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沈约的咏物诗

论沈约的咏物诗

论沈约的咏物诗
论沈约的咏物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论沈约的咏物诗

常为群

摘要 沈约咏物诗不同于前代咏物诗抒怀写心的传统特征,其情志内涵苍白萎缩而描摹刻划铺张生动。其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作者人格价值取向、创作方式、吟咏对

象难于立意等外部因素;二是单纯追求描摹刻划的文学观念。

关键词 沈约 咏物诗 情志内涵

考察沈约的咏物诗,首先令人惊讶的便是其数量之多,大约占到沈约现存诗歌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次则是沈约咏物诗轻松流易的特征,果物、果盘、乐器、自然景观……一切常见、琐细之物无不可入诗,而且以流利的文字平直写来。在沈约,创作咏物诗似乎是种轻松随便的事,而不大容易看出前代诗人那种将自我溶入物中的郑重与刻苦。

虽然沈约前代的诗人们并没有为咏物诗的创作定下一种规范性的意见,然而受“诗言志”传统诗教的影响,咏物诗所着力抒写的实际上还是诗人自身的情志内涵与精神世界。屈原流传千古的《橘颂》,虽题名为“橘”,但咏写的还是诗人“自我”,是自我“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淑离不淫,梗其有理”的志趣品质借用橘的习性、形态得以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这样的咏物诗中,当然也有诗人对于物的描绘,然而这种描绘是以与主体所要表达的情志内容相关的橘树的习性、形态、风姿为主要内容的,并不一定包括了物的全部特征,而且这种描绘一般也止于拟人化性质的粗疏勾勒。如屈原刻划橘的习性,也只用“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粗粗道来,而“受命不迁”、“壹志”等语中则流露出拟人的褒奖意味。这种描绘,其重要目的之一便在于引出诗人内在的情志内容。这样看来,在咏物诗中,“物”与“志”两者是彼此关联彼此依赖着的,没有“物”,“志”就失去了依托,不成其为咏物诗;而没有“志”,全诗也就失去了主旨所在,所以咏物诗同时还是一种象征诗。屈原颂橘,刘桢咏松,陶渊明吟菊,也都是借助咏物诗这样一种诗歌形式托物以言志、借物以写心。

而咏物诗作数量特多的沈约却不同于传统诗人。《咏雪应令诗》:“思鸟聚寒芦,苍云轸暮色。夜雪合且离,晓风惊复息,婵娟入绮窗,徘徊鹜情极。弱挂不胜枝,轻飞屡低翼。玉山聊可望,瑶池岂难即。”全诗从飞鸟栖芦,雪前云灰天暗写起,涉及夜晚与次日两个时段,更兼有风吹雪动、飞雪入窗、枝头雪落等细微景象的描摹,笔致可谓细腻。然而如此刻划只不过归于玉山瑶池仙景的幻想,其中虽也表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却毫不涉及主体的内在情趣志向,当然也与象征、寄托无关。

沈约也有不少托物言志的咏物诗,然而我们也不能将它们一概与传统咏物诗等量齐观,而要将它们分成两类来加以分析。首先一类是沿袭了咏物诗传统的作品,如《鹿葱诗》、《咏 诗》

等。后者不仅完全符合借物写心的咏物传统,而且以“曲中有深意,丹诚君讵知”、两句道出主旨,直陈见遇的期望与用心,确是沈约的由衷之言;“野马不任骑,兔丝不任织。既非中野花,无堪 食”(《鹿葱诗》),虽不易确指其真正用意,但它与政治讽谕有关则是可以肯定的。《灌畦暇语》中也有关于此诗触怒梁武帝的记载。其次则是《咏杜若诗》、《咏山榴诗》以及仅存残句的《咏竹诗》等等一类诗。“生在穷绝地,岂与世相亲。不顾逢采撷,本欲芳幽人”(《咏杜若诗》),文字层面虽与传统咏物诗一般无异,然而诗中所抒写的甘于贫居幽微的情志却与沈约“昧于荣利”(《梁书》本传语)的个性、态度相违背,令人怀疑其真实可信度。而咏物诗之所以动人,诗人内在情志的深沉真切是其重要来源之一。当人们对沈约这一类诗的内涵作出并非其实有的评判时,实质上其作品的动人力量已经大减,而其寄托意味也大打折扣了。

沈约咏物诗中不大涉及情志或情志内容不可尽信的情形,都表明了其咏物之作中寄托意味的淡漠。而这种淡漠,诗人主体情志、个性内涵的庸弱当是其主要原因。六朝时代,社会动荡,政权更迭迅速,加之享受、腐化之风大行其道,追求现时感官享受成为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与愿望,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特出磊落的个性和独立高洁的人格的追求,文人们的精神世界趋于平庸卑俗。宋末辅政的褚渊视改朝换代有如“将一家物与一家”(《南史?褚火召传》),助萧道成夺权立齐;而齐时游于文惠太子萧长懋东宫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甚得两府宠信的沈约,亦积极进言萧衍力取南齐天下。家国之感虽偏于淡漠,但是齐梁文士对于世俗生活的享受却甚为看重。萧绎《全德志序》:“宝剑在前,鼓瑟从后,连环炙车果,雍容卒岁。驷马高车,优游宴喜。既令公侯踞掌,复使要荒蹶角。入室生光,岂非盛矣!若乃河宗九策,事等神钩。阳雍双璧,理归玄感。南阳樊重,高阁连云;北海公沙,门人成市。咨此八龙,各传一艺。夹河两郡,家有万石。人生行乐,止足为先。但使尊酒不空,坐客恒满,宁与孟尝间琴,承睫泪下,中山听息,悲不自禁,同年而语也?”与沈约的《郊居赋》、徐勉的《为书诫子崧》等等一样流露出对于生活享乐的追求心理。另一方面,此时知识分子的政治素质与实际才能也已退化——“吐一言可以匡俗振民,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斯大丈夫之志,非吾曹之所能及已。直以章句小才,虫篆末艺,含吐缃缥之上,翩跹樽俎之侧,委曲同之针缕,繁碎譬之米盐,孰致显荣,何能至到”(《梁书?王僧儒传》)。与这种情志才能的庸弱相适应,口不论人过、喜怒不形于颜色的为人处世方式成为普遍的人伦规范,而“若桓潭之褰俗,冯衍之忤时,北海之凝峭,中散之峻绝”的个性人格内涵,在他们眼中,不过是“率以方寸之情,丧不訾之德”(谢月兆《与王俭书》)的举动,并不足以称道,其人格取向实是平弱庸俗。而这样一种庸弱的人格特征,在以吟咏内在情志内涵为重要内容的咏物诗中表现出来,也必然只能是庸弱、平俗的,而难以达到屈原、陶渊明那样的境界。

其次应该加以注意的是沈约咏物诗创作的形式与场合多为席间应诏、同题共咏及诗友唱酬。像《咏新荷应诏诗》、《庭雨应诏诗》、《听蝉鸣应诏诗》等等题中即已言明“应诏”;而《诗纪》在《咏 诗》下注云:“沈右率座赋二物为咏”;《谢宣城集校注》则交代了《竹槟榔盘》为“同咏座上器玩”;而《和王中书德充咏白云诗》、《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等等,显然又是酬唱之作。这种应诏题作、酬唱共咏的创作方式,虽然对于语言的锻炼、声律的探求等等形式技艺不无裨益,然而却不可能不对诗歌的内容起到束缚、削弱等等不良的作用。明明对此题此物并无心得感奋,却不能不题咏;既要考虑自己的立意,又要注意不能与他人雷同……如此种种,使得原为一己之志趣心性的吟咏变质为一种逞才斗智的游戏之作。咏物诗的旨趣又怎能不庸弱平俗呢?

再次,沈约所咏器物琐细的特征也对诗旨有所影响。咏物诗托物写心的特征要求所咏之物必须具备能暗示、象征主体品格内涵的特征,松、竹、菊、梅等等也正是因此方才成为诗文中的宠儿的。然而,沈约所歌咏的,大多却是青苔、庭雨、帐、筝、甘蕉、竹槟榔盘等等琐细之物,难于立意,更难以与自我的精神内涵相联接贯通。偶尔涉笔写及杜若、竹、寒松等等几乎已人格化了的事物,又难以赋予其新的人格内涵,委屈写来,却又给人以不真实、甚至假充门面之感。

此外,宋齐以来“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追新”(《文心雕龙?明诗》)的创作风气,也不能不影响到沈约,在注重辞藻丽句的同时而相对忽略了诗作的立意与主旨。

由于传统咏物诗的主旨在于情志的抒发,故而诗人描摹外物以凸现物的本质特征为限度,一般止于粗疏的描写、勾勒。象刘桢咏松,也只“亭亭山上松”、“松枝一何劲”、“终岁常端正”(《赠从弟三首》其二)几句涉及松的形象,更何况这些诗句又都一语双关、象征着诗人的个性与人格内涵呢?沈约咏物,虽淡于情志抒发,然对于器物描摹刻划却是不遗余力,往往从多方面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中用“环姿信 ,奇态实玲珑”引起对香炉花纹的详尽描绘:“峰嶝互相拒,岩岫杳无穷。赤松游其上,敛足御轻鸿。蛟暾盘其下,骧首盼层穹。岭侧多奇树,或孤或复丛。岩间有侠女,垂袂似含风。飞若未已,虎视郁余雄。登山起垂障,左右引丝桐。百和清夜吐,兰烟四面充。如彼崇朝气,触石绕华嵩。”这种刻划在重视个性人格抒写的咏物诗人是不可想象的。繁复如香炉花纹者固然可以进行淋漓尽致的描摹,而简单之物如青苔、庭雨,在沈约的笔下,又何尝不是刻意求工呢?“缘阶已漠漠,氵凡水复绵绵。微根如欲断,轻丝似更联。长风隐细草,深堂没绮钱”,既有对成片青苔的概观,又有对局部的细察。而同是写青苔,王维“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一句只从诗人的主观感受落笔,并无沈约那样的细致描绘。对于庭雨,沈约在指出其“入庭倍难赋”之后,还是以“非烟复非云,如丝复如雾。 裁欲垂,霏微不能注”四句加以刻划,其描写虽然平淡无味,然而诗人对于刻划的重视与追求苦心则不难见出。

除开对器物的细致摹写,沈约还援引事典入诗。用典,这一方面当然是一种诗歌创作的技法,另一方面也还是时代风气的表征。《梁书?沈约传》载:“约尝侍宴,值豫州献粟,径半寸,帝奇之,问曰:‘粟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又《南史?刘峻传》:“(梁)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赉。曾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问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数典的风气及社会对数典的重视程度。受此社会风气的影响,诗文中亦沿袭了颜延之用事以博的传统,所谓“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南齐书?文学传论》),这是当时普遍的风尚。沈约作为“博物洽闻,当世取则”(《梁书?本传》)的诗人,又怎会不在专门称咏器物的咏物诗中援引事类呢?而事类的入诗,从积极方面而言,是使得诗歌中的言情写事更为含蓄宛转。《玩庭柳诗》在描绘柳树“因风结复解,沾露柔且长”风姿的基础上,接以“楚妃思欲绝,班女泪成行”两句事典,柳的情态与事典中的人事相为映衬,更添情韵。另一方面,事典的入诗,特别是事典的大量入诗,又导致了无聊咏物诗的出现。沈约的《大言应令诗》、《细言应令诗》、《奉和竟陵王郡县名诗》、《奉和竟陵王药名诗》等等,也都是这种数典风气的产物。这些诗

不仅谈不上任何的意趣兴味,而且损害了诗歌本身的抒情特质,流弊甚多。

语言的清丽则是沈约咏物诗一贯的基本特征。上面举过的“因风结复解,沾露柔且长”两句描绘柳树风中摇曳的依依情态,生动如画。其他如《春咏诗》中的“寒苔卷复舒,冬泉断方续。早花散凝金,初露泫成玉”,写景状物形象逼真而富于季候的特征。自然的美景,风物的情态,由这样较为自然的语言得以再现,虽描摹细致而色彩偏淡,清丽的特色显而易见。

与咏物诗中对于器物细致生动的描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诗中情志内容的苍白无力。我们前面已经有过对于沈约咏物诗作情志内涵淡漠的说明,然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沈约诗中情志的重复。《咏檐前竹诗》“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咏杜若诗》“不顾逢采撷,本欲芳幽人”,诗旨含义完全一致,只不过在表述上稍有不同而已;《咏梨应诏诗》“摧折非所吝,但令入玉盘”,《园橘诗》“但令入玉木半,金衣非所吝”,两者不仅辞意完全相同,而且文字也相似。这种重复,导致了沈约咏物诗内涵的苍白与萎缩,又使得诗中详尽细致的器物描摹沦为黏皮带骨的切题之辞,从而降低了咏物诗的整体气骨与格调。

沈约咏物诗中描摹刻划的铺张生动与情志抒发的萎缩苍白,这当然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而描摹与情志两部分内容的失衡,从表面看来也只是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彦周诗话》:“王筠为沈约作《草木十咏》,直写文词,不加篇题。约曰:‘此诗指物呈形,无假题注’”。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王筠还是沈约,其实都是以这不假题署的《草木十咏》为佳制的。虽然这段材料常被引用来作为沈约重视形象美的佐证,然而从沈约对这种形象生动的咏物诗的赞誉中,我们不是也能够体察出沈约对咏物诗情志抒发有意无意的忽略吗?而结合沈约咏物诗的创作来看,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忽略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观念的问题,即:对形象逼真效果的单纯追求。而这种观念与前代传统、特别是刘宋之前的传统是根本不同的。

这种不一定自觉的观念,使得沈约笔下与心中的咏物诗和传统借物写心的咏物诗拉开了距离,体现出文学自身发展的渐变性特征。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210097(责任编辑 陈泳超)

(完整版)咏物诗常见情感分类

咏物诗常见情感分类 【1. 表现诗人高尚情操】 诗人在诗中表现自己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决不趋势媚俗不向恶 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此诗作于患难之中。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 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忤逆武后,遭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作者歌咏 蝉的高洁品行,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诗人以蝉比兴,以蝉寓己,感叹自己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 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抒发了诗人品 行高洁却“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此词以梅花自况,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表达自 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 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 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2. 抒发自身的愁情幽愤】 诗人借咏物或抒发政治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幽愤之情;或表达渴望 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或感叹时光易逝,自伤迟暮等。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赏析】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 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 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 隐衷。 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赏析】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 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惜牡丹花 二首·其一》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

咏物诗词专题(教师版)

咏物诗词专题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词常见的情感。 2.掌握咏物诗词的表达技巧。 3.熟悉咏物诗词常考题型和答题规范。 第一课时 【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熟读成诵:《卜算子?咏梅》 2、诗句解释。 《卜算子?咏梅》 3、走近诗人。 (1)关于陆游: 陆游(1125—1210),(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1125)-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1210),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佳作佳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

专题1 咏物诗 总结

咏物言志诗总结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咏物诗经典诗词鉴赏

咏物诗经典诗词鉴赏 一、子规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鉴赏 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分: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总: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鉴赏 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主旨)分:1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总: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赏牡丹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鉴赏 总: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 分:1前二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 2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

咏物诗的类型

咏物诗的类型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千百年来,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编辑段跃举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散译: 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们一直称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吧,因为它们的性情淡定而洒脱,一生中花开花落都随春风来去潇洒。 赏析: 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无惧风霜的特性。“犹胜无言旧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诗人在这里说木芙蓉“犹胜无言旧桃李”,就是说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

(完整版)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的重点、难点】 1、对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作正确分析并把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提高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第一学时)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如《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

咏物诗鉴赏与创作设计方案13

附件2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现象。 (2)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的写作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和咏物诗歌的创作。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影可为学生带来一泓可以触摸的诗意清泉,毫不夸张地说,看得见松间明月影,听得到石上清泉声。 诗歌意境深远,感情丰富,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常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心智,提高文化品味。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均选取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优秀诗歌。但往往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往往讲台上的天花乱坠,在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隔靴搔痒,故而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则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为诗歌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诵,有的甚至是带有视频的朗诵,还有优美的视频图片以及flash制作的诗歌改编的歌曲等等。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我认为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咏物古诗

咏物诗大全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 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 北风。 6、《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 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 谁甜。 7、《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 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 乾坤。 8、《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 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 9、《马诗·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11、《咏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12、《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3、《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4、《幽兰操》 唐·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15、《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6、《咏桂》 唐·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17、《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8、《感遇·兰叶春葳蕤》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 折?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过程与方法 朗诵、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 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设想 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咏物诗的鉴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 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二、青灯有味似儿时——回顾自己熟悉的以自然景物为引用对象的诗。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讲解学习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 练习一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4 分) 答: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 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 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2)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4分) 答: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尾联用衬托(或陪衬) 手法,写野鸦“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练习二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答: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 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2.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人写蝉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诗人自己的自况,喻指诗人生性高洁自立,虽处显赫 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 练习三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 (4分)

咏物诗大全:咏绣障

咏物诗大全:咏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注解 ①花蕊(ruǐ):花心。这里指花朵。娇:指花朵美丽鲜艳。 ②拈(niān):用两三个指头捏住。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③安:安置,摆放。 ④下柳条:从柳树枝条上飞下来。 译文 傍晚时分,堂屋前面的花朵开放得鲜艳美丽,女工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布的绣架上。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个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 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 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 都省去了,像“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 样正面描写绣活实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是不可能在这首诗中找 到的。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说诗 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不以正面敷写争巧,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咏绣障》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咏物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 《严郑公宅同咏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如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翻译】 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嫩绿的颜色映侵著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咏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其全文古诗如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古诗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竹石》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其古诗全文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翻译】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咏柳》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其古诗全文如下: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审美效果:生动形象,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 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 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 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 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 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 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公开课-高三总复习-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过程与方法 朗诵、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设想 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关于 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 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 咏物诗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咏物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在2002—2009年的高考中共考查了13首咏物诗,它是我们高考备考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的鉴赏。请同学们拿出《高中语文备考工

程》,翻开第199页。 二、阅读积累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一层次“阅读积累”,并动笔将诗歌大意、思想感情、艺术特点的要点划了出来,在这13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或简单说说喜欢的理由,或把你喜欢的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这些都是咏物诗,请同学们根据这13首诗和过去接触过的咏物诗试着归纳咏物诗常通过哪些意象来寄托作者的情感。 了解咏物诗常见的意象对提高同学们解读咏物诗的能力很有帮助,请同学们一起读。(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预备读) 植物: 岁寒三友:松、竹、梅(高洁)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兰花(高洁、君子之德) 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 动物: 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蝉(悲凉;高洁)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其它 风(自由、奉献) 莎衣(脱俗、高洁) 老师要补充一点: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诗人的处境、性格、思想也各不相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因此即便同咏一“物”,也常常情各有别。现在同题诗的比较在考试中时有出现,同学们要抓住物的具体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一、咏物诗概念: 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划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物”引发了诗,而诗又通过对“物”作形象的描绘,赋予“物”以美感,诗人还能“困物而兴怀”。因此,没有生活中的万物,便不会有咏物诗;而优秀的咏物诗,又给物以美感和生命。将“物”与“诗”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是诗人们创造性的劳动。 二、常见咏物诗的特点: 1、形式特点: 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 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莲花(唐·郭震)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 芍药唐·韩愈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 辛夷坞唐·王维 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 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三、【知识梳理】 咏物诗主要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理想。其艺术手法常见的是各类描写、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咏物诗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 (1)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写内容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等。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等。 (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托物言志,即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 (4)各类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抑扬等。 (5)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双关、设问等。 (6)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要了解。比如:月——思乡;莲——高洁;柳——一送别;花——美好;松——坚韧不拔;梅——孤高,不流于俗;菊——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可鉴赏常用语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四、咏物诗的类型 1、描摹情态类 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咏柳》。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一、关于咏物诗 咏物诗有悠久的历史,是抒情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通过咏物可以抒发情志,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特征。《诗经》中的《硕鼠》,《楚辞》中的《橘颂》,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缘物兴情、咏物明志的表现手法,至今影响深远。唐代以后,咏物诗大量涌现。诗人们或即物寄兴,或托物抒怀,大千世界,大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雾、冰雪霰露、季节时辰、山峰岩谷、江河湖海、溪瀑泉潭、塞外大漠,小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器物杂类、蚊蚋草芥,皆成为诗人描述的对象。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往往能由自然界里的万物,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这便产生了咏物诗。2005年的上海卷、2006年的湖南卷、2007年的重庆卷皆对咏物寄怀诗有所考查。 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1.描摹情态,表达喜爱。 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如韩愈的《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鲜红耀眼的石榴花灿若云霞,在清幽的园林中开花结实。地上的青苔覆盖着落红,也没有车马践踏。诗句写出了榴花似火的热闹景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又如顾况的《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道该房前石竹丛,深浅紫,深浅红。婵娟灼烁委清露,小枝小叶飘香风。”作者写道该房前有一层层盛开 着的石竹花,深紫淡红,五彩缤纷,吐蕊盛开。花瓣上滴滴清露闪烁,青枝嫩叶间飘过阵阵清香。诗人极写石竹花的色、香、貌,溢满了对石竹花的喜爱之情。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绣障(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1)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三、四句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对精美的刺绣的赞美和喜爱。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幛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它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飞来。从侧面写出了绣屏的精美和女红之工巧。 (2)第二句充满动态中,请结合诗句评析“争”、“拈”二字的艺术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争”写出了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第一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咏物诗)

20**年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咏物诗)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5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 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 2、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题。(5分) 蝉 (唐)虞世南① 垂緌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②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③藉(jiè):凭借。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3分)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1、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2、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5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_________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3分)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2分) 1、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