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并发症。其特异性的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眼底、肾脏和神经病变糖尿病归根结底是血管病变,特别是微血管病变。由于眼底的血管是人体内唯一可视的血管,所以眼底血管的病变也是其全身血管病变的一个缩影。如果患者病程大于15年,那么90%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重要并发症,也是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或标识,这同时也我国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

对于1型糖尿病早期可能没有太多的症状,但是对于病情较重,进展快,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会有视物模糊的表现,出现这种状况多由于眼部晶体渗透压改变造成,眼底不一定有问题,当血糖稳定以后视物模糊的症状可改善。

而对于少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现糖尿病时可能已有眼底的病变,这是由于患者病程可能已经很长,平时没有注意到血糖的升高,忽视早期的干预和积极的治疗。所以一诊断2型糖尿病就必须行眼底的检查。

下面介绍一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些常见的症状,方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引起重视。

1、近期出现视力下降,以夜间视力下降更明显或近视程度加重。

2、视物不清、模糊,如隔云烟。

3、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看东西出现重影。

4、眼前有发黑的物体漂浮。

5、走路易出现磕碰的情况,有视野缺损眼睛能看到的范围较以前明显缩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分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视网膜病

变。

具体分期如下:

一,背景性视网膜病变:

分三期:

Ⅰ期有微动脉瘤或有小出血点。

Ⅱ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

Ⅲ期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

二,增殖型视网膜病变:

分三期:

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并有玻璃体出血。

Ⅴ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

Ⅵ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主要用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 羟苯磺酸钙:一种血管保护剂,具有抗氧化性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减少活微血管渗漏,可促进视网膜病变的吸收,减轻水肿。

(2) 弥可保:是一种甲基维生素B12,可促进轴索再生,修复损伤的神经纤维,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及多发性神经炎。

二、激光治疗:

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措施,除可用于全视网膜光凝,也可直接封闭新生血管,凝固有渗漏的微血管瘤。

三、玻璃体切割术:

如有玻璃体出血及严重的增殖性病变,视网膜剥离,可行玻璃体切割术。

总之,患者起病初期可能无任何症状,随着病变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及视野缺损等症状。随着新增血管形成,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如果血液流入玻璃体中,可使患者视力严重受损或失明。因此对病程较长的糖尿病人,不论有无视力减退,都应到眼科就诊,借助眼底镜、裂隙灯等仪器检查眼底,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早获益。

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

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 糖尿病眼底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为了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成为非常重要的措施。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的重要性、筛查方法和筛查周期。 一、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的重要性 糖尿病眼底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损害视网膜血管所导致的。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血管渗漏、视网膜水肿、玻璃体出血等严重症状,进而导致失明。因此,定期进行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非常重要。 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可以通过检查眼底血管、视盘和黄斑等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病变。早期发现病变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通过筛查,医生可以及时干预,减少失明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的方法 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有多种方法,常用的包括眼底检查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以下是对这两种方法的说明: 1. 眼底检查:这是一种无创的方法,医生使用专业的眼底照相机拍摄患者的眼底图像。通过放大图像,医生可以仔细观察眼底血管是否存在渗漏和病变。这种方法需要患者瞳孔扩张剂来扩大瞳孔,以便更好地观察眼底情况。

2.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这种方法需要将染料注射到患者的静脉中, 然后使用专用的摄影设备观察染料在眼底血管中的流动情况。荧光眼 底血管造影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血管的异常和病变。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适当的筛查方法进行检查。在筛 查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操作,保持眼睛稳定,以获得更准确 的结果。 三、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的周期 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的频率取决于患者是否有其他并发症的存在以 及其糖尿病控制的情况。以下是一般建议的筛查周期: 1. 糖尿病患者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在确诊糖尿病后,首次眼底检查 应在确诊后的1年内进行。如果未发现病变,则每2-3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2. 糖尿病患者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如高血压、肾脏病等,建 议在确诊后的6个月内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如果未发现病变,则每1-2 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3. 对于已经发现眼底病变的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的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糖尿病控制不佳或出现其他症状,建议随时进 行眼底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糖尿病眼底病变。 结语

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并发症。其特异性的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眼底、肾脏和神经病变糖尿病归根结底是血管病变,特别是微血管病变。由于眼底的血管是人体内唯一可视的血管,所以眼底血管的病变也是其全身血管病变的一个缩影。如果患者病程大于15年,那么90%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重要并发症,也是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或标识,这同时也我国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 对于1型糖尿病早期可能没有太多的症状,但是对于病情较重,进展快,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会有视物模糊的表现,出现这种状况多由于眼部晶体渗透压改变造成,眼底不一定有问题,当血糖稳定以后视物模糊的症状可改善。 而对于少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现糖尿病时可能已有眼底的病变,这是由于患者病程可能已经很长,平时没有注意到血糖的升高,忽视早期的干预和积极的治疗。所以一诊断2型糖尿病就必须行眼底的检查。 下面介绍一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些常见的症状,方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引起重视。 1、近期出现视力下降,以夜间视力下降更明显或近视程度加重。 2、视物不清、模糊,如隔云烟。 3、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看东西出现重影。 4、眼前有发黑的物体漂浮。 5、走路易出现磕碰的情况,有视野缺损眼睛能看到的范围较以前明显缩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分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视网膜病

变。 具体分期如下: 一,背景性视网膜病变: 分三期: Ⅰ期有微动脉瘤或有小出血点。 Ⅱ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 Ⅲ期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 二,增殖型视网膜病变: 分三期: 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并有玻璃体出血。 Ⅴ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 Ⅵ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主要用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 羟苯磺酸钙:一种血管保护剂,具有抗氧化性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减少活微血管渗漏,可促进视网膜病变的吸收,减轻水肿。 (2) 弥可保:是一种甲基维生素B12,可促进轴索再生,修复损伤的神经纤维,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及多发性神经炎。 二、激光治疗: 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措施,除可用于全视网膜光凝,也可直接封闭新生血管,凝固有渗漏的微血管瘤。 三、玻璃体切割术: 如有玻璃体出血及严重的增殖性病变,视网膜剥离,可行玻璃体切割术。 总之,患者起病初期可能无任何症状,随着病变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及视野缺损等症状。随着新增血管形成,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如果血液流入玻璃体中,可使患者视力严重受损或失明。因此对病程较长的糖尿病人,不论有无视力减退,都应到眼科就诊,借助眼底镜、裂隙灯等仪器检查眼底,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早获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 由于我国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所以因糖尿病导致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了。糖尿病是影响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血管的糖代谢紊乱疾病,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欧美各国四大致盲眼病中占第一位的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都有哪些呢? 我国眼底病学组于1984年制订了我国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分为单纯型和增生型共六期。早期单纯型视网膜病变可不引起视力下降,但视网膜小片出血可引起局部视野缺失、如果出血累及黄斑部,视力将明显下降。与单纯型视网膜病变相比,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危害性更大,其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很长的临床过程。根据血糖水平、血糖控制情况、合并全身其他病变及个体差异等,其病情发展快慢各有不同。诊断依据:糖尿病史、.视力下降伴眼底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暗适应和电生理检查也有助于早期诊断。临床诊断以眼底照相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为主要手段。根据眼底改变,目前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六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型及分期: Ⅰ期:视网膜有微动脉瘤或并有小出血点(+)极少量,易数(++)较多,不易数; Ⅱ期:视网膜有黄白“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极少量,易数(++) 较多,不易数; Ⅲ期:视网膜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极少量,易数(+ +)较多,不易数增殖型。 此3期统称为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斑,软性及硬性视网膜渗出物,视网膜动脉病变和静脉病变。 Ⅳ期: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或玻璃体出血; Ⅴ期: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 Ⅵ期: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现网膜脱离。

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发展过程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发展过程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对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其中,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发展过程相关性,本文将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了解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过程是理解两者关系的重要前提。糖尿病造成的高血糖状态刺激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和血液流变性改变。在视网膜中,这会导致微血管病变,其特征是血管壁的黏液沉积和管腔狭窄。随着糖尿病的发展,视网膜血管壁修复受损的能力逐渐减弱,导致微血管闭塞和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且易破裂,会进一步加剧病变。 其次,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即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状态。高血糖会引起视网膜内皮细胞中多种代谢异常,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因子的异常表达,从而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其次,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之间存在着时间相关性。糖尿病的持续时间越长、血糖控制越差,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就越大。这表明糖尿病控制对预防和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因素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因素与糖尿病引起的血管损伤相互作用,促进了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此外,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之间的相关性还可以从临床表现角度进行分析。糖尿病患者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可能已经存在视网膜病变。当糖尿病进展到一定阶段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这通常是视网膜病变已经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此时,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严重甚至导致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视网膜病变。 综上所述,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发展过程相关性。高血糖状态是两者共同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的控制和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良好的血糖控制和规范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视网膜病变,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因糖尿病导致的视力损害和失明的发生。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对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其中,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发展过程相关性。本文将深入分析糖尿病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并探讨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利用不足导致的血糖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疾病。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也是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视网膜病变是由于高血糖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在视网膜中产生的一组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一步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管腔狭窄、粘液沉积和增殖性病变等,甚至形成新生血管,造成视力损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汇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汇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XXX XXX眼科 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寿命的延长,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3500万人。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眼部病变,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国内报道,糖尿病发病5年内眼底视网膜病变不常见,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25%,10年后增至50%,20年后可高达80%~9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患糖尿病时间较久者,患病时间越长,眼底变化的可能性越大。自从胰岛素(1922)应用以来,由于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例也趋于增多。眼底病变一般多见于50岁左右,但在20-30岁患者也可见到。常双侧发病,也可仅见于单侧。其致盲的三大因素是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干因素 1.糖尿病的类型和病程 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比I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更多见。此外,随糖尿病病程加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逐渐升高。2.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还没有明肯定论,但是高血糖肯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已经有多项国际大规模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下降。但并不克不及预防而只能提早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并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在于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一旦病变发展抵达一个“无逆转点”,一系列体内生物化学、血液动力学、内排泄激素等感化被激活,严厉的血糖控制便不再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起任何感化。3.高血压的感化 高血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已基本得到肯定。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血管管腔内压力增大可增加血液成分外渗进入细胞间隙,加重视网膜水肿;慢性高血压伴随慢性视网膜动脉收缩变细又引起血流减少,促使血栓形成,加重视网膜缺血,进而导致视网膜病变加重。有人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 在视网膜病变的初期,一般无眼部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有不同表现。视网膜水肿可引起光散射而使患者有眼前闪光感、黄斑水肿、缺血或渗出累及中心凹,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或视物变形等。视网膜小动脉破裂,少量出血入玻璃体,可使患者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新生血管生长,玻璃体大量出血或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可致视力严重丧失。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基本临床眼底表现为视网膜毛细血管微血管瘤形成,血管扩张,管壁渗漏造成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进而发生毛细血管和小动脉闭塞,视网膜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新生血管引起视网膜和玻璃体大量出血。随着纤维组织增殖,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进而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下面分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 1.血管病变 (1)毛细血管异常: ①微血管瘤:视网膜微动脉瘤虽然也可在其他疾病如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特发性视网膜血管扩张、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肾病、贫血等疾病中可以见到,但它仍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性表现,是该病最早的可靠体征。微动脉瘤在检眼镜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或暗红色小圆点,其直径常在15~60um,即视盘边缘视网膜静脉直径的1/8~1/2,也偶有较大者,可至视网膜静脉直径,但一般不超过125um。有时在眼底镜下很难分辨为动脉瘤与小出血点,则可随访观察,小出血点一般在较短期内消失。另外可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若边缘光滑,荧光充盈,可证明是微动脉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常能发现眼底镜不易发现或不能查见的很小的微动脉瘤。因为在较暗的脉络膜背景上的一个亮点,比在橘红色背景下的红点更易被发现。所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时出现的微动脉瘤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防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 和防治 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控制血糖在适宜范围,可出现微血管病变,造成视网膜病变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病程在10年左右和15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比例分别为50%和80%,且患者年龄越大,病情越严重,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会越大。根据视网膜是否形成新生血管之改变,可分为非增殖性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两种基本类型,前者视网膜没有出现新生血管,后者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病情现对较重。中国大陆糖尿病患病率水平较高,在不重视治疗时并发视网膜病变的机会较大。为此,笔者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1 病因和临床表现 1.1 病因 糖尿病患者均出现胰岛素代谢异常,改变眼、神经和血管微循环,影响组织和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造成眼部营养不良并损伤视功能。在疾病状态下患者的血液成分可发生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到影响,血-视网膜屏障和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受到损伤或破坏,造成小血管渗漏。视网膜是糖尿

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部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 1.2 临床表现 微小动脉血管瘤、出血点、硬性物质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微血管异常和黄斑水肿等是膜毛细血管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缺血较广泛时新生血管会在视网膜或视盘管出现,造成视网膜前出血或出现牵拉性脱离,视力严重缺失。按照病变进展及其程度的不同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6期:1期是有微小血管瘤伴有少量的出血点,2期是出现出血或渗出硬性物质,3期是渗出白色软性物质类似棉绒,4期是玻璃体出血,5期是血管纤维增生,6期是眼底产生纤维血管增生,同時伴随视网膜的脱落现象。前三期属于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后三期属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可刺激新生血管生长,视网膜功能可受到破坏。此时可引起视网膜纤维增生,严重患者可出现视网膜脱离之改变。新生血管进入玻璃体后,也可引起玻璃体出血的发生。比较而言,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所造成的实力危害要严重于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下降较为严重,甚或造成失明,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 2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临床医生应判断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结合患者的其他表现,做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利于降低致盲发生率,提高病情控制的可能性。 2.1 眼部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学机制及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学机制及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也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广义的糖尿病眼病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乳头水肿、糖尿病性玻璃体出血等。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最严重的糖尿病眼病之一。本文将围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展开讨论。 一、病理学机制 糖尿病有时被称为“血管病”,因为高血糖会导致血管的损伤和孔径变窄,从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应。眼睛是身体内血管最密集的组织之一,高血糖引起的血管损伤较为明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改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改变为非增生性改变,这个阶段通常没有症状,视网膜中微血管的管壁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血管内外液体的交换增加,此阶段视网膜出血点、黄斑水肿等现象较为罕见。 2. 晚期改变 视网膜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后,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增多,并加剧了视网膜周围的缺血状况,这种情况下会引起增生性改变,即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这种新生血管的管壁薄弱、松散,容易破裂出血,或出现虚脱性水肿。同时,新生血管会向玻璃体内生长,阻碍光线进入眼内,导致视力丧失。 二、治疗方法 1. 控制血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好治疗方法是控制血糖。充分控制血糖水平可能会减缓 或甚至阻止糖尿病的进展,并有可能防止或减轻视网膜病变。 2.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如果出现新生血管或水肿,可以通过 激光对受损视网膜进行焊接,以防止血管破裂出血。激光治疗能够逐渐改善视力,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疗。 3. 输液治疗 目前还有一种治疗方法是通过给予药物进行输液治疗,以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 变的水肿状态。但是,输液治疗仅适用于病情较轻的糖尿病患者。 4.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糖尿病眼病,手术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将玻璃体取出,可能需要植入人工晶体来恢复正常视力。手术风险较大,需要权衡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风险。 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要严格控制血糖,注 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休息和锻炼,不吸烟、不饮酒,减轻肥胖和高血压等因素。如感觉视力下降,需要及时求医并接受专业治疗,早期发现并治疗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 1.1 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根据国际上的指南,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应于确诊后即进行基本眼科检查。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在确诊后5年内开始检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定期复查。 1.2 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是诊断和评估视网膜病变程度以及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步骤。该检查通过观察眼底血管及黄斑区来判断是否存在视网膜损害,并分为非增生性和增生性两种类型。 1.3 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眼底检查外,还可以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造影(FFA)等辅助手段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OCT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探测黄斑区或有固定液体积聚的其他区域,而FFA则可以显示血管渗漏和新生血管的情况。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2.1 控制血糖水平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和延缓视网膜病变发展的关键。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手段,使得血糖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有助于保护眼部健康。 2.2 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

除了控制血糖水平外,还应重视高血压和高血脂的管理。这些因素与视网膜损 害存在密切关系。通过采取合适的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定期监测,可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2.3 激光光凝治疗 激光光凝治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该技术可以通过焦点激光对黄斑区或非中央区域进行处理,以减缓新生血管的增长,并帮助预防病变进一步发展。 2.4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在治疗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方面取得了 显著的效果。这些药物能够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渗漏,减轻黄斑水肿,并改善患者的视力。然而,需要定期注射,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2.5 其他治疗方法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选择,如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 注射治疗等。这些方法通常用于复杂或无法通过其他手段控制的情况。 三、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3.1 定期复查和监测 对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和管理过程中应定期复查和监测眼部情况,以及血压、血脂等指标。这有助于早发现并及时处理视网膜异常,避免进一步损害。 3.2 健康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非常重要。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饮食、戒烟限酒等可以降低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教育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代谢紊乱导致的内分泌系统及血液系统损害在视网膜上的反映,其发病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发展而增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视物变形,最终可致失明。 (二)健康指导 1.术前指导 (1)眼底出血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头高位。 (2)注意合理饮食,按时用药,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 以下。 (3)做好固视训练。平卧于床上,一手遮盖单眼,另一手示指置于距眼15~20厘米,眼睛固视示指指腹1分钟。 (4)做好个人卫生,保持良好心情,保证充足睡眠。 (5)术晨勿进食过饱,以免术中牵拉眼肌引发呕吐,导致不良后果。 2.术后指导 (1)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或气体填充者,需采取头低位。可采取俯卧位面朝下、坐卧位面朝下、站立位面朝下三种姿势进行交替。 (2)激光治疗后,由于强光刺激可能会出现短暂黑朦、眩晕或

流泪等现象,注意闭眼休息,勿揉眼,以免导致角膜上皮脱落。 (3)禁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进食低糖、低脂、高蛋白饮食、多食植物油。 (4)注意用眼卫生及手卫生,防止感染。 (5)由于患眼包扎,请注意安全,防跌伤、防烫伤等。 (6)若出现眼痛、恶心呕吐、术眼敷料出现渗血等情况,请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7)请按照以下方法正确点眼:点眼前洗净双手,一手分开上下眼睑,一手持眼药瓶,距眼1~2厘米处,将眼药水滴入下穹隆1~2滴,轻提上睑,并覆盖眼球,使药液均布于结膜囊内,闭眼休息3~5分钟。涂眼膏方法:一手分开上下眼睑,一手持药膏软管,将药膏直接挤入结膜囊穹隆部,用棉签擦净眼部。避免直接涂在角膜上。 (8)出院后半年内勿从事重体力劳动及高空作业,避免感冒、咳嗽及头部剧烈震动。气体填充者,1月内禁止乘坐飞机。 (9)勿用眼过度,少看电视、电脑、书报等,减少视疲劳。 (10)出院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按时、定量用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有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11)出院后一周内到眼科门诊复诊,若出现眼前黑影飘动、视物变形、眼痛等,及时就诊,并定期检查健眼是否存在早期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受 损的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通常分为非增殖性和增殖性两种类型。非增殖性糖尿病性 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类型,它通常不需要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是由于毛细血管新生和渗漏所引起的,通常需要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会对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包括视网膜。糖 尿病患者易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尤其是那些糖尿病已存在相当时间的患者,并且在一 定程度上失去了控制糖尿病的能力。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早的症状可能是在视力上的小改变,甚至可以被视为渐进的和 持续的。不过,有时病症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这意味着患者可能需要在视力正常时就要接 受视网膜检查。糖尿病患者一般需要每年接受一次视网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 病性视网膜病变。 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是微血管堆积,对视力的影响往往很小或者没有 明显症状。这种类型的病变不需要治疗,但是病人需要进行常规的眼科检查,以便及时发 现病情的变化。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是毛细血管新生,可以导致渗漏和出血,并对视力 造成更加显著的影响。当毛细血管开始生长到视网膜表面时,这种类型的病变通常会引起 严重的视力障碍。患者可能会看到模糊的影像、黑色点或线,或者出现影像消失的情况, 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失明。 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变采取不同的方法。对非增殖性病变,我们通常会密切监测和控制糖尿病,并通过调节胆固醇和血压来降低病变的风险。对增殖 性病变,可以采用激光治疗、手术治疗、注射药物等方式来逆转病变,这些疗法的效果通 常取决于病变的程度和类型。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控制体重、定期运动等,以保持身体 健康。 总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并危险的糖尿病并发症。病人应该及时接受视 网膜检查,以及时发现和治疗病变的迹象。合理的治疗和管理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防止 视力受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病人也需要通过控制糖尿病和注意饮食及运动,预防病 变的发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加和人类寿命的延长,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障碍逐渐增加,成为四大致盲眼病之一。 1 发病机理 1.1 毛细血管基底增厚:电镜下观察到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眼底微血管广泛的基底膜增厚,其确切的机制不明可能与山梨醇代谢异常有关。 1.2 微血管壁周细胞丧失及微血管瘤形成:周细胞丧失导致微血管瘤的可能解释,一是周细胞抗增生作用减弱或丧失,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移行;二是由于周细胞具有大血管平滑肌细胞样作用(收缩性),其产生的张力可对抗血流产生的透壁压力,而周细胞丧失,产生的张力减弱,在微血管部位引起局灶性微血管扩张,形成为血管瘤。 1.3 毛细血管无细胞化:指毛细血管的所有细胞元素的丧失,为特异性改变,可发生于许多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无细胞化导致毛细血管功能丧失、闭塞。 1.4 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在糖尿病的早期甚至在临床上能观察到视网膜病变之前即可出现。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细胞趋化因子及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表达增加,视网膜白细胞淤滞、黏附、活化后产生毒性的超氧自由基和蛋白分解酶,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 1.5 新生血管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变化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刺激各种生长因子释放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等有到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2 发病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糖尿病时间较久者,眼底变化的发生于毛细血管抵抗力的降低和新陈代谢失调有关。

2.1 糖尿病病程及血糖高低因素:糖尿病病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直接相关,病程越长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率越大,据统计病程大于15年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达到90%以上;资料显示血糖控制好坏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密切,控制好的发病率低。 2.2 高血压因素:高血压可造成血管内皮增生造成管腔狭窄,血管通透性降低,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变化造成缺血缺氧及血管瘤的发生,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3 眼部因素:眼底病及眼部手术可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如白内障手术。 3 临床表现及诊断 3.1 ①询问病史,有无糖尿病史:全身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症状;②有无视物变形、视力下降:视力减退决定于黄斑区受累情况以及出血和渗出物的数量和范围;③进行散瞳眼底检查,是否出现微血管瘤、点状片状出血、视网膜水肿、渗出、视网膜新生血管等;④实验室检查:定期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需要时查糖耐量试验。 3.2 临床分期:198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制订了国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分为二型六级。其中单纯型分三级,Ⅰ级后极部出现微血管瘤、小出血点;Ⅱ级出现黄白色硬性渗出、出血斑;Ⅲ级出现棉绒瘢、出血斑;增生型分三级Ⅳ级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Ⅴ出现新生血管、纤维增生;Ⅵ级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3.3 鉴别诊断:①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可出现视盘水肿,静脉明显扭曲,对胃单眼突然发病、出血广泛以火焰状为主,早期无硬性渗出;②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出血沿静脉分支的走形分布,常为单侧;③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多为火焰状,大量出血及微血管瘤少见,视网膜动脉狭窄,常双眼发病。 4 预防治疗 4.1 有效的控制血糖:合理有效的控制血糖能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研究显示:有效控制血糖可使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2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及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及治疗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21%~36%。糖尿病病程>10年者发生眼底病变的几率>50%,特别是在血糖失控的情况下更易导致并发症。患者早期可能全无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屈光改变、对比敏感度降低等。视网膜病变发展到最后,会出现新生血管性增殖膜、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失明。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世界导致视力缺损和失明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30~39岁失明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占16%。糖尿病病程>5年,99%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尤其是中青年患者,更是“脆弱型”群体,在并发症中最容易受攻击的就是眼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根据患者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的不同,临床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2种类型。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又分为3期:①Ⅰ期:眼底出现小米粒大小的微血管瘤。这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眼底改变,有经验的眼科医生可据此诊断患者有糖尿病。②Ⅱ期:眼底出现边缘清楚、形状不规则的白斑。这种白斑的形成与视网膜神经组织病变引起脂肪组织堆积有关。③Ⅲ期:眼底出现棉絮状白斑。这种白斑的形成与神经组织局灶性缺血、坏死有关。 如果背景性视网膜病变进一步加重,可发展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玻璃体出血、视网

膜剥离等严重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 由于病变损害的不可逆性,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疗效也更佳。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重要的措施是严格控制血糖。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植入胰岛素泵来减少血糖的大幅度波动,但是,多数 1 型糖尿病患者还没有条件植入胰岛素泵;而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无症状未被发现,或自觉症状轻微而治疗不彻底,或只能做间断性治疗,因此,能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的患者<20%,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视网膜病变的潜在威胁。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如有眼部异常感觉,则应缩短眼科随诊时间,如每3个月或6个月检查1次。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调节血脂,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强化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程,对减轻病情是有益的。血糖升高时,血中糖化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强且不易释放,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对缓解视网膜缺氧有一定作用,因此控制血糖能防止和逆转早期视网膜病变。若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可有效地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因而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重要措施。若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发展迅速,应及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视网膜病(DRP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对视网膜血管的损害,引起视网膜循环障碍,造成局限性视网膜缺氧症。是50 岁以上人群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 一、病因 糖尿病主要损害视网膜微血管,使其内皮细胞受损,失去屏障功能,发生渗漏,微血管闭塞产生微动脉瘤,视网膜缺血缺氧,最终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 二、主要临床表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被广泛分类为非增生性和增生性。 1、症状:早期无自觉症状,病变发展到黄斑后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和视野缺损。 2、体征: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的眼底特征是微动脉瘤、视网膜小出血点,以及视网膜水肿。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特征是新生血管形成,造成视网膜前出血、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三、各种检查的注意事项 1、眼底检查、眼部超声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1) 检查前充分散瞳,散曈后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由于散瞳后视物不清造成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 (2) 检查时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指导患者检查体位。 (3) 检查后嘱患者勿做揉眼等动作,以免影响次日手术进行。 四、围手术期的指导 (一)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术前一日遵医嘱,遵医嘱进行剪睫毛及泪道冲洗术。剪睫毛后如遇眼部不适,嘱患者勿揉眼或频繁眨眼,及时告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2、局麻加强化及全麻患者术前严格遵医嘱禁食、禁水。 3、了解患者病情及全身情况,监测其血糖、血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使血糖、血压值控制在正常水平,以减少其继续对视网膜微血管的损坏。 4、病人一旦出现视网膜出血时,禁激烈运动,减少头部活动,适当卧床休息。 5、治疗及药物护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5786电子版本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5786

疾病概述 糖尿病患者极易引起眼部微部微血管循环障碍。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糖含量增高,使血液粘稠,血小板容易凝集,毛细血管壁遭到破坏,通透性增强,从而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而造成视网膜微血管瘤形成、出血、渗出、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形成及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改变,造成患者视力损害直至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临床上分为六期 阶段特点 非增殖期 1、微血管瘤合并小出血点 2、硬性渗出合并I期病变 3、棉絮斑合并1或2期病变 增殖期4、新生血管或并有玻璃体出血 5、纤维血管增生 6、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增殖期可含前三期改变。 临床表现 1、眼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常双眼发病,先后发生玻璃体出血而致视力极差,甚至失明。

2、视网膜功能硬化,静脉扩张。 3、后极部视网膜在呈红圆形小斑点的微动脉瘤和不规则的点、片状出血,并有黄白色边缘清晰的点状渗出物。 4、晚期可发生玻璃体出血,增殖性视网膜炎,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并发白内障。 辅助检查: 主要是通过眼底检查,其中主要是诊断手段为眼底荧光血管透影(FFA),它是一种特殊的摄影技术,是利用一种染料注入静脉内,染料被血液送入眼部时即时拍摄的视网膜影像,它可以显示出异常的血管渗漏或血液流动较差的部位 治疗原则: 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激光治疗黄斑水肿、增殖前期白斑和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发生玻璃体积血和牵拉视网膜脱离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术。 病人基本情况: 患者:江兴旺,男,68岁,于2011年8月10日10点30分以“左眼视物不清半年,右眼视物不清7天”为主诉入院。入院时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好。查VOD 0.03,VOS 0.02,测T:36.5度,P:76次/分,BP:120/80 mmHg,血糖6.54mmol/L。眼压R:14 mmHg,L:12 mmHg,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晶体轻混,玻璃体积血,眼底网膜散在新生血

科普认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科普认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之所以会导致视网膜病变主要是由于当出现血糖较高时,视网膜新生血管容易破裂,血液会渗入到视网膜前方的眼球,影响视力甚至致盲。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糖尿病患病10年以上,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高达50%,患病15年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高达80%-9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知识且听下文分解。

一、“糖网”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当疾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 •视物模糊:视力部分或全部丢失。 •疼痛:压迫或持续发红。 •出血:微血管瘤、视网膜或玻璃体出血。 二、如何预防“糖网” •饮食管理:高蛋白、低脂、低盐饮食,控制总热量,避免体重过重。 •戒烟限酒:吸烟饮酒可加重疾病的发生发展,应积极戒烟,少饮酒,应避免酗酒。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减少视力损伤的风险。同时应警惕应避免剧烈运动,容易引起眼底出血,造成视网膜脱落等加重病情。 • •代谢达标: —科学降糖,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严格控制血压; —积极治疗脂代谢紊乱;

•定期复诊: 症状复查时间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年 微血管瘤1年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3个月 妊娠期 妊娠前 孕期每3个月产后一年 PS: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明确诊断后进行眼底筛查,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5年内进行眼底筛查。 •及时就医:若糖友们视力有变化时,应及时就医,如眼前有漂浮物、眼睛疼痛或有压迫感、模糊或复视等,这些可能是视网膜严重损害的症状,应及时去眼科就医。 ◤ 小编提醒: “糖网”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糖友们如果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去眼科就医!血糖等指标不达标,及时内分泌科就诊。 end 作者:董畅罗碧华 编辑:邱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