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专题党课讲稿: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背景

经济专题党课讲稿: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背景

经济专题党课讲稿: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新发展格局的

构建背景

一、中国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剧了大变局之“变”,世界经济发生了许多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与美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这些外部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来看——

(一)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态势终结

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洗礼后,2010年世界经济出现明显的回升势头。在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里,全球GDP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左右。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由于疫情冲击和行政管控带来的次生经济灾害巨大,全球经济增长态势终结,将进入下行调整期。

2021年4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3.3%,衰退程度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严重,可以说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同时,报告还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提速,经济增长将达6%,但各国经济复苏进展不一且存在明显分化,中国经济复苏领先全球,经济增长将达8.1%。并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4%。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加速终结了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全球经济下行过程中,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短暂反弹,之后放缓,全球经济波动幅度将会增大,持续稳定较高的增长恐难实现。

(二)全球供应链遭受重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世界各地均采取了较为严格的边境管控措施,限制了人员特别是货物的流动,这使得国际贸易大幅度萎缩,全球供应链出现裂痕。尽管有志之士呼吁要加强全球供应链的国际合作,但疫情蔓延引发的以xx利益和公共安全为名的调整供应链、建立本土供应链体系倾向,将加速全球供应链收缩,打击生产全球化、投资全球化。

中间品贸易萎缩,国际投资加速下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发展,中间品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我国作为货物贸易大国,在全球中间品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间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0%以上,占全球中间品出口的10%以上,中间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70%以上,占全球中间品进口的15%以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收缩,将加剧中间品贸易萎缩,对我国中间品贸易构成一定冲击。

在生产全球化中,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1.83万亿美元,但在金融危机后大幅下挫。近年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一直低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跌,2020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金额下降了42%。受疫情影响,生产、投资全球化收缩,国际直接投资将陷入相对低迷期。

(四)利己主义抬头,高标准经贸规则遇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一些xx实行的单边主义,已经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有效性构成威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人类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危机,原本需要各国团结协作、联合抗疫,强化各国间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抵御经济下行风险,但却出现以邻为壑、推脱责任、指责他国的非理性行为,排外情绪、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利己主义思维开始抬头。单边的利己主义与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冲突,将成为未来困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突出矛盾。

在疫情发生之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缺陷就已暴露无遗。比如,不能有效解决世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偏低以及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发展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各国之间以及国内不同阶层之间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衡;一国经济金融风险向世界传递加剧世界经济动荡,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呼声日隆。但是,疫情中出现利己主义的非理性思维和行为,会进一步割裂、分化各国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这时,建立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规则体系就更难取得国际共识,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阻碍和难度就会不断加大。

(五)中美经贸关系变化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国在经济政策上都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美国也不例外,它实行了扩张性财政政策,这样使本已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2019年,美国政府债务总量就已达到23.2万亿美元,与GDP的比率升至108%,大幅高于2006年即金融危机爆发前63%的比率。2020年,美国预算赤字达到创纪录的3.132万亿美元,占GDP的16%。美国国债总额达到27.41万亿美元,相当于2020年预计GDP的130%以上,创造了二战后的新纪录。

面对难解的债务状况,美国不得不依赖增加对外负债,扩大资本账户的顺差。而为了保持并扩大资本账户顺差,美国必然会扮演扰乱国际秩序的角色,打压竞争对手,比如中国,让寻求安全的避险资金流入美国,以此缓解财政窘境。这就是美国谋求遏制中国发展的背景。当然,美国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就是增加税收。通过增加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使财政收支差额减少,赤字率下降,这样债务依赖也会有所降低。但是,加税的结果却不利于投资者获得更高收益,也不利于刺激消费。可见,这对美国宏观经济运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以上就是中国在寻求长期稳定发展过程中要面对的国际环境。当然,经济全球化不会停止前行的脚步,世界各国加强合作的愿望仍旧突出。中国会在全球化过程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会在扩大开放过程中寻求更多与各国合作的机会,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发展赢得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变化

我国国内经济环境和长期的趋势性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经济发展阶段发生变化

工业化加速扩张时期已经结束,国民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为主要特征。

比较优势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当时,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凭借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大力吸收外商投资,推动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而外资、外贸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全面上涨,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不断弱化。在这一条件下,我们必须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升要素效率,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四)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

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走依靠技术创新推动集约式内涵型经济增长道路,也就是走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的重大根本性变化,以及国内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到底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了解一下。

(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2020年我国GDP增长2.3%,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xx。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持续性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的负面冲击,世界经济增速比2019年下降了约6.5个百分点。而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也下降了3.8个百分点,但依然实现了正增长。中国经济的表现还是非常亮眼的。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2019年持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上升了0.6个百分点。可以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条件下,我国城镇失业率还保持相对稳定,这是超乎想象的。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在合理预期内。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8%,较2019年有微幅下滑,表明人们对投资品需求相对低迷。

xx外汇储备32165亿美元,比2019年末增加1086亿美元。这是中国xx实力增强、国内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2019年下降3.9%。中国是一个消费大国,消费需求稳定对于中国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当前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了一定下降,但相信随着疫情的好转,餐饮、旅游等消费市场会迅速恢复发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270亿元,比2019年增长2.7%。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下,基本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444亿美元,增长4.5%,创造了新的纪录。2020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金额下降了42%,而中国能够逆势增长4.5%,是非常难得的。

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102亿美元,下降0.4%。可以说,作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主体,中国对外投资的相对稳定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撑,避免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滑。

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

服务进出口总额45643亿元,比上年下降15.7%。其中,服务出口19357亿元,下降1.1%;服务进口26286亿元,下降24.0%。

从以上2020年宏观经济指标来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国经济运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复常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

(二)我国财政状况

2020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6615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地方债务率(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约为80%,也在合理的安全线内。

中央财政国债余额208906亿元,中央财政负债率20.56%。政府债务负债率(中央与地方债务余额/GDP)为45.82%,与公认的60%的警戒线还有距离,也在安全线内。

全国政府财政赤字37600亿元,赤字率为3.7%。中国赤字率突破了3%的警戒线,而债务率在安全线内,两者并未同时突破警戒线。由此可以说,中国财政状况仍处在安全线内。但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我国金融状况

2020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年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可见,快速信贷扩张是当前经济稳定的主要工具。

本外币存款余额218.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显然,贷款的增长速度比存款要高出2.6个百分点。可以说,通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保持金融稳定,没有因疫情冲击使一些企业资金链断流而加剧金融风险。

(四)我国企业总体效益状况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45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1%;资产总计126.76万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6.7%;负债合计71.06万亿元,增长6.1%;资产负债率为56.1%,比2019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34222.7亿元,同比下降4.5%;资产负债率64.0%,较2019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从以上指标来看,我国企业运行总体平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效益有所提高,其资产负债率也偏高;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于平均水平,而负债率却高于平均水平。应该说,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略有下降,但它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稳定社会经济特别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仍能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相对稳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有喜有忧,但基本好于预期,处于总体健康的状态。各种风险压力增大,但还在可控范围之内。这是一个难得的成就,也是我们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信心来源。

四、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目标与政策

(一)202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1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主要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

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二)2021年财政政策

2021年全国财政赤字35700亿元,减少1900亿元。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中央财政赤字27500亿元,减少3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2405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限额151089.22亿元,专项债务余额限额181685.08亿元。总体债务率控制在60%的警戒线以内。这是2021年财政政策的基调,赤字率有所收缩,债务率继续控制在60%的警戒线以内。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要从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了?

其实不是。我们的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由以上目标政策来看,预算规模的变化是一个渐进式的变化,是为当前形势下实现财政安全、助力经济稳健发展,而对积极财政政策做出的一个适当的微调。这种微调是正常的。

2021年金融政策

2021年我国的金融政策,概括起来说,一是“稳”字当头,回归正常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回归正常化,不是要“急刹车”,也不是要收缩金融政策,而是要保持金融政策的相对稳定,实现支持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安全之间的平衡。为此,要保持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二是着眼于稳增长、防风险与控通胀之间的综合平衡,更加注重平衡长短周期。

在202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及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下,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的开局还是比较好的,很多指标都在合理预期之内甚至超出预期,向好的方向转化。

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那么,我们为什么提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国内大循环为主能不能靠压缩外需来解决、新发展格局是否要各地建立自我循环、如何巩固新发展格局?这些问题不仅仅关系今天的经济决策、经济活动,而且还关系到未来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具体来看——

(一)为什么提出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的态势就已经非常明确了。有人说,过去的对外依存度太高了,长期实行外向型经济存在很多问题等。这些都是谬论。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但就全国而言,我们并不是一个外向型经济的xx。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依存度一直在下降。1990年,我国货物贸易对外依存度接近30%,2006年达到64.88%的峰值,其中出口依存度达到35.71%,进口依存度29.17%。此后开始下降,2019年货物贸易对外依存度降到31.72%,其中,出口依存度降为17.35%,进口依存度为14.37%。如下图:

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更低。2007年服务贸易达到历史高点,上升至7.06%,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上升到3.43%,进口依存度上升到3.64%。此后,尽管服务贸易规模逐步扩大,但由于GDP更快增长,服务贸易依存度却下降,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降为5.47%,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1.97%,进口依存度3.49%。

如果把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加总计算,2019年我国总体的外贸依存度为37.31%,总体出口依存度为19.36%,进口依存度为17.94%。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国内市场的供给主要是由国内企业而非国外企业提供的,我国企业也主要是为国内市场而非国际市场提供供给,目前,我国80%以上的商品和服务是由国内企业提供的。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主要是由国内企业提供的,而非主要靠国外企业满足需求。目前,社会总需求中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占比也超过80%。从经济增长贡献角度看,2007-2019年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从外资依存度来看,1990年我国外资依存度增加到2.61%,1994年达到最高峰时为7.66%。此后,随着国内投资和经济总量更快增长,外资依存度逐步下降,2006年回落到2.57%,与1990年基本持平,2019年则下降到不足1%,远低于世界平均约5%的水平。由此可见,中国的外资依存度也是比较低的,说明经济发展不是靠外商投资拉动。从对外投资依存度来看,199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仅有0.23%。2006年对外投资额与GDP之比上升到0.77%,2016年达到高峰,但也仅有1.75%,2019年则下降到0.95%。由此可见,资本要素主要依赖国内市场。

国内的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19%,与欧盟基本持平,创新能力指数排名全球第15位。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逐年增加,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的技术主要是靠国内研发满足的。当然,也有许多核心技术还是依赖进口,对国外依存度较高。这也是美国等少数xx利用技术上的优势遏制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突破这个技术瓶颈。

就劳动力要素而言,国内劳动力市场是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渠道,海外劳务输出规模较小,最多的2017年也仅30多万人。

综上而言,无论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还是生产要素、技术研发,对国外的依存度都比较低。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呢?我们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所以,更应该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

经济形势变得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国际上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利己主义和排华势力抬头,外需增速下滑,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制度竞争趋于白热化。国内要素禀赋发生变化,成本优势削弱,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面临升级,国民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如果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国内大循环活力会日益强劲。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

(二)如何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有些人误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等同于脱离国际市场及全球经济体系的“内循环”。要注意,“内循环”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两个概念。“内循环”没有谈国际循环的问题,这与美国谋求与中国经济脱钩、迫使中国走上封闭道路不谋而合。宏观经济中的政府、企业、居民xx部门“内循环模型”,就是把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割裂起来的理论假设,是在不考虑出口和外部需求条件下的封闭型经济模型。这与当前中国扩大开放水平、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是不一致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具备封闭起来“内循环”的微观基础。中国作为WTO成员正谋求加入《政府采购协议》,政府需求不可能排斥进口产品和服务;大量企业在全球资源配置,所需投资品也不可能只在国内采购;居民消费会用货币投票,更离不开进口的价廉物美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规模扩大的需要。现在,跨境电商发展得这么快,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见,开放不是我们选不选择的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实际的经济状态。

我们不能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际经济循环对立起来,更不能关起门来搞封闭的经济建设。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才能更好地吸引国际厂商和投资进入中国市场,共同合作、互利共赢。另外,我们只有更好地参加国际经济循环,才能解决国内经济循环中的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突破国内经济循环的瓶颈,保障国内经济循环更加顺畅。当然,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必须有解决国内经济循环过程中瓶颈问题的能力和举措,这需要我们自己努力,不能依靠外部力量。

有人认为,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标准中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所有工业门类,拥有14亿人口,大市场优势明显,我国经济完全可以依靠国内市场自我循环,不依赖外部市场和资源。其实,完整的工业体系只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动态来看,工业体系是要在发展中不断升级、提升质量和水平的。也就是说,只有在提高开放水平中,广泛吸纳聚集利用全球优质资源,才能更快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快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世界是所有的开放经济体,自然也都是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互动的运行状态。我们要更好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功能,使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

国内大循环为主能不能靠压缩外需来解决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后,有些人就提出,我国对外经济依存度过高了,需要降下来。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下降,是国内投资、消费更快增长的结果,而非减少进出口的产物,也不能靠压缩进出口来降低外贸依存度。相反,2007年以来,除个别年份,我国进出口保持总体增长,外贸依存度却明显降低。世界上没有一个xx和地区为降低出口依存度而主动减少出口。我们不能为了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而主动减少出口、限制进口,减少对外经济联系,这是本末倒置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资依存度一度提高,于是就有人认为利用外资太多了,并提出限制外资规模。其实,外商投资增多,是我国对外开放、积极参加生产投资全球化的结果,外商投资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功不可没。近些年我国外资依存度下降,也不是限制和减少外商投资的结果,而是国内投资和经济增长更快的表现。当今世界争夺国际投资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中国要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中积极地吸收外资,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竞争,促使国际直接投资在中国市场获利,同时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新发展格局是否要各地建立自我循环

在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各地往往要求形成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补齐供应链短板。但是,这样很容易搞成一个个封闭的自我循环,形成各个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肢解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降

低全国资源配置效率。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就全国总体而言的,而非就某一地区经济而言。我们要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加强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合作。

(五)如何巩固新发展格局

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求更加关注国内市场,打通国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优势,建立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突破卡脖子技术,缓解外部需求下行压力。

第一,在深化对外开放中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制度保障。深化对外开放,跟踪高标准经贸规则变迁的趋势,大胆探索创新,形成放得开、管得好、安全高效、风险可控的制度环境,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制度。这样以开放倒逼改革,才能更快打通国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生产关系各环节的堵点,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在对外开放中助力发挥大市场优势。要扩大开放水平,广泛利用全球资源,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全社会收入水平。因为收入增长是消费需求扩大的函数,没有了收入的增加我们怎么实现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为此,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通过改变商业模式来刺激消费等,确实在短期内形成了一些消费热点。但如果不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些举措对于扩大内需就不具有持续性意义。

要在扩大开放中释放国内大市场的优势,开放的大市场能够为外商投资、进出口贸易带来更多机会,更好实现国内国际经济互动。国内大市场的优势是什么?既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也可以吸引国外优质资源为我所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由此,我们要通过扩大高水平开放助力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优势。

第xx,在高水平开放中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建立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并非要脱离全球供应链体系,而是要在提高开放水平中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巩固并升级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在外部供应链重构中增强我国的自主性。

第四,在高水平开放中聚集高端要素。突破卡脖子技术,同样离不开高水平开放。在推动高水平开放中,广泛吸收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领先企业、先进制造和服务、管理知识和信息等高端资源,加强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技术成果,从而建立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这样才能减少国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和风险,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3年最新的“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2023年最新的“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2023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规划纲要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无论是党的--通过的《建议》,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都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的变化

我们先谈一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均发生了深刻调整。世界大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产业布局,还有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来看,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有可能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放缓。2023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增速显著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持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跨国直接投资也趋于回落。2023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得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陷入最严重的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下降。2023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改善有所回升,但未来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受到疫情防控形势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几年,特别是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有可能处在持续低迷的态势,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较低。 从近30年来世界经济的增速看,世界经济在2023年金融危机之前,尽管常有一些波动,但总体是向上增长的态势。2023年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此后,随着应对危机的刺激政策效应逐步减退,世界经济在这次疫情之前也处在疲弱的复苏状态,走势并不强劲。从目前看,今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速有可能达到5.5%。但是除去2023年的负增长,今年世界经济总量仍然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走势的相互关系看,金融危机之前和金融危机之后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金融危机之前,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增速持续快于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平均来看,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贸易增速应是世界经济增速的2倍以上。但金融危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介绍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需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 1.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需要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来适应这一新常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推动产业升级:新发展格局将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将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内容 1. 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2.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3.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各类人才,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3. 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4.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5.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动经济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景展望 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举措,我国经济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将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六、总结

党课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精选多篇)

党课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精 选多篇) 一、发展新动能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继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必须重视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应该关注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领域的发展,努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锁定未来的新兴市场。 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时代主题 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快速普及和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生活和治理的新常态。中国将全面发展数字经济,以此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促进产业转移升级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时,绿色化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节能降耗、环保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快推进。 三、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开展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在推动创新、改进治理、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同时,应大力推进自贸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 四、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新型基础设施、新型信息产业、新型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出更多优秀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特别是在AI、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加快我国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布局。 五、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将推动产业进一步升级,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转型,让传统产业变得更加现代化。同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六、加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建设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中国将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5G等领域建设,打造数字经济新生态。同时,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促进数字经济更加安全、稳定和可信。 七、加快《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将规划和引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完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加强质量控制,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以上是“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我们应

学习《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研讨发言

学习《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研讨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新发展阶段的背景和内涵;接下来,我将分析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最后,我将探讨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新发展阶段的背景和内涵 新发展阶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使得国内生产总值迅速提高。然而,随着发展速度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途径不再是简单依靠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而是需要以质量为核心、效益为导向。 其次,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已发生重大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消费品质量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消费结构升级,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化的发展和

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同时,在一些重大挑战和风险面前,我国也需要更加坚定地走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 新发展阶段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方面,新发展阶段要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强调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 应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水平。 另一方面,新发展阶段要求创新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 此外,新发展阶段还要求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具备必然的要求与内在的逻辑性,并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传统的发展方式在高速增长阶段取得了很大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发展阶段需要以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为主要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其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优化发展结构。经

推动“双循环”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双循环”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正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推动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必须推动“双循环”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 本文将从战略背景、双循环战略的内涵及重要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战略背景 我国自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面临一系列 问题和挑战。首先,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加大。其次,国内经济结 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消费、投资、出口等主要经济驱动力仍较为 薄弱。再次,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传统经济向高质量发 展的转型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必须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掌握自己的发展 主动权,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自身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 二、双循环战略的内涵及重要性 “双循环”战略的核心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 促进,更好地利用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资源。 首先,国内大循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 模和不断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巨大的内需潜力将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通过扩大内需,可以弥补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其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内市场需要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国际市场则可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可以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最后,双循环战略能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提升自主可控能力。通过双循环战略,我国能够更加均衡地发展各个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双循环战略还可以提高我国的自主可控能力,降低对外部技术和资源的依赖,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为了推动“双循环”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创新能力和科技自主创新。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优化。要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和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提高我国产业链内的附加值。同时,还要推动提升技术和品牌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再次,加快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支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正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一、新发展阶段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的高速增长已经再也不适合于当前的经济形势,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2.意义:新发展阶段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经济正朝着更加可持续、高效、创新的方向发展。这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素 1.创新:创新是新发展阶段的核心驱动力。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协调: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绿色:绿色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我们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开放:开放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三、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1.内外联动: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参预全球经济合作,实现内外联动。

2.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3.城乡一体化: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 展和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4.产业升级: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哺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 四、新发展阶段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1.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新发展阶段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这也面临着经 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增大等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灵便的宏观调控措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2.资源环境压力:新发展阶段需要加大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力度, 但这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绿色发展。 3.创新能力不足:新发展阶段需要依靠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但我国创新能力 相对较弱。我们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4.国际竞争压力:新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但这也面临着国际竞 争的压力。我们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总结: 新发展阶段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我们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挑战,就能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学习研讨发言材料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 格局学习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有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学习研讨发言材料。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关键课题之一,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并深入研究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提出有效的方案和策略,以确保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顺利实施。 一、新发展阶段的背景和意义 新发展阶段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具有新特点、面临新任务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原则和路径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和路径。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次,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第三,要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四,要坚持开放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积

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和路径,我们将能 够有效地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的举措。首先,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加大对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要改革 市场体制,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第四,要 加快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四、展望新发展格局的未来 展望未来,新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新发展格局将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经济结构 优化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也将促进我国与世界的经济 联系更加紧密,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治理提供新的机遇。 总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 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和开放合作,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谢谢大家!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背景与对策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背景与对策作者:班军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05期 摘要:在“逆全球化”风潮割裂全球发展,疫情冲击产业链安全,人口老龄化挑战国内经济结构,消费不足约束国内市场潜力充分释放的复杂背景下,党中央做出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双循环,必须推动产业链布局优化与升级,促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空间,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从而达到“内循环”与“外循环”协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双循环“内循环”“外循环”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在后危机时代仍然表现疲软,“逆全球化”风潮涌起,使得原本就复苏乏力的各国经济雪上加霜;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经济结构、模式与动力亟待转型升级。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程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通过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逐步成长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40余年间进出口商品总额增长超过200倍,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10%,形成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目前,在供给端,我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根据联合国产业分类拥有全部工业大、中、小类的国家,工业体系完备优势突出;在需求端,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中等收入人群数量超过4亿人,城镇化率水平达到60%,扩大内需的空间大、潜力足。 然而,传统的“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无法发挥我国供给、需求两端所具备的超大规模优势,无法将供给与需求有效匹配。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入手进行深层次变革,在进一步延续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大力拓展与激发需求端的空间与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首先要立足国内,充分发挥“内循环”的基础性、主体性作用;其次要放眼全球,有效实现“外循环”的联动性、互补性价值。两个循环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全局性、长远化发展。 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

经济专题党课讲稿: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背景

经济专题党课讲稿: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新开 展格局的构建背景 一、中国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剧了大变局之“变〞,世界经济发生了许多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与美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这些外部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经济开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来看—— 〔一〕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态势终结 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洗礼后,2010年世界经济出现明显的上升势头。在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里,全球GDP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左右。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由于疫情冲击和行政管控带来的次生经济灾害巨大,全球经济增长态势终结,将进入下行调整期。 2021年4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3.3%,衰退程度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严重,可以说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同时,报告还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提速,经济增长将达6%,但各国经济复苏进展不一且存在明显分化,中国经济复苏领先全球,经济增长将达8.1%。并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4%。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加速终结了全球经济高速增

长的态势。在全球经济下行过程中,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短暂反弹,之后放缓,全球经济波动幅度将会增大,持续稳定较高的增长恐难实现。 〔二〕全球供给链遭受重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世界各地均采取了较为严格的边境管控措施,限制了人员特别是货物的流动,这使得国际贸易大幅度萎缩,全球供给链出现裂痕。尽管有志之士呼吁要加强全球供给链的国际合作,但疫情蔓延引发的以xx利益和公共平安为名的调整供给链、建立外乡供给链体系倾向,将加速全球供给链收缩,打击生产全球化、投资全球化。 〔三〕中间品贸易萎缩,国际投资加速下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供给链体系的开展,中间品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我国作为货物贸易大国,在全球中间品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间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0%以上,占全球中间品出口的10%以上,中间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70%以上,占全球中间品进口的15%以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给链收缩,将加剧中间品贸易萎缩,对我国中间品贸易构成一定冲击。 在生产全球化中,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开展,2007年到达创纪录的1.83万亿美元,但在金融危机后大幅下挫。近年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一直低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跌,2020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金额下降了42%。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