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滁州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滁州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滁州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滁州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滁州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七、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9)

八、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

图表目录

表1: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

表2: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

表4: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表 (3)

表5: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

表6: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

表7: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5)

表8: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

表9: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6表10: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7)

表11: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7)

表12: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7)

表13: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8)

表14: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

表15: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9)

表16: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

表17: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

上年增长%) (10)

滁州市城市调研报告

一、城市概况 (2) 二、滁州市宏观经济指标 (3) 三、滁州市区房地产市场分析 (6) (一)滁州市区房地产市场版块划分 (6) (二)滁州市商品房市场成交数据 (7) (三)滁州08-12年房地产供需匹配指标 (9) (四)滁州市区典型楼盘分析 (10) 四、滁州土地市场分析 (12) (一)滁州市区历年土地成交年度数据分析 (12) (二)滁州市区品牌房企拿地明细分析 (12) 五、滁州城市发展基调分析 (14) (一)滁州城市规划发展方向 (14) (二)滁州市产业结构及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15) (三)滁州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概述 (16) 六、滁州城市进入策略总结 (17) (一)城市特点 (17) (二)结论 (17) (三)建议 (18)

一、城市概况 图1 滁州市行政区划图 滁州市为安徽省16个省辖地级市之一,位于皖东江淮之间,与南京市山水相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全市土地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452.9万,常住人口394.5万。 滁州市现辖琅琊、南谯2区、天长、明光2市以及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县。 滁州市距离安徽省会合肥市距离约为140公里,距离江苏省会南京市距离约为85公里。

二、滁州市宏观经济指标 图2 滁州市2008-2012年GDP对比图 2008-2012年5年期间,滁州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幅度均在10%以上,2012年,滁州市GDP为971亿元,在安徽所有地级市当中位列第五,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21482元。 图3 滁州市2008-2012年人口对比图 从图3可以得出,滁州市近5年户籍人口变化幅度很小,而与大多数安徽其他地级市情况类似,由于本地人口外溢,常住人口较户籍人口有一定缺口,以2012年为例,滁州市当年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了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86万,城市化率为45.1%,城市化率在安徽地级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修改)方案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 年月日—月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 方案简介 一、修改背景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二、修改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内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 .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 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合青高铁。合肥与青岛两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在滁州市域范围内途经定远、明光,设定远站和明光高铁站。

滁州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解读

滁州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解读纵深推进“三大战略”,奋力实现“双超”目标,是市委、市政府为实现滁州跨越式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大滁城”建设的快速启动,给滁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需要更好地组合。2008年11月,省政府批准了我市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新版《滁州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了滁州中心城区为“三大片区、六个组团和一个风景区”构成的开放型、生态化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城南新区作为三大片区之一,是滁州市的行政、商务、文化及体育中心。随着行政中心的建设,城南新区的开发条件日趋成熟。为进一步形成滁州市“山、水、城”的空间结构特色,营造具有文化底蕴、功能有机、环境宜人、交通便捷的城市新区形象,市政府委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对城南新区进行整体的空间环境概念性设计。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是在滁州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以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针对新区的三维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等进行的城市设计。概念性规划强调中心区内职能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高和完善,发挥新区对于城市功能的统领与服务作用,充分提升新区的土地价值,使新区在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通过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强化中心的积聚作用,延续和构建城市发展轴线,并注重与老城区的衔接。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范围:西起丰乐大道,东至金陵路,南至醉翁路,北至龙蟠河(撇洪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8.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人。 根据城南新区的功能定位,规划将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安排在用地核心区,服务全市。以行政中心为城市核心,核心区外围根据用地性质布置商业、居住等功能,用地周边有机设置绿带,形成环状围绕,以水系、绿地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城市景观要素将核心区、居住区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核三线、田字廊道、绿带环绕、两轴统率全局”的形态。 一核是指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 1)行政中心:位于东西向主干道同乐路和龙蟠大道之间,南北向主干道南谯路和中都大道之间,是市级行政办公所在地。在行政中心附近还安排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设施。 2)体育公园:位于行政中心的北侧,花亭路和同乐路之间,与新区北侧的龙蟠河公园有机结合。体育中心可承办省级运动会和国家级单项赛事。 3)商业中心:位于行政中心的南侧,南谯路和中都大道之间,与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共同构成新区核心。主要功能有购物、休闲、娱乐、宾馆酒店、商务办公等。

2019-2020年整理滁州城总体计划—汇编

.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预测滁州市2010年总人口455万人,2020年480万人。 城镇化水平预测:2010年,44%;2020年,60%。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空间结构:未来滁州将形成“一区三轴”的扇形空间模式 一区:一个城镇密集区,也是一个大核心。由滁城、来安、全椒、乌衣组成的大滁城地域。 三轴:滁、来、全、天发展轴,滁、乌、明、凤发展轴,滁、定发展轴。 发展轴:“两主一副” 主轴:滁、来、全、天发展轴,滁、乌、明、凤发展轴 副轴:滁、定发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滁州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滁州中心城市——滁城,发展为95 万人口的大城市。第二级为天长、明光、全椒、定远、来安、凤阳、南谯(乌衣)等各县域中心城区7个,人口规模达到15~30万人。第三级为一些现状规模较大或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其规模级分为5~10万的炉桥、铜城、古河、汊河。2~5万的半塔、武店、二郎口、藕塘、汊涧、张桥、秦栏、张八岭、管店、沙河两个等级,共14个。第四级是2万人以下的其他建制镇,共36个。 二、大滁城地域城镇发展规划 (一)大滁城地域构成 大滁城地域由滁州市琅琊、南谯二区和来安、全椒两县构成,总面积为4472平方公里。在大滁城地域统一规划,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打造城镇密集区,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大滁城地域城镇空间结构 以滁城为主中心,全椒、来安、乌衣为副中心,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路为交通联络线,在规划期内,形成“一主三副多点”的空间结构。 一主:以滁城为主中心; 三副:来安、全椒、乌衣为副中心; 多点:在滁州市区及来安、全椒县域,分布众多小城镇。 (三)发展规模 近期规划2010年城市总人口87万人(滁城55万人、来安12万人、全椒15万人、乌衣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8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总人口157万人(滁城95万人、来安22万人、全椒25万人、乌衣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7平方公里。 三、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一)城市规划区 本次滁州城市总体规划将琅琊区、南谯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划定为城市规划区。

滁州市1号令--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退让 第六章建筑高度 第七章绿地 第八章建筑停车及地下空间 第九章建筑景观 第十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设工程配建机动车位设置标准 附录:名词解释 —1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有关法规、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滁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建筑、个人自建房除外)。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实施均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三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R—居住用地; (二)C—公共设施用地; (三)M—工业用地; (四)W—仓储用地; (五)T—对外交通用地; (六)S—道路广场用地; (七)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八)G—绿地(公共绿地、公园绿地); (九)D—特殊用地。 第四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居民居住生活聚居地用地(商品住宅开发、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设用地等)。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R01)、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和公共绿地(R04)。 (一)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高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的用地; (三)三类居住用地(R3),指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与其它用地有交叉的用地。 第五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级及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小区级、组团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2 —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预测滁州市2010年总人口455万人,2020年480万人。 城镇化水平预测:2010年,44%;2020年,60%。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空间结构:未来滁州将形成“一区三轴”的扇形空间模式 一区:一个城镇密集区,也是一个大核心。由滁城、来安、全椒、乌衣组成的大滁城地域。 三轴:滁、来、全、天发展轴,滁、乌、明、凤发展轴,滁、定发展轴。 发展轴:“两主一副” 主轴:滁、来、全、天发展轴,滁、乌、明、凤发展轴 副轴:滁、定发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滁州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滁州中心城市——滁城,发展为95 万人口的大城市。第二级为天长、明光、全椒、定远、来安、凤阳、南谯(乌衣)等各县域中心城区7个,人口规模达到15~30万人。第三级为一些现状规模较大或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其规模级分为5~10万的炉桥、铜城、古河、汊河。2~5万的半塔、武店、二郎口、藕塘、汊涧、张桥、秦栏、张八岭、管店、沙河两个等级,共14个。第四级是2万人以下的其他建制镇,共36个。 二、大滁城地域城镇发展规划 (一)大滁城地域构成 大滁城地域由滁州市琅琊、南谯二区和来安、全椒两县构成,总面积为4472平方公里。在大滁城地域统一规划,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打造城镇密集区,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大滁城地域城镇空间结构 以滁城为主中心,全椒、来安、乌衣为副中心,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路为交通联络线,在规划期内,形成“一主三副多点”的空间结构。 一主:以滁城为主中心; 三副:来安、全椒、乌衣为副中心; 多点:在滁州市区及来安、全椒县域,分布众多小城镇。 (三)发展规模 近期规划2010年城市总人口87万人(滁城55万人、来安12万人、全椒15万人、乌衣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8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总人口157万人(滁城95万人、来安22万人、全椒25万人、乌衣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7平方公里。 三、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一)城市规划区 本次滁州城市总体规划将琅琊区、南谯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划定为城市规划区。规划区面积1404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 滁城城市性质为:皖东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新兴旅游城市。 (三)城市规模 2010年城市规划总人口55万人,建设用地在55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城市规划总人口9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9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四)城市总体布局 1、滁城总体布局结构:规划滁城为三大片区六个组团和一个风景区构成的开放型、生态化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三大片区是滁西、滁东、滁南,片区之间由铁路、河流、生态绿地分隔,并由环路和城市快速道路相连;六个组团是老城区组团、城西组团、城南组团、高速铁路站前组团、城东组团、城北组团;一个风景区是琅琊山风景区。六个组团的功能如下: 老城区组团:铁路以西、明光路以北划为老城区,是一个特别的城市组团。对于老城来说,主要是疏解中小学校,市级办公和大型的商业设施。规划疏通环城水系,保护老城的道路网格局。老城中主要

滁州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滁州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 第二节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滁州市建设项目规划服务指南

滁州市建设项目规划 服务指南 滁州市城乡规划局 目录 第一章规划审批项目分类、办理时限及审批依据 (3) 第二章规划审批受理的范围 (5) 第三章申请规划审批的一般办理流程、条件、所需材料 (6) 第一节申请规划审批的一般办理流程 (6) 第二节申请规划审批的条件 (6) 第三节申请规划审批所需提交的材料 (7) 第四章各类申请表表样 (12) 第五章规划窗口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及流程图 (24) 第一章规划审批分类、办理时限及审批依据 一、规划审批分类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规划设计条件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修建性详规及建筑设计方案报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

二、规划审批办理时限 (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根据《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法定工作日为30日。 自咨询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咨询回复(承诺时限5个工作日),自正式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发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承诺时限2个工作日)。(二)规划设计条件书 自咨询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咨询回复(承诺时限7个工作日),自正式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发放《规划设计条件书》(承诺时限5个工作日)。 (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根据《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法定工作日为30日。 1、非工业类: 自咨询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咨询回复(承诺时限5个工作日),自正式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承诺时限5个工作日)。 2、工业类 自咨询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咨询回复(承诺时限3个工作日),自正式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承诺时限3个工作日)。(四)修建性详规及建筑设计方案报审 1、非工业类: 自咨询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咨询回复(承诺时限10个工作日),自正式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批准方案(承诺时限7个工作日)。 2、工业类 自咨询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咨询回复(承诺时限5个工作日),自正式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批准方案(承诺时限5个工作日)。 (五)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根据《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法定工作日为30日。 1、非工业类: 自咨询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咨询回复(承诺时限5个工作日),自正式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承诺时限5个工作日)。 2、工业类 自咨询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咨询回复(承诺时限3个工作日),自正式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承诺时限3个工作日)。(六)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

滁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滁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征求意见稿) 2016年12月

第一章总则 编制目的: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开发,规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编制与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滁州市实际,制定《滁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以下简称控规通则”。 适用范围: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及各项工程建设应遵守本通则。临时建设、个人自建房除外。 控规体系:滁州市控规由控规通则”和地块图则”组成。 控规通则”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和建设开发的通用性规划管理规定。 地块图则”是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具体地块的建设开发提出控制性指标和要求。主要内容有:地块用地性质、容积率、绿地率及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交通停车等。 开发管理:国有土地的使用和建设开发应按政府审批的“地块图则”相关要求进行规划管控,尚未审批“地块图则”的区域,则按“控规通则”相关要求进行规划管控。 实施管理:为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本通则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现实需求,依法定程序进行动态修订。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定期对本通则施行情况进行评估,原则上为每两年一次,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可对相应条款进行修订。 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应使用同一的城市坐标、高程系统和同一技术标准的基础测绘资料。 第二章建设用地

用地分类 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用地划分为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表城乡用地分类表

表城市建设用地分类表

滁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介

滁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介 当前,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认识水准的提高,我国由上至下、从决策者到普通居民环境意识逐步加强, 加之“园林城市”的评选、政府绿化建设资金的提高,城市的园林绿化事业蒸蒸日上,追求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高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它是滁州市城市绿地建设的依据和保证,并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及历届政府的努力,滁城近几年的绿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建城区范围内各类绿地的绿化档次和品位不断地提升,城市绿化状况有了质的飞跃。据统计,到2007年底,建城区绿地总面积1299.6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为323.96公顷,生产绿地面积3.65公顷,防护绿地面积221.15公顷,附属绿地面积750.84公顷,绿地率28.50%,绿化覆盖率31.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7.28平方米。但城市绿地建设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如: (1)公园绿地建设的数量少,分布不均衡,特色不明显,与城市性质、地域历史文化结合不够,精品工程不多。 (2)新建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结构简单,乔灌草比例不恰当,乡土树种开发利用不够,造成生态上的不科学性和养护管理费增高。 (3)部分城市广场硬质铺地太多,绿地量太少。 (4)园林科学研究和生产绿地规模及发展不能适应城市绿化建设,植物新种类的引种培育及试验维护作用缺乏。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方面需加大力度,以提高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5)城市防护绿地系统不连续,不成规模,且树种单一,防护功能很难充分发挥。 (6)城市周边风景区及风景林地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 (7)城市建成区绿地整体功能的不完善。 另外近几年来,国内部分城市,如深圳、南京、合肥等城市正在争创国家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安徽省内芜湖市、池州市、巢湖市、宣城市、六安市等地级市也在积极创建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部分县级市如凤台县已荣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宁国市已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这对滁州市的城市绿地建设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 滁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遵循坚持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综合效益,以人为本,均匀合理,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可操作性和坚持生物多样性等为原则,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从周边大的生态环境的建设出发,统筹规划城市各类绿地,合理构建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将城市的自然、人文、社会景观资源与创造良好的绿地环境结合起来,创造“山、水、城、林、人”和谐共生的理想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期限为: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为: 近期(2010年): 充分利用城市山水的自然优势和特点,在现有绿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城市各类绿地的建设,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面貌,使城市绿地系统初具规模,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市。 中期(2015年): 在实现近期目标的基础上,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契机,促进城市绿地建设跨越式大发展,城市山水特色和人居环境得到更好突显。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修改)方案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 年月日—月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联系: 电子:

《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 案简介 一、修改背景 《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二、修改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 .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 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合青高铁。与两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在市域围途经定远、明光,设定远站和明光高铁站。

滁州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滁州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滁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滁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滁州市高层建筑日照分析实施细则

滁州市高层建筑日照分析实施细则 时间:2010-9-28 11:32:00 | 浏览:100 第一条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设计单位在编制规划方案和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间距、日照等标准。 第三条有日照标准要求的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并综合考虑通风、采光、抗震、消防等因素确定。 第四条受遮挡建筑为违法建设、临时建设,其日照(间距)不予考虑;规划确定改造区域内的现状建筑物,其日照(间距)可不予考虑。 第五条有日照标准要求的建筑应确定一面作为主朝向,其他朝向为次要朝向,次要朝向可不考虑其日照要求。在不影响相邻单位合法权益的情况下,才可增加另一主朝向。主朝向的采光窗所在的墙面为日照计算墙面。 有日照标准要求的建筑不宜东西向布置。 第六条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且受遮挡建筑有日照要求时,应对受遮挡的建筑进行日照分析,并应结合《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确定建筑间距。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见附录一,日照分析成果要求及审查要点见附录二。

第七条拟建建筑日照分析范围内少数现状住户日照标准低于规定要求时,建设单位可以采用补偿或置换的方式与受影响住户达成协议,并作为规划部门审批方案的前置条件。 拟建建筑少数户型日照标准低于规定要求时,建设单位在销售(或分配)时需与住户事先说明,并在合同(协议)中明确,否则建设单位需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第八条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应当对提供的日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相关法律责任。 第九条本实施细则解释权属滁州市城乡规划局。 附录一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 一、日照分析是指:建设单位为了确定对拟建高层建筑和对相邻建筑可能产生日照影响而委托设计单位对拟建高层建筑进行日照分析,编制《日照分析报告》。《日照分析报告》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高层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规划设计方案调整导致建筑位置、外轮廓、户型、窗户等改变的,应随调整方案重新报送《日照分析报告》。 二、《日照分析报告》应当由具备规划设计或建筑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日照分析应当采用通过建设部鉴定的日照

滁州发展和规模城镇区划

滁州市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规模预测及 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设想 一、滁州市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1、历版总规城市性质: 1.1、《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城市性质:滁州市是皖东经济中心,以机械、电子、轻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新兴工贸及旅游城市。 1.2、《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性质:以工业、商贸、旅游为主的皖东中心城市。 1.3、《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城市性质:皖东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生态旅游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滁州市行政、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明宋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和专业性商贸基地。 二、上位规划对滁州市要求及定位 2.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滁州大力推进与南京一体化发展,重点承接发展化工、机械、家电、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重要的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 2.2、《安徽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草案) 功能定位:全省承东启西的重要先导区,沿江城市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以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形成全

国重要的家电、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加快“大滁城”建设,成为连接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地区性中心城市。 三、修编中的《滁州市总体规划(2012-2030)》对滁州市的定位: 连接合芜宁都市圈的皖东新型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连接合芜宁都市圈的皖东新型中心城市: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的发展腹地迅速扩大,与南京都市圈出现互融趋势,未来合芜宁地区将是长三角城镇群北翼重要的国际功能承载区域,滁州市作为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和“第一站”,是连接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皖东第一站)、良好的区域交通条件(高铁、高速、轻轨)、自然文化生态条件(明文化、琅琊山、小岗村等)以及重要的产业发展机遇(皖江示范区建设、炉桥盐化工基地建设、苏滁产业园建设),正在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产业园、与南京同城化的城市新家园、吸引东部的魅力后花园,将积极引领此区域的发展,因此本次规划将滁州定位为连接合芜宁都市圈的皖东新型中心城市。 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滁州市已形成家电信息、硅(玻璃)、盐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产业分工和区域合作。正在以炉桥盐化工基地(安徽省861一号工程)建设为基础,以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安徽与新加坡首次全面合作,滁州投资规模最大的招商项目)和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将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

滁州市建筑间距、建筑退让技术规定(试行)

滁州市建筑间距、建筑退让技术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及有关法规、规范,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滁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建筑、个人自建房除外)。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实施均应符合本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符合本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消防、卫生、环保、人防、工程管线等专业规范和建筑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章建筑间距 第四条住宅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确定。受遮挡的住宅的居室应满足大寒日满窗有效日照不少于3小时(A类地区改建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1小时) 第五条遮挡建筑为多、低层建筑的,应采用日照间距系数计算建筑间距且按最不利点确定,并同时满足日照分析。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的,应采用日照分析计算建筑间距,并结合本章相关规定确定建筑间距 第六条多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南北向…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A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5倍;B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3倍。且不应小于15米。 2、东西向…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

度),下同?A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25倍;B 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3倍。且不应小于15米。 (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3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 1、南北向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且不应小于13米; 2、东西向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且不应小于10米;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两幢建筑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建筑间距控制。 2、当两幢建筑夹角大于60°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 第七条高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南北向(东西向)的A类地区间距不应小于26米,B类地区间距不应小于32米,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正向重叠长度为30米(含30米)以内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5倍; 正向重叠长度为30-40米(含40米)以内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 正向重叠长度大于40米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 (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 南北向(东西向)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4倍;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两幢建筑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建筑间距控制。

规工字〔2014〕43号关于印发滁州市经营性用地开发项目容积率计算规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滁州市经营性用地开发项目容积率计算规 则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各房地产开发企业: 为规范和统一滁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开 发项目容积率(以下简称容积率)的计算与核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及《关于促进滁城住房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暂行规定》(滁房字〔2014〕11号)要求,制定《滁州市经营性用地开发项目容积率计算规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滁州市经营性用地开发项目容积率计算规则》(试行)(规工字〔2012〕52号)同时废止。 附件:滁州市经营性用地开发项目容积率计算规则 滁州市城乡规划局

2014年1月20日 滁州市经营性用地开发项目容积率计算 规则 一、为规范和统一滁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开发项目容积率(以下简称容积率)的计算与核定标准,特制订本规则。 二、涉及容积率的建筑面积计算,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执行。 三、地下室不计入容积率,半地下室计入容积率。 四、建筑外墙装饰、保温层不计入容积率。 五、无偿移交政府或业主的非营利性用房不计入容积率,包括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中学、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公厕、供配电、给排水、热力、环卫、煤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用房。 六、住宅建筑面积除阳台及入户花园外,如户内设备房等均全面积计入容积率。

七、住宅阳台不论是否封闭,均按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容积率,入户花园按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容积率,阳台及入户花园投影面积不得超过住宅户内投影建筑面积(含阳台及入户花园)的25%,超出部分按全面积计入容积率。 底板标高与阳台或室内地坪高差小于30厘米的有顶盖平台(如装饰性阳台、花台、设备平台等,以及可通过改造增加建筑面积的构件)均视同阳台,按其结构底板投影面积一半计入容积率。顶盖与平台间高度超过标准层高度的,每超出标准楼层一倍高度,增加一层面积计入容积率。 八、建筑底层非营利性的架空层,作为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交通通道的不计入容积率;作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的计入容积率。 九、住宅层高超过4.3米,办公层高超过4.8米,普通商业层高超过5米按投影面积的两倍计入容积率,高度每增加2.2米按增加一层计入容积率。 商业、办公建筑的门厅、大厅、回廊、走廊等公共部分,影院、剧院等公共建筑,无内部分隔的大型商业建筑,层高不受本项前款规定限制。 十、建筑核心筒按照建筑自然层计算面积并根据该层建筑功能分摊建筑面积。 十一、鼓励建设超高层建筑,单体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其100米以上的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容积率。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文本 图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滁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2004年10月

项目名称: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委托方(甲方): 滁州市人民政府 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0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 总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4年10月日

前言 经安徽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修编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2年8月,受滁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任务。 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由中国城市规划院与滁州市城乡规划院合作完成,滁州市规划院具体承担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 2002年9月,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项目组成员在滁州市规划局和滁州市城乡规划院的大力协助下,进行了深入的现场勘察和广泛的基础资料调研工作。项目组走访调查了市域所辖的四县二市二区。在调研期间,市委市政府召开滁州市城市规划动员会,项目组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主要职能部分领导汇报了对滁州市城市规划的初步认识,听取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项目组工作的意见和指导。 2002年10月25日项目组向中规院领导进行了初步方案汇报。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项目组确定了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3个初步方案。 2002年11月18~20日,项目组向滁州市政府有关领导、规划局分别进行汇报、交流,对规划初步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讨论。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规划纲要编制。2003年1月9~14日,规划组向中规院主管总工进行纲要汇报,对项目组前期的规划研究及规划内容进行了审议,同时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后,形成规划纲要成果。 2003年4月8~9日在滁州市召开了总体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认为纲要符合编制的技术要求,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纲要审查会以后,工作进入正草图和成果编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发生的几件大事(波及全国的非典疫情、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以及京沪高速铁路数次改线)影响了规划的进度,也使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项目组重新审视了规划的一些技术细节,规划成果和纲要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动,更趋于科学合理实用。 2004年9月,安徽省建设厅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和省内外专家对滁州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专家评审,认为规划成果基本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经修改完善后可按法定程序上报审批。 根据纪要的要求,规划组对成果进行了认真全面的修改和完善。 回顾整个工作过程,规划组对滁州市对规划的极度重视和全力配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双方的共同努力是提高规划成果质量的基本保证。祝愿滁州市的明天更美好。

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

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 总体规划(2019-2025年)编制招标方案 一、项目背景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作为现代战略新兴技术集中应用的载体,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城市运行的新模式、城市管理的新方式和城市建设的新机制,已成为国内外各城市抢占未来发展新高地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在《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份系统性文件,文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总体规划,根据城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信息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健康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组织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6]2476号)。围

绕新形势研究制定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是滁州市积极贯彻国家战略部署,落实全国全省网信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新滁州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支撑。 二、项目需求 (一)服务内容要求 结合国家和安徽省关于新型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围绕滁州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提质增效的现实需求,编制《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5年)》,作为全市智慧城市统筹推进建设的蓝图。 《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5年)》应体现城市特色,务求建设实效,主动融入南京智慧江北新区规划,推动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着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滁州市城市发展和产业的融合创新。在深入调研滁州市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城市特色、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的基础上,分析滁州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优势、机遇、不足、问题等,研究并提出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思路架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相关保障机制,编制形成《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5年)》,清晰描绘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愿景和规划蓝图。 其中针对未来4年的重点建设内容,以附表形式列出2019-2022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确定建设突破口,给出建设内容、年度建设目标、推进路径以及相应的建设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