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练习人民必修2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练习人民必修2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

工业经济自主练习人民版必修2

我夯基我达标

1.西汉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开始于()

A.汉武帝

B.汉成帝

C.汉哀帝

D.汉高祖

思路解析:汉武帝时,规定煮盐、冶铁、铸钱、炼铜这些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答案:A

2.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

A.青瓷

B.蛋壳黑陶

C.白瓷

D.粉色彩陶

思路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越窑”二字,越窑生产青瓷,邢窑生产白瓷。

答案:A

3.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高峰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思路解析:早期铜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青铜铸造达到高峰是在商周时期。

答案:B

4.下列有关春秋时期冶铁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湖北大冶铜绿山铁矿开始采冶

B.冶铁采用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

C.有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

D.创造出了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思路解析:A、B、C三项均为春秋时期的技术,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是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

答案:D

5.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是在()

A.商代中期

B.东汉末期

C.雍正时期

D.康熙年间

思路解析:唐代晚期首创釉下彩绘,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进一步提高,到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6.中国古代“工官”工场的特点有()

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②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③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④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官营手工业在明代以前占据着主导地位,明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等原因,民营手工业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④被排除。

答案:A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有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中期)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

32.3 53.2

江淮地区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期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请完成:

(1)秦汉至北宋时期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有哪些变化?请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2)秦汉至北宋时期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思路解析:本题以图文材料作为考查的载体,旨在培养阅读理解史料、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掌握“图史相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第(1)问的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一,找出正确的时期分界线,即以秦汉、唐中期为界;第(2)问的解题关键是高度概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1)秦汉时期,我国丝绸生产的产地主要位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以后,丝织技术逐渐由北向南传播;唐代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

(2)黄河中下游人口密度过大导致的过度垦殖和历代帝王营建坟墓、宫殿导致乱砍滥伐,使黄河中下游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从而造成气候和土壤的变化,植桑养蚕的自然生产条件被严重破坏。

8.阅读下列材料:

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指出:“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

请完成:

(1)我国古代的衣料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棉布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思路解析:衣料经历的发展趋势可依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衣料进行归纳;棉布盛行的原因可以从棉布的性能、价格等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1)由麻和葛到丝绸再到棉布。

(2)棉布衣服的御寒保暖性能好;棉花种植广泛,原料充足;棉布的价格便宜,未超

出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始制造各类日用陶器。自从火发明后,烧制出各种汲水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并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还创造了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法,使陶器在器皿的基础上,发展为原始社会灿烂的艺术之花。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已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材料二:夏、周、商三代,灰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采用纯白的高岭土造器皿,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东汉晚期创造性地烧成了青瓷,对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国时期,越窑的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

材料三: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继承的基础上,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绚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

材料四:元、明、清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花瓷器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主的灿烂的黄金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

——《中国陶瓷发展史》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国陶器产生的时间和区域。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汉至明各朝对我国制瓷生产所作的突出贡献。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制瓷业具有怎样的世界地位?

思路解析:第(1)问可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新石器时代产生陶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密集”等有效信息进行解答;第(2)问依据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即可;第(3)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技术、影响、地位等角度分析中国制瓷业的世界地位。

参考答案:(1)时间:商代。区域:黄河流域。

(2)东汉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高峰时期;元代青花瓷在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中后期,烧制出多彩瓷,把我国的制瓷业进一步推向高峰。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享誉世界;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也开始生产瓷器;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尊地位。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训练(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许多考古学文献中,使用“新石器革命”(Neolithic Revolution)一词描述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对这一词语中“革命”的正确理解是() A.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B.原始商人的出现 C.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生 D.早期文字的形成 2.以黄河流域的自然、物候为依据的二十四节气,最迟至战国晚期形成,之后逐步为各地、各民族采用和共享。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黄河流域政治稳固 B.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趋于平衡 C.农耕文明传承发展 D.中原文化受周边地区的影响 3.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由此可见,此时齐国() A.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 B.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 C.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 D.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 4.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等。这体现了()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 C.麦豆复种制开始形成 D.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5.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密切了政治经济中心的联系 B.带动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C.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D.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认同 6.唐朝官府制定了对工匠进行严格培训的制度,按照不同工种技艺难易的程度规定了长短不等的习艺时限;此外,对学艺的工匠也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这些措施旨在()A.培养工匠文化素养 B.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确保官营产品质量 D.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7.《唐六典》记“部郎中、员外郎”条载:“凡有互市,皆为之节制”,其下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练习人民必修2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古代中国的手 工业经济自主练习人民版必修2 我夯基我达标 1.西汉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开始于() A.汉武帝 B.汉成帝 C.汉哀帝 D.汉高祖 思路解析:汉武帝时,规定煮盐、冶铁、铸钱、炼铜这些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答案:A 2.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 A.青瓷 B.蛋壳黑陶 C.白瓷 D.粉色彩陶 思路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越窑”二字,越窑生产青瓷,邢窑生产白瓷。 答案:A 3.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高峰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思路解析:早期铜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青铜铸造达到高峰是在商周时期。 答案:B 4.下列有关春秋时期冶铁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湖北大冶铜绿山铁矿开始采冶 B.冶铁采用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 C.有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 D.创造出了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思路解析:A、B、C三项均为春秋时期的技术,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是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 答案:D 5.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是在() A.商代中期 B.东汉末期 C.雍正时期 D.康熙年间 思路解析:唐代晚期首创釉下彩绘,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进一步提高,到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6.中国古代“工官”工场的特点有() 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②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③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④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官营手工业在明代以前占据着主导地位,明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等原因,民营手工业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④被排除。 答案:A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自我测评(中国史部分)参考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提示:(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自我测评] 在地图上标示出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和耀州窑的大体位置。 答案提示:它们的所在省份是:定窑——河北、均窑——河南、景德镇窑——江西、龙泉窑——浙江、耀州窑——陕西。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自我测评] 简要说明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答案提示: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自我测评] 试举若干例证,说明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特征。 答案提示:(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例如: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汉武帝也推行过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 (2)统治者推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例如:秦朝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和剥削关东地区;再如: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 (3)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例如:秦朝统一度量衡为商业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4)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行禁奢侈的政策。例如:汉成帝的诏书中就曾经说过,世俗奢侈无法禁止的原因在于,贵族高官的奢侈没有节制,于是民众仿效,逐渐形成社会风气。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我测评] 1.连线 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英德 保兴面粉厂——荣宗敬、荣德生大生纱厂——张謇 2.了解了张謇的经历后,谈一谈你所理解的“学而优则仕”。 答案提示: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謇参加会试,高中状元。甲午战争爆发后,张謇力主抗战。甲午战争失败后,张謇愤于朝廷的昏庸,同时又深忧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内地设厂,因此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工矿企业、教育等其他事业。 从张謇的事迹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为国分忧,为国家强大而奋斗,不论是为仕,还是在商,最终目的,都是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所学。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自我测评] 1.为什么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会陷入困境?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素材 人民版2 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经营形态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大部分手工业产品由农户自己生产并消费,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所用原料大都是农户自己种植和采集。 (2)地位: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田庄手工业 (1)背景:土地的集中,使汉代出现了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2)经营活动: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 (3)地位: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3.官营手工业 (1)“工官” ①含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 ②表现:唐代已有工匠定期服役;宋代被官府强制役使;元代之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世代相袭。 ③影响: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图文解读]理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 二、辉煌成就 1.纺织业

(1)冶铜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小件铜器。商代青铜器分布相当广泛,生产规模大,铸造工艺水平高。 (2)冶铁技术?????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 汉代:人们开始用煤炭做燃料冶铁。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北宋: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陶瓷业 (1)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 (2)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3)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享有盛名。 (4)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 (5)唐宋以来对外贸易的路线被称为“瓷路”。 [特别提醒]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吏、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①不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7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

自主练习七_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_ 一、选择题 1.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 商品经济 B. 小农经济 C. 市场经济 D. 计划经济 2. 《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 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 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结合的小农经济形态初步形成 C. 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D. 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3.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 井田制的瓦解 C. 人口膨胀的压力 D.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4. 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垄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 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 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 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 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5. 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A. 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公有的井田制 B. 春秋时期秦国首先实行按亩收税,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C.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 北魏到唐前期,曾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6. 古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式至少可以追溯到()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7.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8. (2012年·南通模拟)据侯家驹的《中国经济史》记载:“乾隆二十年,英国兵船至宁波港,清廷为恐宁波成为澳门第二,乃于二十二年关闭一切商馆,停止厦门、宁波、定海等港口的贸易……并规定外商不准和官府直接交住。”该材料反映了清朝() A. 国门已被英国打开 B.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1.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附答案)

课时作业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班固《汉书》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D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私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3.东汉时期,随着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一些官僚或大地主,往往在自己的庄园里设立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从事纺织、木工、食品加工、铁器或金银器的制作等,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就其属性而言,这些手工作坊( A ) A.仍属于家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 B.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特征 C.已具备开放性的市场经济特征 D.是官营手工业的民间生产基地 4.《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5.唐诗《贡余秘色茶盏》中写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首诗( ) A.揭示了唐朝制瓷业的政治属性 B.反映了唐朝秘色瓷生产目的 C.体现了当时白瓷的外形特点 D.反映了青瓷的生产目的和特点 6.下图是东汉时期的一种生产工具——水排,其用途是( )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含解

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 1.(2020·天津和平二模)《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见下表 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 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 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 D.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 [解析] 由以职业为姓氏的俘虏以及其职业分类可以看出,周初职业,尤其是手工业分工细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专业分工,C项正确;先秦姓氏存在社会等级差别,贵族阶层的姓氏与职业无关,题干中所列的是俘虏,只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断定这一时期姓氏与职业之间具备必然联系,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商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通过题干无法判断俘虏的姓氏是否是世代相传,排除D项。 2.(2020·湖南郴州二模)《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这说明汉代( B ) 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B.冶铁业发展有利农业生产 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解析] 据材料可知,“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说明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没有汉代生产工具之间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说明“封国更以冶铁为利”“鼓铸盐铁”等,没有体现冶铁技术水平高低,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材料说明了汉代铁官的设置、原因及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1·安徽池州调研)2017 年7月,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城遗址首次发现了民居建筑,部分出土器物有制作者留下的戳印,均带有“咸”字。类似的戳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陶俑上也有发现,这是秦代工商管理制度“物勒其名”的反映。这一制度( A ) A.有利于保障产品的质量 B.有助于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管理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二、必修三)

人民版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②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后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战国时,铁犁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耦犁),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④唐代的成熟: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我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水利工程: 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水工郑国在秦主持修建郑国渠。 西汉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至今还流行于新疆一带。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纺织业: ①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原料:麻、葛、蚕丝) ②商周: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 ③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⑤宋代:棉花种植普及 ⑥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⑦明中后期:在丝纺织业部门(苏州松江等地),首先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冶金业 (1)青铜时代:夏商周时期 (2)冶铁业: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 ①冶铁技术的进步:春秋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技术,炼钢、淬火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②冶铁燃料的发展: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煤(南宋末) 3.陶瓷业 (1)制陶业产生:原始时代彩陶、黑陶;成就:兵马俑、秦砖汉瓦、(独特技术)唐三彩 (2)制瓷业(世界最早)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出现青瓷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釉下彩绘(长沙铜官窑)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瓷都)、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元代:青花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 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⑤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周:骨贝、铜贝、“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出现商业都会。 汉代:商运活跃,开通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兴盛 唐代:商旅往来频繁,出现辅助性经营场所(客舍、邸店、车坊)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明清:地域性的商帮和会馆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市”的发展 秦代: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南北朝: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唐代:“市”与“坊”界限分明。“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出现“夜市”。 宋代:“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现早市。 明清:都市中商业区繁华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整合 人民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 题整合人民版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3)土地制度 ①演变过程: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4)地位: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是封建国家的立国之本。

2.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3.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4.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 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其动力主要来自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手工业的充足投入。3.经营方式不断进步。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一方面,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民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战国时期,商鞅就在秦国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都继续执行这种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2)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种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贫穷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我国海外贸易历史悠久,但从明朝初年开始,明太祖为防止倭寇入侵下令实行“海禁”。 (2)清朝初年,为对付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统治者又厉行海禁、迁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以后中国航海事业的衰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断,是近代中国科技文化落后和社会思想意识封建、保守的主要根源。 3.“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 “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妨碍海外市场开拓,而且导致中国固步自封。这些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话题: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备战高考年年热点 1.“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 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1、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2.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针线赋》中载,“熔秋金之钢精,形微妙而直端”。作为例证,材料可以说明() A.汉赋的风格受到史学观的影响 B.铁制品已应用于汉代日常生活 C.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D.汉代兵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3.(2020·绵阳四模)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 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4.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5.(2020·漳州三模)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敕令() A.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 B.延续唐初休养生息政策 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 6.(2020·德阳三模)宋初,自耕农数量为350万户,占所有农户的58%;到1067年,自耕农数量为980万户,占农户的69%。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府税率较前代低B.地主数量逐渐减少 C.庄园经济走向破产D.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7.据考古发掘文物证实,宋代金银器流行文字铭刻,内容与唐代不同,纪年款识很少,而打印或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产品主要供应贵族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8.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 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 B.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 C.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 D.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 9.明中叶时,匠户匠籍仍然存在。清朝顺治二年,政府“免直省京班匠价(京班匠价即班匠银),并除其匠籍”,但不久又恢复征收班匠银(国家对手工业匠户征收的代役金)。康熙以后,陆续将班匠银摊入田赋,最后废除了匠籍。这一系列变化() A.推动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复习指导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置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二.重点知识讲析 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某某、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某某、长安、某某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某某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某某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8·XXXX一中月考>《XX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 A.刀耕火种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解析:材料中"‘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说明小农经济中男耕女织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B;A说法材料中没有提及;C不符合材料原意;D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B 2.<2019·北京卷>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疆发现东周时期楚国的丝绸"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中原丝织品技术先进、做工精良,已经远播新疆地区,故A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地区就有了交往,而不是没有交往,故C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 答案:A 3.<2019·XX长阳一中月考>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历史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A.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州白瓷工艺高超 C.<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科举制中进士科难度更大 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体 解析:"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秘色瓷的釉色青翠莹润、如冰似玉,像秋天的露珠一样晶莹剔透。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越窑所在地主要在今XX省上虞、余姚、慈溪、XX等地。因此B推论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答案:B 4.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习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段话主要强调小农经济 ( ) A.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 B.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具有脆弱性的特点 D.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故A项排除;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需求并非仅限于简单的劳动工具,故D项错误。 2.经考古发现,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 ) A.奴隶制集体耕作 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 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A项符合题意。 3.“以图证史,解读图片”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右图为1999年我国发行的汉代画像石《牛耕图》邮票。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进步 D.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C项正确。铁犁牛耕开始于春秋时期,汉代使用范围扩大,并无根本变化,A项错误;B、D两项均与曲辕犁有关,没有反映材料主旨。 4.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2.汉武帝元狩四年开始推行“算缗”和“告缗”制度,规定商人、兼营手工业的商人及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其资产,按数目纳税。不报或虚报者,没收其财产。大量的商人因此破产。“算缗”和“告缗”制度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一种手段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③削弱了国力使西汉由盛转衰④有助于抑制商人兼并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A.稳定物价 B.严禁流通 C.抑制商贾 D.提倡节俭 4.十七、八世纪时苏州的布号十分发达,它大量收购农村的织布,并对所收购的棉布进行最后的加工—漂布、染布,每一布号所产的棉布都有自己的标志。这反映了这一时期苏州A.民间商业资本发展B.纺织行业分工细化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区域经济特色显著 5.明末学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记载:“煤则各处有之,臭着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开始于A.汉代 B.唐代 C.南宋 D.明朝 6.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 B.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D.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7.战国诸子著作中屡见“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的提法,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齐民要

高二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以上数字说明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B.中原人口南迁,带走了北方的文化 C.南方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行对汉族的文化歧视 2.如果某一地主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炫耀的财富不可能有( ) A.精美的青铜酒樽 B.色泽鲜艳的彩瓷 C.削铁如泥的钢刀D.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 3.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它们铸造于( )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4.“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 A.丝纺织业 B.棉纺织业 C.麻纺织业 D.毛纺织业 5.“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仅次于官窑,排在第二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哥窑属于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当时水平最高 C.宋代手工工场生产发达 D.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6.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8.“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9.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本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统治政策的差异 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10.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该表反映了( )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 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过关检测:(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过关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西周B.春秋战国 C.唐代D.宋代 解析:选B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2.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 解析:选B“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与之类似。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选B项。 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选B题干中的诗句体现的是土地所有制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反映的是井田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故选B项。 4.《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解析:选D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项。 5.《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docx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 据此可知,宋代 A.农民的负担不断减轻 B.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 C.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 2.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说的是春秋时期,在各类手工业中,制车业需要聚集的工匠人数最多;考古发现表明,春秋时期不仅出产了大量的兵车,而且还有大量用于人员或货物运输的车辆。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的制车业 A.私营为主、面向市场 B.服务战争、分工细密 C.技术垄断、工匠匮乏 D.规模较大、产品多样 3.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表中,你能获取的信息是中国古代农业 A.经验丰富 B.农具繁多 C.灌溉发达 D.技术先进 4.下表所示为商代农事耕作与夏历、殷历月份对照表。这反映出商代

A.农业历法混乱 B.农业技术先进 C.农事安排细密 D.小农经济兴盛 5.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 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据此可知,屯田制的实行 A.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 B.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 C.解决了豪强地主广建封建庄园问题 D.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 6.下表是唐朝后期南北户数升降比较表,表中数据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 D.两税法取代租调制 7.西晋实行占田荫客制,按照官吏的品级确定占田与荫亲族为佃客的数量;东晋有送兵制,州郡长官离任,官府以兵送给离职的官吏;北齐时,皇帝也常将大量人口送给官吏作为其劳动人口。这 A.承认了私人依附人口的做法 B.消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