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史

专题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史

专题一中国经济的发展史

【专题解读】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各地历年中考试题屡有涉及统治者重农政策、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推广和引进、农业水利的兴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历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等内容。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考察“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和让农民增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是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新中国不同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及新时期农业改革的考查是历来是各地中考关注的焦点之一。

【考点梳理与归纳整合】

一、我国古代农业发展

(一)统治者重视农业

1.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开始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

2.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的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2)开元盛世(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

人当宰相,“励精为治”。这一时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3.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

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禁止圈占农田,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做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4.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长,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二)农作物的推广和引进

1.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2.唐朝盛世经济

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成为江南重要生产部门。

3.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水稻:北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棉花:北宋从印度引进棉花,南宋推广到长江流域,元朝推广到黄河流域。

4.明朝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

明朝16世纪从国外引进、推广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向日葵等农作物。

(三)生产工具的改进

1.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的私田的开垦。

2.西汉时期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3.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四)水利工程的兴修

1.战国: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2.秦朝:灵渠的开通连接湘水和漓水,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3.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元朝:大运河重新峻通,北达大都,南至杭州,河道较隋朝平直,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相对稳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③自然条件优越。

(2)南方农业发展:①江南地区引进和推广占城稻;②“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③水稻居全国粮食产量首位;④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⑤茶树种植得到推广。

(3)南方手工业的发展:①纺织业:南方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南宋时已到东南沿海地区。②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③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4)南方商业的繁荣:①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②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海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对外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唐朝:唐三彩,越窑白瓷,邢窑青瓷

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2.造船业

宋朝: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3.纺织业

丝织业:宋朝:南方胜过北方,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棉织业:宋朝棉织业发展南宋时已到东南沿海地区;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织技术。

三、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西汉: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唐朝:海上贸易和陆路贸易并重;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3.宋朝:(1)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2)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3)海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对外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四、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中的土地政策

平均地权:孙中山所主张的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

五、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

1.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调动农民反封建、参加革命政治的积极性,是中国革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变革

(1)1950~1952年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翻身当家作主,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2)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

(4)1978年以来,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六、新中国农业科技的重大成就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被称为“杂交水稻

之父”。

七、世界历史上的农业问题

1.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通过圈地运动,使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客观上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2.法国:法国大革命时期,分期付款的方式拍卖逃亡贵族的土地。

3.美国:①南北战争时,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公民交付10 美元手续费,便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 5 年以上,便可成为私有财产。②罗斯福新政为消除生产过剩,调整农业,让农民缩减耕地,屠宰牲畜。

4.苏俄(苏联):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公民耕种。②苏俄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5.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难点解析与开放性问题】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的认识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2)封建土地制度是旧中国农业落后农民贫穷的根源。

(3)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能采取适当的土地政策,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那么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基础。

二、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又实行了哪些惠民政策?

取消农业税;率先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

三、如何促进新时期我国的农业的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农村改革开放,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对农业投入,实施科技兴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针对性训练】

一、单项选择

1.古书赞扬某项水利工程时写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大运河C.灵渠D.江南河

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3.隋朝末年,有位商人欲通过大运河从余杭运送一批粮食到洛阳,其先后要经过:A.江南河→邗沟B.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D.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右图是某教具厂生产的一种历史文物模型:筒车。筒车可以随

水自由流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该灌溉工具最早

出现于:

A.春秋战国B.汉朝C.唐朝D.宋朝

5.有这样一幅古代名画,画面中城市街道整齐,两旁店铺林立,

有酒楼、当铺、药材店、肉店、小吃店及各种食品摊子,一切都清晰

自然,形象逼真。这幅画是

A.《清明上河图》B.《洛神赋图》

C.《天王送子图》D.《秋郊饮马图》

6.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秦朝 B.唐朝C.北宋D.南宋

7.以学习主题统揽各阶段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好方法。学习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揽的是:

A.秦汉时期的历史B.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C.宋元时期的历史D.明清时期的历史

8.现在我国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严格海关报关制度。早在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A.都护府B.市舶司C.宣政院D.理藩院

9.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

A B C D

10.关注民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表现。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将“民生主义”最为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的是:

A.洋务派B.维新派C.民主革命派D.民主主义者

11.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12.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场景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个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场景应该发生在20世纪:A.二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C.五十年代D.七十年代

13..右图纪念馆是为纪念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引领我国农村改革的事迹而建造。这个纪念馆应建在的:

A.安徽凤阳小岗村B.上海浦东

C.河北平山西柏坡村D.广东深圳

14.“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

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扬了:

A.新中国土地改革B.农村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C.设置深圳等经济特区D.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

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

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

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

正确的是: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

17.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2分)

【答案】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相对稳定

材料二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北宋“交子”《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一图二图三

(2)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几项发明?图二“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货币?《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2分)

【答案】印刷术纸币瓦舍

(3)如果你选用以上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1分)【答案】经济重心南移和科技的发展

材料三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和对外贸易。

(4)材料三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什么?(2分)

【答案】闭关锁国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后

18.历史告诉我们: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

——《论语》(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1分)

【答案】为政以德

材料二唐太宗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睱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2)唐太宗是实践孔孟治国思想的典范,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统治政策。继武则天后,哪位皇帝在位时唐朝步入鼎盛时期?(2分)

【答案】仁政唐玄宗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纲领(3)根据材料回答,孙中山先生为图谋民生幸福,提出了怎样的民生政策?(1分)【答案】平均地权

材料四30年前的今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3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4)中共哪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材料概括我国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3分)

【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5)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对民生问题的认识。(1分)

【答案】应关注民生,切实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纲课程标准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 难点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法 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专题概要】 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

专题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史

专题一中国经济的发展史 【专题解读】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各地历年中考试题屡有涉及统治者重农政策、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推广和引进、农业水利的兴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历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等内容。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考察“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和让农民增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是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新中国不同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及新时期农业改革的考查是历来是各地中考关注的焦点之一。 【考点梳理与归纳整合】 一、我国古代农业发展 (一)统治者重视农业 1.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开始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 2.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的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2)开元盛世(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 人当宰相,“励精为治”。这一时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3.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 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禁止圈占农田,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做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4.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长,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二)农作物的推广和引进 1.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2.唐朝盛世经济 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成为江南重要生产部门。 3.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水稻:北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棉花:北宋从印度引进棉花,南宋推广到长江流域,元朝推广到黄河流域。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可以从最早的农耕时代开始追溯。农耕时代,依靠着早期种田贩 牲的劳动,使中国社会得以发展和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开发型社会。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从原始的农耕时代转入商品经济时代,商品经济初期的起源在先秦时期,从原始 社会的经济状况,到秦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以及汉朝贸易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日益成熟。 随着西汉统一中国,丝绸之路也开启了,贸易也发展起来了。汉朝时,中国人掌握了 商品经济中最先进的技术,国家对外贸易也有了十分大的发展,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就是帝国中央国库和当时的孟德税制,贩贿使得汉朝整代社会财富得到迅速增长。 秦朝以来,为了限制经济发展,限制进城的私人人口的变化,限制游牧部落的流动等,都采取了许多强制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尤其是在晋朝时期,取法于秦汉的 新法,将原来的经济生活发展控制的更加严格,这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沿袭至汉朝调 整和改革的十分重要的原因。 随着西晋统一中国,经济又开始繁荣起来,特别是当西晋国家出现了把国家分割成诸国,使全国贸易得以发展时,它才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的结构更加的多样化。同时它极大地丰富了商品经济的形式,提高了货币、价格和税收的效益,还建立了起 银行、典当等收支机构,于此同时,它特别是礼仪、文学和宗教信仰,这些为中国社会经 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代至宋朝时期,各种便利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使经济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宋朝则发展出更加完善的商业性经济。宋朝之后,宗教、文学等多种文化都得到了大量 的补充,政府的经济管理也越来越制度化,经济发展也日益强劲。随着南宋的残酷政策, 当时的经济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持续到明清时期,经济又得到了慢慢的恢复。 从明清以后,随着十字路口商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机器工厂也 出现了,把工业发展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世纪以后,中国又经历了太平天国和现代化,进入现代社会,经济也变得不可思议。古代中国的经济一路发展,形成一幅完整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商周时期。自那 时起,中国经济就经历了各种盛衰周期,经历了农业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将从主要的历史阶段出发,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早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 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催生了冶金、矿山等相关产业的 兴起。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得到了保护,农业 生产进一步发展。然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高压政策和苛捐 杂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 自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世纪中叶,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在封建 时期,土地成为封建贵族的私产,资源集中流向统治者和士绅阶层。 这使得农民处于剥削和压迫的境地,不仅导致了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也限制了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封建社会的商业和手工业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城市也出现了。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成为了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西方资本主义的引入,促使中国的工商业发展,尤其是在江浙一带。 然而,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 限制。 1949年建国后,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毛泽东领导 下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了集体所有制和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

体制。这导致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但也牺牲了农业的发展。计划经济时期,请教起家来给我讲解一下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企业的私有化和经济的市场化,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制造业中心。同时,城市化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也推动了内需的增长。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不平衡的地区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成为了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概念,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发展史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从古代的农业社会到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经历了艰难的进程。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政府的引导,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不断面对挑战和变革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注定将继续发展壮大。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成长。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从 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逐渐发展为一个全球知名的制造和技术国家。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 起点。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措施,包括开放市场,引入外资,建立企业,实现市场化,并逐步放松对私营部门的限制。这个政策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但是,改革开放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社会经济差距,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也随之产生。 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施粮食主产区主导发展的战略,加大对农业投资,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显著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 1990年代初期,中国进一步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实施了“硬着陆”货币政策,控制物价和贸易顺差。这个政策导致了短 期的经济下滑,但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为后来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开始主动积极地与世界互动和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一员。这一步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00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实行更加有效的企业管制和管理制度,民企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成长。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迅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201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新时代,这个时期被称为“新周期”。中国经济开始关注创新和科技,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同时,加强民生领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就。 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故事,它证明了市场行为的力量。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它也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并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安全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的挑战也不少,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并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不断地自我加强来实现未来的长足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1.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文献记载的朝代,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转变。商代的经济以农耕为主,秸秆纺织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此外,早期商代还出现了个别的手工业作坊和市场交易。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最显著特点是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贸易的扩大。由于汉朝实行属地萧条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此同时,汉朝通过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国家的贸易,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国特产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流行。 4.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继续提高,新的农作物和农业工具被引入使用,农业产量大幅增加。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工业品和商品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与此同时,城市化程度加深,南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繁华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5.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末尾阶段。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种植业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充分利用,

农业产量继续上升。此外,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繁荣,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中国特产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然而,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是其重要补充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迷人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农民主要 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生产力低下且经济活动主要局限于家庭、村庄和地方。封建地主贵族拥有土地和生产资料,而普通农民则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在 这个时期,国家实行农业重税政策,以满足王朝的财政需求。 近代传统经济时期:随着近代的到来,中国经济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 影响。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经济逐渐开放,外贸逐渐增长。然而,由于不平等条约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大量中国商品出口,特别是茶叶、丝绸和瓷器,导致贸易逆差和银币外流。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债务问题,使得大量农民陷入贫困和奴役。 20世纪初期:进入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敦煌的清末维新运动和 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然而,在政治动荡和经济落后的背景下,中 国经济依然无法比肩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压迫以及内部的封 建思想和社会结构的束缚,阻碍了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开创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尽管经历了动荡和战乱,但这一时期仍然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和发展。 例如,北洋政府开始进行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合作社和农田水利工程,从 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此外,中国还开始建设一些重要的铁路和工业基础 设施,为工业化创建了基础。 开放以来:1978年,中国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 与者。国内市场逐渐开放,私营部门得到发展,外商投资得到鼓励。中国

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并成为许多国际企业扩大业务的重要市场。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经历了农耕社会、封建社会、近代传统经济、20世纪初、中华民国、社会主义和开放等多个阶段。从封建经济到社会主义时期再到开放后的经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史

中国的经济发展史 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3000年前,中国就建立了大量的城市,并开始了繁盛的商业活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果,创造 了很多奇迹。 在中国古代,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周朝时期,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推行 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鼎文化”,鼎器成了国家的 象征。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开始排斥贸易,但是秦朝的统一使贸易得到了发展。汉朝时期,中国进入了黄金时代,国家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唐代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商 业也取得了新的成果,商品经济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宋朝时期,中国的商业逐步从水陆交 通中转为以陆路为主,手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峰,出现了许多行业互相合作的新现象。元 代时期,商业逐步转向海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手工业得到了新的发展,科技水 平不断提高。 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面临了许多问题。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得到了新的发展,但商业逐渐衰落,经济增长缓慢。到了近代,中国经济进一步落后。在清朝中后期,中国 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家经济一蹶不振。 到了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各个领域开始逐步改革。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开始推行现代化经济政策,但受到了战乱和外部压力的影响,经济发 展缓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计划经济措施,包括国有化、集体化等政策。 19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逐渐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取消了许多计划经济措施,实施市场化改革,引进外资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球经济大国。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推行创新驱动和供给侧改革等新政策,经济增长持续 保持稳定。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史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从古代的黄金时代 到现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 的重要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光明 的未来。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历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趋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等主干知识。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1、中国古代史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①夏、商、西周三代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③隋唐时期;④明清时期。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历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改革等,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科技: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②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因素:A、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B、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C、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E、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F、中外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G、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H、利用外来的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I、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3、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A、生产工具的改进。如:商、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隋唐时期创制了筒车及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B、耕作技术的进步。如: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隋唐时期南方地区两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广等;C、农作物的推广。如: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隋唐时期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棉花、蚕桑、茶叶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D、水利工程的兴修。如:夏、商、西周三代农田水利的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实行农田水利法;E、土地资源的开发。如: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圩田、开垦山地、围湖造田,明清时期贫瘠土地得到利用;F、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清代前期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②手工业生产的发展: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青铜铸造业、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和漆器业的成就;B、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业、漆工艺、煮盐业、酿酒业和手工业工艺专著等成就;C、隋唐时期:冶铸业、造船业、丝织业、陶瓷业等成就D、明清时期:纺织业、冶铁业、印刷业等成就。 ③商业和交通的发展: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B、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中原市场形成;C、汉朝: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同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和欧洲的大秦进行

中国经济近代发展史

中国经济近代发展史 中国经济近代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晚清时期,随 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扩张,中国迫切需要发展实力来保护自身利益。以下是中国经济近代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和事件: 1. 清朝晚期(19世纪末-1911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面 对西方列强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和工业设备,并建立了一些现代工厂和铁路。然而,由于政府改革的效果有限,中国仍然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 2. 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这一时期,中国爆发了多次冲突和战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然而,在一些地方,如上海和广州等沿海城市,尽管受到战乱的干扰,但一些现代化产业得到了发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 这一时期,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工业化和计划经济的推进。政府实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导 致了一些重大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危机、饥荒和社会动荡。 4.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开始了经济 改革开放的进程。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外资、开放市场和加强对外贸易来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时,中国的制造业、出口

贸易和外资投资大幅增长。但是,这一时期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环境破坏等。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近代发展史经历了从挣扎于西方列强侵略的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实现初步工业化,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腾飞。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不平衡发展、社会不公和环境问题等。

中国经济发展简史

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简史 (一)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二)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三)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四)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五)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六)清朝前期: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七)晚清时期: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实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评价:积极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说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八)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的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的影响。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③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九)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①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沦陷区日军的吞并、挤压;国统区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等因素影响)③抗战胜利后走向萎缩;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美国商品排挤、官僚资本挤压、苛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摘要: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是复杂的又是联系的,我们要了解它们的关系。经济能体现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程度,经济的发展过程也能反映国家的社会问题的变迁过程,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是复杂的。中国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过程:、社会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我们要以史为鉴,认真对待历史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现在的经济更加繁荣昌盛。 (Abstract: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complex process is linked.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Economy reflects the extent of a country's prospe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es to reflect changes in the national process of social issu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 is complex.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following process: social feudal economy, the gradual disintegration of the natural,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apitalism, foreign capitalist economy and bureaucratic capitalism: the new democratic economy. We must learn from history,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eriously, we are now more prosperous economy.) 关键词(Keywords):中国近代史(Modern Chinese History)经 济(Economy)发展(Developing)历程(Course)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加上当时西方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42年,英国鸦片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到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的特征,其中经济发展是构成

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然而,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新中国经济在过去的七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建任务。为了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代初实行 了集中计划经济的政策,通过国家的统一调度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经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在19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实施经济建设的“大跃进” 战略,意图通过推动农业合作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来加快国家的发展进程。然而,这一战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给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随后,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调整了经济发展的策略,开始实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总 路线”,并积极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 也积极与一些国家进行了经济合作,引进了一批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调整了经济发展的策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推动市场经济的改革。这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

突破性的进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以年均9.5%的增长率成为世界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中国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转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区域经济布局。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外贸的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还注重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扶贫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中国还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不足、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都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改革和调整政策,才能更好地解决。 总的来说,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验也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 2006- 200 01-19 17:54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

33%的最高记录。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 年上升为19.1%。 1949年,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使得中国能够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而遏制了182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经济比重不断跌落的局面,结束了中国经济不断衰落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的起飞准备了条件,把中国经济从历史的最低谷中彻底拯救出来。1973 年同1950年相比,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扭转了下滑的局面,持平中并有上升,由4.5%提高到4.6%左右。这一历史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最为传奇的事件是日本的迅速崛起。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为中国经济开始在世界上崛起注入了动

我国经济发展简史及现状

近代我国经济发展简史及现状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中国经济发展历史(最新)

中国远古暨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长河的源头,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越来越快的步伐前进的,旧石器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漫长道路,新石器时代只有几千年,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各个王朝的更替不过数百年的时间。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经济基础对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乃至人们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夏商西周时期 人类从使用棍棒、制造石器求得生存和发展时起,到发明和控制用火、发明弓箭、驯养家畜和制造陶器;从农业的产生及手工业的发展与分工,到商品的出现和城市经济的萌芽;从陶器、骨器上的刻划符号到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的出现;从茹毛饮血到锦衣玉食;从车辆、舟船的产生到天文、历法的出现,每一种发明,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长期、曲折、艰苦的历程,并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一切,都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类智慧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科学技术的结晶。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具有生产能力的人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殖、人口素质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还有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劳动对象的发展与改变。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但缓慢毕竟也在发展。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比早期的遗址分布更为广泛,中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则比旧石器时代更密集,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反映。到了新石器时代,不仅氏族部落的定居营地已遍布整个中国大陆,在高山、草原、海岛都有发现,而且黄河流域的不少地方远古遗址的分布数量已与现代村落大致相同。生产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数量十分丰富,每种工具的制作技术也不断提高。新石器时代早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铲,到了晚期发展成更为进步的石犁、有肩石锄、有段石锛等,工具的改进无疑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开发,也有更多的野生动物被驯养成为家畜和家禽;矿产、森林、江河湖海成为人们索取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在这种生产力逐步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不断取得进步。当黄河流域出现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国之际,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文字、青铜器和城市已经在北方的辽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纷纷出现,从而使中国大陆的奴隶制王朝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东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 介绍中国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史。 (一)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里所说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而言。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先进的生铁冶铸技术,即出现了铸铁,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并由此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就为以后中国强大、长期雄居于东方奠定了物质基础。如果与欧洲相比,欧洲在铁器的普遍使用和冶铁技术方面要远远落后于中国。如公元八世纪德意志人的英雄史诗《希尔德布兰德之歌》中还有使用石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