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4] Ramakrishnan R,Assudani D,Nagaraj S,et al.Chemotherapy en?

hances tumor cell susceptibility to CTL-mediated killing during cancer immunotherapy in mice[J].Research article,2010,120

(4):1111-1124.

[5] 王甲甲,叶啟发.调节性T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J].医学与哲

学,2012,33(3B):46-48.

[6] Srivastava S,Lundqvist A,Childs R.Natural Killer cell immuno?

therapy for cancer:a new hope[J].Cytotherapy,2008,10:775-783.

[7] Lundqvist A,Berg M,Smith A,et al.Bortezomib Treatment to Po?

tentiate the Anti-tumor Immunity of Ex-vivo Expanded Adoptively Infused Autologous Natural Killer Cells[J].Journal of Cancer, 2011,2:383-385.

[8] Rosenblatt J,Wu Z,Vasir B,et al.Generation of Tumor-specific T

Lymphocytes Using Dendritic Cell/Tumor Fusions and Anti-CD3/ CD28[J].J Immunother,2010,33(2):155-166.

[9] 李博,赵庆利,伦小勤,等.肿瘤细胞RNA加载树突状细胞治疗

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J].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2

(3):31-34.

[10] Pievani A,Borleri G,Pende D,et al.Dual-functional capability of

CD3+CD56+CIK cells,a T-cell subset that acquires NK func?

tion and retains TCR-mediated specific cytotoxicity[J].Blood,

2011,118:3301-3310.

[11] Marin V,Pizzitola I,Agostoni V,et al.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for cell therapy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improvement of

their immune activity by expression of CD33-specific chimeric re?

ceptors[J].Haematologica,2010,95(12):2144-2152. [12] Huang X,Chen Yi-Tian,Song Hai-Zhu,et al.Cisplatin pretreat?

ment enhances anti-tumor activity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J].World J Gastroenterology,2011,17(25):3002-3011. [13] 岳欣,李慧,于津浦,等.不同输注途径对CIK细胞治疗后的

体内分布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23(3):224-

228.

[14] Wang QJ,Wang H,Pan K,et https://www.doczj.com/doc/909427510.html,parative study on anti?

tumor immune response of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cells,dendritic cells-CIK(DC-CIK),and semiAalloge?

neic DC-CIK[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0,29(7):641

-648.

[15] Kim,YJ,Lim J,Kang JS,et al.Adoptive immunotherapy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with ex vivo expanded T cells.Arch Pharm Res,

2010,33:1790-1795.

[16] 王赛男,高海燕,潘欣,等.DC-CIK治疗对肾癌患者淋巴细胞

亚群的影响[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19(3):309-

312.

[17] 刘爱华.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对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

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0):6301-

6305.

[18] Liu S,Ginestier C,Ou SJ,et al.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are reg?

ulated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rough cytokine networks[J].

Cancer Research,2011,71:614-624.

(收稿日期:2013-09-07)

编辑:

王冰【综 述】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刘桂芳

(山东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技能实验室,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 急性脑梗死临床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属内科急重病症,是一种在脑部病变损害中有着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疾病,是破坏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一大杀手三故而,广大国内外医药学者都非常重视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把其定为重点攻关的课题三本文旨在通过多年来医学各个领域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所取得的进展做一探析研究,期望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有所帮助三【关键词】 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治疗

doi: 10.3969/j.issn.1672-0369.2014.04.042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4)04-0090-03

急性脑梗死临床上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栓子伴随着血液流进颅内动脉,导致血管腔产生急性阻塞而致使脑部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种疾病[1]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与患者预后的质量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如若在治疗的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妥,就势必延误患者的病情,最终导致临床上出现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三近些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高,其中急性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疾病的七成左右,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故而广大国内外医药学者对急性脑梗死的治

疗研究倍加重视,把其定为医学研究重点攻关的对

象[2]三下面就对多年来医学各个领域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所取得的进展做一探究分析,望对广大医药工

作者有所启示三

1 中医疗法的治疗进展

1.1 中药汤剂应用 急性脑梗死在中医学中属于 中风”的范畴,在治疗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手段,在临床治疗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中药汤

09万方数据

剂的疗效尤为显著[3]三如韩泰哲[4]等应用中药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4.5%,罗钢[5]等应用中药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151例,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5.2%三

1.2 中成药应用 多年以来,在中医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为了更好的体现出中药治疗的特色及效果,广大医药工作者研制出了许多便于使用二治疗效果好二安全性高的中药剂型,在众多的中药剂型当中,尤其是以活血通络为主的中药针剂应用最为广泛,其优势为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及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致残状况[6]三

1.3 针灸治疗 中医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除了药物治疗手段以外,还有中医的针刺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三如今在临床上应用各种针刺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尤以急性脑梗死康复期的治疗,应用针刺法治疗效果尤为明显三大量医学报道表明应用中医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独具特色,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7]三

2 西医疗法的治疗进展

2.1 时间窗”治疗 时间窗”治疗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来溶解血管内血栓二恢复脑血管及脑组织的供血以求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三这也是体现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和决定预后的关键所在三而在目前的临床检查中,众多的医疗仪器检查结果并不能在发病12h之内充分显示梗死病灶的情况,故而导致错过最佳的溶栓机会[8]三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的Bamford等人[9]采取了急性脑梗死的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法来引导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三此法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不依靠医学仪器的检查结果,只依据患者的全脑症状及局部病灶脑损害症状,在很短时间内,判断出血管梗塞的情况,为溶栓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三国内外广大医药学者认为,溶栓的最佳时机应在3~6h内,如超过6h后恢复血流,可引起脑部的再灌注损伤,继而出现出血二脑水肿等临床症状[10]三

2.2 溶栓疗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快速疏通血管栓塞二使病灶区的微循环及时恢复,改善脑部缺血状况,促使神经细胞功能损害大大降低[11]三然而,在现今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间方面,大多都出现治疗不及时的问题,这就势必导致了大量的脑细胞死亡,以致临床出现较高的致残率,所以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溶解血栓的治疗,挽救不必要的脑细胞死亡二改善血管阻塞的状况[12]三如今临床上应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一代溶栓剂(链激酶和尿激酶)和二代溶栓剂(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和单链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等三

2.3 抗凝疗法 临床上的抗凝疗法主要是加大人体抗凝剂的用量,以延缓血液的凝集二减少血管阻塞的形成[13]三此疗法在国外临床应用的较多,国内由于诸多的原因尚未推广应用三现阶段临床应用的抗凝剂主要是肝素和藻酸双酯钠(PSS)两种三2.

3.1 肝素 肝素作为抗凝剂,其特点主要是能显著抵抗诸多凝血因子的活性二抵抗凝血酶二抵抗血小板的聚集及释放三目前为止已研发出的新型肝素主要有低分子量肝素以及肝素钙等[14]三

2.3.2 藻酸双酯钠(PSS) 是一种类肝素药物,有较好的抗凝效果,其抗凝时间在6h之内,并且能显著地抵抗血小板的聚集,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明显[15]三此药具有疗效显著二不良反应轻二不导致出血等特点三

2.4 脑代谢保护剂 脑代谢保护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能在很大程度上抵制脑部缺血性带来的损害,适用于任何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及早应用三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脑代谢保护剂主要是钙离子拮抗剂二自由基清除剂及神经节苷酯(Gg)等三

2.4.1 钙离子拮抗剂近些年来,大量的研究报道表明[16],当人体脑部发生缺血性损害时,都有严重的Ca2+内流紊乱的发生,其紊乱出现的毒性反应,会诱发机体出现众多的病理现象,能促使脑部继发性缺血的损害程度加剧,并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三而钙离子拮抗剂就能明显的阻止这些病理现象的发生,更好的改善脑部状况三

2.4.2 自由基清除剂 在人体发生脑部缺血性损伤后,机体就会释放大量的自由基,这时就会损害细胞膜二致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大,从而导致神经组织受到伤害三因此及早使用自由基清除剂保护神经组织三目前在临床众多的自由基清除剂当中,维生素E对过氧化脂质的清除有着很强的作用,已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普遍认可[17]三

2.4.3 神经节苷酯(Gg) 是增强神经生长因子的药剂,其特点主要是加快受损神经功能恢复二避免神经细胞膜受到损伤二抑制脑水肿的发生三目前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所采用的神经节苷酯主要是纯GM和康络素[18]三

2.5 鼻腔给药法 在我国的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类似于现代的鼻腔给药法的记载,即灌鼻法三这种方法我国古代医家就认为能起到醒脑开窍二急救扶

19

万方数据

苏的作用三而大量当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类的鼻腔

与脑部之间有着特别的连接方式,当给药途径为鼻

腔时,药物会经过鼻黏膜吸收以后,绕过血脑屏障直

接到达人体的神经系统而能快速发挥出其自身的药

物作用,这样就会很大程度的减少了人体不必要的

全身效应[19]三由于鼻腔给药法具有更安全二简单且节省费用的特点,所以与当前使用的其它给药方法

相比,这种非侵入性给药方法更具有优势,但是其药

物的用量问题仍是目前临床治疗中较难把握的问

题,这就需要广大临床医药工作者摸索解决三

3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进展

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上,有大量的中西医结

合的研究报道表明[20],此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已得到广大临床医药工作者的认可三如钟山[21]等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78例,总体有效率为92.5%三孟宪刚[22]等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梗死96例,总体有效率为93.6%,此法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是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所形成的三

4 康复治疗

在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中,绝大部分都有不同程

度的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而康复治疗可通过中西

医的各种康复手段,来加快神经的功能恢复,能大大

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故而得到广大临床医

药工作者的重视[23]三这对急性脑梗死存活者,提高生命质量及降低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

5 结语

由于急性脑梗死具有起病急骤,恢复较慢的病

理特点,故而在临床治疗上也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发

展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治疗[24]三现阶段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上,中医学方面主要是采用全方位调理和因病施治的原则三特别是活血通络二化瘀通腑法对急性脑梗死有着明显的疗效,已被医学领域广泛认可三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现阶段主要是发挥各自的特点采取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原则三而针对恢复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口眼歪斜二失语二偏瘫的症状,采取中医中药及针灸的手段可取得满意的疗效[25]三目前只有这样全方位进行治疗急性脑梗死,才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才会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较大的改善三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428-2432.

[2] 黄日材.急性脑梗塞的治疗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30(5):12-15.

[3] 崔会青.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研究进展述要[J].实用中医内

科杂志,2010,24(9):22-23.

[4] 韩泰哲.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

2010,27(2):19-21.

[5] 罗钢,白雪,杨思进,等.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J].西部医学,2008,20(1):12.

[6] 刘文辉,温燕.脑栓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

广东医学,2009,30(1):129-130.

[7] 伍志浩.针灸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7,23(7):2-4.

[8] 蒋亚斌.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时间窗(综述)[J].暨南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9,20(2):1-4.

[9] Itoh-H,Yamtani-K,Oshida-N,et al.clinical effects of sodium Oza

?grel and urokina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J].No-To-Shindei,1998,50(2):147-155.

[10] 杨瑞民,程敬亮,张希中,等.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时间窗选

择与疗效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4):4-6. [11] 王茜,王美兰.浅析急性脑梗塞的溶栓疗法及疗效分析[J].

工企医刊,2005,5(3):8-9.

[12] 姚声涛,贾建平,刘丽旭,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与静脉溶栓治

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J].贵州医药,2007,12(10):22-

24.

[13] 蒋柳.结急性脑梗塞的抗凝治疗[J].广西医学,2002,12(8):

10-12.

[14] 曹志国,李亚军,王莹莹,等.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的

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4(1):17-19. [15] Terashita-z,Imura-y,Kawamura-M,et al.Effects of thromboxane

A2Synthase inhibitors(CV-4151and Ozagrel),aspirin,and ticlo?

pidine on the thrombosis caused by endothelial cell injury[J].

Thromb-Res,1995,77(5):411-421.

[16] 叶允瑞.急性脑梗塞药物治疗的现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

报,2000,4(2):16-18.

[17] 秦若飞,谭璐璐.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

药杂志,2007,2(5):21-22.

[18] 吴桂连.急性脑梗塞的治疗进展[J].医学文选,2000,4(2):6

-8.

[19] 汪东良,陈强,谢增华,等.不同方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

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6(3):11-13. [20] 孙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J].实用中医内科

杂志,2010,6(2):13-15.

[21] 钟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78例[J].实用中医内科

杂志,2010,8(5):20-22.

[22] 孟宪刚.96例进展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

讯,2010,15(10):2-6.

[23] 徐会爱,孟秀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进展[J].中国老

年学杂志,2007,27(21):2151.

[24] 张汉义,李威,高风琴,等.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

治疗79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

(2):238.

[25] 张瑛,苗玲,李红伟,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栓治疗调查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8):1008.

(收稿日期:2013-11-28)

编辑:江洪

29万方数据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标签: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心血管病构成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三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不断变化,使得这三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生活与健康。其中脑血管疾病就是主要致残甚至致死的原因之一,而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病因,约占脑血管疾病致死人数的80%。脑梗死是指因为形成脑血栓、脑栓塞导致颈动脉、椎动脉系统局部血管产生闭塞和梗死的过程。而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在临床积极治疗脑梗死时发生的原发病理仍在继续发展,神经功能在发病后6小时到一周之内成渐进式或阶梯式继续恶化导致病情越发严重[1-3]。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约在脑梗死总数中占重要部分,约为20%~40%,因此应我们应该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重视起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在临床上急性进展性脑梗塞的预防、治疗及治愈后预防复发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目前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分析急性进展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一是生化机制,另一种是血流动力学机制。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生化机制:在生化机制方面,有关研究表明是多种分子和细胞机制参与的延迟性神经细胞死亡和细胞凋亡,详情如下:①脑组织灌注下降谷氨酸和甘氨酸堆积在缺血区,产生毒性作用,加重组织损伤,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与GABA的神经保护作用失调导致急性脑梗死的进展,此为氨基酸的毒性作用;②活性氧在脑缺氧的病理情况下会产生过多,经过一系列链式过氧化反应后,自由基就会形成脂质自由基及其降解产物,将引起膜的流动性的进一步降低,通透性增高,线粒体肿胀,溶酶体损坏及内容物的释放,此为自由基损伤作用; ③脑缺血早期,炎性机制会被激活,导致炎性持续反应,此为炎性介质作用;④上述因素的作用及脑缺血后,一种叫细胞杀伤蛋白的化学物质被激活,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4-6]。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机制:在血流动力学机制方面,有关研究详情解释如下:①原发动脉血栓蔓延有可能促使产生新的狭窄或闭塞旧的狭窄,或阻断了侧枝血管导致侧枝循环消失,脑缺血区域在血栓蔓延的作用下会进一步扩大,迫使病情加重;②有动脉粥样硬化最严重的一侧伴或者不伴溃疡或者狭窄,开始时血栓不足引起闭塞,继续加重,使血管管腔消失,间接增加脑缺血区域,使脑梗死进展;③缺血性脑卒患者的凝血因子X与纤溶酶原的活性增强,血液黏稠度与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增高,当反生缺血性脑卒时,局部出现血流中断,凝血因子增加,血液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改变,会导致血栓蔓延,进一步扩大缺血缺氧范围,就会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7-9]。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7-05-15T09:35:57.0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期作者:付凯 [导读]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病死率与致残率极高,临床治疗以溶栓与降纤及循环改善、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治疗为主. 【摘要】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病死率与致残率极高,临床治疗以溶栓与降纤及循环改善、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治疗为主,其中,溶栓治疗是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治疗方法。本文将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依据与药物选择、时间窗、治疗方式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报道。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多发病,随着我国逐步步入到老龄化社会,该病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生命健康安全。急性脑梗死是指局部供血堵塞或者中断造成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过程,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与特征变化,是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大致死与致残原因。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方法较多,溶栓与循环改善、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是常见方法,溶栓治疗应用最广,认同率最高,且随着溶栓时间认识与溶栓技术进步下,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日渐凸显,现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溶栓治疗的依据 经临床证实,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变中心区脑组织已经出现了损害,这种损害是不可逆的,组成缺血性急性脑梗死区域的缺血半暗带区的侧支循环依然存在,依然可以获得血液供给,且神经细胞功能未完全消失可以在短时间内存活,这种状态依然是可逆的,脑代谢障碍恢复的前提是有效时间内及时将血液供应恢复,才能使神经细胞功能相应恢复。病理学研究还显示,当缺血中心区的脑血流阀值为10ml/100g/min时将出现神经细胞膜离子泵与细胞能量代谢的衰竭,此时出现的损害是不可逆的[1]。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在电衰竭与能量衰竭之间时,侧支循环与大动脉残留血流依然在局部脑组织中存在,且有部分神经元存活[2]。由此,将缺血半暗带恢复是溶栓治疗的关键步骤,也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途径。 2 确定溶栓治疗时间窗 即使脑梗死半暗带区域内的神经细胞通过侧支循环可以确保血液供应维持一段时间,但是并不能长期维持,维持时间大致5.5~7h,将此阶段作为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但是大部分患者在发病6h进行溶栓治疗,仅有少数患者在该溶栓时间窗内接受治疗。NiNDS试验充分显示,溶栓在发病3h内实施,溶栓治疗2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优于使用安慰剂的患者,且病死率得到控制。ECASSIII也显示了3h内应用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患者预后效果最佳。Lees的报道也显示了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5h内使用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疗效更为显著,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显著[3]。反之,如果发病4.5h后使用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则风险较大。大部分研究均显示了发病3h、6h及3~4.5h 是最佳溶栓时间窗。也有研究显示[4],不同时间窗3h时间窗动脉或者静脉溶栓的效果最佳,低于3h时间窗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疗效存在一致性,但总体看来,所用时间最短的是静脉溶栓干预,且创伤小、效果更为显著。 3 选择好溶栓治疗药物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为溶栓治疗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证实,当前应用较多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k)与rt-pA,rt-pA是第2代溶栓药物,纤维蛋白特异性显著,是一种选择性较高的纤维酶原激活剂,作用是促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但是产生全身抗凝与纤溶状态的情况并不多见,已经被当成治疗脑梗死的一线类药物[5]。但是该药物有一定缺点,有着较短的半衰期,为3.5min,且进入到血栓时的穿透力较低,但是可以与纤维蛋白表面结合,将血流再通延迟,将血管再阻塞的风险降低。uK则是第一代溶栓药物,半衰期更长,为15min左右,是一种更为直接的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也更为显著。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着较差的选择性,可以对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同时溶解,非常容易出现出血风险。由此可见,两种溶栓药物各有优势与不足,在推广使用的广泛性上uK要优于rt-pA。 4 溶栓治疗方法 当前,溶栓治疗方法主要以静脉与动脉溶栓治疗为主。①静脉溶栓。静脉溶栓的速度更快,操作简单、给药更加及时、创伤更小、费用更为低廉,可以在急性期应用还可以很好的控制在溶栓时间窗内,这是静脉溶栓的优势;而缺点是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MCA)主干闭塞再通率较低,且静脉全身给药,有着大剂量用药要求,也促使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大。uK100~160万U溶解于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滴注前15min先滴入量为总滴入量的2/3,后20min滴入量为滴入总量的1/3。rt-pA0.9mg/kg,1min内静脉推注10%,剩余以持续静脉滴注1h的方式给药。有报道显示[6],早期溶栓治疗应用rt-pA可以将病死率与致残率降低,疗效显著。②动脉溶栓。选择性高、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少、用药剂量小、局部用药浓度高、血管再通性高是主要优势;不足是操作要求高,需进行DSA检查,费用较高,很难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且容易使整个脑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危险性大。临床以颈动脉溶栓治疗为主,使用尿激酶60~100万U,将其溶解于20ml的生理盐水中可作为行动脉加压注射的药物。有研究显示,给药后,梗死病灶局部药物浓度要较同等静脉给药高,动脉溶栓效果更为显著,且出血及不良反应更少。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uK溶栓治疗,6h内动脉注射给药,实验组72的Rankin评分与血管再通率均较安慰剂组高[7]。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溶栓治疗禁忌症,容易错失溶栓时间窗的患者可以选择血管介入溶栓治疗,可以将局部药物浓度增加,将溶栓速度提高,将治疗时间缩短,进而增强溶栓治疗成功率。 5 溶栓治疗并发症 溶栓治疗后阻塞血管可得到再通,将灌注恢复,进而将梗死面积缩小,有效控制病情,但是无论是静脉溶栓还是动脉溶栓均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出血、再灌注损伤与脑血管再闭塞。其中,出血以静脉溶栓时的微血尿为主,但治疗后自动消失,动脉溶栓脑内出血多见,再灌注损伤常见3h后溶栓的患者,可能与脂质含量及自由基过多、钙离子快速内流等有关[8]。脑血管再闭塞是指应用溶栓药物后残留的血栓容易使再闭塞发生率提高。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是最为有效、快速的方法,对中度、重度神经障碍患者有一定疗效,在应用上需掌握好时间窗、控制并防范并发症,掌握各种适应证与用药方法,才能使治疗安全、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徐玲玲.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02):103-105. [2]蒋柳结,欧念飞,李绍东,等.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13(21): 38-40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 一、评估和诊断: 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⑵饮水实验。(3)MRS评分。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

(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PWI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灌注不匹配(PWI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MRA和CTA都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 DSA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及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 ①平扫脑CT/MRI; 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⑤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APTT);

进展性脑梗死

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现象,然而目前尚无相关的指南或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的诊疗。2016 年6 月4 日在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大会上,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李长清教授,和我们分享了进展性脑梗死诊疗的相关内容,笔者将课程内容简单整理如下。 进展型脑梗死与患者预后 进展性脑梗死,亦名恶化性脑梗死,指任何原因导致的神经功能进展性恶化的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的定义标准,目前广泛用于各种研究中的标准有:加拿大卒中量表评分增加1 分、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增加2 分、NIHSS 评分增加2 分或更多。 但李长清教授提出,临床上我们并不拘泥于这些评分来判断进展性脑梗死,任何情况导致的神经功能恶化,我们临床医生都可考虑进展性卒中并做出相应处理,以上标准主要还是用于研究的统一。 进展性卒中可以分为两种时期:(1)最初48~72 小时内出现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主要与脑缺血的加重有关;(2)病后3~7 天出现的延迟性神经功能恶化(DND),主要与全身性原因(并发症)有关。 10 年来的各项研究发现,进展性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现象,发生率可在10%~40% 之间。而发生时间,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后的48~72 h 内出现症状加重,然后病情开始趋于稳定,而少部分病人可能在这之后还在加重。 进展性脑梗死对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国内外多项研究都提示,不管是总死亡率、长期致残率、3 个月不良预后发生率还是更差生活能力等上面,END 都强烈提示预后差。 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因素 1. 住院期间神经功能恶化预测因素:肺炎、分水岭区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为独立预测因素。 2. 早期神经能功能恶化预测因素(临床):高龄、入院时神经功能重度缺损、血压异常、最初24 小时内的体温增高,血糖升高、有糖尿病史,代谢综合征、冠状动脉疾病、脑梗死开始时的播散性头痛、病前未用抗栓药物、病前TIA。 3.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测因素(影像学) (1)早期CT 改变:皮质或皮质- 皮质下低密度影、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 (2)皮质梗死较深部梗死的神经功能恶化更常见; (3)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较颈动脉系统梗死更常见; (4)CT 平扫存在占位效应; (5)血管造影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闭塞; (6)TCD 在发病6 小时内大脑中动脉血流消失; (7)缺血半暗带存在(PWI/DWI 不匹配)。 4.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测因素(生化) (1)入院时血糖、血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高同型半胱氨酸、谷氨酸、尿素氮/ 肌酐比; (2)血小板膜糖蛋白、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

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7-08-17T15:26:51.9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8期作者:翟晨[导读] 急性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因素,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可以得知急性脑梗死占据卒中的2/3,拥有很高的致死致残发生的可能。(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丹阳 212300) 【摘要】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疾病结局欠佳,致死致残率很高。引入新型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急性脑梗死进行研究目 前已经初现成效。本文将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现状进行阐述,并就其治疗新进展包括新疗法和新药物进行详细介绍,希望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新疗法;新药物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008-02 1.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因素,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可以得知急性脑梗死占据卒中的2/3,拥有很高的致死致残发生的可能。从病理基 础上来说,发生脑部血管梗阻后,缺血中心的神经细胞由于缺少血供很快坏死,在周边的缺血半暗带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代谢率低,能承受相较于缺血中心部位稍长的缺血时间,是否能在半暗带脑细胞能够承受的缺血时间里面恢复大脑血液灌注,从而逆转急性脑梗死的结局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点。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本文将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尤其是目前治疗新进展进行阐释。 2.急性脑梗死治疗现状 急性脑梗死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溶栓治疗对时间要求比较严格,虽然目前世界上的溶栓治疗时间窗的设定标 准不一,但是一般是在4.5~6个小时,在这个范围内的病人在排除禁忌症后可以进行动脉或者静脉溶栓。使用药物主要是尿激酶、链激酶、rt-PA等,需要说明的是,静脉注入药物操作简便,很快就能操作,但是使用溶栓药的剂量大,相对来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而动脉溶栓虽然量小,但是操作比较繁琐。两者各有利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药物治疗主要是指脱水剂、神经保护剂和抗凝和抗血小板的药物。脱水剂的使用是针对急性脑梗死时出现的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性脑水肿双重作用导致的脑水肿而言,尤其是为了防止脑疝的发生。目前最常使用的脱水剂是甘露醇、甘油果糖和复方甘油,在脱水剂的使用时,如果患者没有心肾基础疾病,且年龄较轻,建议甘露醇多次小剂量静脉滴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如果是有心肾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建议使用后两者。神经保护剂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可能,降低自由基的产生,稳定细胞膜,因此神经保护剂的使用时间目前临床建议越早越好。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的双抗是急性脑梗死必须要使用的药物,对于减少血栓复发,提高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经历不断的科研投入,科学家对于急性脑梗的研究始终都在进行,针对脑梗的治疗也取得了很多进展,以下主要对治疗方法和治疗药 物的使用进行介绍。 3.1 急性脑梗死治疗疗法新进展 3.1.1急性脑梗死的狭窄血管内膜剥离术狭窄血管内膜剥离术能够显著改善大脑供血,但手术难度较大。脑血管狭窄是脑缺血性梗死 的独立危险因素。流行学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占据缺血性脑梗的15%。而且在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卒中发生率高达 13%,其中无症状者达到2%,临床发现这可能是狭窄处形成了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的原因。因此,对动脉做狭窄内血管内膜的剥离开始逐 渐得到重视。近半个世纪,对于颈动脉狭窄造成的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金标准就是颈动脉狭窄血管内膜剥脱,已经获得肯定疗效。进而针对大脑其他血管采用血管内膜剥脱的可能进行探究,但是由于大脑内血管直径较小,发生急性脑梗死的一部分患者动脉发育不全,难以进行狭窄部位血管内膜的剥脱,目前这一研究依然在研究中。 3.1.2针对急性脑梗死发病机理的基因治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基因治疗飞速发展,利用全能或者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使其分化成 神经细胞对坏死的或者损伤的神经细胞的功能补偿已经成为可能。目前通过股髓源性干细胞诱导向神经、血管组织进行分化,减少缺血、出血的损伤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有学者就干细胞植入在脑卒中的治疗进行meta分析,纳入1992~2012年20年间的61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已有多个实验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动物模型,多个临床Ⅰ期或Ⅱ期试验已经完成,而且效果均显示明显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这一治疗方式存在的问题包括干细胞的来源以及如何进行移植、干细胞在宿主体内的整合方式以及生存率,还有移植的有效性等等,因此,这一治疗方式目前还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3.1.3针对脑梗后遗症的康复治疗目前康复治疗逐渐在神经系统的回复中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急性脑梗死具有致残率高的特点,加 之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因此,在脑梗死患者基本情况稳定后需要及时进行康复,较少并发症的发生,回复功能。并且,脑梗死的恢复治疗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可以是医院和家庭以及社区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过早会阻碍神经功能的回复,影响治疗效果,但是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开展康复治疗比较合适,康复方法是运动再学习、强直性运动以及机器人辅助等多种方式复合的。 3.2 急性脑梗死的药物使用新进展 在溶栓药的选择上,在尿激酶、链激酶为代表的的第一代溶栓药和以rt-PA为代表的第二代溶栓药的基础上,出现了第三代溶栓药,代 表药物是瑞替普酶(rPA)、重组去氨普美和替奈普酶(TNK-t-PA),它们具有特异性高、溶栓效果佳且半衰期长的优点,但是这些药物的应用剂量以及有效的时间窗仍然有待研究。除外,还出现了一批效果良好的药物,包括抗凝药奥扎格雷钠、溶栓药巴曲梅等等。中医也逐渐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通过药理学验证出现了很多中药,可以配合西药或者独立使用。 4.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并肩的世界三大致死率高的疾病,因此,针对它的研究始终不曾停止。对于既往的治疗方法进行改 进,并引入新型的疗法以及药物,利用中医进行脑梗的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向,需要进一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杨红专.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外医疗,2011,02:182-184.

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https://www.doczj.com/doc/909427510.html,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和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并列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所有的脑血管病患者中以脑梗死为最多见,关于其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下面就目前较流行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恢复脑灌注 脑梗死的治疗有效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迅速的恢复脑灌注。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学者就开始了脑梗死的溶栓,恢复脑灌注的研究。近几年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急性脑梗死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有一个可逆和不可逆的转换过程。脑缺血2~3h内再灌注可有效的保护脑组织,采用溶栓及早恢复缺血半暗带区的供血及神经元功能。 1.1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时间是发病后越早越好,最晚不宜超过6h[1],最好在3h内进行[2,3]。 1.2 常用溶栓药物临床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5种: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4]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甲氨苯甲酰化纤维蛋白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scu-Pa)[5]。t-Pa 及rscu-Pa具有更强的纤溶活性和更短的半衰期,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肯定,且出现再梗死或出血倾向者明显减少。其他常用药物有蛇毒制剂,巴曲酶[6]等,后者不仅有溶栓作用,而且还有对脑缺血再灌注时降低一氧化氮(NO)的神经毒性作用,减轻脑水肿程度,对缺氧后损伤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7]。脑缺血再灌注时NO含量明显升高,它具有典型的双重性,少量可扩张脑血管,调节脑血流,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黏附、聚集,过量则以自由基的形成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8]。 1.3 用药途径和方法在溶栓治疗中,给药途径有全身静脉给药和局部动脉给药溶栓两种。早期局部给药疗效肯定,通过动脉插管把药物直接注射到梗死部位,再通率达52%以上[9,10]。全身静脉给药的再通率和预后远较局部给药差。但局部用药需要一定的设备及技术条件,而且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不利于半暗带区脑组织恢复,而全身静脉用药则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条件和准备时间,可以及时用药。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仍应推广静脉溶栓治疗,常用UK和SK。 1.4 副作用溶栓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出血。据有的学者统计溶栓出血可达4%~20%,出血后死亡可达近50%[1,2]。出血可为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出血性梗死。其他副作用主要是梗死,发生率约8%~13.5%。 2 神经保护剂 在脑梗死的早期,局部神经元蛋白合成停止,膜离子转运功能停止,神经元发生去极化,Ca2+内流导致兴奋性氨基醇-谷氨醇释放。此类物质反过来又能加速Ca2+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从而使神经元损伤加重[11]。自由基的形成也能加剧神经元的损害。因此,早期使用神经元保护剂对脑梗死的恢复预后有重要意义。

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86例临床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86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18T14:34:27.4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2期作者:李伟 [导读]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414500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比较治疗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4.55±11.32),显著低于对照组(19.27±1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为62.79%,显著高于对照组44.18%(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关键词】依达拉奉;低分子肝素;进展性脑梗死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daravone combined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eighty-six cases of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ontrol group used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treatment group used edaravone additionally.To compare the impaired level of neural function and clinical effect after patients treated.Results The impaired level of neural function of treatment group was(14.55±11.32),the control group was(19.27±10.89)(P<0.05);General excellent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62.16%,the control group was 43.24%(P<0.05).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edaravone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Keywords:edaravone;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时神经功能受损症状较轻,在发病48h内呈进行性发展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高,预后较差,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现就我院对依拉达奉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5月~2010年6月期间确诊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起病24h以内入院,均为首次发病,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发病后符合进展性脑梗死标准,并排除合并有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及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1.5±1 2.4岁;治疗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54~79例,平均年龄62±15.8岁。两组年龄、性别、体重、发病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所有入选对象均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辛伐他汀稳定斑块及管理血压及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5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12h一次,7-1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依达拉奉注射液(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14天为一疗程,联用低分子肝素5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12h一次,7-10天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进行血脂、血糖、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于91%~100%,无缺损体征者为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于46%~90%,缺损体征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于18%~45%为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低于17%为无变化;病情无变化、恶化或死亡为无效。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的例数之和/总病例数计算总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 2.0统计软件,数据以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采用依达拉奉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 讨论 脑梗死是老年人群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在48h或更长时间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占全部脑梗死的26%-43%,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目前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糖尿病和高血压是进展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与脑动脉硬化严重且侧支循环不良有关。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血栓因素与再灌注损伤[2],在原有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栓继续发展或再形成,使梗死区持续性缺血,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细胞损害。缺血再灌注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等氧自由基,导致脂质、蛋

脑梗死及其用药指导——李海涛

脑梗死及其用药指导 李海涛 第一部分脑梗死 一、概述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腔隙性脑梗死(lacuna infarct)。 脑梗死的病因既有共性,不同类型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一般特点和特殊的血管综合征或临床综合征。脑梗死后出现的局限神经功能缺损征象,与梗死的部位、受损区侧支循环、参与供血的动脉变异以及既往脑细胞损失情况有关。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否符合某一血管综合征对临床诊断脑梗死有很大的帮助。 不同类型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急性期治疗方法应根据疾病的类型、发病后的治疗时间窗、疾病的严重程度、躯体的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的不同进行选择,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脑梗死的预防性治疗也应该依据疾病的类型、危险因素的种类,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予以个体化治疗。在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当中,不断追踪和评估甚为重要。 二、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官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一)病因病机 1.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高血压,两者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见于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任何部位,以动脉分叉处多见。 2.动脉炎如结缔组织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及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均可导致动脉炎症,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3.其他少见原因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蛋白C和蛋白S异常;脑淀粉样血管病、烟雾病、肌纤维发育不良和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

脑梗塞诊治指南

脑梗塞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分型】 1、全前循环梗塞。 2、部分前循环梗塞。 3、后循环梗塞。 4、腔隙性梗塞。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直径不超过1.5厘米的小梗死灶。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及脑干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深穿支动脉阻塞,发生小范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坏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万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我国是一个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 【症状】 1.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集骤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糊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常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栓塞再发或继发出血。 2.约4/5的脑栓塞发生于前循环,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等,偏瘫以面部和上肢较重。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约占1/5,表现眩晕、复视、交叉瘫或四肢瘫、共济失调、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等。栓子进入一侧或两侧大脑后动脉导致同向性偏盲或皮质盲,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导致突然昏迷、四肢瘫或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大多数病人伴有风心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或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栓子来源,以及肺栓塞(气急、发绀、胸痛、咯血和胸膜摩擦音等),肾栓塞(腰痛、血尿等),肠系膜栓塞(腹痛,便血等),皮肤栓塞(出血点或瘀斑)等体征。【辅助检查】 (1)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摄片及监测血压等,可提供原发疾病的征象,如高血压病及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等。 (2) 头颅X线摄片有时可发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钙化影;梗死范围较广者可在发病2—3日后出现中线波移位,持续约2周。 (3)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动脉闭塞或狭窄的部位,脑水肿所致血管受压、移位和侧支循环等情况。

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7-18T17:21:08.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曾明余咏红 [导读]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48h内逐渐进展或阶梯式加重的脑卒中。 曾明余咏红(河南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河南新乡 4530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152-02 【摘要】目的探讨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用东菱迪芙加入生理盐水中静点。对照组39例,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两组病人均给予复方丹参为基础的常规辅助治疗。结果从治疗3d治疗组评分开始减少,7d.14d时评分减少明显;对照组在治疗3d后评分仍有增加倾向,第14d方逐步下降。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不良反应较轻。结论东菱迪芙可比较迅速、有效地阻止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明显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且治疗时间窗较为宽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东菱迪芙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低分子肝素钙;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48h内或更长时间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1]。东菱迪芙(DF-521)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单一成分,高纯度的类凝血酶制剂,具有降纤、溶栓、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我院于2007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79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后,对4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以观察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梗死。②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h~72h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进展或阶梯式加重。③肢体肌力<4级。④近日无手术创伤史及出血倾向。⑤排除心源性脑梗塞、重度高血压。有下列情况者除外:①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已停止加重。②有活动性溃疡和已知出血倾向者。③重度心、肝、肺、肾功能伤害。④已用抗凝、溶栓者不入组。⑤妊娠等。⑥血纤维蛋白原<500mg/dl。 1.2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45~79岁,平均63.7岁。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46~78岁,平均63.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无明显差异(P>0.05)。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东菱迪芙首次剂量1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点,以后两次连续应用5u/d,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点,1h滴完,共20u.治疗期间每日监测血纤维蛋白,如果血纤维蛋白<500mg/dl, 则停用东菱迪芙;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6000u/次,2次/d,连用10d。两组均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加入液体中静点14d。两组同时给予常规辅助治疗(抗自由基、钙离子拮抗剂、改善微循环、脑细胞活化剂、控制血压、血糖及脑水肿等)基本相同。 1.4 疗效评价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进行评定,基本痊愈: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评分增加18%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注: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P<0.01). 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评分无差异,治疗3d后治疗组评分开始减少,第7d后,第14d后评分减少明显;对照组在治疗3d后,评分仍有升高趋势,第14d后才逐渐下降;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注: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χ2=7.04,P<0.01。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48h内逐渐进展或阶梯式加重的脑卒中。住院脑梗死患者中,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为26%~43%,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是一种严重的难治性脑血管病,且极易引起医疗纠纷。因为溶栓治疗时间窗限制较严格,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失去了溶栓机会,而且溶栓治疗并发症较多(如易发生出血)。东菱迪芙是从中南美洲的响尾蛇科,毒蛇的毒液中提取的一种高纯度类凝血酶样物质。经基因工程方法合成的单一成分的丝氨酸蛋白酶。它选择性的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原A链末端的精氨酸,甘氨酸之间的肽键,使纤维蛋白原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从而有效地降低血浆纤维蛋白浓度,降低血粘度,阻止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形成。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凝血因子Ⅹ,纤溶酶原的活性增强,血粘度及纤维蛋白的浓度增高,当缺血卒中发生时,局部血流中断,凝血因子局部增高,易导致血栓蔓延,缺血缺氧范围扩大,进而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经过临床观察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该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血粘度的影响,表明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与文献报道结果相同[2-4]。东菱迪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单一成分,高纯度的类凝血酶制剂,具有降纤,溶栓,改善血流变学等作用。并且对起病6h以上的患者

急性脑梗塞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脑梗塞治疗 脑梗塞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其病死率排在心肌梗塞和癌症之后,居第三位。形成脑梗塞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75%的脑梗塞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1]。但是,目前在治疗领域还没有突破性进展,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已成为最紧迫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急性脑梗塞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溶栓治疗 1.2 溶栓治疗的主要方法 1.2.1 静脉溶栓 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方法。静脉溶栓要求的技术设备简单,方便快捷,操作技术容易掌握,创伤相对较小,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但静脉溶栓用药剂量较大,对纤溶系统影响大,出血较多,尤其对大血管的血栓溶栓效果较差,再通率较低,比较适合弥散性微血栓的溶栓。 1.2.2 动脉内溶栓治疗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的一般方法是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借助dsa图像跟踪,由微导管导航进入脑血管,可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是高度特异性的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部位,在脑梗塞发作6h内施行动脉内溶栓,能够在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之前对缺血性脑组织进行缺血再灌注,从而改善脑梗塞的预后。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用药剂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溶栓效果确切,再通时间短,对纤溶系统影响小,时间长,较为适合大血管的单一血栓或少量血块的栓塞以及术后暂不适宜静脉溶栓的患者[6]。但动脉溶栓需要dsa等昂贵的检查设备、操作复杂、耗时长、需训练有素的介入和神经专科医师的配合,这使得动脉溶栓难以在更多医院开展,甚至许多符合条件的病人也不能及时被施行动脉溶栓治疗[7]。 1.3 溶栓药物 1.3.1 尿激酶(urokinase,uk) 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疗效确切。100万~150万u(最大量345万u)其中10%首次静推,其余置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在6h内经动脉或动脉导管血栓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及主要分支、椎动脉、基底动脉堵塞,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动脉再通,从而迅速改善病情。动脉给药量18万~120万u。 1.3.2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 近年经欧、美、澳大利亚多中心试验结果认为,该药会增加病死率,已停用。根据文献报道,尿激酶、链激酶出血并发症占9.3%~32.5%。 1.3.3 第2代溶栓制剂阿特普酶(tpa) 是一种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丝氨酸蛋白酶,又称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削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促进纤溶酶生成而溶解血栓,常用量t-pa≤0.85mg/kg,动脉给药t-pa 20~100mg/次。常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直接催化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常用量10~100mg,动脉给药20~200mg。病情严重者慎用。 2 降纤治疗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参与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降纤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意义重要。常用东菱精纯克栓酶、降纤酶等,能降解纤维蛋白原,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的血管通透性和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黏附力,抑制血栓形成,疗效良好[8]。许多研究表明[9,10],巴曲酶及降纤酶可以降解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均未见出血的不良反应。全国降纤酶临床再评价研究协作组进行的二次大规模双盲临床研究证实了降纤酶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也提出大面积脑梗塞应作为降纤酶治疗的排除标准之一。但也有研究提出[11]降纤制剂只有在起病3h内使用才有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