构,个体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弱,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中国许多地方现已建立了类似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网络还不够健全,制度还不够完善,覆盖面还不够广,影响力还不够大,社会的关注度、支持度还不高。应当进一步发挥联合体、合作社在农产品加工、贸易中的中心地位,并以法规、文件的形式确定这些机构的地位和作用,给予独立法人地位。各级政府应协调成立联合体、合作社,并对其初期工作提供

政策、信息、信贷等支持。

鼓励农业企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德国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加工和贸易,在税收上给予低税率的优惠,在财力上给予巨额的补贴,造就了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使农民享受到农产品加工增值带来的好处。

中国虽然还不能对农产品加工、贸易进行高额直接补贴,但完全有能力对扩大生产、环保等投资进行适当补贴,鼓励企业从事生态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同时,实施更加灵活的税收政策,进一步降低涉农产品税率,从总体上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针对当前农产品出口面临缺乏品牌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要积极实施竞争性农业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完善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对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增值税实行“征多少、退多少”政策。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农产品出口促进基金,资助农产品出口的研究开发、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扶持有基础、有潜力的地区和农产品外贸骨干企业,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国许多地方,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生态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一是要认真搞好生态发展规划。要跳出生态农业抓生态农业,统筹搞好江河流域、大气环境、污水处理等治理工作。坚持政府组织、财政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充分调动各地、各级特别是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二是要突出地方法规和地方标准建设。进一步制定、修订各类环境保护法规,以及各类农产品地方标准,规范无公害产品质量,推动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和竞争力。逐步建立生态农

产品、有机农产品财政补贴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把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三是要积极探索、大力推广各类生态模式。目前,中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以猪—沼—菜(果)为主,并把沼气建设与农村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这种模式以沼气为纽带,与一定规模农田、蔬菜地(果树地)相配套,形成种养业内部的循环转化。通过这种形式的转化,将农产品品质、等级提高1~2个等级,成本下降%左右,而且有效地改善农村、农民的生活环境。要在继续大力推广这一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探索林—草—畜、猪—沼—渔等各类生态模式,全方位推动生态农业的建设。四是要继续组织实施好“三清工程”。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清工程”为抓手,全面落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措施,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能源开发。

进一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产业、弱势群体的财政扶持力度德国通过政府调节和干预的方式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进行多方面资助和保护,至今仍对农民给予大量补贴。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在目前财力无法大规模补贴农业和农民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利用好政策。一是应利用好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点是农业科研、推广、教育和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治以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体系和农业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二是应调整黄箱政策支出,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主要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加对农业投入品特别是种子的补贴和对各种农业合作协会的资助。三是应加快推进农业公共政策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的救济制度,完善农村基本的义务教育制度,赋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权利,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

《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摘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农业;农业信息化;问题;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来装备现代农业,依靠数字化和信息网络来进行农业的管理经营,以实现农业的管理、生产、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提高农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的经营决策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应用空间。 一、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阶段,如何实现农业的市场化、知识化、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难点之一。农业的信息化,能够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又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科技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解决农业现代化中遇到的困难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才能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二)是农村的现实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的配置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民的劳动成果最终要由市场来进行检验。而发展农业的信息化,能够给农民决定生产经营、实现增产增收提供了良好的科学依据。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让农民对产销的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引导农民对农业的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得以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稳定的目标。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客观选择 农业能否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农产品是否有质量和特色方面的优势。而农产品在质量和特色方面的优势,取决于农业技术的优势。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和进步,促使其职能和技术的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

比增长%。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元,比去年增加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收购干叶吨,比上年增长% ,实现总产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 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曾经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曾经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今今天它又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历经沧桑却从新崛起,迅速发展,这些都源于德意志民族在各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确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研究方式、处世态度。通过这砦来影响每个人的信仰、理想、价值、人格、认识等。由此我们看出,社会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文化的确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运动的产生,在这过程中使用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得更新,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改变社会的面貌。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自觉能动性取决于文化这一核心,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国之所以在起伏的历史中沉浮不定,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使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现代精神。他强调个人的人格至上,以每个人的良心来指导个人的行动。这一点使个人从当时的宗教盲从,宗教压迫是解脱出来,使教徒可以去怀疑,去思考,让他们更具理性化。这一点从路德教的教义中有所体现。信仰不靠盲从,而与内心求知冲动怀疑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对论,就与他的怀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干向牛顿力学体系提出怀疑,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路德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从爱因期坦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今,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国家缺乏创造力,深究其中原因,有些人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培养高级人才,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对需要改变的东西并没有多大改观,其实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要从最核心的文化上着手。并不是说我们也来办一个路德教就够了。这些关键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是这些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但他在这种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企图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上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这一点恰好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情况相似。当时共产党刚完成万里长征,在延安这样艰苦环境中办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的掀起学习浪潮,使延安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仅融和了各个层次的人,而且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环境方面,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无论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其理论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理性化的领导阶层,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也正是德国在二战后能够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说是德国文化的又一贡献。马克思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_蔡柏奇

-- 一、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二战 后的成长期、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成熟期和随后的挑战期,见图1。 数据来源:日本钢铁联盟 1.成长期(1945—1973年)二战后,日本政府采取“倾斜生产方式”,确定煤炭、钢铁为优先发展产业,促进了日本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1945年,粗钢产量仅为50万吨,经过5年的产业恢复时期,到1950年产量为529万吨,恢复到战前的生产水平。经过5年的产业振兴,到1955年粗钢产量为941万吨,钢铁工业初具竞争力。此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扶植保护政策,通过财政和金融等政策引导措施,鼓励行业重组兼并,进行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并制定了有利于钢铁产品出口的有利措施以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日本钢铁工业从而迎来了高速增长时期。1965年,粗钢产量已经超过4116万吨,仅次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到1973年粗钢产量达到了1.2亿吨的历史巅峰。 2.成熟期(1974—1995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不得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以降低对国外的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依赖,同时,钢铁工业也停止了扩张,进入发展瓶颈期,钢铁工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逐渐降低,迫使日本政府贯彻技术立国战略,以科学技术带动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并针对世界不同地区钢铁需求的多元化,进行海外扩张。80年代,由于日 币升值的影响,钢铁工业的衰退进一步加剧,销售额以及附加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急剧下降,这段时期,日本的粗钢产量一直维持在1亿吨左右。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的整体走出去战略,通过向海外扩展生产基地,把高端技术留在国内,中低端技术向海外生产基地进行扩散,从而实现市场的迅速扩张、成本的降低及垄断利润的提高,日本钢铁工业得以重新崛起,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钢国。 3.挑战期(1996年至今) 受国际钢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以及新兴经济体需求的急剧扩张等因素影响,欧洲和中国的钢铁产能急剧扩张,日本企业的地位逐渐下降。1996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并一直延续至今。而日本的钢铁产能没有进一步扩张,始终维持在1亿吨左右。1991年,世界粗钢产量前10位企业中日本有4家,新日铁与日本钢管分列第一和第六位,到2012年,只剩下新日铁住金和日本JFE 钢铁两家,且仅列第三和第七位。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全球钢铁产能过剩、海啸、大地震等因素,加之日币持续升值,对依赖出口的日本钢铁工业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战略 1.联合重组 统计数据显示,1961年,日本前六大钢铁公司合计产钢占全日本的68.33%,已经达到高度集中。2007年,日本粗钢产量为1.2亿吨,其集中度在总产量增加的前提下也实现了稳步提高,日本最大的4家钢铁公司合计产量为8987万吨,占日本总产量的74.77%。日本钢铁工业集中度的提高,是企业间联合重组和各大企业自身规模扩张的结果,而企业间联合重组起了决定性作用。 日本钢铁企业旨在向大型集团化公司方向发展,通 文章编号:1002-1779(2013)06-0034-02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蔡柏奇 摘 要:介绍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战略,并借鉴日本钢铁产业发 展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建议。关键词:日本;钢铁;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16.31 文献标识码:A 图1日本钢铁历年产量图 34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邓晓栋 The Sand Trend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eng Xiaodong 技术正在加快推广和应用。信息化浪潮席卷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全球,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领域的急剧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aspect - to expand 变革和加速发展,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应用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alysis, mainly 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升级,成为国际 studied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以 informationization in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来,信息技术农业应用先后经过了计算机科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学计算、数据处理、数据库开发、网络化、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combining with the 精准农业等阶段,农业信息化开始逐步进入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新的发展历程。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 to mak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an 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 improve as soon as possible, make the 播、电话通讯及计算机科学计算阶段;第二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2016年03月05日来源:世界(微信)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的成绩单都是由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 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 工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作为一个多工业中心的国家,德国的汽车工业、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均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均意识到制造业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德国作为为数不多、一直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楷模。 高度重视产业链发展 历史上,德国制造业一直将“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政治被各种垄断性集团所控制。例如,联合钢铁股份公司作为德国和整个资本主义欧洲生产力能力最大和最现代化的采矿-冶金托拉斯,控制着几百家企业,资本超过40亿马克,拥有职工约40万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作为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1936年所属企业职工达93300人,1939年总资产超过15亿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15个最大的工业垄断组织和银行垄断组织拥有的资产高达660亿~700亿马克。 二战结束后,德国制造业垄断组织被强制拆分,大量资产被没收,厂房、设备严重毁坏,给德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依赖于原有的管理、技术、市场等,德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在原有垄断组织基础上拆分的德国大企业功不可没,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等众多耳熟能详的企业集团给世界制造业市场带来一轮新的洗牌。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全球竞争压力的增大,德国制造企业展开了多次大范围的兼并重组活动。例如,汽车领域,1950-1980年间,德国较大规模的企业从11 家缩减至5家;到2010年,只剩大众、宝马、奔驰3家公司。 通过对德国制造企业一系列兼并重组活动的观察,不难发现,其对产业链的保留非常完整。例如,德国化工领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巴斯夫以原材料为主,拜耳以农用化学品、医药用品为主,汉高则以涂料、化妆品、洗涤剂等为主等,这样既保证了德国化工企业对整个化工领域全面的掌控,又减少了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提高了德国化工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在德国制造业的某个领域内,通常同时存在多家世界著名企业。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各行各业都要面向农村、服务“三农”、助民增收,解决农村经济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武汉联通在传统“农业新时空”的平台及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移动网络、数据互联网络、人工呼叫网络和互联网资源,并集合其他省分的先进经验,重新打建了一个服务于农村市场的新的聚类信息化平台——“农村信息化应用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和人工呼叫中心等简便、经济的方式,为农村用户提供专业化涉农信息服务。对于推进现代“大农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为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各行各业都要面向农村、服务“三农”、助民增收,解决农村经济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武汉联通在传统“农业新时空”的平台及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移动网络、数据互联网络、人工呼叫网络和互联网资源,并集合其他省分的先进经验,重新打建了一个服务于农村市场的新的聚类信息化平台——“农村信息化应用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和人工呼叫中心等简便、经济的方式,为农村用户提供专业化涉农信息服务。对于推进现代“大农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它主导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实现农业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对提升政府服务形象,改善政府服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降低农业市场交易风险, 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形象;有利于改善政府部门服务手段,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四是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行政支出,节约资源;五是有利于加快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根据聚类市场人群对本地信息内容的需求,通过武汉分公司或合作伙伴联合当地农口部门,发展分布广泛、合理的信息服务站点作为末梢渠道,通过信息站点优质的信息服务,最大限度的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其最感兴趣、与其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乡镇一级的各类本地化信息,对农户的生产生活等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由此建立以武汉联通为主导,以农村信息化应用平台为核心,涵盖上游农技、农村医疗、物流采购等单位和企业,以及下游广大农村用户在内的农村信息化产业链。通过有效的信息服务内容提升对农村用户的粘合力和品牌吸引力,带动农村用户的入网以及延长入网用户的生命周期。通过平台上稳定的、分类明确的、并具备相当数量的用户群,为产业链上游的农产品收购加工、农资销售、物流及其他商品供销企业提供精准化营销的有偿服务,并可依此带动此类用户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形成一种良性的有效规模发展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模式。以此提升武汉联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张晓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主任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的主任张晓欢。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经验、教训和启示这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包括四大块:第一块是城镇化的历程,主要就是跟大家再简单回顾一下世界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第二个重点部分是给大家分析一下城镇化模式,什么是城镇化模式,按照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表述;第三是,就是现在当前比较热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也跟大家算是一个专题的分享;最后是一个结论性的评述。 一、城镇化历程 现在我们先开始第一部分,城镇化的历程。我们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历程分析,然后再来对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来分析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 1、城镇化的概念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究竟什么是城镇化呢?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包括我们现在的各级政府、领导、学者、专家,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精英人士,他们对城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一些闪光点,也有些不同。实际上从国际上正常的城镇化的概念来讲,城镇化实际上这个词是我们翻译过来的。国外,一般它就是urbanization,一般就是城市化,而我们加一个城镇化。这个城市化和城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不想详细讲。我们今天可以把它简单地模糊地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当然,有些学者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认识的。如果说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那么,城镇化一般的理解就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实际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第一个,城镇化首先是一个从空间上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好多学者,在分析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往往忘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化它首先它有个词叫作“城市”,而城市对应的词呢,是个“农村”。好多人在分析城市经济的时间,认为城市就是将城市化的地区和非城市化的地区,把它加总,然后有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就业总量等等。实际上我们要单独来专门来探讨城镇化的时间,一定要记得,城市和农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的。所以说,如果说我们来研究城市化或者研究城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空间上简单地将一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化的地区,一部分是非城市化的地区。所以说,城市化的过程,它就是非城市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建成区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的空间,城市化的就是城镇建设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向非城市建设的空间进行扩张,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城镇空间和农村空间它们两个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过程。这就是城市化。 所以说,在这个空间上,城镇建设空间在不断地扩展,而农村空间在不断地被挤压的这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讲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农业发展的阶段分析 一、原始农业阶段 1、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生 动机:环境变化引起新的食物来源的需要 产生:驯化野生动植物 标志:“神农氏”的出现(约6000年前) 过程: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2、原始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 3、原始动物的驯养 (1)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可能是狗。(2)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加。(3)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和鸡在成了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4)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始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 (1)产生:奴隶制后期至蒸汽机发明之前时期。 (2)内涵:在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生产经营;不使用合成农用化学物资,充分利用有机肥进行地力

培肥,保持土壤良好的结构性和耕性,延长土壤的使用寿命;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如多种种植、增加天敌、人工捕捉、合理倒茬和换茬、筛选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进行病虫草害防治,逐步地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耕作体系。 (3)特点: 1、铁制农具和畜力的广泛使用。 2、畜牧业出现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 3、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三、石油农业发展阶段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石油农业”,是因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特点:追求产量,不计成本和环境破坏。 后果: 1、破坏土壤,加速水土流失。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由土壤流失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 2、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美国31个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农村钦用水中63%被农药污染。 3、单一作物种植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单一作物种植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退,病虫害加重。 4、大量消耗能源且能源利用率低。 5、高投入带来高成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增加。

德国城市化启示思考

德国城市化启示思考 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之一,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第二大贸易国。德国城市发展遵循一条规则: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联邦、州和地方乡镇三级共同承担城镇建设发展的任务,其主要特点是:统一筹划,协调发展。通过仔细考察德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认真吸取其城市化过程的经验教训,对加快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德国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特点 城市化的速度快,城市化的水平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和保证。德国实现城市化所用的时间少于法、美等国,与英、法、美相比,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城市化启动较迟。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10年德国基本实现城市化。法国和美国分别到了1931年和1920年才基本实现城市化。到1996年,德国城市化水平已达94.6%。 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比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中小城市,小城镇星罗棋布在全德各地,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布局较为合理。虽然德国也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但是无畸形发展现象。 德国注重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城市的发展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联。在德国既没有过度拥挤、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没有破旧不堪的农村地区。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镇遍地开花,遍布全国各地。 良好的区域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网络为城市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在几千人口的小镇,各项市政设施的水平基本一样,几无差异。加之方便的购物餐饮等生活配套条件,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拥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德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比较高。规划,特色保护,公交等别具特色。德国在城乡建设上一方面严格管理土地、环境等重要问题,一方面又大量放权给地方,充分发挥地方上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在规划法规的框架内,各级政府自己决定建设管理事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德国各地始终注意对历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护,注重城市特色的营造。同时十分注重城市和城际的公共交通建设。 德国城乡建设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对城市化的重新认识:农民进城只是城市化的一种表象。城市化的实质在于现代化,即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人口在地域空间单纯的移动问题,也不仅仅是居住区向城市的汇集,更重要的是乡村传统封闭的文化向城市现代化开放文化的转变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发展。德国城市化过程既有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有很多就地转化的城市化过程。由于拥有十分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和便捷的城乡公交系统,许多人居住、生活在小城镇,而工作在其他地方,因而形成“分散化的集中型”的城市布局,大大减少了人口大量转移和高度集聚对中心城市形成的压力。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目前,居住在小城镇中的居民与大城市的生活无异,同样,生活在小镇上的农民与居民并无二至。一位教授课堂上说:当时他出生的小镇,以前大部分是农民,而现在1000户居民中,只有4户是农民。在施瓦本哈尔县的一个农业合作社中,其农家的生活已与城市居民一样,生产方式也转变为大生产的农业化。 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不动摇。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不发展,就谈不上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当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当地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为城市发展积累资金,然后才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c2805061.html,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作者: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 (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 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 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三)直接或间接拉动就业 截至2016年12月,德国制造业拥有雇员542万人,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药物产品及试剂、钢铁行业雇员数分别为81万人、94万人、31万人、11万人和7万人,合计占制造业雇员总数的40%以上。特别地,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兴起,随着

世界钢铁历史发展概况.doc

世界钢铁历史发展概况 字体大小:大|中|小 钢铁工业是工业基础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部门与地域结构的变动。常以钢铁的产量、消费量、特别是人均钢铁数量来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 现代钢铁工业始建于19世经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钢铁产量仍很有限,生产国也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1937年总产量1.1亿多吨,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的美国和西欧,该两地合占世界总产量的3/4,再加上前苏联则达87.5%。这是战前世界三大钢铁生产基地。形成原因:西欧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源地,开发较早;美国起步迟,但进展迅速;苏联十月革命后,由于经济和国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国丰富的煤铁资源,有利的经济技术和方便的运输条件都给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产量倍增,钢铁工业地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纵观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与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 钢铁产量与钢铁生产国明显增加,钢铁工业地域东移50~70年代是世界钢铁产量迅猛发展时期,1950年只产1.89亿吨,1968.1972.1974年分别超过5亿吨、6亿吨、7亿吨,到1979年达到7.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其间净增加5.5亿多吨,年平均增长1900万吨。同期,钢铁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国家由4个增加到16个,并出现了设备能力超过1亿吨的国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世界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向重化学化发展,造船、汽车及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钢铁的需求量,钢铁工业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发展部门。另一些国家为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战败国要恢复发展经济;西方老钢铁生产国要维持其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都相继扩大生产设备规模。其次,当时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料、燃料不仅供给充足,且价格低廉,大大加快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步伐。还有生产技术的变革,如顶吹转炉与电炉炼钢的广泛应用等都是引起钢铁产量激增的重要因素。 进入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市场萎缩,能源供给紧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等等,钢铁工业开工不足,产量停滞和下降。现产量维持在7亿吨左右,1990年7.7亿吨。

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摘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有 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农业信息化;问题;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of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hope to be able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keywords: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来装备现 代农业,依靠数字化和信息网络来进行农业的管理经营,以实现农业的管理、生产、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提高农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的经营决策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竹山县大庙乡四庄坪村---吴胜波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我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庙乡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大庙乡共有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3270人,农村劳动力10800人,现有耕地面积3.85万亩,播种2.85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14年全乡粮食总产量 21万吨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000万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95元,同比增长10.1%。(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按照高效

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茶叶、烟叶、核桃、”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铁炉沟、鲁家坝村、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乡种植烤烟面积1000亩,收购烟叶5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859担,均价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亩产值达4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0万元。以黄兴村、全胜村、大庙村为主的茶叶种植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乡种植面积1000亩,比上年增长50%,年绿茶产量0.5吨,比上年增长56.6% ,实现总产192.09万元。为大庙乡茶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四庄坪村、万兴村、大营盘村为主的核桃种植取得了显著成绩,现有种植管护核桃面积1800亩,预计年产值达300万元,并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加大市场占有量。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宽带的目标。

探究德国工匠精神对国内制造业的借鉴下

探究德国工匠精神对国内制造业的借鉴<下> 文/董鹏颜骄杨骆骊季京晶 <接上期——> 三、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 工匠精神的延续性发展,与德国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其在政策、制度、教育等层面的充分保障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过程。从其本身的基本内涵来看,长期积累的技艺经验是技术升级的前提,而质量文化意识的提高是促进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内因。在客观上,良好的经济环境、行业的精确定位细分、鲜明的产业导向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进程的推进。 1.德国制造实现自我超越的核心:严谨的工匠精神 德国工匠精神历经了数百年的培育与积淀,即使在机械复制时代也从未断流枯竭,反而静水流深。工匠之所以具有“职人气质”,是因为德国工匠精神植根于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之中。德国工匠,于职业,有着热衷的情怀;于产品,有着止于至善的追求。他们兢兢业业、苦心钻研,力图实现产品质量“从99%到99.99%”的完美跨越,德式认真比起日式认真更甚,这是德国人融入骨髓的性格特征,其背后蕴含着更深刻的美学情怀[9]。德国讲求“匠心”,而非“匠气”,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同时,德国还针对出口产品建立事前管理、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程序,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企业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产品问题。在无比严格的质控下,德国从生产机械、化工、电器设备,到厨房用品、体育用具,乃至一支圆珠笔都秉持着“但求最好,不怕最贵”原则,严选材料、严格工序、严格检验,每一个成品都是世界上过硬的产品。 2.产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制度是工匠精神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造业领域工匠精神的形成,离不开生产技术这一物质基础,而生产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职业教育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1871年德国统一后,小学、中学、工商学校、技术学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得以很快建立,到1890年时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以下。而德国的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1969年德国制定了《职业技术培训法》,规定青年人必须参加技术培训,企业有义务为青年工人提供技术培训的岗位。这使得很多有益的经验得以有效保留,也使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得以传承[10]。“德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建设应用科学大学与工业大学,专注于工科和理科专业;二是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职业培训体制。中学毕业后的年轻人中的一半可以选择国家认可的350种职业培训课程中某一种进行学习,约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曾参加过培训并获相应证书,从而获得专业技术认可、开启职业生涯,成为德制造业强有力的前沿军和后备力量。三是善待员工。德国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幸福指数,认为企业员工满意度、产品质量与技工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同等重要,是影响其制造业发展水准的关键因素。据Stepstone公司于2017年统计德国工资报告显示,德国工程师是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仅次于医生和律师。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师,其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技术的熟练掌握,成为高级技工或是取得工程师文凭后,收入还将显著增加。在学徒管理方面,德国通过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和企业培训指导计划来加强监管,以提高学徒的培养质量。同时,学生在正式上岗之前也要接受不低于三年的学徒训练,且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培训资格证书。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其刻苦务实的工作作风打下基础。 3.行业体系精准定位,纵向深耕 高度细分的行业使得企业能够保持其自身竞争优势。德国企业尤其是隐形冠军企业,扎根单一细分行业深耕,有限的目标使得企业精力能够聚焦,从而生产的优质产品为顾客满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其产品远销全球。这些细分领域的企业保证德国制造的基础生产,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剂”。精准的行业定位,长期致力于细分行业的纵向深耕,使得企业能够在固定领域持续发力,一方面逐步积累行业经验,使得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期追平;另一方面在客户关系上的长期经营,能够提供可靠的质量以维护他们的关系,而且企业30%以上的员工都跟客户有着非常频繁的接触,拥有较强的客户粘性。当然,客户关系的维护不仅基于双方感性的情感基础,更在于企业经济理性的选择,即能否能够让客户对自己的产品形成依赖感,这样的依赖感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而这一点正是德国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据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显示,75%的隐形冠军企业认为客户很难从市场买到替代他们的产品。在短期技术领先市场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选择是在帮助顾客的同时并获得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从而能够和客户维持长期稳定的互利关系[11]。 4.德国工匠精神在行业协会中得到滋养 德国向来重视产业、企业集群,既形成竞争态势,激发最佳效能,也增强行业内沟通与协作,加速新技术的迅速传播与应用,这也是行业协会得以成立的背景。行业协会具有高度的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