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语音错读的原因

现代汉语语音错读的原因

现代汉语语音错读的原因
现代汉语语音错读的原因

现代汉语语音错读的原因

现代汉语语音错读的原因

现代汉语指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直至现在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通常所说的现代汉语专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不包括现代汉语方言。现代汉语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指现代汉语科学,内容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这里所关注的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普通话。对运用到实际中的普通话语音进行分析,找出错读的原因,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学习和运用,从而维护现代汉语的规范性。

1.北方方言(简称:北语):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影响力强)

2.粤方言(简称:粤语):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影响力强)

3吴方言(简称:吴语):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 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

4. 闽方言(简称:闽语):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

5. 湘方言(简称:湘语):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部分地区,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使用人口估计在2500万以上。

6. 赣方言(简称:赣语):南昌话为标准语。赣方言通行于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和皖西南一些县市通行的方言,其特点近似赣方言,有的学者认为也可以划入赣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较少的一个方言,使用人口约3000万。

7. 客家方言(简称:客语):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一、现代汉语自身语音特点的影响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能产生一些独特的形式和规则,现代汉语的这种规律十分复杂,就汉字的读音来说,有古音、今音、共同语音、方言音,还有一字多音和一音多字,再加上汉字没有音标、没有读音的依托,所以,现代汉语语音自身特点是造成错读的主要因素。

1、声韵调的错读。现代汉语的字音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也就是说念错任何一个部分都会造成意义上的变化。声韵调的错读大都和方言有关。我们江西的人很难分清楚鼻音n和边音l,“努力、能力、那里、奴隶、农历、脑力、耐力”这些词语

头一个字的声母常读成l,上海人爱把zh、ch、sh念成z、c、s。“这里有一棵树。”上海人会发成zèlǐ yǒu yìkēsù。韵母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不能分辨前鼻尾韵母和后鼻尾韵母,这些混同多数表现为in\ing、en\eng、an\ang。安徽黄山地区的人对an和ang就不分。“船上有一张床。”他们会念成chuángshàn yǒu y-ìzhān chuán。方言区的人们可以根据辨音字表或是对照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分清自己的声母、韵母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以矫正错误。

声调的问题要复杂一些。普通话有阴阳上去四个调类,分别对应着55、35、214、51四个调值。

a、变调不变引发错读。在语流中,有些音节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与单字调值不同,这多数是由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造成的。比如,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为34,有点象阳平:“想你”、“美好”,“想”和“美”就变得象阳平了。两个以上的上声相连的时候,则要根据词语含义适当分组进行变调:“很美好”中“很”的调值由214变成21,“美”的调值由214变成34;与之不同,“展览馆”里“展览”二字可全念阳平,后一个“馆”字念原声,这样比较清晰自然。单个字调值的确定性与单个字在词语和句子中调值的不确定性是一个矛盾,处理不好这个矛盾,就会错读。再看这样两句话:

“他一向是第一个出场。”

“你不来,我就不去。”

第一句里,第一个“一”在去声“向”前改变了原声调念阳平,而第二个“一”表示的是序数,仍念原声。第二句里,第一个“不”在阳平“来”前念去声,第二个“不”在去声“去”前念阳平。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都有一整套的规律可循,在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提醒的是,受到后面字音的影响而发生的调值变化,是为了普通话语音行进的自然流畅,如果该变调时不变的话,语音面貌粗糙晦涩不说,更会影响人们之间的表达和交流。调值的变化的确给方言区的人们和初学者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有人建议,象取消“七、八”变调一样取消“一、不”变调。这是避免错读的好方法,但需要更多的人的认同和有关部门的认可,语音的变化和语言中的其它成分一样不是少数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关键一点是要“约定俗成”,即大家说了算。

b、轻声错读。汉语的有些音节在一定场合失去了原声调,变成一种既短又轻的调子。如“头”在“头脑”“头发”这些词里读阳平,可是在“石头”“甜头”“看头”这些词里读起来轻得多、短得多,因为这儿的“头”变成了轻声。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人作了这样一个统计:在三万个汉语词语中,有两百组借轻声区分词义。词汇经过二十多年的演变,这一比例估计还有增加。有的必须读轻声的,如果不读,会产生歧义。比如“大意”这个词,在“你真是太大意了,连这样的低级错误都犯”里应当读轻声,表示“疏忽、粗心”;而在“文章的大意大家都知道了”里就不能读轻声了,因为这里的“大意”表示的是“主要的意思”,要是读了轻声会给人理解成这篇文章写作上的失误和粗心。象这样的词语很多,“运气、大爷、言语、正当、对头”等等,不胜枚举。知道了轻声词的发音规则发音方法只是第一步,关键一点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读轻声什么时候不读轻声。这时,明了词语在句中的实际意义是避免轻声错读的重要一环。

2、异读和多音多意字存在

先看看异读字。“异读是语音共时平面上的一种现象,常常反映了语音发展中的新旧并存。活的语言一方面有继承,另一方面又不断发展,新的变异对原

有的规范造成了冲击。”(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异读的存在使字词的读音缺乏明确的标准。有关部门依据普通话语音发展规则,以便利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普通话为着眼点,采取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对异读字词的读音进行审定,对于规范现代汉语的语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审定后的字音缺乏约束力,致使未被确定的异读音仍长期存在。拿办公室的“室”字来说,很多人还是念shǐ。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部《办公室的故事》,里面的演员很少有人把“室”念shì的,倒是shǐ音占了大部分,这确实让人深思。

文白异读是又一个让人头疼的现象。比如“血”,在复音词或成语当中念xu-è,“心血”、“贫血”、“血泪史”、“狗血喷头”;而单用在口语中则念xiě,如“流了一点儿血”。可以说两个音在字典中有确定的位置,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音被互换后,就连一些研究语言文字的人也难辨真伪。影视文艺作品中大多是“狗血(xiě)喷头”而非“狗血(xuè)喷头”,大家听惯了,自己用这个字的时候自然也是xiě音。

再看看多音多意字。当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每个读音又包含不同的意义时,意义的明晰性格外重要。多音多意字错读只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性词义区分不清。“处”有两个读音,作名词时念chù,作动词时念chǔ。词性分不清楚就会张冠李戴,把“处境”念成chùjing。

(2)一个是常读,一个是次常读或罕读。“看”字,本来是观看的意思,看kàn是常读音,而派生义“看kān门”则是次常读了。

(3)文字假借的干扰,特别是译音字的干扰。英语dozen,为“一打”(十二个),从“打dǎ”(击打)中借过来念dá。还有“茄”,一般念qié(茄子,一种蔬菜),音译“雪茄”变成了jiā音。译音字的出现无疑增加了汉字的读音,给准确读准汉字增加了难度。

3、现代汉语语音的特殊现象(略)。

现代汉语的语音元音占优势、没有复辅音、有四声的变化,这是一般规律。然而,研究表明这个规律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的东西:汉语中存在纯辅音音节(n 或ng),存在复辅音音节(hn ghm,这本是西欧语言的特点),存在四声之外的读音。其中四声之外的读音没有确定的标准,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叹词的超四声读音:例如ai,有表示惊讶的,有表示否定的,有表示懊恼的。如果对这些语音的调值进行标注的话,大多不符合阴阳上去的严格标准。

二、形声字声符的影响

古人云:“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汉语的历史悠久,汉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自己的语音系统。继承和发展是汉语语音变革的总趋势。历经很长的一段时间,汉语语音从古至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是隋唐以后历代都有韵书(如唐有《唐韵》、隋有《隋韵》、宋有《广韵》、元有《中原音韵》、明有《洪武正韵》、清有《音韵阐微》),但这些音韵研究著述不可能作为过去的语音实录,因为这些韵书大都是当时官方考试作诗赋时用韵的标准,跟实际语音有很大差别,其准确性可想而知。于是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汉字。

汉语语素意义的变化比语音的变化要慢,但是,形声字的存在使人们在研究语音时对汉字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在现代汉语里,除去声调和儿化韵一共有

400来个音节。“84%的音节有声旁,但只有两成声旁是唯一的,八成有两个以上不同形式的声旁。(胡裕树《现代汉语参考资料》)”这样看来,如果允许“秀才认字读半边”的话,只要认识1000来个声旁,那么所有的汉字基本上都可以读出来了。问题是有一半多的汉字的偏旁不是声旁,硬要读半边的话,就读错了。即使是形声字,有些字按它的声旁来念也会出错,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到如今大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变为不可依托的了。有人作了一个统计,形声字到今天声符还可以作为依托的不过四分之一,另外不可依托的四分之三很容易造成错读。声符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声符的形体是省略的;

2、声符已经变形;

3、声符发生了古今音的变化;

4、声符没有固定位置。如“闻”,“门”是声符;但在“闾”里,“门”又是形符。

5、象是形声字,实际上又不是形声字。“科”,看上去象个形声字,“禾”是声符、“斗”是形符,可它并非是形声字,“科”从“禾”从“斗”,是衡量稻禾、分出等级类别的意思,是个会意字,如果变成“秧”,就是形声字了。

不能依托的这部分声符,对人们的识字发音产生了误导,是现代汉语语音错读的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11月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一条天津市喜降大雪的消息,说天津人“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走出家门”,这里的“捺”(n-à)被错读成nài,就是没有注意到古今音的变化,盲目地拆字读音造成的后果。

三、北京土音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但为什么要选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呢?这个标准对错读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呢?

从历史上看,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首都,是中国六七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个地点集纳、吸收、消融了北方话的语音,形成具有集中性、代表性的北京音系。历代的一些通俗文学名著,大都是用北方话写的。如唐代的佛教变文、佛教语录,宋代的话本、诸宫调,元代的杂剧、散曲,明清的小说,这些作品在全国各地流传,成为传播北方话的巨大力量,影响着南方方言。建国以前的电影、话剧、广播,并没有什么人规定必须用那种语言,但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北京音,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北京语音在全国的绝对优势地位。可见,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是汉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水到渠成”。

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出现了。因为北京语音是标准音,很多人认为北京人说话时的语音就是标准音。其实错了,普通话是规范化的汉民族共同语,而北京话不过是一种方言,只在北京这个地方使用。普通话里的北京语音不包括北京土音。下面就试举几个例子:

1、北京的土词土语,或是标准音的变读。

cēi “把杯子~了”,打碎

dēi 逮,dǎi的变读

2、由正常的音变化而成。

提溜 liu-lou

这儿 er-her

3、纷乱的尖音:j、q、x变为z、c、s(例略)。

可见普通话和北京话不能画等号。当然,普通话本身也不是僵死的东西,

它还在不断地发展,还必须从各个方言中吸收营养,一部分北京土音被吸收进普通话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忒tu-ī、寻思xínsi)。北京土音在各方言音之中与普通话的关系最为亲密,这样一来,没有被普通话吸收的另外一部分北京土音就毫无疑问地对普通话标准音形成了干扰。

四、语言接触的影响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彼此都得到了发展。汉语引进外来语古已有之,比如在汉代就引入的“石榴”、“葡萄”、“狮子”等。时至今日,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可以说,汉语与外来语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全新接触。外来语言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促进了汉语语义的发展。然而,语言同空气和水一样,是社会必需的一种媒介、一种工具,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有时也会被掺进杂质甚至有害的不必要的东西,这就造成了语言污染,也直接影响了现代汉语语音的纯洁和规范:

1、不确定译音彼此共存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极为迅速,一个新的词语在国外刚刚形成就会被快速地传入中国,究竟怎么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将它译成汉语,标准统一不了。有时,就连一个人名也会让人莫衷一是。比如,前些年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主教练,中央电视台管他叫“阿里汗”,《人民日报》称他是“哈恩”。到底该听谁的、该怎么念,观众和读者的心里全是雾水。taxi被称作“的”,乘出租车叫“打的”,这个“的”常被念成dī、dì,而正确的读音是dí。这主要是由于外来词语进入汉语时,长时间没有确定标准音所致。

2、被译成中文后仍按外语发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cool、show翻译成中文是“酷”、“秀”,音译占绝大部分,也有意译的成分在里头。好多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在念这两个字时总喜欢按照英文的发音来念,虽然在语义上不会产生歧义,但从语音上来说有失规范。

3、大量的缩略形式与汉语拼杂在一起。

外文的缩略形式(如WHO,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过多地与汉语混用的话,对汉语的语音优势是一个大的伤害。语调的抑扬顿挫被打破,汉语语音不能自然流畅地前行,磕磕绊绊之间错读再所难免。看下面一段:“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STVD的几名记者和一群MBA、 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的发展前景以及Inter网的实用前景。”这使得汉语变成了杂色拼盘,人为地增加了人们学习运用汉语语音的难度。

结束语

其实,造成现代汉语错读的原因还有很多,象汉语里特殊的人名地名(“漯”在两个不同的地理位置有luò、tà两个读音)、受知识水平影响的文化错读(吐蕃bō,唐人对西藏的称谓)、网络语言的混乱(MM表示“美眉”、TMD表示“他妈的”)等,这不仅妨害了现代汉语的正确发音,也给现代汉语语音的规范性添了乱。只要对此有一定的理性的了解,对我们学好普通话,准确掌握普通话的读音一定有巨大的帮助。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参考P232,P7) ?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重点:用具体的语言事实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思考题(1-3) ? 1.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a child;two children ?一个小孩;两个小孩 ?(2)S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us. 他随时都在准备帮助我们。 ?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her. 我们随时都在准备帮助他。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 2.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He criticized my taking risks. 他批评了我的冒险活动。 ?(2)His criticism doesn't worry me. ?他的批评不会使我不安。 (3)I don't like to rea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我不喜欢读他的文学批评。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小结:“汉英语语法方面的差异” ?(1)汉语有个体量词,而英语没有。 ?(2)英语这一类的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英语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a book:two books),代词有主格宾格的变化(I:me;he:him;she:her),动词有时、体、态的变化(study,studies,studying,studied),等等。 ?思考题 ? 3.观察下面这段文字,体会句子的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辣妹子从来辣不怕辣妹子生性不怕辣辣妹子出门怕不辣 体会意义: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类似的例子不怕难难不怕怕不难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 想吃饭想饭吃饭想吃 ?小结:“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 ?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可以造成不同的结构。语序在汉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分析方法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特点只有在对比中发现,比如和印欧语对比。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现代汉语》Ⅰ作业(1)答案

广西师范大学 现代汉语作业1[《现代汉语》第一章现代汉语及其书写符号] 年级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共同语共同语也叫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2.方言: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这种具有变异的地域性语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 3.双语现象:双语现象就是双重语言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正式场合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双语现象是语言同化的先导或过渡阶段。 4.现行汉字:现行汉字指现在通用的汉字,就是《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的7000个字(其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构成的、用来记写现代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 5.隶书:隶书是产生于秦代、通行于汉代的一种汉字形体。隶书改造了篆书的偏旁,打破了篆书的形体结构,笔画进一步简化,变婉曲、圆转的线条为平直、方折的笔画。隶书开始向现行汉字形体的过渡,并为现行汉字的形体奠定了基础。 6.构字部件: 二、判断说明题 1普通话也就是北方话。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北方话只不过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地域变体,它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的代表话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作为语音系统,普通话的语汇也主要来自北方方言,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也是由主要在北方方言区流行的近代白话文发展而来的,但我们终究不能把作为基础方言的北方话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混为一谈。 2北京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声母方面。 3.“桃”和“沐”中的部件“木”表意相同,“肚”和“明”中的部件“月”表意相同。 “桃”和“沐”都包含部件“木”,而且两者都是形声字,但是,“桃”中的“木”是表意的形旁,而“沐”中的“木”是表音的声旁。所以,说“桃”和“沐”中的部件“木”表意相同是错误的。“肚”和“明”都包含部件“月”,而且“月”都是表意的,但“肚”中的“月”实际上是“肉”,跟肌肉有关,“明”中的“月”才是“月”字旁,跟月亮有关,所以说“肚”和“明”中的部件“月”表意相同也是错误的。 4.由于古今字音字意的演变,有的形声字的声旁不表音了,有的形声字的形旁也失去了表意作用。 三、简述题 1.如何理解共同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 共同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它从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给方言的发展以积极的影响;方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前可以是共同语形成的基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是共同语的分支或变体,它的作用随着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影响的扩大而缩小。 2.为什么说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口语的发展,从两汉时期开始出现言文不一致的现象,汉魏以后差异越来越大,一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口头讲的是发展中的汉语,笔头上写的却是文言文。这种言文不一致,很不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 (一)白话文的兴起、推广和新的书面语的产生。到了晚唐五代,一种同口语直接联系的书面语“白话”逐渐兴起,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主要来源,开始了一步步发展到现代白话文的历史进程。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语录、宋元的话本以及宋金元的诸宫调和元曲、明清的章回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这些重要的白话文文学著作是用北方方言或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的。这些作品不仅在北方方言区流行,而且在非北方方言区也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 (二)北京话的传播和新的口语的产生。与此同时,北方方言的代表话北京话也逐步传播开来,逐步取得了在各方言区之间作为交际工具的地位。这种形成中的共同语,明清时代称为“官话”,到了清末,“官话”正名为“国语”。 (三)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促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到了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掀起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白话文运动”。文言文的地位终于被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白话文所取代,白话文在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著作的范围内取得了合法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开展的大众语运动正是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促使现代白话文走向成熟。 从1913年起,中国政府开始系统地审订“国音”,在全国推行“国语”,开展了“国语运动”。“国语运动”和“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这些拼音方案的推广,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这样,北方方言的代表话北京话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逐渐发展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 “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促使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头语不断靠拢,最终达成一致。新中国成立后,从语音、语汇、语法三个方面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现代汉语》教材上说:“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你对这句话是怎样了解的? 隶书产生于秦,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简俗字的基础上形成。秦代的隶书称秦隶,笔画少波势,尚存篆意,是当时民间日常使用的形体。到了汉代,字形有了发展,称汉隶,成为汉代通行的汉字形体。 隶书与篆书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改造了篆书的偏旁,打破了篆书的形体结构;字形转为扁平,笔画进一步简化;变婉曲、圆转的线条为平直、方折的笔画,并显出波势,后期的隶书还运用挑法。 汉字的演变从此进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向现行汉字形体的过渡,并为现行汉字的形体奠定了基础。因此,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4.从构造上看,汉字有没有它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举例说明你对汉字结构的认识。 (一)汉字从结构上看有它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所谓表层结构,就是指每一个汉字外部的构造方式。汉字都是由简单的笔画构成部件,单个部件或部件组合可以构成汉字,部件组合成汉字时可以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或内外结构等结合方式。由于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汉字的外部结构特征的分析得到的,所以叫做汉字的表层结构。 1

现代汉语(上)知识点提纲

现代汉语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汉语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 2.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普通话不光是现代汉民族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从结构上,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它可分三个方面: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二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事物的类别和事物之间的关系都靠语言来表明。三是人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4.现代汉语有两种形式 口语和书面语。 5.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 6.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7.方言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8.基础方言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9.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名称 汉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被称为“雅言”,从汉代起称为“通语”,明代改称为“官话”,到了现代辛亥革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则称为普通话。 10.“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为白话文最后在书面上取代文言文创造了条件;“国语运动”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言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11.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12.汉语方言的差异性 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语音的差异最大,词汇的差异次之,语法的差别最小。 12.七大方言区名称 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13.现代汉语语音方面特点 ①没有复辅音。②元音占优势。③音节整齐简洁。④有声调。 14.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特点 ①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②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③同音语素多。 15.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特点 ①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主要用语序和虚词。②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③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④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16. 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还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概说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语义的表达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有词句意义的声音才是语音。 1.语音三种属性 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2.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语音的高低,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 汉语音节里有几种声调、句子有几种语调的不同,主要是音高的高低升降形成的格式造成的。 3.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现代汉语上知识点总结

现代汉语上知识点总结 导读:1、古代中国人写诗歌都要求押韵。“韵”包括一个字音的主要元音和韵尾。凡是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就是同韵的字。把同韵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就叫押韵。 2、汉字字音有四声,这四声是:平、上、去、入。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不尽相同。 3、中国最早的字典是《尔雅》。《尔雅》的字是按意义分类的,全书共十九章。 4、中国按字的形体及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学的主要参考书。后代研究此书的人很多,最著名有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5、《方言》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作者是西汉的杨雄。全书将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共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 6、汉字由繁变简的四个主要途径:“代”、“换”、“省”、“承”。 7、汉语的书面形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取得了正式书面语资格。 8、中国的共同语,在中国大陆称“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三种称说,名称不同,实质相同。 9、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它包括字母表、

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五个部分。 10、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一般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要素。一个音节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最少一个。如zhuāng(庄);ā(阿)。 11、成语是一种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意义具有稳定性, 结构具有凝固性。大多数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如:废寝忘食、愚公移山、亡羊补牢、一干二净。 12、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惯用语的主要特征是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如:走后门、天晓得、巴不得、三七二十一。 13、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构成的,有完整意义和一定语调的句子叫复句,它所包含的单句叫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语序和关联词)来表示的。如: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咱们的计划。 14、按照分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型。联合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分不出主次。如: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电视。偏正复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构成的,正句是全句的主要意义所在,偏句 从种种关系上去说明、限制正句。如:风太大,所以比赛改期了。 15、在联合复句中,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常见的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四种。如: 阿里汉字不仅写得快,而且写得很工整。(递进关系) 这是卧

《现代汉语1》作业 (3)

现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姓名: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现代汉语作业3

一、例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小题2分) 1、音素:是语音中的最小的单位,依据音节里的发音动作来分析,一个动作构成一个音素。音素分为元音、辅音两大类。 2、熟语:是语音中长期习用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语汇中的特殊成员。 3、定位语素:是固定的语素叫定位语素。 4、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词。 3、基本词:是全民广泛使用,日常交际必不可少,意义最为明确的那部分词。 二、填空(20分,每空1分) 1、汇规范的原则是(普遍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明确性原则)。 2、语音看,现代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在书面上用一个(汉字)记录。 3、语素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例如“个”,从语音看是(单音节)语素,从(位置)看是非定位语素,从功能看是(成词)语素。 4、不能独立成词,只级用作构词材料的语素通常又叫做(非成语语素)。 5、从结构看,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包括(单音词)、(联绵词) (译音词)等类别。 6、、根据语素的特点,合成词可分两大类,例如“美化”是(附加式),“喜欢”是(组合 式)。 7、附加式全盛词根据定位语素的位置分两类,例如“老乡”是(附加式),“棍子”是(后 附式)。 8、简称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以双音节为主,二是大多为(事物名称)的简化。 9、基本词的(普遍性)特点是说基本词全民都使用,没有地域阶层的区别。 10、(译音词)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例如“沙发”、“咖啡”等等。 三、判断正误(20分,每小题2分) 1、语素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句子成分。(×) “充当句子成分”应为“构成词” 2、词和语素的本质区别在于词的语音形式不同于语素。(×) “词的语音形式不同于语素”应为“不同层级语言单位” 3、并不是所有基本词都具有能产性特点。(√) 4、“电”和“灯”都是词,所以“电灯”不是词。(×) “电灯”是词。 5、多音节词不一定就是合成词。(√) 6、一般而言,一个汉语语素就是一个音节,所以音节和语素是对应的。 (X ) “语素”和“音节”不一定对应。 7、单音节词就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语素”应为“音节” 8、合成词就是由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 “音节”应为“语素”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所属词性。 (1)教育要面向未来。() (2)这件事教育了我。() (3)话说得很明白。() (4)一席话使她明白了很多道理。() (5)他在教室。() (6)他在教室看书。() (7)他在修自行车。() (8)小李只是哭,问她什么都不说。() (9)这件事,他和我谈过。() (10)这件事,他和我都知道。() 参考答案:(1)名词(2)动词(3)形容词(4)动词 (5)动词(6)介词(7)副词(8)副词(9)介词 (10)连词 2.根据各种短语的结构类型特点,在后面的括号内填写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 (1)高喊口号() (2)老师和学生() (3)阳光灿烂() (4)里约奥运会() (5)共同奋斗() (6)伟大而质朴() (7)喜欢清静() (8)学得好() (9)高兴极了() (10)披衣起床() (11)马上回来() (12)今天星期一() [参考答案] 1动宾2并列3主谓4偏正5偏正6并列7动宾8补充9补充10连动11偏正12主谓 3.抽取下列句子的主干。 (1)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一系列新机制的保障下,迈上了新台阶。 答: (2)“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老师刘伶俐,患癌症被学校开除,法院判决未履行,几日前去世”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答: (3)在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首次组建的男女混编仪仗方队成为参阅部队中的亮点。 答: 参考答案:(1)开放迈台阶 (2)事件引发关注 (3)方队成为亮点 4.运用抽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检查下列句子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的毛病。 (1)湖南省气钨矿的蕴藏量是我国最丰富的地区。

《现代汉语1》作业(2)

《现代汉语1》作业(2)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现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姓名: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现代汉语作业2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10分,每小题2分) 1.多音多义字:一个汉字,有两种以上是不同读音,代表不同的音节,这样的汉字叫做多音节,多音节有两种情况: 2.一种多音字虽然有不同的读音,但字义完全一样,另一种多音字是多的,即读音不同,意义也不一样。 3.简化字:是指这样一些汉字,它们原来结构复杂,笔画多,后来在运用中,人们对它们进行了改造,简化,由此而产生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简化字就是指经过简化的汉字。 4.合体字:是以偏旁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 5.偏旁:绝大多部分的汉字,可以分析出两个以上的基本单位,这种构字的基本单位叫做偏旁。偏旁有笔画组成,是比笔画大的构字单位。 6.形声字:六书之一。"形"是指形符,或叫形旁,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声"是指声符,或叫声旁,其作用是标明字声母。 二.填空(20分,每小题1分) 1.文字是能指实际上就是(符号的存在或形式)。 2.汉字在语音上代表(音节),在意义上代表(语素)。 3.多因字“殷”在“殷红”中念( yan ),“角”在“角斗、角色”中念(jue ) 4.汉字的字体可分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四种,其中(篆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5.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四种。 6.汉字发展是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结构越来越简化。 7.“日、月、人、手、木”等从古代汉字构字方式看是(象形),从现代汉字构字方式看是(独体)。 8.根据作用,偏旁可以分为按类,例如:“妈”字中的“女”是(表义)。 9.从结构单位来分类,汉字“穿、唱、肥、座”属于(合体字)。 10.形旁和字义联系有多种情况,例如“海、洋、河、流、泪”是(意义相关,但读音不同的形声字)。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 1.现代汉语的基本笔画是在( B)阶段形成的。 A.篆书 B。隶书 C.草书 D。楷书 2.下列说法只有(A)是不正确的。 A.文字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内涵相同。 B.没有文字,不可能有书面语产生。 C.文字的最大作用是打破了有声语言的时空局限。 D.汉字是记录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3.下列说法,( B)不是汉字的特点。 A.汉字具有开放性特点 B. 汉字记录声音和意义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梳理二

第四课时现代汉语中的几种特殊单句 1.把字句 例如: ⑴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变感叹句是: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了啊! 第五课时单句与复句辨析 一、组合下列几个句子,给“复句”下定义。 ①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即分句组成。 ②分句之间意义紧密联系。 ③分句的结构相互独立。 ④分句之间有一定的的逻辑关系。 复句 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 【练一练】 一、下面句子属于单句的一项:() A.与其说是他天资比较聪明,还不如说是他学习刻苦勤奋。 B.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C.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D.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请指出下列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 1.我们去地里拔草。 2.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地里拔草。 3.虽然道路泥泞坎坷,但曙光就在前方。 4.我坚信,虽然道路泥泞坎坷,但曙光就在前方。 5.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 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 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 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6.这件事情大家都赞成。 7.他一坐下来就看书。

现代汉语作业二

现代汉语(一)作业(2) 一、填空题 1、现代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偏旁。 2、曾在不同时期做过汉字标准形体的有甲骨文、金文、篆书、 隶书、楷书、草书及行书等。 3、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一般说的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 4、五种基本笔画的顺序是横、竖、撇、点、折。 5、汉字标准化的“四定”是指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6、汉字的排列顺序有义序法、音序法、形序法三大类。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用“√”标出,错的用“Ⅹ”标出。) 1、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因此,绝大多数汉字看它的字形就能读出它的声音。(×) 3、象形字、指事字都是独体字,会意字、形声字都是合体字。(√) 4、形旁和声旁在方块汉字中的位置是完全固定的。(×) 5、“补、裹、依”三个字的形旁都是“衣”。(×) 6、简化汉字就是减少汉字的笔画。(×) 7、“区、匹、匠、医”等字的第二笔都是折笔。(×) 三、归类题 1、刃人川客休三江磊 答:象形字人、川;指事字刃、三;会意字休、磊;形声字江、客。 2、把部位相同的字归为一类: 迷刚字固群匣思甸 答:左右结构刚、群;上下结构字、思;内外结构迷、固、匣、甸。 3、把形旁和声旁组合方式相同的形声字归为一类: 草爬阔闷切盒娩战裳府辨零 答:左形右声爬、娩;右形左声切、战;上形下声草、零;下形上声盒、裳;外形内声阔、府;内形外声闷、辨。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答:汉字和拼音文字各有特点。汉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拼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看,汉字纪录的是最小的意义单位,字母纪录的主要是语言中的音位。从文字本身的构造看,汉字体系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又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拼音文字体系则是由表音的字母组成的。 汉字所纪录的既然是汉语中最小的意义单位,那么意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就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如“一、医、衣、”“高、糕、羔”等等。有少数汉字没有意义,如“玻、璃、葡、萄、蜻、蜓”等,不过这样的字数很少,并不反映汉字的本质。每个最小的意义单位都有它的读音,用汉字来纪录这样的意义单位,意义单位的读音也就成了汉字的读音。拼音文字的字母只有形和音,没有意义;汉字不但有形和音,而且有意义,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根据这个特点,可以把汉字看成是表意文字。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 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静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二、虚词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语气、频率等。

自考现代汉语2017年-课后思考题答案

自考现代汉语复习 ———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课后思考题 1.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你所在的地方属于哪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那些 明显的特点。 答:十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晋语 方言、平话方言。 北方方言区 2.说明文言与白话、口语与书面语、方言与共同语之间的关系。 答:(1)文言与白话的关系: 文言和白话都指书面语,两者是相对而言的。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它最 初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当它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种书面语言的传统以后,就不再跟着口语一起变化,久而久之,就逐渐和口语脱节,最后变成了一种不仅读出来听不懂,而且不经过专门学习连看也看不懂的书面语言。文言在语法和词汇方面与口语有较大差别。 白话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它的产生是由于文言与口语完全分家,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人民群众中间就逐渐产生了与口语直接联系的这种新的书面语言。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语法和词汇方面与口语比较一致。白话和文言虽然也相互影响,但基本上是分道扬镳,各有各的应用范围。但长期以来,白话文著作一直被看作是“俗”文学,在书面语言在始终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的资格。 (2)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①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语体。书面语表诸文字的记述,口语通过口头发音而传播。两者的载体 是不同的,前者是文字,后者是语音。两者的主要不同,还在于语体。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因而常用短句。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口语常呈现为当面交谈,有特定的语境存托,又有身手势态和语音变化的帮助。从而具有较多的辅助性信息作为支持。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但具有与口语不同的语体风格。书面语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因而长句较多。这种风格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书面语缺少不同语境下当面会话所具备的种种辅助信息,不得不要求语句自身得以规范化,标准化,进而成为文学语言,即标准语的基础。 ②口语一发即逝,不可能流传久远。为了克服它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一定限制,人们创造出文字来 记录语言。从而在诉诸听觉的口语之外,又产生了诉诸视觉的书面语。就这个意义说,口语先于书面语,后者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 ③书面语与口语相互影响。书面语的成分不断进入口语,从而使口语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口语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口语的成分也不断被吸收进书面语不断丰富书面语,促使它不断更新,完善,使之富于活力,更能适应交际的新需求。一旦书面语严重与口语不相适应,社会就会提出改革陈旧的书面语的要求。五四前后所掀起的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就是因为文言这种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已不利于社会变革下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 (3)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值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一个民族语言的共同语, 则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对于各地方言来说,规范化的共同语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它比任何方言都富有表现力。共同语形成后,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它的词语经常传播并渗透到各方言中去。规范化的共同语,往往促使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起一种制约的作用。与此同时,共同语也要从方言中吸收种种语言成分,以丰富和发展自己。

现代汉语知识梳理-语法篇

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语法概念:①语法规律,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②指语法学(知识或理论),即语法学者对客观语法实施的说明,有主观性。 词类 词法构词法 语法学研究:构形法 句法成分 句法句法结构 句子分类 语法的性质:抽象性、稳固性、民族性、递归性 汉语语法的特点:汉语缺少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和词类标志。因此现代汉语语法呈现出一系列分析性语言(与综合性语言相对)的特点: ①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②词法结构和句法结构基本一致; ③词的多功能性(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④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语法单位: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短语(由词组成的、没有语调的语言单位,是组织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句子 (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法成分: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主谓:陈述关系。主语:被陈述的对象。谓语:陈述主语。 动宾:动语:表动作行为,是支配、涉及后面的宾语的成分。宾语:表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涉及的对象。 偏正:定语: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中补: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形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层次分析法 第二节词类 一、词类划分依据

词类: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分类依据:语法功能(主要):实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位。 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能否充当、充当什么) 词与词或短语的组合能力(实词与实词、虚词依附实词或短语) 形态:构形形态、构词形态。 意义: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二、实词 概念: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一)名词 种类:①专有名词;②普通名词;③时间名词;④处所名词;⑤方位名词 语法特征:①经常放在动词前后分别作主语和宾语。 ②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名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 ③一般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⑤经常用在介词后头,组成介词短语。 ⑥名词单复数同形。 (二)动词 种类:①动作动词;②心理活动动词;③存在、变化、消失动词;④判断动词;⑤能愿动词;⑥趋向动词;⑦形式动词 语法特征:①多数能作动语带宾语,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 ②能够受副词“不”修饰,只有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在前加 程度副词。 ③能构成“∨不∨”式并带宾语表示提问。 ④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⑤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短促动作的动量小或时量短或尝试、轻松等意义。 特殊动词:①判断动词“是”:表事物等于或属于什么;表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事物的存在; 让步转折。 ②能愿动词(助动词):用在动词语、形容词语前表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 观意愿,有评议作用。不能用在名词前,不能重叠、不能带“着了过”。 ③趋向动词:表移动的趋向。可单独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 后表趋向,作趋向补语。 (三)形容词 种类:①性质形容词;②状态形容词 语法特征:①常作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少数性质形容词能直接修饰动词,做状语。部分形容词也能作补语。

2010级师范班现代汉语上作业

《现代汉语》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是()。 A.华北方言语音 B.北京语音 C.普通话语音 D.专家拟订的语音 2.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方言是()。 A.客家方言 B.粤方言 C.闽方言 D.赣方言 3.吴方言的代表方言是( )。 A.杭州话 B.南京话 C.镇江话 D.苏州话 4.湘方言的代表话是( )。 A.常德话 B.韶山话 C.长沙话 D.衡山话 5.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别有大有小,总的说,差异最大的是( ) 。 A.语音 B.词汇 C.语法 D.修辞 6.民族共同语是在( ) 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A.一种 B.七种 C.三种 D.两种 7.梅州话是()方言的代表话。 A.粤 B.闽 C.客家 D.潮州 8.狭义的“现代汉语”指的是()。 A.北方话 B.普通话 C.汉语方言 D.北京话 9.闽东方言的代表话是()。 A.福州话 B.厦门话 C.漳州话 D.泉州话 10.赣方言的代表话是()。 A.赣州话 B.抚州话 C.九江话 D.南昌话 二、多项选择题 1、北方话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主要原因是(BDE ) A、北方话听起来有力 B、说北方话的人口众多 C、北方话听起来差不多 D、古代的朝代基本上在北方建都 E、明、清的白话文作品扩大了北方话的影响 2、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 A、普通话 B、现代汉语方言 C、蒙古语 D、满语 E、域外汉语 3、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 A、全民性 B、地区性 C、任意性 D、复杂性 E、线条性 4、以下术语中,作为共同语的称呼的是() A、雅言 B、通语 C、官话 D、国语 E、普通话 5、下面的语言中,属于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法语 B、俄语 C、西班牙语 D、汉语 E、阿拉伯语 三、思考题(非必做题) 1、简述“现代汉语”的含义。 2、一种方言要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要具备哪些条件? 3、怎样理解汉民族共同语的定义? 4、怎样理解语言的三个特性? 5、简述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及其代表话。

现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㈠什么是现代汉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的语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㈡七大主要方言及代表 1.北方方言 2.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 3.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 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 5.客家方言,以呢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6.闽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7.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 ㈢现代汉语中,语音和词汇的特点 语音: 1.没有复辅音 2.元音占优势 3.有声调。

词汇: 1.汉语词形较短 2.新词的构成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 3.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 【第二章】 ◆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音成分的外部形式,即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音和其他声音有何异同 异:只有有词句意义的声音才是语音,像笑声,呻吟声都不是语音 同:产生于物体的颤动,具有物理、生理、社会三种属性,而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根本』属性 ◆语音的三大属性 1.物理属性。语音和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2.生理属性。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发生器官可分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咽腔、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 3.社会属性。 ◆语音单位

1.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分为辅音和元音两类。辅音又叫子音,如b、p、m、 f、d、k、zh、s等,元音又叫母音,如a、o、e、i、u等。发辅音气流受阻,发元音时气流不受阻。 2.音节(详见P73表) 音节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音节由音素构成,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通常情况下,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韵腹是音节中主要元音,韵腹前的元音就是韵头(如 a 、o、e、é、i、u、ü、er、-i),反之韵腹后即韵尾(如高元音i、u,鼻辅音n、ng)。 ◆声调,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声调符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ā、á、ǎ、à ◆声母 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以发音部位作重点,详见P29表) 按发音部分,普通话声母可为七类:1.双唇音(b、m、p) 2.唇齿音(f) 3.舌尖前音(z、c、s) 4.舌尖后音(zh、ch、sh、r) 5.舌尖中音(d、t、n、l) 6.舌面前音(j、q、x)

《现代汉语》基本知识点概述

《现代汉语》基本知识点概述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简要介绍现代汉语概况,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任务,介绍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概况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有所了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语的性质:结构上——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功能上——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阶级性。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共同语和方言 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共同语的形成基础和条件。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含义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三、现代汉语方言 (一)方言的成因 (二)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三)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划分

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一)语音方面: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 (二)词汇方面: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双音节词占优势。 (三)语法方面: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词的多功能性;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 现代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第二节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一、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主要任务是:“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定各项有关标准;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 二、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 三、大力推广普通话 第二章语音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整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整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及应用 第一单元 词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名词的分类: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动词的分类: 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 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二】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形容词的分类: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叫做代词。 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大家、人家、你、我、他们、我们、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怎样、哪、哪里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三】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例:一、二、千、万、亿、第一、初五、三分之一、九成、三倍、十倍 量词: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个、位、尺、只、条、批、群、套、双、副、丈、尺、亩 (2)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 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然否等的词。 副词的分类: 1.时间(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已经、正在、将要、马上、顿时、忽然、一时、终于、常常、 再三、向来、始终、永远、一旦、暂时、渐渐、赶紧、恰巧、仍旧、曾、才、将、就、再 2.范围:都、全、总、只、仅、全部、总共、统统、只好、仅仅 3.程度:很、最、太、更、还、非常、十分、格外、稍 4.然否:必、必定、一定、不、没有、未必、也许、或许、大概、大约 5.语气:可、偏偏、索性、简直、原来、反正、居然、难道、究竟 6.关联:又、也、再、还、才 【四】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表时间:在于自自从从当由趁随着到 表处所:从打朝向在沿着顺着 表排除:除除了 表对象、范围:对于和跟同与替将把关于被 表方式、手段:按照依依照根据以凭本着用 表目的、原因:为为了为着因由 【五】连词:能够把两个词或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连词的分类: 1.并列:和、跟、同、及、与、并、并且、而、不是……而是……、既……又…… 2.递进:并、并且、而且、况且、不但……而且……、尚且……何况……、与其……不如…… 3.选择:或、或者、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是……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