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预测滁州市2010年总人口455万人,2020年480万人。 城镇化水平预测:2010年,44%;2020年,60%。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空间结构:未来滁州将形成“一区三轴”的扇形空间模式 一区:一个城镇密集区,也是一个大核心。由滁城、来安、全椒、乌衣组成的大滁城地域。 三轴:滁、来、全、天发展轴,滁、乌、明、凤发展轴,滁、定发展轴。 发展轴:“两主一副” 主轴:滁、来、全、天发展轴,滁、乌、明、凤发展轴 副轴:滁、定发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滁州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滁州中心城市——滁城,发展为95 万人口的大城市。第二级为天长、明光、全椒、定远、来安、凤阳、南谯(乌衣)等各县域中心城区7个,人口规模达到15~30万人。第三级为一些现状规模较大或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其规模级分为5~10万的炉桥、铜城、古河、汊河。2~5万的半塔、武店、二郎口、藕塘、汊涧、张桥、秦栏、张八岭、管店、沙河两个等级,共14个。第四级是2万人以下的其他建制镇,共36个。 二、大滁城地域城镇发展规划 (一)大滁城地域构成 大滁城地域由滁州市琅琊、南谯二区和来安、全椒两县构成,总面积为4472平方公里。在大滁城地域统一规划,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打造城镇密集区,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大滁城地域城镇空间结构 以滁城为主中心,全椒、来安、乌衣为副中心,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路为交通联络线,在规划期内,形成“一主三副多点”的空间结构。 一主:以滁城为主中心; 三副:来安、全椒、乌衣为副中心; 多点:在滁州市区及来安、全椒县域,分布众多小城镇。 (三)发展规模 近期规划2010年城市总人口87万人(滁城55万人、来安12万人、全椒15万人、乌衣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8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总人口157万人(滁城95万人、来安22万人、全椒25万人、乌衣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7平方公里。 三、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一)城市规划区 本次滁州城市总体规划将琅琊区、南谯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划定为城市规划区。规划区面积1404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 滁城城市性质为:皖东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新兴旅游城市。 (三)城市规模 2010年城市规划总人口55万人,建设用地在55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城市规划总人口9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9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四)城市总体布局 1、滁城总体布局结构:规划滁城为三大片区六个组团和一个风景区构成的开放型、生态化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三大片区是滁西、滁东、滁南,片区之间由铁路、河流、生态绿地分隔,并由环路和城市快速道路相连;六个组团是老城区组团、城西组团、城南组团、高速铁路站前组团、城东组团、城北组团;一个风景区是琅琊山风景区。六个组团的功能如下: 老城区组团:铁路以西、明光路以北划为老城区,是一个特别的城市组团。对于老城来说,主要是疏解中小学校,市级办公和大型的商业设施。规划疏通环城水系,保护老城的道路网格局。老城中主要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修改)方案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 年月日—月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 方案简介 一、修改背景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二、修改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内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 .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 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文本 图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滁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2004年10月

项目名称: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委托方(甲方): 滁州市人民政府 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0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 总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4年10月日

前言 经安徽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修编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2年8月,受滁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任务。 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由中国城市规划院与滁州市城乡规划院合作完成,滁州市规划院具体承担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 2002年9月,滁州市总体规划修编项目组成员在滁州市规划局和滁州市城乡规划院的大力协助下,进行了深入的现场勘察和广泛的基础资料调研工作。项目组走访调查了市域所辖的四县二市二区。在调研期间,市委市政府召开滁州市城市规划动员会,项目组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主要职能部分领导汇报了对滁州市城市规划的初步认识,听取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项目组工作的意见和指导。 2002年10月25日项目组向中规院领导进行了初步方案汇报。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项目组确定了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3个初步方案。 2002年11月18~20日,项目组向滁州市政府有关领导、规划局分别进行汇报、交流,对规划初步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讨论。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规划纲要编制。2003年1月9~14日,规划组向中规院主管总工进行纲要汇报,对项目组前期的规划研究及规划内容进行了审议,同时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后,形成规划纲要成果。 2003年4月8~9日在滁州市召开了总体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认为纲要符合编制的技术要求,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纲要审查会以后,工作进入正草图和成果编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发生的几件大事(波及全国的非典疫情、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以及京沪高速铁路数次改线)影响了规划的进度,也使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项目组重新审视了规划的一些技术细节,规划成果和纲要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动,更趋于科学合理实用。 2004年9月,安徽省建设厅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和省内外专家对滁州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专家评审,认为规划成果基本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经修改完善后可按法定程序上报审批。 根据纪要的要求,规划组对成果进行了认真全面的修改和完善。 回顾整个工作过程,规划组对滁州市对规划的极度重视和全力配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双方的共同努力是提高规划成果质量的基本保证。祝愿滁州市的明天更美好。

滁州市城市绿化条例

滁州市城市绿化条例 (2019年6月26日滁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2019年7月26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保护与管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城市绿化事业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城市绿化应当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管并重、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确定城市绿化目标,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实行绿化目标责任制,将城市绿化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推进绿化事业与城市同步发展。 第五条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绿化工作。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绿化工作。 开发园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做好管理范围内城市绿化有关工作。 城市规划区内的镇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辖区内城市绿化有关工作。 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财政、林业、水行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公安、城管执法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绿化有关工作。 第六条城市中的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和其他绿化义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投资、捐资、认建、认养等形式,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工作。投资、捐资、认建、认养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享有绿地、树木花草等一定期限的冠名权,并可通过协议约定方式获取天然孳息等经济收益。 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开展城市绿化志愿服务工作,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绿化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享受良好城市绿化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绿化及其设施的义务;对损害城市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投诉和举报。

099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及有关法规、规范,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滁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建筑、个人自建房除外)。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实施均应符合本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符合本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消防、卫生、环保、人防、工程管线等专业规范和建筑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章建筑间距 第四条住宅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确定。受遮挡的住宅的居室应满足大寒日满窗有效日照不少于3小时(A类地区改建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1小时) 第五条遮挡建筑为多、低层建筑的,应采用日照间距系数计算建筑间距且按最不利点确定,并同时满足日照分析。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的,应采用日照分析计算建筑间距,并结合本章相关规定确定建筑间距 第六条多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南北向…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A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5倍;B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1.3倍。且不应小于15米。 2、东西向…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A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25倍;B类地区建筑间距不少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3倍。且不应小于15米。 (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3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 1、南北向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且不应小于13米; 2、东西向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且不应小于10米;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两幢建筑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建筑间距控制。 2、当两幢建筑夹角大于60°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 第七条高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南北向(东西向)的A类地区间距不应小于26米,B类地区间距不应小于32米,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正向重叠长度为30米(含30米)以内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5倍; 正向重叠长度为30-40米(含40米)以内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 正向重叠长度大于40米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 (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 南北向(东西向)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0.4倍;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两幢建筑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建筑间距控制。 2、两幢建筑夹角大于60°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 第八条低层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 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南北向(东西向)的建筑间距不少于南侧(较高)建筑高度的1.4倍;且不小于10米。 (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4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南北向间距不应小于8米;东西向间距不应小于6米。

滁州市建筑物外立面规划管理实施细则

滁州市建筑物外立面规划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一、为严格建筑物外立面及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管理,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本细则适用于滁州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及滁、来、全城镇群范围内需报市规委会审定的建设项目。 三、在提供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时,应当依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等及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对建设项目的建筑物外立面设计及夜景照明设计提出设计要求。 四、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审查阶段,报审方案必须符合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的内容、深度要求。同时建设单位应以图、文形式对建筑物外立面的风格、色彩、材质等作出详细说明。 五、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规划局经办人员应当依据经批准的规划、建筑单体方案及审查意见,对建筑外立面的风格、色彩、材质以及夜景照明效果等内容提出明确的书面审查意见。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报审的建筑施工图设计外立面效果图应与批准的规划、建筑单体方案一致。外立面效果图包括鸟瞰图、

临街主要立面透视图、各方向外立面渲染图、夜景照明效果图等,图件中对色彩、材质等要求与建筑方案一致。设计单位应确保外立面材料的可供性,不得指定产品品牌,并满足滁州市招投标管理等相关规定。外立面色彩须按《常用建筑色(02J503—1)》或《中国建筑色卡(GSB16—1517.1—2002)》准确标明。外立面渲染图不应表示大面积建筑阴影。 六、建设项目实施阶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建设项目的审批内容(包括建筑立面外观形式、色彩、材质和夜景照明等)。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变的必须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市规划局各科室、规划分局应当加强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后的跟踪监督检查,确保建设项目按批准的规划、建筑单体方案认真实施。 七、建设项目实行建筑设计师签字把关制度,主持建筑设计的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注册建筑师资格。 建设项目外立面工程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在进行外立面施工前,应在现场做试样后,通知该项目建筑设计师到工程现场,对建筑外立面装饰的色彩、材质等内容进行复核并签字确认。 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阶段,应加强对建筑外立面实施效果的把关。凡施工阶段未经项目建筑设计师现场签字认可、验收阶段未经项目建筑设计师对最终建筑外立面和夜景

滁州发展和规模城镇区划

滁州市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规模预测及 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设想 一、滁州市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1、历版总规城市性质: 1.1、《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城市性质:滁州市是皖东经济中心,以机械、电子、轻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新兴工贸及旅游城市。 1.2、《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性质:以工业、商贸、旅游为主的皖东中心城市。 1.3、《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城市性质:皖东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生态旅游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滁州市行政、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明宋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和专业性商贸基地。 二、上位规划对滁州市要求及定位 2.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滁州大力推进与南京一体化发展,重点承接发展化工、机械、家电、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重要的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 2.2、《安徽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草案) 功能定位:全省承东启西的重要先导区,沿江城市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以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形成全

国重要的家电、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加快“大滁城”建设,成为连接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地区性中心城市。 三、修编中的《滁州市总体规划(2012-2030)》对滁州市的定位: 连接合芜宁都市圈的皖东新型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连接合芜宁都市圈的皖东新型中心城市: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的发展腹地迅速扩大,与南京都市圈出现互融趋势,未来合芜宁地区将是长三角城镇群北翼重要的国际功能承载区域,滁州市作为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和“第一站”,是连接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皖东第一站)、良好的区域交通条件(高铁、高速、轻轨)、自然文化生态条件(明文化、琅琊山、小岗村等)以及重要的产业发展机遇(皖江示范区建设、炉桥盐化工基地建设、苏滁产业园建设),正在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产业园、与南京同城化的城市新家园、吸引东部的魅力后花园,将积极引领此区域的发展,因此本次规划将滁州定位为连接合芜宁都市圈的皖东新型中心城市。 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滁州市已形成家电信息、硅(玻璃)、盐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产业分工和区域合作。正在以炉桥盐化工基地(安徽省861一号工程)建设为基础,以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安徽与新加坡首次全面合作,滁州投资规模最大的招商项目)和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将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

滁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2014年修正)-滁政[2014]75号

滁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2014年修正) 正文: ---------------------------------------------------------------------------------------------------------------------------------------------------- 滁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 (2005年5月12日滁州市人民政府滁政〔2005〕26号文件印发,根据2009年5月4日滁州市人民政府滁政〔2009〕46号文件修正,根据2010年11月2日滁州市人民政府滁政〔2010〕130号文件第二次修正,根据2012年6月26日滁州市人民政府滁政〔2012〕76号文件第三次修正,根据2014年9月15日滁州市人民政府滁政〔2014〕75号文件第四次修正) 第一条为认真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等有关规定,以及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同意滁州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皖府法〔2004〕72号)、《关于同意在滁州市南谯区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皖府法〔2012〕37号)和《关于同意在琅琊区开展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及调整南谯区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执法管辖范围的批复》(皖府法〔2014〕7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及各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是市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 第三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适用范围由市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法确定。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行使本办法第八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和琅琊山旅游

滁州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暂行规定

滁州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暂行规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7.12.29 •【字号】滁政[2007]130号 •【施行日期】2008.01.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滁州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暂行规定 (滁政(2007)13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滁州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实施。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滁州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户外广告及招牌的设置和管理,改善市容景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安徽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滁州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琅琊区范围内设置户外广告和招牌及其相关活动的管理。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户外广告设置,是指在道路、广场、绿地、车站、码头、水域等公共场所和建(构)筑物上,利用文字、图像、实物造型、气体填充物等表达方式,设置、张贴、悬挂户外广告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招牌设置,是指在经营(办公)地建(构)筑物或其设施上设置用于表示名称的标牌、标志、灯箱、霓虹灯、字体符号的行为。 第四条设置户外广告和招牌应当服从城市规划,遵循安全、美观原则,不得影响公共设施功能或者妨碍交通和消防通道通行。 户外广告和招牌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五条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提倡以一条街道为单位,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应以单体建筑物为单位,统一设计。 单体建筑物应将户外广告和招牌位置等立面造型纳入建筑物整体设计。 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设计应反映建筑物所在区域规划功能,比例、外型、风格、尺度与周围环境、建筑和谐统一,兼顾白天美化、夜间亮化的效果。 第六条市市容局负责本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规划、工商、建设、交通、公安等部门按各自职责,依法对设置户外广告和招牌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市市容局应当会同规划、建设、工商、交通等部门编制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市市容局应根据城市容貌标准,制定具体的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技术规范。 第二章户外广告设置管理 第八条设置户外广告应当经市容局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设置。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设置户外广告: (一)利用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的; (二)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的; (三)妨碍生产或居民生活、损害市容市貌或建筑物形象的; (四)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的; (五)利用违法建设、危险房屋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安全的建筑物或设施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