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文本

图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滁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2004年10月

项目名称: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委托方(甲方): 滁州市人民政府

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0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

总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4年10月日

前言

经安徽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修编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2年8月,受滁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任务。

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由中国城市规划院与滁州市城乡规划院合作完成,滁州市规划院具体承担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

2002年9月,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项目组成员在滁州市规划局和滁州市城乡规划院的大力协助下,进行了深入的现场勘察和广泛的基础资料调研工作。项目组走访调查了市域所辖的四县二市二区。在调研期间,市委市政府召开滁州市城市规划动员会,项目组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主要职能部分领导汇报了对滁州市城市规划的初步认识,听取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项目组工作的意见和指导。

2002年10月25日项目组向中规院领导进行了初步方案汇报。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项目组确定了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3个初步方案。

2002年11月18~20日,项目组向滁州市政府有关领导、规划局分别进行汇报、交流,对规划初步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讨论。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规划纲要编制。2003年1月9~14日,规划组向中规院主管总工进行纲要汇报,对项目组前期的规划研究及规划内容进行了审议,同时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后,形成规划纲要成果。

2003年4月8~9日在滁州市召开了总体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认为纲要符合编制的技术要求,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纲要审查会以后,工作进入正草图和成果编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发生的几件大事(波及全国的非典疫情、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以及京沪高速铁路数次改线)影响了规划的进度,也使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项目组重新审视了规划的一些技术细节,规划成果和纲要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动,更趋于科学合理实用。

2004年9月,安徽省建设厅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和省内外专家对滁州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专家评审,认为规划成果基本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经修改完善后可按法定程序上报审批。

根据纪要的要求,规划组对成果进行了认真全面的修改和完善。

回顾整个工作过程,规划组对滁州市对规划的极度重视和全力配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双方的共同努力是提高规划成果质量的基本保证。祝愿滁州市的明天更美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管总工汪志明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主管所长涂英时规划设计所副所长

主任工程师闵希莹高级城市规划师

胡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魏天爵高级城市规划师

张莉城市规划师、博士

成员:童娣城市规划师

李东泉副教授、博士

宋一男助理城市规划师

王泽助理城市规划师

滁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项目负责人丁文军高级城市规划师

成员袁家金高级城市规划师

黄国泽城市规划师

陶开祥城市规划师

许全胜城市规划师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

组长:缪学刚(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副组长:何希勇(市政府副市长)

成员:徐培昌(市规划局局长)

方启鸿(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王学海(市建设委员会主任)

王扞群(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局长)

刑高(市交通局局长)

邵国胜(市水利局局长)

杨家良(市财政局局长)

张春林(市教育局局长)

秦钢昌(市公安局局长)

董一平(市卫生局局长)

龚荣刚(市环保局局长)

汤国建(市文化局局长)

张荣和(市规划局副局长)

王勇(市旅游局局长)

陈德勇(琅琊山管理处处长)

陈凤桐(市统计局局长)

陈修言(市供电局局长)

戴建国(市气象局局长)

任明伟(市水文资源局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徐培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滁城产业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大滁州地域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旅游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综合交通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电力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电信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节燃气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节防洪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二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节市域发展协调与管治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工业用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仓储用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城市景观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供热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城市防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涝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消防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人防工程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四章远景发展构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五章规划管理实施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六章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促进滁州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更好的指导城市建设,在《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以下

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成果由文本、图纸、附件(说明书、专题报告)组成,

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2条本规划自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成为指导滁州市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由滁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在本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

一切城市建设活动及总体规划以下各层次规划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3条规划基本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5、《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6、《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7、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和规范

第4条规划期限为:近期:2004~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本世纪中叶

第5条本规划涉及的空间范围有:市域、大滁州地域、市区、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

1、市域:总面积为13328平方公里,包括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

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2、大滁州地域:总面积为4412平方公里,由琅琊、南谯二区和来安、

全椒两县构成,在规划期内大滁州地域应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区

域,鼓励来安、全椒县城与滁城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城镇群。

3、市区:琅琊区、南谯区行政管辖范围即为市区。面积1399平方公里。

4、城市规划区:滁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与市区范围一致。

5、中心城区:由琅琊区、南谯区城市建设区组成,简称滁城。

第6条以下文本中有下划线的条目属于强制性执行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相关规定必须执行。

第二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第7条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城市职能,提高城市集聚

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

全面进步,把滁州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工业、商贸、旅

游城市。

滁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预测表

第8条经济增长目标:在“十五”期间的今后几年内,滁州市GDP增长在保持9%的速度,人均GDP增长速度为8%,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速度为%;在2005~

2020年,GDP增长速度为10%,人均GDP增长速度为9%,社会商品零售额增

长速度为8%。到2020年,滁州市域GDP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0000元,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第9条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发展阶段,GDP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1:44:35调整为2010年的15:50:35,

2020年调整为9:54:37。。

第10条对外开放目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幅度不断扩大,规划期内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以上。

第11条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进入低速增长期,在今后15年内增长速度保持7‰以内;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近期和远期分别保持%和%的增长

率,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43%,2020年为60%。

第12条人民生活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规划期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0%和35%以下。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13条总体发展战略:内(力)外(力)结合、联动发展,重视对地方企业的扶植和培育,形成外来企业和当地企业联动发展的态势,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持

续不断的动力。

第14条区域发展战略:面向东部、借力发展,借力发展的方向主要有四个层次:

1、与南京都市圈规划相呼应,融入南京都市圈发展之中

2、紧密协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步伐,形成互补发展态势。

3、积极争取和接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资金、技术转移。

4、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

第15条产业发展战略:工业带动、优化升级;调整农业,稳定发展;扩大第三产业,服务区域;规划期内,滁州市三次产业的发展重点分别是:

1、第一产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

构。一是要大力改造传统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为根本,以

高效为目的,提高产品竞争力,建立生态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二是要依托本地众多优质农副产品,面向消费市场,加大农业投入

和科技含量,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

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运输销售体系,重点扩展南京市场并努力

争取区外和境外出口。三是有序引导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

剩余劳动力输出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充分利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大

量成果,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工业化的科

技含量;二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

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三是强调生态建设和环

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四是积极利用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3、第三产业:重视与周边大城市互相补充,错位发展。要结合南京都

市圈规划之机,提高滁州市旅游业和商贸业的区域地位。

第16条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形成以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

深加工业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流通业、现代旅游业为支柱

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节滁城产业发展策略

第17条第二产业:在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外地企业和本地民营龙头企业的进驻。保持食品、纺织的传统优势,更新换代,

提高产品质量;以家电、汽车为主导,择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规模期末,

把滁城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

第18条第三产业:在长江商贸城等市场建设的基础上,逐渐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商贸业,成为辐射南京都市圈及长江下游地区的流通中心。发展休

闲旅游业,成为重要的休闲旅游基地和旅游服务中心。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19条城镇发展总体目标:通过各城镇在规模大小、职能分工、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完善,达到城乡协调、地域协调、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目的,为滁

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提高城市竞争力,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

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近期大力推进滁州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发展县城,择优培育重点中

心镇,形成以滁城为核心、县城为骨干、重点中心镇为纽带的、城

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2、远期进一步增强滁州中心城市实力,壮大各级城镇集聚规模,推进

区域城镇发展的全面化和现代化,形成大小市镇分工明确、职能互

补、结构合理的总体格局。

第20条城镇发展战略:采取“中心集聚、重点发展”的战略,中心集聚是指市域以滁城为中心、县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中心;重点发展是指以滁城、来安、全

椒构成的大滁州地域为重点、兼顾其他县城的发展。在户籍政策、城镇功能

和基础设施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重点地区的发展。

第二节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21条规划预测滁州市2005年总人口为450万人,2020年为480万人。

第22条城镇化水平预测:2010年,43%

2020年,60%

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

第23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滁州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级为滁州中心城市——滁城,发展为70~80万人口的大城市;第二级为天长、明

光、全椒、定远、来安、凤阳等各县域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0~30万

人;第三为一些现状规模较大或发展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其规模级分为5~

10万、2~5万两个等级;第四级是2万人以下的其他建制镇。

滁州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2020年)

第24条职能结构:规划形成市域中心、县域中心、重点镇、一般镇的职能结构。

市域中心和各县域中心基本为工业、商贸业等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城镇。重点

镇既承担镇域中心职能,也可以为周围乡镇服务,在职能类型上多为综合性

城镇。一般镇则可以分为工业、商贸、交通、旅游等多种类型。规划期内,

应发挥中心城市与重点镇的带动辐射作用,完善城镇职能,加强城镇之间联

系。

滁州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2020年)

第25条空间结构:未来滁州将形成“一区四轴”的扇形空间模式。

1、一区:一个城镇密集区,也是一个大核心。由滁城、来安、全椒组

成的大滁州地域。

2、四轴:一级发展轴一条:滁凤发展轴:104国道、京沪铁路、京沪高

速铁路、京沪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组成,连接滁城、明光和凤

阳。二级发展轴三条:滁定发展轴:滁州到定远,以省道311为主

要联络线;滁全发展轴:滁州到全椒,省道206和合宁高速公路为

联络线;滁天发展轴:滁州到来安、天长,省道312为主要连接线。第26条重点城镇发展规划

1、天长市中心城区:天长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三产业发达的综合

型城市。城市规模2020年30万人。

2、明光市中心城区: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京沪城镇带

组成部分。城市规模2020年20万人。

3、凤阳县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京沪城镇带重要组

成部分,明文化旅游基地。城市规模2020年20万人。

4、定远县城:功能定位: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规模2020

年20万人。

第四节大滁州地域城镇发展规划

第27条大滁州地域构成:大滁州地域由滁州市琅琊、南谯二区和来安、全椒两县构成,总面积为4412平方公里。在大滁州地域统一规划,高效利用土地资

源,打造城镇密集区,提高区域竞争力。

第28条大滁州地域城镇空间结构:以滁城为主中心,全椒、来安两个县城为副中心,包括南谯区、琅琊区、来安县、全椒县境内全部城镇,以国道、省道、

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路为交通联络线,在规划期内构成“一带三核多点”

的大滁州城镇密集带空间结构。一带是在来安县城→滁城→全椒县城沿线形

成城镇密集带;三核是滁城和来安、全椒县城;多点是在滁州市区及来安、

全椒县域,分布众多小城镇。

第29条道路交通和空间规划要求:(1)借助东西向交通轴线形成绿色走廊,避免建设用地的蔓延,形成生态良好的城市发展空间。(2)加强三核心之间的快

速交通联系,近期对省道312、206来安-滁城-全椒段改造拓宽,远期修建

三核心之间联系的第二通道。(3)保护山、水库、河流等自然环境,将自然

山水引入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第30条发展规模:近期规划2010年城市总人口72万人(滁城45万人、来安12万人、全椒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72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总人口

124万人(滁城80万人、来安22万人、全椒2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5

平方公里。

第31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一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加强在电信、金融等领域的协作,降低联系门槛。

第32条规划保障:(1)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为了促进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的统一利用和开发。(2)制度改革配套。打破户籍、就学等制度的区域限制。在

规划期内实施对来安县、全椒县撤县设区。

第五节旅游发展规划

第33条旅游资源评价:市域内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资源主要有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凤阳县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全椒县神山国家森林

公园和凤阳明皇城、明祖陵以及其他省级自然风景区,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第34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1)加强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风景旅游资源保护条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内风景旅游景

点的知名度,使人们对旅游开发和保护形成共识。(2)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确定开发目标,完善配套设施,吸引各方面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

(3)接轨邻近地区尤其是南京市的旅游发展,努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

场。

第35条发展目标:在未来二十年内,使旅游业在滁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相关区域、相关产业产生明显的带动

作用,形成与滁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布局相协调的点线面结合、科学合理、功

能配套的旅游产业布局,把滁州市建设成为重要的旅游城市。

第36条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一个中心,三条轴线,四个旅游区”。

1、一个中心——滁城:市域旅游服务中心和主要景区。

2、三条轴线:(1)西线:滁凤线,以滁城为起点,凤阳县为终点,依

托104国道和311、101省道,连接明光、定远等地景点,形成滁州

西部旅游发展环线。(2)南线:滁全线,以滁城为起点的南线旅游

发展轴,通往全椒境内主要旅游景点,311、206、226等省道是南线

旅游发展轴形成的主要支撑。(3)北线:滁天线,由312省道沿线

城镇及景区组成的滁州北线旅游发展,以滁州市区为起点,沿线经

过来安县城、舜山景区、半塔景点,通往天长市区、高邮湖景区等

地。

3、四个旅游区:山水城市核心旅游区;西部明文化旅游区;全椒文化

山水旅游区;北部山水生态旅游区。

第六节综合交通规划

第37条突出滁城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强公路建设,为高速铁路建设作好服务。使全市对外交通快捷化、多样化、高级化,内部交通通畅化、网络化、

均衡化。中心城市与市域各城市、县城的通行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左右;各县

城之间的通行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各县城与本县各城镇的通行时间控制

在半小时以内。

第38条市域交通综合规划

1、铁路:新建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经全椒),为京沪高速公路建

设作好配套服务。

2、公路网规划:公路网络以建设与市域内高速公路相沟通的道路连接

线为重点,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完善市域中心城市、县城、城

镇之间的联系。建设城镇与高速公路的联络线。强化、完善市域内

部网状道路网,提升部分公路等级,改造或新建一般公路。

3、多种运输方式联运:加强站场建设,规划在各重点城镇建设交通运

输中心,使市域内各城镇都能通过公共交通相互连通。

第七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第39条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

用水定额指标表

中心城区以及各县城区供水量、污水量预测表

第40条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目标:完善供水设施,2010年前,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逐步完善农村供水设施,自来水普及率2010年达到90%,2020

年达到100%。

第41条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近期建设结合两湖一河治理工程实施,滁城建设1座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网工程,达到清流河污水零排入;配合淮河治

理工程在凤阳、定远、明光、天长相应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染物排放量削

减85%以上。定远、全椒应加快水源建设和水质保护工作,保证城市供水要

求。其他镇、乡以及农村供水水源选择应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结合,并根

据水源、距离以及协作条件等情况,共同建设区域自来水厂;结合纳污河道

分布和污染综合治理情况,建设区域污水处理厂;供水排水应统一考虑,防

止水源污染以及地下水超量开采。

第42条水资源保护规划

1、地表水资源保护

(1)保护区:将向城市输水的线路和沿线湖、库划定为保护区。一级区划中规划保护区共有10个水域:女山湖调水保护区、花园湖调水

保护区、高邮湖调水保护区、高塘湖调水保护区、池河调水保护区、

清流河调水保护区、黄栗树水库保护区、城西水库保护区、沙河水

库保护区、凤阳山水库保护区。保护区水质目标近中期为Ⅲ类,远

期为Ⅱ类。

(2)缓冲区:在省、市际河流—淮河分界处规划缓冲区。一级区划中规划缓冲区1个:淮河方邱湖缓冲区。水质目标为Ⅲ类。

(3)保留区:一级区划中规划淮河保留区、滁河保留区、马厂河保留区、女山湖保留区等4个保留区,保留区水质目标为Ⅲ类。

(4)开发利用区:濠河、板桥河、白塔河、襄河开发利用区,花园湖、女山湖渔业用水区,凤阳山水库开发利用区,共计7个。

2、地下水水功能区划

(1)第Ⅲ承压水警示区:漏斗区规划为警示区,滁州市域主要是天长城区。管理目标:禁止增加新井,压缩开采量,对混层开采且非饮

用水源的地下水井逐步封闭禁采,并要采取地下水回灌措施。

(2)第Ⅲ承压水安全区:第Ⅲ承压水除上述警示区外,其他区域为开采安全区。

3、水污染防治

(1)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使水环境状况基本上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逐步实现流经城市的主要河段水质达

到地表水Ⅲ级标准;城市地下水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湖泊、水

库按功能要求分别达到规定的灌溉用水、渔业和饮用水源水质标准。

城市、国营企业或外商向乡镇企业转让的生产技术,应同时转让废

水处理技术或负责废水处理技术指导。城乡经营的生产项目,由双

方共同负责水污染防治。乡镇企业不得使用城市淘汰下来的技术落

后、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生产设备。城市、国营企业不得将水处

理技术不过关、污染严重的项目转移到没有治理能力的乡镇企业去

生产。

(2)与两湖一河工程联动实施:滁州中心城区应建设治、截、导、用、

整五位一体的污水治理体系。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网工

程,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清流河排入滁河达长江或回用。近期要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招商

引资奠定基础。与淮河中、上游地区污染综合治理相协调,促进淮

河流域下游生态环境彻底改变。

(3)污水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增加投入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开发、引进先进的治污技术与设备使废水资源化,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改

善或淘汰耗水严重的设备。

(4)加强对水质的保护,减少水污染。

第43条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提高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规范农村农业用水。

2、合理调水,解决缺水问题:建设从高邮湖、高塘湖、淮河等处引水

提升泵站,合理调水,解决缺水问题。

3、兴建城市供水水源并完善供排水设施,挖潜、改造和配套已有供水

系统。巩固和提高现有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合理开发

利用地下水。建立供、排结合的完善体系。

第八节电力工程规划

第44条近期结合滁州城乡电网改造工程,进行局部电网完善,解决南部3县的主网问题;加强220/110千伏电网结构,增加变电容量;加强配电网络的建设,

使输、配电网协调发展;城网基本实现自动化。实现电力系统市—县—乡的

联网,完成电力信息网的建设,全面实现系统内电子化信息交换。2010~2020

年全网实现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现代化网络结构,具备充足的电力供应

能力,且有一定的超前性,力争达到一乡一变,全网实现自动化。

第45条地区电力平衡:在朱龙镇建500KV变电站,建220KV滁东变电站;在来安建220KV变电站,凤阳所缺电量可通过110KV线解决;在天长新建第二个

220KV变电站,新建220KV全椒变、大王变、南谯变,扩建220KV来安变、

凤阳变。

第46条电网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主体的220千伏电网,保证110千伏及以上主网达到安全可靠、调度灵活、经济运行。远期规划:至规划期末,市域将建成由

11座220千伏变电站组成的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主电网架,220千伏变

电站主变18台,容量达252万千伏安,年供电量120亿千瓦时。2020年220

千伏变电站的分布是:市区4座(滁县变、滁东变、大王变、南谯变),天

长2座(天长变、天长二变),其余县市各1座。

第47条近期规划:完成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完成500KV洛河--滁州输变电

工程、500KV滁州变介入系统220KV开断线,完成220KV滁州—滁东输变电工程、220KV滁州变介入系统110KV开断线。110KV十二里半输变电工程、

天长仁和输变电工程、临淮变增容、乔田变增容工程。至2010年,新建220KV

来安变,完成220KV滁州—来安输变电工程、220KV滁州变介入系统110KV

开断线。新建110KV明光古沛变、凤阳总铺变、定远池河变、南谯乌衣变、

来安半塔变、天长市区变及相关配套工程。

第九节电信工程规划

第48条电信网:加快宽带骨干网结构优化,全面提高交换速度和网络速度,积极培育宽带用户。“十五”期间建设重点一是扩大主干网传输能力,二是优化

网络布局,三是提高交换能力和网络速度,四是发展网络用户。

第49条移动通信网:加快移动无逢覆盖和微蜂窝的建设,提高网络连接质量,积极开发无线网上增值业务。加快基站建设,扩大载频和信道容量。

第50条有线电视网:加快建设县乡网络,扩大用户群,全面提升网络传输质量,积极发展综合数字服务业务。近期重点完成全市县—乡光缆传输网络建设,

形成市、县、乡三级光缆网。

第51条传输网的相互融合:统筹兼顾,合理分工,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在传输线路建设与节目源供应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宽带用户,

统一进行用户接入试点,减少重复建设。加强本地区移动接入网与电信网的

合作,有计划地发展移动接入网,提高电信网络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应

注意控制微波通道,保证通信畅通。

第52条邮政:近期以邮件处理中心基地建设为重点,初步形成以邮递业务为核心以实物传递类、金融服务类、集邮类、电子邮政类业务为主体,多种业务互

为补充,整体规模较大的邮政综合业务体系。远期规划重点进行邮件处理中

心各种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建成完美的营销投递网、实物传递网、邮政计算

机网,基本满足邮政业务发展需要。

第十节燃气工程规划

第53条规划气源:以陕甘宁天然气“西气东输”为气源。规划期末,使滁州中心城区及各县城居民用户、公建用户、工业用户、电厂用户及各种机动车辆全

部用上这种清洁能源。

第54条2010年,滁城要基本具备全部使用天然气的条件,天然气气化率达到80%,并延伸供气,向来安、全椒县城逐步供气。到2020年,滁州中心城区和县

城天然气气化率达到95%。市域内各乡、村由于区位原因,无法实现管道天

然气,也应积极淘汰旧有低品位能源,发展秸杆气化站,管道输送沼气。

第十一节防洪工程规划

第55条淮河

1.防洪标准:设计防洪标准应为100年一遇,设计水位米;校核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校核水位米。

2.防洪目标:2005年,淮河设计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远期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淮河设计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3.排涝标准:近期凤阳、明光段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远期提高到20年一遇。

4.淮河分洪情况:淮河在凤阳县境内设有5个行洪门口,在明光市境内设有3个行洪门口,与花园湖、方邱湖、女山湖等承担滞洪任务。第56条滁河

1.防洪标准:设计防洪标准应为50年一遇,干流设计洪水位为:襄河口闸上米;汊河集闸上米。各河段设计流量:驷马山分洪道940m3/s,

襄河口--汊河集510 m3/s,汊河集—小头李(马汊河入口)1580 m3/s,

朱家山分洪道100 m3/s ,马汊河分洪道1400 m3/s,小头李—六合

510 m3/s,六合—大河口870 m3/s。

2.防洪目标:2005年滁河设计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远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3.排涝标准:近期来安、全椒段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远期提高到20年一遇。

4.滁河分洪情况:滁河在滁州市境内设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蒿子圩、汪波东荡为分蓄洪区承担滞洪任务。

第57条清流河

1.防洪标准:设计防洪标准应为50年一遇,清流河大桥处设计水位米;

校核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水位米。

2.防洪目标:2005年清流河设计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远期2020年清流河设计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3.排涝标准区:近期滁州市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远期提高到20年一遇。

第十二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58条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大气环境目标:市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限值以内。

2、水环境目标:高邮湖、池河、襄河、城西水库、沙河水库、黄栗树

水库、凤阳山水库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一级保护区,执行国家饮

用水水源水质“II”类标准;市域其他水域执行国家地表水“III”

类标准;地下水应达到国家地下水Ⅱ类标准。

3、噪声环境目标:休疗养用地、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

安静的地区,昼间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超过40分贝;以居住、

文教为主的区域或商业、居住混杂的地区,昼间50~60分贝,夜间

45~50分贝;规划确定的工业区及交通主干线,昼间不超过65分贝,

夜间不超过55分贝。

4、固体废弃物目标: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效益化。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及处置率近期达到85%,远期达到99%。

生态环境综合指标

第59条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与规划:规划将滁州市域划分为聚落生态协调区、农业生态效应区、景观环境组成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自然环境保护区四个区域。

1、聚落生态协调区:主要分布于滁州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和主要城

(乡)镇、农村居民点。其主要生态功能为调节聚落周边小气候,降

低环境噪声,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环境灾害的发生。

2、农业生态效应区:主要分布在凤阳、明光、天长、全椒,包括城区

近郊蔬菜基地、农田林网与生态林地、苗圃等,主要目标为在规划

期内建成市域农田林网,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3、生态环境敏感区;主要为女山湖、高邮湖、花园湖周边、淮河、濠

河、池河、滁河、清流河、白塔河两岸地区。在这些地区应规划建

设生态保持林,严格控制河道两侧开石取土,盗伐林木等现象的发

生。

4、自然环境保护区:包括滁州市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皇甫山

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凤阳县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全椒县神

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女山湖自然保护区、花园湖自然保护区、

高邮湖自然保护区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工作。第60条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

1、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加大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

2、加强农村和小城镇环境保护。

3、加强环境安全与环境合作,实现监测数据资源共享,建立污染和生

态破坏预警系统。

第61条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滁州中心城区、县城、各重点城镇作为规划

管理重点,采取城镇兼顾周边乡村综合区域环境整治方式,以点带

面的达标管理。以水污染、垃圾处理和自然保护区以及重要景区的

环境建设为中心,确保地区水质,土壤和景区不受环境污染的影响。

落实沿淮河、滁河流域环境规划和主要城(乡)镇的周边环境规划,

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继续完善和加强滁州中心城区的环境监

测和管理工作,保持规划期末水质达标率、污水处理率、垃圾粪便

无害化处理率的三个百分百,管理中实行分区分项的责任人负责制。

搞好区域协调,落实跨流域小环境综合整治责任,建设小区域污水

和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体系。

2、近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新建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10个,其中8个

是各地区的饮用水源地,面积12平方公里;另两处分别女山湖、高

邮湿地保护区,面积36平方公里。扩大建设好凤阳县韭山国家森林

公园保护区,将琅琊山、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与全椒县神山

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连接成片,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00平方公里。

以全椒、天长为试点建设以县为单位的生态示范区,然后全面推广,

建成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生态示范区,使示范区面积达到国土面

积的70%左右。将全椒、天长建成生态农业县。植树造林面积10万

亩,水土治理率80%,全市绿化率达到40%,森林覆盖率达到20%。

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设立地方自然保护区,促进保护区的

持续发展。

第十三节市域发展协调与管治

第62条市域空间开发利用结构:在市域内划定保护区和控制区。

1、农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滁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应努力实现

空间形态的有效集中和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并通过土地整理等措

施促进农业用地的高效、集约利用,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和产出率。

2、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区:滁城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宜控制在100平方米/

人以内,县级城市的建设用地宜控制在120平方米/人以内,建制镇

建设用地宜控制在100~110平方米/人。

第63条市域空间开发利用的策略

1、空间发展的类型分区:空间发展的类型分区包括城镇建设区、生态

敏感区、农业开敞区。其中,城镇建设区涉及城镇建设用地、城镇

发展备用地、交通建设用地,应选择有机开发为主导的用地战略;

生态敏感区包括水环境生态敏感区、山地生态敏感区,选择合理保

护为主导的用地战略;农业开敞区包括城镇建设用地、生态敏感区

以外的广大农村区域,选择有机开发与合理保护结合的用地战略。

2、空间发展的优先次序分区:鼓励和优先发展地区主要指城镇规划建

设用地,特别是城镇密集带(区)内的城镇和规划重点镇的规划建

设用地。有条件发展地区指一般建制镇规划建设用地、重点发展的

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发展备用地。严格控制和保护的地区指

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地下矿藏分布区、园林地、农牧场、河

湖水系、水利工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古迹文物保护地、湖

岸带等,特别是生态敏感区用地。

第64条市域开发建设管治

1、开发管治要求:(1)在城镇建设区中,对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

建设用地应依法加强统一管理。其他建制镇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由

各级城镇总体规划确定,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必须服城市总体规划的

安排。对工业发展预留地的开发管治,强调工业项目应尽量向工业

园区集中,村级工业应向各建制镇和市区各组团集中。对交通建设

用地的开发管治,加强两侧用地管理,设置必要的绿带。(2)在生

态敏感区中,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涉及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应进行

严格审批,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3)在农业开敞区中,应严

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禁止污染物排放、弃耕;保护农田水利

工程。农业开敞区内的村镇建设用地以现状集镇和规划确定的中心

村为基础适当扩大,其它地区不再安排新的村镇建设用地,禁止非

农建设项目用地无序散布,有计划将乡镇工业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

部分搬迁的村庄其原来的用地原则复垦还田。村镇建设用地在规划

期内总量基本维持不变。

2、土地使用管理:在城镇和乡村建设中应尽量不占耕地,严格遵守《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相关要求,控制城镇建设的人均用地指标。

3、农村居民点建设:按照滁州市域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实际要求,以中

心村建设为重点,逐步对农村居民点进行适当迁并。并村联组和中

心村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期实施、逐步完成。农村居

民点迁并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为:(1)山上村庄向山下村庄迁并,

自然村向行政村迁并,行政村向中心村、中心村向小城镇集聚;(2)

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村庄应迁并;(3)农村居民点的合并应充分

考虑农村生产方式的需要,照顾村民原来的生活习惯;(4)有利于

生活、生产,有利于基础设施共享;(5)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建

设、统一管理;(6)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中心村的人均建设用

地指标宜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65条滁城城市性质为:以工业、商贸、旅游为主的皖东中心城市。

第66条滁城产业发展产业和功能定位

第67条滁城城市人口规模

2010年 45万人。

2020年 80万人。

第68条滁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控制在95平方米以内; 202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近期城市

建设总用地控制在平方公里左右,远期2020年控制在80平方公里。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69条滁城总体布局结构:规划滁城为三大片区六个组团和一个风景区构成的开放型、生态化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三大片区是滁西、滁东、滁南,片区之

间由铁路、河流、生态绿地分隔,并由环路和城市快速道路相连;六个组团

是老城区、滁东组团、滁西组团、滁南组团、高速铁路站前组团、高教园区;

一个风景区是琅琊山风景区。六个组团的功能如下

1、老城区:铁路以西、明光路以北划为老城区。规划重点是疏解中小

学校、市级办公和大型的商业设施,疏通环城水系,保护老城的道

路网格局。老城中主要是安排旅游、文化、休闲、居住、小型商业

设施用地。

2、滁东组团:铁路以东为滁东组团,是以工业、居住为主的片区。

3、滁西组团:铁路以西、明光路以南、花园路以北的用地为滁西片区,

是居住、工业、公共设施综合区。

4、滁南组团:丰乐路与京沪铁路、花园路与外环路之间的用地是滁南

片区,是城市中心片区,主要布置市级公共设施用地、居住、工业、

仓储用地。

5、高速铁路站前组团:高速铁路站以北、滁南片区以南为高速铁路站

前片区,主要布置工业、公共设施、居住用地。

6、高教园区:丰乐路以西、花园路以南为高教园区,主要布置高教科

研用地。

第70条琅琊山风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城市郊野公园。

第71条建设山水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尊重、保护和利用了自然的山水格局,通过贯彻实施和山、水相关的城市设计理念,在未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城

市。

1、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城区之间为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过度带,

规划清除杂芜建筑,重点整治风景区入口,加强和城市的景观呼应

和联系。在滁西和滁南组团之间开辟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清流河

山水呼应的景观廊道。

2、在组团之间布置生态隔离和绿化地带。

3、将城市水系保护和整理与城市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城市的亲水

性。

第72条水系整理:因此在尽可能保护自然水网的前提下,对现有水系要加以适当的整理。建议在总规以后,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对规划区范围内的河渠水

系编制全面的详细整治规划。滁东的湖泊渠道要尽可能沟通起来。滁西琅琊

山的山洪应该通过水库和截洪渠引导到南部的低地汇入清流河,新建的小区

中都有活的水面,使将来的城市四面有水,使整个城市的大格局和古城的水

景观格局相互呼应。

第73条滁城中轴线:将新安路向南延伸至对高速铁路客站,作为滁城的第二条中轴线,和南谯南路共同形成双中轴线的城市结构。两条中轴线共同构成城市

中轴带,中轴带上的用地主要布置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形成具有强烈地方

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

第74条老城整理策略:老城整理的重点是重新沟通环城水系;适当搬迁人流量、车流量大的用地,疏解、减轻交通压力,改善环境。一些市级办公用地搬迁

以后,可以改为文化娱乐施舍用地如图书馆、民俗博物馆等。

第75条规划迁出滁西片区内部的军事训练场。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

2、现状特殊用地200公顷,其中军事用地为公顷,其他特殊用地为公顷;规划取消市区内的军事训练场,军事用地减少为公顷,其他特殊用地为公顷。

3、滁城绿地总面积为220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为800公顷,生产防护绿地为160公顷,分布在城区外围的河流、道路两侧以及作为片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带用地的1240公顷绿地不参与用地平衡。

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第76条布局结构:居住用地布局结构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

第77条用地布局:大型居住区用地主要分布在滁东、滁南,滁西主要是改造破旧平房区。在琅琊山南麓和清流河沿岸布置少量高级住宅区。规划人均居住用

地指标为平方米,占城市建设总用地比例为%。在改造平房区和新建居住区

内加大绿地建设力度,绿地率不低于30%

第78条新建居住区应进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进行安居工程建设,建设模范居住小区。

第79条平房区综合改造:到2020年将以破旧平房为主的三类居住用地全部改造改造为一类、二类居住用地。把新区建设和平房区综合改造结合起来,对旧居

住区配套设施不足的加以完善,平房区改造的目标是把现状的平房区逐步改

造为开发强度适度,市政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区。

第80条居住区内原则上不得安排工业性项目,现状居住区内的污染工业应尽快调整到规划工业区内,对不能搬迁的有污染的工业项目要予以改造,限期治理

污染。

第81条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及居住建筑的设计不应雷同,要充分结合小地貌创造有个性的居住空间。同时要求充分利用滁城水景观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新建

居住区创造多种多样的水景观。适应私家车数量逐步增多的趋势,在居住用

地中要充分考虑停车空间。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82条建设由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组成的三级公共设施系统,形成完整的公共设施网络,方便人民生活。规划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为平方米,占

城市建设总用地比例为%。

第83条市级公共设施用地与公共中心主要布置在滁西、滁南,由行政中心、商业金融业中心、大型综合市场、文化科技中心、体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教

育中心组成,主要布置在城市双中轴线上和两侧。

第84条片区级和组团级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在滁西、滁东、高教园区、高速铁路站前。在居住区布置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用地与公共中心,主要为商业、服务业

与文化娱乐、中小学用地。老城要逐步向滁南、滁东疏解中小学校。同时要

在滁东、滁南创办高质量的中小学校,为新区服务。

第85条城市公共中心区:布置在滁南城市双中轴线上,包括行政中心、商业金融

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科技中心、体育中心,作为大滁州城镇群的主中心。

第三节工业用地规划

第86条规划工业向大型工业区聚集,鼓励邻近乡镇工业向中心城区集中,

第87条规划人均工业用地25平方米,占城建总用地比例为25%。

第88条工业用地主要布置在城市的东部、南部,形成四大工业区:滁西工业区、滁东工业区、滁南工业区、高速铁路片区工业区。应该在近期关闭铜矿,或

者通过尾沙的综合利用逐步,铜矿原址改为居住用地或者游乐用地。

第四节仓储用地规划

第89条将粮食、木材、建材等物资储备、中转库用地布置在铁路沿线和主要工业区附近。在各片区分别布置日用百货等生活用品库。规划仓储用地人均指标

为2平方米,占城建总用地比例为2%。

第90条危险品仓储用地:布置在城区外部、清流河下游,与城区其他用地之间应留足隔离防护距离。搬迁、拆除油库及其铁路专用线,油库搬迁至担子乡南

部铁路沿线。铁路专用线拆除后作为绿化和城市道路用地。

第七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第91条航空:继续加强滁城与合肥、南京机场的交通联系。

第92条铁路:在京沪铁路客站东侧预留站前广场。在滁东控制出远景京沪铁路局部改线的通道。

第93条高速铁路:在站前布置高速铁路综合片区,主要安排工业、居住、公共设施用地。

第94条公路:将会峰路作为城市快速路向东延伸连接蚌宁高速公路。在滁东、滁西、滁南、高速铁路站前片区分别设置长途汽车客运站。

第95条水运交通:对清流河航道进行整治,水运码头南移到城区边界地带。老城的护城河与清流河未来通过水闸互通游船,形成优美丰富的水上旅游线路。

第二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第96条道路网规划:城区道路网采用组合方格网形式。城区道路等级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大部分道路断面仍采用上次总体规划确定的断面型式。

规划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为14平方米,占总用地比例为14%。将滁南道路网

调整为正南北加放射型的形式。规划城区道路总长公里,其中主次干路长度

公里。主干路间距800~1000米,次干路间距400~500米;主次城市干路道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平均道路密度不小于8公里/平方公里。

道路网规划指标

第97条 在老城外围和组团之间组织交通性干道,减小对老城的压力,在京沪铁路

东侧开辟过境交通道路,彻底解决老城和新区之间的交通堵塞。并利用过境城市环路和片区间的交通性干到组织城市快速路系统。

第98条 道路交叉口:道路相交以平面交叉形式为主要类型,要求加强城市的交通

管理,通过渠化、信号灯管制和其它交通管理手段,合理组织交叉口交通。规划要求城区道路与干线铁路相交必须分离,即采用下穿或上跨形式,下穿净空应尽量满足各类车的行驶要求。

道路交叉口形式

第99条 城市广场:大型交通集散广场共规划3处,即京沪线滁东、滁西站前广场

和高速铁路站前广场;在长途客运站,分别设置小型交通集散广场。游憩集会广场规划有6处,布置在每个片区以及大型公共中心。广场用地指标按平方米/人计算。

第100条 城市客运交通规划

1、客运交通应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主,个体交通为辅的原则,公交线路的建设重点应放在各片区间的联系上。

2、各片区应有公交车直达火车站,城区公交线路网密度应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城区边缘地区应达到2公里/平方公里。

3、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按500米步行半径计,不小于城市建设用地的50%,按300米步行半径计,不小于90%。

4、公交站场规划分为停车场、保养场、枢纽站三个部分,场站用地指标以200平方米/台计算(包括停车、保养和生产等用地),并为规划

期以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弹性。

第101条 城市货运交通规划:货运方式以铁路、公路、水运为主。发展储、运、销

一体化的社会化、专业化运输网络,在滁东、滁西、滁南片区布置3处货物流通中心。

第102条 城市交通设施规划

1、公共停车场:外来机动车停车场设置在城区对外出入口处,市内公共停车场设置在城区中心地区和交通枢纽附近。附近未设有公共停车场的公共建筑应参照《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试行)》 建公共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用地指标按平方米/人计算。

2、公共加油站:公共加油站按服务半径1~公里设置,每处规划用地~公顷。附设洗车和小修的加油站可增加面积公顷。

第八章 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建设规划

第103条 目标:按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区绿地与生态系统,建设山水、生态、园林式

新城市。2020年城区绿地率不低于35%;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城区公共绿地占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不低于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至2020年,全境森林覆盖率达20%,森林郁闭度普遍达以上,属于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切实得以保护并有明显增加。

第104条 城区绿地系统总体布局: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在普遍绿化的基

础上,建设由丘陵、山地水土保持林地、水源防护林、沿水库河流河防护风景林地、城市片区间生态防护隔离林地、经济林地、森林公园组成的绿化网络,实行草、灌、乔相结合的绿化种植方式,改善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和城区的生活环境,建设绿洲、生态城市。规划在城区建设与市域绿化系统相结合的公共绿地系统,形成点、线、面、带、环、网相结合的生态绿地系统。

第105条 规划搬迁、拆除油库和油库铁路专用线,恢复再建丰乐亭景区,铁路专用

线拆除后作为绿化和城市道路用地。

第106条 生态功能分区与管制:城区分为城市建设生态区、山地自然保护生态区、

水库水源与河流生态区以及外围农业生态区四类生态功能区。

1、城市建设生态区:严格按照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绿地建设,按照详细规划控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保证城市中有足够多的广场、绿地等开敞空间,提高宜人的生存环境。

2、山地自然保护生态区:保持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和山林资源。保护与建设并重,破坏预防于治理修复相结合。加强丘陵山区水里工程建设,增加山区蓄水、涵养水土,防止滑坡。封禁治理和造林种

草相结合,提高林草覆盖率,保护土壤免受冲刷。限制在山地和城

区之间开山采石,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限制采石规模。

3、水库水源与河流生态区:重点保护城西水库水源生态功能区,清流

河沿岸加强绿化。以干流河道为主要轴线,以小支流网络为主体,

在整个水系范围内开展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清障、疏浚、截流、绿

化、固岸等措施,实现主轴河流的水面宽窄均匀,河床加深,水质

优良,河岸美化的目标。

4、外围农业生态区:充分挖掘未利用滩地、河堤、圩堤、沟渠等土地

资源,选择速生、适生树种进行造林绿化;因地制宜实行林渔、林

农相结合,实现农田林网化、河沟渠坡面植被化,建设生态防护林

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依靠高科技改造

传统农业,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条件,形成以生

态食品的生产、加工、仓储、集散为基本环节的生态产业带;复垦

废弃地,增加耕地面积,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在城区外

围建设不少于100米的环城林带。

第107条生态防护林体系

1、交通与水系绿色廊道:沿清流河、承袭水库以及其他河渠和交通干

道建设具有一定纵深的绿色廊道。

2、平原绿化:利用河渠水网,营造农田林网,并以农田林网为主题,

结合道路交通绿色走廊,与堤岸林带、符合农林以及环村林等,构

建平原防护林网。

3、城市绿化:城市绿化应该注重城市内部与外围区域环境质量协同保

护与建设,结合自然地貌、道路、水系绿色走廊建设城市片区之间

的生态隔离带,城市与外围农业开敞空间之间建设生态廊道。

4、山林建设:在丘陵山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发展混交林、观赏林、

经济林。坡度25°以上的坡地、水土严重流失的地区,严禁开垦,

整地造林。

第九章城市景观规划

第108条城市总体景观形象:尊重自然,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维护和发掘历史文化景观,建设具有滁州地方特色的城市布局,突出大环境绿化、山

水自然景观,将滁州市建设成为天人合一、生机盎然的可持续发展独具特色

的开放式的“山水城市”。

第109条特色风貌区

1、老城风貌区:保护、沟通环城水系,突出体现环城水系的优美。

2、新中心区:加强土地集约使用,丰富城市功能,突出城市中心区的

繁荣、兴旺和活力。

3、清流河水滨景观廊道:将清流河建成一条优美的水滨景观廊道。清

流河宽度在50~80米之间。

4、琅琊山东麓生态区:在这个地带可以作低密度的旅游设施、娱乐设

施,高级别墅开发。

第110条景观控制区

1、城市绿化景观控制区:保护城市四周自然景观,并将其充分引入城

市,城内大力加强绿化建设,建设遍布全城的绿色空间网络,使城

市与自然融为一体,建设生态城市。

2、风景名胜景观控制区:对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划定保护范围,制定

严格的保护措施,制定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3、城市滨水景观控制区:努力将水元素引入城市建设之中,对城市滨

河景观带有重点又各具特色的设计,突出现代化城市景观形象,创

造城市景观特色,使其成为富于城市文化内涵的,充满生机的城市

景观廊道。在市区内各广场、大型公建前面、公园、街头绿地中建

造喷泉、人工瀑布、水雕塑、水廊、水广场、池塘等水景观设施。

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规划标准,控制水域污染,保护水源地。在河、

沟沿岸加强绿化。

4、城市中心区景观控制区:在中心区应把公共中心的建筑、广场、绿

地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公共中心和广场群体,中心区建筑以多层、

高层建筑为主。

5、居住景观控制区:建设亲切宜人、环境优美的居住区景观。居住建

筑形式、色彩、布局形式应多样化,应该在所有的新建居住区配置

水景观要素设计。

6、工业仓储景观控制区:工业区和仓储区的布局应该严格遵守用地布

局的要求。工业区仓储区景观应该有秩序、不杂乱,建筑的形式和

色彩简洁明快,环境应清洁、优美,体现现代工业建筑与生产环境

的美。

第111条景观要素规划

1、在城市边缘带应有机地把自然景观引入城市,达成城市人文景观与

自然景观的融合。在这里建筑密度不宜过高,建筑形式与色彩应与

自然相协调,从城市边缘带多视点规划设计城市轮廓线。

2、规划确定国道、省道,铁路客站等进入城市的入口为主要城市出入

口,对其进行重点城市景观设计,使其代表城市形象。城市入口应

具有强烈的个性与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城市的主要入口应划定一个

较大的范围,并将其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实施重点城市设计,并竖立

城市的标志。

3、规划五条城市景观轴,其中南北向穿越中心区的双轴是是城市的主

要景观轴,需对其进行统一街景规划设计,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

街道形象。

4、避免形成象城墙一样单调乏味的景观走廊,景观走廊中的绿化与建

筑和建筑空间应丰富而不单调,建筑形式与色彩应协调统一而又多

样化。对规划确定的景观走廊应实施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街

景设计。

5、把景观结点作为一个整体实行统一的规划与设计,突出代表城市形

象特色,应根据其所处的城市区位,通过研究城市的历史、自然与

未来进行完整的深入设计。

6、景观标志应具有独特性、地方特色、强烈的个性和可识别性,并建

筑在比较重要和明显的地段。

7、城市轮廓线应该是优美的、充满韵律美感的,对高层建筑的分布和

建筑单体应严格控制、精心设计。规划中心区为高层、多层建筑分

布区,在中心区形成城市轮廓线的高潮。城区周围山体构成的自然

轮廓线应受到尊重。严禁在山体轮廓线上建设大体量、生硬的建筑、

构筑物。也不宜在山前建设大体量高层建筑。

8、规划在各片区中心区布置中心广场,在各公共中心布置小型的公共

生活广场。在居住区布置居住区级的公共活动广场。老城安排一些

小型袖珍广场。广场的尺度、比例以及周围的建筑、绿化、环境都

应该是亲切宜人的。

9、在老城和新区结合商业、娱乐、游憩、广场和绿地等生活设施布置

步行街。

10、城市建筑形式与色彩应该吸收国际、国内的经验,“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但各种形式与色彩的建筑不得杂乱无章的布置,应分区相

对集中布置,形成“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形象。浅色是建筑色彩的

主色调。

12、城市的历史、民间传说、民俗、地方传统、地方特色文化、地方性

的节日以及人的活动都是城市景观的要素,应加以挖掘、整理、继

承、发扬。各种展览、博览会也构成城市的人文景观,应大力举办,

扩大城市的知名度。

第112条城市外部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注重城市外部开敞空间设计,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环境,单体与群

体建筑要与街道、广场、绿地相结合,形成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

建筑的外表应力求朴素、大方。对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进行重点

城市设计。

2、针对城区的功能分区,通过各种界面限定,形成广场群体,广场之

间通过道路、步行街、绿化带相连,构成丰富多彩的动线,丰富多

采的广场群体。

3、植物、水、石材是外部空间设计中必备的材料,尤其在广场设计中

必须引用这些材料。

4、外部空间的尺度:过分巨大的外部空间尺度是非人的、大自然或纪

念的尺度。应该将纪念性的尺度和人性化的的街道空间尺度相结合、

相对比,形成强烈的空间效果。中心区的建筑限高可以根据这一原

则确定。

5、软质界面应起到使外部空间更亲切、迷人,强化或削弱硬质界面的

作用。应注意外部空间中的绿化设计。

第113条城市公共中心区设计与建筑控制要点

1、在城市公共中心区建设行政、商贸、文化、体育、科技、会展中心,

形成中心区公共建筑群体,公共建筑与步行街、广场、绿地、小品

相结合,形成优美的城市外部公共活动空间,体现滁城的现代形象。

2、精心设计、严格审查:在规划管理中要求精心设计、审批每一栋建

筑,这是保证中心区景观质量的关键。

3、建筑形式与风格:在街景规划管理中,不必刻意追求传统的统一、

协调,应建造现代形象的全新的街道景观和中心区景观。追求单体

建筑的个性美,比片面的强调协调更重要。

4、建筑尺度:中心区建筑高度应有变化,形成优美的轮廓线,建筑群

体中同样高度的建筑不宜数量太多。

5、建筑材料:以玻璃、钢、水泥等现代建材为主,石材是滁州的地方

建材,可以广泛使用在铺地、建筑基座、道路隔离栏与废品箱、灯

柱等小品和雕塑上,使外部空间获得材料的统一感。在建筑的南立

面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时要避免光污染。

6、建筑色彩:规划中心区采用浅色调和系列色彩,形成优雅的感觉。

7、建筑结构:新建筑应采用轻盈一些的结构,尽可能开敞。

第十章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第114条需水总量、供水水源以及水资源保护规划

1、2020年需水总量为亿立方米。

2、规划城西水库、沙河水库、黄栗树水库作为滁州市主要供水水源,

在沙河水库上游兴建山许水库,考虑开发利用少量地下水。远景规

划考虑从长江引水的可能性。

3、水资源保护规划: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逐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控制自备井供水,严禁新打自备井。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定饮

用水源重点保护区见下表。对三大水库水体进行定期监测水质变化

情况。在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对影响水质

的污染单位,应限期搬迁。

第115条水厂规划:近期将对现有一、二水厂进行技术改造,规划一水厂按5万立方米/日的规模考虑,二水厂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2010年新建城东三水

厂,供水水源为沙河水库,规模为15万立方米/日。三水厂建设用地7公顷

左右,水厂位置选在滁东大官塘水库附近。2020年新建城南四水厂,供水水

源为黄栗树水库,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占地10公顷左右,水厂位置选

在滁南滁全路与南环路交叉口的西南角处。水厂建设规划见下表。

水厂建设规划一览表

第116条配水管网规划:现状配水管网DN300mm以上管道作为供水干管利用。城区中心管网成环,四周辅以枝状管道,加强各供水分区之间的联系,提高整个

管网供水能力。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第117条排水体制:规划排水体制新建区域采用雨污分流制,老城区或改造较困难地区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随着老城区的改造进度逐步完善,中

远期实现雨污分流制。

第118条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工程规划:2020年污水处理总规模37万立方米/日。规划将城区排

水区域分为城西、城东、城南三个区,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3座,

城西区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0万立方米/日;占地约10公顷。城东区污水

处理厂设计规模10万立方米/日,占地约10公顷。城南区污水处理厂设计

规模15万立方米/日;占地约15公顷。

2、污水处理排放以及中水回用:污水厂处理后污水排入清流河。充分考

虑中水回用于市政浇洒道路、绿地、景观用水以及工业冷却用水。

3、近期建设:完成老城区污水截流工程和创业路整治导污工程,加快城

西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初步形成治、截、导、用、整五位一体的水污染治

理体系,确保清流河水质。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第119条雨水管道计算采用下列暴雨强度公式:

=ha

s

t

p

.

/1

)3.

13

(

)

lg

67

.0

1(3.

2989

q

8.0

+

+

其中:P=1~3年

第120条规划将城区分为9大雨水排水系统,即城西区的4个排水系统、城南区的2个排水系统和城东区3个排水系统,根据情况实际情况,结合排涝规划,

规划建设泵站、涵闸等构筑物。

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

第121条负荷预测:2020年市区最高负荷将达到万千瓦。

第122条电力工程规划

1、电源建设:在珠龙镇建500千伏变电站,主变3×75万千伏安,在

滁东建220千伏变电站,主变2×15万千伏安;在大王建220千伏

变电站,主变2×18万千伏安;在担子南侧建220千伏变电站,主

变2×18万千伏安。将220千伏滁县变电站主变扩容至2×15万千

伏安。

2、电压等级:规划期内中心城区电压等级分为220千伏输电网、110

千伏高压配电网,10千伏中压配电网和380/220伏低压电网四级。

35千伏配电网应逐步取消。

3、网站布置:到2020年,预计市区最高负荷可达万千瓦,按容载比~

2计算,约需220—110千伏主变容量分别为130万千伏安和140万千伏安。

(1)220千伏:规划用地内新建220千伏变电站3座,滁县220千伏变电站位于中心城区南部,主变容量为2×15万千伏安,做为滁州西南部的电源点;滁东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15万千伏安,位于城市的北部,做为城西区的电源点;大王 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18万千伏安,位于城市的东部,做为城东区的电源点;南谯 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18万千伏安,位于城市的东南部,做为城市东南部的电源点。这4座变电站用地均控制在3公顷。此外,滁州热电厂可直接向市区提供一部分负荷(万千瓦)。220千伏网建议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结线方式。届时,市区将建成220千伏双环网。

(2)110千伏:规划110千伏公用变电站15座,其中新建11座,扩建2座。新建扩建110千伏变电站见下表。15座公用110千伏变压器主变容量为万千伏安。此外,城区内大工业用户根据需要设置110千伏专用变电站。新建110千伏变电站在城区边缘时可采用户外型布置,用地一般在5000平米。城区内新建110千伏变电站,建议采用户内型,用地一般在1500平米。110千伏网络结线方式采用环网结线,开环运行。

(3)出线方式:规划220千伏110千伏线路主要为架空线,城区内要预留出高压走廊用地,城区繁华路段宜采用地下电缆敷设。城区内新建10千伏中压配电网一般采用地下电缆,现有10千伏架空线也应逐步改为地下电缆。

大型变电站规划一览表

第123条近期建设:新建220千伏滁东变电站,主变容量达到2×15万千伏安。扩建110千伏琅琊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万千伏安。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第124条电话用户预测:市区市话普及率近期达到40%,远期市话普及率达到55%;

移动电话普及率近期达到35%,远期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0%。各期市话用

户和移动电话用户见下表。

城区市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宏观预测表

第125条市话交换机容量:规划按实际用户占交换机容量的80%计,近期交换机容量15万门,远期交换机容量52万门。

第126条市话及移动电话局所规划

1、市话局所:规划在城区设市话局10个,其中新建4个,扩建5个。

各市话局间的中继方式采用汇接中继。交换机容量见下表。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修改)方案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 年月日—月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 方案简介 一、修改背景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二、修改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内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 .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 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合青高铁。合肥与青岛两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在滁州市域范围内途经定远、明光,设定远站和明光高铁站。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文本 图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滁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2004年10月

项目名称: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委托方(甲方): 滁州市人民政府 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0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 总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4年10月日

前言 经安徽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修编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2年8月,受滁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任务。 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由中国城市规划院与滁州市城乡规划院合作完成,滁州市规划院具体承担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 2002年9月,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项目组成员在滁州市规划局和滁州市城乡规划院的大力协助下,进行了深入的现场勘察和广泛的基础资料调研工作。项目组走访调查了市域所辖的四县二市二区。在调研期间,市委市政府召开滁州市城市规划动员会,项目组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主要职能部分领导汇报了对滁州市城市规划的初步认识,听取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项目组工作的意见和指导。 2002年10月25日项目组向中规院领导进行了初步方案汇报。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项目组确定了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3个初步方案。 2002年11月18~20日,项目组向滁州市政府有关领导、规划局分别进行汇报、交流,对规划初步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讨论。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规划纲要编制。2003年1月9~14日,规划组向中规院主管总工进行纲要汇报,对项目组前期的规划研究及规划内容进行了审议,同时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后,形成规划纲要成果。 2003年4月8~9日在滁州市召开了总体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认为纲要符合编制的技术要求,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纲要审查会以后,工作进入正草图和成果编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发生的几件大事(波及全国的非典疫情、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以及京沪高速铁路数次改线)影响了规划的进度,也使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项目组重新审视了规划的一些技术细节,规划成果和纲要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动,更趋于科学合理实用。 2004年9月,安徽省建设厅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和省内外专家对滁州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专家评审,认为规划成果基本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经修改完善后可按法定程序上报审批。 根据纪要的要求,规划组对成果进行了认真全面的修改和完善。 回顾整个工作过程,规划组对滁州市对规划的极度重视和全力配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双方的共同努力是提高规划成果质量的基本保证。祝愿滁州市的明天更美好。

099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及有关法规、规范,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滁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建筑、个人自建房除外)。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实施均应符合本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符合本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消防、卫生、环保、人防、工程管线等专业规范和建筑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章建筑间距 第四条住宅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确定。受遮挡的住宅的居室应满足大寒日满窗有效日照不少于3小时(A类地区改建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1小时) 第五条遮挡建筑为多、低层建筑的,应采用日照间距系数计算建筑间距且按最不利点确定,并同时满足日照分析。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的,应采用日照分析计算建筑间距,并结合本章相关规定确定建筑间距 第六条多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南北向…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A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5倍;B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1.3倍。且不应小于15米。 2、东西向…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A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25倍;B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3倍。且不应小于15米。 (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3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 1、南北向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且不应小于13米; 2、东西向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且不应小于10米;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两幢建筑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建筑间距控制。 2、当两幢建筑夹角大于60°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 第七条高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南北向(东西向)的A类地区间距不应小于26米,B类地区间距不应小于32米,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正向重叠长度为30米(含30米)以内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5倍; 正向重叠长度为30-40米(含40米)以内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 正向重叠长度大于40米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 (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 南北向(东西向)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4倍;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两幢建筑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建筑间距控制。 2、两幢建筑夹角大于60°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 第八条低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 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南北向(东西向)的建筑间距不少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1.4倍;且不小于10米。 (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4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南北向间距不应小于8米;东西向间距不应小于6米。

滁州城市概况

滁州市概况 (一)概况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要冲,滨临长江(北纬32°05'-32°36',东径117°50'-118°30')。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4.4-16.6℃,年均降水量1031.2毫米。滁州市是省辖市,下辖2区(琅琊区、南谯区)、2市(天长市、明光市)、4县(凤阳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人口415万。滁州属江淮丘陵,地势西高东低。 滁州市本级现有人口48万,其中市区人口23万,农业人口25万。市级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3平方公里。滁州市本级是一座新兴的工贸及旅游城市,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建材、食品、纺织、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和实力居全省前列。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滁投资,其中有著名德国博世-西门子公司、泰国正大公司、台湾益通集团、康佳集团、上海食品集团、江苏万翔集团、国华实业公司等。对外贸易活跃,产品原销亚、欧、美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415万; 城市用地规模: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 (二)旅游资源 滁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秀美,风光绚丽。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全市有名人、名亭、名文、名山、名画、古关、古城、古寺、古陵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其精粹可包括为:(1)四山:琅琊山、皇埔山、凤阳山、神山;(2)四湖:女山湖、碧云湖、卧牛湖、高邮湖;(3)四洞:韭山洞、庵基洞、吸水洞、禅窟洞;(4)四名:名人(朱元璋、欧阳修、吴敬梓)、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名祠(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著(《儒林外史》、《醉翁亭记》);四古:古关(清流关)、古寺(琅琊寺、龙兴寺、护国寺、禅窟寺、普济寺等)、古城(明中都城、钟离城)、古陵(明皇陵、虞姬墓)。以琅琊山为龙头,以凤阳、全椒、天长为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修改)方案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 年月日—月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联系: 电子:

《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 案简介 一、修改背景 《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二、修改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 .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 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合青高铁。与两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在市域围途经定远、明光,设定远站和明光高铁站。

滁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滁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初稿) 滁州市交通运输局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二O一O年十月

目录 一、概述 (1) (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目的 (1) (三)规划范围 (1) (四)规划依据 (2) 二、现状评价 (3) (一)基础设施 (3) (二)运输服务 (7) (三)存在问题 (10) 三、形势与需求 (14) (一)城市概况 (14) (二)发展形势 (15) (三)交通需求特征 (19) 四、交通运输规划方案 (23) (一)愿景与目标 (23) (二)基础设施规划 (26) (三)运输服务规划 (30) (四)承接产业转移交通规划 (45) 五、“十二五”发展目标 (52) (一)指导思想 (52) (二)基本原则 (52) (三)发展目标 (53) 六、“十二五”发展重点 (58) (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四大工程” (58) (二)运输服务体系实施“六大工程” (62) (三)交通行业管理实施“四大工程” (65) 七、政策措施 (67) (一)体制机制保障 (67) (二)资金政策保障 (67) (三)人才队伍保障 (68) 附表1:“十二五”发展主要指标 (69) 附表2:“十二五”重大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列表 (71) 附图1:交通运输规划方案图 (79)

图表目录 表2-1 滁州市综合交通网总体规模概况(2009年) (3) 表2-2 2009年滁州市公路行政等级构成情况 (4) 表2-3 滁州市港区使用陆域、水域和自然岸线情况一览表 (5) 表2-4 滁州市铁路网规模及构成 (5) 表2-5 滁州市道路旅客运输业户统计 (8) 表2-6滁州市班线客运企业平均车辆规模 (8) 表2-7 滁州市班线客车结构情况 (8) 表4-1 滁州市高速公路布局规划表 (26) 表4-2 滁州市国省干线公路布局规划表 (27) 表4-3 滁州市内河航道网布局及等级规划表 (29) 表4-4 滁州市轨道线网布局规划表 (30) 表4-5 五大对外客运通道运输方式规划 (32) 表4-6 “三主三辅”六大货运通道运输方式规划 (34) 表4-7 滁州市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表 (36) 表4-8 滁州市综合货运枢纽规划布局表 (37) 表4-9 滁州市公路客运站规划布局表 (38) 表4-10 滁州市港口分区规划表 (39) 表4-11 滁州各县市主要利用的航空枢纽 (40) 表4-12 滁州市物流中心规划布局表 (41) 表4-13 滁州市公路货运站规划布局表 (42) 表4-14 中心城区快速公交线网规划方案 (43) 表4-15 滁州市中心城区快速公交专用道规划方案 (43) 表4-16 大滁城“一主三辅”快速公交线网规划方案 (43) 表4-17 中心城区常规公交专用道规划方案 (44) 表4-18 滁来全城乡公交线路规划 (45) 表6-1 滁州市“十二五”高速公路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58) 表6-2 滁州市县道升省道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59) 表6-3 滁州市二级路提升为一级路项目明细表 (60) 表6-4 “十二五”滁州市四级以上航道布局规划表 (61) 图2-1 滁州市公路总里程(2005-2009年) (4) 图2-2 滁州市航道等级构成 (5) 图2-3 2005-2009年公路客运增长趋势 (8) 图2-4 2005-2009年公路货运增长趋势 (9) 图2-5 2005-2009年港口吞吐量增长趋势 (9)

滁州发展和规模城镇区划

滁州市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规模预测及 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设想 一、滁州市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1、历版总规城市性质: 1.1、《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城市性质:滁州市是皖东经济中心,以机械、电子、轻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新兴工贸及旅游城市。 1.2、《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性质:以工业、商贸、旅游为主的皖东中心城市。 1.3、《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城市性质:皖东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生态旅游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滁州市行政、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明宋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和专业性商贸基地。 二、上位规划对滁州市要求及定位 2.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滁州大力推进与南京一体化发展,重点承接发展化工、机械、家电、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重要的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 2.2、《安徽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草案) 功能定位:全省承东启西的重要先导区,沿江城市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以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形成全

国重要的家电、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加快“大滁城”建设,成为连接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地区性中心城市。 三、修编中的《滁州市总体规划(2012-2030)》对滁州市的定位: 连接合芜宁都市圈的皖东新型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连接合芜宁都市圈的皖东新型中心城市: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的发展腹地迅速扩大,与南京都市圈出现互融趋势,未来合芜宁地区将是长三角城镇群北翼重要的国际功能承载区域,滁州市作为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和“第一站”,是连接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皖东第一站)、良好的区域交通条件(高铁、高速、轻轨)、自然文化生态条件(明文化、琅琊山、小岗村等)以及重要的产业发展机遇(皖江示范区建设、炉桥盐化工基地建设、苏滁产业园建设),正在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产业园、与南京同城化的城市新家园、吸引东部的魅力后花园,将积极引领此区域的发展,因此本次规划将滁州定位为连接合芜宁都市圈的皖东新型中心城市。 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滁州市已形成家电信息、硅(玻璃)、盐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产业分工和区域合作。正在以炉桥盐化工基地(安徽省861一号工程)建设为基础,以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安徽与新加坡首次全面合作,滁州投资规模最大的招商项目)和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将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

滁州市污水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滁州市污水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滁州市城市排水(污水)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市污水收集处理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近4年来,大幅提高滁州市污水收集率。文章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经验总结,发现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今后及时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检查、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标签:滁州;污水规划;评估 2016年,《滁州市城市排水(污水)专项规划》经滁州市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对市区范围内排水体制、污水处理等进行了统一规划布局,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污水处理的各项目标任务,是指导污水收集处理行业有序发展的重要技术文件。本文描述了该规划实施以来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并进行评估分析,为城市污水专项规划实施提供借鉴作用。 背景:滁州为历史悠久的老城,排水设施建设时序久远,现有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污水收集率较低,现状新建区域内排水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大部分就近接入自然水体。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厂区不断增加,管网收集能力不足的现象日渐凸现,急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避免污水直排清流河。 1 评估范围和内容 1.1 发展目标 以改善城市水环境为目标,同步实施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使其相互发挥效益。优先建设污水主干管和排污大户的污水收集,后建支管。以生活污水集中治理为主要手段,将排水体制逐步变为雨污分流制,既满足城市近期发展需要,同时衔接远期,充分利用城市地形条件和现有排水设施,逐步建立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排放、利用及污泥安全处置系统。 1.2 主要规划指标 规划范围为总体规划确定的滁州市中心城区及两个省特别政策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范围,服务人口178万人,服务区建设用地191平方公里。近期老城区内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新建区域一律采用分流制,逐步实现全规划区内雨、污分流。考虑到滁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建设部、科技部的相关规定,确定滁州市污水回用率近期不小于20%、远期不小于30%。至2020 年,建设污水管道总长357.0km,污水提升泵站2座,扩建污水处理厂1座,新建2座,污水集中处理规模为40万m3/d。 2 各项目标任务进展情况 2.1 城市排水体制建设情况

滁州市高铁站前区规划

滁州市高铁站前区规划 高铁站前区位于六个组团之一的高速铁路站前组团内,用地范围是以滁州高铁站为核心,北至恒丰路和昌辉路延伸段、西至丰乐大道、南到高速铁路、东临规划中的永乐路和儒林路,用地规模为821.5公顷,规划人口容量约为14万人。随着京沪高速铁路的即将建成,以及2012年滁州市京沪高铁客运站的即将运行,必然促使滁州市融入长三角城镇群及南京都市圈的步伐加快,因此滁州市高铁站前区开发时机日趋成熟。 依据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山水、生态、园林式城市”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将该组团功能定位为:滁州市高铁站前区,集交通、商贸、文化娱乐、居住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规划该区总体形成三中心、两轴线、三片区的空间结构; 三中心:一个核心区,即依托高铁站形成以交通、商业、商务、宾馆酒店等为主的交通枢纽中心;两个居住区内形成的社区中心; 两轴线:由水面、渠道、绿地形成的两条绿化景观轴线; 三片区:由大片的绿地、水面、渠道隔成的三个居住片区。

(1)居住用地:居住是规划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规划居住总用地面积为427.41公顷,占总用地的52.03%;规划按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配套6所小学,3所中学,依据各类学校学生规模,小学用地面积3.2公顷左右,完全中学面积10公顷左右; (2)商业金融业用地:位于铁路客运站北侧,沿中都大道和南谯路两侧、洪武路北侧布置,总用地面积29.02公顷; (3)医疗卫生用地:位于滁阳路和中都大道西北角规划一所综合医院,医院用地西、北侧规划为公共绿地,外医院创造良好的环境打下基础;规划综合医院7.32公顷。 (4)铁路用地:京沪高速铁路由西至东从地块南部通过,并设高铁客运站,规划铁路用地20.26公顷,其中客运站占地5.78公顷;高铁于2012年通车,设计时速350km/h; (5)长途汽车客运站及公交站场:位于高铁客运站北侧、站前广场东侧,用地北临洪武路,占地面积2.20公顷。规划结合高铁客运站和长途汽车客运站布置一处公交站场,用地面积2.16公顷。(6)城际轨道:规划滁宁城际轨道线经过该组团并设城际站,设计时速60~120km/h,起点为京沪铁路滁州站,终点至南京林场站(接地铁3、4号线)。 (7)站前广场:规划位于高铁站北侧设置站前广场,广场西侧为公交站场,东侧为长途汽车客运站。规划广场为两层,地面一层为社会停车场和出租车上下客点和轨道站场,并留有足够空间,方便火车、轻轨、长途汽车、公交车、出租车、社会车辆等各种交通方式有机换乘,安全、顺利、高效的实现转换和流动;二层为架空广场,以人行活动为主,规划设置足够的垂直通道与地面一层联系;二层广场向北经洪武路以高架形式连接对面的商业中心。规划站前广场占地面积2.9公顷。 (8)依据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结构总体形成七横七纵的方格网式格局,其中有四条通道与全椒对接,分别为丰乐大道、南屏路永乐路和儒林路;其中丰乐大道目前是滁州向南发展的重要通道,连接全椒、巢湖和合宁高速,是交通性主干道;南屏路向北直到城南新区、向南至全椒开发区,为生活性主干道;永乐路和儒林路向南过铁路直接连接全椒;这四条道路是本规划区南北连接的重要通道,更是大滁城“南翼”的主要经脉。 中都大道、南谯路为城市景观大道,两条道路所形成的轴线是滁州市区重要的城市发展轴线,由北至南分别连接滁州市老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本规划区。 (9)景观规划:该规划区具有丰富的山水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在规划布局中充分尊重、保护和利用了现状格局,对规划区内的河湖水面尽可能的予以整理保留。同时建议在新开发居住小区以及公共广场中布置水主题的景观。 通过贯彻实施这些和山、水相关的城市设计理念,以及全体市民和管理者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就有可能在未来形成独具特色山水新城。 规划景观结构:一心、三带、四区、多线、多点; 一心:以车站广场、商业广场形成的人文景观中心; 三带:高速铁路防护绿化带、南北向和东西向滨水生态景观带; 四区:位于带状绿化上的三个滨水公园区和南谯路东侧的滨水公园区; 多线:道路景观轴线,主要为丰乐大道景观线、中都大道景观线、南谯路景观线、洪武路景观线,以及以交通为主的、道路两侧退让较多的永乐路和儒林路两侧道路绿化景观等; 多点:位于居住片区内众多的小区公共绿地和街头绿地等。 (10) 建筑高度控制及风貌特色:规划从文化建筑、商务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四个方面提出站前区风貌控制要求,充分体现滁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沿洪武路、中都大道、南谯路等地块,建筑规划以小高层、中高层为主,其余地块以多层为主,总体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空间组织有序,功能设施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化山水新城区。 1.车站规模 滁州南站站场规模为2台6线,中间站台2座,宽12m,长为450m,正线2条,到发线4条。站房为“线侧下式”站房,站房高峰小时聚集人数900人。结合车站进、出站流线模式设进站地道1座,宽8m,出站地道1座,宽8m。 站房主体为1层,两侧局部为2层,总建筑面积为4000㎡。建筑主体高度为17.5 m,总长117 m,总宽32.4 m。 站台雨棚为无站台柱雨棚,长421 m,结构型式为H型钢结构。雨棚钢结构覆盖面积为24712㎡。设计使用年

滁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本底形象分析

滁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本底形象分析滁州旅游本底形象是人们对滁州市旅游形象最原始的认识,是滁州市旅游要素在人们的心中最直接的反映。在对滁州市旅游形象定位时,必须以其本底形象为依据。通过对旅游者的口头交谈调查以及实地勘查调研,确定滁州旅游本底形象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六个,即琅琊、江淮、小岗、农歌、大明、金陵。 1.琅琊 2.江淮 3.小岗 4.农歌 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过“小康大道”,迈上“幸福之路”,徜徉在“希望的田野”……从2008年到2011年,中国农民歌会连续四年在滁州成功举办,今年当然也不例外!记者从

农歌会筹备工作会上了解到,12月上旬,第五届农歌会将在我市再度唱响,声声农歌将更嘹亮高亢,唱响中国9亿农民的幸福生活。 第一届的宏伟,第二届的精美,第三届的独特,第四届的盛大……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农歌会早已成为滁州人心中的情结,也日益成为一个“国字号”文化品牌。“老项目要办出新意,新项目要办出亮点,要把第五届中国农民歌会打造成又一次精彩纷呈、耳目一新的盛会!”据介绍,今年适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启动和滁州撤区建市20周年,歌会的主题暂定为“喜庆十八大,建设美好乡村”。因此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响应轰动的形象,怎能不作为滁州旅游形象的要素呢? 5.大明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滁州市西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径117°19′-117°57′。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凤阳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有“帝王之乡”、“明皇故里”之名,今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是“改革之乡”。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目前遗留的明中都皇城故城及其附属建筑、明皇陵、鼓楼、大龙兴寺、禅窟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城故城遗址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帝王之乡、中国花鼓之乡、中国改革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石英之乡。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1955年著名凤阳花鼓老艺人刘明英和欧家林应邀赴北京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王三姐赶集》,凤阳花鼓被周总理比作东方的芭蕾舞,自此凤阳花鼓又称东方芭蕾,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同时凤阳县内还盛行花鼓灯,花鼓戏,泗州戏等民间艺术。因此这样一个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的地方不可能不成为滁州的旅游形象要素。 6.金陵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亦是南京最富盛名的名称,南京这座著名的古都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莫过于“金陵”了。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而其著名旅游资源有:中山陵风景区;灵古寺风景区;梅花谷风景区;汤山风景区;玄武湖风景区;珍珠泉风景区;牛首山风景区;栖霞山风景区;金牛湖风景区;雨花台风景区等。而滁州正是无比的靠近这块风水宝地,即有“金陵锁钥“之称。依托金陵,充分接受南京市旅游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寻求与南京的一体化发展是滁州未来旅游的总体规划的方向。因此金陵是滁州旅游形象的潜在要素,更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本底形象及感知形象的分析与研究,最终规划组将滁州市旅游发展的主题形象定位于:大明摇篮,中国醉城。

滁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介

滁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介 当前,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认识水准的提高,我国由上至下、从决策者到普通居民环境意识逐步加强, 加之“园林城市”的评选、政府绿化建设资金的提高,城市的园林绿化事业蒸蒸日上,追求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高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它是滁州市城市绿地建设的依据和保证,并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及历届政府的努力,滁城近几年的绿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建城区范围内各类绿地的绿化档次和品位不断地提升,城市绿化状况有了质的飞跃。据统计,到2007年底,建城区绿地总面积1299.6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为323.96公顷,生产绿地面积3.65公顷,防护绿地面积221.15公顷,附属绿地面积750.84公顷,绿地率28.50%,绿化覆盖率31.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7.28平方米。但城市绿地建设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如: (1)公园绿地建设的数量少,分布不均衡,特色不明显,与城市性质、地域历史文化结合不够,精品工程不多。 (2)新建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结构简单,乔灌草比例不恰当,乡土树种开发利用不够,造成生态上的不科学性和养护管理费增高。 (3)部分城市广场硬质铺地太多,绿地量太少。 (4)园林科学研究和生产绿地规模及发展不能适应城市绿化建设,植物新种类的引种培育及试验维护作用缺乏。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方面需加大力度,以提高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5)城市防护绿地系统不连续,不成规模,且树种单一,防护功能很难充分发挥。 (6)城市周边风景区及风景林地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 (7)城市建成区绿地整体功能的不完善。 另外近几年来,国内部分城市,如深圳、南京、合肥等城市正在争创国家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安徽省内芜湖市、池州市、巢湖市、宣城市、六安市等地级市也在积极创建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部分县级市如凤台县已荣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宁国市已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这对滁州市的城市绿地建设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 滁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遵循坚持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综合效益,以人为本,均匀合理,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可操作性和坚持生物多样性等为原则,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从周边大的生态环境的建设出发,统筹规划城市各类绿地,合理构建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将城市的自然、人文、社会景观资源与创造良好的绿地环境结合起来,创造“山、水、城、林、人”和谐共生的理想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期限为: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为: 近期(2010年): 充分利用城市山水的自然优势和特点,在现有绿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城市各类绿地的建设,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面貌,使城市绿地系统初具规模,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市。 中期(2015年): 在实现近期目标的基础上,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契机,促进城市绿地建设跨越式大发展,城市山水特色和人居环境得到更好突显。

滁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前言 滁州地处皖东丘陵岗原区域,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生态良好,交通区位优越,素有“江淮保障”、“金陵锁钥”之美誉。作为“安徽粮仓”,滁州不仅是大明文化旳摇篮,还是新中国农村改革旳起点,更是江淮区域旳旅游资源大市。为了愈加科学合理地开发运用滁州旳旅游资源,增进旅游业旳迅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尽快把滁州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构造合理、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旳旅游产业强市,这就迫切需要制定一种适合长期发展旳、切实可行旳、具有前瞻性旳旅游规划来指导滁州旅游业旳健康发展。为此,滁州市旅游局委托南京必得旅游筹划设计有限企业编制《滁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课题组于2023年3月始开展工作,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多时间,经多次旳现场考察、广泛旳资料搜集、深入旳市场调查、大量旳室内分析和反复旳专家论证并多次征求滁州市有关部门旳意见,于2023年7月完毕了规划草稿旳编制工作,通过多轮旳汇报修订后,于2023年7月完毕最终评审稿。 本次规划旳编制工作着重强调了如下事项: ◆对滁州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旳分析; ◆制定旅游产业发展目旳和发展战略; ◆确定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筹划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线路; ◆提炼滁州旳旅游形象,确定市场营销战略、措施及详细方案; ◆合理地规划旅游产业要素和实行保障体系; ◆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旳近期行动计划。

本次规划成果由规划阐明、规划文本、规划图件、专题筹划四部分构成。 规划文本是对本规划旳概要阐明,重要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滁州市旅游产业旳发展现实状况、旅游资源、市场基础条件,并对滁州旅游产业发展旳外部环境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就滁州市旳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旅游产品与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城镇与市域旅游定位、旅游形象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业要素和旅游实行保障体系进行系统旳规划;第三部分就规划旳实行制定分阶段建设时序、近期重点行动计划,并提出了规划实行提议与措施。 专题筹划是课题组对滁州旅游产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筹划和研究旳成果汇编,是规划成果旳补充和延伸,可为滁州旅游产业旳发展决策提供有益旳参照。重要包括如下两项筹划专题: 《滁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振兴战略筹划与提高计划》与《滁州市旅游形象规划与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整个规划是在滁州市旅游局旳关怀和指导下进行旳。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滁州市有关职能部门及滁州所属县(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景区景点领导与工作人员旳大力支持,谨此表达衷心旳感谢!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 -203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 )》于底已实施到期。为适应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确立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编制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第3号)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 ]13号)》 (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2020)》(送审稿)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6)《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3条指导思想 (1)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2)坚持“双轮驱动”。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3)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增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4)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全省空间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5)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进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第4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