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梁诗风对初唐诗的影响

齐梁诗风对初唐诗的影响

齐梁诗风对初唐诗的影响
齐梁诗风对初唐诗的影响

齐梁诗风对初唐诗的影响

0 推荐齐梁诗风对初唐诗的影响

王勇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11年第789期

齐梁时期诗歌内容以吟咏风云、月露为多,题材狭窄;形式多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对诗歌形式的创造,特别是对诗歌韵律的发现是齐梁诗人的一大贡献。齐梁诗风对初唐诗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谢灵运、谢朓在崇尚声色方面的影响。谢灵运把自己目击的山光水色、朝霞夕霏用诗句描绘出来,给诗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在艺术上,他开辟了崇尚声色的新局面。“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样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方法对初唐诗歌影响极大,如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谢朓的诗风清新流丽,通

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形成了秀丽清逸的诗风,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对初唐诗人更是有着直接影响,如王勃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张若虚

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都有其痕迹。

二、鲍照在边塞诗方面的影响。边塞战争、征夫戍卒的生活,

是鲍照诗歌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代出自蓟北门行》里,他歌颂了边塞将士们“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英勇战斗

精神,也写出了“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的边塞战场景色。其对唐代的边塞诗有着重要影响。“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从军行》和《代出自蓟北门行》可

谓如出一辙,既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样保家卫国

的壮志豪情,也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样的侧面描

写来表现紧张激烈的战场状况。

三、永明体在格律方面的影响。永明体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注重音乐美感,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恶异”(《宋书·谢灵运传》)。它主要的创造者为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诗人。永明体的产生,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初唐诗歌大多基本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等。

四、宫体诗在靡丽诗风方面的影响。宫体诗是在永明体诗歌的基础上,以“新变”的面貌出现的一种诗体。宫体诗内容以

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弄月的作品,其形式比永明体要求更华美精巧,更注重辞藻的华丽和情调的缠绵。宫体诗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描绘性的,刻画人物(一般是女子)

体貌、服饰、用具、歌容舞姿之美,通过对其衣衫、容貌、声色的刻画,描绘女子的美貌神韵;另一类是表现性的,其注意点集中在描写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虽然诗风绮艳,柔靡缓弱并不可取,但其艺术上注重辞藻、对偶与声律还是值得肯定的。宫体诗的这种靡丽诗风对初唐诗歌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即便如“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的“初唐四杰”,创作上也不能完全摆脱其影响。而张若虚与刘希夷的《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历来被称为出自宫体诗而能打破宫体诗陈旧外壳的作品。

历史朝代流程图

中国历史朝代背诵口诀 【一】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魏晋南北朝, 十国互相乱, 隋统天下和, 唐宋元明清, 还有民国在 中华忍受难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

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简介 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禹 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汤 周西周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 -476年楚前1042年-前223年于郢湖北荆州楚武王熊通齐前1046年-前379年临淄山东淄博齐太公吕尚晋前1033年-前349年都绛山西翼城唐叔虞姬虞吴约前1033年-前473年苏州无锡苏州吴太伯泰伯越前1888年-前306年会稽浙江绍兴越侯无余秦约前900年-前206年咸阳陕西咸阳秦非子 战国 前475 -221年秦约前900年-前206年咸阳陕西咸阳秦非子 楚前770-前223年丹阳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燕前864年-前222年蓟北京房山燕惠侯 韩前403年-前230年新郑河南郑州韩武子韩万赵前403年-前222年邯郸河北邯郸赵烈侯赵籍魏前403年-前225年大梁河南开封魏文侯魏斯齐前404年-前221年临淄山东淄博齐太公田和 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 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新朝9-23年王莽 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 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 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北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 珪 魏洛阳河南洛阳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

一、“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为唐代始音,其诗文虽未完全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1、题材扩大,主题升华。 (1))四杰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开拓了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山水诗如王勃的《腾王阁》;又有咏史抒怀之作,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2)风格由纤靡卑弱转至刚健清新。四杰”均出身庶族地主阶层,思想狂傲豁达,重视抒发个人情怀并思索人生哲理。诗风变化多样,有的朴素清新,有的沉雄壮阔,有的铺张扬厉,一个共同特征:刚健清新,开创了唐诗的序幕和唐诗“风骨”美的先河。如卢照邻的游侠边塞诗《结客少年场行》 2、体裁突破:促进并确立了近体诗新形式。 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诗发展成熟,为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人各有偏重,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卢《帝京篇》,骆宾王《畴昔篇》。 二、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 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主要体现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提倡风雅兴寄,风骨,为唐代正始之音。 1、风雅兴寄。 复归风雅,是他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38首《感遇》诗中。“兴寄”理论既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又熔铸了时代精神。兴”,指所托之物需遇境而生,不可矫揉造作,如《修竹篇》所“兴”之“竹”。“兴寄”理论重点“寄”:包括“美刺”之社会教化作用,主张诗应关心现实,寄托讽喻。其中主体自觉意识的高扬具有唐普遍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要求。 2、风骨。 “风骨”基本内涵:要求诗歌慷慨多气,感情充沛,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继承爽朗刚健“建安风骨”传统的同时又扬弃了其中的慷慨悲凉,代之以昂扬和明朗,构筑了一种磅礴的气象和境界。这种美学理想,正是盛唐之音的基调选择。 3、正始之音。 《感遇诗》38首所谓“遇而感之”,寄托遥深,主张以唯美的意象,托物“寄”志,抒发情感。“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杨士奇 三、沈宋对唐诗的贡献 沈佺期、宋之问是以五言律诗见长的初唐宫廷诗人。 (一)沈宋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1、政治的不幸出现了迁谪题材诗歌的高峰; 2、道观佛寺名胜引入诗中; 3、采用近体格律诗的形式描写岭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盛唐山水诗的崛起提供了创作经验; 4、应制诗改变了单纯以人体美、服饰美为题材,投向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美的结合, 表现大唐恢弘气象, 如沈佺期的《兴庆池侍宴应制》 (二)沈宋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 1、沈宋诗歌气势壮大、感情豪迈,善于借景抒情以表现诗歌整体意境美; 2、语言节奏自然、圆融流宕。改变了齐梁词藻华丽、拼凑对偶之风, 讲究清新流畅、精炼含蓄。如应制诗本色自然, 表达真情实感。 (三)五言律诗的定型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 来源于网络 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 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3.把握答案特点。在分析表达技巧时,有时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和主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从诗歌中找出具体诗句进行说明。学科.网 二、【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年鉴对照表

朝代起讫都城今地 夏约前2070—前1600 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 商前1600—前1046 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 周西周前1046—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① 前770—前256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洛邑河南洛阳 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③304-439 —— 南北朝南 朝 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 朝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十国④902-979 ——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 辽916-1125⑤皇都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44-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他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谈咏物诗的创作

谈咏物诗的创作 谈咏物诗的创作(1) 一、什么的咏物诗? 咏物诗,是通篇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这个“物”就是自然中的事物如花鸟虫鱼以及生活中的用具服饰建筑等等。 咏物诗艺术可以上溯到先秦,或者说,“以诗咏物的风气,很早就有了萌芽”(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而臻于成熟的咏物诗”(刘学楷《李商隐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发展》)就是《橘颂》,这首诗“比类喻意,又覃及细物”(《文心雕龙·颂赞》上海古籍2000年),是一篇完整的对单独事物的集中描写的咏物作品。标志着古人“咏物意识”的产生。所谓“咏物意识”,按照韩国学者徐盛的解释,就是“用整篇作品的结构吟咏一个事物的创作意识”。总的说来,先秦咏物诗绝少,就是汉魏两晋咏物诗数量也不多,直到齐梁时期才开始大量出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王夫之《姜斋诗话》)据很多学者统计,齐梁八十几年的时间,流传下来的咏物诗多达三百三十多篇(据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远比此前几百年间所创作的咏物诗为多。 二、咏物诗的种类 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比体咏物诗(又称感物诗)、赋体咏物诗(又称吟物诗)两大类。前者以托物言志为主,后者以描摹物态为主。 先说“赋体咏物诗”。“赋体”咏物诗强调图形写貌,诗人对事物的形貌、声色等细微特征特别关注,重视事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并且对它精雕细琢。例如: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名词解释: 沈宋体、上官体、初唐四杰、王孟、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花间词派、沉郁顿挫、郊寒岛瘦、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通江唱和、无题诗、唐传奇、变文、俗讲、诗豪、诗史、诗圣、诗仙、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晩唐体、西昆体、六一风神 一、沈宋体 “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是律诗的别称。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如果说“回忌声病”还只是对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继承的话,那么,“约句准篇”则属于他们的发展、创造了。沈宋在当时唱一代宗师,但其所作律诗,在内容上多无可取,即使是写于贬谪途中那些颇具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无非叹老嗟贫而已。在艺术上,除了声律精严、属对工巧之外,他们也只以词采的富艳精丽见长,不足以开一代新风。 二、上官体 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年间以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以、应制、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初唐贞观诗坛的新秀。因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文并

历史朝代顺序表(人文概括)

历史朝代顺序表: 第一种说法 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俱寇仇明清民国封建毕社会主义得自由 第二种说法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三种说法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四种说法 夏朝殷商与西周,东周列国分两段,春秋战国烽火起,秦朝一统又两汉,三国鼎立魏蜀吴,西晋东晋前后传,南朝北朝两并亡,随唐一统后五代,宋元明清九百年,辛亥革命皇朝完。

二、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 (一)夏商周 炎黄子孙创奇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奴隶社会夏商周,始有文化与科技。 夏朝已经有历法,人们开始用铜器。 商朝发明甲骨文,记载日食与月食。 商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造型奇。 工艺高超花纹秀,青铜铸造兴盛期。 西周织机能提花,前776(年)月食记。 (二)春秋 春秋文化发达始,《诗经》最早诗歌集,全书三百零五篇,多为西周春秋诗。 道家老聃《道德经》,儒家学派孔子始;大军事家名孙武,《孙子兵法》早著世;九九乘法口诀表;慧星早欧两千余; 发明创造数鲁班,攻城器械木云梯, 木人木鸟木车马,后世木工尊祖师。

战国时期数七雄,屈原《离骚》负盛名,《孙膑兵法》名著作,司南指向已发明。神医扁鹊反迷信,望、闻、问、切诊疾病,丸、散、膏、丹汤药液,华夏中医祖师称。《黄帝内经》经典书,病理病侯三百种。 驰名中外都江堰,设计主持秦李冰。 三十七次日食测,鲁国三十三次证。 魏人石申楚甘德,《甘石星经》定恒星,八百恒星书中载,一百三十位测定。 天文历法利农业,春夏秋冬季分清。 思想学派各主张,墨、儒、道、法百家争。古代文化瑰宝最,宴乐铜壶铜编钟。 (四)秦朝 前221(年)秦统一,筑接燕赵城万里,统一字币度量衡,秦兵马俑世奇迹。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 名句填空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3、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0、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并序》)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赛上》) 1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9、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2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2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2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0、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3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020届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2020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学校迎来校庆,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 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 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答案】B 【解析】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意思是:问你为何远行,又何时归来,我孤坐空房痛苦伤悲。诗句意在表现夫妻分离的痛苦,不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友返校”的语境; 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意思是:让我告诉那罗浮山(在广东南部,即友人所去之地)上的云影吧,请她捎个信儿,叫您早点儿随着明月,引着归舟,从那天外回来吧!是呼唤友人早日归来,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友返校”的语境;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意思是: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诗句抒发诗人仕途蹉跎想要归隐的感情,不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友返校”的语境;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登如霜”意思是: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受如霜。诗句是苏轼悼念亡妻所作,不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友返校”的语境; 故选:B。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A. 《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 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 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 《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答案】AC 【解析】A.“《风景谈》”是散文,不是小说,不属于全同关系; B.“校长”和“校领导”存在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不是建筑,不属于全同关系; D.“《红烛》”是“诗”,这首诗是“诗集《红烛》的序诗”。正确。 故选:AC。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逻辑关系的能力。 概念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①全同关系。如“教师”与“老师”;②包含关系。如:“国家”与“社

如何鉴赏古典写景诗的写景特色

浅析如何鉴赏写景诗的写景特色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陈丽 邮编:225400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而意象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但这物和景又跟我们平常在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形成的,是经过诗人创作、加工、升华而成的。这就使咏物诗和写景诗各具特色,尤其是写景诗纷繁多姿、意韵生动。这类诗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要全面读懂诗歌的意韵,跟作者站在同一个时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就要多角度,全方位审视。现在在诗歌鉴赏的考题中,常有鉴赏写景特色的题目出现,如“读《落花》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第(1)题“颔联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考查的就属于这一范畴的题目,那么我们如何更全面地解答这类题目,从这些写景诗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审美感受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内容方面 (一)绘声绘色绘形。诗人写景时从哪些方面写景状物的呢?阅读大量的写景诗,我们总会发现诗人会在景物的声音、色彩、形状、味道等方面着意描绘,力求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传达自己的意绪。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如: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写了江水、鸥鸟、山峰、鲜花等景物,并着力描写它们的色彩: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图:碧绿的

江面上,白色的鸥鸟掠过。在绿水的映衬下,鸟儿的白羽愈加醒目。青葱的山峰上,火红的鲜花烂漫开放,像燃烧的火把。前两句描写景物景色清新,色彩明丽,传达出愉快的情感,诗人却以此反衬思归的感伤。又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不仅写出了景物的色彩,更把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思绪表达出来了。 (二)动景静景的描写相结合。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个“闹”字境界全出。不仅使人感受到杏花绽放的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蝴蝶飞舞,春鸟和鸣,写尽了那一派生机勃勃、盎然的春意。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如刘板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忽起”“垂杨舞”以及“万点声”,表现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美,而“万点声”又是以动(有声)衬静(无声)。这首诗既写静景,又写动景,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梁以前文学理论批评的集大成者,在历代的文学批评中都受到大家的关注,并被给予高度评价。 在这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论巨著中,《神思》篇无疑具有突出地位。它居于全书精华部分即创作论的首篇,提纲挈领,总体论述了创作的整个过程,并且集中地对艺术构思中的想象问题,作了精深的探讨。要解读刘勰的神思论,我们以为要从神思本质特征、定义引语的内涵及其与外物、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综合来考。 “文之思也,共神远矣。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虚静也就是神思发动和运行的关键要素。 我们知道,审美意象的创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现代文艺学认为,艺术想象离不开“情”,因为作家想象时总是要按照其情感态度去创造审美意象的,主体情感必然要渗透于想象过程的各个环节,与主体情感无关的想象不是艺术想象。《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艺术家们只有“情动”、“情来”,才能鼓起想象的风帆,推动想象的运行。但审美情感是一种“虚”的存在,同艺术表象相比,具有更为“抽象”的性质,因而,它难以成为神思展开的实体,往往只能寓于艺术表象之中,并通过艺术表象才能表现出来。而艺术表象更具有“实体”的性质,由艺术家妙观万物而得的艺术表象具有形象、具体、可感等特点,能够成为神思展开的具体实体。因而,神思只有以艺术表象为运思实体,才能真正展开,单靠审美情感,神思难以运行。由此看来,以“神与物游”为运动模式的神思活动,其根本特征只能是“神用象通”,离开“象”,神思无

中西方诗歌艺术表现的差异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宋祁的咏物诗》 学院:文学院 研究生姓名:许微维 学号:313050105007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试论宋祁的咏物诗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姓名:许微维学号:313050105007 内容提要:本文以北宋诗人宋祁的咏物诗为主要关照对象,力求对其创作情况如题材特点、艺术特征、“情”与“志”的结合等作大体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力图对宋祁咏物诗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宋祁;咏物诗题材特点;艺术特征;“情”与“志”; 一、咏物诗 咏物诗是我国古代诗歌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型,先秦《诗经》时代就已经有了咏物诗的萌芽,至唐代诗歌创作达到高峰期,咏物诗的发展也进入了它的成熟与繁荣时期。“但咏物诗作为一个诗类概念的出现却是宋代的事”[1](吕青云《王安石咏物诗研究》)。于志鹏在文章《中国古代咏物诗概念界说》里对咏物诗的概念加以了界定:“从我国咏物诗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对于咏物诗的概念可做如下界定:以自然风物,包括天象、植物、动物以及人工物品以及物化的人等物类为吟咏对象,他们或为诗歌的题目,或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在诗中作者或就物论物,或借物咏怀寄寓深意。这样的诗歌,就叫咏物诗。”[2]本文所采用的咏物诗为狭义概念的咏物诗,即以草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以及人工器物等为吟咏对象。 (一)、目前中国古代咏物诗研究的现状: (1)、学术界对中国古代诗人的咏物诗研究较频繁,例如《中国古代咏物诗概念界说》、《晚唐咏物诗论》、《宋前咏物诗发展史》、《清初咏物诗研究》等。但具体的咏物诗作者多集中在魏晋六朝及唐代,如沈约、杜甫、李商隐、谢朓等,代表性的如周淑萍的《论魏晋南北朝咏物诗》、常为群的《论沈约的咏物诗》、张学松的《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美》、孙兰的《谢朓咏物诗、联句诗探析》;对宋代诗人咏物诗的研究近年来也不断增加,如吕青云的《王安石咏物诗研究》、殷三《梅尧臣咏物诗研究》、李晓黎《欧阳修咏物诗的艺术特征》等,但对不甚著名的诗人的诗文研究就很少,对其咏物诗的研究就更为稀少,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如胡宿、孙抗、余靖等。 (2)、咏物诗作家个案及类别专题研究的不同方面:咏物诗的创作背景、寓意等,如刘维洁《白居易咏物诗创作背景、类型及寓意》;咏物诗的艺术特征、审美技巧等,如聂大受《试论杜甫秦州咏物诗的个性化特色》;咏物诗的题材特点,如王琴的《元白咏物诗的题材特点》;不同时期或诗人咏物诗的比较研究,如申东城《齐梁初唐咏物诗比较论》;某一物类的个案研究。如李小荣《唐代咏物诗中的蝉》。 (3)、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咏物诗的研究:特定时期、朝代咏物诗的艺术成就,如兰天《试论唐代咏物诗的艺术成就》、金岚《北宋初期咏物诗研究》;社会环境现状(包括文化风俗、经济、政治等)对咏物诗的影响,如李黎《宋代民俗对咏物诗的影响》;咏物诗对一定时期朝代的各方面的反映,如曹瑞娟《宋代咏物诗的生态文化意蕴》。 (二)、宋代作家咏物诗研究现状:近十年来,宋代作家的咏物诗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如吕青云《王安石咏物诗研究》,殷三《梅尧臣咏物诗研究》,洪青云《陆游咏物诗研究现状(兼读陆游研究现状)及思考》,张高评《辛弃疾咏物诗与唐宋诗之流变》,李晓黎《欧阳修咏物诗的艺术特征》,其他作家如苏轼、杨万里等人的咏物诗研究也较多见于一些学术论文、书籍中。 (三)、宋祁咏物诗研究现状:对宋祁诗文研究较多,但对其咏物诗作专门研究的较少,大多是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宋祁某一首或某几首咏物诗的,如李黎的《宋代民俗对咏物诗的影响》中“二、传统咏物诗的吟咏对象与民俗结合”最后一段提到宋祁的《蜀葵》,还有金岚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 一、概念理解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 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 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 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论六朝咏物诗_宫体诗与山水诗之联系

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 论六朝咏物诗、宫体诗与山水诗之联系 王 玫 南朝开始,咏物诗逐渐增多,宫体诗创作更趋于盛行,相比较于这两类诗,南朝山水诗的创作声势略显微弱,且有与这两类诗渐趋合流之趋势。从南朝山水诗创作的总体格局来看,咏物、宫体等诗或可看作是南朝山水诗的旁支,或者说山水诗是咏物、宫体诗之变体,现实生活内容已广泛进入山水诗中,山水意识之普遍自觉已使自然山水成为这时期各种题材诗歌的背景,严格意义上的山水诗正在消失,山水形象适应着各种心情的表达,山水诗界域越加扩大。 (一) 以某种事物作为诗文吟咏的对象,这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荀子以《赋》名篇,从对象的性质特点、用途意义等方面,分别咏赞了五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屈原《橘颂》也是一篇咏物之作。至两汉魏晋,咏物诗文明显增加,尤其是贾谊《 鸟赋》之后,咏物赋也愈加繁滋,到了魏晋咏物赋更是比比皆是。咏物诗创作明显受到赋的启示,汉赋炽盛之时,咏物诗亦不时可见,蔡邕《翠鸟》便是其中之一篇,只是与赋中咏物之作相比,咏物诗创作在魏晋之前寂寞多了。 咏物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别大规模出现始于南朝。南朝咏物诗大量产生有其气候与土壤。这时期已然觉醒的审美意识促使人们更自觉地把握和欣赏客观对象的美;另一方面,随着生命忧患感淡薄及探寻大道的热情消褪,南朝浮靡风气甚为流行,咏物诗、宫体诗、侍宴诗之兴盛正是这一时代潮流下的产物。 山水诗、咏物诗乃至宫体诗的产生都是以思想观念大解放、审美意识大觉醒为基础的,但是,山水诗境由高蹈趋向平浅,反映了诗歌精神内蕴之单薄所导致的诗歌境界之狭隘,艺术生命由于缺乏滋养而不可避免地呈现委顿,于是,穷形尽相地描景状物也就代替了探究大道真理的热情,整体的山水描写也就被局部风景刻画所分裂。不过,咏物等诗中的自然景物无异是整体山水之一部分,对这些景物画面进行刻写吟咏,说明审美鉴赏力之大大提高,艺术表现技巧已更趋细腻。 咏物诗吟咏的范围不仅限于自然景物,现实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几乎周纳。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日常生活器具之外,吟咏禽鱼草木以及四季阴晴变化等自然现象在南朝咏物诗中占据的比重较大,这类咏物诗实际上是山水诗内容的局部扩展。如果将山水诗中的景物描写看作是一幅全景画或远景画,咏物诗中的花鸟禽鱼或一隅山水刻划则无异于工笔画,或近景或特写。这也说明道的观念自山水诗中淡褪之后,山水景象在人们眼中只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或者仅是单纯的审美对象,其价值在于提供主体以审美愉悦,它的身上已不包含某种更玄秘深微的思想精神,正如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一样,它们的美蕴藏在实用的价值之中,不同的是自然景物的价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审美效果:生动形象,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 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 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 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 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 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 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记忆口诀精华篇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记忆口诀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宋元明清皇朝休。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 复汉土,民国兴。——摘自《三字经》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咏物类诗歌鉴赏

《唐诗宋词选读》咏物类、议论抒情类诗歌导学案 班级小组学号姓名评价 咏物类诗歌鉴赏解题指导 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 鉴赏要义 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一、咏物诗的类型 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2、“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二、咏物诗的整体解读——三读 1、读标题 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2、读作者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出身寒门,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在狱咏蝉》就是作者在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